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2-08
ISBN:9787100022040
作者:[法] 托克维尔
页数:316页

作者简介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 
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书籍目录

导言《旧制度与大革命》影响史资料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何以几乎全欧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们如何到处陷于崩溃
第五章 法国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什么
第二编
第一章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
第二章 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
第三章 今天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 中央集权制怎样进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毁
第六章 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
第七章 在欧洲各国中,法国如何成为这样的国家,其首都已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国的精华
第八章 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
第九章 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如何导致了几乎所有使旧制度灭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旧制度下自由的种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 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
第三编
第一章 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二章 非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如何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
第三章 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五章 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
第六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几种做法
第七章 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结果如何
第八章 大革命如何从已往事物中自动产生
注释
附录
一 论三级会议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二 1789年前后法国社会政治状况
译名对照表


 旧制度与大革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7条)

  •     在托克维尔看来大革命所做的只是砍了路易十六的头,但她的事业最本质的东西仍未倒下,他的政府死了,行政机构却继续活着,以后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将自由的头颅安放在受奴役的躯体,这就是所谓的革命。让我们好好读读《乌合之众》 《狂热分子》,便会理解革命对于大众中的每个个体的效果甚微的启蒙程度,虽然他自己在狂号什么人类解放,自由民主博爱,但带来的是雅各宾暴政,决不饶恕的斗争口号,纪育丁的断头台的畅销外,只有一个个所谓自由的冤魂在法兰西上空游荡。这所阐释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与说明性,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革命的功效与合法性,自古以来的所谓前无古人的大革命从来就没从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对世界的风貌有什么翻天覆地触动,顶多也就是旗子换换,口号改改,服饰变变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诸如辛亥革命等等不再赘述。正如康德所言,重要的是观念的革命而不是权利的重新洗牌,而观念则需要有少数精英通过行动来对社会大众产生影响,无论是自由大宪章还是权利宣言,七七宪章看似都不如打土豪分田地那马激动人心,就其实际效果而言远甚大革命,所以身为贵族的作者还是颇有道理的为波旁王朝辩护几句,一改往日对路易十六这个荒淫暴谑君王的糟糕印象当然我也不是反对革命,我只是认为大家要看到做一件事情他所解决的问题的所带来的好的一边与可能所带来的危害相比较,这样我们可能会更冷静的来思索与行动,而不是整天在喊一些激动人心的口号,自由民主宪政甚至打倒谁谁之类的话,革命如有可能在我看来永远是进行时态,革命的激情也只能是持续的行动的精神,在变化中求变化,虽九死而不悔才可能达到药效,但如果是这样革命本身则不能是一剂猛药才行,所以结合中国实情,我们可能要更多的向普鲁士下的思想家学习而非法兰西诸多浪漫的空想家,会对实际有更好参照意义
  •     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非但不与这种倾向作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人们对专制政府的爱好同他们对国家的轻蔑是完全一致的;旧制度死亡了,万劫不复;但是人们不可以以为在旧制度的废墟上,不会再建起专制暴政或无政府状态;革命很少尊重个人自由,革命崇拜武力,盲目信奉中央政权;革命只实现了先前所有各个时代已经准备好的东西;对革命的一种可能后果的优虑,即新专制主义的确立,民主的或军事独裁的专制制度,抹煞个人,无视权利,由中央吞并所有地方生活,并因此消灭各部门的一切生命力;特别是认为各国良好的宪法应该建立在权利与义务的正当比例上;否定这种平衡便会把权利变成特权,其结果国家就会瓦解;法庭干预政府只对案件有害,而政府干预法庭则使人们堕落,使他们变得兼有革命性和奴性;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从这座被谋杀的君主制的坟墓中,却走出来一个丑陋、庞大、超出人类全部想象力的可怕的怪物,这个丑陋的怪物径直向目的地奔去,不为危险所俱,不因悔恨却步,它无视一切固有的准则,无视一切常规的手段,谁要是对它的存在不理解,便被它击倒;大革命在摧毁了政治机构以后,又废除了民事机构,在变革法律以后,又改变凤尚、习俗,直至语言;摧毁了政府结构之后,又动摇了社会基础,似乎最终要清算上帝本身;伟大的革命一旦成功,便使产主革命的原因消失,革命由于本身的成功,反变得不可理解了;当教士从一切和他们同时垮台的东西中日益分离出来时,人们便看到,教会的力量在人们的精神中逐步恢复,并且更加巩固;基督教之所以激起这样强烈的仇恨,并非因为它是一种宗教教义,而是因为它是一种政治制度;公民阶级,这个想法会使黎世留欣悦,因为这种平等的表面便于权力的执行;一旦遇到什么障碍,他们往往借用法国革命的各种手段及准则;在必要时,他们甚至动员穷人反对富人,平民反对贵族,农民反对领主;法国革命既是他们的灾难,又是他们的教师;宗教愈是具备我所指出的这一抽象而普遍的特征,使愈能广泛传播,不管法律、气候、民族有何不同;宗教的惯常特征是把人本身作为考虑对象,而不去注意国家的法律、习俗和传统在人们的共同本性上加入了什么特殊成分;基督教的胜利部分是由于它比其他宗教更能摆脱某国民族、某种政府形式、某种社会状态、某个时代及某个种族所特有的一切,我认为这样讲并不是对这圣教失敬;大革命本身已成为一种新宗教,虽然是不完善的宗教,因为既无上帝,又无礼拜,更无来世生活,但它却像伊斯兰教一样,将它的士兵、使徒、受难者充斥整个世界;令人奇怪的是,由于它们更加衰落,它们的危害力越小,而它们激起的仇恨反而更大;这便是国家行政机构,它建立在地方权力废墟之上,向四面延伸,这便是日益取代贵族统治的官吏等级制度;不管大革命怎样激进,它的创新程度比人们普遍认为的却少得多;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析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因此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最无法忍受;土地总是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售出,原因在于所有居民都热衷于成为地产主;在法国,下层阶级的所有积蓄,不论是放给个人或投入公积金,都是为了购置土地;因为这些农民,与欧洲其他地方不同,已经摆脱了领主的营辖;他拥有不同的地位,而非不同的权力,领主只不过是第一居民;假如农民没有土地,那么他们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便会无动于衷;如果法国农民仍归领主统治,他们便会觉得封建权利并非不能忍受,因为这不过是国家体制的自然结果;在旧的封建社会,如果说领主拥有极大权利,他也负有重大责任;他的领地内的穷人,须由他来赈济;中央政府果断地单独负起救济穷人的工作;从如此遥远的地方决定的救济事业往往是盲目的或出于心血来潮,永远无法满足需要;政府已由统治者转变为监护人了;这种自治城市,它们继续组成一个个小型民主共和国,行政宫由全体人民自由选举,对全体人民负责,公共生活活跃,城市为自己的权利感到自豪,对自己的独立无比珍惜;当问题只涉及法官时,卖官鬻爵往往是有益的,因为好的司法的首要条件即是法官完全独立;但是当涉及行政制度本身时,卖官鬻爵却始终是十分有害的,在这里需要的是责任心、服从和热忱;全民大会差不多一直实行代议制;但是必须注意,全民大会不再经民众选举,不再听取民众意志;全民大会到处都由显贵组成,其中有些人因其特殊身份而出席会议,另一些人则是由行会或团体所派,每个人都在这里履行该特殊小社会赋予他的强制委托权;特权显贵在全民大会中人数倍增;当时各地人民都下再关心市镇事务,而像局外人一样生活在家墙之内;行政官员一次次试图在人民中唤起那种在中世纪曾建树种种奇迹的城市爱国主义精神,但毫无结果:人民不闻不问;各城市的政府便到处蜕化为小寡头政治;最专制的政府也能够与某些最民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乃至压迫人还要摆出若无其事的可笑样子;有人将全国的政府置干一个主子之手而心安理得,却因不能在村政府中畅所欲言而大为不满:最空洞的形式竟然还有这么大的份量!凡是涉及公共利益或因解释政府法令引起的争讼,均不属普通法庭所辖范围,普通法庭只能宣判涉及私人利益的案子;大革命以前,政府只有依靠不合法和专横的手段才能庇护政府官员,而大革命以来,它已能合法地让他们违犯法律;社会飞跃发展,每时每刻都产生新的需求,而每一种新的需求,对中央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权力源泉,因为只有中央政府才能满足这些需求;法院的行政范围始终是固定不变的,而中央政府的行政范围是活动的当人民在其内部摧毁贵族政治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奔向中央集权制,此刻加速人民这一倾向比起抑制这一倾向,要容易得多;民主革命扫荡了旧制度的众多体制,却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它不愿让公民以任何方式干预对他们自身事务的考察;它宁愿贫乏,也不要竞争;但是,必须让法国人尝一点放纵的甜头,以慰藉他们所受的奴役,因此,政府允许极其自由地讨论有关宗教、哲学、道德乃至政治种种普遍的和抽象的理论;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政府不断地更改某些规章或某些法律;没有什么东西能在它所处的范围内得到片刻安宁;新规则以如此奇特的速度一个接着一个更替着,它很少破坏法律,但它每天都根据特殊情况,为了办事方便起见,悄悄地将法律向任一方向扭曲;条规强硬严峻,实行起来软弱松怠;谁若想通过法律汇编来判断那个时代的政府,谁就会陷入最可笑的谬误之中;在个人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首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头脑变得过大,身体就会中风而总崩溃;如果置外省于一种直接依附地位,将外省居民视同可以说是二等臣民,如果不给他们留有任何求取功各利禄的职业和途径,而将一切人才统统吸引至那个首都,假如这样的话,那么后果又将如何!正是独夫体制,天长日久,使人们彼此相似,却对彼此的命运互不关心,这是独夫政体的必然后果;他们每一个人坚持各自的特殊地位,只是因为其他人因其地位而搞特殊化,但是,只要任何人都不享受特殊,都不超出共同水平,他们是愿意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捐税的不平等每年都使各阶级分离,使人们彼此孤立,其深刻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最有能力纳税的人兔税,最无能力应付的人却得交税,当捐税以此为宗旨时,就必然要导致那一可怕的后果——富人免税,穷人交税;契约遭到破坏,已经取得的权利无人承认,国家债权人每逢危机便成为牺牲晶,国家不断失信于民;某项财政措施,原来是权宜之计,后来却转变为制度;你会看到,为了偿付一天的债务,竟确立了维持几个世纪的新权力机构;将劳动权看作国王能够出卖的一种特权;惟有这时,每个等级团体才变成封闭性的小贵族,终于建立趄对技术进步极其有害的垄断权;勒特罗纳1775 年说得好:“国家创造工业集团只是为了找财源,或是靠出卖特许证赚钱,或是靠设置各种新官职赚钱,国家强迫各集团购买新官职;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获取官职,于是国民的内心深处被灌进这种对职位的普遍欲望,这种欲望后来成为革命与奴役的共同源泉;一个如此庞大复杂、如此难于运转、如此不起作用的行政机器就这样建立起来了;结果不得不止这台机器以某种方式空转,同时在它之外另设一个更简练、更得心应手的政府工具,藉此切切实实办一些所有官员假装在办而实际未办的事;因此,在专制政权前面设立某种虚假的障碍,虽不能阻止专制政权,至少起点遮掩作用,这样做当然是明智的;正是这种阻止国民索还自由、只向国民索钱的愿望不断地促使各阶级彼此分离,使它们在共同的反抗中最终既不能彼此接近,也不能取得一致,以至政府在每个时期要对付的只不过是单枪匹马的寥寥数人;当国民中富裕及有教养的部分在政府中再也不能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时,国家的自我管理就仿佛不复可能,必须有一位主宰介入;为了千方百计捞钱,政府出售了大部分官职,因而自己也就失掉了任意封官免职的能力;政府的这一欲望大大地妨害另一欲望:它的贪婪与它的权欲相抗衡;为了办事,它被迫不断地使用那些并非它自己制造而它又没能力捣毁的那些工具;结果它的最专制的意志,经常在实行中变得软弱无力;永远值得惋惜的是,人们不是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下,而是将贵族打翻在地彻底根除;这样一来,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给自由留下一道永不愈合的创口;封建权利对教会的道义威力危害甚大,但却使每个教士在世俗政权面前具有独立精神;我敢认为,剥夺天主教教士一切土地占有权并将其全部收入改为薪俸,这种做法只有助于罗马教廷和尘世的君主们,人民自己却失掉了自由的一个极大成分;基督之城的杰出成员,其他各处的平庸公民;只有人民,尤其农村人民,除使用暴力外,对于压迫几乎始终处于无法反抗的境地;最坏的弊病是迫使人服从的奴性感;中央集权的国家,开明有钱的人纷纷离去的乡村;只有当资产者把武器交给农民时,才意识到他在无意之中已唤起了民众的激情,对此他既无力控制也无力领导;他曾经是个鼓动者,不久即将变为牺牲品;再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约束政府,也组织不起什么力量来援助政府;最后,作为其基础的社会一旦动摇,这座君主的宏伟大厦倾刻之间就会全部毁灭;最后,只有人民仿佛从他们所有的主子的过错和失误中得到了好处,其实即使他们真正挣脱了主子的统治,他们也无法摆脱主子灌输给他们的或听凭他们吸取的种种错误思想、罪恶习俗、不良倾向的束缚;每种公众激情都乔装成哲学;政治生活彼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作家控制了舆论的领导,一时间占据了在自由国家里通常由政党领袖占有的位置;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妨碍他们计划的东西应该打碎;他们不大尊重契约:毫不尊重私人权利;或者,准确地说,在他们眼中,私人权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按照经济学派的观点,国家不仅要号令国民,而且要以某种方式培育国民:国家应依照某种预先树立的楷模来培养公民精神;国家的义务是用某些它认为必要的思想充实公民的头脑,向公民心中灌输某些它认为必需的情感;实际上,对它的权利没有限制,对它的所作所为也没有界限:它不仅使人们改邪归正,而且使他们彻底转变;最近这些年代使法兰西最为害怕的许多政治理论,我们似乎正看着它们诞生:财产公有制、劳动权利、绝对平等、一切事物的划一、一切个人活动的刻板安排、一切由上级规定的专制制度和公民个性完全并入社会整体;中央集权制与社会主义的确是同一土壤的产物;他们二者之间的相对关系是栽培的果实与野生幼树的关系;在他们时代的所有人当中,我们时代最不陌生的是经济学派;他们对平等的热爱是那样明确,对自由的爱好是那样不明朗;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在他们的理想社会中,只承认人民,没有其他贵族,除了公务员贵族;只有一个唯一的、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由它领导国家,保护个人;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推促自己的毁灭;改革不只是推倒了阻碍大革命的重重障碍,更重要的是向人民表明怎样才能动手进行革命,因而,改革为大革命作了准备;习俗在政治机构中所起的作用:人们应用长期以来沿用的模糊复杂的法律,比利用新鲜的更简化的法律要顺手得多;表面强大的人,只足以引人憎恨,却不足以抵抗仇恨的侵犯;正在崛起的力量和正在衰落的力量都必须谢绝荣誉权利,而不要去追求它们;只有基础稳固、力量雄厚的权威,才可以使用荣誉权利;一个穷人并非不可能最终掌权的国家,比起那些穷人没有希望掌权的国家来,更易干将穷人永远排除在政府之外,以为有朝一日能被召掌权,这种臆想中的高升的念头,不断地使穷人看不见他的真实苦难;一切不平等中最危险的,是由于不分地而产生的不平等;对民主制统治最为有利的,莫过于将土地划分为小块产业;没有比贵族制更有利于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和维持久远了;实行民主制的国家,人民凭本能就被推向中央集权制;在贵族制的国家,不管中央政权如何,地方政府却经常存在,无需中央政府介入便能生存;当人民有选择自由时,它永远宁愿将行政权力委托给一个集体或民选的行政官,而不愿将它委托给一个人民无法控制的国王;但是,人民却经常缺乏这种自由;转向民主制的民族通常从增加王权的权限开始;国王激起的嫉妒和惧伯比贵族要小;何况,在革命时代,使权力易手已算是了不起的事了,哪怕只不过是剥夺一个敌人的权力,为把它转交给另一个敌人;英国贵族的杰作是使社会各民主阶级长期地相信共同敌人是国王,因而使贵族终于变成了各民主阶级的代表,而不再是他们的主要对手;在长期屈从于贵族制的国家里,每个属于下层阶级的个人,自幼便养成一种习惯,要在周围寻找一个最引起他羡慕或畏惧的人;同时,他将中央政府看作他与当地压迫者之间的当然仲裁者,并且往往赋予中央政权以超凡的神明与智慧;随着社会地位更趋平等,国王也就更加深入更加经常地插手地方政府;城市和各省失去了它们的特权,或逐渐忘掉使用特权;在所有文明国家发号施令的专制君主旁边,几乎息有一位法学家,他使君主那些专横而前后矛盾的意志合法化并加以协调;法学家们把国王对权力的普遍和无限热衷,与法学家天赋的讲究治理的条理与知识结合起来;国王能迫使人们暂时服从,法学家则有本领使人们几乎心甘情愿地长期俯首听从;前者提供强力;后者提供法律;前者靠专横跋扈掌握统治权;后者则靠法制掌握统治权;当行政权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居统治地位的人也有能力使其全部意志顺利贯彻执行时,这个中央政权便能逐渐将其影响扩及一切事物,或者至少在它自己的政体中不受任何限制;假如这个政权被置于一个一切都自然趋向中央的民族中,在这里每个公民都无法单个进行反抗,而几个人又不知如何合法地联合反抗,同时所有的人几乎都有着同一习惯和同一风尚,安然屈从于同一法规,那么人们便无从知道专制暴政的界限在哪里,无法明白专制政府在处理了国家重大事务以后,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支配家庭事务。
  •     从社会代价来讲,改良永远比革命更小。但是现实世界是,总有的地方选择了革命,而不是改良。那为什么呢?按照本书的解释,独裁愈甚,革命的动力愈大,因为革命者更加不满,所可能损失的更少,所可能受益的更大。法国、俄国、中国都是典型的大革命。相对来说,英国、美国、日本则更多的是改良。那我们再深问一句,为什么法俄中这些地方原来的独裁更甚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托克维尔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在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寻找大革命的原因及结果,绝不仅仅关注历史。我读书的路径暂时也是这个方向。
  •     注释读起来比正文还多
  •     难道是我看得版本不对,总之读起来十分晦涩。
  •     NO COMMENTS
  •     作为一百年前诞生的研究法国大革命的经典之作,《旧制度与大革命》走了一条与传统史学视角不同的路线,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即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大革命的发生。在书中作者表达了三大核心概念:第一,旧制度如何产生大革命,第二,中央集权制度,第三是政治自由。作为托克维尔晚期的作品,托克维尔在书中试图阐明,是什么造就了一场“突然、彻底、又充满矛盾的革命”,这矛盾来自于社会不同阶级之间,也存在于新旧制度、习俗之间。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透过托克维尔生动的语言描述在18世纪的法国的场景中似乎可以看见许多近现代中国身上的影子,这也许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共通性造成的,2012年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王与会专家学者推荐了这一本书,可见这一本书对于当下处于新
  •     对于那些从未感受过它的平庸灵魂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
  •     是的,读过一大半...被误解的很多。中间阶层、社会组织、中产阶级也常常被今人去历史地混为一谈。是在看自己读没读过《论美国的民主》的时候才意识到读过的是这本的...哈哈还记得课上是明正做的读书报告!
  •     阅读经典的必读 完全看不懂好痛苦 mark一下等哪天能看了再回来
  •     奇特的法兰西共和国,躁动而又愚昧的法兰西人民。毕竟成书于19世纪中期,局限性很明显。
  •     你对一个人越好,想要的也越多
  •     以法国大革命爆发来写制度和革命的关系. 系统而深刻.
  •     旧制度里的权威如果被挑战,那么革命就开始了。
  •     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本书回答了这一问题
  •     今天状态很差,读了这本书后状态更差了
  •     估计每个喜欢政治的人都读过。
  •     之所以这么热是不是因为书中描述的法国革命前的现象与当今国内社会很像?执政者想以此为戒而愤青们似乎找到了真理。”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当今,政治实践比任何政治理论与文学更加重要些。
  •     你托完全不懂干货玩法,甚至还敢直接拿现象分析得出“13世纪农民生活时常好于18世纪农民”这种神论,没有引用任何数据与文献来支撑观点,光靠这个说法你托亲妈就能连续爆炸十次。更不用提其它各种无脑黑的观点了。建议将本书和Taine的《现代法国的起源》对比查看,别有风味。
  •     算是读的第一本法国人写的法国大革命.. 没有细讲革命过程 主要描述的是旧制度如何引发大革命。作者写得很仔细 读起来没有压力。比较意外的是作者对伏尔泰卢梭等人的评价并不是那么高 他认为这些作家的作品离真实的政治太远。最让人感动的片段都是来自教会..而其他书都在宣扬当时教会的腐败丑恶
  •     巴黎人民起来了,整个欧洲震动了。北京人民起来了,不,他们不会起来的。
  •     书很有道理又好看,在图书馆边看边做笔记后,我买了本新的赔给图书馆,做了笔记的这本就拿走收藏了。
  •     深刻的思想,读着读着也看起来像是当代中国的现状。吻合的程度让人心惊肉跳。
  •     充分说明历史周期律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相同问题
  •     喜欢托氏的论述及提问题的方式。提出意料之外的命题,继以情理之中的解释。
  •     对于一个理科生,看这本书大部分都处于蒙的状态。需要多看几遍。
  •     在鄙视链上,托克维尔俯视狄德罗和伏尔泰,而这其实是现代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辩论的先驱。且托克维尔将民粹与专制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大革命之所以走向专制,恰恰是旧制度末期将一切桎梏砸碎的结果。而革命主要归因于阶级结构崩坏,政治组织消失,各类actor之间无法联系,这可以说是为从韦伯到斯考克波的理论都奠定了基础。而革命最终所建立的新制度必然取材于旧制度的遗产,这则成了研究革命的最关键之处,甚至梯利的repertoire之说也有托克维尔的影子。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丰富了。
  •     为自由之革命,消除种姓阶级行业而追求平等,抨击信仰阻碍限制。殊不知,革命完成后,人们只会追求于个人利益,如金钱如权利。被个人利益套住以后,公共道德也会窒息而死,个人与公共之间将会是不受限制的政府专制主义的广阔无垠之天地。
  •     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终于看完了,做了整整十页的笔记,但我真的不觉得那时的法国跟tg有多么像,我们连言论自由都没有,怎么要求我们追求民主和自由?梦里吗?
  •     平等和自由往往难以两全其美。
  •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B0705:“可见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     2017年3月1日
  •     要想告别革命,请先告别旧制度.
  •     政治从来不是理性的
  •     对欧洲历史知识的匮乏让人读起来颇为吃力
  •     相读恨晚
  •     暂时不敢评分
  •     一本简单的小书,但是对于了解世界历史有很大帮助。
  •     托克维尔对历史的考察登峰造极
  •     思想领域管束得越严实,人民知道得越少,国家越“稳定”,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思想上的极大繁荣与国家的繁荣昌盛不可得兼。
  •     全书篇幅不大,但阅读难度着实不小,很多地方都要停下来想一想,花了不少时间,就这样,还只能算是囫囵吞枣地读完了。 确实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学术专著,主要是这阶段还有更多的事情要想要做,在读书上也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能完全沉下心来好好地去读,若干年后再翻出来读一遍吧~
  •     很难得的看到作者在大革命之后几十年里有这么认真细致严谨的思考,文中有很多例证,但都是对时代背景的描述,夹以作者的评价和感叹。私以为没有做到深刻的分析和远见,更何况对过去的这种思考也没有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所谓政府官员爱看的书,大概也只是为了跟风吧。爸爸让我看的……
  •     这本书其实挺艰难晦涩的。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敬佩,两百多面前的人能把政治制度分析的那么清楚。而且还是从社会各阶层来分析的。
  •     读毕对你大清的前途越发担忧。托克维尔对于“文人/哲学家治国”的批评真的非常有道理;毕竟,公今中外,键盘侠们都是一样的没有能力而又喜欢高谈阔论。
  •     把沉闷的制度琐碎之事讲得生动有趣而又耐人寻味,托叔是一等一的高手。
  •     跟风看的,看了没啥感觉,以后再看估计就能懂了
  •     看完深吸一口气,一阵惊慌。
  •     传说中我朝高层传阅的书。看了开头就明白了,宗教式的宣传布道,推翻一切。如果说太阳之下无新鲜事,那么对人性的认识是可以超越时间的局限,穿透空间、种族、文化的分割。
  •     写于1856年;洞察力与精辟解答 在欧洲背景下 对比英国 普鲁士及美国的思考;而我脑中回荡的是大革命和拿破仑是如何造就《红与黑》中的农民 本堂神甫和贵族 外省与巴黎的...
  •     托克维尔把现代民主讨论完了。。
  •     深读此书,尽管很多背景知识尚未了解,导致很多叙述显得有些模糊,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论证过程。读完此书不禁为当下捏了一把冷汗。身为人,理性也并不是一切的救市良方,他也有自己的边界,而传统也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     天才的思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