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相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与艺术相伴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8-1
ISBN:9787510035913
作者:马克·盖特雷恩
页数:608页

出版后记

读者只要随意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认真地读上两段,估计马上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这样厚厚的一本书,能够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概论教材。一提起教材,读者可能第一反应就会认为书中充满了晦涩的术语,一丝不苟的条分缕析。没错,书中确实有大量的概念,都以黑体字凸显了出来,也有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可是马克•盖特雷恩以自己天才的处理方式使它们与众不同、富于魅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而非躲在概念堡垒之中的学院派。这样一位浸润在艺术之中的作者,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为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寻找最恰适的作为例证的艺术品,接着又调动自己全部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为读者讲解每件艺术品的妙处。一切的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在能够使读者以最为纯粹的感性的方式直接观赏印刷精美的艺术品的基础上,通过灌注在文字内容之中的理性的引导,消弭读者与艺术品之间的物质阻隔,使读者的灵魂与艺术精神相遇,使读者的生活能够有艺术相伴。马克•盖特雷恩在本书中做到的另一项壮举是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部分完美的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通过“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达成的。在步入对全球的艺术历史进行历时性鸟瞰之前,作者已经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分门别类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和三维艺术形式,将读者领入宽广的艺术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图例出现的艺术作品,大部分将以缩微图的形式作为“相关作品”出现在艺术史部分之中。这样,书中所有的艺术品都将获得一个历史坐标,读者对艺术的理解也将从平面转向纵深拉伸,最终得到立体的全方位的认识。马克•盖特雷恩对艺术的热忱也是这本书得以畅销的最大保障之一。自1985年初版以来,盖特雷恩始终在孜孜以求质量更高的艺术品图像,更替更具有说服力的图例,始终保持着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敏锐的嗅觉,不断跟踪与艺术有关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最新进展状况,这一切使得这本教材每一次修订都会给读者带来新的惊喜,带来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其本身也如一件艺术品一般熠熠生光。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盖特雷恩能否令你与艺术共生。

当艺术与生活相爱

By 潘飞当艺术与生活相爱,这几乎是具有多重演绎方式的可能性,且具不同结局的剧情流变。至少,作者马克·盖特雷恩是在用他自身的经历率先诠释这种奇妙的化学效应究竟如何发生。他既是钢琴家,也是画家,还有作家的角色在身。因此,不同艺术形态和领域的交跨、焊接,就这样,简明扼要地以一人之例,抽离出现实中类似于“双面绣”的样板存在——当感性的知觉、灵感、才气、天分,与为理性所圈囿的法则、手法、技巧甚至各种思潮和主义杂糅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生活铺垫艺术,艺术又回映生活”的辩证所在。生活的各种真实场景和经验,海量且碎片化的信息,为艺术家寻找创作素材提供了各种原料,反过来,艺术的各种语汇、媒介与历史,又为人们打望枯燥干瘪的生活增添了更文明高级的视角,进而完成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层面的升华与转化。关于艺术学的各类教材浩如烟海,多半依据单个的线索或划分标准,从某个侧面来端望人类艺术文明的进展历程。“时代”、“门类品种”、“地理区域”、“风格流派”等各种写法之间彼此是剥离且分裂的,比如以时间演变为纲线的“艺术编年史”写法,只注重了当时当代的艺术发展状态,既无法对接历史,也无法桥接未来,因此,更无法揭示各种艺术门类之间那类似于人类代代相传繁衍和进化一般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相对孤立和断裂的篇章,其实不能全然描绘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作品和媒介之间的必然关联。如何寻找单个鲜活的艺术样本,首先分析其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内在品质和物质属性,进而作为具备实证意义的范例材料,去佐证艺术史上风格迥异、道义不同的各种流派的精髓所在,以求为读者铺展出一幅既宏观畅达又微观细密的“艺术图景”,这是每一个艺术史学者和记述者需要讲求的语态平衡。作为一本畅销了几十年的教材,马克·盖特雷恩恰是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之间寻求到了一种妥帖的结合方式,客观公允的说,史论结合的写法首先是一种态度上的讨巧,同样,具象和抽象的结合,也是使得艺术传播效果最大化之所需,从而也使得这本书如此深入人心,禁得起现实和理论的推敲。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一般的艺术史著作,即便是类似于《艺术的故事》这样的煌煌之作,都或多或少地留恋于就艺术论艺术,纠结于技术层面或者故事细节方面的讲述。《与艺术相伴》注重从更意识化的角度来提炼艺术的各种精核所在:比如,艺术冲动和创造力的心理源头在哪里?艺术家的工作究竟是什么?艺术本身意味着什么?艺术与美难道是同一件事务吗?艺术如何通过形式来讲述意义?艺术的创作与表达需要怎样的情境?艺术与宗教、社会制度、大自然之间的关联何在?设计原则中从其他学科中借鉴过来的“节奏”“比例”“尺度”“平衡”等元素究竟如何凝聚在一件作品之中?……这些“形而上”的思想讨论以及“专题化”的文体排列方式,让这本书讲述的就不仅仅是“历史的艺术”、“艺术的艺术”,还是更具思想提炼性的“哲学的艺术”。读《与艺术相伴》,或者不仅仅需要了解一种史学的记录方法,更要学习一种创意的态度和原则——“与艺术相伴”,如果这可以被视作一种高尚而清新的生活方式,那么,这必须要求你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站在日常生活的语境里,去真切感知艺术带给你灵魂和心灵上的冲洗和涤荡,反过来,你便可能会更加热爱被艺术化、提炼化了的更高等生活。当然,无论爱得如何酣畅淋漓、荡气回肠,都逃离不了作者马克安设潜埋的一个愿望,那便是在真实历史的无限延宕之中发现美、记录美,进而不停地制造、繁衍更多美。

9.6分有木有搞错

图片基本都是黑白的,涉及到绘画这样视觉作品的竟然没几张彩色照。以为封面弄个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就能糊弄老百姓。艹,这么高的分让我不得不怀疑是书商炒作上去的。晕,内容也没什么独到的见解。害得我白花了88块大洋。还是贡布里希 (Sir E.H.Gombrich)的书来的扎实点。我都怀疑是不是美国人在艺术细胞上就是天生比英国人肤浅点。坑爹呢

艺术给了我们什么

基尔凯郭尔说过:人生无非三个境界,年轻时代是艺术,中年时代是道德,老年时代是信仰。沿着这个思路看开去,没有艺术的生命,就是没有青春期的人生,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很难相信他会拥有健康的道德与诚实的信仰。艺术传达着人文精神,赋予着生命的意义,任何成熟文明,都不可能失去优美、敏锐、陶醉与任性的坐标,当我们伫立在古人的创作面前,我们经常会惊叹于他们心灵的自由与惊人的勇气,那其中天马行空的潇洒,是当下很难寻觅的。中国艺术的凋谢,源于现代化的紧张感。在船坚炮利的压力下,一个民族集体失去了文化自信,我们试图寻找万能解药,从器物,到制度,到价值观,无不舶来,我们肆意地践踏着我们脚下的历史,仿佛甩掉了这个包袱,我们就能得到解放。然而,结果如何呢?即使在当下中国,依然有着用价值观替代一切的虚妄。我们欢呼常识,以通识教育为本尊,却忘掉在西方,教育更偏重“博雅教育”,因为对于一个心灵不丰富的人而言,智慧是奢侈品,他本能地会用一元论的角度看历史,将一切现象都用立场的方法,拆解成黑白两大阵营,并试图用这种简单的两分来解释世界。他们以为这是理性,却不知道这份理性正深深地伤害着我们的世界。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习惯性地将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平移到人文思考中,我们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所谓“本质”的规律,像物理公式那样均衡而美丽。但这种平移真的经得起逻辑的考验吗?物理学的“真”是可以量度的,社会与人文中的“真”怎么量度?如果无法量度,我们又如何说它是“真”的呢?也许,立场是我们虚拟的,我们需要的是多元视角,在我们尚未把握世界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理解这个世界,而这一切,在理性世界是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我们必须从艺术中获取灵感:包容、均衡、协调、多元、协商……艺术所传达的,可能更接近这世界的本质。没有艺术的涵养,就没有通往未来的桥梁。本书是美国大学生“博雅教育”的课本,是现代人通往艺术的门径。在今天,不懂艺术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盲目,是无法宽容地接纳这个世界的障碍。艺术给了我们什么?马克•盖特雷恩的回答很简单:艺术给了我们这个世界。

与艺术相伴,让艺术在生命中流淌

身处繁华但浮躁的都市,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或是找一本让自己静下来的心恐怕比中500万的彩票还不易。当我翻看着一页页精心翻译、编辑排版的文字和图片的时候,我和作者一起用心灵触摸着各个艺术角落,我没有被灌输知识的感觉,有的只是和作者、和自己平等地交流与分享他带给我们的愉快的阅读经历。我没有感到它高高在上或是枯燥无味,作者也没有要端起架子要“教”的意思,所以我情不自禁随着他的引导进入一个异彩斑斓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大师、艺术家成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他们和历史、时代背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想之后再看宫崎骏的电影的时候,脑海里会联想起他的种种人生经历,再也不会是苍白的认识和盲目的仰视。与艺术相伴,让艺术在我们的人生和生活中自然地流淌,恐怕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因为艺术本来就源于生活。

纠错

P439,《贺拉斯兄弟的誓言》的尺寸应为3.3m X 4.27m,而不是27.9X35.6厘米。P439,《贺拉斯兄弟的誓言》的尺寸应为3.3m X 4.27m,而不是27.9X35.6厘米。P439,《贺拉斯兄弟的誓言》的尺寸应为3.3m X 4.27m,而不是27.9X35.6厘米。


 与艺术相伴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