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生命.严友人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雕塑 > 雕塑生命.严友人

出版社:上海文化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807403333
作者:严友人
页数:107页

作者简介

《雕塑生命·严友人》作者严友人把宇宙概念中不确定的未知数作为创作的追求境界,在虚无中有深沉意韵、智慧闪光。他将西方的“法”与东方的“魂”结合起来,抛开物象之象,追求心中高蹈之象,从形而下的“法”攀升至形而上的“道”,摆脱对象物的束缚,追求“天知道”的释然开悟。他努力探索开拓诗意雕塑的新语境,言简意赅,使雕塑成为意象的诗意雕塑。拙扑的外造型里有丰富的内涵、观念和哲理。他的雕塑中有萌动的羞涩,有希冀的期盼,有再思的沉痛,有遗憾的告别,有凝重的疑问,有躲闪的暗示。青春的躁动在清新的飘逸中渗透朦胧的欢愉……他的作品大都透着一股清阳之气,总的感觉就是——在一切爱之上,还有着生死心切的生命意识,刻骨铭心、荡气回肠。

书籍目录

生命浮云肖像探索索引

编辑推荐

《雕塑生命·严友人》中,我们快乐地与严友人分享体会,并一同进入道法自然、艺术真正妙有的境界。

内容概要

严友人,师从张充仁,中国雕塑界的顶尖人物之一。1943年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雕塑系本科,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任职20年。

1985年辞职成为职业雕塑家,作品多为讴歌生命的题材,尤擅长肖像雕塑。

他的作品力求雕塑的大气魄,力避细节破坏整体。返璞归真,还雕塑以原始本真的面目。他反对奢华铺陈、繁琐罗列和刻意造作。

他把宇宙概念中不确定的未知数作为创作的追求境界,在虚无中有深沉意韵、智慧闪光。

他将西方的”法”与东方的“魂”结合起来,抛开物象之象,追求心中高蹈之象,从形而下的“法“攀升至形而上的“道”,摆脱对象物的束缚,追求“天知道”的释然开悟。

他努力探索开拓诗意雕塑的新语境,言简意赅,使雕塑成为意象的诗意雕塑。拙扑的外造型里有丰富的内涵、观念和哲理。

他的雕塑中有萌动的羞涩,有希冀的期盼,有再思的沉痛,有遗憾的告别,有凝重的疑问,有躲闪的暗示。青春的躁动在清新的飘逸中渗透朦胧的欢愉……

他的作品大都透着一股清阳之气,总的感觉就是——在一切爱之上,还有着生死心切的生命意识,刻骨铭心、荡气回肠,

在这画册中,我们快乐地与严友人分享体会,并一同进入道法自然、艺术真正妙有的境界。

图书封面


 雕塑生命.严友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严友人诗意雕塑的语言和主题范达明严友人“文革”前夕毕业于上海美专雕塑专业本科,作为一位学院派雕塑家,他的艺术创作风格一向崇尚写实。但新时期以来在现代艺术新潮的推动下,他又很快有了新的醒悟和新的感奋。1979年,他首次在上海“欣赏画展”上推出了超越“写实派”风格的一批雕塑新作,引起美术界与社会的强烈反响。1980年4月,他以《思》、《盼》、《吻》、《少女》等富有现代感的雕塑作品参加日本神奈川第21回县展并获该县“知事赏”,随之又加入了神奈川美术家协会和日本国际美术家协会。《思》等作品的出现,可以说成为他下决心向正统“写实派”雕塑艺术风格行最终诀别礼的标志,换言之,自此以后他就要为创作出自己心仪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雕塑作品而奋斗了。那么,什么是严友人自己所心仪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雕塑呢?严说,他赞同现代雕塑的所谓“返朴归真”的主张。他认为,所谓现代雕塑,未必一定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或一定是采用装置式的拼接手法的。“真”,仍然是他关注的焦点或归宿。他认为中国现代雕塑应该还其原始纯净的真的本质,当然这个“真”的本质是寓意于尽可能自然、单纯、概括的材料形式中的;在雕塑的造型形式中,惟有朴素,惟有朴拙,才会体现出“真”的本质,或者说才会有真理的可被感知的体现。为此,他所力求做到的,恰恰是同有些写实派雕塑家的做法相反,即不求在细节上同外部世界、同对象的逼肖或逼真,避免让雕塑作品堕入奢华铺陈、繁琐罗列、刻意造作的窠臼;当然,在运用泥块、石头、木头、金属等材料时,他仍然会注意作品对三度空间之体积和位置的营造,不过在对自然材料的精心选择与配置中,他更注意的是通过对人体或人体间关系的变形、组合等处理,构成与众不同的、能表现对象本质内容的新的造型,借以凸显人的肉体的精神的美、凸显人的生命的青春与活力,既讴歌人类的伟大与强悍,也不忌讳人类在自然与社会斗争中不能不具有的懦弱与错失,冷静又理性地看待人的从善与作恶的双重表现,以此提示人类正视“自己”,正视“自己”与自然之间已经构成的相互关系,更正视“自己”与自然之间可能存在也应该构成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友人苦心孤诣的雕塑艺术新探索中,可以见出他致力于在其雕塑表现语言中注入一种文学性因素,不过,他作品中的这种文学性因素显然与六七十年代中国样板泥塑《收租院》(或那一类型的其他作品)中的所谓戏剧性因素或情节性因素大相径庭——这也正是他的雕塑作品另辟蹊径的重要方面。他把这种文学性因素称作诗意,他的雕塑因此也可以称作诗意雕塑:它们往往被诉诸诗的隐喻与象征,或诗的夸张与幻想,有时还不乏黑色幽默与荒诞,由此使雕塑在固定不动的空间实体造型中、在朴素与朴拙的造型形式中得以内蕴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甚至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哲理——总之,他的雕塑力求于言简而意赅,显然,这正是“诗意”这一命题的基本特征。如果说诗意特征的重要方面在于寓意,那么就这一点说,诗意雕塑也可以说就是寓意雕塑。它们要求具有凝炼、省略、突出和强化的外观之象——既不完全抽象又不完全具象。它也就是意象。这种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敏感和独特感受的主观表现,带着艺术家强烈的主观意念和个性激情,它是物质的、可触摸的雕塑媒介材料与人的精神的灵智合二而一转化的结晶——它是被意念化被人化了的物材,或者说是物材的被人化被意念化。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从雕塑表达的主题来说,严友人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又成为他直接或间接用来表达他自己对人生的探索思考与感悟的载体。作为一个特定年龄段的中国人,严友人同样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苦难。其实,任何人的一生(包括能够避开所谓“文革”的别的年龄段的人)都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平淡无奇的。而严友人对于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包括其中所充满的曲折反复与矛盾痛苦尤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的艺术的探索之路与他的人生探索之路是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严友人一系列雕塑作品在创作主题上的演进过程,也正大体上应对了他自己平生已实有体验的人生探索的艰难进程。从以下几件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更清晰地聆听到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由衷生成的对于人生思考的内心独白。先看《弃子》和《搏》这两件树根造型的雕塑。《弃子》,抛开了对作品全部表面的具体细节的刻画,只留下对象天然的基本外型和动作倾向。对象的形态就像一个被遗弃的小狗正向路人翘首乞怜。这似乎是雕塑家的自我在同写实派分离之后对自己飘游异域而企望成功的写照。不管怎样,总是雕塑家内心对新生的、孤单的、弱小的事物与生命的一种怜悯与同情心的流露。雕塑家说他雕的是被遗弃的自己。《搏》,表现了主体与外界所处的直接对抗的状态。哪怕海浪要吞没小舟,也不能遏制驾舟人激浪勇进的拼搏。这一作品寄寓了雕塑家自身在人生与艺术道路上的桀骜不训的性格。驾舟人算得上是英雄,但不是神;正因为他在搏击中已经领教了环境的险恶与危难有多大,所以在他内心其实也不能不有所恐惧的闪念。铜像《魇》表现的是一个曾被恐惧的噩梦久久缠身的男少年,尽管噩梦醒来已是早晨,但是为摆脱这种历史遗留的精神梦魇,他还陷入于困惑与挣扎的状态。无疑,现实的英雄不在于他从不面临种种的险恶与恐惧,而在于他总不会失却最终克服这些险恶与恐惧的勇气。这种勇气,正是建立在对美好理想的深厚希望之中。而《憧憬》,表达的正是一种对上述深厚希望的寄托。女孩与一男一女——象征着人类飞向自由王国的精神化身——的飞升的幻影,构成节节上升的一字形的直线造型,这仿佛成了一枚待发的三级火箭,一股潜在的巨大冲力正在其中酝酿。作品表达了作者冲破传统的渴望,这是一种犹如火箭冲破巨大地心引力的束缚而进入无限宇宙的无限与自由的渴望。《天堂》、《噬》与《烟》等作品旨在揭示自然与人的关系,揭示自然与人生演化的哲理,表现自然与人生不能不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一自然发展规律所制约的必然性。《天堂》中的鹰代表着享有不可一世的至尊之位的猎者的形象——在人类的天葬中,鹰成为最高的主宰;它的嘴和腹在虔诚的信徒心目中似乎就是天堂之门,就是灵魂求得莫大安慰的最后的归宿。殊不知,这鹰在别处也同样不过是被猎之物。这是富有讽刺意味的。《噬》所塑造的形象据说就是神农架“野人”,这是人类至今企图寻找却始终未曾找到也未被证实的一种介于人/猿之间的特异生物——雕塑家凭借自己的创造性主观幻想,把他(它)变成了一种仿佛已真实存在的具体物种。《噬》显示了淡淡的哀愁下面的深刻悲剧色彩,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蕴。“野人”对文明人类向其领地的开进和对他(它)的追捕显出了自己潜意识的不安与内心的焦灼,他(它)正呲牙咧嘴地咬住自己的肩膀。应该说,“野人”几千万年来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或如果能够生存下来的话),正在于他(它)与文明人类的远远的绝对隔绝,在于他(它)传统生活方式的固有的守旧不变;一旦他(它)真的被文明的人类所找到,就意味着他(它)与文明人类的“远远的绝对隔绝”之壁垒的打断,就意味着他(它)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么它的灭顶之灾的末日也就来临了。而今预感到人类文明的包围圈的日趋缩小,一种朦胧的半意识驱使他(它)觉得与其自己行将被毁不如干脆自毁。如果说《噬》的主题表达的是“野人”离奇的自我吞噬,那倒不如说是表达了文明对野蛮、对自然的必然的吞噬。或者如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宣传“回归自然”的思想时所表明的一个前提,人类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使自己“异化”,使自己的道德日益沦丧。进一层看,进入所谓现代文明的人类,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每天进行着一种自相残杀式的争斗?《噬》是一面镜子,揭示了文明与自然所包含的内在冲突:文明在更新与变革了包括原始的人在内的自然的同时,既发展了自然发展了自己,也破坏了自然破坏了自己——这一作品让你看到聪明人类也包含着的一种愚蠢,文明的人类甚至在自己有所醒悟以后仍然无法摆脱这样的一个事实——想回归自然,实际又回归不到自然。面对《烟》,问题被提得更现实更尖锐了,即令是公认最科学最完善的死尸处理方式的火化,也无法消除焚尸炉烟囱吐出的滚滚浓烟——它漂浮不散,而且永存不灭。这种死对生的最后留恋,恰恰又是死对生的新的戕害。《烟》告诉人们,焚尸炉可以焚去一切尸体,却焚不去可能因此遗留的罪恶。《烟》的造型就是罪恶永存的象征。雕塑家另一部分作品表现的是人类本性的普遍主题——母爱、性与生命。这一点首先在雕塑《育》中典型地呈现出来:新生的婴儿得其所哉地处在母亲叉开的双腿间,这就是温暖的摇篮。当我问到这件作品的独特构思时,雕塑家说他常常注意到生活中有这种真实形态,这是成熟的母性骨肉之爱的自然流露。作者似乎领悟到在一种伟大母爱的自我牺牲中也同时孕育着的生机,当然,从作品特意把母亲的双腿塑造成男性般粗短、苍老来看,雕塑家更在于以此感叹女性人生的坎坷。雕塑《育》不啻是作者以极大的热忱和同情向伟大的母爱呈上的一份感恩之心。《天》,表达了一对情人拥抱亲吻转而互相咬与吞没对方的情状,它揭示了人类性爱作为天意在欢娱中包含的自我消解的悲剧性。雕塑上风化的石纹刻下了道道历史的痕迹,留下一丝的形象,将男女两性概括、融化成永恒的一体。当然,自我的消解既是融化,是吞没,却也正是升华,或者积极地说,是从自我的执著转入自我的解脱。《归》,可以说是雕塑家自己对美的最高理想境界的歌唱。充满青春美的全裸少女被大海的浪尖高高托起,由于旨在表现人的身体,象征精神的头部反倒处于全身的最下端,几乎埋入双肩而浑然难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再不像在《搏》中那样冲突对立,而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里,大海仍在奔腾,少女的身躯却由于畅游于海浪之上,反倒处在一片相对的宁静之中。此时,大海与少女的关系犹如电影中诗意的慢镜头,两者显得和谐与融洽,仿佛天人合一,仿佛大海的浪花成了一个俊美矫健的少年,他以驯练有素的技巧把同样训练有素的、默契配合的少女高高地托起,悠悠然,优哉游哉。这是一种大自然与人类最终达到同步和谐的理想境界。综上所述,我们这里似乎可以做一如下的概括性的表述:揭示自我对旧传统摒弃过程中的留念与诀别,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免的恐惧与希望,这些构成了严友人雕塑的第一类主题,这是主观自我的内心激情的主题。展现自然与人生的角逐与竞争是第二类主题,这是客观外在冷眼旁观的主题。第三类主题是上面两类主题所和谐统一发展成的主题,是关于人类天性与永恒生命的主题,是主客观有机统一、崇高与美有机统一的主题。严友人在自己的雕塑中倾注了丰富的内涵意蕴,这是诗意的内涵意蕴,是他在与写实派的雕塑语言决绝以后获得的。可以说,正是对写实派雕塑语言的决绝,才为他的诗意雕塑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严友人的雕塑创作也由此很快走到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前列。他自称是个探索者;但就其已经取得的成就或其整个艺术的创造性历程而言,他不愧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1980年10月6—10日初稿于上海大同坊2005年9月17日改稿于杭州梅苑阁附注:谢谢友人先生日前赠送了我他的这本精美而有品位的雕塑画册《雕塑生命·严友人》。未及能有新的评点,权且先以此旧文祝贺他的这本新著的问世! 2008.12.22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一代雕塑大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