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相伴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与艺术相伴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8-1
ISBN:9787510035913
作者:马克·盖特雷恩
页数:608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这种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近700幅, 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书籍目录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部分 导 论
第一章 与艺术相伴 2
艺术冲动 3
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7
创造与创造力 13
观看与反应 15
艺术家
林 璎 9
文森特•凡•高 12
思考艺术
谁是买主? 18
第二章 艺术是什么? 20
艺术家与观众 24
艺术与美 28
艺术与表象 31
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 32
非具象艺术 36
风 格 37
艺术与意义 39
形式与内容 40
图像志 42
情 境 44
艺术与物品 49
思考艺术
艺术家是什么人? 27
艺术家
路易丝•布儒瓦 34
思考艺术
美 学 48
第三章 艺术的主题 54
视觉愉悦与日常生活艺术 54
神 界 56
政治和社会制度 61
故事和历史 66
向外看:此时此地 68
向内看:人类体验 73
虚构和幻想 75
艺术与自然 77
艺术与艺术 80
思考艺术
圣像破坏运动 59
艺术家
罗伯特•劳申伯格 72
葛饰北斋 82
第二部分 艺术语汇
第四章 视觉元素 85
线 条 85
外形与轮廓 87
方向与运动 87
暗 线 90
图形与体块 91
暗 形 93
光 94
间接表现的光:在二维艺术中塑造体块  95
色 彩 97
色彩理论 98
色彩属性 99
光与色料 100
配 色 101
色彩的视觉效果 102
色彩的情感效果 104
质地与图案 107
真实质地 107
视觉质感 108
图 案 109
空 间 110
三维空间 110
间接空间:在二维艺术中表现深度 110
时间和运动 119
跨文化
日本版画 106
思考艺术
修 复 115
第五章 设计原则 125
统一与多样 125
平 衡 129
对称平衡 129
非对称平衡 133
重点与次要 138
尺度与比例 140
节 奏 145
元素与原则:小结 147
艺术家
乔治娅•奥基夫 130
思考艺术
观 点 137
第三部分 二维媒介
第六章 素 描 153
素描工具 158
固体工具 158
液体工具 162
新方向:走向墙面 165
艺术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 155
跨文化
纸157
第七章 绘 画 170
蜡 画 171
湿壁画 171
蛋彩画 173
油 画 174
水彩画 179
水 粉 180
丙 烯 181
模糊边界 183
拼 贴 183
脱离墙面! 185
艺术家
雅各布•劳伦斯 176
第八章 版 画 189
凸 印 189
木 刻 190
木口木刻 194
麻胶版画 195
凹 印 196
雕 版 196
干 刻 198
网纹刻法 198
蚀 刻 199
凹版蚀刻 200
石 印 202
网 印 205
单版画 206
新方向:计算机与版画制作 208
艺术家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192
艺术家
克特•珂勒惠支 203
第九章 摄影机艺术与计算机艺术 211
摄 影 211
照相机及其起源 213
见证和纪实 218
摄影与艺术 220
电 影 229
电影的起源 230
探索可能性 231
大制片厂制度 234
艺术家与电影 237
独立电影 239
数字革命 241
视 频 244
互联网 247
艺术家
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 216
思考艺术
审查: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226
第十章 平面设计 252
标识和符号 253
排字设计和版面设计 256
文字与图像 259
运动和交互 263
第四部分 三维媒介
第十一章 雕塑和装置 267
雕塑方法和材料 268
塑 造 268
铸 造 268
雕 刻 271
集 合 272
雕塑与第三维度 276
雕塑中人的形象 278
与时间和地点合作 284
艺术家
伊塞的奥洛维 273
跨文化
原始主义 280
思考艺术
公共艺术 285
艺术家
克里斯托和让娜-克洛德 292
第十二章 手工艺 294
黏 土 295
玻 璃 298
金 属 300
木 头 302
纤 维 303
玉和漆 306
模糊边界:艺术家与手工艺 307
艺术家
玛丽亚•马丁内斯 297
第十三章 建筑 312
建筑中的结构体系 312
承重结构 313
柱楣结构 313
圆拱和圆拱顶 317
尖拱和尖拱顶 320
穹 顶 322
挑托拱和挑托穹顶 326
铸铁结构 327
轻质木骨架结构 328
钢架结构 329
悬 吊 331
钢筋混凝土 331
网格穹顶 333
建筑的用途 334
三座博物馆 334
三栋办公楼 337
三所住宅 340
新方向:环保建筑 345
艺术家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342
塞缪尔•莫克比 344
第五部分 艺术史
第十四章 古代地中海世界 351
最古老的艺术 351
美索不达米亚 354
埃 及 358
爱琴海 363
古典世界:希腊和罗马 366
希 腊 366
罗 马 374
思考艺术
谁的坟墓? 364
思考艺术
大理石雕与博物馆 372
第十五章 基督教与欧洲的形成 379
基督教的兴起 379
拜占庭 382
欧洲的中世纪 385
中世纪早期 385
中世纪盛期 387
走向文艺复兴 393
第十六章 文艺复兴 39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 397
北方文艺复兴 413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 419
艺术家
米开朗琪罗 404
第十七章 17世纪和18世纪 423
巴洛克时期 423
18世纪 435
革 命 441
艺术家
伦勃朗 433
思考艺术
学 院 438
艺术家
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 442
第十八章 伊斯兰艺术和非洲艺术 445
伊斯兰艺术 445
建筑:清真寺和宫殿 446
书籍艺术 450
日常生活艺术 451
非洲艺术 452
跨文化
非洲回头看 455
第十九章 东亚艺术:印度、中国和日本 460
印度艺术 460
印度河流域文明 460
佛教及其艺术 462
印度教及其艺术 466
耆那教艺术 470
莫卧儿艺术及其影响 471
中国艺术 471
形成期:从商到秦 471
儒家与道家:汉和六朝 473
佛教时代:唐 474
山水画的崛起:宋 475
文人及其他画家:元和明 477
日本艺术 480
新思想及其影响:飞鸟时代 481
宫廷的精雅:平安时代 482
武士文化: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 483
绚丽与空寂:桃山时代 486
大众艺术:江户时代 487
跨文化
早期佛像 465
抢救吴哥窟 469
第二十章 太平洋和美洲艺术 488
太平洋文明 488
美 洲 492
中部美洲 493
南美洲和中美洲 498
北美洲 501
思考艺术
神圣与世俗 506
第二十一章 现代世界:1800—1945年 508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508
现实主义 511
马奈与印象主义 512
后印象主义 517
横渡大西洋:19世纪的美国 520
进入20世纪:先锋派 522
解放色彩:野兽派和表现主义 522
粉碎形体:立体主义 526
狂想与未来主义 530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531
两次大战之间:建设新社会 535
思考艺术
呈现过去 516
艺术家
亨利•马蒂斯 524
巴勃罗•毕加索 529
第二十二章 1945年以来的艺术 541
纽约画派 541
进入60年代: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 545
60年代和70年代的艺术 548
波普艺术 548
极少艺术和地景艺术 551
真实,超级真实 553
观念艺术 555
女权主义与女权主义艺术 555
80年代以来的艺术:后现代世界? 558
涂绘式绘画 560
文字与图像,争端与身份 563
走向剧场:表演和装置 567
电子领域 569
身为人类: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 570
向世界开放 573
艺术家
杰克逊•波洛克 543
安迪•沃霍尔 550
艾丽斯•尼尔 557
思考艺术
游击队女孩 565
相关网上资源 577
延伸阅读 578
术语表 581
译后记 592

编辑推荐

《与艺术相伴(插图第8版)》:轻松踏上艺术之旅 系统揭示艺术精髓基础全面《与艺术相伴(插图第8版)》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和二维艺术形式,第二部分按照年代顺序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对艺术的剖析从面转向纵深,使读者获得全方位的立体认识。史论结合《与艺术相伴(插图第8版)》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作者为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配以最为恰适的作为例证的艺术品,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为读者讲解每件艺术品的妙处,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抽象概念;这些艺术品义将在艺术史部分中获得历史坐标,使掌握了概念的读者能够在历史语境中领略艺术品的精神内涵。图文并茂书中配有插图近700幅,都是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这些图片不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而且有机的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结合了起来。视野开阔《与艺术相伴(插图第8版)》不只限于对西方艺术的介绍,而且设有专章讲解非洲、东方、大洋洲、美洲的艺术传统。作者始终保持着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敏锐的嗅觉,在每一版的更新中,作者都会更替更具说服力的图例,并且报道与艺术有关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最新进展状况,引领读者融入最鲜活的艺术生活。

内容概要

马克•盖特雷恩(Mark Getlein)原本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但他很快就被纽约的艺术活动和丰富的博物馆收藏深深地迷住了。他既是钢琴家,也是画家。作为作家和策划编辑,他参与开发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大学文学与艺术课本,包括《艺术史》、《非洲艺术史》、《哈珀柯林斯世界文学》、《朗曼英国文学选》和《朗曼世界文学选》等,本书是作者独立编写的最有名的艺术基础概论课本。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对于马蒂斯画作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多说一些。比方说,我们能指出它们是用画笔把油画颜料涂到绷在木框上的帆布上制成的。但这些形式因素似乎对事情没有任何改变。油画颜料、画笔和帆布是多个世纪以来欧洲油画的标准材料,马蒂斯把它们视为理所当然——它们并不是他所做的重要选择。类似地,罗丹(Rodin)在创作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吻》(Kiss,2.26)时,可能也把白色大理石和雕刻技法视作当然。白色大理石长久以来一直是欧洲雕塑的基本用料,雕刻则是把大理石加工成形的规范方法。相反,在看到雅尼娜·安东尼(Janine Antoni)的《啃》(Gnaw,2.27)时,它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式是首先吸引我们注意的问题。艺术家远远地越出了传统艺术材料和技法的范围,而她的选择对于作品的内容有根本性的意义。《啃》由一个重600英磅的巧克力方块和一个相似的猪油方块组成,每一个都被艺术家本人啃咬过。从猪油块上咬下来的部分被做成口红,而从巧克力块上咬下来的部分则被做成心形格子盒,作为别出心裁的巧克力礼品。这些东西被摆放在附近的一个玻璃陈列柜里,仿佛是在一个高档商店中。巧克力能让人产生强烈的爱情联想,它既是爱的象征,也是爱的替代品。猪油使人想到的是对脂肪和自我形象的迷恋,而这反过来又与文化所强加给人的女性美的理想产生了关联,就像口红一样。《啃》表现的是被美化的、商业化的爱情世界与个人对爱更加强烈的渴望之间的隔阂:前者从后者那里得到滋养,又是后者产生的原因。被咬的巧克力块和猪油块很像罗丹雕塑中除去那对恋人后剩下的底座,或许这也是其寓意的一部分。《吻》希望使我们相信,爱情是美丽的,恋爱中的人们也是美丽的。但《啃》却反驳说,不一定,像《吻》这样的作品所引起的浪漫幻想是问题的一部分。图像志在讨论马蒂斯的《钢琴课》的形式和内容时,我们依赖的是一个基本到几乎不为人注意的因素。事实上,它是我们的第一步:辨识题材。我们知道钢琴是什么样的,上课是怎么回事。我们预料到会看见一架钢琴、一个学生、一个老师。画中描绘的其他物品则需要作些研究才能辨认出来。第一个注意到背景里的老师实际上是马蒂斯的另一幅画的观者是谁?今天,这一信息已是常识,几乎所有对《钢琴课》的说明都会提到它。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被重新发现的。《钢琴课》中描绘的一个物品甚至本身就带有传统的寓意:快要烧完的蜡烛在西方艺术中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与题材有关的背景资料是图像志的领域。图像志(iconography)从字面上解释是“描述图像”的意思,它涉及对艺术题材的识别、说明和解释。图像志是研究艺术的学者一个重要的活动,他们的工作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看不懂的内在含义。比方说,除非接受过日本佛教方面的教育,否则我们看不出《阿弥陀如来》(Amida Nyorai,2.28)的题材是什么。这尊雕像是日本艺术的一件重要作品,它是11世纪的时候雕塑家定朝(Jocho)为一座名叫平等院的寺庙造的,如今它依旧保存于此。它的目标观众,即进庙拜佛的佛教徒们很容易看懂这尊雕像。其他人则需要一些帮助。

图书封面


 与艺术相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读者只要随意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认真地读上两段,估计马上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这样厚厚的一本书,能够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概论教材。一提起教材,读者可能第一反应就会认为书中充满了晦涩的术语,一丝不苟的条分缕析。没错,书中确实有大量的概念,都以黑体字凸显了出来,也有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可是马克•盖特雷恩以自己天才的处理方式使它们与众不同、富于魅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而非躲在概念堡垒之中的学院派。这样一位浸润在艺术之中的作者,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为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寻找最恰适的作为例证的艺术品,接着又调动自己全部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为读者讲解每件艺术品的妙处。一切的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在能够使读者以最为纯粹的感性的方式直接观赏印刷精美的艺术品的基础上,通过灌注在文字内容之中的理性的引导,消弭读者与艺术品之间的物质阻隔,使读者的灵魂与艺术精神相遇,使读者的生活能够有艺术相伴。马克•盖特雷恩在本书中做到的另一项壮举是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部分完美的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通过“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达成的。在步入对全球的艺术历史进行历时性鸟瞰之前,作者已经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分门别类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和三维艺术形式,将读者领入宽广的艺术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图例出现的艺术作品,大部分将以缩微图的形式作为“相关作品”出现在艺术史部分之中。这样,书中所有的艺术品都将获得一个历史坐标,读者对艺术的理解也将从平面转向纵深拉伸,最终得到立体的全方位的认识。马克•盖特雷恩对艺术的热忱也是这本书得以畅销的最大保障之一。自1985年初版以来,盖特雷恩始终在孜孜以求质量更高的艺术品图像,更替更具有说服力的图例,始终保持着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敏锐的嗅觉,不断跟踪与艺术有关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最新进展状况,这一切使得这本教材每一次修订都会给读者带来新的惊喜,带来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其本身也如一件艺术品一般熠熠生光。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盖特雷恩能否令你与艺术共生。
  •     By 潘飞当艺术与生活相爱,这几乎是具有多重演绎方式的可能性,且具不同结局的剧情流变。至少,作者马克·盖特雷恩是在用他自身的经历率先诠释这种奇妙的化学效应究竟如何发生。他既是钢琴家,也是画家,还有作家的角色在身。因此,不同艺术形态和领域的交跨、焊接,就这样,简明扼要地以一人之例,抽离出现实中类似于“双面绣”的样板存在——当感性的知觉、灵感、才气、天分,与为理性所圈囿的法则、手法、技巧甚至各种思潮和主义杂糅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生活铺垫艺术,艺术又回映生活”的辩证所在。生活的各种真实场景和经验,海量且碎片化的信息,为艺术家寻找创作素材提供了各种原料,反过来,艺术的各种语汇、媒介与历史,又为人们打望枯燥干瘪的生活增添了更文明高级的视角,进而完成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层面的升华与转化。关于艺术学的各类教材浩如烟海,多半依据单个的线索或划分标准,从某个侧面来端望人类艺术文明的进展历程。“时代”、“门类品种”、“地理区域”、“风格流派”等各种写法之间彼此是剥离且分裂的,比如以时间演变为纲线的“艺术编年史”写法,只注重了当时当代的艺术发展状态,既无法对接历史,也无法桥接未来,因此,更无法揭示各种艺术门类之间那类似于人类代代相传繁衍和进化一般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相对孤立和断裂的篇章,其实不能全然描绘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作品和媒介之间的必然关联。如何寻找单个鲜活的艺术样本,首先分析其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内在品质和物质属性,进而作为具备实证意义的范例材料,去佐证艺术史上风格迥异、道义不同的各种流派的精髓所在,以求为读者铺展出一幅既宏观畅达又微观细密的“艺术图景”,这是每一个艺术史学者和记述者需要讲求的语态平衡。作为一本畅销了几十年的教材,马克·盖特雷恩恰是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之间寻求到了一种妥帖的结合方式,客观公允的说,史论结合的写法首先是一种态度上的讨巧,同样,具象和抽象的结合,也是使得艺术传播效果最大化之所需,从而也使得这本书如此深入人心,禁得起现实和理论的推敲。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一般的艺术史著作,即便是类似于《艺术的故事》这样的煌煌之作,都或多或少地留恋于就艺术论艺术,纠结于技术层面或者故事细节方面的讲述。《与艺术相伴》注重从更意识化的角度来提炼艺术的各种精核所在:比如,艺术冲动和创造力的心理源头在哪里?艺术家的工作究竟是什么?艺术本身意味着什么?艺术与美难道是同一件事务吗?艺术如何通过形式来讲述意义?艺术的创作与表达需要怎样的情境?艺术与宗教、社会制度、大自然之间的关联何在?设计原则中从其他学科中借鉴过来的“节奏”“比例”“尺度”“平衡”等元素究竟如何凝聚在一件作品之中?……这些“形而上”的思想讨论以及“专题化”的文体排列方式,让这本书讲述的就不仅仅是“历史的艺术”、“艺术的艺术”,还是更具思想提炼性的“哲学的艺术”。读《与艺术相伴》,或者不仅仅需要了解一种史学的记录方法,更要学习一种创意的态度和原则——“与艺术相伴”,如果这可以被视作一种高尚而清新的生活方式,那么,这必须要求你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站在日常生活的语境里,去真切感知艺术带给你灵魂和心灵上的冲洗和涤荡,反过来,你便可能会更加热爱被艺术化、提炼化了的更高等生活。当然,无论爱得如何酣畅淋漓、荡气回肠,都逃离不了作者马克安设潜埋的一个愿望,那便是在真实历史的无限延宕之中发现美、记录美,进而不停地制造、繁衍更多美。
  •     图片基本都是黑白的,涉及到绘画这样视觉作品的竟然没几张彩色照。以为封面弄个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就能糊弄老百姓。艹,这么高的分让我不得不怀疑是书商炒作上去的。晕,内容也没什么独到的见解。害得我白花了88块大洋。还是贡布里希 (Sir E.H.Gombrich)的书来的扎实点。我都怀疑是不是美国人在艺术细胞上就是天生比英国人肤浅点。坑爹呢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经典鉴赏入门教材
  •     体例和风格与一般的教科书式的都不大一样,挺新鲜的
  •     入门
  •     学点艺术知识,很有意义
  •     艺术入门必备 看着真的是一种享受
  •     还是伤感在送货,书到手上,有的边边都压卷了,胶装书不是都有一层塑胶封皮的吗?不明白!
  •     这本真的是入门级
  •     最大的缺憾是很多图是黑白的,完全无感
  •     不是彩印的。算是对艺术的一个系统的介绍吧,但是限于篇幅,内容不够深。
  •     与贡布里希相比,这本更适合入门。贡确实重在“看的方法”,但系统严谨清晰的盖特雷恩又何尝没有做到。特别是建筑部分,这本清晰太多。全书还用了互文,最后艺术史部分逐一注明前文已提及的名作(国内研究生合作冠以导师名的教材恐怕无法做到)。当然,贡奉为圭臬还是因为作者没有“理所当然”。不断在品鉴时阐明“推测”的理由、分析的方法,了不起。
  •     基础、详实、全面、也因此有点教科书的平淡和罗嗦
  •     好书,很有用,值得买!
  •     与彩色英文电版一起读
  •     貌似不太像正版的
  •     和我期望的一样,印刷精美,与书名一样,与艺术相伴。
  •     简单 明了 推荐!求推荐研究中国艺术的书
  •     很激动,的话点时间读了
  •     艺术概览,属于入门读物,所以每一个艺术门类介绍得不会很全面,但写得还是很引人入胜的,相比国内一些艺术概览类的读物,干巴巴的,罗列出各种种类、定义、意义之类的东西,国外这类书的优点是真能激起读者对于艺术的兴趣来。缺点是不是所有图片都是彩图,纸张不太好,印刷质量差一点,估计也是考虑成本吧,都用彩图和高质量的纸,这书的售价肯定要大大提高。
  •     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入门教材,真的是好!入!门!
  •     内容全面,有别于以前的一些美术史论书籍,西方人的视点,值得学学。
  •     很好 给老婆买的 很喜欢
  •     我!终!于!看!完!了!两!个!月!!很详细地讲述了西方平面和三维的艺术的发展和现代艺术的基本理论,而且很生动,看起来虽然有点费劲,但只是因为太厚了而已。
  •     印刷不是很好内容一般 但是这个价 也就这样了
  •     看来我还是缺少艺术的形象思维,看了以后对艺术依然没有太多感觉。
  •     艺术诸要素揭示清晰而全面,内容新,启发思维
  •     内容不错 可是我以为里面的图片是全彩的才买的 买回来翻翻大部分是黑白的 小失望了一下
  •     全彩更好,喜欢用非洲白木做的贝壳柜~
  •     老师推荐的,说是能伴我一身的好书,虽然现在还未达到能完全欣赏的境界,但相信它能给我带来好处的
  •     这本书比较全面,有史有论,结合了很多例子,很易读。
  •     经典教材,与国内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值得一读
  •     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真的很不错,很有趣也容易理解,但图片效果太差了,大部分是黑白的小图,这对于色彩的理解很不利,不过有网络资源也就罢了。
  •     入门级
  •     从装帧到内容都狠不错,对于艺术入门恰到好处,值得珍藏。
  •     国内的同类书不知道差出几个天文单位去了
  •     是一本写得认真,译得也认真,图文并茂的普及性艺术史。既长知识,又能怡情,令人愉悦。
  •     喜欢盖特雷恩对艺术动机、目的的阐述,还有详细的案例鉴赏。
  •     图片大多数是黑白的,大概是中文版为了节省成本的必要牺牲,导致一些例子无法完全理解,作为艺术史入门书籍还行,个人觉得比贡布里希那本差些。
  •     内容和印刷都很不错。
  •     这本书读一下,还是可以滴
  •     外国的教科书,第八版了,没得说。内容很具体生动,容易看,还可以上网做习题哈,对于规范化教育来说,相当不错
  •     欣赏艺术的方法:看作者要传达的东西,分析他是如何传达的。
  •     为什么要印成黑白的呢
  •     预习。。。
  •     看了开头两章,的确是引人入胜
  •     书非常不错,但是令我特别不满意的是这本书是别人用过的。。。上面有好些前一位读者做的记号。。。因为是用铅笔划的,而且怕麻烦,就暂时不退货了,但是亚马逊在接收别人退货以及重新发货时需要好好看看书里有没有别人留下的记号!!!在亚马逊购物有近十年了,这还是第一次因为商品质量问题跑上来发评论!!令人不爽!!
  •     哈哈,要好好地充电一下啊。
    有收获的。
  •     有些观点和国内的很不一样,比如对夏和商时代存在的看法。值得了解。
  •     本书分别讲述了作为艺术的艺术、作为技术的艺术和作为语境(历史/文化)的艺术,这是在博物馆中欣赏任何一件艺术品时必需的三个重要维度。其彩插的印制细腻精致且保真度高,在国内艺术类书籍中可称极品。不过,只有十分之一是彩插,这又是致命的缺点。
  •     完美结合艺术理念介绍和艺术史,世界图书出版社,我已经第N此强调,它引进的很多书都真的很棒!
  •     基本第一张就是很肤浅的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后面就是介绍历史之类的。对我毫无帮助。
  •     很有价值的图书!
  •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看艺术作品时感受的应该是惊叹、敬畏、喜爱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可到了当代 看一些艺术作品都需要通过大量地学习去理解艺术家及艺术作品背后的象征和含义 ,所以艺术就这样高雅了、牛逼了、变成脑力劳动了。
  •     比看过的一本艺术史内容丰富很多。可惜图片绝大多数是黑白的,而且现在半价43元,相当值得买
  •     艺术知识的通俗教程
  •     基尔凯郭尔说,人生无非三个境界:“年轻时代是艺术,中年时代是道德,老年时代是信仰。”艺术给了我们什么?马克·盖特雷恩 在《与艺术相伴》中的答案是:艺术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不懂艺术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盲目,是无法宽容地接纳这个世界的障碍。
  •     吸引我的首先是封面,喜欢细碎的图案和有序的排列;这本书是别人推荐的,相信不会差
  •     作为一个工科生,也是突然想起这么一本比较出名的,或许可以略略陶冶情操一下的艺术类书籍,现在还正在看,呵呵,虽然看得很多不懂。
  •     虽然这类书很多,但是大多数都很泛泛,这本写得很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路,不愧是教科书级别的,只是对东方的艺术欠缺认识。
  •     中译本翻译不错,流畅不生涩,原版全为彩图,中译本彩图不多,肯定为节省成本。美国第10版原版150美元,合900元人民币。我们打折后60多元人民币就买到中译本了。
  •     全球视角 不仅仅是绘画和雕塑 包括了少有提及的计算机艺术 陶瓷 装置 还有女权主义者的呼声 大洋洲和非洲艺术材料相当独特 模糊了手工艺和艺术的边界
  •     简明艺术入门读物
  •     在卓越上买到了几乎是全新的二手书,非常超值
  •     大学堂第二季的系列了。艺术史的书,长见识用的
  •     全面细腻,深入浅出!
  •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好,觉得艺术院校用这样的教材真是很好,我准备仔细研究,给我姑娘留着……
  •     4分之三是黑白的
  •     艺术概览,当代艺术太不能理解了,那几个古老的时代都很美
  •     对于没有接触过艺术的 又想要开始了解的人 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写的很有意思 很受用 强烈推荐
  •     好重,在床上看得手累~~~~~~~大多数的图不是彩色滴~~~~~~~
  •     此书的英文原版书图文均佳。但此书印刷差,纸张也一般,翻译不完美,不象专业人士翻译。
  •     纸张好,内容好,唯一的遗憾是大部分图片是黑白的。希望能出影印版
  •     前五章篇幅短但是是精华。后面的嘛,关于各种技法,大家还是去美术馆看吧;关于艺术史,比起其它专著是差得老鼻子远了。
  •     特别喜欢前十四章,对于我这种小白,很有启发性。美中不足的是,大多配图是黑白的,图也很小,可能是考虑到成本的原因,88元一本,真的不亏。
  •     从书中学习到很多东西,推荐给对雕塑,绘画,等艺术赶兴趣的朋友阅读。虽然不是艺术专业的,也可以读来增长见识。书中唯一不足就是插图只有一小部分是彩色的,很多原本彩色的艺术作品在书中用了黑白插图,单靠文字解释很难对作品引起共鸣。
  •     早就喜欢上这本书了,一直没买,这次终于拿到手了,很喜欢,封面有点小破损,但不影响我想看的冲动。呵呵
  •     开启了艺术大门 介绍的很专业
  •     读完纵向的历史,再读横向的分类。语言生硬,图片是黑白的,一般。
  •     艺术给了我们什么?作者的答案是:艺术给了我们这个世界。或者说,艺术给了我们看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甚至有人说,在今天不懂艺术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盲目。该书自1985年在美国首版以来不断印行,现在出到了第十版。
  •     大部分图是黑白的,很尴尬!
  •     週末早餐時讀上一段,終於用了一年時間讀完了。
  •     入门的艺术教材,作者写作风格细腻、理性,后面的没怎么细看~
  •     宗教是生存的寄托,艺术是生活的慰藉。
  •     颤抖的终于读完了……教科书/入门级别/翻译赞/内容比较新/图片也不错很多/索引做得蛮好的(但是有些很奇怪明明是该彩印的地方用黑白,无所谓的地方又用彩印)
  •     非常全面的一本书,几乎涵盖了艺术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时期 作为入门读物可以算是最好的
  •     大学床头树
  •     艺术的书只看过<艺术的故事>,对比而言本书现代艺术介绍的很多,可以算是<艺术的故事>的有益补充。最大的不足就是非全彩,原作好像已出第10版了。
  •     装帧 印刷完美 大致翻阅了一下 对了解艺术史基础 很有帮助!
  •     看人文传统英文版查艺术词汇到头痛,来刷一遍翻译为中文的艺术史教材,信息量大而适合入门。
  •     通识教育的艺术类入门书籍,站在全球的视野看艺术,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耶鲁华裔女生,设计了越战的纪念公园
  •     艺术背后的艺术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看艺术作品时感受的应该是惊叹、敬畏、喜爱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可到了当代 看一些艺术作品都需要通过大量地学习去理解艺术家及艺术作品背后的象征和含义 ,所以艺术就这样高雅了、牛逼了、变成脑力劳动了。 非常全面、简练的入门书,如果是全彩插图就更好了。
  •     书不错,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讲的很有条理。大部分图片是黑白的,少部分是彩色。
    唯一的遗憾是第四章讲色彩的时候,好多配图仍然是黑白的,如果这部分是彩色的就好了。
  •     内容很全,主要的方面都涉及到了。本书基本上是概括式的,如果对哪方面感兴趣,可以自行深入。如果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读此书,真的就太浪费了,浪费了这样的好书。
  •     不是特别喜欢后半本的编排。。。
  •     在艺术中,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恢复初看时的热情。
  •     内容全面 新刷质量不错 可惜大部分图是黑白的 但是了解知识啥的很好了
  •     可惜没有全彩图,损失不少。
  •     作为一本经典的教材之作,出了清晰介绍艺术主题、目的以及简明艺术史外,更大的特色在于公正客观,间或提出诸如考古与盗墓的异同、被夺文物日后是否需归还发掘地等问题,在历史之外引起道德范畴的思考,但并不给予答案,由读者自己思考。是本好书。
  •     很好的一本书,从绘画素描雕塑装置艺术建筑设计原则都有说明,最基础的理论,系统又专业又全面,正是我这种想了解艺术的人所需要的书籍。视觉艺术所有视觉艺术都在里面了。只是,图片是黑白的,对艺术而言,图片不是艺术品的实物照片而人为加工成黑白或彩色,都是灾难。不能看出艺术品原本的样子。我正计划从网上一件件的搜索书中出现的艺术品。强烈要求改成实物照片,不要任何人为加工。价格高点也可以。100元以下,还是买得起的,一顿返钱换一本艺术理论书,全面了解艺术,值了。
  •     本来买来就是了解些美术的常识用的,讲得蛮散的但很有逻辑,语言平实没有国内教材的刻板。缺点是图片大都黑白,大概是为了节约成本吧
  •     蛮好的一本书,不错,送货也快
  •     不知道什么时候脑子抽筋买的书,买了以后一直放在书架上。昨天脑子又抽筋拿出来翻了翻,国外的教材真的是深入浅出,非常适合艺术入门者阅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