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神话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 世俗神话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01
ISBN:9787106005023
作者:(匈)伊芙特·皮洛著
页数:253页

作者简介

《世俗神话》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对电影本体进行了心理学和美学的思考,视野宽阔,涉及哲学、美学、神话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有助于读者深入认识电影的本体理论和创作风貌,开拓电影思维和体验电影创作的审美品格。

书籍目录

前言
一、导论
洋葱或百合
银幕上的相对论
模拟意识活动
绝非纯真的传播媒介
第二次电影革命——自体反思的驱策
影片表述,电影思维
二、电影思维的手段和潜能
两种思维
经验思维
具体逻辑
家谱
思维和话语的发展
再谈“原始性”
从动作到思维
表意元素的应用
暗示
仪式化动作
象征
视觉形象思维
复合形象
视觉的积极本性
视觉形象概念
放大的细节
空间知觉的扩展
三、电影的近亲:日常生活领域
日常生活的奇迹
拓展
都市之光——影
刺激的密度
泯灭个性
生活网络
运动的交织
偶然性
环境的力量
行为角色
公共场所
冷漠态度
穷于适应
需要神话
平凡事物
夸张
日常生活仪式化
自然存在古朴化
借景抒情
四、直接性语言:转喻文体
熟悉的陌生人
渐慢和终局
纪实性的作用
反电影
招贴画与解说词
作为触媒、询问者和鉴定人的影片
叙事礼赞
五、电影的近亲:意识之神话
意识的深海世界
似梦形态
征用
六、间接性语言:隐喻文体
野性隐喻
亵渎
罪之美与美之罪
……
附录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图书封面


 世俗神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木读过这本书,可是我怪喜欢这个题目,看起来很diao,我看木人写评论,我就来写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多顶贴,谢谢,,,我看了以后再来这里继续写,,,
  •     回应现代性的新神话——读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中的野性思维》一、关于作者以及本书要旨《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这本书是匈牙利电影女理论家伊芙特•皮洛的著作,这本书的英文版和法文版出版于1982年。这本书是现代性的代表——城市生活对于人类的冲击之下的产物,在这本书里,皮洛分析电影这一种对现代性做出了回应的艺术形式的存在的意义,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神话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的方式来分析电影。伊芙特本人不仅仅是一位电影理论家,而且是一位长期参与电影创作活动的艺术家,她先后在布达佩斯、巴黎、耶路撒冷、旧金山和纽约任教,因为书中有很多经她本人实践之后得出的独特观点。这部分可以视为她的理论探索与创造实践的结晶。而且这本书作为一部关于电影理论的著作,对很多之后的电影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戴锦华老师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镜与世俗神话》,由此可以伊芙特这本著作的影响之长久、之大。书中涉及的有如下几个方面:一、 电影思维的手段和潜能。二、 日常生活对电影的影响三、 直接性语言:转喻文体四、 间接性语言:隐喻问题五、 神话中的意识与电影的关系在关于电影语言的叙述的章节中,作者虽然也分析深刻有力,但是我认为书中最能体现伊芙特的思想精髓的部分却是:关于日常生活对电影的影响和关于神话思维与电影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我认为,这一部分有力地说明了电影是一种对现代性做出了回应的“新神话”,这一部分也是给我最多启示和思考的一个部分。在本文中,我将对伊芙特的这一部分思想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二、电影是对现代性进行回应的新神话——浅谈我对本书的看法1.电影的神话式思维在书的开篇,我被托马斯•曼的一句话打动,他说:“为什么在电影院总是有人哭哭啼啼,或者说像女仆一样哭天抹泪?因为未经加工的粗糙素材温馨动人,它可以打动我们,像辛辣的洋葱或馨香的百合。”无论是洋葱还是百合,在皮洛的视角中,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归结到实质上都是世俗神话的体现,只是体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电影媒介成为了“感觉的延伸”,正如本雅明的比喻,其中的矛盾性在于:“从强烈的真实性中产生出来的特殊情感力量和同样特别强烈的创造性操纵性处理共处一体。” 电影因其在技术上的独特优越性能够创造和呈现场景,这使得“电影打破了真实和创造之间的界限,为我们提供了直接性的感同身受的认识。” 而这背后并不仅仅是电影技术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电影的在人的认识层面上存在的基础——即电影的思维与逻辑使得这种感同身受的认识成为可能。正如阿斯特吕克认为:“每一部影片,作为在时间中展开的动态作品,本质上一个定理。影片是不可抗拒的逻辑的展现场所。” 伊芙特认为电影中的逻辑与思维是“神话式”的。她认为:“艺术的表现、幼儿的表达和巫术的表示几乎都是神秘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具体性和抽象性、直接性和间接性通过最纷扰的形式聚集在人类的这些反应中。它们超越理性,生成意义,千变万化。它们从直觉和暗示,从寓于理性又环绕理性的超凡现象中得到解释。因为我们的感觉不仅朝理念方向延伸,而且向情感方面拓展,以获得经验性的认同。” 她认为:儿童思维或远古思维,即凡是以感性和情感为定势的思维形态都是创造神话的思维形态。而电影因为能够通过超越理性的形式呈现出画面因而能够产生意义,所以与儿童思维和远古思维有了共通之处,所以认为电影是具有神话特点的思维形态。电影思维并不遵循那种形成抽象判断和掌握概念真值的思维法则,而是按照自己的扩散性体系创造出支配思想展现过程的法则。虽然影像所表现的实体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电影思维并不排斥抽象化;它只是隐匿得更深,抽象形式更难言明罢了。” 伊芙特强调:“认为抽象-具体的对立关系中必然包括实体-非实体或物质现实-精神现实的双项对立的假设是错误的。任何实体,只要它可以表现出超越自身的内容,或者以替代的方式表现他物,就可能具有抽象意义。” 所以说电影虽然是以一种表现实体的方式来出现的艺术形式,但是电影在抽象方面并不逊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且能够让具体与抽象在同一种媒介中结合,通过具体的影像来刺激抽象的思维内涵的传播或许能够比直接说明主题和思想效果更佳。影片的逻辑是一种立足于感知的“万花筒式”逻辑,这种万花筒式的生动性、片段性和聚合性,各个局部不断重构和组合的特点,也是影片的逻辑性的特点。 影片的逻辑越是立足于感知方面,它越可以掌握多重关系的感性现实。而相比于感性的现实,影片逻辑的分类过程则更模糊和更复杂,它是另一种性质的分类形态,它意味着这种分类尽管缺乏抽象能力,却可以在纷杂无序的现象中创造出一种“可感的表意秩序” 人的认知活动永远是游移的,它始终在部分与整体、分化与整合之间浮动,不具有严谨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因而以往的形式,如文学等,不能顺利而恰当地呈现这样一种立足于感知的逻辑和思维。但是,影像的浑然的流程、外部世界的连续存在和次要动作汇入事件主流的过程——这些都是电影的众所周知的有趣特征,却有利于呈现事件和事物的感性特征。虽然电影不善于直接揭示我们在概念思维中所习惯的因果关系,但是,在观影过程中,通过具体可见的细节和它们的连续变化,我们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整体精神路线图的建构,可以把握运动过程的深层结构。电影在这里就体现出了伊芙特所认为的酷似儿童思维或古代表现形式的神话式的特征:即“信息内容与情感色彩不可分离”,所以,影像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让我们读出它们的涵义。 电影的狂想式的流动性并非杂乱无序,相反,通过呈现影像,借由生动的形式,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在这种表现形式中,也是像在儿童思维和巫术思维中一样,事件不仅按照逻辑向前拓展,而且遵循着富于情感色彩的动机和必不可少的情绪。思维不一定体现在鲜明的具有推理逻辑的正规方式中,它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从而获得与之有别的特征。思维活动具有词汇表达不出来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得到更直接和更准确的表达。而这些其他手段中就包含着电影这一种独特的手段,据伊芙特认为电影是具有“原始性”的。但是伊芙特同时也认为:“电影的‘原始性’,这种必然的局限性,其实是因祸得福。电影如同儿童思维,它是通过戏剧化的动作传达信息,也许正是这一特点使它易于展现整体,使话语无法全面把握的内容跃然于银幕之上。” 这种缺乏直接可见的严密的逻辑体现的形式实际上为我们把握全貌提供了新的方式。我们不能设想从动作到思维的发展就是使人一劳永逸地摆脱通过躯体动作姿势表露自我的某种过程。实际上,表意的全部力量、创造性符号的全部力量和它的全部展现力就在于如下事实:即“作为代用语的符号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可感性” 。视觉形象概念的特性在于它们只能通过具体形式进行抽象。但是,在相应的环境中,它们可以超越偶然性和独特性,使我们注意到它们的概括性,注意到一个更宽泛的涵义。电影的独特性仅仅在于能够把几股本质各异来源不同的事件流程汇合为一场同时展现的演出。电影展现的一副全景,是闪烁不定明灭变化的“星座”,它们的“交错和迭合就是段落与情节的内在运动结构”。 依据伊芙特的观点,电影中广泛使用的两种象征手法都体现了神话思维的特点。其一,是暗示,它被认为是电影中最多产和最常用的象征形式,伊芙特认为,暗示是神话思维或经验思维的下意识模仿。 其二,是重复,效果性段落和持续不断的事件成为同时涌现的大量刺激,保持了一系列影响的生动性。伊芙特认为,重复会引起思索,重复就是逻辑性布局的基础。 除却以上两点电影中对于神话思维的运用,电影同样表现具体的事物。电影善于使视野和印象中充满富于质感的具体事物,使视野和印象明确生动。电影不是转述,而是摄录;不是变形,而是保存,所以,它可以把每个事物的视觉形象固定下来,被摄物的质感效应便成为我们的直接体验。因而,综上两点,电影中既包含着神话的因素,也富有具象的内容,两者的结合使得电影能够表现的主题变得宽广起来。因为神话特征的存在,电影不是单纯的对于事件的记录和重复。因为具象影响的存在,电影不是抽象的说理工具。正是两者的结合成就了电影的表现力。二、电影的世俗特征伊芙特在此使用的“世俗”是英文中的profane一词,这个词本来是与神话(mythology)相互矛盾的,但是伊芙特正是因此使用profane来修饰mythology,是为了说明电影是一种既含有世俗特质也含有神话思维的艺术形式。电影本身因其表现的形式是影像,而不是文字,所以即使抽象也不如之前的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那么抽象;它实际上是一种对于生活的反映,受众也是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世俗在这里其实除却profane的含义之外,我认为更加贴近的是daily的含义。但是于此同时,电影中也存在着如伊芙特所指的“暗示”和“重复”等神话思维的特点。我认为:电影的逐步发展使得电影不再是最初的一种对现实的无目的记录,而是逐渐加入了拍摄者的想法和意图,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生活状态。在第二次电影革命中,人们开始重视“整体结构的安排和它的内在严谨性”,同时“人的介入和个人的存在”开始占有重要的地位,“怀疑和探索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这种关于人的主观的因素加入电影之后,电影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观察”,更是“自体的反思”。 于是,电影不仅展示事实和真相,表达思想,而且力求借助自己的结构同样清晰地“评价”所表现的对象。并且这种评价的态度可以充满情感因素。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影片不仅反映现实,而且批判、营构和重新解释现实 电影开始变得更加自觉化。但是,倘若我们开始分析这些评价和批判的来源,分析那些在电影中被表现的情感的来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来自于“世俗”的社会。这里的“世俗”,不是指与宗教相对的范畴,而是指日常生活的平常状态,指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近于英文中的daily。这种世俗的社会构成的价值体系成为了电影取材的来源,也成了人们能够理解和懂得电影的基础。如伊芙特所说:“即使最具个性的判断也不完全是个人的判断;它扎根于群体文化中,扎根于社会环境提供的程式中。”电影中,哪怕是最小的动作片段和最细微的构成元素也不能被视为中性的、不偏不倚的或无内在涵义的。社会存在赋予它们明确的意义和广阔的表意范围。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化的后果——同一社会中的人对于某一行为有着相同或者类似的理解,这种共识成为了理解电影的基础,观众因为对于电影中出现的同一个场景能够得到共同的认识的时候,才能够去理解这个场景是为了说明什么和表现什么,进而电影的拍摄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说:“影像化事件是受文化制约的”。 伊芙特认为现代电影的真正特性在于“它从现代文明的习俗中,从社会和群体的日常事件中创造出毫无虚饰的仪式,呈现出它们的本质,呈现出左右我们生活的那些必要的礼仪。” 仪式的奥秘和力量在于它的普遍性,在于社会化之下人们对于特定的现象有着共识。电影对于世俗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电影倾向选择那些贴近于我们所说的物质生存条件构成的“常见植物般的日常经验” ,所以,电影能够记录下一些新现象,记录下当代千变万化的习俗。它记录下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面貌。在新现实主义的尚有犹豫的初步探索之后,真实自然的环境最终成为主导因素:街道、住宅和道具就是日常生活的现实。非职业演员得到广泛使用。一旦摄影机可以自由移动,胶片的高感光度成倍提高,人工布光便不甚重要,而“真实的人类环境,全部可感的世界,都成为电影的猎场”。 在这种意义上看来,电影充当着对于世俗生活的记录。“电影神话可以加工、精选、消化和普及各种体验,这是观众在别的地方恐怕无法企及的体验。多亏了电影,我们才看到了时代的一些符号,或本世纪流行的诸如异化和大城市中的孤独感这类痼疾。” 在书中,伊芙特对于城市生活对于人们的心态的影响进而对电影的影响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这是我认为全书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伊芙特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来分析生活在具有高度现代性的城市中的人们的特点。伊芙特认为:城市生活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和同情心逐渐淡薄。更确切地说,人生活在复杂庞大的大小机构的控制下,被重重包围,困于物质环境之中,困于各式各样服务于规章制度和间接交流的“元语言”的羁绊中。因而,在大机构的对比下,人们开始感觉自己的渺小,这种对于自己渺小的认识将会渐渐刺激出一种甚至于不自觉的谦卑和恭顺。因而,在这种大都市中,人的个性趋向划一,而“只有在付出艰苦的努力或遇到巨大创痛时,个人才会保持或显露自己的个性,使个人的情感和利益冲破物化、功利化和理性化关系的束缚,挣脱社会角色对个性的桎梏” 。大城市首先是聚集大量信息的场所,是旋生旋灭的各种事件不断交替的舞台——所有这一切造成一种“必然的期待感”。因此,大城市成为充满了富于戏剧性的偶然事件的大旋转舞台,意外和厄运是这里的常客——它们确实随时纠缠和威胁来访者。超拓展和超饱和使各种运动相互强化又相互抵消,从而造成“无法预料的焦虑感”。 这种人们普遍持有的期待感并不能够在行动之后使得每一个人期待都能到实现,未能兑现的期待感就会转化为一种焦虑感,所以城市这种高度现代性的产物却没有给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本应该有的也是被承诺好的那种幸福感。在期待大于拥有的时候,即使拥有一些什么也会一样地觉得物质匮乏,觉得不足够,因为这种巨大的焦虑感成了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电影的表现形式,常常提及的非人格化的处理方式,恰恰能够反映这种在大都市中人们没有自身地位认同和成就感的状态,因为电影成为了对于现代性的回应,它通过摄影机深入那些可塑的空间,“兴致勃勃地混在各类人群中,随心所欲地四下观望,然后又扬长而去,感动另一处热闹地方” 。摄影机越是“适应这种匆忙的节奏,便越能接近紧张波动的现代文明的本质,因为运动和急促的节奏比静态场景更能展现这种生活”。 在镜头下,电影恢复了人的生存外壳,不论这个外壳是一种保护还是易受攻击,都一样平等地得到了呈现和反映。“我们考察过电影传播媒介的神话化作用,为的是证明貌似最客观的符号系统并非冷漠的中介。它所传达的信息和精确的事实也都是集体意识的反映,即一定时代的记录。当代电影表现能力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不仅传播了我们生活中的行为模式,而且传达了我们的内心活动和动机。” 让我们去回想电影的诞生,电影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非常年轻,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已,而电影诞生的时间也是与整体的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荐的时间是相关的,城市化被认为是现代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认为电影是一种对于现代性的回应是有依据的。虽然,现代性中还包含着法律契约、启蒙、理性主义等众多思想,但是城市化无疑是与所有世俗而日常的生活中的大众最息息相关的一环,所以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对于现代性的回应是有力而且有广泛影响力的。在那个独特的时代,城市成为了反映现代性的优点与弊病的集合体,科技和工业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甚至是处于中世纪的人们不敢想象的物质财富,但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地位的悬殊也使得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身份的焦虑。这种焦虑感是现代社会独有的,中世纪的人们虽然物质财富不丰富,但是因为他们对于更多的物质财富没有向往和期待,因而即使物资贫乏也可以知足常乐。但是处于现代性中人们不同,人们受到自由平等的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资格成功,有资格去争取,有资格去获得更多,所以人们不甘心也不知足。所以城市成为了这种梦想与失落交织的地点,电影对准了这些大城市,反映这些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的思想。这些看起来日常到熟悉的事件却因为这种熟悉能够在广大的观众中产生共鸣,因而产生了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方面来说,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记录下一个时代的特点,甚至是最最微笑的细节,因而对于表现社会生活的变迁有着非常作用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正是复杂而多变的充满着矛盾的社会现实激发了电影去记录去观察去反映的欲望,甚至于激发了电影的自觉性,使之对社会生活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有种带有着态度和情感的批判。所以,电影是一种对于现代性的回应。三、小结在人们传统的认识中,“世俗”与“神话”两个词是对立的,“世俗”是不能修饰“神话”的,但是伊芙特在这本书中另辟蹊径,她偏偏用profane来修饰mythology,这是一种对于电影的全新定义。我认为伊芙特的这种用词方式是为了凸显电影具有的既“世俗”又“神话”的特点。“世俗”指的是电影是接近大众的,是对于现代化的社会的变迁的反映和回应;而“神话”则指的是电影虽然是年轻的艺术门类,但是实际上,电影还是运用着既有的古老艺术所使用的“神话式”的思维来表现,即使表现的内容是现代的,但是思维还是有“神话”特点的。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具有神话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既能够反映具体的感知情节,形成一种客观的整体感,同时也能够通过业已形成的社会共识,使得人们在得到这样一种影响层面的整体感之后,能够生成思维上的整体感,进一步地了解电影背后的哲学内涵和思想情感。这是电影在思维和表现形式上“神话”的特点。但是,涉及到电影表现的内容时,就必须提到电影拍摄时代的社会现实。那些社会现实是电影的养料,电影因为反映了它们而在当时和后世称为人们观察特定时代的镜子。同时也正是这种世俗性构成了电影存在的社会学基础。是因为人们在相同的社会现实之下生活,社会化进程中所接受的内容和信息是具有同质性的,因此人们在面对电影中的内容时才能产生同质性的见解,而不是混乱地各持己见,这种共识性的理解使得电影传达出的信息能够被恰当的理解。因而这种恰当的共时性理解就充当了具体的影响和抽象的情感和主旨之间的桥梁,经由它的链接,观众才能够理解电影的抽象意义。这是电影在内容和传播上的“世俗”的特点。“世俗”与“神话”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电影的涵义。电影因社会现实产生,通过神话式的思维而拍摄,再经由社会现实而被理解。这是我对于伊芙特的“世俗神话”电影理论的理解。以上所写均是拙见,敬请斧正。【书目详细信息】[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2
  •     短,论战性质,有点杂乱,讨论电影想象力和感性-理性的综合。涉猎心理、摄影、语言、哲学、社会BLABLA,比如#弗洛伊德皮亚杰苏珊朗格维特根斯坦#,读起来算有趣,比那些电影史类易读很多。
  •     最喜欢【大都市生活】和【意识】那两段,需要再看几遍
  •     匈牙利。评论1960-70年代的电影。
  •     当初看时的激动记忆犹新
  •     波德莱尔的痕迹
  •     Profane Mythology, 1982.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读完了。但是不知道读书报告怎么写!!!!
  •     茅塞顿开的一本书。
  •     研究城市电影的可看。
  •     女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