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雕塑 > 中国雕塑史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2
ISBN:9787530625583
作者:梁思成
页数:172页

作者简介

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〇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设有图片)编辑而成的。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他往往在这些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书籍目录

1、 前言
2、 中国雕塑史
3、 上古
4、 三代――夏
5、 三代――商
6、 三代――周
7、 秦
8、 两汉
9、 三国、两晋
10、南北朝――南朝
11、南北朝――北朝
12、元魏
13、北齐、北周
14、隋
15、唐
16、宋
17、元、明、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中国雕塑史一九三O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没有图片)编辑而成的。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者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他往往在这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这时期他也熟读了不少欧洲及日本学者的有关著述。这份讲稿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写的。    虽然那时梁思成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大足……这些佛教圣地去考察过,但他对我国的雕塑已有很深的研究。记得有一次他与陈植先生一起去拜访陈叔通老先生,陈老先生酷爱文物,家中收藏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佛像。陈老先生看梁思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他的收藏,因而指着一尊塑像对他说“你如果能猜出这尊像的年代,我就把它送给你。”没想到梁思成竟脱口而出说“这是辽代的。”把陈老先生吓了一跳。虽然这只是一句戏言,但陈老却执意要把这尊昂贵的为您无送给梁思成。    到了三十年代,自一九三一至一九三六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学社同仁,陆续前往云冈、天龙山、龙门、南北响唐山、山东历城神通寺千佛崖等地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他又与刘敦桢等赴四川,沿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夹江两岸及广元、大足等地对摩崖石刻作了半年多的考察。至此他对我国雕塑的研究已是造诣很深。    一九四七年他赴美国讲学,曾参加庆祝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二百周年的学术活动,并做了“唐宋雕塑”及“建筑发现”两个学术报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这次学术活动使他在这个学科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要知道与会者并非一般的听众,而是六十多位研究远东文化的专家学者,为此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费慰梅说:正是他首次把四川大足的雕塑艺术介绍给国际学术界的。他从美国回国时,曾对陈植说准备写一本“中国雕塑史”。回到清华后在教学中,也开了“中国雕塑史”这门课。可惜在一九五而年教学改革中把这门课取消了。    至今清华建筑系五十年代的学生,还清晰的记得,梁家那大大小小的金石佛像和明器。他还常常要学生看一个白色的小陶猪,问学生欣赏不?如果你摇摇头,他就哈哈大笑说:“等你能欣赏时,你就快毕业了。”你若点头,他就考问你为什么?有一次我被他考了之后要他给我讲讲,他哈哈一笑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生气了说:“那你就不是个好老师。”他看我真急了,就拉着我的一只手,要我顺着小猪的脊背从上往下抚摩,并说“你看这条曲线,这么刚劲有力,这和圆滚滚的猪好像不是一回事。但你看这整个陶猪,却又是这么惟妙惟肖。”人们也绝忘不了,那双踏在直径仅二十公分的莲花上的一双小胖脚丫。那是他在佛光寺后山拾来的。佛像的身子已毁了,只剩下这双可爱的小胖脚,他常常拿着这双脚对学生说:“这是唐代典型的佛脚。”他还风趣地在这双脚的背面写上“莫待临时抱”。……

章节摘录

书摘                                  中国雕塑史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故殷周铜器,其市价每以字之多寡而定;其有字者,价每数十倍于无字者,其形式之美丑,购者多忽略之。此金钱之价格,虽不足以作艺术评判之标准,然而一般人对于金石之看法,固已可见矣。乾隆为清代收藏最富之帝皇,然其所致亦多书画及铜器,未尝有真正之雕塑物也。至于普通玩碑帖者,多注意碑文字体,鲜有注意及碑之其他部分者;虽碑板收藏极博之人,若询以碑之其他部分,鲜能以对。盖历来社会一般观念,均以雕刻作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    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此最古而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考之古籍,鲜有提及;画谱画录中偶或述其事而未得其详。欲周游国内,遍访名迹,则兵匪满地,行路艰难。故在今日欲从事于中国古雕塑之研究,实匪浅易。幸而——抑不幸——外国各大美术馆,对于我国雕塑多搜罗完备,按时分类,条理井然,便于研究。著名学者,如日本之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法国之伯[1]本稿系梁先生在东北大学时的讲课提纲,成于1930年。希和(Paul Pelliot),沙畹(Edouard Chavannes),瑞典之喜龙仁(Osvald Siren)  ,俱有著述,供我南车。而国人之著述反无一足道者,能无有愧?今在东北大学讲此,不得不借重于外国诸先生及各美术馆之收藏,甚望日后战争结束,得畅游中国,以补订斯篇之不足也校注[1]。                                 南北朝——南朝    自南北朝而佛教始盛,中国文化,自有史以来,曾未如此时变动之甚者也。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而艺术者一时代一民族之象征,其变动之甚,尤非以前梦想所及者。在雕塑上,至第五世纪,  已渐受佛教之浸融,然其来也渐。在此新旧思想交替之时,在政治历史上已入刘宋萧梁,而佛教尚未握人生大权之际,有少数雕刻遗物为学者所宜注意者。其大多数皆为陵墓上之石兽。多发现于南京附近。南京为南朝帝都,古称建业,宋、齐、梁、陈皆都于此。附近陵墓即其帝王陵墓也。陵墓在今南京附近,江宁,句容,丹阳等县境内,共约十余,其坟堆皆已平没,然其中柱,碑,翁仲等等尚多存在者。瑞典学者喜龙仁(Siren)所著《中国雕刻》言之甚详。    其中最古者为宋文帝陵,在梁朝诸陵之东。宋陵前守卫之二石兽,其一尚存,然头部已残破不整。其谨严之状,较后代者尤甚,然在此谨严之中,乃露出一种刚强极大之力,其弯曲之腰,短捷之翼,长美之须,皆足以表之。中国雕刻遗物中,鲜有能与此赑屓比刚斗劲者。    萧梁诸墓刻,遗物尤多。始兴忠武王萧愴(普通三年,公元522年薨)碑,碑头螭首,颇似汉碑。吴平忠侯萧景及安成康王萧秀,俱卒于普通年间,故其墓刻俱属同时(公元六世纪初),形制亦同(第四十一、四十二图)。其石兽长约九尺余,较宋文帝陵石兽尤大,然刚劲则逊之。其姿势较灵动,头仰向后,胸膛突出。此兽形状之庄严,全在肥粗之颈及突出之胸。其头几似由颈中突出,颈由背上伸如瓢,而头乃出自瓢中也。其口张牙露,舌垂胸前,适足以增胸颈曲线之动作姿势。其身体较细,无突起之筋肉,然腰部及股上曲线雕纹,适足以表示其中蕴藏无量劲力者。    由其形式上观之,此石狮与山东嘉祥县汉武氏祠狮实属一系统,不过在雕饰方面,较汉狮为发达耳。    然此汉狮梁狮,皆非写实作品,其与真狮相似之点极少。其形体纯属理想的,其实为狮为虎,抑为麒麟,实难赐以真名也。今此石狮及碑柱,多半埋于江南稻田中,遥望只见其半,其中数事已于数年前盗卖美洲,现存彭省大学美术馆。其他数件之命运如何,则不敢预言也。    考古艺术之以石狮为门卫者,古巴比伦及阿西利亚皆有之。然此西亚古物与中国翼狮之关系究如何。地之相去也万里,岁之相去也千余岁。然而中国六朝石兽之为波斯石狮之子孙,殆无疑义。所未晓者,则其传流之路径及程序耳。至此以后,狮子之在中国,遂自渐成一派,与其他各国不同,其形制曰新月异。盖在古代中国,狮子之难得见无异麟凤,虽偶有进贡自西南夷,然不能为中土人人所见,故不得不随理想而制作,及至明清而狮子乃变成狰狞之大巴狗,其变化之程序,步步可考,然非本篇所能论及也。    南朝造像现存者极少。就中最古者为陶斋(端方)旧藏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铜像。高约一尺三寸。两肩覆袈裟,颇似健陀罗佛像。然在技术上毫无印度风。其面貌姿态乃至光背之轮廓皆为中国创作,盖戴安道所创始之南朝式也(第四十图)。    美京华盛顿(Frcer  Gallery)藏元嘉二十八年铜像一躯。光背作叶状,上镌火焰纹,而有三小佛浮起。大致与十四年像同。    当是时,戴安道之子名颐者,字仲若,肖其父,长于才巧,精雕塑。安道作像,仲若常参虑之。仲若作品之见于记载者颇多。济阳江夷与仲若友善,为制弥勒像,后藏会稽龙华寺。又修冶绍灵寺及瓦棺寺丈六金像二躯。又作丈六金像于蒋州兴皇寺,隋开皇间寺灾,迁像洛阳白马寺。此外戴氏父子制像颇多,然实物乃无一存焉。                                  南北朝——北朝                                      元  魏    在元魏治下,佛老皆为帝王所提倡,故在此时期间,造像之风甚盛。然其发展,非尽坦途。    魏太武帝(公元424—452年)初信佛教,常与高德沙门谈论佛法。四月八日,诸寺辇像游行广衢,帝亲御门楼,瞻观散花,以致敬礼。此实为魏行像之滥觞。然帝好老庄,晨夕讽味。富于春秋,锐志武功。虽归宗佛法,敬重沙门,然未观经教,未深求缘报之旨。信嵩山道士寇谦之术。司徒崔浩,尤恶佛法,尝语帝以佛法之虚诞。帝益信之。太平真君五年诏王公以至庶人,家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巧匠者,  限期逐出,否则沙门师巫身死,主人门诛。既而帝入寺中,见沙门饮酒,又见其室藏财物弓矢及富人寄藏物,忿其非法。时崔浩亦从在侧,因更进其说,遂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三月,诏诸州坑沙门,凡有佛像及胡经者亦尽焚毁。太子晃信佛,再三谏弗听。然幸得暂缓宣诏,俾远近得闻,各自为计。故沙门经像亡匿多得幸免。然塔庙及大像,无复孑遗。    太武帝被弒后。文成帝即位,诏复佛法,自真君七年,至此,凡七年间,魏境造像完全屏息。    物极则反,复法之后,建寺造像之风又盛。遂命诸州郡,限其财用,各建佛图。往时所毁并皆修复,藏匿经像遂复出世。至献文帝(公元466—471年)竟有舍身佛道,摒弃尊位之行为。其对于寺观之兴筑及佛像之塑造盖极提倡也。    我国雕塑史即于此期间放其第一次光彩。即大同云冈石窟之建造是也。    石窟寺在大同西三十里武周山中云冈村。山名云冈堡,高不过十余丈,东西横亘数里。其初沙门昙曜,请魏文成帝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第四十三图)。    石窟寺之营造,源于印度(印度大概又受埃及波斯遗物影响),而在西域,如龟兹敦煌,已于云冈开凿以前约一百年开始。故昙曜当时并非创作,实有蓝本。    石窟总数约二十余,其大者深入约七十尺,浅者仅数尺。其山石皆为沙石,石窟即凿入此石山而成者。除佛像外,尚有圣迹图及各种雕饰。石质松软,故经年代及山水之浸蚀,多已崩坏。今存者中最完善者,即受后世重修最甚者,其实则在美术上受摧残最甚者也。   ……

图书封面


 中国雕塑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书应该是讲义,要是林徽因先生写也许更好。梁先生写的态严谨了,如同写建筑。雕塑的美学意义还不够深入,但所写之余留给我们很多功课。至少梁先生没有写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的文字。另:期待着有个好的再版版本。
  •     《中国雕塑史》一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零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1),由林洙女士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配以图片(原稿没有图片)编辑而成。梁思成在教授此课的时候,“中国的很多重要历史遗址还未发掘,他也尚未到过云岗、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进行过实地考察”(2),但是梁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见到了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大陆掠夺的大量雕塑珍品,与此同时,此时的梁先生也熟读了欧洲以及日本学者的关于雕塑的大量著述,这份讲稿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份文稿中所举的实例多引自国外人的书籍或者国外博物馆的藏品。《中国雕塑史》这本书的最终完成则是在编者林洙女士煞费苦心收集了梁先生所用的图片,并增补了有关云岗、龙门等石窟的精美图片,最终使此书成为一本图文并茂的完整的中国雕塑史著作。从中古开始,中国的美术史家大多注重对“画史”的编撰,而对其它门类的记载则较为零散,传统中国文人大多谈论绘画而几乎未提及雕塑。雕塑被纳入中国知识份子的视野大约始于20世纪处,其缘起当然与西方文化观念以及欧化的日本文化的传入有关。梁思成先生在此书的开篇就提及到“艺术之始,雕塑为先”(3),“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4),由此可见他对于中国雕塑艺术的注重。此书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受到了西方以及日本的一些美术史家以及撰写的著作的影响,总结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并与西方雕塑进行了比较。在仔细阅读完此书后,我认为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梁思成先生在编辑《中国雕塑史》时与历史书籍的写作顺序一样,从上古到元、明、清,依时间顺序展开。按大的朝代为章,以小的历史时期为节,每章又从历史背景开始,以总结各代的艺术成就结束,论述了五千年中国文化雕塑宝藏。梁先生虽然按照传统的以时间朝代为分期的写作顺序编辑此书,但梁先生并没有完全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并不完全相信古人所说的一盛一衰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雕塑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在考证了各个时代地雕塑作品之基础上,“通过分期来体现历史观,通过分期来表示研究取向,通过分期来阐发对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认识”(5),严谨地提出了各个朝代的雕塑艺术的总体艺术风格与兴衰问题。二、 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作品,这使得梁思成的撰述有以艺术家的审美眼光观看和欣赏对象的特点。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这决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挑选标准:完美、精致、和谐、生动或者雄壮优雅,充满美的感染力。梁先生选取的作品例子都是他在游学欧美时参观了各大博物馆之后选取的,突出之处在于他以欣赏而敏锐的艺术眼光四处收集与寻找雕塑艺术作品实物,并以艺术家的心态理解作品、以朴实的语言叙述这些作品。他选取的作品均是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而且,梁思成先生在研究这些作品的时候,也是尝试着以作品为本位的研究方法,围绕作品本身加以研究和解读。三、 在编写的过程中史料文献和考古实物相结合。梁思成先生虽然留学欧美,但是由于受家学的影响,他的中国古文化、古文献的基础是很深厚的。在编撰此书时,梁思成先生在对一件历史实物和一件历史事件的叙述中首先要博引古文献材料,广泛收集历史材料,追溯史源,辨明真伪,在历史文献中进行考据。这与“二十世纪开始之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大进展,就是将就了文献史料的考据”(6)的学术风气不谋而合。同时,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西方考古学的西学东渐和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考古实物的重要性,梁思成先生便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他在文献的基础上,认识到雕塑的材料往往不是全部来自文献,而是更多地来自考古调查,因此他从不忽视考古实物的重要性,尽量多地使用考古发现。《中国雕塑史》在内容上便是如此,书中不仅在文献上有着详细准确地引用,而且在介绍考古实物上也不遗余力。此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都是藏在欧美的各大博物馆中的中国优秀古代雕塑。以及一些记载在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常盘大定,法国学者伯希和、沙畹,瑞典学者喜龙仁等所著的专著中的雕塑作品,这就起到了向国内学者和学生介绍这些作品,并帮助国内学者和学生理解这些重要作品的作用。这种方式在其他的一些关于中国雕塑中的专著中是不多见的。四、 《中国雕塑史》写作方法主要是评述和评价,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不光是“是什么”,对“为什么”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梁思成在编撰此书时关注了它们为什么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社会关系等问题,对图像的构成体系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在美术的传承影响过程和因果关系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和阐释。比如他在谈到中国佛教雕塑在各个时期的风格演变时,结合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造像的冲击,并且注意到了风格样式的渊源、传播过以及中国佛教雕塑所受到的域外因素的影响。然而,由于受到编撰时代的限制,而且梁思成先生并未到这些佛教石窟的现场进行考察,这就使得这本书中所述的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因为他开启了一种编撰形式的先河,并且也鼓励了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放性。这为以后的有关中国雕塑史的书籍的编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五、 由于这本书的最初的稿子是梁思成先生1930年在东北大学的一个讲稿,它所面对的听众是广大的在校学生和部分教师,所以它在叙述的语言上都是浅显易懂、潇洒活泼的,文采也好不逊色。这也是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有关中国雕塑的专著的一个特点之一。六、 这本书不仅仅在编撰形式和内容上开启了中国编撰雕塑方面书籍的先河,而且向国外的学术界介绍了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梁思成先生受邀到普林斯顿大学讲学,其间做了“唐宋雕塑”以及“建筑发现”两个精彩的学术报告,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费慰梅女士(7)也盛赞道“正是他首次把四川大足的雕塑艺术介绍给国际学术界的”。总之,《中国雕塑史》完成是和梁思成先生留学经历以及所受到的西方学术派别的影响有关。梁思成先生结合文献材料和传世作品,按照时间的顺序勾勒出了中国雕塑的发展的整体脉络。从史学角度和观念上看,《中国雕塑史》对中国美术很重要的一个门类进行了系统地梳理,联系实物阐释中国雕塑的发展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并且注重对具体的雕塑作品做细微的风格分析。在编撰方式方面,也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是很有启发性的,在考古材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作为美术史工作者则应该对考古新发现予以更多关注,需要更加敏锐的眼光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美术史的研究和编辑工作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注释:(1) 见《中国雕塑史》前言,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2) 同(1)(3) 见梁先生在东北大学时的讲课提纲,成于1930年。(4) 同(3)(5) 见《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薛永年。(6) 同(5)(7) 费慰梅(Wilma Fairbank),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妻子,研究东方艺术的专家。参考文献:(1)《中国雕塑史》 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2)《中国雕塑艺术史》 王子云著(3)《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4)《梁思成传》 林洙著
  •     以前已经说过梁师的写作手法还是觉得有点英雄主义的色彩,梁师那个时候大概运用二重证据法的手段跟我们现在略有不同吧~至于这本雕塑史,我大概自己觉得,是没办法和他的建筑史相比的。这本书~倒很像是纪伯伦在沙与沫中提到的“盛大言语之后的华美碎片”的感觉。林徽因文存和建筑史中收录相同或类似的章节~很多都讲得比雕塑史的章节细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林洙收录的图片倒是非常受用~可惜这个书排版得太不好~明明只是本很薄的小册子却排版出这么大一本~中间全是大的空白页~三百页的书梁师写的部分大概只占不到二十页了罢了~P.S.樗蒲之材~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或是限于篇幅,梁思成集中讲述佛像,至于中国石狮子、道教神像等几未讲述,总感美中不足。改日必要找来喜仁龙的《中国雕刻》。排版是个小悲剧...
  •     梁师的写作手法还是英雄主义式的~
  •     我读的是07年版
  •       
      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始于上古而终于元。在书的最后一节“元明清”中,提到明清雕塑一笔带过“……此种写实作风,明代并无继续。永乐、乾隆,为明、清最有功于艺术之帝王,然于雕塑一道,或仿古而不得其道,或写实而不了解自然,四百年间,殆无足述也。”
      
      对中国雕塑并未读过什么书,仅以个人观感来说,园林是综合艺术,所以其中必有大量雕塑存在。
      
      苏州园林自南宋、元、明、清,都有代表性的园林,我最喜欢沧浪亭,最厌烦留园、北园的铺张浮华,而这后两个园林正是清代园林,弥漫末世浮躁的气息。
  •     故黄河以北诸寺,大多立于隋唐,重修于永乐,再修于乾隆。
  •     讲得宽泛。仍有参考价值。
  •     从秦兵马俑到唐三彩罗汉像,中国雕塑受佛教传入的影响雕塑得以壮大,鼎盛之时佛像的生动程度可以和文艺复兴雕像媲美。插图丰富,读了梁思成先生的一部分著作,这本虽然是半白话的书但易读程度很高,应该和中国建筑史一起对照读的。林洙老太的前言没有就更好了。
  •     讲义 行文言简意赅 白话文夹杂古文 配图很多 在那个年代应属开创之作
  •     “永乐,乾隆,为明,清最有功于艺术之帝王,然于雕塑一道,或仿古而不得其道,或写实而不了解自然,四百年间,殆无足述也。” 联想到今时今日,在越来越自由开放的世界,却由于愈演愈烈的集权统治对人性的束缚与控制,自己民族的文化却走向凋敝...
  •        《中国雕塑史》一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零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1),由林洙女士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配以图片(原稿没有图片)编辑而成。梁思成在教授此课的时候,“中国的很多重要历史遗址还未发掘,他也尚未到过云岗、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进行过实地考察”(2),但是梁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见到了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大陆掠夺的大量雕塑珍品,与此同时,此时的梁先生也熟读了欧洲以及日本学者的关于雕塑的大量著述,这份讲稿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份文稿中所举的实例多引自国外人的书籍或者国外博物馆的藏品。《中国雕塑史》这本书的最终完成则是在编者林洙女士煞费苦心收集了梁先生所用的图片,并增补了有关云岗、龙门等石窟的精美图片,最终使此书成为一本图文并茂的完整的中国雕塑史著作。
       从中古开始,中国的美术史家大多注重对“画史”的编撰,而对其它门类的记载则较为零散,传统中国文人大多谈论绘画而几乎未提及雕塑。雕塑被纳入中国知识份子的视野大约始于20世纪处,其缘起当然与西方文化观念以及欧化的日本文化的传入有关。梁思成先生在此书的开篇就提及到“艺术之始,雕塑为先”(3),“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4),由此可见他对于中国雕塑艺术的注重。此书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受到了西方以及日本的一些美术史家以及撰写的著作的影响,总结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并与西方雕塑进行了比较。
      在仔细阅读完此书后,我认为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梁思成先生在编辑《中国雕塑史》时与历史书籍的写作顺序一样,从上古到元、明、清,依时间顺序展开。按大的朝代为章,以小的历史时期为节,每章又从历史背景开始,以总结各代的艺术成就结束,论述了五千年中国文化雕塑宝藏。梁先生虽然按照传统的以时间朝代为分期的写作顺序编辑此书,但梁先生并没有完全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并不完全相信古人所说的一盛一衰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雕塑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在考证了各个时代地雕塑作品之基础上,“通过分期来体现历史观,通过分期来表示研究取向,通过分期来阐发对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认识”(5),严谨地提出了各个朝代的雕塑艺术的总体艺术风格与兴衰问题。
      二、 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作品,这使得梁思成的撰述有以艺术家的审美眼光观看和欣赏对象的特点。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这决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挑选标准:完美、精致、和谐、生动或者雄壮优雅,充满美的感染力。梁先生选取的作品例子都是他在游学欧美时参观了各大博物馆之后选取的,突出之处在于他以欣赏而敏锐的艺术眼光四处收集与寻找雕塑艺术作品实物,并以艺术家的心态理解作品、以朴实的语言叙述这些作品。他选取的作品均是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而且,梁思成先生在研究这些作品的时候,也是尝试着以作品为本位的研究方法,围绕作品本身加以研究和解读。
      三、 在编写的过程中史料文献和考古实物相结合。梁思成先生虽然留学欧美,但是由于受家学的影响,他的中国古文化、古文献的基础是很深厚的。在编撰此书时,梁思成先生在对一件历史实物和一件历史事件的叙述中首先要博引古文献材料,广泛收集历史材料,追溯史源,辨明真伪,在历史文献中进行考据。这与“二十世纪开始之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大进展,就是将就了文献史料的考据”(6)的学术风气不谋而合。同时,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西方考古学的西学东渐和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考古实物的重要性,梁思成先生便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他在文献的基础上,认识到雕塑的材料往往不是全部来自文献,而是更多地来自考古调查,因此他从不忽视考古实物的重要性,尽量多地使用考古发现。《中国雕塑史》在内容上便是如此,书中不仅在文献上有着详细准确地引用,而且在介绍考古实物上也不遗余力。此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都是藏在欧美的各大博物馆中的中国优秀古代雕塑。以及一些记载在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常盘大定,法国学者伯希和、沙畹,瑞典学者喜龙仁等所著的专著中的雕塑作品,这就起到了向国内学者和学生介绍这些作品,并帮助国内学者和学生理解这些重要作品的作用。这种方式在其他的一些关于中国雕塑中的专著中是不多见的。
      四、 《中国雕塑史》写作方法主要是评述和评价,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不光是“是什么”,对“为什么”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梁思成在编撰此书时关注了它们为什么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社会关系等问题,对图像的构成体系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在美术的传承影响过程和因果关系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和阐释。比如他在谈到中国佛教雕塑在各个时期的风格演变时,结合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造像的冲击,并且注意到了风格样式的渊源、传播过以及中国佛教雕塑所受到的域外因素的影响。然而,由于受到编撰时代的限制,而且梁思成先生并未到这些佛教石窟的现场进行考察,这就使得这本书中所述的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因为他开启了一种编撰形式的先河,并且也鼓励了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放性。这为以后的有关中国雕塑史的书籍的编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五、 由于这本书的最初的稿子是梁思成先生1930年在东北大学的一个讲稿,它所面对的听众是广大的在校学生和部分教师,所以它在叙述的语言上都是浅显易懂、潇洒活泼的,文采也好不逊色。这也是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有关中国雕塑的专著的一个特点之一。
      六、 这本书不仅仅在编撰形式和内容上开启了中国编撰雕塑方面书籍的先河,而且向国外的学术界介绍了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梁思成先生受邀到普林斯顿大学讲学,其间做了“唐宋雕塑”以及“建筑发现”两个精彩的学术报告,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费慰梅女士(7)也盛赞道“正是他首次把四川大足的雕塑艺术介绍给国际学术界的”。
       总之,《中国雕塑史》完成是和梁思成先生留学经历以及所受到的西方学术派别的影响有关。梁思成先生结合文献材料和传世作品,按照时间的顺序勾勒出了中国雕塑的发展的整体脉络。从史学角度和观念上看,《中国雕塑史》对中国美术很重要的一个门类进行了系统地梳理,联系实物阐释中国雕塑的发展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并且注重对具体的雕塑作品做细微的风格分析。在编撰方式方面,也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是很有启发性的,在考古材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作为美术史工作者则应该对考古新发现予以更多关注,需要更加敏锐的眼光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美术史的研究和编辑工作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注释:
      (1) 见《中国雕塑史》前言,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2) 同(1)
      (3) 见梁先生在东北大学时的讲课提纲,成于1930年。
      (4) 同(3)
      (5) 见《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薛永年。
      (6) 同(5)
      (7) 费慰梅(Wilma Fairbank),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妻子,研究东方艺术的专家。
      参考文献:
      (1)《中国雕塑史》 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2)《中国雕塑艺术史》 王子云著
      (3)《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4)《梁思成传》 林洙著
      
      
  •     对于现在来说,本书内容过于简单。宋代部分提到很少,之后看到评论说是当时上课的讲义。要找那本建筑史来看一看。
  •     照片印刷质量低也许无可厚非。行距大字体小就有骗页数之嫌了。其实好书不在厚薄。
  •     好好的书竟然被编得这么差,真该把排版的人拉出去砍了
  •     培养点儿兴趣。。。
  •     读这本主要为了了解梁思成的行文和才华~
  •     四百年间,殆无足述
    原来是这个原因
  •     算是当年的课件,整体还不错,逻辑比较清晰,认识了几位历史上的中国古代雕塑家。不过限于历史条件,调研肯定挂一漏万,不少结论也偏主观了。
  •     寥寥数笔。
  •     夹带吐槽之作啊啊啊。。。
  •     附图很易读,累了一天看也不费劲
  •     书在小耿那
  •     石刻,雕塑
  •     虽然是半文言文,但是并不难读,很好看,简洁明了清晰。
  •     够简短 元明清索性就一张纸··
  •     是讲义,也是中国史.
  •     内容很概括
  •      智慧书斋偶得
  •     观音的坐姿Maharajalina相当惬意。
  •     排版实在是太糟糕了。内容上,作为讲课提纲,确实太考验理解能力了。不过对衣褶表情的关注还是很有启发的。插图还是欠细致,要另外去找图来学习
  •     对梁思成的了解仅限于感情,如今接触到他写的书,才惊觉他在雕塑研究方面是个大家。
  •       今天是阴雨天,不宜出行,于是早上去游泳馆游完1000m后在设计院花了半天时间看完此书。要去旅行的地方又多了好几处,像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苏州甪直保圣寺(边上就是昆山奥灶面),正定隆兴寺,南京栖霞寺,等等。下次再去类似的景点,不要再走马观花的看了。
      
      看下来印象很深的几处:
      第135页,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北周观音像,整本书所有雕塑照片中我认为最美的一尊。香港三联书店版的封面就是他。要去看。
      第154页,驼山总管平桑公造像,好痴呆的样子。
      第171页,美国博物馆藏比丘像,和朝鲜男足前锋郑大世长得一模一样。
      
      边看书边上网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查资料,学到了好多东西。
  •     20120919购于三味书屋。
  •     本来就是讲义,读来很有意义,但文图梳理做得真潦草。
  •       总感觉只是个雏形,四十年代后的讲稿无存实在是遗憾,很想了解下梁先生对大足石刻的看法。
        在普林斯顿的学术报告其一是以“唐宋雕塑”为题,大足石刻艺术也是此次由梁先生介绍到国际学术界,大足为唐末、宋初的摩崖石刻,相较于本书中彼时的对晚唐及宋的评价,梁先生显然后来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发现。
      
  •     宾大罗汉像
  •     大家就是大家 不过 这个版本看上去不大牢靠 一些章节似乎有他人杜撰的嫌疑 文风遣词也有不大一统之处
  •     真没想到美国留学的梁写出来的雕塑史会是这样的,真是传奇的一代人
  •       本书不能算史,因为是后人根据梁先生的讲义,配图编辑而成,而梁老师本身由于种种原因, 也没有真正的开讲这门课.但对于我等门外汉还是一本好书.
      
      
      
      首先,原来中国的文化在汉以后就受印度和希腊文明的影响了,所以五千年的文明不光是中华民族的.
      
      
      
      原来好东西,有艺术价值的东西都在国外呢!书中很多实物和图片都存于外国博物馆, 令人欣慰又惋惜的是,喜龙仁的<中国雕塑>是先生参考最多的著作,而喜先生是日本人~有机会希望可以拜读.
      
      
      
      相信梁先生的审美,渊博与严谨.起码去博物馆,看古董,看哪了看什么了.很有提高.
      
      
      
      另:喜欢自在佛~maharajalina...波士顿博物馆有不少好东西~
      
      
  •     真的是提纲啊!不过对于初学者已经足够了,梁先生的审美好独到,瞬间自己弱爆了
  •     看的全集第一卷里收录的
  •     基本上说的是佛像造像史。范围窄了点
  •       研一时,上一位讲课很沉重很费气力的老师的课。当时每次课前有一组同学来向大家推荐学术书籍,交流读书感想。一个学期,几乎涵盖了能有耳闻的经典学术著作。也不知道大家是真读假读的。记得其中一本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主题是“什么是文化”。凡是涉及文化题目的论文、书籍都是很难碰的:因为按照学术习惯都要搞个定义。那么文化怎么定义呢?什么是中原文化?什么华夏文明?
      
      
      今天读了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对文化有了点感慨。就艺术的角度,按梁思成说的,中国古代大户人家的收藏金石古玩字画,没有收藏雕塑的,因为“雕”——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先说句闲话,开篇编者说,这书是根据粱任教时的课程讲义所编。这或许是读他的书,感到简单的原因之一。上次查阅《中国建筑史》时,感到他写书风格简洁,写什么都简单的很。同蓝颜交流,他说是因为大家觉得什么都很简单。一个不错的解释。《中国雕塑史》读到一半已过,刚刚结束南北朝。他讲南北朝、讲唐笔墨甚多,元明清一笔带过,不知是何故了。难道是期末匆匆结课的缘故?
      
      很多关于文化符号的说法,石狮子成为中国文明的标志,这没错。透过石狮的变迁,可以看到文化的流动和演化——非常有趣。书里一节写南梁时期墓前的石兽。此石兽与汉狮属一系统。“然此汉狮、梁狮,皆非写实作品,其与真狮相似之点极少。其形体纯属理想的,其实为狮为虎,抑为麒麟,实难赐以真名也。……中国六朝石兽之为波斯石狮之子孙,殆无疑义。……至此以后,狮子之在中国,遂自渐成一派,与其他各国不同……”这种说法的理由显而易见,中国本土并不产狮,即使有西南进贡,也并非路人常见。而明清之后,中国石狮的长相,与其说是狮,不如说是狰狞状的大巴狗。
      
      早年同班上一位维族同学一起去看世界新闻奖的照片展览,顺便逛了造像艺术的展览。那时对艺术史的了解都冠以西方某某,对中国的建筑和雕塑一点不了解。糊里糊涂的逛,印象中,线条很细致、菩萨个个慈眉善目、悲悯众生的感觉。有的佛像的手部还残存着金箔。南北朝是佛教兴而灭、灭又兴的时代。兴佛教时,大建寺庙,造像之风耗尽民财,对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不好说佛教带来的是什么(没研究过),至少历代政府看到僧人浪费劳动力、寺庙占了良田。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是禁止偶像崇拜的,清真寺的装饰是几何图案或是花草。与此同时,古代伊斯兰世界的几何学一直在世界保持着先进水平。而天主教则有繁复的仪式,天主教堂用壁画讲授圣经故事。而两大宗教的缘起——犹太教,是禁止偶像崇拜的。以前《苏菲的世界》中讲这是所谓闪族文化和印欧文化的区别之一。欧洲接受犹太教的同时,保留了希腊罗马的文化特质。
      
      某种程度上,也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文化像种子。如果不是突然破坏性的灾难(比如火山爆发的庞贝),文明不会断裂,会像种子一样进入下个时代。种子根据彼时彼地的条件再生出下一个种子。一年申论的破题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中说韩国抢先申请了“端午祭”。偶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乱说话一下:在人家土地上长出来的花,未必等同于原先的产出种子的那朵花。
      
      这个比喻既指古时候的文化,也是当今世界的文化。新文化运动一百年了,民主科学的革命至今也未见得取得胜利。中国的一锅粥,用西方文化调和一下,马上有人跳出来说拒绝全盘西化,翻出来孔老夫子的教训。50后的还有把政府叫衙门的;80的人入世地活着。即使满脑袋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得乖乖接受从小被教育的国情。国情之下,没有更大的困难,有更大的困难也得克服。
      
  •     千二百年来,风云飘零,人力之摧敲,然卢舍那大佛巍然不动居高临下,人类之伎俩仅及其膝,使其上部愈显庄严。头像之所以伟大着,不在其尺度之长短,而在其雕刻之奇妙,光影之分配,足以表示一种内神均无平无依之境界也。宋代雕塑面容多呆板无灵性之表现。总之,宋代雕塑之风尚盛然不如唐代之春潮澎拜,且失去宗教信仰亦社会情形使然也。元明清三代,然于雕塑一道,或仿古而不得其道,或写实而不了解自然,400年间,殆无足述也。
  •     高中。
  •     很多珍贵的原始照片。
  •     都是照片 没几个字
  •     真想穿越回去上梁先生这门课啊
  •     基本上就是中国佛教雕塑史....
  •     排版混乱
  •     限于时代
  •     若作《中国雕塑史纲略》则愈贴切,然梁先生学识之广博,审美之高雅独到,言语之简要明确实今我佩服
  •     感覺還行!可能史讀少了所以感覺比較空洞!
  •     法文不好 英文不好 古文不好 这里是中文不好直接体现在繁体字不好上
  •     很简洁很好读,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发现中国不产狮子。盛唐的极美。排版极差,文字和配图往往相距很远,图还不按顺序出现。
  •     2016.05.20-05.26 一本有性格的雕塑史。对各时代作品风格的分析实事求是,没有唯进化论;对各时代的作品选择没有搞平均主义,也没有以朝代长短为依据,唯以历史和艺术价值为取舍;论述精炼细密却通俗易懂,回到作品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分析作品,精炼勾勒出雕塑风格发展演变的脉络框架。
  •     艺术始于雕塑。主要是青铜,佛像,秦汉俑等。
  •     提到雕塑与魏碑之关系。
  •     梁思成入眼的大概只有汉墓石兽和南北朝的石窟造像,爱曹衣出水,不爱吴带当风。讲课提纲成书,有哎呀到期末了讲不完课了的感觉。元明清一共就一页,殆无足述。入门课难免宏大叙事,给一个华丽的偏见,任你以后慢慢去同意或驳倒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