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以诈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101051346
作者:李零
页数:399页

作者简介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徒张政烺先作周铜器研究。1982年华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澧西队徒事考古发掘。1983年至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上地制度史的研究。一九八五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零教授长期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放虎归山》、《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绩考》、《(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郭店札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简帛文献兴学的术源流》、《花间一壶酒》等。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讲 《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一)《孙子》是一部兵学经典
(二)《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
(三)最低限度参考书
第二讲 怎样读《孙子》
(一)传统军人的读法
(二)传统文人的读法
(三)《孙子兵法》和应用研究
(四)《孙子兵法》和哲学研究
(五)用世界眼光读《孙子》
(六)向鬼子学习
(七)《孙子兵法》和全盘西化
(八)《孙子兵法》与现代中国
(九)毛泽东与《孙子兵法》
(十)郭化若与《孙子兵法》
第三讲 (始)计第一
附录:《战争论》笔记之一:全书结构和警句名言--与《孙子》比较
第四讲 作战第二
附录:春秋战国的武器
第五讲 谋攻第三
附录:《墨子》“十二攻”
第六讲 (军)形第四
附录:《孙子》中的形势家言
第七讲 (兵)势第五
第八讲 虚实第六
附录:古书中的势
第九讲 军争第七
第十讲 行军第九
附录:中国古代的军事地理著作
第十一讲 地形第十
附录:《战争论》笔记之二:克劳塞维茨论行军、宿营、给养和地形--与《孙子》比较
第十二讲 九地第十一
第十三讲 九变第八
附录:毛泽东论军事--与《孙子》比较
第十四讲 火攻第十二
附录一:火攻的遗产
附录二:《六韬》论五首、火攻和候风
附录三:《太白阴经》论风角
第十五讲 用间第十三
写在后面的话

编辑推荐

  《兵以诈立:我读》这本小书,重点是讲兵法中的哲学:一是兵法本身,二是兵法中的思想。为此,我在书中加进了有关的军事知识,还有思想史的讨论,内容比以前丰富,结构比以前清晰,讲法也轻松愉快。希望读者喜欢它。

前言

  一  西谚云,战争是死亡的筵席(War is death feast)。  还有什么动物,比人更残忍,饥餐渴饮,自相残杀,  至今想不出办法,可以制止它。  以暴易暴,怨怨相报何时了?  可是,我们还要活下去——别被我们的同类吃掉。  兵法是生存哲学,我这么想。  葛兆光说,李零有兵法,时常拿我打镲。  他请我到清华演讲,特意向学生这么讲。  司马迁说,孙膑、吴起不会保护自己,  就像商鞅和韩非,作法自毙,下场很惨。  中国,玩兵法于生活著太多,我是虽讲而不会用。  《孙子》是一部兵书。  但《孙子》不仅是一部兵书,还是一部讲中国智慧的书。  智慧是个中性词汇,可以做各种解释,  学以致用不是学以致庸。  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部生意经,或传授阴谋诡计的书,,那就错了。  有人说,华人最滑。  其实,聪明过头,就是傻。  谭嗣同说,“众生绝顶聪明处,只在虚无飘渺间”(七律《题江标修书图》)。  最近,“尊孔读经”又成热门话题。  这对中国的形象是帮倒忙。。  我的看法,中国的经典,不是没人读(五四以来,一直有人读),而是经典的概念发生变化,读法和以前不一样,用不着哭天抹泪,说不读经典,就天塌地陷、亡国灭种,更不必瞎扯,人家的文明走进死胡同,非得求咱们拉一把,看在孔子的面上。  五四以来,孔子走下圣坛,重归诸子,提高了诸子的地位,五经也各得其所。  这是好事。  如《诗经》,现在多放在文学专业,和集部的书搁在一块儿讲;《尚书》、《左传》,也放在历史专业,和史部的书搁在一块儿讲;《易经》、《论语》和《孟子》,则放在哲学专业,和《老子》、《庄子》搁在一块儿讲。三礼,王文锦先生讲课,是在我们的考古系。  经典,当一般古书读,本来就五味杂陈,是个大杂烩。近代,大卸八块.解构重组,这很正常。不是不读,而是换个方法读。  另外,打利玛窦来中国,400多年了,咱们的书,不光中国人读,外国人也读,比如国外的书店,汉籍之中,译本最多,要数《老子》、《周易》和《孙子》。《论语》是咱们的看家宝,翻译最早,但广大外国老百姓,读者寥寥,反而排在这三本书的后面。  道理何在,值得思考。  近代,有个毫无道理的说法,一直有人讲:  西洋科技好,中国道德高。  中国的道德,哪点比人高?  现在的道德,更是糟之又糟。  贪官豪夺,奸商巧取,  老百姓也无心学好(光靠勤劳,只能当“杨白劳”),  良心都揣在了裤裆里。  当年,西方初遇中国,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和我们的感受不一样。比如黑格尔讲中国哲学,第一是《论语》,第二是《周易》,第三是《老子》。三段论,排在前头的,最低级;排在后面的,反而高级。他最看不上《论语》,说这本书,一点哲学味道都没有,读过原书,只有一个印象,就是为他老人家的名誉着想,要是他的书从来没人翻译,就好了。  西化后的中国,我们有了“哲学”概念,当然是西方的哲学概念。  1930—1934年,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一上来,先讲取材标准,什么是哲学。日人高濑武次《支那哲学史》为兵书作提要,特别推重《孙子》,冯先生以为大谬。他说,兵家著述是哲学以外的东西,本书不能收,书中没有《孙子》。1962年,他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才把《孙子》收进来。  兵法里面有哲学吗?  北魏,魏太祖不懂中国书,他问李先:“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说:“唯着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魏书?李先传》)。这是尊孔读经风气下的传统说法。  然而,1984年,李泽厚先生写了篇文章,叫《孙老韩合说》。他说,从孙子到老子到韩非子,“由兵家到道家到法家再到道法家,是一根很有意思的思想线索”,中国思想,从《孙子》的军事辩证法发晨为《老子》的哲学思想,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发展为《韩非子》的帝王术,最后到《韩非子》,才“益人神智”,一字一句,“多么犀利、冷静和‘清醒’,然而又都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汉以来的儒家,外面是儒术,里面是这类东西,《易传》代表的儒家世界观是继老,汉儒的统治术是承韩。  在他看来,中国智慧是孙子的遗产。近来,何炳棣先生再申此说,也强调了《孙子》的重要性。  李先生说,《老子》受《孙子》影响,《易传》受《老子》影响,只是假说,未必被普遍接受,也很难被证明,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这是最高屋建瓴、洞察隐微,启发我们做深入思考的卓见,难怪屡被引用。  今天,读经典,有两本书不能没有,一本是《孙子》,上面说了,最有智慧,百代谈兵之祖;一本是《老子》,教我们放下“人”的架子,别跟人逞能,要谈宇宙人生,老子天下第一。  这两本书很短,都在五六千字左右,连读带讲,一学期,正好。还有一本,也很短,是儒经中的《周易》,但《易经》本身,离开《易传》,也就没意思.加上《易传》,字数也不少。数术无经典,《易传》很重要,研究中国的自然哲学,它是必读书。《论语》,我也很重视,没有理由不重视,但不是学哲学,也不是学道德(我有《论语》讲义,另外讨论)。这书的篇幅大了点。上面三本书,《孙子》、《老子》和《周易》,全都加起来,才顶得上一部《论语》。其他子书,多是皇皇巨著,不选没法讲。  《孙子》不是经典,什么是经典?  二  说起讲授《孙子》,我想向读者做点介绍,介绍一下我自己的讲课经验。  我是1985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入北京大学,早先没有讲课的经验,头一回在北大讲课,就是讲《孙子》。北大,我是外来户。古文献,我是外行(累来是学商周考古和古文字)。人太嫩,名太小,地位一点没有。  1986年,备课一年,我开始试讲,讲授对象是古文献专业的研究生,人很少,大概只有十人左右。当时,出于对北大的敬畏,我想学术一点。我给他们讲银雀山汉简,讲《孙子》中的疑难点,但效果不理想。  第二堂课,课堂里只剩两个学生。一个是中文系的学生,叫韩振宇,后来在某家报社当记者。他来,是代表其他学生跟我宣布他们的决定。韩说,同学们反映,您的课太深,听不懂,他们不打算再来听课,委托我跟您讲一声,我们都很忙,以后就不来了。  这是我头一回上课,头一回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我能说什么呢?人家不爱听,总不能拉着别人听。走就走吧。  还有一个学生,叫魏立德(Franqois Wildt),岁数跟我差不多,法国来的,留在教室里,不肯走。他说,老师,他们不听,我想听。我说,就俩人,还占这么大个教室,太没意思了。你要听,就到家里来吧。  那阵儿,我还住人大林园六楼我父母家里。没房,学校不分,我也不要。除了上课,不去学校。现在正好,彻底不去了。每次上课,魏立德都很守时,总是提前一点到,不到正点不上楼。我从窗子往外瞧,他在树下抽烟。  后来,他成了专家,真正的专家。他翻译过《三十六计》,在法国卖得很好。在我认识的西方学者中,他最懂法国理论,也最通中国兵法。特别是他讲奇正的文彰,是理解最深刻的一篇(参看本书第七讲)。  1989年以前,学生经常不听课,在宿舍睡大觉,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课堂里稀稀拉拉。他们还喝酒,我带的那个班,他们就拉我到宿舍喝酒。后夫,发生了“柴庆丰事件”,学校规定,酒不能喝了。但毕业是例外。为了庆祝,他们照例要和老师撮一顿。我记得,有一个班,他们拿啤酒一杯一杯灌我,碰杯时,总是说,谢谢您教我们兵法。我头有点重,但不及于乱,回家还能骑自行车,天不旋,地不转。  我觉得,他们只是客气。  这是往事,走麦城的事。  卖个破绽给你听。  凡是上我的课,我的态度一贯是,爱听就听,不爱听就不听,人来人去两由之。  有个学期,我做过试验,把《孙子》课扩讲,不光讲《孙子》,还讲其他兵书,学生不多。  那学期,有两个外国学生听课,一个是美国人,叫郭锦(Laura A.Skos—ey);一个是加拿大人,叫江忆恩(Alastair I.Johhson)。郭锦曾带安乐哲(Roger Ames)教授到我家谈话,看我和魏立德一起用英文翻译《孙子兵法)的讨论稿。后来,他做了一个新的《孙子兵法》译本,参考银雀山汉简的译本。在申谢中,他说他曾受益于我。江忆恩,后来在哈佛大学教书,我在美国,跟他通过电话。1995年,他写过一本讲明代战略文化的书。他说,西方人一直有个印象,中国传统,重视战略防御,崇尚有限战争,低估“纯暴力”,其实,它还有另一面。我的印象是,中国传统,确实不够凶蛮,但也不是“和平鸽”。  再往后,现在在康奈尔大学执教的罗斌(Robin McNeaI)也听我的课,他在美国也讲兵书。  中国学生,我只辅导过顾青,研究《尉缭子》;还有张大超和田天,研究《六韬》。日本来的石井真美子,写过不少研究《孙子》的文章,最近也来吁我的课。  1989年、1990年和1992年,我参加过三次《孙子兵法》研究会举办趵国际研讨会。这最初的三届,我都参加了。在会上,我认识了不少军队学者,如军事科学院的吴如嵩、于汝波、黄朴民、刘庆等先生。地方学者,如可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杨炳安先生,北京的穆志超先生,齐鲁书社的李兴斌先生等,也是在会上认识的。还有吴九龙先生,以前就认识。军事科学院组织的《孙子兵法》研究会,要我担任理事,但我尸位素餐,以后的会议,全都没参加。  我喜欢业余身份。除极个别有东西可看、有消息可听的会,我已不参加。  陆达节以后,许宝林、杨炳安、穆志超、于汝波先生,他们对文献著录的考证,对后学贡献较大,可惜不在了。  国外,对兵书感兴趣,有几位学者,我比较熟悉,如叶山(Robin D.s.Yates)教授和石施道(Krzystor Gawlikowski)教授。他们都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六分册(讲军事技术)的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有三位,还有一位,我不认识。鲁威仪(Mark Edwar.d Lewis)教授的书,《早期中国的合法暴力》,也很有意思。我从这些学者,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叶山教授的书,我在这部讲义的第五讲引用了他的成果。  二十年过去,我讲过多少回《孙子》,已经记不清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感觉一天一天好起来。  一是手中有书,心里不慌。我出了两本书:《(孙子>古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和《吴孙子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这两本书,对有关研究做了全面清理,基础是有了。最近,中华书局把这两本书合在一起,稍加修订,取名为《(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进行再版,是本书的研究基础和辅助读物。  二是对时间的掌握,对语速的控制,比以前好一点。《孙子》只有五六千字,一堂课只有四五百字,稍微发挥一下,时间就满了。不能讲太多,也不能讲太少。有书,用不着满黑板抄。  三是我爱离开书本,东拉西扯。故事会,学生喜欢。北大老师,有经验之谈,千万不能编教材,教材出版之时就是课程结束之日,有书,学生不爱听,老师没法讲。我的理解不一样。我不怕出书。没书,一定要讲出本书;有书,正好神游物外,可以离开书本,讲很多有关的话题。课下读书,课上吹风,各有各的用。  我也是学生。  我是我最好的学生。  现在,学生很多,教室里,装不下,即使凑热闹的人走了,也还是很多。每次讲完,他们都给我鼓掌。  但我对自己还很不满意,原来的书,是基础和毛坯,文献学的基础是有了,思想文化的东西还展不开,上课全凭一张嘴。  我不相信自己的嘴。  写作新书,我也考虑过,但不是眼前这本书,而是一九九九年许的愿,我要写本叫《兵不厌诈》的书。我想,同一主题谈两遍,是精力的浪费,时间已经不多了。但中华书局的领导徐俊先生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帮你整理。上个学期,他几次来北大,安排樊玉兰女史(本书的责任编辑)来我校听课,随堂录音,进行整理,让我非常感动。我只好自己安慰自己,就算练手,朝目标再挪一步吧。  我这本小书,重点是讲兵法中的哲学:一是兵法本身,二是兵法中的思想。为此,我在书中加进了有关的军事知识,还有思想史的讨论,内容比以前丰富,结构比以前清晰,讲法也轻松愉快。  希望读者喜欢它。  2006年6月5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内容概要

因为一部《花间一壶酒》,北京大学李零先生的“文名”一时被大家所熟知。在这之前,更早知道的,是李零先生的本行是研究考古、古文字、古文献,有著作《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问世,同时还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颇有成效的学者之一,曾先后出版《吴孙子发微》、《〈孙子〉古本研究》等有关著作和多篇论文。 
本书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孙子兵法》课程的讲义。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流畅活泼的语言、丰富具体的资料,向读者展现这部中国古代最伟大兵法著作的内涵,介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兵学知识,并对军事学、思想史、古代哲学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重新全面深入地了解《孙子兵法》,获得更真切的兵学知识。把全书分十五讲,约27万字,配图近百幅。
李零先生文笔爽利,放松自如,见解独特,不做作,不多加修饰,却常给读者带来“窥一斑见全豹”的惊喜。这部讲义只是讲《孙子兵法》,李零先生却能够把他多年来对于兵法、军事学、哲学和思想史等等的体会和感想,都在这部书里呈现出来。有人评价说,李零先生是“属于那种闲聊比上课感觉好,写文字比说话感觉好的人”(张鸣《董桥耐读,李零也耐读》)。其实你听过他的课便会知道,李零先生的课讲得也是如此生动活泼,一点不像是你想象中那种“皓首穷经”的“老先生”。而这部继《花间一壶酒》之后的倾力之作,将会让你更加深切地触摸到这位学识广博且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学者的思维,理解并且感受到他的隐藏于安静外表下的热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在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下讨论《孙子兵法》的书。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凭借20余年积累的古文献和历史文化知识,在讲解《孙子》各篇时,插入大量的背景知识,涉及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诸多方面,令人目不暇接,为我们理解这一经典文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章节摘录

  第一讲 《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我们的前两讲是序说,主要是介绍情况。  孙子其人,我不讲。因为史料太少,没什么可讲,讲也是司马迁那几句话。社会上,争故里,瞎编胡说太多,一写一大本,都是骗人。  我只讲书。  在第一讲里,我先介绍一下咱们要讲的这本书。主要讲一下《孙子》的历史,特别是它的经典化。这种历史,稍微有点枯燥,我劝大家要有耐心。它是一扇门,门是关着的。打开这扇门,你会发现,里面的院子很大,房间很多。  (一)《孙子》是一部兵学经典  中国的古书很多,现在怎么读古书,读哪些书,是个大问题。过去,因为西化的压力太大,启蒙的呼声太高,鲁迅故意说,青年要少看或不看中国书。他劝伏案功夫未深的朋友,根本不必读线装书,非读不可,与其读经,不如读史,尤其是野史和杂说,读了才知道,中国历史有多么烂。这是一个极端。最近,风水倒转,有人又提倡读经,而且是少儿读经,少儿背经,从娃娃抓起,连蒙学课本都搬回来了,目的是借中国文化,重扬我大汉天声。这是另一个极端。两种态度,互相顶牛。  我认为,古书还是可以读一点,但不能代替今书。古典就是古典,就像供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我是隔着玻璃柜欣赏。现在,我们置身其中的文化结构已发生变化,经典的概念已发生变化。我认为,即便读经,也不必是原来的读法。首先,中国经典,不止儒经,还有其他很多宝贝,要读,不能光读这些。其次,经书,五经、九经、十三经,有早有晚,诸子百家熟知的六艺之书,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典化。经典化就是古董化。如《诗》、《书》、《易》三种,早就是古董,汉代,大人都读不懂,何况少儿乎?汉代小学,主要读蒙学课本(识字课本),即《苍颉》、《急就》,和《三字经》、《百家姓》差不多。这些读完了,再读点德育课本,《论语》、《孝经》。《论语》、《孝经》,本来是子书,汉代不算经,只算传记。传记和子书同类,也叫诸子传记。五经太深,小孩不读。我看,今天读古书,子书更适合。如果读,不妨从《史》、《汉》入手,由《史》、《汉》进读子书,由子书进读更难的书。让小孩背诵,还不如背点诗词。  西方人读中国书,他们有挑选。书店里,我国典籍,名气最大,是代表中国智慧的三本书:《老子》、《易经》和《孙子》,很多老百姓的家里都有这几本书。孔子是咱们中国的大名人。人,他们都知道,但书不一定读过,主要还是汉学家的读物。四百多年来,主要是了解中国特色的读物。汉学家一直想弄明白,《论语》的格言,淡流寡水,玄机何在,琢磨来琢磨去,老是不得其解:论道德,未见高明;讲哲学,无从下手。《论语》翻译虽早,不如这三种有名。  参考近代中国的知识背景,也参考西方汉学界的阅读趣味,如果让我选先秦经典作阅读课本,不是给小孩读,而是给大学生和研究生读,我就选四本书:《孙子》、《老子》、《易传》和《论语》,或再加一本,是《诸子选萃》。前三本书,内容精彩而篇幅有限。《孙子》约6000字,《老子》约5000字,各用一学期,足以毕之。《论语》,篇幅大一点,约15000字,讲两个学期,也差不多够了。《孟子》、《荀子》、《墨子》、《管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也有很多好东西,但篇幅太大,只能选。  兵书,中国古代遗产,数量很大,粗略统计,先秦到清代,有四千多种。兵书有兵书的经典。宋元丰年间,立武学,刻武经,《武经七书》是当时的武学经典。它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宋以来,凡是应武举的人,都是拿这七本书当军事教科书。七书中,《孙子》是第一。  《孙子》是一部兵书,但不是一般的兵书,而是讲有战略高度,带哲学色彩,侧重于运用之妙的兵书,在兵书中地位最高,是经典中的经典。  《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是“百代谈兵之祖”,一点不错。下一讲我还要提到,这本小书,就是放在全世界,也是头一份。这不是吹牛。  (二)《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  《孙子》的经典化,有个过程,它从众多兵书中脱颖而出,很早。我想用最简单的方式讲一下这个过程,让大家知道,《孙子》的历史地位是什么样。  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我用从一到七这七个数字来串连我们要讲的内容。  一:兵法源于军法(先秦)  我们先讲“一”。兵法的源头是什么?过去,我有一个说法,“兵法源于军法”。军法就是这个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这里,我说的军法,是军中的一切制度和规定,不光指杀人,“推出辕门斩首,军法从事”;兵法,也非泛指一切兵书,而是专指讲谋略的书。  西人所谓谋略(stratagem),分战略(strategy)和战术(tactics)。战术是讲战斗的指挥艺术,战略是讲战争的指挥艺术,用下棋打比方,前者?每一着、每一步怎么?,后者是全局怎么下。克劳塞维茨说,军事艺术分广狭两种,广义的军事艺术是指组建军队的全部工作:征募兵员、装备军队和训练军队;狭义的军事艺术,则是作战方法,即部署和实施战斗的方法。  为什么我要讲这个源头?因为大家老是忘本:一切我们称为玄妙的东西,其实都是来自最普通的东西。现在我们称作兵书的书,主要是讲谋略,即狭义的军事艺术,但它的来源却是广义的军事艺术。广义的军事艺术在哪里?在军法里。  我们不要忘记这一点。  中国早期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竹简上的文字,很多都是官文书,都是档案,即和政府的管理活动有关。军事方面的文书也不例外。这些书,记录很具体。比如打仗,总离不开人和武器。武器要登记,有兵器簿。人也要登记,有伍籍类的花名册。这些琐琐碎碎的事情,就是军法所关心。敦煌汉简、居延汉简,都有这类东西。上孙家寨汉简,就是讲军法军令。早期文书,商周时期写在竹简上的东西,我们还没发现,但从汉代文书推想,早期的情况应该差不多。有人猜,商周时期,我们就已经有兵书,如果他指的是军法类的官文书,那还说得过去,但要说当时就有专讲谋略,专讲用兵方法,像《孙子》这样的兵书,我不相信。我相信,军法和兵法,一定是军法在前,兵法在后,就像《诗》、《书》在诸子之前。从道理上讲,情况一定如此。

图书封面


 兵以诈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打仗是极其功利的事,没有仁义道德好讲;打仗是极其现实的事情,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这本名为《兵以诈立》的书,更多讲练兵备战,提高实力,审时度势,用正兵,出奇兵。不全是教人诈。极其赤裸裸实用的一本哲学书。
  •     李零平生学术志愿是写三部书:绝地通天(解《周易》),兵以诈立(解《孙子》),饮食男女(中国古代方术)。后两种书早已刊行流布于世,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解《易》也“犹抱琵琶半遮面”,即将与读者见面了。恭贺李零先生实现了自己的学术志愿!李零的学术著作最大特点(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以散文的笔法出之,一改“教科书式”的死板沉闷,行文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而又不失严谨。可能看惯了传统学术著作的人对李零一下子不大适应,好在现在学术繁荣,书籍浩如烟海,每个人都可以好其所好,各取所需,无需与某位学者较劲。这本《兵以诈立(修订本)》是三联出版的精装,可以看成是李零满意的定本,一定得收藏。
  •     打小文化含量就不高的我老人家, 对于墨子一无所知, 大概只知道墨子和一些乱七八糟的子一样, 挺nb的, 开一派学说, 和达摩老祖, 张三丰一样出过一代祖师. 还有对墨家的一点记忆就是武侠小说了提到过的青城山墨家如何如何.偏巧, 最近在看一本书, 叫兵以诈立, 作者叫李零, 中华书局出版, 买书之前看前言, 说是作者本来不打算出书, 是中华书局的编辑自己跑到这个北大教授的课堂上听课录音记笔记, 然后整理, 再由作者修订成书, 就是说这是一本口语化程度很高的讲义. 鉴于我老人家目前浮躁的心态, 对于有文化含量的书只能接受口语化程度高的, 就买来看看. 这种书不能跟小说似的集中时间速成, 也没有那么高的学习激情, 只能在马桶上和偶尔闲暇的时候慢慢磨. 看了不少日子, 也只看到第三章, 叫做谋攻第三. 这一章正是讲如何攻城的, 讲到攻城, 李零就提到墨子, 对一个懂得中国古代战争的人来说, 说到攻城守城大概都不得不提到墨子, 因为讲这个大概墨子是老祖宗. 在这一章之前, 李零就提到过这么一句话, 墨守孙攻, 我看见这话还疑惑, 墨子不是讲守的吗, 为虾米老刘头整了个片子叫墨攻捏?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也带着这个问号看的, 后来老刘头领着弓箭营和鬼佬奴隶打回梁城莫非就是讲攻? 守到最后, 和平无望, 智者愤怒之攻? (外国片常见的这类剧情, 金盆洗手的暴力高手男主角, 因为某种原因愤怒, 以暴制暴) google了一下墨攻, 才知道这片子是漫画改编, 漫画就叫墨子公略, 还是小日本整的. 再看谋攻第三, 结尾处 李零加了个附件, 叫<墨子> "十二攻", 我老人家也够弱智, 不知道进攻的方法如何防守? 所以所谓守城的老祖宗, 自然要把攻城的方法研究透彻, 所以这十二攻, 就是攻城的12种方法, 正所谓攻守兼备.这个附件开头一段大概用口语讲述了墨子的核心思想, "墨子非攻, 是古代著名的反战分子. 他同情弱者, 反对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 精神可贵.", 学考古出身的李零用这么一句话把虾米难懂的"兼爱"啊, 虾米"尚同"啊都给你说明白了. 小日本喜欢学习中国古文化, 大概把墨子的十二攻学习了一番, 所以在片子里, 临, 梯, 水, 穴等方法都还有些引用. 也算是给咱们补补文化含量课了.说片子, 老刘头一亮相, 发型就把我老人家唬的一愣, 我kao, 这不是现代发型吗, 古人不都留长头发吗? 我就开始给他找借口, 墨家的人信奉墨子, 墨子基本是不服孔子的, 那就说墨家的人不遵守儒家的所谓"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这套孝经理论, 所以剃剃头属于正常现象. 接着范美人出场了, 我又帮着想借口, 肯定是个花木兰, 对他人隐瞒性别, 别人还真都看不出来. 这回自作多情了, 人家就是女承父业, 莫非先秦的时候思想比现在解放些, 儒家没有那么深入的渗透各国思想领域, 女人当兵是正常现象? 再接着看, 发现墨攻进入了战争片(无论古今中外)的两大俗套. 第一, "战争是无比残忍并且摧残人性的, 看过本片请各位观众把和平思想深深放在心间", 和平思想吗 我老人家虽然说不上多赞成, 但是也说不上多反对, 但是你不能老是像小学的时候老师对写作文的要求那样, 突出"中心思想"啊. 古今中外战争片看多了, 越是觉得有人文关怀的导演越是喜欢那战争跟和平说事儿, 不过说事儿也有个水平高低, 库布里克老人家的full metal jacket就另辟蹊径的拿训练营说事儿, 光说教填鸭式的整是肯定不行了. 第二, "本片将会展现给各位观众一个凄美无比的爱情悲剧, 请女观众准备好你飘牌纸巾". 看珍珠港的时候就被两男一女的三角恋整的挺烦的, 墨攻依然如此, 好在没三角, 这类爱情, 也就只有燃情岁月里那哥几个share一个媳妇又美丽的让人不腻歪可以看看. 这段爱情可以一提的地方是老刘头两次水中和范美人的戏, yy水平不在我之下者肯定可以和我老人家英雄所"贱"略同, 老刘头从背后搂着范美人一推一拉一推一拉之间, 范美人嘤咛吐水那一幕很容易让俺们yy一族产生丰富的联想. 范美人在这片子挺漂亮的, 比在情癫大圣里的造型好100倍, 可是我一看到那张美脸, 脑子里老是想起"86亿色的美丽"这句话.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虽说有些话唠
  •     兵以正立,处不败之地而战。
  •     集前書而成,整理的方法很好
  •     作者的许多观点我都不能认同,在他眼里,政治都诈术。但有一点我认同:让孙子兵法回归兵书,用它指导生意是孙子不能承受之重。
  •     其实孙子没有那么神
  •     一开始我只读国外的经典,国内的只读古典之作,瞧不起国内现代人的作品。是李零让我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人比古人更有智慧。孙子兵法,是古代的书,如今环境已变,有些东西并不适用了。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有用的。不要钻牛角尖,变则通。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书当杂志看看,到不了能领会孙子奥妙的地步。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李零写的书,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当时在单位的阅览室里随便翻翻出来的
  •     李零解读的四部经典中,唯孙子兵法是他真正下过功夫的,每章的补充材料都颇值一读
  •     很喜欢的一本书,写的很透
  •     据银雀山汉墓竹简校对,有不少阐发。对照中外典籍,介绍了古代军制、武器、阴阳、作战等多方面,所获不少。太宗言兵法要义为:致人而不致于人。其实不外“合利则动,不利则止”八字。PS:去看《兵要望江南》!
  •     当然的好书!
  •     解孙子也就这样了!
  •     太学术 可以看看
  •     李零是個很會發牢騷的人這點我喪家狗里就發現了,雖然才氣是有的。以及,他是我的師太公……
  •     研究历史的路径,理应是多维度、多角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不辜负历史的磅礴与伟岸。李零先生读《孙子》,昭示的却是治学与人生。
  •     读《孙子兵法》后不得不读的一本好书。严格的说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除了孙子兵法,还穿插着讲了中外战争指导思想比较、古代哲学、军制、井田制、天文学、历法、阵法、武器等等。
  •     兵以诈立 以利动 以分合为变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     中国最具世界性的三本书:《周易》、《老子》、《孙子》,都读李零先生的。《孙子》,绝对不是仅仅讲解“术”,更是“道”。
  •     大二修国际关系课 第一份阅读材料就是 克劳德维茨的《战争论》节选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大二暑假 刚好商学院写作必修课的老师们发来一份书单 挑选各种主题的书三本 并且上交读书笔记 里面有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大二暑假 很过瘾。 和《论语今读》一样 我浪荡了这么多个城市 一直带着电子书和实体书在身边 看着它们在就安心
  •     李零从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学生挤门口听课的老师,付出多少努力哇们也当看见。。
  •     提不起兴趣,无需多言。。。
  •     形势 奇正的讨论深入而透彻,难得的好书
  •     略翻翻,考古背景。
  •     李大师还是很棒的!
  •     打仗很花钱,所以最好去别的国家打。能抢什么就抢什么。士兵恐惧才会有战斗力,所以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愿意进军怎么办?欺骗他们,“愚兵投险”。名将才是国家的栋梁,君命有所不受。彻底的工具理性,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宣言。李零的解说太枝蔓了,完全是上大课的风格。
  •     文笔幽默,有新东西。当然还是要看其它版的《孙子》对照的看比较好。
  •     内容还未阅读,书的质量还不错
  •     如果想从应用的角度读孙子,就不要读这本书
  •     有點厚,讀一讀還不錯。
  •     读完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版本
  •     15书46。李零的书翻过几本,他的专业是考古,后在中文系任教,文字有考据派的味道。此书不错,特别是前半部分及写在后面的话,但那些考古文字俺就略过了。《孙子兵法》俺很喜欢,当年还认真抄写过。不过,主席又说过,一上战场,兵法全忘了。是这个理儿。
  •     迅速了解《孙子》
  •     中华书局的书不争气。印刷质量太差。
  •     扎实资料基础上的细致分析,形势的辩证论
  •     不昰绝顶聪明,昰自作聪明。
  •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薄集厚发,虎头蛇尾。
  •     2016 11.22
  •     势!
  •     引经据典而不失幽默风趣,确为读孙子兵法不错的读本
  •     努力看完了,但是没什么留在脑子里
  •     挺好看的。
  •     兵者,诡道也。
  •     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书越到后面越觉得功力不足。
  •     感觉是越诈越好,其实从后面几篇专讲理论的,没有学到什么在生活中切实可用的东西。
  •     没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怎么精彩。
  •     风格很明显,通俗读物一流的书
  •     内容,结构上学术史讲述寻子兵法,
  •     : E892.25/4413-3
  •     兵不厌诈+一点点哲学
  •     兵者,凶器也
  •     棒棒哒!
  •     最后拼的还是实力。经常可以翻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