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医 > 脉诊

出版社:人民卫生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117142748
作者:徐培平
页数:266页

作者简介

《脉诊:从初学到提高》分为3章。第1章是对脉学有关理论的探讨,主要对脉诊原理和寸口分候脏腑法依据提出了新的看法,同时介绍了一些散在于民间流传至今的古脉诊法,如遍诊脉法、气口九道脉法等。第2章主要阐述脉诊临床运用方法,包括指力脉诊方法的运用及症脉同辨临床运用方法等。第3章主要是脉象的诊辨及症脉合参的论治,涉及脉位类、脉体类、脉力类、脉率类、脉律类、脉宽类、张力类、流利度类共8类29种脉象,重点论述了脉象辨析及体会,并结合古今医家有脉案的案例(案例末注明来源的)及部分个人临床案例(案例末没有注明来源的)说明症脉同辨运用于临床的具体方法;各脉下均设【脉象辨识】、【脉象体悟】、【脉理及主病】、【症脉辨治案例】几项。《脉诊:从初学到提高》既有对传统脉学原理和脏腑分候理论的新探索,也有脉诊临床运用体会、对29种脉象的辨析及症脉辨治方法的思考。

书籍目录

绪论——学习脉学中的思考    一、学脉要看什么书最易懂和易入门    二、平脉是怎么样的    三、切脉的一些技巧    四、切脉的手法    五、寸关尺脏腑配属    六、诊脉的方法    七、以脉诊病与以脉辨证    八、脉象辨识问题    九、芤脉主瘀    十、浮、沉二脉的辨识    十一、脉象与八纲的应用    十二、四诊合参、脉证同辨    十三、凭脉诊断用药第1章  脉学理论探讨  第1节  脉诊原理新论    一、血脉中的营卫变化是脉诊的依据    二、经络学说是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    三、脉诊是如何通过营卫察知脏腑气血的    四、寸口脉诊与营卫之间的关系  第2节  寸口脉诊分候法    一、寸口脉分候脏腑的方法    二、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原理及分歧    三、寸口脉候察脏腑之气    四、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划分    五、寸口脉分候脏腑原理新析    六、寸口诊脉及分候脏腑的现代解释  第3节  古脉法    一、遍诊法    二、寸口、人迎、趺阳三部诊法    三、独取寸口脉法    四、气口人迎对比诊法    五、气口九道脉法第2章  脉诊临床运用方法  第1节  持脉的方法    一、诊脉时间    二、诊脉体位    三、定脉位    四、调息    五、运指    六、指力和力度    七、诊脉注意事项  第2节  学习脉诊必知的几个问题    一、掌握脉象是脉诊的前提    二、学脉当先学好指力脉法    三、记忆背诵脉名脉象    四、察营卫气血病机,别脉“位”、“数”、“行”、“势”    五、掌握正常五脏四时脉象    六、脉象的“八纲辨证”    七、凭脉诊的是什么  第3节  指力取脉法    一、“浮、中、沉”取脉法    二、菽权取脉法    三、浮中按沉法  第4节  识别脉象要素    一、脉象要素    二、临证脉象要素分析举例    三、关于脉象的简化  第5节  诊脉辨证方法    一、察独    二、察胃、根、神    三、辨求阴阳    四、察相兼脉    五、辨病位求病机  第6节  如何辨别脉之胃、神、根    一、脉之胃气    二、脉之神气    三、脉之有根    四、真脏脉、怪脉  第7节  如何掌握妇人脉象    一、男女脉象生理差异    二、月经脉    三、孕脉  第8节  脉诊临床运用方法    一、脉症同辨    二、脉象的定位和定性    三、脉症合参    四、脉证顺逆  第9节  掌握四时五脏脉    一、正常脉象与四时五脏脉    二、四时五脏脉的临床运用第3章  病脉诊辨与论治  第1节  脉位类    一、浮脉    二、沉脉    三、伏脉    四、牢脉  第2节  脉体类    一、长脉    二、短脉  第3节  脉力类    一、虚脉    二、实脉    三、微脉    四、弱脉    五、濡脉  第4节  脉率类    一、迟脉    二、数脉    三、疾脉    四、缓脉    五、动脉  第5节  脉律类    一、结脉    二、代脉    三、促脉  第6节  脉宽类    一、细脉    二、洪脉    三、大脉    四、散脉  第7节  张力类    一、弦脉    二、紧脉    三、芤脉    四、革脉  第8节  流利度类    一、滑脉    二、涩脉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概要

徐培平(1971—),江西上饶市人。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博士,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1994—1998年任职于江西上饶市中医院。2008年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留校至今。在中医领域工作十几年,对中医基础和临床嗜耽不误,以弘扬中医为己任,在中医“营卫”及经方理论与临床运用方面的研究颇有心得,发表相关专业性论文10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性疾病(流行性感冒、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癌症等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章节摘录

  “察独”方法出自《内经》,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内经·三部九候论》:“帝日:‘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日:‘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而张景岳赞赏之,认为“独处藏奸”,是病机的关键所在。察“独”的方法有二: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人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左右手六脉同出现一种脉象,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浮、独沉,等等。说明整体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多为阴阳失调,气血偏盛偏衰的表现。《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  其二是脉位独:即在寸、关、尺、左、右手六脉中,单独出现一个部位即在寸、关、尺、左、右手六脉中,单独出现一个部位的异常脉象,独大,独小,独滑,独沉,与众不同。结合寸口六部分候脏腑方法就可说明病变的部位就在该部所属的脏腑或肢体相对应的部位上。  如寸口脉在各季中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应是一致的,要浮皆浮,要沉皆沉;要数皆数,要迟皆迟。如出现个别部位独大、独小、独浮、独弦。表现独的部位即为该部所属的脏腑组织或身体相应部位发生病变,出现何种脉象按其脉所主病辨证。夏季心脉当旺,寸口脉应浮大而散。六脉中唯右关脉沉弱无力脉不应时,右关属脾,脉沉弱无力,当系脾胃阳虚,运化无力。冬季肾脉当旺,脉应沉滑而柔和。六脉中唯右寸脉洪大不应时,右寸脉属肺,当为肺热证,上焦热盛。如左右手脉表现不一,当辨其哪边为平脉,哪边为病脉,病脉即为变脉,究其所主何脏脉辨证。  对于某部独显迟数缓的理论有些医家持反对态度,认为一脉之中,寸关尺三部脉其搏动的次数应是一致的,不可能有寸数而尺迟,至数上的变化。而许多医家持赞成态度。从临床实际来看,指下脉感的迟数会因病理因素出现明显的差别,但在具体至数上可能没有那么大的精确差距。四至与六至数之间的脉动次数上还存在真空区。  ……

图书封面


 脉诊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内容不错,原版古文,就是这纸质 的确很一般 目测当当自已印的
  •     《脉诊:从初学到提高》虽出自于一位年青中医博士,但其质量不亚于同类的书。起码是有自己的心得,是真实的写照。不像有的人只是把别人的东西“翻译”一下,也算是著书。当然,这本书还需要慢慢品味,有的东西也可能有错误,需要以后修正。然而,一位大师终将形成。
  •     内容真的没什么感觉,想退货的,票弄丢了。
  •     不错!速度很快
  •     临床时间短了点,看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作者参看了较杂的中医书籍,厚积薄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脉学书,尤其后面的分析.
  •     中医博大精深,尤其对于刚刚毕业的我而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太多。在当当上看到这本《脉诊》,买下来研读,以求能得到提高。
  •     看了书后对脉学又有点认识,知道了气韵脉和全息脉的相关知识,懂得了只有二者结合脉学境界才能提高。
  •     翻了翻还没认真的看感觉不错。
  •     買給男朋友的書,裏面內容比較詳細。不會泛于理論化,對於初學中醫,對把脈方面不太在行的人來說,看完之後能讓你明確分辨出各種脈象!
  •     适合脉学初学者或基础不扎实者!
  •     印刷清晰,内容详实
  •     刚看了一部分,书挺好,但要学会脉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     帮朋友买的 朋友说 还可以吧
  •     这本书很不错,可以系统学习脉象理念!
  •     前半部分介绍了把脉的方法,后一部分介绍了种种脉的论症下药为重点。我感觉初学把脉来学有些难度。作者是写论文的高手,铺开来好一顿写,有些给评委看的感觉,要是平白一点,抓住初学入门的一些重点、难点来写会更好。
  •     必须承认是好书,但是后悔了,有点深,对于一点基础都没有的人来说看着还是费劲。
  •     运送快捷,书质不错,知识面广泛。
  •     值得一看的脉学书。
  •     好书一本,写得不错
  •     跟期待的差很多 感觉太生硬
  •     感觉还不错 特别是发货很快
  •     写得很好,不是抄书的
    回答了很多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     还没看呢?
  •     适合有一定基础后的阅读,学习。
  •     虽然只看了前言和绪论就知道肯定是好书,作者通过讲脉诊实际将思辨的道理寓于其中,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本医术更是本学习如何为人的哲理书。
  •     解答了很多以前的问题
  •     不错,很好,非常好的一本书,正版质量好。
  •     名副其实。从入门到提高。很多作者真实体会,而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操
  •     内容比较好,不过还需要实践。
  •     这本书的学术性比较强,可能作者写论文写书比较多,说实在的不太适合初学者,如果当资料参考查阅还可以吧。
  •     这本编得有点像教科书,慢慢再看看。
  •     对中医提高有指导作用
  •     质量好,值得一购
  •     脉诊是中医诊疗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     脉学书大都引用的多,发挥的少,这本书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值得一读!
  •     初涉国医 希望有收益
  •     博士写的书,通俗易懂,入门教材。
  •     名副其实,解说透彻,非常有益。作者不愧为脉学界新生代的杰出探路人。
  •     书是推荐购买的
  •     刚开始学习脉诊,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喜欢!
  •     脉诊由《黄帝内经》的“遍身诊法”到《难经》的独取寸口,到《伤寒杂病论》的脉证之辩。。。一直读下来,始终觉得“脉诊”是人为地复杂化了,从《易》的根本--简易与变易角度看,脉诊不论何样的形式,从初习去说必须是“简易”的,从精进去说该是“变易”的,因为脉是活的,有如围棋初始的简易,对弈的博深。书之所以未予满意,其实一如2000年来脉诊的“旧痕”未从“脉”之根本言。但仍觉不错的理由也是简单---了解脉学的发展历史仍是有裨益的。
  •     书还未看完,感觉还不错,就是脉诊太难了,可能完全靠自学有点困难,先学好理论有机会再找中医大夫取经吧!支持作者!
  •     实用,结合作者的实践,深入浅出
  •     很一般 没啥深度的分析 简单的罗列 失望中
  •     本书对脉诊方法运用及脉象的辨识基本上是自己临证的经验体会,因此一些内容还和现行教材不太一致。如果是自学中医者刚接触的话会觉得难懂,甚至觉得还不如濒湖脉学之类书。这本书正是对现行教材脉象在临床掌握的体会,因此较适合已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入门的人,或者刚上临床有一定体会的人尤其适合。
    比如紧脉,历来都说是脉来绷紧,状如索绳转索。但实际的感觉是脉来数急,搏击脉管。这样的脉象没在临床体会比较难以想象。书中的脉诊原理从营卫角度阐述。从作者的认识来看,营卫不同于气血。现今教材对营卫那是毫无认识,简单的把营卫当做气血解释就完了,但在张仲景桂枝汤就认为是调和营卫,病机是营卫不和。按现在的中医认识桂枝汤就是气血不和,作用就是调和气血。因此初学的人对这些本来很难的内容就很难理解了。所以书要反复读和思考才知道是什么回事。
    书不错,可能还需要有缘的人才能认识吧。脉诊在现在中医界都不怎么用了,装装样子,背背条文就了事了。
    书有几处有些错别字。
  •     不同于一般的脉学书籍,本书对切脉的手法,脉位作了详细的阐述。以及对脉学原理,正常脉,28脉的分类的叙述也有独道之处。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手执一卷,亦可无师自通。
  •     与书名一样,从初学都提高
  •     是我想要的东东哦,认真阅读中。
  •     挺喜欢的!专业书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