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国际关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超越国际关系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1232550
作者:王义桅
页数:250页

作者简介

《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将哲学解读、政治解读和文化解读,通称为文化解读——显然前者是小文化,而后者是大文化的概念。解读的结果,是超越国际关系本身;因为任何在原有概念基础上的建构,即便在批判基础上进行或新创范式,仍然是停留在同一大时代背景下的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五彩缤纷,然而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三大范式:回归古典、回归现实、回归自然,对应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三大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自身维度。所谓回归古典,主要是回归古希腊、古罗马或文艺复兴等时期的西方经典概念、经典问题和经典理念,如民主和平论对康德永久和平的继承;所谓回归现实,是对现实世界变量的补充,如软权力理论对信息时代的把握;所谓回归自然,是还原西方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性概念本质,以此探讨多元世界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合目的性问题,这是传统国际关系研究所忽视的。回归古典,要求我们对国际关系进行哲学解读,认清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回归现实,要求我们对国际关系进行政治解读,揭示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美国性);回归自然,要求我们对国际关系进行文化解读,还原世界的多元、自在状态。

书籍目录

序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开篇 领悟与反思: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解读 第一章 国际关系的二律背反  第一节 概念与国际关系  第二节 国际关系研究三维度  第三节 国际关系演绎律 第二章 国际关系理论的生命力假说  第一节 国家主权的生命力假说  第二节 战争原因的生命力假说  第三节 均势论的佐证:均势术·均势律·均势观破篇 认识与超越——国际关系理论的政治解读 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性:学理分析  第一节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节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第三节 国际关系的理论性 第四章 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性: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一:三角和平与美国和平  第二节 实证二: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悲剧  第三节 实证三:自由主义的美国根源与表现形式立篇 建构与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 第五章 建构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可能的使命?  第一节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节 身份与理论的悖论:中国民族主义的神话  第三节 在思想与理论之间: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产生阵痛 第六章 “中国学派”如何可能:文化的视角  第一节 比较国际关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  第二节 中国的国际政治文明观与政治文明的国际化  第三节 和谐世界观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跋 国际关系学是人学在国际层面的体现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分别探讨了国际关系的二律背反、国际关系理论的生命力假说、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性、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等问题,提出研究国际关系的大时代论,即从圆形(西方化)的全球化到椭圆化(西方-非西方并行)的全球化;相应的,国际关系从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线性进化论,转变为多元、非均衡发展的非线性阶段,从以民族国家为单元的国际关系转向以人口为单元的国际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超越国际关系",即以国际关系的三个维度和三重回归还原国际关系学是人学在国际层面的体现这一本质。

内容概要

王义桅,1971年生,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复旦人学“世纪之星”。先后获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学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为耶鲁人学福克斯学者、法国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青年精英学者、韩国国际交流财团一延世大学访问教授。系美国国际关系协会(ISA)、英国国际研究协会(BIsA)、欧洲政治研究协会(ECPR)、亚洲政治与国际研究协会(APISA)等会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英文15篇),已出版专著《战魂:从历史透视未来战争》、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美国和美国的敌人》(合)、编著《中关国家利益比较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合)等。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国际关系理论的生命力假说第一节 国家主权的生命力假说国家主权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理解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乃至国家职能的核心与基础。全球化的发展构成了对国家行为的挑战,并导致了主权观上的矛盾与分歧。一、主权是可“分割”、“分享”、“让渡”的吗?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发展,全球问题的广泛兴起与不断突出,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大量涌现及其影响日益深入,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大大增强。人们似乎对国家主权形成了某种“共识”,即:主权是可以分割的,因而也是可与他国分享或向更大政治实体让渡的。时下这种主权相对主义十分流行,不仅导致了主权概念及相关概念的混乱,而且直接导致了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认识的矛盾与困境。所谓主权“分割”,涉及分割的主体、客体、过程与结果等。从分割主体看,如果分割权由政府行使,便存在其行为是否能完全、始终代表国家意志的问题;如果被动地由外部力量来分割,则一定存在比主权更高的权力来源,这显然与主权的最高属性原则相矛盾。从分割客体看,如果主权始终可以被分割,则证明它是一种无限资源。事实上分割的是主权某方面的行使权,而且分割本身也破坏了主权的整体性原则。从分割过程看,则存在分割权本身的不平等和主权分割是否符合目的等问题。从分割结果看,不同国家间必有分割程度之差异,从而将破坏主权平等的原则。所谓主权“分享”(被认为是主权分割的目的之一),包括内部分享与外部分享。从国内角度看,分享本身将破坏主权的对内排他性;对外部而言,则将破坏主权的对外独立性。主权乃国家特质,与国家不可分。因而所谓“分享”,只是主权之行使权的分享,并非分享主权本身。一国主权只为该国所享有。

图书封面


 超越国际关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似乎是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一本完全超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之外,用一种全新的外部视角进行独立的探索性思考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可以读到的是其他的研究综述性质的国际关系理论的书中完全没有的分析。这本书为中国学者们将来开创原创性的,西方体系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指引了方向,仅仅这种指引作用就已经迈出了超越西方国际关系体系进行独立思考的重要的第一步了。
  •     本书名为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英文译名: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hines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全书不算序和跋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所谓开篇,主要介绍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三维度并以之分析了国际关系生命力假说,第二部分所谓破篇,主要指出了当今国际关系事实上是美国的国际关系,并以分析三角和评论、大国政治的悲剧和美国大选中的自由主义为例证,第三部分所谓立篇,应该来说也是全书的核心所在,即中国学派如何超越国际关系。看完全书,云里雾里,既有国际关系教科书的风范,又深刻感受到了新闻联播的氛围,然而看着封面英文译名中的 “a Chinese cultural understanding”竟只有哑然失笑的份了。可以这样说,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真正的“中国文化”,通篇采用的均是来自于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术语,倘若不知道王义桅先生是中国国际关系新生力量的代表这一背景,将其理解为一部译著也是理所当然的。在破篇中对美国掌握世界话语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通过“深刻”的反思将所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术语定义全部推翻之后,作为阐述作者观点的立篇部分,我们遗憾的再次看到通过大量西方术语堆积起来的阐述中国“和谐世界观”,仿佛破篇中大加挞伐的西方话语霸权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即不复存在了一般。除此而外,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是建立在作者历年发表的论文基础之上,这似乎是在补充解释书中自相矛盾之处的成因,最为典型之处莫过于在本书的104页,作者指出:“要深入到理论的源头,要反思核心假设视为公理的部分是否存在抽象失真或异化现象,而不是在范式转移层面做文章——因为那毕竟是西方范式;超越范式、思考观念发展的自在规律是本文思考国际关系理论性的宗旨。”然而在立篇中探讨中印联合崛起时(这部分的设置本来就显突兀)又大谈中印崛起对于国际政治范式的冲击和建立国际政治新范式的问题,俨然又是一个范式转移的理论跃然纸上,以至于在第180页最后一句话直接指出:“权力转移是发生在传统封闭国际体系下的现象,不适合现今开放而非排他型的全球化体系。在这种体系下,范式转移才是根本。”如果说作者在第111页那句尴尬的注释,认为一处前后矛盾是“一种无奈的巧合”,那么其他的矛盾恐怕就一以贯之了吧。撇去以上的因素不谈,回到本文的题目,这本书到底超越了什么,作者在书后的跋言中指出:一是超越国际关系理论的西方性——西方中心论,二是国际关系本身——国际关系自身演绎律。首先来看国际关系理论的西方性,中国的历史与传统中并没有国际关系这一概念,这是学界的共识也得到了作者的肯定,因此,国际关系这一概念也是西方的产物(这也是作者所指出的),对于一个本来就产生于西方的观念,我们如何去西方化?作者表示要超越西方“国家“的观念,此后便语焉不详。中国传统中家国一体,只有夷夏之分而没有民族之别,这确乎是中国传统的国家观,但是近代以来,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套东西已经被千人踩万人踏的踩到了脚底下了,就好像中国的语言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数字变成了阿拉伯数字,科学技术从经验转变为理论和实证,西方的民族观、国家观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根基之一,相反的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在中国人自己的眼里都已经成为了荒谬不论的东西,试问何以以此来改变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作者用以超越西方国际关系自身演绎律的武器,从文中看应是”和谐世界“观念,全书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归结起来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世界大同“,一个是”和谐“。试问这个就是中国的文化吗?我看不然,这两个观念事实上是经过西方的思想反复糅合,加上中国传统等级思想的侵入的产物,与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去甚远,至于为什么如此大行其道在此就不作评论,但是我们不妨采纳一下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即中国的文化是实践理性的,是注重物质对人的作用而非抽象思辨物质世界的种种主义和理论的,这也是为何儒家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梁漱溟先生也说过,真正的中国文化强调意指而非实指,正如我们以实际的”金木水火土“的物质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当然这是阴阳家与儒家融合的结果,但体现的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其结果自是大谬不然。然而将西方文化对于概念,定义的确实指称代入到对中国文化的指称中去,指大同为大同,指和谐为和谐,这若是西方学者犯的错误也就算了(事实上有些西方人反而领悟到这一点),但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以此来阐发所谓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的理念,并谓之超越,恐怕就有待商榷了。当然本书也指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现象,比如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种种僵化和”庸俗“的现象,还是比较切中时弊的,但是对于解决的方法又流于泛泛。以上均个人看法,观者大可付诸一笑
  •     复旦大学王义桅教授的《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是一部非常独特的论述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对现有的国际关系诸流派理论的综述或在其基础上的演绎,而是超越出整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范畴,以外部的视角来审视和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缺陷和问题,并提出超越之的思路与方法。而其他的著作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论述,总是难以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之外,故而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我所知,以这样的方式来论述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的著作,在中国恐怕还是第一部,在思路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探索性。在论述了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超越之后,作者还谈到了建立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十分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提供非常有用的思路,指明未来的方向。虽然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还比较初步,但相信作者所燃起的星星之火,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的学界形成燎原之势。全书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开篇,破篇和立篇。开篇中,作者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的。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理论,将其回归到哲学的范畴中去审视和解读,是一种追本溯源的方法。首先是用康德的二律背反原理,从状态律的无序与有序,力量律的平衡与失衡,意志律的同化与异化三个维度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合目的性,从而指出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时间,空间和自身三维度,从而建立了全书分析的一个基本框架,并且还揭示了国际关系理论缺乏独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缺陷。在第二章中,作者参考了尼采在《权力意志》中的说法“世界不是一个万物求生存的消极过程,而是一个万物求生命力扩展的积极过程”,提出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生命力假说,从自身维度的角度阐释了国际关系理论中观念政治的悖论,然后以生命力假说的范式具体论述了主权理论,战争原因的解释和均势论三个领域中的各种学说的源流与发展演变的规律。破篇是全书的核心。在这部分里,作者是从政治学角度来解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整篇的核心,归结起来就是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性或者说西方性的深刻揭示。首先是学理层面的分析。作者指出国际关系理论在学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国家人”(正如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和国际无政府状态前提的虚假性,国际关系理论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本末倒置的逻辑,指出国际关系理论的形而上学和静态特点从而使各派的研究模板都离不开美英模板,因此各派的论战也就不是就国际关系的根本矛盾而进行的,只是侧重点,偏好和方法论的倚重而导致的争论,造成理论体系内部循环,各派并存,难以产生真正的革命性进展。国际关系理论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阐释性色彩。现今的国际关系理论仍然是强者逻辑,最终是有利于强者,既得利益者的,不论以何种形式来表述,总是离不开“胜者为王败者寇”,“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预设前提和核心概念,这就使得国际关系理论往往都带着明显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处处流露出西方的优越感和对非西方的忽视或不信任。最后,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西方性,美国性,指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真正想要建立的,是一种话语霸权 ,是建立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下的,即“西方的就是世界的,美国的就是西方的”,并没有考虑国际社会中的非西方行为体,是为美国的“霸权呵护”的目的服务的,是与当今西方所主导的国际体系所配套的。当事实不能符合这样的目的,不能满足论证的需要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提出者们常常是偷换概念,剪裁历史以削足适履,因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总是充满各种矛盾和悖论。作者还指出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例如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二元论”,以善和恶两个维度来看待世界,努力标识自身与异类。最后,作者还在核心假设,理论原点这样的深层面上对整个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对“国”,“国际”这样的基本概念的准确与合理性提出了质疑,提出了诸如“国一定有际吗?”,“国际一定有关系吗?”,“国际关系一定有理论吗?”这样的对理论体系源头的追问。在学理分析之后,作者以三个理论为例对国际关系理论做了个案的实证分析,阐明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角和平论”其实就是美国和平,进攻性现实主义所推演出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悲剧,而美国式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则是美国的民主观,秩序观的折射。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美国政治文化的外延,承载着美国式的价值观与国家性。最后是立篇,作者在这部分谈的是如何超越国际关系的问题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是此书最具有展望性的一部分。当前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不仅在论文和著作中论述和思考的是人家的问题,而且连自己独有的语言都十分缺乏,往往成为西方的各种主义和范式在中国的延续。要表达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就要面临话语霸权的困境——如果用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国际社会往往难以准确理解,于是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而如果以国际通用术语和思维来表达,又会陷入“他者化”和为别人所表达的困境。作者就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缺失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假说,并且大胆地提出为什么中国要有西方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作者认为首先应该解决中国身份的定位这个前提,才谈得上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问题,并简述了中国从民族主义到天下大同的一种可能的政治文化发展方向。最后,作者谈了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思维和体系的超越问题,提出超越国际关系的一些思路,包括从圆形(西方化)的全球化到椭圆化(西方-非西方并行)的全球化,相应的,国际关系从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线性进化论,转变为多元、非均衡发展的非线性阶段,从以民族国家为单元的国际关系转向以人口为单元的国际关系,以世界整体观,人类共赢观,国际共生观这种三维和谐观来超越国际制度稳定论,均势稳定论,民主和平论这些霸权稳定论等。这些思路虽然离形成系统的,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却能够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指明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十分强调国际关系中对于“人”这一社会科学的主体的人文关怀问题,也就是人应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问题。这不是西方国际关系中点缀的人权或者人道主义干预之类的幌子所能够表达的——现代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见国家不见人,以国家的面目出现,以权力的法则进行,以道德的关怀为幌子。作者在全书的论证过程之中,运用了不少的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思路,并且是东西方皆有,这样的多学科综合的方法为作者的论证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十分有力的支持和大量丰富的原始素材。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借鉴历史学和哲学等学科的分析思路,要做到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将会因为找不到得心应手的武器而显得困难重重。我觉得这样的方法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之处,可以使研究者的思维陷入学科体系内循环的困境时找到别样的思路,从而使研究的道路越走越宽。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争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