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看世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黑眼睛看世界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50102354
作者:杨恒均
页数:212页

有一定深度,但是比起林达来总觉得解析得不那么深刻

书读得很快,一天半就读完了。跟之前看过的关于美国民主一类的比较相似,比如林达、刘瑜。但对比起来,作者的功力还是没法跟前两者相比,感觉有些文章逻辑不是很清晰,阐述的也不是很明白。林达擅长娓娓道来,前因后果给你讲得特详细明白,刘瑜则属于思路比较清晰的那种。杨恒均虽然有点深度,但文字功底和思维显然比不上前二者。总体来说,对于大多数不知民主为何物的广大民众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我们总是井底之蛙,深受国内环境和媒体舆论影响而不自知,是时候上上新课,开发开发新思路,转变转变下脑筋了。

看问题的角度

仍是抄书。这本书是网文结集吧,有些口水。呼吁的东西,当然和刘瑜等是一样一样的,但少了些精致,多了些直接。不能说谁好谁差,对知识分子,刘的文字当然有知识的快感和滔滔的逻辑论辩,但你要开启民智,可能还是杨这样的好,虽然,要是能再幽默一点就好了,像李承鹏、韩寒。P6. 克林顿在竞选中,再累也得下车走向选民,因为他们有块牌子:“给我们八分钟,我们给你八年!” 解决腐败的绝对权力的唯一办法是解决权力的来源问题。没有选票,就算像广州市民那样喊出“你们选五个领导出来见我们”的名句,又能怎么样?P9 二战后,特别是50年代麦卡锡主义和6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公民社会更趋成熟,对宪法阐释越来越偏向价值中立,社会拥抱多元,政府不再扮演引人向善的道德角色。政府最大的职能是保障公民的自由和人权,而此中最大者,就是对善恶作出自己的判断,包括对政府的评判。普世价值就是被最多的普通人所拥抱的价值。(关于政府在道德引导中的作用,是个很大的问题,希望能有机会再好好学习)P49 一个国家所持的价值观念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行为。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对自己民众实行专制,听不得一点点不同意见,那么它在国际上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尊重他国权利与容纳异议。艾森豪威尔:如果人民只要温饱就能够满足,他们还不如待在监狱里。P82 各部门都在说自己如何了得,疏散了几百万民众。可几百万民众就这样被一笔带过,其意义就是为了产生这样一位英雄。歌颂自己的时候,有否问过几百万灾民对他们的疏散是否满意?P109 西方富翁很清楚,他们能够致富,除了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机遇和,和社会认同的致富游戏规则分不开,所以富裕后,很多想到的是回馈社会。而中国富人致富靠的是权贵和官员,回馈的当然是权贵和官员。P158 美国的民主也是渐进的过程,比如选举团制即是对交通不便的妥协。当前乡村网络基本也能普及,愿意利用互联网的精英正好是自然选出的精英。因为你用互联网才成为互联网精英,而非你是精英才用互联网。很多社会精英根本不上网。(这是个非常有意识,又有点强词夺理的说法,想想)

作者通过自己文字为民主呐喊

一个民主小贩是作者的自嘲,一个为民主呐喊的人,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民主,作者对春运和灾后媒体的看法都偏僻入理,中国的媒体的看起来可以随意说话了,但是这仅仅还是在看起来的层面上,不知道是在某种的无形的压力的下,我们尽然会有这种想法:因为说了某种话,会被抓起来,会被迫害,如果大家都不说,就想房间里的大象,大家心里都清楚,但都是不敢说。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即使作为保护我们的警察都能被别人控制,我们还有什么安全可言,我看着种种对上访人员的对待,我真的十分害怕,如果我们现在部位他们呐喊,当我们遇到同样情况,谁会为我们呐喊,我们一旦被人陷害投入精神病院,我们怎么能证明我们是正常人,我们怎么能逃出来,想到这里我害怕了,确实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不安全的世界,虽然这些事大多发生在小地方,只有小地方才能一手遮天,这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谁能保证我们一辈子都不去那些小地方。我们只想我们在国家每个角落都能有平等的待遇,即使我们做了错事,我们能受到公正的审判,我没有作者那么学士渊博,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能成为民主的小贩,为民主呐喊中国在民主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终于我们有一天,我们会迎来你个民主的社会。

我觉得我并不脆弱 但读到这儿我哭了

在克林顿竞选胜利在握的时候,他的竞选车队经过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子。这个小镇子的居民实在太少,团队没有安排在这里停留造势。当车队经过镇子旁的大路时,司机看到路边远远有几十个民众在那里等待,好像要上、访的民众。当时克林顿忙了一天,已经累坏了,车队继续前进,不准备停下来。就在接近那堆人群时,克林顿看到了那队人,他随即命令车队立即停下来,然后,他领着夫人希拉里走下车,后面跟着自己的竞选团队,来到几十个美国市民中和他们讨论自己的经济政策和环保、医疗改革,一一回答民众的提问和质疑……克林顿为什么要下车?他看到了什么?那些美国民众给他下跪了?写了肉麻的欢迎标语?还是他需要在这里拍下亲民的镜头?都不是,当时那稀稀落落的民众挺胸抬头,趾高气扬,歪歪斜斜地站在路边,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标语——不,他们写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给我们八分钟,我们给你八年!”克林顿看到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触动了掌权者的神经,于是,他谦卑地走下了竞选大巴,像一个仆人走向自己的主人那样。是的,那些人不是来请求和他见面的“访民”,而是要给他下指示,听他解释自己的政策的“选民”;他们不是来恳求他如何制定政策,惠及民生的,他们是来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管你多忙,你都应该停下来,听听他们的意见,说说你的政策,他们满意了,他们将选你当总统,将把权力交给你,将让你未来八年住在白宫里!我觉得我并不脆弱 但读到这儿我哭了 躲在床上看了 哭得稀里哗啦 屋里没人 擦眼泪里自己都觉得怪不好意思的 但我知道 泪水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凭这个故事 这本书就值了

私人摘抄笔记

作者试图通过日常生活的事例让读者有切身体会而达到启蒙的效果。立场比较中立,比较理智。行文比较松散。没多少收获。九十年前的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失败,因为没有实践支持他们的信念。伊拉克民主制度的失败之处,在于徒具了一副制度框架,民主法治的思想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而这种深入人心是需要漫长的分娩期,如美国。在民主法治深入人心的道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呢,在印度恐怕更多的是宗教,在中国会是什么呢。有些观点挺有趣,例如《自由言论不等于言论混乱》,西方民主的发展历程中,限制话语权是多数国家都走过的一条“弯路”,有了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的绕路而走,却为此付出了一些代价。而互联网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让一部分对言论自由感到非常陌生和麻木的人被自然隔离,让因为自身自愿或者被迫变得愚昧的人退避三舍,让一部分哪怕你真给他言论自由他也绝对不会使用或者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人敬而远之。作者认为,互联网的部分开放,是高层的有意任之,高层的新思路。-----------------------------------摘抄分界线-----------------------------------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七十多年的历史里,最高领导人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可没有一个是子承父业。然而,他的对手民主美国,竟然出现了好几起老子当完总统儿子再隔代当总统的事儿。苏联的体制,民怨极大,最终被推翻了,美国的这种制度却成为世界楷模,到处推广。这是怎么回事?至于九十年前中国的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们,我也是要仰视的。但读了他们用来启蒙的作品,再去读西方的启蒙理论,我就感到有些不安了。因为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九十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启蒙的理论有什么新的贡献。

向民主家泼半瓢冷水

关于陈独秀和胡适,鲁迅曾有一段著名的比喻,我拿过来比附另外两个人。原话是这么说的:“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贴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忽(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侧着头想一想。”引这话或许不恰当,但是我读杨恒均,读熊培云,前者流水汤汤,但是图穷匕首见;后者旌旗猎猎,然而万马齐喑究可哀。确实是一个读出了胡适,一个读出了陈独秀。自刘瑜挟《民主的细节》走红以来,庙堂坊间一时热议民主,但是无论怎么讲民主,基本都言必称欧美,人必称苏格拉底、托克维尔。而杨恒均是有意另辟蹊径,开讲匹夫民主之先河,他走的是胡适的路子,胡适说:“为你个人争取自由,就是为国家争取自由。”相比于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和《自由在高处》的登高一呼,粉丝无数,杨恒均这本《黑眼睛看世界》,则有一点实至而名不归。作为一个有着多年海外生活经验的人,他不谈理念,不讲主义,不提欧洲,不言美国,而是说自己的经历、家庭,他讲的是一个人的民主。但杨恒均的不足,是他点太多,线不足,所以连不成面,啰嗦有余而又犀利不足,读了一时一地或有大悟之感,读多了才知道只是一时之悟,任督二脉不通,何谈功力?不过他的用意不在宇宙,而是苍蝇,拳拳之心在于告诉你当民主到来时,不要做一个旁观者。既然要说杨恒均,也应该拉上熊培云。自去年的《重新发现社会》,到今年的《自由在高处》,熊培云一时俨然五四的接班人,新启蒙时代的思想祭酒,人望无数,赞誉无数。熊培云的优点在于,他能把苏格拉底、托克维尔、阿伦特与《小王子》、《蝴蝶与潜水钟》以及“小时候松紧带上别着的铅笔”、“巴黎大学的雪”共冶于一炉,他能把政治的东西、思想的东西文学化,读起来唇齿留香,“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就连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也“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但是熊培云致命的问题也在于这一点,民主一旦讲成了心灵鸡汤,也就只满足于字面了,能明其心却害其志。熊培云的另一个问题在于,读他的书,你基本读不到熊培云说了什么,你读到的俯拾皆是熊培云在转述别人说了什么,在这一点上,他与早几年先他而红的思想界兄弟们许知远、梁文道不相上下。我佩服他们的博闻强识和勇气,却羞谈于其创见和深度。丘吉尔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宁愿失去一本《重新发现社会》,也不愿失去一个熊培云,书易写而人难成,独立思想更难。所以读久了熊培云,你不妨读读杨恒均;读久了杨恒均,也不妨看看熊培云。漫步云端可以俯视大地,奔跑大地能够仰望云端。但是在看遍云端和大地之后,我仍不满足。熊培云也好,杨恒均也罢,介绍主义,授人以渔,都是好事情。但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民主缺的还不全是这些。我更关心的,是在欧美的主义和理念基础上,在90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今天的知识分子能对先贤的理论补充些什么?能对当下的民众启蒙些什么?毕竟在光明中拉开灯不算什么本事,在一片黑暗中找到火烛以达黎明,才是伟大之处。2010年,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获奖无数,好评无数,一时风头无两,新启蒙还没到来,熊培云俨然祭酒加身。但是读完书,你会发现这起因于两点,一是这个年代的好书太少了;二是我们对好书的标准降低了。所以熊培云获奖无数,让我有点悲观。还是尚红科说得好,思想要沉淀,非有两三年功力不足以磨一本书,出版也应以两年一本为宜,不然学问做不扎实,读者也消化不透。我们不要学术上的走马灯,我们要的是思想上的马蹄疾。中国知识分子们,更是越老越写得不像话,年轻时打得了江山,年老时丢掉了自己。与之相反,西方则是人越老越值钱,越登堂奥之妙,重回江山重骑马,不为仇雠不为恩。中国人原也是可以的,但是1949年之后丢掉了,到现在也没有谁捡起来,也没有谁能捡起来。所以杨恒均、熊培云们讲民主,不要越讲越没有底气,越讲越形而上学,越老越不像话,要接上1949年之前的传统,跟上几百年前西方先贤的梦,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才能抬起头。----------------------------------------------------刊于2011年第34期《新民周刊》

有些书是有保质期的

当初买时是冲着“民主小贩”这一头衔,盛名之下无虚士,不管是尊称或是敬语都表明作者受到了认可。但是,有些书是有保质期的,如同新闻天生就注定了会成为历史。“黑眼睛”是在中国快速前行时作者所认同发表的观点,是对过去的发展不和谐之声的个人看法。也许太过深入浅出,太过平易近人,太过简要介绍了发达国家的浮光掠影,作者的时评明显没有该有的一针见血和直指人心。人们在时代快速行进的脚步中总会有茫然和惶惶不知所至,生怕被急速的演变抛弃,又对新生事物好奇和恐惧。这个时代有很多的泡沫,不止房地产和股市,一股又一股的国学热和中医保健后是浮躁茫然的灵魂,许多的人们从平凡到如日中天只需一个小时,就像流星划过星空,又飞快被曾经痴迷的人抛在脑后。作者的笔触是淡淡的,恬淡而又普通,他的目光关注着数万人关注的民生和法制,他讲诉了别的国度的人民和他们生活的方式。他宣扬爱和教育,呼吁法制和公平,他的话语不犀利,他的观点不新颖。这是快节奏的书,当发展的脚步继续前行它会定格在这里,成为过去,或者更快。

这个小贩我喜欢

又一本博客文集,自称小贩,但这位货郎我觉得很靠谱儿,有诚意 ,不耍嘴皮子,语重心长掰开揉碎推销自己货担里的东西,吆喝起来很好听,让人回味。把推销的几件“普世”商品性能、优劣介绍的很仔细,而且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指责,也会语重心长地去辩护。他的文字没有强迫你去接受,也没有用语言武器指桑骂槐,让你自己去思考他的货品怎么样,让你自己对比自己家的东西是不是不合手。由于不是日本方面的小贩,所以第一次读他作品,很亲切,可能是年龄关系,加上两个孩子的父亲,我觉得比目前更人气的40岁上下的草根精英显得更成熟,想想也是,连韩寒当爹之后思路也宽了。这本书是南方出的,作者在博客、微博界也蛮活跃,不知道是不是拿的国外工商照,貌似没有城管来驱赶,也许和城管们私下也有往来,总之,是聪明人,希望能笔耕不辍,多卖些价廉物美的好东西。

回归常识

在我们与世界之间,有太多的差异,我们总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读,可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错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杨恒均博士的这本书,讲的都是常识,无非米是白的,煤是黑的,这个现象每个人都能看到,但这样的直观却长期不能逻辑化,即使建立了简单逻辑,也无法延伸下去,更谈不上影响实践。以高考为例,靠几张考卷就能决定命运,人人都知道它的荒唐,但这么多年来的呼吁,又改变了什么?年轻人被应试教育所扭曲,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但这皇帝的新装,为何能一直维持下去呢?再比如多元化,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声音能规避风险,能让我们的思维更丰富,可为什么这么多人却背道而驰?古人尚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为何今天许多人反而理解不了呢?总在反逻辑而行,说明我们正在放弃价值底线,我们不愿接受约束,只愿用当下有效来衡量一切,于是不免走入急功近利的窠臼,所以经常被肤浅的麻烦所绊倒。当这种跌倒成为习惯时,则麻木与戾气必然产生,这使我们更难超越命运的枷锁。回归常识,这是当下最需要的态度,即回归理性,用科学的态度来看问题,本书为我们揭开了现实的种种困境,并指出了解决之道,毫无疑问,它提供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营养。

值得一读的书

作者用犀利的笔法,书写着自己生活的点滴,寄托着对民主的求索,对时代的思考,语言诙谐而不是严肃,笔调轻快而可读性极强,是本可以引人思考的书,适合想开眼看世界的大学生读读,作为时代的骄子,怎莫能每天在游戏中度过,多关心关心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吧

民主小贩的大生意

有人签名档这样写着:“我能想到最痛苦的事,就是和这个制度一起慢慢变老。”确实,若从比较悲观的心态出发,不免会担心,我们离自由民主如此之远,有生之年能否等到抵达的那一天?当然不能。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认为的那样,历史本身没有意志和必然性,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等待历史自发地将我们带入康庄大道,那我们只会原地踏步甚至出现倒退。社会进步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而要争取进步,中国依然需要启蒙。“需要启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应该如何启蒙呢?本书作者、被称为“民主小贩”的杨恒均说:“用什么来启蒙中国更有效?用理论?讲道理固然不能少,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的大环境,中国今天需要的启蒙不一定要从那些尘封的理论入手,更简单也更容易让大众接受的方式是睁眼看世界,用事实和实践来启蒙。”正如他说的那样,杨恒均用他的一双黑眼睛,带着我们去看世界,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方式方法可以让我们活在更公平的世界里,让我们少受别人欺负,让我们享受到充分的个人自由,让绝对的权力受到限制,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在书中,你找不到喊口号的激昂,也没有以意识形态对抗意识形态的酣畅淋漓,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没有那么多的死理论。这是一种谦逊而务实的态度,作者不以“思想家”自居,不以“革命者”作态,却更可能给人真真切切的教益和启发。他讲权力来源时,没有讲卢梭,而是讲选民标语;他讲公民素质时,没有讲梁启超,而是讲抽水马桶;他讲社会公平时,没有讲伏尔泰,而是讲美国春运……当然,在一些人看来,他讲的东西比较浅显,有失深刻,似乎也没太多新意。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太多人,对一些最浅显的常识,也还闻所未闻,而正是这些人,是最需要启蒙的。最终决定这个社会面貌和命运的,不是少数的知识精英,而是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本启蒙的“通俗读物”。作者推着看似没什么稀罕物的杂货车,以亲切的腔调吆喝着。他不向大家兜售令人望而却步、难辨良莠的奇珍异宝,而是叫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针头线脑。而未来之锦绣,正是要靠这一针一线的编织。虽然润物细无声,却可与无声处听惊雷。日拱一卒,水滴石穿,谁又能说,这民主小贩做的不是大生意?

小贩、骗子与强盗

文/ 左页前段时间,微博红人染香发了一条关于“民主贩子”的微博,狂论所谓的“民主”只是个伪概念,所以那些“向你兜售伪概念的人,十有八九是骗子”。我第一次听到把“民主贩子”等同于“民主骗子”的说法,听起来非常新颖,所以印象很深刻。染香是新浪微博里到处寻衅滋事,公开博出位的神秘人物,她号称“天生胸狠,五毛党主席”。所以,对于她的话,当然不可全信,或许就不应该理会?记得染香这条微博,是因为最近在阅读杨恒均先生的《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在书中,杨先生就把自己称为是“民主小贩”。这是一本由各类文章集结出版的小书,里头是作者近些年关于国内时事,以及他在国外生活的所见所闻的评论小文。看得出来,文章都是杨先生的有感而论,且大多也都不事雕琢,很少涉及理论、说法的根源和文献,所以可以推断,它们几乎可能就是杨先生在电脑前突发论欲,并随手敲下的即时随想。我这样说,并不是想对作者不敬,只是作者自己或许也会同意,这些小文其实并非以精致和严谨见长。杨恒均先生是悉尼知名大学的博士,常年旅居海外,是著名的小说家,时事评论员,还是著名的网络作家,学富五车,擅长以短文论政,并著有“致命三部曲”,和博文集《家国天下》,受到读者追捧。这本叫做《黑眼睛看世界》的书,我发现它虽不以精致见长,但却随处可见类似微博一样的耸听妙论,似乎随手从里头摘取140字,就可能是一条足以吸引看客眼球的微博了。书里的文章涉及领域各异,在这里无法一一尽述,我只提一条有助于本文主题的论点,那就是杨先生关于“假民主”之“妙用”的高论:“民众在游戏规则(宪法与价值观念)之内选举领导人,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统治者“权为民所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和谐相处,该发财的照样发财,该穷的还是一样寻不得机会,可人家不怨天尤人。即便这是‘假民主’,也是假民主的妙用。”而这些看起来像微博一样的格言体文字,是否就像是对染香关于“传播民主‘伪概念’的都是骗子”的驳斥?染香认为,民主是虚伪的,是假概念,没有实质内容,所以传播者必然是骗子,这套逻辑论证有力,听起来过瘾。杨恒均却认为,民主的确如我们所想,它有时候容易被有钱人操纵,被权谋以假乱真,但是即使如此,一套程序的建立,即使它的作用就仅仅局限于这套程序之形式,那怕它就是染香所谓的“假民主”,也总比没有民主、理直气壮地拒绝民主强,所以主张“假民主”谈不上是骗子,还是一个诚实的“小贩”。当两者相较时,我的脑袋的确有些晕,染香和杨恒均,一时还确实不知道该相信谁。但是仔细剖析两者的区别和共性,我们会发现,其实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拒绝“小贩”的诚实,只是一致地反对小贩变质。只不过染香反对的是“小贩”变“骗子”,而杨恒均反对的却是“小贩”变“强盗”。染香所谓的“骗子”,是那些把民主的形式等同于民主之实质者;杨恒均反对的“强盗”,是那些即拒绝民主的实质,也拒绝民主作为一种形式的人。所以,说到底,染香和杨恒均,其共同之主题无非就是民主政治的实质与形式问题,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实质理性和形式理性的区别问题。如果我们把那些强制别人接受其观念,或者通过卑鄙的手段传播意识形态观念的人称之为“强盗”,那韦伯是极其痛恨这些“强盗”的。他平生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借助课堂,灌输某种政治立场给学生的学者,因为在韦伯看来,课堂本身就是一个不公平的环境,而价值观念的传播应该到空旷的广场,到公开的、可以自由辩论的议会里,而不是在一个听众(学生)不得不认真听讲的课堂里。由此可见,在民主的实质和形式之间,韦伯看起来似乎非常重视民主的形式问题。这是他一辈子的困境,韦伯痛恨“强盗”,但同样担忧因为过分强调民主的形式,政治沦为一场商业游戏,而游戏本身最终成为另外一种变相的实质性观念,而人们也被迫卷入这游戏的机器里。实际上,当民主的形式成为一种普遍的疯狂幻象,并被无数人无条件地追捧时,这种担忧也将成为现实。很多时候,我同样在担忧,这些风靡的小文章,无论是《黑眼睛看世界》,又或者是《民主的细节》,也无论它们来自澳大利亚的经验,还是来自美国的现实,当它们拒绝理论的反思,过分追求经验的琐碎时,“民主小贩”们是否会失去它该有的谦卑,某一天变成专制的“强盗”,强迫着人们接受一套连西方人也在不断质疑的程序和形式?《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杨恒均 / 南方出版社 / 2011-7 / 28.00元

这不是一本劣质环境生存指导手册

作者展示了我们社会的荒谬,一个明摆着圈养民众的事实,从上而下,大家都装作不知道,大部分群众都表示对生活影响不大。事实上,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要将所有人都拖进肮脏的泥潭,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不会太好,但也不会太坏,这也是当下大部分中国人的心态:既然大家都混着,我也不妨浑水摸鱼,没有制度的支持,我就投机倒把。此书非是劣质环境生存指导手册,我们只需分辨事实,以坚己心。普世的价值观,已经不需要再做渲染和鼓吹,几百年来都已经陈词滥调了,网络更是全知全能。有人极力找寻自己在这虚伪传奇国度中与世界主流合流的证据,希望顺势搭上天堂的列车;有人闭目塞听,强权黑洞与时代洪流之间的拼杀让他举足无措。所以,作者的意思很明确,在现在这个时代,德先生虽然屡遭禁足,但是套用一句恶俗的诗,“你见或不见,他就在那里”,胆大的人和胆小的人自然选择了见或不见。我们必须感谢网络,至少一部分人已经开始照亮自己,并极力照亮周围坚石中的缝隙。此书虽然文采一般,有时逻辑稍欠,但毕竟是伴随着时代经脉,对我启发颇多。即使不以经天为务,也该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是多么孤独,坚守着一个必不兑现的大同谎言,还用沉默为虎作伥。黑色的眼睛一向是用来寻找光明,除非甘愿作瞎子。房间里的大象,一旦见光,就会变成庞然铁证,最后轰然倒塌。

杨恒均的民主(10个小问题)

[1]大国有风范,小国才游行一个在国内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的、言论自由还有待发展的国家,不仅在面对世界时会显得过于简单、易于愤怒、容易受伤,而且也是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民众真心尊重的。作为一个小国,一个弱国,或者一个心智不那么成熟的国家,民众动不动就上街抗议外国政府,甚至把自己的国旗挥舞到外国的领土上去享受一把自由的权利,地球上并不鲜见。可如果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动不动就要以牙还牙,要上街抗议他国,宣誓要断绝关系,发动战争……又会如何呢?这样的国家是否能够真正崛起,显然是一个问题。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不会接纳一个这样崛起的大国。一个大国的心态可不是坐在会议室里就能商量出来,也不是能够装出来的,它是这个国家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真实反映。一个国家所持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行为。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对自己民众实行专制,听不得一点点不同意见,那么它在国际上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尊重他国权利与容纳异议。[2]人民要温饱,不如待监狱就算是最伪善和最虚伪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在程度上仰赖于廉价劳动力的勤劳与好用,如果这些劳动者像西方社会里的那样,动不动就要求自己的权益,要求分享大蛋糕,要求提高待遇,中国经济可能还真没有如此繁荣。至少可以这样说,如果中国的劳动者也获得了应得的权益,国家将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有钱,能够大手笔地举办出世界第一的奥运会与世博会。可是,总不能永远这样下去吧?还要牺牲几代孩子才能让我们明白,国家并不是建立起来专供国民去热爱与伺候的。被国民建立并被供养的国家,也应该起到照顾国民尤其是孩子的义务与责任。[3]表彰不表彰,灾民都在那里(雪灾)那场雪灾因为被某些部门禁止报道和反思而渐渐成为一件遥远的记忆,又正被一幕幕表彰大会、授奖大会和英雄人物的特写这种中国特色新闻所代替。在这部英雄的剧中,灾民只不过是英雄们的道具和陪衬而已。[4]一个在国外送礼的故事一位从中国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外科医生,为了让孩子能够考上精英中学,给学校老师送了两次信封,信封里总共装了2500澳元(相当于10000人民币)。为什么要送钱呢?很简单,澳大利亚学校的考试不像中国一样决定胜负就在最后的升学考试,澳大利亚学校平时就会根据一些考试成绩和老师的观察给学生打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和升学考试的分数综合起来。才能决定孩子到底上什么学校。那位医生给孩子的老师两大信封钞票时,还夹了一张纸条,意思是,我很想看到我儿子的各科成绩都有显著的提高。这位医生送完红包后以为没事了。可不久廉政公署来找他了。接下来是起诉,后来这个案子惊动了整个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法官看来,这是赤裸裸的贿赂, 是一种严重的犯罪。原来,在医生离开后,那位打开信封的老师傻眼了,立即报了警。对于这位老师来说,身为老师,教育学生是自己的责任,一视同仁更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标准,收下这些钱无疑是对教师身份的玷污。如果受这些钱支配,那就有可能是犯罪了。这件案子对那位医生很不利,据说他已经输定了。可是,这位据说这位中国家长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说了句刺痛广大中国人的话,他在法庭上解释,他不是行贿受贿,只是为了感激老师对孩子的照顾。就在大家对这种说法半信半疑的时候,他补充说,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这是我们两国文化差异造成的。[5]在中国的道路上,120、110也堵车如何让民众不再害怕军警,同时又对真正执行任务的警灯怀有敬畏,可以说是检验军警持有的公权力是否合法与合理的试金石。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只有当权者遵纪守法,民众才会认同法比天大的道理,只有统治者不滥用权力,民众才会对权威保持应有的理解与尊重。[6]满眼一片逸夫楼内地富人主张不高调,投入教育事业,建造一个教学楼,很容易成为别人目光的焦点。于是,和港澳台以及国外的一些富翁们争着“包养”大学楼相比,中国大陆富翁们投入大笔的钱包养女大学生,包养二奶。[7]谁都是弱势群体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法治不彰,穷人可能被富人欺负,富人的财富可能权贵鲸吞,权贵则可能被更大的权贵折磨与玩弄,最大的那几个权贵被民意折磨……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尽善弱势群体。又同时会被更加弱势的人认为是强势群体。[8]孩子眼里的公务员在孩子眼里,当官是不实际的,又不开工厂,又不卖东西,靠税收养的人总要看纳税人的脸色,腰杆子总是站不直的啊。[9]在中国,创新不是大学说了算钱学森的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你能够想象,在一个知错不改、没有包容精神、死不认账、扼杀自由精神的地方,在一个只注重科学却不知道科学精神为何物的地方,在一个想要最先进的的技术却无法自由思想的地方,在一个所有的东西都被标上价钱可人的心里却缺乏基本的价值观念的地方——那里,能够培养出真正杰出的人才吗?[10]我们不需要总统来教育孩子美国历史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没有一个总统在进入白宫之前不是说的比唱的好听,没有一个总统在进入白宫前,不是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忠实拥护者。但是在过去二百年里,对宪法破坏最多、时常挑战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正是白宫的人。从冷战时对异议人士的迫害,到尼克松破坏宪法,再到克林顿在办公室玩弄实习生并当众撒谎,还有布什政府的“黑监狱”……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美国总统也肩负起教育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神圣使命,如果美国总统有权力制定美国人的道德标准,动不动就号召大家学习这个学习那个的话,那么现在的美国人一定搞不清随便抓捕异议人士是否正确,到反对党的总部安装窃听器是否非法,以及体罚和折磨战俘的美国士兵是否应该成为所有美国人学习的爱国标兵。


 黑眼睛看世界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