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现代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设计 > 穿越后现代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301210758
作者:邵亦杨
页数:197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穿越后现代为主题,着重阐释和分析当代西方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最新趋势,特别是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当代西方艺术如何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困境和面临的新问题,继《后现代之后》之后再次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一个不再受主义和理论束缚的时代已经来临。

书籍目录

穿越后现代…………………………………… 1
具象绘画如何进入前卫经典?………………19
形式和反形式…………………………………39
当代艺术无形式?………………………………55
身体• 性别• 政治……………………………61
性别与身体的另类案例………………………92
艺术批评死亡了?…………………………… 114
从后殖民到跨文化………………………… 127
视觉文化vs.艺术史… …………………… 148
从绘画到影像……………………………… 162

编辑推荐

   《美学与艺术丛书·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以穿越后现代为主题着重阐释当代西方视觉的现状和最新趋势,剖析了当代西方艺术如何走出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和面临的新问题,资料详实,案例丰富,阐述细微,语言生动,读者可以在图文互证中漫游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艺术天地,看清纷杂的当代艺术界。

内容概要

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主任,中央美院美术史论系学士,悉尼大学美术史硕士、博士,主要从事西方美术史、西方现当代艺术研究和教学。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著有《后现代之后》、ChineseModernArt1980s&1990s(USA)。

图书封面


 穿越后现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火爆的今天,我们对于西方当代艺术又了解多少?当代艺术中纷繁的现象应如何看待和理解?它们会有明天么、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北大出版社新出的《美学与艺术丛书》中,《后现代之后——后前卫视觉艺术》与《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这两本关于西方当代艺术的专著(前者曾于2008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虽然不能完全回答清楚,但却足以启发思考。此二书在内容上有序列性和互补性,作者邵亦杨希望此二书能够“为后现代时期以来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和实践勾画一个更为全面的图景”。“后现代”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是一个时髦却让众人“心存畏戒”的词汇,因为它玄而又玄,让人想起一堆纷繁错乱、无法描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后现代艺术”的宽广领域,它更加复杂,却以无聊、无序、无所谓、无法言说的轻松姿态,躲闪着观者想要一探究竟的决心。它以反叛者的腔调诉说着它的空洞,而这也正是它迷人和魅惑之处。但过去的终将会过去,后现代之后的反叛者们,已厌倦了冰冷的艺术理论和无止尽的机械的复制,迫不及待地渴望重新回到艺术可感、可观的经验之中。所谓“后现代之后”与“穿越后现代”,是作者试图跳出“后现代”理论框架的努力。作者在此两本书中探讨了近二十年来西方当代视觉艺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包括它与过去的艺术传统,尤其是与“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之所以要“穿越”,是因为不想被思维定式潜规则,是试图消除艺术边界的努力。这也是受德勒兹生命政治学说的影响,他一再试图打破各种边界和限定,尊重生命欲望,推崇“感知力”。作者在两本书中“穿越繁盛而又贫弱的当代艺术景观,触摸这个不再受主义和理论束缚的时代的脉搏”,试图打破理论和艺术间依附和被依附的旧有关系,重新建立新的联系,启发我们久违了的感知力。作者邵亦杨曾在悉尼大学就读美术史硕士、博士,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对于美术史的深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作者对于当代艺术的敏感性,深厚的理论积淀培养了作者优异的思辨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语言的朴素和生动有效地消化了部分学术书籍固有的晦涩、枯燥外,作者智慧深刻的思考也耐人寻味。例如《后现代之后——后前卫视觉艺术》的封面是达米恩•赫斯特的那条著名的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鲨鱼,这不仅仅出于作者个人的喜爱和视觉效果的强烈。作者曾在《视觉文化vs艺术史》这一章中,用这条人尽皆知的鲸鱼对视觉文化和其处境做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它)虽浸没于福尔马林溶液中,但仍然显得异常冷酷和凶悍。它的身体穿越了白色的水箱格子,仿佛冲破了所有理性的条条框框。这样一种表现方式横跨于建筑、绘画、雕塑和生物学之间,显示出混杂、多媒体、跨学科的霸气,有如来势凶猛、正处于扩张之中的视觉文化。”其实这样生动却深刻准确的语言在此书中俯拾即是,让人不禁佩服作者自由地穿越于理论和艺术中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并不是知识性的读本,作者并不局限于介绍艺术家和相关理论的普及,而是提供观看艺术、思考当代文化的视角,因此作者围绕令人头疼的当代艺术问题展开层层叙述。例如:为什么当代艺术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恐怖的作品?这还算艺术么?令人震惊难道是艺术的本质么?绘画死亡了么?具象绘画算的上前卫么?形式还有意义么?如何看待今天身处数码时代的影像艺术呢?视觉文化取代艺术史了么?……对于这些问题,作者既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分析,也进行了旁征博引,其中不乏最新的理论成果,却又决非生硬地套用和照搬。同时,对于每一个问题,作者都能做到在理论和具体的艺术活动中自由穿越,把抽象的理论和生动的艺术实践实例结合展开阐释分析,在启发读者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回答,却并没有盖棺定论。诚如作者一贯的学术开放态度。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条理清晰,在每一章下设立小节,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探究问题的方式、包括她的困惑。应该说,这些文章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文章中的命题和思路,都能让感兴趣的读者在私下里做更为得到周密的论证和延展。可以说,《后现代之后——后前卫视觉艺术》与《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虽然是一本理论严谨、指涉西方当代艺术的学术专著,却可以拥有层次不同的读者。对于当代艺术好奇的“门外汉”们来讲,它绝对可以满足你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当代艺术常识的心理,且不说它文中举例的艺术家和作品几乎包含了是西方当代艺术中最为热门的“明星”,单是每个章节短小精悍的题目都足以使你了解此领域的争论热点。对于一名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专业人士来说,此本书既可以为你提供新的视角和材料,也可以让你领略到一名专业学者游刃有余的熟练穿越于理论、艺术、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强大能力。同时,由于此书每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每个章节篇幅恰到好处,配图丰富,使得读者无论从哪章看起、无论何时看起,都能较为轻松地阅读,这对于一本关于西方当代艺术、涉及理论的书籍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也千万不要怀疑它不可忽略和被替代的学术力量,相信这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一位专业的读者都能切身体会的。最后,诚如作者自己所说,“当你希望在其中寻找美感时,它也许会令你失望,但是当你想在其中寻求思想的乐趣时,它却令人着迷。当代前卫艺术所呈现的问题就像迷宫一样吸引着我去寻找一个出口。我找到的出口肯定不是唯一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迷宫都不一样。如果我的写作能够带给像我一样喜欢走迷宫的人一点乐趣的话,那就是我写作的愉快了。”愿更多读者能读到这两本对于当代艺术“轻松涉猎亦可,严谨考察必备”的专著,感受到此二本书带给我思想深处的乐趣!
  •     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一词曾频繁出现于哲学和艺术等领域中。由于后现代主义所包容的多重艺术派别及其本身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既定的理念,我们很难从理论上对它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它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的精神内涵,无疑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后现代思维在哲学上所抱持的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怀疑态度难免导致了对思想和外在事物感知力、判断力的缺失。这也为后现代主义招来猛烈的批判。在这种对立中,后现代主义该何去何从?继《后现代之后》一书对近20年中后现代主义以后的西方当代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后,邵亦杨老师在《穿越后现代》一书中对如何看待当代西方艺术的新发展及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矛盾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回归到16世纪中叶瓦萨里曾在《大艺术家传》中初步勾勒的艺术史观:“新”对于“旧”的超越和集大成。这不只是贝尔丁所概括的“循环往复”的“生物学模式”,而是有机的“再生”(rinascita)。于是艺术在新的发展中进行继承与反拨。然而当批评家们建立起自己的规则并为捍卫它而孜孜不倦时,往往容易因为矫枉过正而陷入另一种危险的境地。许多对后现代主义的攻击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同样的问题。单一的二元对立观使得学者用大量指向性词汇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定义,为其塑造了“破坏者”的形象。邵老师认为德勒兹反“后学”潮流而上的思考方式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传统的美学逻辑解体后,艺术向何处去?”抛开那些非此即彼的论争,走出令人费解的哲学理论的自身逻辑,打破各学科和领域间的隔阂,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理论不再高屋建瓴,而是与艺术建立起新的联系,是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诉求,也是视觉文化这门交叉性学科存在的意义。正是基于这个观点,邵老师从多维的视角,围绕批评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对西方现当代艺术进行脉络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现今处于快速变化的大环境下,这种中立的视角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导致了旧有价值体系受到冲击,固有观念被瓦解。大众接受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原本边缘化的群体不再受到歧视或回避,弱势群体在社会视点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这并不代表争端已消失。相反,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针对具体主题的争端中,邵老师并不急于选定阵营,而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辩证地看待问题,力图在对立之中寻求统一。书中提到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由来已久的对立。在前者主导的艺术市场上,后者被视为异端。而同样的,当抽象绘画大行其道时,一幅具备诸般优点的具象作品也可能受到冷落。然而事实上,并非对外在的细致描绘必然暗示着对内在的忽略。在展现卓越绘画技巧的同时关注意识和精神的内涵,正是当代艺术所要展示的。具象绘画进入前卫经典,正是邵老师为当代绘画所指出的一个方向。在其他诸如形式与反形式的对立中,她也试图消除二元对立的高墙,使现代艺术突破单方面的局限,在矛盾的共存中实现文化的建构。这种折衷并不代表妥协,而是表明了她跳出对与错的判断目的,以清醒的视角分析现象的能力。在艺术史的发展中,任何艺术流派都不是独立的存在。横向的文本环境与纵向的历史继承在艺术品的创造中都至关重要。在全书的叙述中,从具象—抽象,形式—反形式这样随着时代推移不断地在互相解构中轮流复归的历史命题,到身体、性别、政治以及后殖民这样从边缘化到成为争论漩涡核心的敏感话题,到“艺术批评是否死亡”“视觉文化研究是否取代了艺术史”这样的当代性思考,再到视觉文化的学科意义,邵老师没有使用过多逻辑复杂的学术语言进行论证,而是在充分考虑历史环境的前提下,立足于艺术家及作品的具体范例,并从全局的角度在作为一个个“点”的个例之间建立起线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兼顾了横向与纵向的发展,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在读者面前清晰地展开了当代西方视觉艺术发展的脉络,为后现代主义发展的困境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在全球性与整体性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建立跨文化研究,成为解决旧有学科新危机的重要途径。当然,不只是反学科被提倡,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媒介、材料、主题或是观看主客体等从内而外的局限都应得到突破,以创造更开放、更多样、更宽容的艺术,加强艺术家与观众间的双向交流。这也表明了在大众中普及视觉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一部真正做到在艺术与理论间建立紧密联系的成果,不得不说本书是从大众到艺术从业者的好选择。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第二本。条理清晰,且无理论的枯燥,愉快的阅读体验。入门推荐。
  •     浅显易懂的不装逼理论
  •     买了一堆书,准备放假慢慢看。这套书内容还是很新颖的。包装也精美。值得收藏。
  •     快速阅读,案例分享
  •     深入浅出
  •     非常新颖,彻底沦陷成邵亦杨老师脑残粉。以前的教材大多千篇一律,但是邵亦杨的教材就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比起教材更加丰富更加前沿。收获颇丰。
  •     前沿而又丰富,对于同步了解繁杂的当代西方艺术,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     一本小书,写的简介明快,甚好。
  •     通过此书比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现当代艺术,并与社会历史哲学背景相联系。好书,推荐!
  •     今年读过得最棒的关于艺术史的书,没有之一,真是字字玑珠。PS:就是这个封皮好波普啊啊啊,怎么着也是是本深邃的理论书呢……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艺术书
  •     喜欢研究视觉艺术和当代艺术的
  •     怎么窝白瞎地想起像是文人画一样需要理解背景建构文本连接不知郑思肖亡国失土而作露根兰就像看里希特的行政大楼而不知道他的德国战争记忆,每部作品打包一个辐射体点面线按书里的话说就是新感知器官的形成是内在需要的结果可惜文字无法传递的看不到就形同幻肢ヽ( ̄▽ ̄)ノ撒
  •     女神的书,有点难懂
  •     对人体和人性的探索与考量的多样表达使得当代艺术毫不逊色于传统艺术,甚至更为杰出。
  •     比《后现代之后》写得好,最终还是落脚到“人性”上,许是偷懒方法之一种。
  •     阅读很愉快,都是当下感兴趣的艺术话题。同类型的书感觉还是蛮少的。
  •     新媒体资料室的东西更全面,没机会享用的只好假人之手鸟
  •     这本书有几大篇竟然是抄袭的!几乎只是增加了一点描述。最后一篇将Gerhard Richter、Bill Viola、Matthew Barney并为影像的一章,然后章节名分别起为记忆、时间和未来,有意思
  •     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他真是让我再一次体会了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不能谋面的人聊天的心情。并且这个人,竟然一点点打开了我对当代艺术的认识。
  •     纸质挺好 内容的话还没看老介绍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