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郁金香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530208649
作者:张爱玲
页数:469页

作者简介

《郁金香》是张爱玲写于1940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这本《郁金香》,收入迄今已经发现的张爱玲1952年以前在大陆发表却未及在当时编集(包括未能完成)的中短篇小说《连环套》、《殷宝滟送花楼会》、《创世纪》,以及五十年代以降在海外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等。尤其应该提到的是,2005年最新发现的这部张爱玲佚作《郁金香》是首次编集出版。
除小说《郁金香》外,《张爱玲集》还收入了全面恢复原貌的中篇小说《小艾》。据陈子善教授介绍,“《小艾》最初于1951年在上海《亦报》连载,1987年初被发掘,在香港《明报月刊》重刊时章节作了调整,台湾《联合报》副刊重刊时又作了删节,收入同年五月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余韵》的《小艾》则是新的删节本。而此次重新编校的《小艾》则恢复了《亦报》初刊本原貌,这也是《小艾》‘出土’二十年后首次以本来面目与读者见面。”

书籍目录

目录
连环套
散戏
殷宝滟送花楼会
创世纪
华丽缘
多少恨
郁金香
小艾
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
相见欢
浮花浪蕊
色,戒
同学少年都不贱
附录
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
说《小艾》
惘然记
《续集》自序
编后记...

编辑推荐

  《郁金香》是张爱玲写于四十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张爱玲集?郁金香》卷收入迄今已经发现的张爱玲1952年以前在大陆发表却未及在当时编集(包括未能完成)的中短篇小说《连环套》、《殷宝滟送花楼会》、《创世纪》,以及五十年代以降在海外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等。尤其应该提到的是,2005年最新发现的这部张爱玲佚作《郁金香》是首次编集出版。  除小说《郁金香》外,《张爱玲集》还收入了全面恢复原貌的中篇小说《小艾》。据陈子善教授介绍,“《小艾》最初于1951年在上海《亦报》连载,1987年初被发掘,在香港《明报月刊》重刊时章节作了调整,台湾《联合报》副刊重刊时又作了删节,收入同年五月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余韵》的《小艾》则是新的删节本。而此次重新编校的《小艾》则恢复了《亦报》初刊本原貌,这也是《小艾》‘出土’二十年后首次以本来面目与读者见面。”继去年纪念张爱玲逝世十周年之际,佚失近六十年之久的张爱玲小说《郁金香》被内地学者挖掘“出土”后,立即引起两岸三地学术研究界、读书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昨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宣布,首次出版的中文简体字版小说《郁金香》将被收入在《张爱玲集》第一卷于2007年元旦与广大读者见面。

内容概要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後,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主编陈子善:文学史学者,因对张爱玲的研究而为海内外文学爱好者熟知。1948年生,上海市人,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数据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张爱玲、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等现代作家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著有《遗落的明珠》、《中国现代文学侧影》、《文人事》、《捞针集》、《说不尽的张爱玲》、《生命的记忆》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安忆:再比如新发现的张爱玲的佚作《郁金香》,不过是常情故事,然而,那男主角多年之后,成家立业,再回到往昔寄居的亲戚家公寓,乘在电梯里,听见拥挤着的一簇女佣奶妈中,有人在叫当年心上人的名字,不等找见旧面容,那一簇人已经一拥而出,不见了。这最是“张腔张调”的,不在技巧,亦不在风格,而是直指人世观念,苍茫的空间和时间里,有情人均是一瞬间地擦肩而过。 就是这,无疑是张爱玲所作。也惟是这,不可学也不可教。   毛尖:学生问,《郁金香》是不是张爱玲的作品,我说肯定是。证据多多。   旧上海小报翻出张爱玲佚作《郁金香》: “从文字风格、故事结构、小说意境来看,可以肯定《郁金香》就是张爱玲的佚失作品。”学者吴福辉肯定地说。   《郁金香》是一篇连载在旧上海《小日报》,署名为“张爱玲”的小说,它由吴福辉的学生李楠无意之中发现。吴福辉、陈子善等几位学者在读过《郁金香》之后,都判断它为张爱玲的作品。而昨日,拥有张爱玲作品版权的台湾皇冠出版公司也已确认,并发表声明指出《郁金香》版权归属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藏于《小日报》的《郁金香》:  李楠表示,发现《郁金香》完全是很偶然的。她早在2002年12月就看到了《郁金香》,但因为忙于博士论文等事,直到今年夏天才把看到《郁金香》的事情告诉了她的导师吴福辉。   “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旧上海的小报,由于北京这方面的资料很少,我便到了上海去翻阅老报纸。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小日报》这份报纸,等到我第二次通看所有上海小报时,才发现了《小日报》。而《郁金香》就是那时在《小日报》中发现的。”李楠说。据介绍,《郁金香》在《小日报》以连载方式逐日发表,从1947年5月16日至5月31日止。“整个小说全部连载完了,文章署名为”张爱玲“,当我读到这篇小说时便觉得它的风格是典型的”张氏“风格。”李楠说。   据李楠介绍,《小日报》其实是在旧上海寿命最长的小报,但由于《小日报》影响不是很大,所以一直以来对《小日报》关注的人很少。“也正是关注少这个原因,《郁金香》才会尘封这么多年,没有被人发现。”   学者与版权公司认定真实性:  署名为“张爱玲”的《郁金香》会不会是有人冒名的伪作呢?一直从事海派文学研究的吴福辉在看完《郁金香》之后,认为它不可能是冒名之作。吴福辉解释说:“小说是1947年在报纸上连载的,而且持续连载了16期。当时张爱玲人就在上海,如果有人冒她的名,她不可能不知道。以张爱玲的脾气,如果她知道了这件事,肯定不会罢休的。”李楠也赞同吴福辉这种说法,她说:“张爱玲一直有看上海小报的习惯,因此如果是别人写的,她肯定能看到。”“从现在的资料看,从来没有人冒张爱玲名发表过文章。而且1945年以后,张爱玲的名声并不是很好,我想也不会有人冒她的名。”吴福辉还给了这样一个解释。   吴福辉表示,《郁金香》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都带有明显的张爱玲特征,“它的分量可能达不到《金锁记》那么重,但是它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和《金锁记》差不多。”昨日,获悉此事的台湾皇冠出版公司也随即发表了声明,声明中指出为了维护张爱玲著作权不受侵犯,未经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的许可,任何出版单位、媒体、个人、网站或者民事主体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复制、翻译、传播《郁金香》的全部或者片断。  爱玲、子善和其他 (毛尖):   学生问,《郁金香》是不是张爱玲的作品,我说肯定是。证据多多,只说两点。一,《郁金香》不是陈子善老师发现的;二,《郁金香》的主人公叫宝初,弟弟叫宝余,系庶出。    听我解释,这些年,子善老师在张爱玲身上花的功夫,渐渐地已经有了黑社会的作风。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迷上张爱玲,编出一本又一本和张爱玲有关或有那么点关系的书以外,他到处侦探和张有关的线索。如果他是警察局长,我相信他早把桑弧先生抓起来了,严刑逼问,和张爱玲只是普通朋友?《哀乐中年》的稿费她为什么不要?陈子善去美国,和骨灰级张迷高全之相遇,几个回合就热了身,两人起身冲往张爱玲的洛杉矶故居,冲不进去就耍花招,花招不成想用强,一直折腾到天地苍茫,最后胁持了一位刚从公寓里出来的女大学生,非法进入。所以,如果有人问,张爱玲还有什么亲人在世,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陈子善。   最近,张爱玲去世十周年,子善老师又挖空心思,弄出了一本绝调文字十年祭:《沉香》。本来,除了一些情色巨片,陈老师是不怎么看电影的,可是,张爱玲编剧的《不了情》因为剧本湮没,陈老师是活生生把它们一句句听写下来的。如此深情,如果用在其他事情上,怕是要出事。前一段,听说初版本的《秧歌》在北京拍卖,被一个江湖高人叫走,陈老师那个焦心啊,不过凭着大海捞针的本事,他很快打听出了情敌姓名。陈老师当夜修书,一页又一页,页页掏红心,请您出让,出让,出让!嘿嘿,没想到,这回棋逢对手,不让,坚决不让。伤神归伤神,陈老师信心十足,“我会开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第一代教父的台词,陈老师肯定会比白兰度讲得更好。所以,我真心通知北京的江湖高人,还是早点让给陈老师吧,否则后果真是很难预料啊! 言归正传。如果《郁金香》又是陈老师地下挖出,广大人民肯定和我一样,敢怒不敢言,怎么陈子善运气就这么好,老让他采到人参娃娃?而且,永远是不早不晚,徐志摩生日啦,郁达夫忌日啦,陈老师又有新发现。还好,《郁金香》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吴福辉老师和他的博士生李楠挖出来的,我们就放心了,那一定是真的,不可能是陈老师自己在家写的。这个世界上,陈老师还能允许第二个人假托张爱玲写小说?   据吴福辉老师提供的《郁金香》上半部故事梗概,我一看到主人公名字,就断定了这是真品。怎么说呢?大家都还记得《倾城之恋》吧,记得白流苏抢的是谁的场面?相亲回来,是谁“沉着脸走到老太太房里,一阵风把所有的插戴全剥了下来,还了老太太,一言不发回房去了”?是七小姐宝络,庶出的宝络。这个宝络,她的命运虽然没有在小说中交待,但是张爱玲在小说中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她的性格,已经就是她的命运,她最后一定是,一点一点被吸收到辉煌的背景里,只留下怯怯的眼睛。    七小姐宝络,几乎是还没出场就消失了,但是,她的性格,却是张爱玲笔下多数人的性格。我想张爱玲大约一直也没忘记这个失踪了的宝络,后来再写到庶出的主人公,自然地和宝络排了行,叫宝初,也就是《郁金香》的主人公。而宝络在《倾城之恋》中没有展开的命运,完完全全在宝初身上完成了,他是消极的,偶迸那么一下激情,自己“听着也觉得不像会是真的”,所以,等到渐入中年,也就结个婚,娶个“好像做了一辈子太太的”女人,而自己亦无聊,亦一辈子也阔不起来。世事如烟,突然于茫茫人世中听到一声“金香”——过去恋人的名字——也就震一震,以为是自言自语叫出来的。    《郁金香》结尾,是宝络或宝初,最后命运的交待,“仿佛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这篇小说写于1947年,“张爱玲”这个名字已经变色,她内心很可能有了庶出的感觉,所以接续了宝络的故事。

章节摘录

  节选:郁金香  这老姨太太生得十分富泰,只因个子矮了些,总把头仰得高高的。一张整脸,原是整大块的一个,因为老是往下挂搭着,坠出了一些裂缝,成为单眼皮的小眼睛与没有嘴唇的嘴。她出身是北京的小家碧玉,义和团杀二毛子的时候她也曾经受过惊吓,家里被抢光了,把她卖到陈府,先做丫头,后来收了房。    几十年了,她还保留着一种北方小户人家的情味,如同《儿女英雄传》里的张大妈。张大妈一看天色不大好,就说:“咱们弄些什么吃的,过阴天儿哪!”她也有同类的借口,现在对金香就说:“我今天早上起来,嘴里发淡,想做点鸡汤面鱼儿吃!”她把调面的碗放到龙头底下加水,不料橡皮管子滑脱了,自来水拍啦拍啦乱溅,金香道:“哟,老太太溅了鞋上了!”老姨太无法看见自己脚上的鞋,因为肚子腆出来太远。金香疾忙蹲下身去为她揩擦了一番。    水开了,金香拎着一壶水挟着狗上楼去,不料她自己身上忽然痒起来了,脚背上,裤腰上,她慌了手脚,知道是狗身上的跳蚤,放下了狗,连忙去换衣裳。来到下房里,一间下房里横七竖八都是些床铺箱笼,让虼蚤跳到床上去,那就遗患无穷。她转念一想,便把那壶热水,给狗洗澡的,权且倒在红漆脚盆里,脱下的衣服都泡在水里。门虽然关着,她怕万一有人推门进来,便立在门背后。刚把一件汗背心从头上褪了下来,她的一套干净衫裤搭在床栏杆上,去取时,已经不在那里了。她叫了声“咦?”忽然听见门外噗嗤一笑。她吓得脸上一红一白,忙去抵住了门,叫道:“嗳哟,二舅老爷——你把我的衣服还我!”宝余道:“不要你叫我二舅老爷!”金香道:“你是二舅老爷吗,叫我叫什么呢?谢谢你,先还了我再说罢!”宝余胆子也小,就不敢使劲把门顶开再看她那么一看,只说:“不行,你先好好的叫我一声再还你!”金香哀求道:“二舅老爷!请你还我!”宝余道:“告诉你叫你别叫二舅老爷吗!”金香摆了一会,把声音一变,道:“你再不还我,我要嚷了!”宝余笑道:“我知道你不敢嚷嚷!”金香赌气自把盆里的湿衣服捞出来绞干了,胡乱穿在身上。    宝余究竟年轻,其实他也和她一样的面红耳赤,心惊肉跳的。当下也就走开了,一路嘟囔着:“我倒看你怎么嚷嚷!”正遇见宝初迎面走来,宝初见他那神魂颠倒的样子,因问:“你这是干吗?”一眼看见他手里的衣服,就认得了,道:“这不是金香的衣裳吗?”宝余还有点梦梦糊糊的,带着迷惘的微笑,道:“可不是!谁叫她强——她不好好叫我一声我真不还她呢!”宝初劈手夺过衣服,道:“你越闹越不成话了!”宝余如梦方醒,略有点诧异,睁大了眼睛,只说了声“喝!”便扬长而去。    宝初敲敲门,道:“金香!”金香听得出他的声音,便把门开了,她两只手努力牵着扯着,不给那衣服粘在身上。宝初道:“怎么啦?湿的衣裳怎么能穿?”金香满面绯红,接过一叠衣服,低声道:“正要换,二舅老爷把我抢走了。”她那声音本就是像哭哑了嗓子似的那一种“澄沙”喉咙,声音一低,更使人心里起一阵凄迷的荡漾。宝初没说什么,就走了。阮太太一醒就揿铃叫人。老姨太照例来到女儿床前觐见,阮太太照例沉着脸冷冷的叫一声“妈”。阮太太面色苍白,长长的脸,上面剖开两只炯炯的大眼睛。她是一个无戏可演的繁漪,仿佛《雷雨》里的雨始终没有下来。    老姨太道:“今天怎么醒得这么早?”阮太太道:“还说呢!早上想睡一会儿总不行,刚才金香也不知跟谁在那里叽抓叽抓的?”抢了金香的衣服那件事情老姨太也略有风闻,她只“嗯……啊……”的应了一声,没敢答应。这时候伺候老姨太的荣妈给她送了牙签进来。她慢慢的剔牙,一只手笼着嘴,仿佛和谁在耳语似的,带着秘密的眼色。阮太太顿时起了疑心,问道:“她到底是跟谁在那儿闹呀?”老姨太道:“我刚才在楼底下做面鱼儿吃,倒没听见呀!”阮太太便道:“荣妈你去给我把金香叫来!”一面说,一面坐起身来,趿上拖鞋。把金香叫了来大骂,金香先没则声,后来越骂越厉害,道:“你这丫头一定是在那里作嫁了!——你到底在那里嚷嚷什么?”金香哭道:“哪儿?是二舅老爷。……”阮太太越发着恼,不但恼她的兄弟跟底下人胡闹,偏这么不争气,偏去想她丈夫的前妻的丫头——而且给人说一句现成话:他本是丫头养的,“贱种”——连她都骂在里头!她有苦说不出,只索喝道:“你这个死丫头!自己那样疯,还要说二舅老爷!你就少给我惹惹他们罢!下回你再敢招惹舅老爷们,我马上把你赶出去!”金香哭得呜呜的,还在那里分辩,被老姨太做好做歹把她推了出去,说道:“得了得了,去吧,下回少跟舅老爷们说话,下回别理他们!”    阮太太气的心口疼,点了根香烟倚在床上吸着,说道:“我倒要问问二弟看,是怎么回事!”老姨太道:“宝余出去了,他们哥俩刚拿着游泳衣说是到虹口游泳去了。”阮太太一只脚踏在床上穿丝袜。她因为瘦,穿袜子再也拉不挺,袜统管永远嫌太肥了,那深色丝袜皱出一抹一抹的水墨痕。她蹙着眉道:“妈,你也应该管管他们了!我也觉得来着,二弟有时候也是爱说废话!”老姨太怯怯的咳嗽了一声,叹道:“嗳!他一年到头用功念书,回来说两句笑话都不让他说呀?不太憋闷了么?”阮太太怒道:“妈就是这样!你不说我跟他说!”老姨太深恐她措词太严厉,忙道:“得了得了,你也别生气了,我回头跟他说得了!”    老姨太怕女儿,怕儿子,也怕荣妈。荣妈是个大家风范的女仆,高个子,腰板挺得毕直,因为是旗人;一张忠心耿耿的长脸,像个棕色的马。老姨太做了她的主人,一辈子于心有愧。那天荣妈背地里和老姨太说:“刚才姑奶奶告诉我,叫我给这金香找人家儿。”老姨太道:“她认真要想把她给了?我们姑奶奶也是——刚过门,把他们那边的老人全开发了。等会让人家说,连个丫头也容不住!”荣妈道:“可不是吗!——还说呢!这丫头,给人家,人家也不敢要。人都知道她跟少爷们疯疯傻傻的。老姨太,你也是得说说二少爷——跟金香那么拉拉扯扯,叫人看着也是不象样子!您不想,自从老太爷过世,那么些年,该多苦呢!好容易这时候靠着姑老爷,就是我们少爷们,也全仗着姑老爷照应他们。将来也还得仗着姑老爷照应他们。这样子要让姑老爷知道了。他准不乐意!”荣妈所说着,老姨太就得受着。她连连点头,一摆手道:“你别啰嗦了,我知道,我回头是要跟他说的!”    宝初宝余一直到晚饭后方可回来。他们姊夫也有应酬,出去了。阮太太老姨太都在洋台上乘凉。宝余洗了个澡上楼来,穿堂里静悄悄黑魃魃的,下房里却有灯。他心里想可会是金香一个人在里面。若是别人,他就说是要拖鞋便了。当下把门一推,原来金香因为看见宝初回来了,她操作了一天,满脸油汗,见不得人,偷空便去拿一块冷毛巾擦了把脸,又把她的棉花胭脂打潮了一角,揉了些在手掌心上,正待拍到脸上去。她在黯淡的灯光下伛偻着对准窗台上的一面小镜子,镜子两只脚站不稳,老是要分开成为一字式,虽然用根细绳子拴了,还是有点一溜一溜的。她又退后一步,刚把她的脸全部嵌在那鹅蛋形的镜子里,忽然被宝余在后面抓住她两只手,轻轻的笑道:“这可给我捉到了!你还赖,说是不搽胭脂吗?”金香手掌心上红红的,两颊却是异常的白,这时候更显得惨白了。她也不做声,只是挣扎着,宝余的衬衫上早着了嫣红的一大块。宝余那里顾得到那些,只看见她手臂上勒着根发丝一般细的暗紫赛璐珞镯子,雪白滚圆的胳膊仿佛截掉一段又安上去了,有一种魅丽的感觉,仿佛《聊斋》里的。宝余伏在她臂湾里一阵嗅,被她拚命一推,跌到了一个老妈子的床上去,铺板都差一点,打翻了,他一只白皮鞋带子没系好,咕咚一声滑落到地下去。接着便听见有一个李妈在外面叫道:“金香,你去把澡盆洗一洗,大舅老爷要洗澡呢!”一语未完,把门一开,却万万想不到屋里是这个情形。宝余连忙爬起来穿鞋,金香低着头立刻跑了出去,前溜海蓬蓬松松全部扫到两边去了。    面临洋台的起坐间里开着无线电,正播送着话剧化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灯光明亮的房间里热热闹闹满是无线电人物的声音,人却被撵到外面的黑暗里去了。里面外面各讲各的。宝初陪着阮太太老姨太坐在那老式大洋房的洋台上。那栏杆,每一根石柱上顶着个和尚头似的石球,完全像武侠小说里那种飞檐走壁的和尚阴森森凝立着的黑影。每次见到总有点感到突兀。究竟不是自己的家,这奇异的地方。在这里听着街上的汽车喇叭声也显得非常飘渺,恍如隔世。荣妈拿了把芭蕉扇来要宝初给她写个“荣”字在上面,然后她就着门口的灯光,用蚊烟香一点一点烙出这个字来。

图书封面


 郁金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文学艺术的出现及之后的繁荣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出于人们精神上的某种渴求,虽然形式各自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心灵的一种报偿。台湾女作家陈幸蕙在《悲喜夜戏》一文中写了由看一出村脚庙埕上的野台戏而引出对中国戏剧中一向喜剧多于悲剧的思考——纵观中国历史,人们多是经历着坎坷多难的人生,所以渴求在观赏喜剧中得以暂时抚平内心的创伤,用完满的故事来弥补现实的种种缺憾。那末,观者如此,演员何如?对于这个群体,似难解读,但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散戏》便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这篇写于一九四四年九月的小说更像是一幕剧,一个片段式的场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架构。但这个小小的舞台足以容得张爱玲写出一个女人的喜怒哀乐。南宫婳在散戏后独自在台上回想着刚才自己在戏里精彩的举手投足,而在之后回家的路上,在黄包车上对着眼前不断掠过的路灯浮想自己在现实中逐渐走向平淡无奇的人生,唯觉一点想落泪的感伤。故事情节是颇为简单的,而女主角在戏里戏外两厢的情感落差引发的思考,是本文表情达意的关键之处。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文中对演戏时南宫婳的精彩描写、评点与对其苦闷失落的现实生活的叙述。南宫婳是能够把握戏中的自己的。“在那一刹那她是女先知,指出了路”,“先知”必是智慧而果决的人物,而她也自信于主导着戏剧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效果进发——“我们这就出去——立刻!”这句台词是最能反映她在戏中的风采。此外,南宫婳在爱情戏中最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会落俗套,说一些看似暧昧实为尴尬的戏词,“她能够说上许多毫无意义的话而等于没开口”,如此便不会减损戏中人物的美好形象以及对爱情的表现力,这一点,或许观戏的人们也是能体味到的。可以说,南宫婳在这个舞台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由此带来内心的满足也溢于言表。不过,无论是出演时的果决自信还是秉性中这种小小的高明较之南宫婳被“戏”改造的命运的悲剧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文中提到南宫婳和她丈夫都“献身剧运”,与其把它理解为她丈夫亦是一个演员,不如将其作“把现实当一出戏上演”来解读更有深意。因为后文提到两人“为了爱,也自杀过,也恐吓过,说要走到辽远的,辽远的地方,一辈子不回来了”,而作者说“至今还没有一个剧作者写过这样好的戏”, 所以我们可以明了这种表现并非是爱情的悲剧,而是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罗曼蒂克的悲剧。若止于此倒也只是兀自的热闹,过了一阵子会自觉无趣而消停下来,但另一只巨大无形的手却适时地为这出戏推波助澜——当时的报纸上对他俩的议论纷纷如锣鼓喧天,像在宣传一出惊世之作。众人的反映虽不得而知,不过想来是欢喜听这些的罢,精神上的各种愉悦总不是坏事;而能肯定的是这种宣传的力量进一步满足和强化了在我们看来原本只会在舞台上才触发的演员心理,这种异样关注的目光也使得南宫婳心甘情愿地加快了将现实嫁接甚至完全融入到她的戏里的进程,一切便都成了真实的戏或者说是如戏的真实了。可以想见,即使南宫婳随口一句“毫无意义的话”,也会因为这般热闹而变得有“意义”,这种无形的捧杀与“献身剧运”的思想完美契合,便是后来南宫婳落入精神深渊而顾影自怜的悲剧所在。虽然南宫婳在舞台上的演技高超,盖过了自己明日黄花的现实,但她却不知自己引领的那股“人生如戏”风潮业已退去了。直到曲终人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总之,她在台下是没有戏给人看了”,深爱演戏却被现实告知削减了几乎全部戏份,此中天壤之别的情感落差,于南宫婳而言便是致命一击了罢。虽有时间空间等阻隔,文学作品中却常常出现未曾谋面但心意相通的角色,比如李碧华笔下《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在精神上扎根的妄执无明便与南宫婳异曲同工,这样的可怜人总会让生活的目光黯然下来。如能理解张爱玲所表达的这种由妄执无明而生的悲剧心理,其他细节便也柳暗花明起来。南宫婳是早早迎来了自己的生活悲剧。文中有一段是对南宫婳日常起居的介绍,读者所看到的,正是她娘姨看到的,除了大抵显出几分颓敝的色彩之外,“其他也没有什么了”,甚至有时连南宫婳也开始相信原来自己的生活本就是暗淡无光的,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供人欣赏,仅此便是悲哀一种;散戏回家,南宫婳雇到了一辆黄包车,讨价还价原本想三十元便可到达的那条路,却在途中戛然而止。“加两钿罢”,车夫对自己的生活是看得分明,而南宫婳在精神上对这种分明却还是厌恶的,所以剩下的路便决定自己走了回去;在最后一段归程中,南宫婳偶然见到街上木器店内两个伙计在整理床铺的一幕,“专门摆样的一张床,原来也有铺床叠被的时候”的恍然大悟触动了她对于自己沉溺于执念“人生如戏”的否定,而作者写伙计整理的是“两只并排的枕头”的用意,怕是在暗示南宫婳,她和她丈夫的爱情不应是摆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当初,而应是归于彼此简单生活的现实;“南宫婳在玻璃窗外立了一会,然后继续往前走,很有点掉眼泪的意思,可是已经到家了”,文末这样写道。对于这个细节可以理解为南宫婳本想向过去种种道别,这种告别本身在主观上要体现彻底性很难,出于人之常情还会夹杂着缱绻不舍之意,但现实已不容许她再有片刻的停留回首,催促着她走出心中这个无明的舞台。无论是文末这点睛之笔,抑或纵观全文,叙述中含着这般冷静且有几分严厉,这种感受也唯有张爱玲能够带给读者了罢。于故事里谈戏之外,这篇小说本身也是一出报偿心灵的戏。虽少了几分彼时的用世之意,对当下的读者而言,也在经历了戏里戏外的不同人生的字里行间寻到了一点智慧的福祉。在南宫婳身上留下的遗憾,如对爱情的误解,你我便是可以为其还愿的。告别了无明,世间的爱情便会走得长远了罢。
  •     在当当上购买了《郁金香》以及《今生今世》,刚拿到手就迫不及待的打开,只看了一篇《郁金香》,写评论早了点,本也写不了评论。道是王安忆的话挺合适的。这最是“张腔张调”的,不在技巧,亦不在风格,而是直指人世观念,苍茫的空间和时间里,有情人均是一瞬间地擦肩而过,就是这,无疑是张爱玲所作。看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似乎都被带进了那个年代,深深的大宅子里,每个人都被世俗和念想拉扯着,而最终都屈服于现实。突然想起了《白玫瑰与红玫瑰》里的情节“砸不掉他自造的家,他的妻,他的女儿,至少他可以砸碎他自己。洋伞敲在水上,腥冷的泥浆飞到他脸上来,他又感到那样恋人似的疼惜,但同时,另有一个意志坚强的自己站在恋人的对面,和她拉着,扯着,挣扎着——非砸碎他不可,非砸碎他不可!”然而“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那一时的情感也只能在以后回忆起是长长的一叹!生活还要继续,没有人真正去反抗过。如同宝初给金香承诺:“ 我想....将来等....”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不像真的,可是他仍然嘴硬。金香摇摇头,极力的收了泪!不是她回的坚决,是他不够坚决的缘故。所谓的有情人,最后的结局大抵如此。
  •     年少时附庸风雅,张名气大,曾找来读,草草而过,没啥很特别的感觉,只知不能人云亦云,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前些天去图书馆找书,一无所获,看到《郁金香》,翻了一下,倒觉可读便拿了回来。去奶奶家的路途漫长,消遣之物除了电脑便是此书。做错车在十分难受的卧铺上颠簸,竟未拿出电脑看下载好的电影,只是随着《郁金香》中的各种故事浮沉。记得谁呢?名字通通已经不记得了,记得的只是她们的命运:家道中落出去做事却痴心错付;聪明伶俐得过了头却家道贫困屡遭人弃;秀丽聪慧幸遇知音却被无赖父亲生生搅散;自幼做俾终嫁好人但却生活困苦......写的都是女子,却无一人山远水长。张似乎偏爱写这些潦倒的女人。也许那时候女人的命运大抵一样。不是么?生逢乱世,世人已定好了轻女的条框,即使有几人获得知识,也终难以逃出生天。刚想感慨时代的不同,转念一想现世又何无苦命女,少的只是记录的人,描写的人。张实在可叹,将那些巧妙的女人心思一一细细道出,又可见是太过洞察世事人情。太聪明但又不肯装傻的女子,是不太会幸福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岁月虽流逝,世事却轮回。
  •     有点意思,《小艾》其实还能写下去,小艾们未必不能发达。
  •     短篇集,情节性都不是太强,描写很多,其实不是很喜欢
  •     很喜欢张爱玲啊真的
  •     寂寞潮水一般涌来
  •     在地铁里看张爱玲,周围都是人,可是你还是孤零零的,冷飕飕,麻津津。
  •     最好的是收进《惘然记》的三个改了20年的短篇。像《小艾》之类太贴共的政治话语的作品,生拉硬拽的结尾让人极其反感。
  •     初中时候的床头书,一篇一篇翻完了,然而情节都忘得差不多了。总记得殷宝滟送花楼会,因为半天没搞懂是啥意思。
  •     传奇未完——余韵,续集,惘然记。
  •     也不知怎的,读到后面就心累了,大概是因为没有按照书的顺序来读罢。 终究觉得《小艾》并不是由衷写的。许多关于爱情类的都是绝情的精彩,还有几篇总觉得絮叨的太累,譬如《相见欢》...
  •     高中时候,读完了张爱玲全集。
  •     李安选择了《色·戒》来拍,必须说他的眼光很不错
  •     读不懂她
  •     不是菜,姨太太什么的感到厌恶,天生不喜琼瑶,也厌恶大家族生活故事,张爱玲擅长富姨太太的日常写照,看多烦,只有半生缘还算小清新。
  •     张后期的风格甚得我心。同学少年都不贱的阴冷,一直延续到小团圆。
  •     n年前入的,看了宋家客厅的一些前因后果,再拿出来翻翻,张的文风真是瘦骨嶙峋到咯牙,勉强念念吧。然后去借了小团圆,也是很难翻,可能心境不在此吧。
  •     高中每个晚自修后的时光,现在不知道遗留在家里的哪个角落。
  •     《小艾》仿佛记得是读过一个别的版本的结局,但是又不太能肯定。撇开意识形态(?)的问题,也觉得张写非悲剧的结局是失败的。另一篇是《多少恨》,觉得悲剧得极度刻意而戏剧化,反而失去了她轻轻一挥地简单的(对待生活的)无力感。大部分内容或多或少也都读过……以及图书馆这本书实在太破了。20.
  •     早已摸清对方底细的两个人为了爱情逢场作戏。《色,戒》与张的很多写女性悲剧的小说不同,走出了家长里短男欢女爱的小格局,将视角对准了社会和政治。小说是从女性角度写的,而李安的电影更多的是从男性角度改编的,各有各的精彩。
  •     和另一个系列篇目有重复~
  •     √
  •     老常说,南方人,聪明啊!脑袋一歪就是一个点子,脑袋一歪就是一个点子。
  •     一如既往喜欢的老上海旧故事
  •     很多封存的文章,感觉就是被拼命挖出来~!比如《同学少年都不贱》也被收入其中,看似恢复了原貌,可是也许爱玲本就不想发表呢~?
  •     这里面收录的小说,应该大都是后来发掘的,不是她知名的那几篇。有一篇叫做《小艾》,发表于51年,一看就是解放后写的,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气氛,看来来简直不够张爱玲,我喜欢那篇郁金香,有种淡淡的哀婉。
  •     阴暗而明亮的
  •     满满的都是人情世故,但却又是那样冰冷的高不可攀,她连多一个字都不肯啊。
  •     《半生缘》是从单位书柜上借阅的第一本书,于是就喜欢上了张式小说。她的文字是一边读一边能体会到个中的味道,读的越慢嚼的越香。本书入手数年,这几日才得空嚼完,好几部短篇倒是没写完的样子,留有余香,比较钟意《多少恨》,而读到《创世纪》中女主太公日本遇刺的桥段才明白过来应该就是张氏对自家家世的写照吧!
  •     最爱《多少恨》,《色,戒》写得好精彩,其次是《郁金香》《小艾》和《连环套》,描写和用词真是细腻独到啊。
  •     才明白为什么张爱玲笔下女人都命苦,男人都花心,原来是和自己经历有些联系的。
  •     断断续续地看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凌晨 睡不着爬起来看书 那次看的正好是 小艾 那一篇 结尾很出乎意料 自从看到小艾跟自己喜欢的人结婚了那一段就觉得这文章有点不一样 不像张平常的写法 特别是最后 小艾还怀上了自己的小孩 越发觉得 小艾 有一种奇幻之感 后来张说 “我特别不喜欢小艾”
  •     张爱玲短篇果然比长篇有意思
  •     终是沧海桑田
  •     张爱玲
  •     早前读的
  •     不能重来一次的旧上海
  •     《色·戒》并没有原型,张爱玲引用了王尔德的话“艺术并不模仿人生,只有人生模仿艺术”。
  •     读张爱玲有点自虐的感觉,没想到小艾的结局竟然不是悲剧。
  •     还可以
  •     印象最深的还是小艾 可能结局出乎意料比较好
  •     蓝天如洗中终于看完了这本从姐姐家捎带回来的书。
  •     最喜欢《多少恨》和《郁金香》
  •     几篇小说里最喜欢人的大概是小艾吧,永远倔强的追求着自己的生活,并不讨好谁,但依然能后在并不那么乐观的生活中活出希望来,尽管生活很苦,却也并不堕落。嗯,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     觉得小艾的结局很怪,强行中共
  •     在昏黄灯下读张爱玲的小说是种享受,除去个别语序难懂,个别篇目读不下去以外。张的才情,可见一斑。
  •     还是更爱三毛。
  •     张爱玲喜欢的我不喜欢,我还是喜欢通俗一点的情节故事,俗,哈哈哈~
  •     貌似是初中时读的
  •     并不是她最好的作品,但却是更完整的她
  •     咫尺天涯,很远很渺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