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2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收藏/鉴赏 > 醉文明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08629711
作者:马未都
页数:228页

作者简介

• 你知道如意是从痒痒挠演变过来的吗?
• 古代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相亲的习俗?
• 金龟婿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
• “关公”什么时候成了财神的呢?
• 潘金莲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 宋代乌纱帽两边的帽翘是做什么用的?
• 你知道清朝皇帝不同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吗?
• 最好的砚台是用什么石头做的?
• 为什么日本的筷子较短,而中国的筷子较长?
马未都先生的文化学堂继续开讲,本书涉及的收藏文化知识更加广泛——龙袍、如意、砚台、家具、冷兵器、古代玩具、节日文化等等,保证是您在其他收藏图书中看不到的独家内容!其中大部分也是马先生首次公开讲解,独具特色,妙趣横生。透过宝物讲文化,文化出发看宝物,徜徉图文间,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味古人的生活韵味,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历史无声,物件明证
博古论今,妙趣横生
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智慧

书籍目录

1. 横空出世元青花
2. 一片春心在玉壶
3. 九五至尊话龙袍
4. 光彩莹润说珠子
5. 事事吉祥话如意
6. 开春喜说喜文化
7. 盛世花开迎新春
8. 举杯邀月说中秋
9. 衣锦媚行谈情爱
10. 春暖花开话清明
11. 梁山聚义说水浒
12. 盗亦有道话水浒
13. 濡笔存香品砚台
14. 文房一宝品笔筒
15. 修身养性戏五禽
16. 君子之道炼六艺
17. 枰上论道说古棋
18. 奇思妙想说玩具
19. 一元多变说架子
20. 一饮一啄说餐具
21. 纵横古今说财富
22. 百世不朽说金器
23. 百炼千锤出铜炉
24. 刀剑如梦话利器
25. 守拙求实说钝器
26. 特殊兵器演传奇

编辑推荐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编辑推荐:·你知道如意是从痒痒挠演变过来的吗?·古代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相亲的习俗?·金龟婿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关公”什么时候成了财神的呢?·潘金莲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宋代乌纱帽两边的帽翘是做什么用的?·你知道清朝皇帝不同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吗?·最好的砚台是用什么石头做的? ·为什么日本的筷子较短,而中国的筷子较长?历史无声,物件明证博古论今,妙趣横生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智慧你不必具备专业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经验,甚至不必懂得明代青花和康熙青花的区别,不必了解黄花梨和紫檀家具的特征。只要你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读上五分钟,就一定会被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怀所打动。

内容概要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2008年1月1日,马未都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章节摘录

3 九五至尊话龙袍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一定是基于某一种形象。而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动物能长那么长的脖子,有好几米长,确实不能想象。在远古时代,有人把这个形象带过来的时候,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对麒麟的形象加以改变,把它的脖子缩短了,纹饰也变得更花一些。    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我们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不开心了就是“龙颜不悦”;皇帝的床叫“龙床”,坐的椅子是“龙椅”——什么都跟龙有关。以前还有一出京剧叫《打龙袍》,主要是说皇帝犯了错误,犯错误依然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能直接体罚皇帝,所以就打龙袍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愿打在龙袍上,能够疼在皇帝的心里,起到警示作用。    这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四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搁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这是一种很薄的纱,上面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最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右图是一块明代龙袍的衣料,还没有经过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间是人的颈部,也就是头部,这个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龙袍上的龙都硕大无比,不像清代。清代龙袍形成定式以后,一件龙袍上有九条龙。而这块料子上后面只有两条,前面是一条大龙。这块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够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间留了一条线没有织上,应该从这个地方剪开。这个布料是直接织锦的,从它的背面可以看到,即在织造这块布的时候,直接就把图案织在上头了。也就是说,龙袍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先织上去,然后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龙袍上的龙也相应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龙,皇帝以下的大臣们用的都是四爪龙,所以也称为蟒。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从长相就可以区分出来,因为它有时候是仿年代的,这在瓷器上尤甚,这时候并不能说明它的等级高低。所以,并不是说哪个盘子上画着五爪龙,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时候,国家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对百姓的限制是比较少的,只对龙袍上有这么一点儿限制。对皇帝来说,第一是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皇后以下逐渐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并不那么严。 观复学堂 1. 我们平时常说“绫罗绸缎”,那么这四种织物中,哪种织物的织法与其他三种不同?A. 绫  B.罗  C.绸  D.缎    马未都评:绫罗绸缎这四种织物,它们的区别在于织法不同。罗、绸、缎这三种织物的织法是一致的,都是横竖织法,只有绫是斜织的。它为什么要叫绫呢?我们老说菱形,它实际上最早是跟冰凌有关,绫就是斜着织的。所以,由于它织造方法的特殊,成本就非常高。明代以后,基本上就不怎么生产绫了。明代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会直接把字写在绫本上。但是,绫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旦绫本形成,把字写好了,在使劲拽这块布料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变形。所以,由于成本高和易变形,到了清代以后,绫就逐渐消亡了。    古人最早利用的就是麻和丝,棉是后来才用的,比较晚。毛作为纺织物用得相对来说也比较晚,尤其是能直接贴身穿的。我们都知道,毛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不敢贴身穿。现在有非常好的纺织技术,比如说羊绒——它也属于毛——就可以贴身穿。但过去,呢子肯定不能贴身穿,穿上去这一天都是精神的——太扎了。我看到有一种呢子做的裤衩被忽悠说能降血压,那没法降血压,一穿人就精神。为什么?太难受了。    答案:A.绫2.在龙袍的十二章纹中,有日、月、山川等,斧头也是其中的纹饰之一。斧头在这里代表什么含义?A.断是非  B.取薪火  C.固权力  D.亲劳动    马未都评: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服饰中的标志,是中国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统称“十二章”。十二章纹在《周礼》中就有规定了,但是历朝历代对它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清代到了乾隆时期成为定式,十二章纹就绣在皇帝最重要的礼服上,表明皇帝的地位,也说明皇帝具有的才能和德行。    十二章纹的每种纹饰都代表一种含义。除了题目中斧头章纹代表断是非,日章纹代表太阳,月章纹代表月亮,星章纹代表天上的星宿,这三个章纹是取其“照临”之意。山章纹代表群山,取其稳重之意;龙章纹,取其应变之意;华虫章纹,代表鸟类,取其文丽之意;宗彝章纹,即宗庙彝器,取其忠孝之意;藻章纹,即水藻,取其洁净之意;火章纹,即火焰,取其光明之意;粉米章纹,即白米,取其滋养之意;黻章纹,黑青相次的“亚”形,取其明辨之意。    答案:A. 断是非  3. 以下哪个不属于清代皇家织造?A.江宁织造  B.杭州织造  C.明州织造  D.苏州织造        马未都评:当时清宫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宫廷的所有织物。过去的织造局有上用和官用,上用就是指宫廷用,即帝后所用;官用的织造物就是给一般的王爷府使用。“江宁织造”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此做官,还曾经做过康熙的伴读,交情很深,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引来了杀身大祸。跟宫廷过熟,你就要处处小心。由于后来比较妄为,导致曹家的衰落。衰落也是好事,所谓“福兮祸所伏”,所以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名作《红楼梦》。他们家如果还是那么富裕,我估计他就写不出来了。江宁织造,江宁就是南京。苏杭两地大家都很清楚,制造业到今天依然很发达。明州是指宁波,其实制造业也是非常发达的,过去上海的很多裁缝都是宁波人。那么明州为什么后来改叫宁波了呢?是明太祖朱元璋给改的。朱元璋立国号为“明”的时候,让明州避国讳,就把明州改成了今天的宁波,一直沿用到今天。答案:C. 明州织造4. 龙是一个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成的神兽。总共由几种动物的特征组成?A.六种   B.七种   C.八种   D.九种    马未都评:关于龙身上有多少种象征性的动物,有人说有“九似”,就是有九个地方相似,但是说法不一,我们逐一来看。先说它的头形,古人的形容很清晰,说是“驼头”。我们仔细想,骆驼的脑袋有起伏,而龙头上就有起伏。第二,角是鹿角。第三,眼睛。龙的眼睛有两个说法,一说它是兔子眼,龙眼就是红的;另一说它是虾眼,眼睛是凸出的。第四身子,我们平时说是蛇身,更准确的说法是蟒身。第五,鱼鳞。“九似”中对尾并没有描述。此外,还有鹰爪、虎掌,把天上的猛禽和地上的猛兽的爪子合二为一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王符的话来说,龙的“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蜃是什么呢?有两解,一解说是像河蚌,龙的肚皮上这一块一块的像河蚌摞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蜃是蛟。    我们平时常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民间也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各有所好,每个都身怀绝技。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就是赑屃,是第六子,我小时候老听大人说“王八驮石碑”,赑屃是能负重的。除此之外,老大囚牛,好音乐,成为今天胡琴头上的刻兽;次子睚眦,嗜杀喜斗,刀柄上的龙吞口就是其形象;三子嘲风,好险,殿角走兽便是它;第四子蒲牢,它能够抓在钟上面;今天佛坐狮子是龙的五子狻猊,好坐;七子狴犴,有威力,好狱讼,门两旁的狮子头就是它的模样;负屃,排行老八,石碑两旁的纹龙是其意象;殿脊兽头是最小一个,叫螭吻。这就是我们对龙的一个神话式的解释。    答案:D.九种古玩门诊| 古玩一 |    这是一对方瓶。方瓶比圆瓶难做,因为我们都知道,瓷器烧之前是软的,方形的东西一入火很容易变形。简单地说,圆形的瓷器变形率很低,它受力是均匀的。但方形的,尤其这种扁方形的,它的受力是不均匀的,所以很容易变形,这也是历史上方形瓷器为什么少的一个原因。瓶上的图案比较杂。这两个画片过去叫“文武片”,一文、一武。一面画的都是刀马人,这是武片;另一面画的都是室内的景,是文片。典型的文武片两面是不一样的。从陈设的角度来讲,它摆在那儿,今天摆这个面,明天换那个面,可以换一种心情。它的侧面什么都有,有鸟、花卉,还有两个侍女,这些恰恰是晚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这对瓶子应该是清代晚期同治到光绪年间的。过去有一个简单的说法,把这种叫做“同治彩”,所谓同治彩,典型的特征就是杂七杂八的各种颜色都涌在这里。为什么这个时期有这样一个特征呢?是由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以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各种西方的文化信息以及其他的需求。这对瓶子应该有100多年了,在那个时期算是比较高档的民间陈设,跟宫廷无关。    这上面画的侍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很难在瓷器上看到这种侍女,还露着小脚。为什么这样露着小脚呢?这是当时社会的需求。缠足从隋唐时期开始有,在宋代开始普及,一直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极强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女子都是缠足的。缠足形成的历史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西方人进入中国以后,看到中国这么多缠足女子,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昌盛、文明、发达的国家,但缠足是一个陋习。但西方人会欣赏或者说会以一种猎奇的心理去欣赏我们的缠足。这种瓶子,我怀疑就是那个时期为诱惑西方人而做的,夸张地将我们的缠足展现给外国人。在乾隆以前的瓷器上,如果表现缠足,一般情况下用长裙覆盖的,还是保留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轻易不让你看到小脚。过去,尽管有晒脚会,一年也只有一天,女子可以把脚露出来让男人看,但平时都是遮着的,讲究“笑不露齿,行不露足”,走路的时候脚不能露出来。而这对瓶子上的图案,这样夸张地把脚伸出来,作为陈设,我想它一定受到了某种商业利益的驱使。我想可能是那时候被西方人的这种市场需求给逼成这样的,看起来很怪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失为那个时期很重要的一件文物。| 古玩二 |    这个瓶子的造型叫“胆式瓶”。今天很多人没见过苦胆,以前杀完了猪,把苦胆一提溜就是这个样子,“胆式瓶”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叫“锥把瓶”,就是老太太纳鞋底的锥子,今天也很少能见到了。这两个名称,叫哪个都对。它的底很有意思,以前这叫芝麻酱底,很形象。过去对器物的很多描述都非常形象,没有那么学术。它的釉是一种窑变釉,颜色非常纯正。    整个清代仿青瓷的时期——从雍正一直到清中期——这100多年的时间,它的大致过程是以闪蓝为准,就是蓝色越多,相对的年代就越早;蓝色越少,相对的年代就越晚。如果基本上是通红状,就到了大约道光年间了——这是一个相对的规律,不是绝对的。这件东西大约是清中期的,如果是乾隆也是乾隆最晚期了,为什么呢?是它的底决定的。这个底有大量掰釉现象,它并不是由于后来的磕碰,而是生来就有的。我们知道,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现在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流淌状,所以它会跟底下的窑具粘在一起,最后把窑具敲打下去,就出现了这种瑕疵。这个瑕疵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都控制得很好;到了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国力式微,大家对这个事也不太讲究了,所以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不见得说这种情况乾隆时期就绝对不会出现,所以可以认定这个东西是乾隆晚期的。    颜色很好看,红中闪着蓝光。蓝是一种冷色调,红是暖色调,在这种暖色调中闪着蓝,它就显得非常沉稳,不会那么热烈。

图书封面


 醉文明2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看完《醉文明(贰)》,碰巧有机会去了一趟马先生的观复博物馆。地方一如传说中的偏远,沿途两侧拆迁留下的断壁残垣狼藉一片,放眼望去颇有万径人踪灭之感。但一走进观复的小院,迎面的一墙字瞬间就把刚才周边的破败印象抛了个干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第十六章,观复博物馆的名字也正取自于此。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而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即回归其自然本性。环顾小院,红瓦绿树,青石游鱼,再映着古训的智慧之光,一种说不出的文化底蕴真的让人一下子安静下来,回归到万物的本性之中。马先生书中的图片讲解已经足够精彩,但看到实物后还是忍不住嗷嗷乱叫,那种精致、细腻、大气和震撼是需要你亲自站在它面前,用眼、用心去感受的。炫目的百宝嵌龙纹罗汉床、华丽的十二扇人物屏风、黑白青黄红绿蓝各种釉色瓷器、刀剑斧锤棍锏鞭十八般兵器,看得人走不动道,所谓“过瘾”也根本都顾不上“大呼”了。看着实物,再联想起先生在书中讲述的各个背后五花八门的传奇故事和来龙去脉,宝贝上的纹饰雕工、形制着色,包括某件方瓶图案上宫女伸出的一只裹足小脚、乌突突的碗上看似随意的一抹蓝,都顿时变成生动玄妙起来。它们耐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光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有时会让你恍惚觉得自己成了穿越大戏的狗血女主角,不小心掉进了时间的大窟窿,仿佛下一个从门口进来的就会是位着汉服、戴金钗的飘逸女子,或是蹬马靴、挎宝剑的盖世大将军。可惜的是,由于博物馆正举办瓷器主题展,很多其他宝物没能得以展出。我很想亲眼瞧瞧书中所讲的龙袍、朝珠、如意、头簪发饰等等这些在其他收藏类图书或节目中鲜有提到的宝贝,看看皇帝穿的“制服”其布料、图案、织工都什么讲究,看看据说从痒痒挠演变而来的如意上,那么点儿的地方怎么能雕出那么多的“长治久安”、“岁岁平安”、“多子多福”来,看看那些只能在古装剧中见到的、美女头上一走一颤的蝴蝶簪——而且只有老电视剧,现在的古装戏,不论普通百姓还是富家千金,发型一律超现代,不是丝巾就是羽毛的,发钗发簪都省了……参观过程中,正赶上马先生接受媒体专访,心想这次便宜占大发了,赶紧屁颠屁颠跑去听。他正说到,文物不该只看它的价格,任何一种颜色纹饰都包含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信息,都在述说着当时那个社会和时代的一种生存哲学。而我们现在却往往只盯着它表面的东西,关心是真是假、值不值钱,最重要的价值反而忽略了。这更多的还是一种“物质消费”,而非真正的“文化消费”。纯粹的精神文化消费,是由美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带来的愉悦,而不是钱所带来的满足。深以为然。也许中国人过去受苦受怕了,对积贫积困、物质匮乏有着特别的恐惧,人人向往富裕,向往“门口两口大油锅,想炸油条炸油条,想炸麻花炸麻花”的富足和阔绰——现在习以为常的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似乎都正是对过去“缩手缩脚”的一种报复。于是我们眼中,收藏更多的成了一种投资手段,一个攀比显摆、晒富有、秀品位的炫富平台,而其真正的价值却反倒罕有人去品味和感受了。(当然,不管如何,人人开始有了古董的保护意识,这客观上还是极大促进了对古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好事儿)。马先生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位藏友看中了一幅古画,想出钱购买,但由于入关等问题,不允许个人购买。有家基金会表示,这位藏友可以把钱捐给基金会,以基金会的名义买下,然后把画挂他自家欣赏,但所有权仍归基金会。在这个投资时代,大概没人会同意这么傻的买卖,但那位藏友毫没犹豫,在他看来,能天天对着画观赏就满足了,其目的就达到了,何必在乎这幅画属不属于自己?我想,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品不再是为了投资而是消费,搞收藏不再是起哄、炫耀,而是真的欣赏,进博物馆不再只是说旅游途中多参观了一个景点,而是真的沉浸其中,感受那种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回归人们最初进入收藏领域时的那份心灵纯净,那种纯粹的喜欢、痴迷和享受,而不考虑其他——那就真的是“文化消费”了吧。回来后再次拿起书,对封底的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你不必具备专业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经验。只要你愿意坐下来,静静地看上五分钟,就一定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怀所打动。在这个物质消费的时代,你是否也愿意给自己留出这样的五分钟呢?
  •     马先生在《醉文明》系列中,将精美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实际作用作了平实的阐述,没有过分夸大也没有自我贬斥,只是娓娓道来,就像一个老朋友在与你喝茶聊天,非常亲切。这些文物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非常优雅艺术,确实值得我们体会和借鉴。
  •     1.元代的历史不足百年,只有97年2.玉壶春瓶上画有九只狮子,寓意“九世同堂”3.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就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绫是斜织的。5.朝珠上有三串不对称的小珠子,男性佩戴的时候要求双串在左边,一串在右边;女性正好反过来,双串在右边,一串在左边。6.“三酸图”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指儒、释、道,就是儒家、佛家、道家。儒家认为生活是酸的、佛家认为生活是苦的、道家认为生活是甜的;另一种解释非常具体,指三个人: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夜游赤壁的三个人)。7.季节的排行按照“孟、仲、季”来的。“孟春”是指初春,“仲夏”指盛夏。8.点翠是我们古代手势中的一个工艺手段。简单地说,它是用翠鸟的毛粘在上面呈现出自然的蓝色。9.“金龟”是唐代官员的一种佩带,像香囊,是龟形的。所以“金龟婿”说的是在朝廷里做官,有官职的。10.《清明上河图》一开始并没有“清明”这两个字,徽宗加的“清明”二字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气象,就是说社会的整个景象。11.笔筒是文房中出现最晚的一个品种。12.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实际上是舜的两个妃子,舜因为治国操劳而死,两个妃子就不远千里到了今天的湖南,就是湘江,去找她们的夫君。传说在这种情况下,她们悲痛欲绝,流下的眼泪滴在竹子上,就形成了斑斑驳驳的景象。13.“猴”这个形象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是非常经典的,因为它跟做官有谐音。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侯”列第二位。猴子上方有两只蜜蜂或马蜂,含义是“封侯”;还有一种题材是“封侯挂印”,就是画一只猴子、一只蜜蜂或马蜂,猴子上方的树上还挂着一个印章。14.文官的官阶是用禽来表示的,武官的官阶是用售来表示的。文官一至九品的补子图案依次为仙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鹌鹑和练雀;武官则依次为麒麟、狮子、豹、虎、熊、彪、犀牛和海马。15.无毒蛇都是卵生的,毒蛇一部分是卵生的,一部分是卵胎生的。卵胎生就是在肚子里就要孵化完毕,生下来就是成蛇。16.马镫是中国人发明的,一开始是单边的,后来才变成双边的。17.历朝历代的帽子都不一样,隋唐时为了表明官阶不同,就在乌纱帽上面嵌玉,官越大,玉就越多,一品九块玉、二品八块玉、三品七块玉,依次抵减。18.宋代是士大夫的社会,皇帝对臣子比较宽容,所以官员们在朝堂上经常随便插嘴,皇帝的威严多少就受到点儿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为了防止他们过于交头接耳,就发明了这么长的帽翅。19.日本的筷子都是尖头的,筷子比较短,而中国的传统筷子都比较长。这是因为日本一直实行分餐制,需要夹到远处的菜,所以筷子就相对比较长。韩国使用金属筷,是因为他们经常烧烤。20.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感谢马老师写了这样的一套书,还有上一套《马未都说收藏》都很好,学到很多知识,一定要做一个有文化、有内涵、内心丰富的中国人!
  •     很喜欢书中的表述方式,轻松中流露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心喜爱。
  •     马未都的书,收藏包括历史文化广博,而且不深澳,不特别学术,适合大众
  •     因为看过马未都讲收藏,所以看书的时候好像能看到马先生的音容笑貌,不觉莞尔。
  •     很喜欢看马未都先生讲收藏,本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一段之后还有测试题进行复习互动,寓教于乐,比起其他干巴巴讲收藏的书来说,这真的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马未都对于中国文化的普及起到了重要贡献
  •     我觉得马老师就是个能移动的中国文物百科全书。他的书都很好看,生动而饱含知识,每读完一本,又可增加不少谈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物也丰富多彩,作为中国人不多了解一些,实在是遗憾呢。
  •     一已经买了,贰也买了。不用说了,出一本买一本。太佩服马未都先生的学问了,深入浅出,像说书一样样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只有大家才能做到“深入浅出”,不容易。
  •     比较无聊的书,这种形式不喜欢,看完啥也记不住,马老确实老了,有点儿唠叨了
  •     听了一两周的马未都(在听完去年的不付费的许知远和大部分的梁文道以后(喜马拉雅上的梁文道被删了)),还蛮有意思的。这本要到期了,随便翻翻。有些内容可以回忆起来。碎片化的知识也就图个乐,大部分回头就忘,而且也见不到实物。去过一次厦门的观复博物馆,特别逼仄,人挤人,也没看出什么来。
  •     很有意思!
  •     很喜欢看马老师的《收藏马未都》,不过有时没时间看电视,买本书看看确实不错,比电视机的更清楚,也更细致。
  •     很多小常识在故事和文物中缓缓道出。
  •       玩古董实际上是品味文化,其乐无穷,希望多推荐 此类书籍,谢谢马未都,也谢谢商家!
  •     看了一次马未都说收藏后就喜欢上了这档节目,给浮躁的市场填补了文化底蕴。
  •     马先生渊博呀,而且风趣,看着电视节目,再看着这本书,很长见识。
  •     每周都看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感觉书的内容更详细,图片更丰富!支持老马!
  •     马先生的作品,值得一读。
    从以前收看《百家讲坛》到现在的《收藏马未都》,一直挺喜欢这位老爷子的。读他的书很开心。
  •     马未都已一己之力创造出的收藏文化身受官大藏有追捧,很长知识
  •     马未都的书可收藏
  •     马未都的收藏知识相当丰富,值得读读。。。
  •     玩物而有所悟。
  •     我不收藏文物,但我喜欢看马先生对中国文化精彩的介绍和点评。
  •     不仅是收藏,更是文化。
  •     一如马未都的其他书,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本书和《醉文明1》一样应该都是其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对于无法收看节目的朋友来说,非常值得收藏。从马未都的书里能得到很多关于收藏的知识,对收藏的理解有更深的认识。
  •     看到封皮上的猫咪,感觉马未都是个爱小动物的人,所以很感兴趣他的收藏。
  •     我觉得这本书好像就是为了出书凑数的,还有什么选择题,挺搞笑。
  •     《醉文明马未都》二这本书很值得观赏和收藏
  •     从小很欢考古方面的东西,现在开始了解学习收藏,朋友推荐,说马未都的书不错
  •     马未都老师的书,不用问,买来看就行了。
    内容不光是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能学到马先生的智慧。:)
  •     刚读完第一部,没想到这么快第二部就出来了。我一直对祖国的文化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对收藏大家马先生更是很敬佩。以前看过他的《马未都说收藏》感觉非常不错,很长知识和见识,开阔了眼界。所以,先生的这本书自然不能错过。果然,与第一部一样,内容很丰富,图片十分精美,里面的问答题很有趣,先生的点评也很有见解。
  •     哈,纯粹是为了父亲而买的书。随手翻了两页竟然觉得很有意思,简单易懂又不乏味,于是就看完了!
  •     非常享受~
  •     寓教于乐
  •     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智慧

    你不必具备专业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经验,甚至不必懂得明代青花和康熙青花的区别,不必了解黄花梨和紫檀家具的特征。只要你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读上五分钟,就一定会被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怀所打动,第一季我也买了 ,看到》(贰)..”第一时间下单,好书!
  •     小知识点挺多
  •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文化和人生智慧)
  •     虽然不懂什么是收藏,但马未都的书能深深的吸引你
  •     很喜欢马未都讲文物的来龙去脉,让人意犹未尽,捧着书就不忍放下,确实受益匪浅
  •     马未都的书基本上都买了,但从趣味性来看,首推这本。虽不懂收藏,但仅其中丰富的知识就让人收获很大了。
  •     马未都的《醉文明》3套都买了,读过之后受益匪浅,《醉文明》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可以作为收藏爱好者的初级读本,抛开收藏不说,《醉文明》也是很好的文化书籍,可以从中感受中国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了解一些国学知识,推荐!
  •     马未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中国文化学者,从收藏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儒家道家释家各种文化的交流及传承。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
  •     没想到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最无事包金的<九九消寒表>,每天只准写一笔,写完刚好八十一笔,冬天也就过去了,古代无所事事的有钱人在打发时间上的钻研真是无人能及
  •     买给老爸的~他一直喜欢收藏,也很喜欢马未都。书里的知识很丰富,有时间我也得读来长长知识。。以后有机会要把全套的收齐!
  •     文化说事儿 明白做人
    马未都,传统文化宣传路上的明灯
  •     从《百家讲坛》开始看马先生,很喜欢他的讲话风格,也很佩服他的渊博知识。现在也一直在追《搜藏马未都》,这本书特价时候买的,内容很丰富,写的也生动,对我们这些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是本不错的书,很开拓视野。等其他几本特价了会继续搜藏的:)
  •     马未都的收藏经验很丰富,喜爱收藏的人应该看看。
  •     如同1一样,期待着2,并期盼着3的出现。。
  •     不学术,接地气,很好读
  •     妈妈去市里培训的时候带给我的,当时其实我处于矇昧状态,马爷点醒我。现在都受益匪浅。
  •     很喜欢马未都的节目,所以买了书来收藏
  •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贰
  •     1比2好
  •     根据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改变,看过几期,没有电视节目好,但都不全,有书就买,不懂收藏,只为了解知识。
  •     除了古董,更吸引人的是文化的解读。
  •     自己很喜欢马老师,他的书他做的节目我都很喜欢。从最开始的《百姓讲坛》,接着就是买马先生的书看。很长知识,真的很长知识。会一直支持马未都先生的。好想去马老师的观复博物馆看看
  •     书的内容就如书名——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文化和人生智慧。
  •     应该不错,别人给受的,喜欢马未都老师,喜欢文物收藏
  •     最近正迷恋玉器收藏门类,虽然此书总体是浅讲各类,但也还是趣意十足,平时在电视节目中看马先生讲收藏,记忆深处,杂件类,范围之广浅入深出!初学者看词书绝不乏味,赞一个!
  •     比《醉文明1》杂,介绍了较多砚台、筷子之类的小件物品,不过依然好看。
  •     中国传统的东西不能丢,美好而平和
  •     收藏马老先生,不仅是收藏文字,更是收藏一种文化和一份心情。
  •     马未都,刚开始是在电视上看他主持的节目的,然后买了这系列的书,很好,非常好,很浅显,然后又又图片,很容易理解,一般来说这样的收藏内容很容易枯燥,但是看他得书,很过瘾,另外,他还会做一些其他的引申的介绍,一本书里可以介绍很多的内容,强烈推荐
  •     电视收藏马未都的纸质版,几乎和电视想同*但是马老的书还是值得收藏
  •     虽然内容基本都是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的,但还是很不错的
  •     认识马未都 是从百家讲坛开始的 之后他的书都一直有关注,包括有关古玩的鉴赏的节目也每季必看,能学到很多东西 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     如同书名,收藏马未都,出的每本都收,深入浅出,读历史、文化,看人生、境界。
  •     马先生在广西电视的《收藏马未都》,内容上比CCTV的《百家论坛》更深入,更丰富。因为节目增加了实战性质的鉴定内容。这夲书倒是真值得细读慢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他随口道来的多方面知识。但,好像马先生有意漏收了一些精妙之处,如他讲紫砂壶的部分,有些“一语点醒梦中人”的话,却没有收入。是怕同时点醒了造假者吗?即使如此,这夲书也很值得一读。
  •     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栏目的内容,平时在看节目时难消化难理解的知识,这本书正好给你巩固学习。
  •     了解古文化,引领新世纪。马未都老师一直是我爱人敬佩的老师之一,语言风趣,博古论今,受益匪浅!
  •     通过马未都,让我喜欢上了中国的历史,绝对值得看的一本书
  •     生活中各种玩意的起源
  •     有时候好事是等来的,不是追求来的。中国人在研磨的过程中首先是调整自己的心境,然后才去书写。过去写字不像今天,今天不管多烦躁你都可以坐在电脑前面,嚼着口香糖,翘着二郎腿去打字。过去是不行的,古人写字是很庄重的事,所以要慢慢去研磨,把心静下来,安静了再开始写字。五子棋要逢二必堵。
  •     我也想要个宝贝~~
  •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喜欢马未都先生,时刻关注他的博客,内容质朴但有分量。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内容是我曾经熟悉但又不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看了后非常喜欢,也学习到了很多常识,我会继续购买马老的书籍,并喜欢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人。
  •     首先是很喜欢马未都老师对文物内在文化的解读。通过一件文物的材质及制作工艺可以深刻领会当时社会的人文环境及国家的兴衰,了解历史的变迁。喜欢中国的文化就会喜欢中国的文物,喜欢中国的文物又会激发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感情。
  •     不错
  •     这部继续漫谈文物,以实物为底子解说。
  •     很喜欢马未都的书,非常的浅显易懂,容易学习,特别是书中用问答形式讲文物和历史,能学到很多知识
  •     有点意思
  •     文物欣赏入门级读物,非常好,让人大开眼界。本来买了这一本,读了之后发现很不错,就把这套书买齐了,很难得。
  •     一比较成系统,二像是集合贴。拿来填补碎片时间不错,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
  •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晴手捧马末都先生的《醉文明——收藏马末都(贰)》,感觉沉甸甸的,全书并不算特别厚,也就两百零几页,但封面扎实,正文纸张厚实,拿在手里感觉很沉手。马末都先生在央视开过百家讲坛,专门讲收藏,我断断续续看过几集,这本书就是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改编加工而成的。全书共26个章节,分别介绍青花、玉壶、龙袍、珠子、砚台、笔筒等几十种文物。最有特色的是每节后面有“观复学堂”和“古玩门诊”两个栏目,“观复学堂”是几道选择题,每题都有“马末都评”来解说答案;“古玩门诊”则介绍一两件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古玩。这种编排体例很新颖,有吸引力。马先生的文学简洁朴素,通俗易懂,处处显现出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而这些共同构成了他专业的文物鉴赏能力和水平。他创建的观复博物馆,是一家民间博物馆,馆名取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的“观复”二字。读了马先生的书,深感自己的历史知识的浅陋,急迫地想补上中国历史知识这一课,尤其是清史。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书,品质很不错,值得阅读更值得收藏。美中不足的是正文字迹太小,读起来很吃力。
  •     翻翻挺有意思的。
  •     我一直很喜欢马未都先生。也许不仅仅是喜欢,应该还有尊敬。他是近年来少数的几个能把文物中蕴含的知识、文明、文化通俗易懂地讲述给大众的人之一。借用宋代司马光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34;,来形容一下国内的那些所谓的文化大儒们,把复杂高深的知识文化用简洁的语言述说清楚,让更多的人听明白,是一种修炼。马老师在这种修炼中比许多文化大儒们都做得好!
  •     感谢在大家把收藏当成一种成财之道的大环境下,马先生对纯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人对中国历史的责任,通过收藏来讲历史,澄清事实,好书!推荐!
  •     喜欢马老师的睿智,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你走进了一个想一直要走下去的世界:“透过宝物讲文化,文化出发看宝物,徜徉图文间,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味古人的生活韵味,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     因为去年看了几本马老说收藏的书,今年春节独身一人去了景德镇,溺于瓷海,无限美好,也钦佩自己的执行力~讲真,乃们不觉得这本封面马老好像画了眼线吗哈哈~
  •     长姿势!
  •     如果喜欢了解收藏中所蕴含的文化,可以看看马未都的书
  •     因为喜欢看&#34;马先生的&#34;收藏马未都&#34;所以也喜欢看马先生的作品,
  •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
  •     读到的不是文玩,是文化。
  •     文物里不仅有人文历史,也有感情感悟。马先生写的这本书,有很多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眼界远高于自己,不禁有些自惭形秽。然已,还是应该多看书学字。
  •     这本书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收藏文化,还能从书中学习明白做人。
  •     与以往的一样,体例和风格。门道当然还是多的,但有点审美疲劳
  •     马扎!
  •     马先生的书让人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浩淼和亲切,值得收藏。
  •     想买很久了,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作者文风通俗有趣,让人可以在轻松愉悦中领略到收藏领域蕴含的深厚中国文化。印刷质量也非常好,很精致。
  •     喜欢是因为马先生把收藏物与文化结合起来,学到不少东西
  •     语言平实,内容丰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