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刻书产业与文学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书法/篆刻 > 宋代刻书产业与文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32549092
作者:朱迎平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刻书肇始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繁荣发展的经济生活和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刺激下,刻书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涌现了一大批善本佳刻。本书对宋刻书产业在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而深入探讨它与宋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将文学放在印刷史、社会史的背景上来看,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刻书的大规模发展使得诗词文集及各类总集数量明显增多,著名文人都非常注意自己文集的编辑,甚至有机会在生前刊刻自己的作品,这使得名家的文集变得齐整可观,也使后人能够更清楚地掌握一家集子的源流演变。本书书后附有现存的宋版集部书录,资料详备,有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上编 宋代刻书产业全景扫描第一章 刻书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雕版印刷的起源第二节 晚唐时期的刻书第三节 五代时期的刻书第二章 刻书产业的初步形成第一节 刻书产业兴起的背景第二节 北宋前中期刻书的全面繁荣第三节 刻书产业初步形成的标志第三章 刻书产业的持续兴旺(上)第一节 刻书中心的发展第二节 刻书地域的扩展第三节 刻书格局的演变第四节 刻工队伍的壮大第五节 刻印技术的进步第四章 刻书产业的持续兴旺(下)第一节 刻书管理的加强第二节 刻书版权的保护第三节 刻书广

编辑推荐

  传统的文学史研究,都将唐宋时期作为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划为同一个时期。其实,唐代文学与宋代文学还是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而造成这种区别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唐代仍处于中国文学的写本时代,而宋代则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刻本时代。

图书封面


 宋代刻书产业与文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无论写书还是著文,如果题目取的是“某甲与某乙”,下起笔来都会很难,因为这种题目所预设的文字疆域既不是单纯的某甲,也不是单纯的某乙,而是某甲与某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部《宋代刻书产业与文学》,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是很欣喜的,因为单谈宋代刻书产业的前半部,虽然新见不多,但算得上流畅通达,故而对后半段期待颇高。但等到终卷的时候,又觉得有些怅然,因为“宋代刻书产业”和“宋代文学”这两个题目像是分开炒的两盘菜,没有汇到一处来,换句话说,就是刻书产业和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穿透。那么,宋代刻书产业和宋代文学是个什么关系呢?很遗憾,我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我也说不清楚。但我有些感触,却多少值得趁这个机会写一写。如果抛开唐代那种简单的经卷不论,有宋一代,文献的流布方式从一笔一划的手写抄录跨越到“日传万纸”的雕版印刷,对中国而言确实是古腾堡式的革命。当一张白纸经过简单的按捺就能浮印出满满的一面文字时,我想,古人的惊叹大致就类似于我小时候第一次学会在电脑上用ctrl+c和ctrl+v时的惊喜吧。但是,信息的便利流播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信息的冗赘和垃圾。现在的复制粘贴可以造出许多学术上的二道贩子,宋代猛增的文献总量事实上也容易造出许多以抄书为能事的所谓“文学家”和“诗人”。以前争论唐宋文学孰高孰低,有一个基本为大家公认的判断,就是唐代文学清新喜人,而宋代文学掉书袋的气息太重,事实上不光是诗人创造力的问题,也有一个时势的问题。不过,二道贩子的泛滥依旧掩盖不住一些天才人物宏阔的吐纳能力。苏轼,就像是一个应运而生的天才。苏轼是眉州人,事实上,宋代刻书业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蜀刻”,就是以眉州知名。当然,如此书所示,眉州书业的崛起主要在南宋,承继成都而来。但从常理上讲,如果眉州书业在北宋不是初具规模,日后也不会兴盛得那么快。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轼那种在前代文献中纵横捭阖,穿梭自如,为我所用的气场,是有一个绝佳的环境托起来的。苏轼在世时就名重天下。他的影响只怕绝不单单在一个“江西诗派”,而是整个宋代文人写作的范式。但天才之为天才,就是那么多追捧着天才的后来者,只能写一些今天读起来非常讨厌的东西了。此外,我还有一个相对更为个人的感受。 宋代书业到今天受到很高的关注,宋版书甚至可以到一纸千金的地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宋一代是第一次以雕版印刷的形式将宋及宋以前的历代文献较为完整地保留到了今天。固然有一些出土的唐代抄本,比如很出名的《说文》残卷等等,但它们说到底也只能具备一些校勘异文,或者奇货可居的价值罢了。但是,文献的保存状况未必能与文献的价值划等号。譬如杜甫。我们知道杜诗在唐代就有一个六十卷本,但散佚了。后世搜编杜诗的不乏其人,但一直到嘉祐四年,也就是1059年,才由王琪刊刻了一个本子,也就是张秀民先生著录的“嘉祐四年姑苏郡斋刻本”。这个刊本成了后来一切杜集的祖本。但是,这距离杜甫辞世的770年,已经快三百年过去了,这当中有多少诗文散佚,只怕唯有天知道。在翻阅一些书目时,我又往往发觉,一些在文学史上谈不上多重要的角色,却常常有一些刊刻精美,流传有序的版本存世。一方面,有一些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型作者看中此道,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的故事,就是一例(当然,我不是说白居易就不重要了)。今天不也一样,有多少装潢精美的自费出版物啊。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书在当时就不乏市场。譬如《花间词》,格调上谈不上多高,但是在宋代就“反复雕刻,刊本颇多。流传至今的尚有三种。”这就是祖师爷赏饭,天不绝此道了。据这本里所载陆游的事,我们多少也能看到一些内情。陆游首次刻书就是在隆兴二年,即1164年,为高祖陆轸刻了一部《修心鉴》。这里头自然有光耀门楣,永怀先祖的意思在,只怕刻得也很精美(我没见过,似乎也没有什么图书馆入藏),但老实说,放在历史的长河里能有多大价值呢?之后陆游陆陆续续给自己刊定文稿,但他的全部诗文稿刊刻问世,还要等到陆游的长子子虡,在嘉定十三年,也就是1220年,刊成八十五卷本《剑南诗稿》才算终了。这当中固然有陆游爱惜羽毛,取法太过精严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因为在宋代刊刻一部书是很需要些银子的。“陆游父子并无高官厚禄,自身无力刻书,都是利用任职地方官府的经费从事此项文化事业,以公帑刻家集”,这已然是非常非常少见的幸运儿了。只怕有无数的落魄诗人,将来都会知道,写好一首诗,和用银子请刻工刻出一首诗,根本就是两回事。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151214
  •     挺好玩的一书,可概貌性的了解诸多宋时刻书情况
  •     此書可以不讀
  •     有材料就有话,没材料就没话,穿透力不行啊
  •     转引材料稍多,也可以说,想要作者在这个领域开辟太新的材料也不太可能,故而流于综述,等到要真正讲书籍刊刻和宋代文学流变的关系时,又讲得太薄,面面俱到,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具有深度的结论。当然,财经大学的中文系教授能写到这样也算是很用功了。这个角度非常好,还值得深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