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笺注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艺术的故事》笺注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1
ISBN:9787549401000
作者:范景中
页数:231页

作者简介

《艺术的故事》是范景中和杨成凯两位老师与上世纪80年代翻译完成的。那时出书不易,书稿一直闲置在出版社。在等待出版的过程中,范景中先生开始为本书做注解。“笺”,本意即为注释、注解。本书虽由三十年前的旧稿改编而成,但细读全文,内容不仅不过时,且仍可看出范景中对《艺术的故事》的深刻理解,和他对这部伟大著作的热爱。
本书以《艺术的故事》为基础,以章节为划分,以辞条的形式进行注解。其中不仅有对画家、画派和画法的解释,更涉及历史、宗教、建筑、科技、文化,以至思想史,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
本书除对《艺术的故事》进行注解外,还有作者本人在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周年诞辰所做的讲座,贡布里希自传等文字,是了解和研究贡氏生平以及他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本书既可作为《艺术的故事》的参考读物,也可单独阅读,以领略中外两位艺术史家对学术研究的追求与热爱。

书籍目录

前  言
导言:《艺术的故事》的讲述者
注释正文
附 录
日文版序言
关于《艺术的故事》的第一句
《艺术的故事》和艺术研究
贡布里希自传速写

编辑推荐

《〈艺术的故事〉笺注》是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概要

范景中,1951年11月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理论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先后任《美术译丛》和《新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出版社总编等职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图55掷铁饼者(罗马时代的大理石摹品,原作为米龙制作的青铜像,约公元前450年,罗马,国立博物馆)是我们大都熟悉的一件古希腊雕像,它有很多复制品,这不是坏事,因为它们至少给了我们一般的印象,它把那个青年运动员表现为恰好处于要掷出沉重铁饼的一瞬间。运动员向下屈身,向后摆动手臂,以便用更大的力量投掷。刹那之间就要转身投出,他以转体动作来使劲助力,姿势看起来那么真实,以至现代运动员拿他当样板,试图跟他学习地道的希腊式铁饼投掷法。然而事实表明这绝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容易。我们忘记了米龙的雕像不是从体育影片中选出的一张“快照”,而是一件希腊艺术作品。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米龙达到这一惊人的运动效果主要还是得力于改造古老的艺术规则。站在雕像前面,仅仅考虑它的轮廓线,马上就发觉它跟埃及艺术传统的关系。米龙也让我们看到躯干的正面图,双腿和双臂的侧面图,也是用各部分最典型的视像组成一个男子人体像。但在他的手中,埃及的古老公式变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就像那时的希腊画家征服了空间一样,他征服了运动;而不是把那些特征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姿势僵硬、不能令人信服的动态人体像。至于雕像跟最恰当的投掷铁饼动作是否完全一致,那是无关紧要的。如果贡布里希只用作品谈论所见与所知的对立发展,这样完全线性的叙述肯定会让全书平扁、枯燥,显不出一种立体感和厚重感来。贡氏的智慧在于,他把所知与所见的矛盾,转化成一个含蕴丰富的形式分析公式,即所画的越是接近现实,画面就越混乱,越失去图案性、失去秩序感;反之,离实际所见的差距越大,越不立体,越是使用概念性的图像,越是按所知作画,就越容易布局,越有秩序的和谐感。

图书封面


 《艺术的故事》笺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艺术的故事》,仗着杨成凯先生的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译毕。那时出书不易,稿子闲置在出版社,无人审阅。兴哀无聊中,忽生为书作笺之念。于是,但随闻见,或长或短,时辍时续的写了一堆乱稿。当译稿突然要出版时,笺注亦草草附上。越十馀年,北京三联出版社改版重梓,因念注释荒陋,毅然删去。又近十年,广西美术出版社再次出版《艺术的故事》,责编冯波女士几次提起“注释”,竟说还有点儿意思,并催促重印。心里感念她的好意,可又实在不愿回看旧笺。眼疾在身,也无力大加修订,使之精善。情急之下,亟请范我闻帮忙,他改写了初版的几条原先过简的注文,又据他的考试用书Barron’s AP Art History增添了几处文字,即负笈美邦了。无可奈何,我只好勉力而为;改正几处错误、补充几条文献,附上几篇文章,算是为旧作翻新,增光简册。实际上,还是老面貌一般。这是要请读者宽恕的。冯波女士耐心的等待和编排本书出版,王爱红女士大量默默无闻的劳作,都令人纫佩无既,写述难周;感切高谊,倍荷心存,谨记。范景中 2011年3月1日
  •     《<艺术的故事>笺注》的故事豆瓣上有这本书,我也就随手勾划一下,表示读过。手头这本书是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严格地说。我阅读的并非这个版本,而是快20年前另一个版本的注释部分。广西美术版整理了当年那个版本的注释,并把它结集单独出版。整本书40万字左右,看了这个数字我才感觉吓一跳,40万字抵得上一个学者的一部著作,难道我当年也同样抄录了这几乎40万字?翻译这活本来就是吃力不一定讨得好的活了,给被翻译的著作加写笺注简直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而且这种活也绝非一流裁缝愿意做的。不知道著译者范景中先生怎么愿意花这么大功夫去“写”这么一本书?这个版本是怎么出现的我不知晓,但内心里感觉还是读者们需要促成,这么枯燥的小众化东西,没有读者群体的背后支撑,是难以出版的。还得从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 .GOMBRICH)那本《艺术发展史》(《STORY OF ART》,又译《艺术的故事》)联系起来了。但我只能从个人读者角度所知道的片段说说。我是1996年见到《艺术发展史》这本书,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版权页标识的出版时间是1992年4月。当时国内类似的翻译著作并不多。今天看这个版本说实在的,可能是基于当时国内的印刷技术决定,印刷质量并不好,内文纸质不同,黑白的图版把读者变成“白内障”。视觉艺术类的图书如果过于忽视图版的清晰程度和美观性,就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当时读那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更加昏昏。”而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看书后边的笺注,读着读着就兴趣来了,从那里我学到那么多欧洲绘画的术语、掌故、来历、演变和发展,也知道了欧洲艺术的基本门类。比如在中国并不以为是艺术门类的建筑在欧洲是艺术的主要门类之一,再比如非西方艺术包括些什么、透视法怎么演变来的。我也知道,贡布里希的原文译本里肯定说的是这些,但作者思维与中国读者有很大差别,在表述上与中文作者也完全不同(学过英文的读者都知道中文和英文句型在结构上的差别非常大),这些差别造成了作者与阅读者或多或少的“隔阂”。(这种隔阂是绝大多数翻译书籍共有的。我最近在读高居翰的《画家生涯》,感到译者似乎不会说中国话了)。我把笺注大致读完一遍后,心里隐隐有种希望,如果今后能看到彩色插图的版本那就好了。对于天津美术出版社的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范景中先生的这些笺注。我再看到彩色插图本《艺术的故事》是在2000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版式选择了当时台湾艺术类书籍的流行版式,左页右侧和右页左侧留出很大空白,我知道,这是给深层次阅读者留出眉批、夹住的地方,深深为这种人性设计叫好。值得说的是其中插图,制版精良、套色准确、电子分色十分接近于原作,因此我认为三连这个版本是当时国内美术史类书籍的印制最佳者。遗憾的是没有范景中先生的笺注,私下觉得这给三联版书籍带来不少逊色。我当时用了一种笨办法,把天美版的笺注和三联版的译本对照阅读,先把出现注释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标注上记号,读到这里时,就拿出笺注看一遍,并将其摘要记录在原文书眉或左右两侧。真正记录时发现,范景中先生的笺注居然精要到几乎无法再简练的地步。除了一些涉及非英语单词、语句或段落(涉及法语、意大利语、希腊文等)以及引用原版书籍信息的笺注我不感兴趣,其他笺注我居然基本是完整地誊写抄录在三联版的译本上。那次阅读叫我想起大学时学古汉语,文言文固然重要,但书下侧的注释似乎更吸引人,如果读原译本是一种学习,那看这种笺注就是将原译文的高度拓展。贡布里希这本书针对的是各国读者群体,而范景中先生的笺注则是充分考虑国内读者的思维、阅读心理以及知识结构情况,静下心来给真正的阅读者“量身定制”出来的。整个“砖头”啃下来用了好几个月时间,就是一次美术史的饕餮,无疑范景中先生的笺注帮里我大忙。我仍然遗憾于这个版本没有将这部分笺注收录进来。笺注实质上已经成为这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拓展欧洲作者与中国读者知识交流的路径。离开这部分笺注,部分原著译文的阅读是费解的。直到近几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时,仍没有范先生的这部分笺注,不得不说这仍然是一个遗憾。而出版社责任编辑慧眼看出了这部分笺注的价值所在。力促范先生重新整理。于是这部分笺注终以单独成册的形式出现,就是眼前这本广西美术出版社版的《<艺术的故事>笺注》。这本书可以说是朴实无华的代表,再次映证范先生做事的低调。封面简单得几乎没有颜色、没有图案,书名低调地印在封面右下角。内文40万字中不附带一幅插图,全部是文字,叫你的视觉感到疲劳的枯燥的文字,那纸质似乎也并不好,就是一般的书写纸。但《笺注》所有这些形式,都是艳丽之后的一种质朴,试想,《艺术的故事》已经搞得那样精致了,这个《笺注》何必再在形式上锦上添花?想必真正的阅读者并不会专注于形式,其内容的丰富和有助于阅读才是《笺注》的价值所在。2012年5月6日针对《艺术的故事》再说几个个人观点:1、天津美术出版社的《艺术发展史》不是盗版。网上多数认为这是个盗版,实际上是人们不晓得中国版权发展演变过程。我曾在新闻出版部门呆过,说说版权演变还是清楚的。1978年到1992年是中国版权发展的市场化前期阶段,当时国内已经有了相关版权管理的相关规定,但各出版社执行差别很大,不问版权随意出版西方港台图书是普遍做法。因为无法,所以也谈不到违法。1992年10月中国参加《伯尔尼公约》是一个区分点,从那以后的非大陆版权问题有了可遵循的依据,而天美的这个版本版权标记是在1992年4月,也就是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之前,所以并不算违法。用当下法律约束以前行为是错的,法律从来不追究以前的事情,所谓“既往不咎”,如果较真,只能说当时的中国大陆在版权管理上是无据可循的。我个人觉得,天津美术出版社的那种做法就是当时所有出版社的做法,根本没错,所以并非盗版,而这个社选择出版这本书无疑给当时的学艺者提供了一个知识来源。虽然印刷不怎么样,但当时所有艺术类书籍印刷都也不怎么样,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剑桥艺术史》当时虽然精装,现在反过来看不也是“不堪卒读”吗?否则钱乘旦也不须再找好点的出版社印刷重版再印了。当时背景和物质条件下这些出版社的做法,其历史功绩是不允许埋没的。2、贡布里希原作与范景中译本:网上基本一致对这本书一边倒地好评,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贡布里希写的太粗浅,没那么大的作用吹嘘,范的译本也水平一般。贡布里希从来没吹嘘过他写的是专门的著作,他的出发点本来就是要普及艺术的,因此他也没用专业的笔法阐述,要知道大家写小文章普及作用是非常厉害的,有几个人是艺术家?但有很多人却喜欢艺术。贡布里希写这个书是给后者的,他根本没准备当成严谨的学术著作来写(但不能说写作不严谨),所以也无需用专家般探寻的眼光挑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二人台小品晚会的受众是不同的,不可能叫前者演出满足后者受众的效果。如果说看他的学术著作可以找《秩序感》等等那些。而范景中先生的译本,我认为也是非常精到的了。尽管范先生说现在要是再译还可以再轻松些,但我认为即使这个译本也是其他好多艺术类书籍翻译者无法企及的。这种感觉只有在你大量阅读翻译本才能感觉。我这里提供几个非文学类翻译版本,大家可以试试:高居翰《画家生涯》,谢和耐《蒙元到来的前夜》,《牛津西方艺术史》,中国建筑出版社《古典与现代艺术书系》。最典型的是丹纳的那本《艺术哲学》,傅雷译本和林林总总好几个译本水平差别如若云泥,孰高孰低,立刻可辩。如果范景中这个译本不行的话,我还没看到有谁译的更好,或者说所谓当下多数翻译家已经沉不下气搞翻译、加笺注了,可能早就浮躁的去炒作或SHOW 自己去了。
  •     近读黄泽望先生《缩斋文集》,其“论杜诗注”云:“自李善注《文选》,号称博极群书,后遂转相刻画,贾其馀技,至取《凡将》甲乙而纷争辨讼之,滥觞极于诸家之注杜,陋尤不可胜言也。要当如程明道读《诗》注,取本文涵咏讽味,不轻下一字。岂独三百篇然哉。不可为俗人道也。”掩卷枯坐,觉背脊沁出冷汗。此册再版,读者倘不以其一句一段琐琐笺之,喟发旁引曲证、凿空架险之叹,而径折其波折,印以原典,则此书亦不违涑水编年、紫阳集注之心旨也。辛卯年小草生月范景中跋。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翻了一遍,重读时作为参考
  •     艺术的故事的工具书
  •     对《艺术的故事》心仪已久,但苦于太贵,这次终于下决心买了一本,为了更好地阅读理解,这本笺注当然是必不可少喽。感兴趣的话当然就喜欢。
  •     作为艺术的故事,辅助性读物很有帮助及参考价值,赞。
  •     对读《艺术的故事》来说,必须的,省得再找资料了
  •     经典的好书,印刷极佳,做活动时买的。
  •     必备
  •     还没看 不过看样子 不错
  •     图书馆看到这本顺便借来⋯⋯要是这些注释直接注在原著上好像还比较好读。这样单独成册对着看也太累了吧⋯⋯(所以我的问题明明是应该端坐在书桌前看这本书么- -)
  •     艺术的故事之完美搭配
  •     大百科精选是多么给力的事情!!
  •     结合艺术的故事,不错
  •     感觉这本笺注比原书好
  •     这本书非常有用,帮助阅读
  •     先有《艺术的故事》再买的这本书,蛮有意思的,值得一读。但最好有艺术史基础的人来读,否则太多名词和人物,容易绕。
  •     感动
  •     和艺术的故事配合起来很好
  •     买了《艺术的故事》,但总觉得看不明白。有了《艺术的故事》笺注就像有个拐杖。
  •     《艺术的故事》笺注,注释内容详实
  •     内页纸张很薄,和艺术的故事一起看,还是很不错的
  •     艺术的故事 必备书
  •     范景中先生的很多注解颇值得一看,此外,尤其是贡布里希自己对于《艺术的故事》第一句话的诠释,很有启发。
  •     爱屋及乌之情,兼之敬仰作者,打算兼做笔记。。。。。。。。。。。
  •     基于《艺术发展史》百页译注,增补专名查考,更新阅读书目,附贡布里希自传等零散辅读。即在网络发达当下也颇具学术性、针对性与拓展性。但校勘疏失屡现,有些非英文字母导致的印误在《艺术发展史》中都没有。此外大量长篇注释译自《牛津艺术指南》等,著译文字排印应更显分别
  •     比较有意思,是艺术的故事里面的补充与解释
  •     买了原书,再看看笺注
  •     读《艺术的故事》最好配合这本笺注一起。范景中对艺术史和古典学颇有热情,做学问也极其扎实,当年将贡布里希引荐到中国,也是一件功德。此书对贡布里希的生平思想有颇多论述,对理解他的美术史写法很有帮助。
  •     配搭艺术的故事还不错
  •     配合艺术的故事买的 看起来不错~
  •     但是不懂为什么天津美术出的艺术发展史后面有注释,广西美术新出的范儿没有了注释。。。。所以这本书有嫌疑是为了挣钱。。。。
  •     骗钱...
  •     其实不算完整读过,翻过一遍而已,应该读读
  •     其中一篇“贡布里希自传速写”不错,部分解答了我毕业论文的写作困惑“难道我研究楚国艺术史是为了宣扬一种种族主义?”。那么,研究楚国艺术史的动力在何?
  •     有些地方还不够精到吧,但作为辅助还是可以的。配上了许多西文,这个很好。
  •     确实有些掉书袋
  •     不可或缺
  •     和原文一样精彩~~~就是坑爹啊~~把一本书拆成两部分烧钱- -~
  •     和《艺术的故事》一起买的很有用
  •     多了解对健康有好处
  •     这是和《艺术的故事》配套的书,建议一块购买。
  •     有功之作
  •     本书以《艺术的故事》为基础,以章节为划分,以辞条的形式进行注解。其中不仅有对画家、画派和画法的解释,更涉及历史、宗教、建筑、科技、文化,以至思想史,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
      本书除对《艺术的故事》进行注解外,还有作者本人在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周年诞辰所做的讲座,贡布里希自传等文字,是了解和研究贡氏生平以及他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本书既可作为《艺术的故事》的参考读物,也可单独阅读,以领略中外两位艺术史家对学术研究的追求与热爱。
  •     读完后对自己一头扎进这历史现实中唏嘘不已
  •     这本书是我看了简介之后非常感兴趣的书,老师强烈推荐珍藏的书,结合《艺术的故事》绝佳拍档,结合一起看就不会云里雾里了
  •     与原书配套阅读
  •     作者在兼做译者的时候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写在书里。
  •     本子小,内容好,不过要比照着《艺术的故事》读。
  •     装帧和纸质都很喜欢~信息量也很丰富~更重要的是再次激发了我要学会好多门语言的冲动!!!
  •     相当大部分的内容,很深。目前尚不能读太明白
  •     美术史的重要性:若不能把一件艺术品放在一个时空链条中(预期的框架)去理解,我们就只能欣赏甚至陶醉其中,却不能领略它的真正精髓。
  •     买了配合艺术的故事读,挺好的~
  •     虽然还没开始读,但是这本是需要和《艺术的故事》结合一起看,是一本备注,所以要结合,贡布里希的书绝对经典,值得看看
  •     只仔细读了前言和导言,信息量很大,原来我们学校教的艺术史,训练方法都是从贡布里希那套理论来的
  •     对《艺术的故事》评注很全面的,值得深入研究
  •     【已藏】干货
  •     艺术的脚注
  •     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艺术类书籍,顶一下。
  •     对于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的理解有点帮助
  •     很好很赞的书,价格相当便宜
  •     配套 参考
  •     能够理解范老师是想将中西艺术放到一起比较去说,但实在生硬。个人觉得作为扩展读物很不多,当笺注的话,必然会感到无比跳跃啊。
  •     与原著相辅相成
  •     《艺术的故事》了解艺术的入门级图书,易懂 ,好看。
  •     和艺术的故事一起看 很不错~
  •     买了《艺术的故事》,这本当然要买。
  •     作为一个参考是不错的
  •     唯有范先生的渊博才能应付的来贡布里希。
  •     使得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更完整。
  •     还没有看 因为《艺术的故事》一书还没有送到
  •     非常不错,范老师的书都很好
  •     封面的装帧非常雅致,内容还没来得及看,有时间慢慢读,书的质量很好~~~~
  •     装逼的存在
  •     觉得可以不用买……如果把艺术的故事看完后想继续深挖的可以考虑,但是配合观看不是很舒服,这本不像艺术的故事提到的作品都是有图的,很多扩展的东西需要自己去找图,我认为会影响阅读
  •     译者为了多挣钱而采取的手段 不能说没用 但是觉得这个事情很操蛋
  •     如题,对于理解艺术的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半价购入的,很开心
  •     很好,即使不看《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对艺术史也很有帮助
  •     受益匪浅
  •     砖头一般的《艺术的故事》还真适合在这种冻死人的大风天读,捧着热巧克力听窗外呼呼的风身也是一种幸福,羡慕曾经那些为这些著作写笺注的人,这本三十年前旧稿子编撰而成的册子,或许也是这样的北京冬日光景下一点点读过,想过,感悟过吧。
  •     名词解释很好
  •     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意思就可能完全不同。要表达情感意思语言真是最末流的。
  •     读艺术的故事必备
  •     互相参考着看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读书笔记模板。最好的看书状态应该是看一本书,然后吸收、整理书里原本的知识,另外查阅和扩展原书的内容,形成一个比较完整而且更为私人的(个性化很重要,因为要自己觉得好玩有趣才行,千万不要用你以为的有用为标准,那样的结果只会庸俗,不会真的有用)知识体系(笔记)。
  •     导言极好,后面注解有兴趣的话瞄一眼吧。
  •     看一遍笺注顿觉比看三遍艺术的故事收获多得多~
  •     送给妹妹的,妹妹说收到之后和惊喜,很喜欢。
  •     对于阅读艺术的故事有一定的帮助 反正也不贵 还是值得拥有
  •     好酷
  •     速扫
  •     对于艺术的故事艺术,之前就关注了很久,这个本书,能让我们细细的品味世界艺术的发展以及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故事。现在还有一本笺注,真是如虎添翼
  •     给宝宝买了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艺术的故事的补充,主要是一些背景知识,有助于阅读艺术的故事。
  •     作为艺术的故事的参考书,是不错的,但是有些还是说的不够全面。
  •     可以当作《艺术的故事》的延展阅读
  •     补充说明非常到位,不为无益之事,安能悦有涯之生。
  •     先看到《艺术的故事》再买的这本书,非常好,两本一起,套装书,值得一读。但最好有艺术史基础的人来读,否则太多名词和人物,容易绕。
  •     翻译当如是
  •     整理上週面拜范大師對談筆記 再參照舊書 發現其前後矛盾者多處,竊思彼為泰山北斗,而吾人微言輕,奈何奈何………而前天又被人揶揄說有assault 癖……這卻如何是好
  •     纸质感觉很好,像个小字典
  •     对照原著阅读,有更多的收获。
  •     不错,内容丰富,装帧精美
  •     参考读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