国际政治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国际政治理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2
ISBN:9787301080931
作者:肯尼思·沃尔兹著
页数:251页

作者简介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国际体系出发,在分离和还原的工作基础上,建构了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研究框架,从而提出了华尔兹著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通过精简和细致严谨的推演,华尔兹为我们呈现了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的位置以及互动关系。并且指出各行为体的活动是由国际结构所呈现的压力所决定的。本书是当代国际政治领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之一,也是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已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经典著作。

书籍目录

一种国际政治的理论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规律与理论
第二章 还原主义理论
第三章 系统方法与理论
第四章 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
第五章 政治结构
第六章 无政府秩序与均势
第七章 结构性原因与经济效果
第八章 结构性原因与军事效果
第九章 国际事务管理
附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是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经典著作,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巨大影响(该书已有两个中文译本)。是学术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内容概要

肯尼思·华尔兹 1924年6月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曾担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并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1994年退休,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其中《国际政治理论》一书自出版以来便被誉为“当代经典”,迄今为止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图书封面


 国际政治理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上次仔仔细细阅读这本书,已经是七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既由于自己对理论研究一窍不通、又由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译本译笔有些晦涩,反正看得是一知半解——既不能说自己同意什么、更说不出自己不同意什么。七年后,又拿出这本书来,发现沃尔兹的英语要比上海人民版的中译清晰很多。语言清晰还是蛮好的,这样一来,读者如果产生了疑惑,就更容易辨别出自己的疑惑究竟来源于作者的行文、还是来源于书籍的内容本身。我对本书所阐述的结构现实主义的疑惑,主要来源于标题为“Reductionist and Systemic Theories”的第四章。沃尔兹在这一章谈论了多个话题,其中之一是说清,哪些现象可以通过系统理论来解释、哪些则不能。他认为,系统理论不但可以说明系统为什么*不变*,而且可以说明系统为什么会*变化*;我的疑惑便在于,他的理论对*变化*所能够做出的解释,由于这一理论的内在原因,而不可能达到他所希望达到的程度。他的系统理论,有着比他想象中还要大的局限性。***与系统理论(Systemic theory)相对应的概念,是还原理论(Reductionist theory)。二者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从高于任何个体的层面出发,试图说明,彼此不同的个体,如何从外部受到相同的压力,继而表现出彼此相似的行为模式;后者则从个体的层面出发,试图说明,个体之间的互动及其结果,如何因为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沃尔兹认为:将还原理论应用于对国际政治之中,其解释力非常不足;然而,到本书出版时为止,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以及政治学家们,都或多或少采用了还原的方法来理解国际政治——也就是说,他们以为,只要一国改变了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乃至具体政策,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质的改变(比如,战争就会消弭)。在沃尔兹看来,这种对国际政治的解释,不但不断被历史打脸,而且还存在方法论上的疏漏。与还原理论不同,系统理论侧重强调,国家的具体性质、政治家具体气质和政策等等这些微观层面的差异,不能掩盖国家与国家之间构成的某种有序集合所造成的系统性压力对这些性质迥异的国家及其行为所造成的相似的影响。也就是说,不论国家内部怎么改变,只要它们彼此之间构成的系统不发生根本改变,它们便都将受到某种来源于自身之外的、恒常不变的影响。换言之,较之还原理论,系统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国际政治中的*不变*。然而,沃尔兹并不想将系统理论的解释力局限在对*不变*的解释中。沃尔兹认为,系统本身也会发生改变,因为国家与国家间构成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他还希望,他的系统理论,能够对这些系统性的*变化*、及其造成的国家的行为模式的相应变化,也做出相应的解释。“Structures, moreover, may suddenly change. A structural change is a revolution, whether or not violently produced, and it is so because it gives rise to new expectations about the outcomes that will be produced by the acts and interactions of units whose placement in the system varies with changes in structure. Across systems, a theory explains change.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n succeed only if political structures are defined in ways that identify their causal effects and show how those effects vary as structures change." (Chap. 4, p. 70)然而,沃尔兹的理论,在一开始就在个体(unit)与系统(system)之间做出了截然区分。这一区分是必要的,不然系统理论便无法说清国家所受到的哪些影响力来源于其自身、哪些则来源于其所处的系统。(Chap. 4, p. 78)与此同时,这一区分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即:我们不清楚系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系统不具有主体性,因此它不可能产生独立的变化(沃尔兹特意强调了这一点,他将agent和selector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系统应该被理解为一个selector、而不是agent,见Chap. 4, pp. 73-4)。因而,系统的变化,归根结底来源于构成系统的个体所造成的变化。然而,如果个体的变化会造成系统的变化,那么沃尔兹便无异于退回到了还原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中,他对个体与系统所做的截然区分也便失去了意义,最终使得系统理论本身也失去了意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沃尔兹对“个体的变化”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他将“能力(capability)”(被沃尔兹视为“权力”的本质)这一个体所具有的属性视为唯一一个影响整个系统的属性。不过,“能力”这个为个体所具有的属性,不同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国家政策等等这些个体内部的属性。这是因为,能力的属性,是由系统中的各个个体共同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体自身来决定的。换言之,能力在根本上是相对的,只有与系统中的其它个体相比较,某个个体的能力大小才有意义。(Chap. 5, pp. 97-8)这样一来,能力/权力关系的变化,便成为了沃尔兹解释系统变化的钥匙。但是,将权力关系的变化引入系统理论中,与其说可以使系统变化得到解释、不如说正相反。事实上,一旦将权力关系的存在作为其理论的奠基性假设,那么就不再可能存在任何系统*间*的变化了。任何因权力关系的变化而导致的系统变化,归根结底仅仅是系统*内“的变化。沃尔兹的系统理论,之所以能够“解释”那些貌似因为系统的*变化*而为个体行为模式带来的变化,根本上只是因为这些个体所处的系统并没有发生任何本质性改变。——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以沃尔兹自己的例子(Chap. 4, pp. 70-1)作为例子来解释它:沃尔兹认为,西欧从传统上的冲突走向一体化,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西欧所处的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质的变化,关键原因不在于西欧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性质发生了关键变化,而在于美国与苏联的崛起。也就是说,与美国和苏联相比,西欧国家的相对权力处于了劣势。因此,西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再对它们中的任何国家具有根本上的好处;合作的意义更大。这一对西欧一体化的解释,看似颇有道理:西欧国家的系统变了,这些国家的行为模式也就变了。然而,与其说它帮助沃尔兹说明了系统理论如何解释系统之间的变化为个体行为模式带来的变化,不如说帮了倒忙。我看不出这里发生了任何实质性的系统变化;看到的仅仅是,西欧国家集体,在国际政治的系统中,被降格为了一个子系统。换句话说,西欧从冲突走向一体化,是因为美国和苏联被纳入了系统之中,而不是主宰这些国家之间关系的因素发生了变化。系统的运作逻辑一直不曾改变过。这就好像一间房子里的家具,不论你怎么改变它们的摆放方式、不论你买了什么新的桌子椅子放进来,它们所构成的依然是“一间房子里的家具”。除非你拆了房子的围墙和房顶,这些家具才从“一间房子”的束缚中真正摆脱出来。这不是说,沃尔兹对西欧一体化的推动力的解释肯定是错的(我发现很多读者有个很有意思的习性,那就是总将例子当做一篇文章的实质、然后使劲攻击例子本身,而忽略了例子在上下文中所具有的意义)。只是想说明(我还发现很多读者有个更有意思的习性,那就是将“说明”与“证明”当成一回事儿),他的系统理论,并不能像他所希望的那样,不但能够解释系统的*不变*、而且还能够解释系统的*变化*。抛开这个西欧一体化的例子,沃尔兹的系统理论,在其将“权力关系的变化”建构为其理论的基本假设时,便已经将它所能解释的*变化*的最大幅度给限定了。不但如此,沃尔兹的一些论断,不自觉地印证了他的这一问题。例如,在谈及系统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时,沃尔兹指出:“Structure affects behavior within the system, but does so indirectly. The effects are produced in two ways: through socialization of the actors and through competition among them." (Chap. 4, p. 74)社会化与竞争,是结构(以及寓于结构之中的系统)影响个体行为的途径。沃尔兹似乎是想说,在任何结构及系统中都会存在竞争——但这个说法很令人怀疑。分析地讲,从结构与系统本身实难推导出竞争这个要素。系统中存在着竞争,这是个综合命题,也就必然要引入其它的条件才能得以证明。将“对相对权力的争夺,是一场零和博弈”之类的命题引入,才能使系统内部出现竞争性。但这样做,就好像是事先确立了某个具体的系统,然后将这个具体系统的一个结果(即竞争)抽离出来,变成任何系统的普遍运行机制。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当然,即便如此,沃尔兹的系统理论也未必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权力关系”本身有可能确确实实就*是*国际政治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伴随这一系统(即the international-political system *as such*)始终的、而不随系统的任何具体变化而变化。然而,沃尔兹的论述,与这一辩护之间,有较大的冲突。第一,他否认理论本身具有任何实在性,否认系统本身具有任何实在性。而假如我们说他的系统理论具有某某根本而不变的属性,那这实际就是说这个理论以及它所建构的系统具有实在性。第二,就算国际政治系统确实具有实在性,我们也无法从沃尔兹的理论中得知,“权力关系”究竟基于什么理由才得以证明自己确系这个系统的根本属性(这与“权力关系”究竟*是*或*不是*国际政治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结果,沃尔兹的系统理论,就蜕变成了一种对权力政治这一古老命题的新式形而上学辩护罢了。用社会科学更易接受的说法来讲,那就是: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不具备可证伪性。甚至可以说,温特式的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产生,正是对这种窘境的回应。除此之外,这本书中还有一些别的问题值得讨论:后殖民主义尽管为了修补霍布森-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而显得漏洞百出,但它究竟是不是连系统理论的边儿都够不到?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但在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之间所做的类比究竟能不能成立?政治和经济之间就没有本质性的差异吗?等等。***之所以写了上面这些批评性的文字,显然不是说《国际政治理论》写得不好——毕竟,这本书常读常新,我从这本书中收获的东西数不胜数;而上面这些批评,我估计在本书出版后的三四十年里也早就被人提出来无数遍了。《国际政治理论》是我人生中读过的第一本政治理论书籍。虽然自己完全不搞国际政治理论、特别是不搞这样的实证性政治理论,但从微观的角度讲,如果没有这本书,我就不可能走上现在的这条道路。对于这样一本具有个人意义的书,总觉得一句话不说也不太好。肯尼思·沃尔兹逝世三年多了。这篇随感献给他。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内容很好,发音是名著。纸张很薄,字排列紧密。印刷整体欠佳。
  •     卓越有时候真的很烦,不停地发邮件邀请评论商品,这点真的不太好!!!如果是好东西,顾客也非常满意,自然会大加赞赏,既然发了几次都不来评论就不要再发啦,把系统设置该一下行不行,譬如邀请最多发3次或者评论期定为1个月,超过3次或者过期不来评论就不再发了,真的很无语……
  •     书很好,只是我买成了英文版,可以练英语了。亚马逊的书——正品没有问题。都是能收藏的正版书,赞
  •     读过的第一本政治理论书籍,重读依然受益匪浅。它着力强调,在孤立的政治行为体与它们所构成的系统之间,可能存在本质区别。这使得这本实证性政治理论,甚至可以对某些试图从个体的意图好恶处境出发来得出普遍政治原则的规范性政治理论,有所警示——正如对斯坦利·霍夫曼进行批评的一节所示。此外,本书批评部分貌似系统分析的理论为伪系统理论。更有意思的是,它甚至拒绝将霍布森-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以及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视为任何意义上的系统分析,并对这些解释世界格局的理论的不严谨性大加鞭挞。
  •     是英文的。质量很好。
  •     全英文的书目..读下去需要很大的耐心
  •     整套丛书都是不错的。国外很新的书。
  •     需要花点脑筋去读的书。
  •     居然是英文版,买的时候没看清,不过凑合,当然大师写的很好啦
  •     简介清晰的理论框架
  •     没发现是全英的,唉,看不懂
  •     买的是英文影印版····没看清楚 不过从图书馆借了中文版 对照看也不错
  •     其实我想打五星的,但是因为写的评论是批判的....一颗星给了反派.....
  •     影印质量很清晰
  •     我决定要努力提高英语水平,看原著和翻译过来的感觉的确有区别,自己的理解也有不同,英语不行啊
  •     华尔兹在摩根索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理论,是为结构现实主义~不过是英文版的,读起来很有挑战性!
  •     该书这么写:1、什么是理论。2、其他人的理论都不是理论。3、我的理论是理论。4、我的理论的应用。
  •     刚读完中文版的,现在读原版的应该会有助于理解
  •     既然买不到中文版,买本英文版也可以,训练一下英语阅读能力。
  •     购买的时候以为是中译本,收到才知是北大出版的原文影印本
  •     很有用的经典著作~!
  •     经典的书得读一读
  •     我们学科的经典
  •     正版很赞,但是纸张薄了一点
  •     本学期读的第一本书,把人性这个难以证伪的概念省去,从前四章概念科学化,后面讨论均势和两极结构。国际体系对国家行为体的影响。
  •     好,推荐,国际关系学必读著作
  •     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肯尼思·沃尔兹,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     没必要说了,很珍贵的书,在没有原版的情况下
  •     现实主义自沃尔兹始出现智识基础上的重大转变:逐渐摒弃了源自欧陆的古典政治哲学、权力政治论和人性论,转而从经济、社会、心理乃至数学等学科处汲取灵感;逐步脱离从人性和权力—道德冲突等角度为分析起始,而将国家作为最基本分析单位,且开始重视结构性因素如国际体系等。沃尔兹这本书代表着把国关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科学化”的努力。在前三四章中花费大量笔墨论述的理论解释力和构建问题至今仍然是许多国关学人的经典标准。而大量采用微观经济学理论、理性人原则和成本收益计算的思维去分析国际关系,且创造”国家=黑箱子或硬撞球“的基本变量单位,又是创造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范式。严整,但是有人或许会觉得无趣。相比之下,这到底这是不是一个结构理论反而显得不太重要。目下对沃尔兹批评已经甚多,不过其开山立派的努力不能抹杀。
  •     这本书是英文版的,所以不喜欢的人别买错了,我就是买错了
  •     经典中的经典,难怪导师称他为国际政治的圣经!
  •     比较经典,不错。
  •     思想深邃,言简意赅。
  •     作为纯外行觉得理论构架可取,但最后几章的结论部分实在是让我胃疼
  •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理论,简称《TIP》,学习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必读书目,也是引用颇高的一本书,书的印刷、排版横好!
  •     福建阿娇将按时交罚款率较高阿姐夫空间的
  •     书的内容很丰富 介绍的很详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