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啸大上海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剑啸大上海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2
ISBN:9787503530968
作者:雷献和
页数:289页

作者简介

自1937年8月开始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是日寇入侵以一,我国从局部抗战转战向全面抗战的转折点。该书广角度、大纵深地描述了这场会战全过程,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军队战区司令部和六大集团军及江防部队共70万人投入会战的情况,尤其生动描述了许多忠勇将士拼死血战的悲壮场面、上海和全国各阶层人民群众支援抗战的动人情景,同时也揭露了日军蓄意挑衅、狡诈凶残的侵略行径。全书以上海失陷而告结尾,文风雄奇,气势恢宏,结局令人喟叹,回味不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东进钩沉 1.军列上,一位佩戴上将军衔的军人久久不能入睡 2.“男装丽人”把美丽的上海闹了个乌烟瘴气 3.“1·28”之夜,蒋光鼐和蔡延锴两双后有力地握在一起 4.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敌舰悄悄起锚回国,舱内装潢了日军伤兵的尸体 5.庙行阵地危急,张治中亲率教导总队赶赴前线 6.强敌压境,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联名电请增援,却如泥牛入海 7.敌第11师团向我侧翼阵地发起攻,浏河立即陷入硝烟血海 8.作战地图上,上海正处在几股巨大的红蓝箭头的包围之中第二章 遍地烽火 9.抗日烽火从黑土地上燃起。傅作义将日军逐出绥远。战斗正未有穷期 10.面对胸怀坦荡的周恩来,蒋介石艰难吐出一句话:“保证中国绝不发生内战” 11.杉山元拍着胸脯给裕仁打气:“陛下,只要皇军全面开战,3个月一定能灭亡中国 12.决定中国命运的“庐山谈话会,”周恩来、朱德和蒋介石终于坐在了一起 13.“东方巴黎”上海,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剧烈动荡之中第三章 痛失先机 14.8月13日清晨,日军冲入宝山路口……中国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从这里打响 15.张治中正待扫荡日寇盘踞上海的据点,突然参谋递来一封电报…… 16.敌人将华德路四面封死,中国军队300多名官兵全部倒下,鲜血当红了每一寸热土 17.“向上海增兵!”裕仁仁丹胡子一抖,松井石根率大批日军直逼上海 18.4架敌机袭击冯玉祥住处,近处一座小桥被炸毁,被炸死的鱼在水面上漂了一层第四章 鹰南长空 19.王倬愣住了,想不到最高统帅会在午夜越过多少指挥层次,令他炸敌人的军舰 20.一串枪声带着火光长啸着扑过来,整齐的“太阳”方阵顿时乱作一团 21.60架敌机像一群黑乌鸦,遮天蔽日而来…… 22.8月21日,日军在吴淞口、张华滨一带登陆,企图一举占领上海…… 23.在一个月白风清之夜,我空军作了一次英勇的夜袭 24.石井大佐用颤抖的手,抽出那把佩戴多年的长剑,插进自己的下腹第五章 激战江防 25.陆家宅肉搏战,蔡炳炎胸部中弹,血流如注,仍扬手高喊:“前进!前进” 26.前线战事正紧,蒋介石又不放心了,跑到南翔重新颁布了战区指挥系列 ……第六章 万从一心第七章 血肉长城第八章 孤军血恨第九章 进退难措结语 哀兵辉煌

内容概要

雷献和,兰州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大校军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著有诗集、小说、报告文学多部(篇),电视剧本多部。部分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解放军文艺

图书封面


 剑啸大上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总体上还可以,就是有些地方不太严谨,甚至开历史玩笑。哄哄中学生之类的缺乏历史知识的人还可以。有些感言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本书作者雷献和,兰州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大校军衔。不知是否是因为作者的身份,作者写本书的态度是一边倒,失去了客观公允的治学态度,极力美化共产党,丑化蒋介石和日军,有些地方甚至是有悖史实。所以,本书不是一部出色的史学作品,只是一部较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爱国主义小说。和同题材不同体裁的《1937,淞沪会战》不在一个水平上,和同体裁的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5年再版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报告文学)相比,差距也万里之遥。例如书中描写驻上海日本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少佐与著名间谍川岛芳子密谋在上海制造事端,挑起“一二八”事变时是这样丑化川岛芳子的:川岛芳子因好着男装,有“男装丽人”之誉。特别是那一对黑亮水灵的大眼睛,一闪一飘,勾人魂魄,令田中神魂飘荡。她看着田中充满欲火的眼睛,淫荡地问:“田中先生,有何贵干?”田中上去搂住她苗条秀美的身体,在她粉嫩的脸蛋上亲了一口:“嘻嘻,小宝贝,我是想你来啦.....”说着,两人鬼混了一气。(第6页)虽然川岛芳子罪恶滔天,但是这样故意丑化她,我看不出是什么高明的写法。最起码失去了严肃客观的态度。有悖史实的地方:喜峰口战役,毙伤日军5000-6000人,书中却夸大为一万余名。(第40页)中国全面抗战第一枪在卢沟桥打响,这是中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本书中却白纸黑字地写着:淞沪抗战的第一枪,在八字桥,从我军战士愤怒的枪口射出!中华民族神圣的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从这里射出.....(第88页)89页对海军的描写也容易误导读者,误解历史:为避免“128”抗战时,日军在浏河登陆,我军后路被日本军舰包抄的悲剧重演.......8月12日,江阴要塞浓云低垂,江水呜咽:中国的8艘军舰和20艘商船一字排开,在海军部长陈绍宽将军的指挥下,徐徐下沉!中国海军成为抗日战争的第一支哀军,一枪未放,便悄然沉没了......先不说把中国海军称为抗日战争的第一支哀军合不合适,以上描写很容易使对历史不了解的读者认为中国海军未经过抗战就全军覆没了。事实是这样吗?这仅仅是国民政府进行淞沪会战战略部署的一部分,自沉的都是较破旧的军舰,精锐还都留着呢。请看江阴大海战: 根据最高国防会议的精神,8月11日,中方开始实施封江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最主要的是破坏航标,以增加敌舰航行难度,减缓其前进速度。 8月12日,中国海军第一舰队与第二舰队主力等49艘军舰在江阴江面集合完毕。首批准备自沉的"通济"、"大同"、"自强"、"德胜"等8艘军舰和20艘民用舰船早已在江面准备待命。只听海军部长陈绍宽一声令下,各舰船打开水底门,缓缓下沉。由于水流湍急,首批下沉舰船多半被水流冲离理想位置,导致封锁线出现许多缺口。海军部于是又征用"公平"、"万宰"、"泳吉"等3艘民轮沉入江中构筑封锁线。同时,海军部又从江苏、浙江等省紧急征用民用船只185艘,满载石子沉入封锁线的缺口中。 由于江阴构筑了封锁线,再加上长江两岸强大的火力,日军只好改用舰载机和陆基航空兵先进行轰炸。遗憾的是,中国海军对日军以航空兵为主的交战手段缺乏心理准备,仍然以水面舰队决战的模式安排迎战。中国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率领海军主力"宁海"、"平海"、"逸仙"等8艘巡洋舰在沉船封锁线后方布防,第二舰队的小型舰艇部署其后。 1937年8月,江阴大战拉开序幕。8月16日,7架日机贴着江面向江阴飞来,侦察我军部署。舰上水兵发炮进攻,日机不敢低飞,在高空掷下两枚炸弹后逃走。19日,日军从"加贺"号航母起飞的12架舰载机飞抵江阴要塞上空。中国军舰与要塞两岸对空火力齐发,织成密集的火网,12架飞机仓皇逃离。从16日到20日,敌机或进行侦察,或投石问路,均未发生实质性战斗。日军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决定于22日对中国海军进行突袭。22日下午,12架敌机分两个编队扑向江阴要塞与电雷学校,轰炸两岸炮台和电雷学校。要塞和军舰上的中国高射炮群等防空火力立即还击,"平海"舰3号高射炮在见习指挥官刘馥指挥下,击中第三架敌机的油箱,日机在空中冒出浓烟,一头扎到山上的丛林中。山下电雷学校高空机枪火网命中敌第一编队第五架飞机,飞机爆炸后化为一团火球坠入学校食堂前方。此役,中国海军在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击落敌机两架,使日机对中国海军有所忌惮。这也是中国海军在抗战中,以舰艇炮火首次打下日本飞机,极大地鼓舞了海军的士气。此后一段时间,日军停止了对江阴地区的正面空袭。而中国海军则忙于补给炮弹,希望进行舰舰决战。直到9月中旬,双方都在进行备战。9月23日,中日双方海军展开决战。日军10余艘军舰向江阴前进,"平海"、"宁海"与"逸仙"迎战。随后,日军派出4个编队共58架飞机对中国舰队进行轮番轰炸,但技术拙劣的日军不但没有一颗炸弹命中目标,反而被中国击落了7架战机。不过,炸弹散片对中国军舰造成了重大损害,"宁海"舰多处受伤,开始进水。最后舰身严重倾斜,船上官兵死伤过半,最终搁浅在长江北岸。 在"宁海"号拼死抗击敌机的同时,旗舰"平海"号也遭到日机的轮番轰炸和扫射,舰体在巨大的震波中被震出江水,又重重地落入江中。此后它在撤退过程中,再次遭到30多架飞机的围追堵截。25日清晨,"平海"舰沉入长江。 "宁海"、"平海"两舰被炸沉后,"逸仙"舰改作旗舰。9月25日上午,日军出动9架飞机对它进行猛烈轰炸。"逸仙"舰用仅剩的99枚空炸榴弹进行还击。令人称奇的是,舰首150毫米主炮还击落了两架敌机。不过该舰已被击中多处,舱内大量进水,后沉没江中。 在敌机空袭中失去大多数主力军舰以后,中国海军部长陈绍宽下令放弃"海圻"、"海容"、"海筹"、"海琛"等年久失修、缺乏防空火力的巡洋舰。9月25日夜,4艘军舰打开海底门,静静地沉入长江。随后,"青天"、"湖鹏"等舰也被炸沉。尽管中国海军的第一、第二舰队在中日海军大战中几乎悉数被击沉,但中国海军进行的江阴抗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推迟了日军的进攻速度,其惨烈程度也是少有的。亲临要塞观战的德国军官法尔肯豪森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所见到的最激烈的海空战。" 剩余的海军后来又参加了武汉会战。武汉会战开始时,国军海军舰艇只剩原来的15%了。原有59艘已被炸沉30艘,自沉于江阴阻塞线的15艘,只剩14艘了。没有巡洋舰,只剩8艘炮舰和一些炮艇、鱼雷艇。经过江阴阻击战及武汉会战,国军海军舰艇丧失殆尽。此时,国军海军编成了布雷总队,开始用水雷打击日军舰艇。看了以上资料,不知作者还能说“中国海军成为抗日战争的第一支哀军,一枪未放,便悄然沉没了”吗?是否有误导读者的嫌疑?205页对蒋介石的婚姻状况描写也存在错误:蒋介石一共有过3个夫人。原配毛氏,是母亲蒋老太太为他找的传统夫人;陈洁如是他自个混迹江湖的风尘知己;宋美龄是他的现任夫人.....作者在这里很明显把陈洁如和蒋的侍妾姚怡诚混淆了。蒋介石明媒正娶的夫人有3个,即毛福梅、陈洁如和宋美龄。此外,蒋介石还早在1912年认识了姚怡诚并同居,因为姚的出身不好,所以没有结婚,算是侍妾,曾抚养蒋纬国。而陈洁如出身富裕的商人之家,怎会是风尘知己。陈洁如原名陈凤,家人称其阿凤,婚后蒋介石为她改名为洁如。1906年出生在镇海老家,自小随父亲到了上海,住在西藏路33号。陈洁如在12岁的时候被母亲送入位于海宁路的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就读,在那里与巨商张静江续弦的朱逸民女士和他的几个女儿成为好友,并经常去张家做客。1919年时,陈洁如在张家做客时,偶然见到了来访的孙中山和蒋介石,蒋对她一见钟情,并展开热烈追求,陈洁如不知所措,但后来对蒋逐渐有了好感。陈洁如的母亲在请人调查后却发现蒋介石已经有一妻一妾,并且没有正当的职业,于是拒绝了蒋的求婚。蒋介石则通过张静江和孙中山的关系,继续向陈母表示有意明媒正娶陈洁如,并最终得到陈母的首肯。蒋向陈洁如声称自己已经与原配及侍妾脱离关系,并许诺‘你将是我独一无二的合法妻子’。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婚礼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楼举行,张静江是证婚人。时年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作者在书中很明显是张冠李戴了。不应该啊。接下来宋霭龄和蒋介石的对话也是胡编乱造,说什么宋霭龄向蒋介石推荐宋美龄,事实是蒋介石追求的宋美龄。太离谱了。还有一些描写简直就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喜剧了,请看:(198页)在山西打了一个胜仗(指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又把目光投向上海。为了更直接地参与淞沪会战,他派冯雪峰、刘晓、张爱萍等人到上海去,恢复重建了1933年中共中央撤离上海后失去联系的地下党。冯雪峰先去找鲁迅先生,通过鲁迅先生,找到周文,又找到”左联“党团成员王尧山做他的助手,组织了“临时工作委员会”......真是信口雌黄,贻笑大方。冯雪峰等人被派到上海工作是在1936年春,那时“西安事变”还没有发生呢,怎么会是“为了更直接地参与淞沪会战”?更可笑的是“冯雪峰先去找鲁迅先生,通过鲁迅先生......”云云,鲁迅早在1936年就去世了,1937年作者还让人去找鲁迅,找鲁迅的鬼魂吗?鲁迅去世的时候,冯雪峰就是代表党中央主持鲁迅治丧委员会的。1937年,冯雪峰早回延安了。中国共产党基本没有参与淞沪会战,怎么能为了拔高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形象而故意篡改历史呢? 还有对“刺杀白川义则”一事的描写。 白川义则是一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鲜血的刽子手、战争狂人,曾参加过侵朝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他1876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并赴德国留学。历任陆军省人事局课长、关东军第11师团参谋长、华中派遣部队司令官、步兵第9旅团旅团长。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就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日军侵占上海。为了打击日军嚣张气焰,王亚樵联合朝鲜抗日独立组织,派遣朝鲜人尹奉吉等人在虹口公园日军的庆典大会上投掷自制炸弹,侵华日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大将身中24处弹片,5月24日死亡;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被截断了腿;海军总司令官第三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郎被炸瞎了一只眼;驻华公使重光葵被截断了腿成了瘸子(此人后任日本外相,代表日本向盟军投降的签字仪式上签名);居留民团长上海事变民间元凶河端贞次被断了肠子,当场死亡。此外,坛上的驻中总领事村井仓松和民团干部友野盛也负了重伤。大快人心。历史事实清清楚楚,书中却是这样描写的:王亚樵决定乘机行事,朝鲜族抗日义士尹奉吉、安昌浩慨然领命。..........中国人民不可侮!(第31页)这是误导读者。“朝鲜族"应改为“朝鲜人”,否则,读者还以为尹奉吉和安昌浩是中国朝鲜族人呢。作者这样写,不知目的何在?人物称呼混乱: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与蒋介石谈话说到毛泽东时,一会儿称呼“毛主席”,一会儿称呼“毛先生”,一会儿又称呼“毛泽东”。我就不信,几分钟内周对毛的称呼会变来变去吗?(第55页)以下为引文:中国还有句古话唤做“矫枉过正”,雷先生估计在纪实文学中文学过头,一不小心就犯了这“矫枉过正”的错误。试看雷先生的原文:炎夏将过,秋风又起,转眼之间淞沪抗战一周年纪念日快到了,孤军营决定在“8.13”这天升起一面真正的国旗(盖因孤军营地处租界,无法举行升旗之礼,官兵每日则在谢晋元带领下西向敬礼,西面乃国民政府国都南京所在,礼毕肃立唱国歌,是为精神升旗仪式也。雷先生在描述此举时,举谢晋元之言:“我们头上有青天白日,脚下有热烈的鲜血,这足以代表国旗。”——茅道注)。读者诸君仔细瞧瞧,看是否有其不妥之处?是吗?您老也看出来了。就是,这8月上中旬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季节,如何又来“炎夏将过,秋风又起”之语。或许雷先生日日端坐于空调房内著书立说,于季节变迁未放心上,冷暖不能自知全乃天杀的空调所致,倒也有这可能,且暂不去追究,而这升旗之日却就颇费思量。8月13日虽乃淞沪会战爆发一周年纪念日不假,但从诸多文献资料来看,孤军营升旗之日当为8月11日,因为此日乃是谢晋元所属第88师自无锡出师上海抗日的纪念日(据贺新诚主编《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而且之后租界当局指使白俄士兵冲入“孤军营”抢旗逞凶也发生在此日,贺新诚所编之书对此亦有描述,与此同时,笔者好奇下于网上搜索,在谢晋元的老家,包括广东省梅州市市委组织部、蕉岭县委宣传部等政府网站上所记均为8月11日,有意思的是,雷先生书中也有事关白俄士兵抢旗逞凶的描述,但却毫无意外地归之于8月13日。如果说这一切只是雷先生为突出“8.13淞沪会战”的中心主旨,用文学的语言将升旗事件移至8月13日这一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倒也无可厚非。但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接下来这段有关升旗事件的描述,请看原文:(258页)8月13日早晨6点,全体官兵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列队站在旗杆下。国旗缓缓升起,没有鼓乐伴奏,但壮士们心中都在回荡着一支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后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国旗升起来了。官兵仰望国旗在晴空飞扬,不由激动得热泪盈眶…… 同志们啊,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恶搞的精神!升国旗要唱什么歌?拿这个问题去问任何一个稍微懂事一点的人,毫无疑问的答案应当是国歌。当时是什么时候?1938年8月11日(按雷先生书中所言该是8月13日),没记错的话,这时应该还是国民政府当政,国号当为中华民国,国歌的话就该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对学校师生的训词(注:在网上曾有愤青叫嚣中华民国没有国歌,只有党歌,此话不当,该歌在开始确为党歌,后国民政府组织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专门负责主持国歌编制研究事宜,并正式登报公开征求国歌歌词。经过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研究认为:黄埔军校训词,充分表现革命建国精神,不但合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且代表中华民国立国精神。乃向中央建议,以中山先生对黄埔军校之训词,作为正式国歌。1937年6月3日,国民政府中央常务委员会终于通过以党歌作为国歌。国歌徵选案至此遂告确定,自此,党歌正式变成国歌),也就是我们常在台湾电影中所听到的“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孤军营所唱此歌(估信此说吧),乃是《义勇军进行曲》,此歌由田汉所词,聂耳谱曲,在当时也该算是大腕之作,而且还是进步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其地位当类似于当今之《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主旋律,也算是流行一时。但再如何流行,也不该在升国旗时当做国歌来唱吧!如此联想,当日雷先生写到这段,必然感同身受地想到我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平日升旗之时慷慨激昂的歌声(雷先生乃部队作家,升旗仪式想必参加得不少),然后脑子一热,不经大脑思索地将新中国的国歌搬出(上词与国歌尚有几字之差,想必是雷先生记忆出现偏差所致),如此一来,慷慨激昂倒是慷慨激昂,只不过却闹了段大笑话。其余的问题等看完再说吧。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大陆出版,还算值得一看
  •     结构混乱,观点也不太公正,内容亦欠丰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