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云中来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古典小说 > 锦书云中来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1
ISBN:9787534837661
作者:孙秋克 姜晓霞 编著
页数:332页

作者简介

尺牍,亦称尺素、手札,即今之书信,尺牍小品是文人间往还的小简短札。古人写尺牍小品,将其作为诗文之余事,无关宏旨,但道“桑麻”。或写山水风情,或聊读书心得,或抒怀人之思,或叙家常琐事,所谓“达情愫,通款曲”,绵绵细语,拳拳深情。
曾几何时,云淡风轻,写信寄信是我们美丽的约定;曾几何时,月朗星稀,收信读信是我们浪漫的守候。现在,书信渐行渐远,只留下苍茫的影子让我们怀念。拿起这本《锦书云中来》吧,在某一个夏日午后,或某一个落雪的冬夜,坐下来,静静地读,重温那些书信相伴的美丽与温暖。此时,岁月静好。

书籍目录

诸葛亮:诫子书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与钟大理书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曹植:与吴季重书
桓范:与管宁
陆云:又与杨彦明书
王羲之:与谢万书
杂帖四则
王献之:相过帖
谢安:与支遁书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嵇蕃:答赵景真书
沈约:答沈麟士书
刘峻:送橘启
吴均:与顾章书
萧纲:与萧临川书
祖鸿勋:与阳休之书
王褒:与周弘让书
王绩:答刺史杜之松书
褚遂良:山河帖
骆宾王:答员半千书
与情亲书 再与情亲书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独孤及:送李太白
韩愈:与孟东野书
为人求荐书
白居易:与微之书
刘禹锡:谢窦相公启
柳宗元: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
段成式:寄温飞卿葫芦笔管往复书
李商隐:上河东公启
林逋:与梵才大师帖
范仲淹:与王状元书
欧阳修:答李大临学士书
与韩忠献王
与刁景:纯学士书
司马光:答薛虢州谢石月屏书
王安石:回苏子瞻简
苏轼:与章子厚
与范子丰书
与米元章书
苏辙:答黄鲁直书
黄庭坚:与王子予书
秦观:与李乐天简
李清照:贺人孪生启
朱熹:答吕子约
陆九渊:与傅季鲁
许衡:与廉宣抚
文天祥:回谢教授爱山四帖
虞集:答刘桂隐书
倪瓒:与介石书
与友人书
唐寅:又与徵仲书
杨慎:答刘南坦司空书
傅汝舟:与廖傅生
唐时:与徐穆公
归有光:山舍示学者书
唐顺之:答周七泉通判
与洪方洲
茅坤:答董浔阳中允书
李攀龙:与王元美
徐渭:答张太史
与许口北
与两画史
与柳生
宗臣:报吴峻伯书
王世贞:寄友人
方生
李贽:复耿侗老书
与明因
王穉登:答沈飞霞书
释祩宏:与蔡坦如
屠隆:答李惟寅
与张肖甫司马
在京与友人
归田与友人
汤显祖:与康日颖
寄袁小修
寄帅惟审膳部
与无去上人
答陆学博
陈继儒:与王元美
与王闲仲
答项楚东
柬米子华
黄汝亨:复吴用修
袁宗道:答江长洲绿萝
答萧赞善玄圃
袁宏道:答梅客生
与沈博士
与丘长孺
与王子声
寄散木
袁中道:答夏道甫
宋懋澄:与范大
与洪二
钱文荐:寄黄贞父
胡文涣:寄友人
冯时可:与戴谦甫书
王思任:简赵哲臣
上黄老师
钟惺: 与陈眉公
答同年尹孔昭
张岱:与毅儒八弟
与祁世培
与何紫翔
陆云龙:与友人(订赏午节)
金圣叹:答沈丈人永令
顾炎武:与次耕书
柳如是:寄钱牧斋书
尤侗:答宋荔裳
答黄九烟
张煌言:答伪部院赵廷臣书
萧士玮:与钱仲驭
王佐:与门人卞伏生
汤传楹:与展成
魏祥:与皇甫君书
魏禧:复六松书
毛奇龄:与故人
丁雄飞:邀陆羽叔泛秦淮书
王士禛:答门人陈子文
陈廷敬:答友人书
程鸣:与友人(述初夏景态)
孔尚任:与郑汝器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刘大櫆:与左君书
袁枚:答两江制府尹公
与何献葵明府
与闵莲峰
寄嵇黻庭相国
戏招李晴江
许葭村:送邓三兄回里
龚未斋:与孙配琪
汪缙:示程在仁
钱大昕:与友人书
韩梦周:与阎阜宁
姚鼐:答鲁宾之书
吴锡麒:答张水屋书
周天爵:答怀远何冶亭书
龚自珍:与人笺(二)
曾国藩:字谕纪鸿儿
与徐玉山太守
左宗棠:与吴子儁太史书
王韬:与梦蘅内史(其一)
与梦蘅内史(其二)

内容概要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大家族中,若想找到一个情调如田园牧歌一样超然,语言如田野的风一样清新,风格如山野小调一样自由的类型,大概非书写闲雅情怀、作为私人信件的尺牍小品莫属。实际上,这里已经包含了两个基本概念:这本选集所选文章的文体特征和审美特征。
我们先说文体特征。一般认为尺牍属于和大散文相对的小品文范畴,是小品文中的一种。不过,尺牍虽然通常被人们归入小品文,其篇幅还是有短有长的。根据小品文篇幅的一般概念,其字数均应在千字以内,超出就难以小品名之了。所以尺牍小品,说到底还是在篇幅上的进一步限制。
尺牍的名称,因其书写的载体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产生要早于小品。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用约一尺长的竹木来书写记事、传递信息,称为尺简、尺牍。也有用丝帛来书写的,称为尺素、尺锦。或许,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篇幅的短小。在纸张被广泛使用后,又产生了尺书、尺翰、尺函、尺笺、尺纸等多种称谓。据历史文献记载,“尺简”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尸子》(卷上),“尺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尺素”最早见于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其他的称谓都产生于汉代以后。在以上所有称谓中,“尺牍”最为通用。至于“小品”一词,要等到晋代才出现于《世说新语》,晚明才流行起来。
尺牍之“源”已渺茫难寻,“流”则有迹可辨。一种文体的特征,总与其名称和发展源流相关,所以对此也要稍加梳理,才能够明了。它是古代散文中出现较早的文体,大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自汉以来渐盛,在晚明达于繁荣,清代为其余绪。而我国小品文的发展,轨迹虽蜿蜒于先秦,却是在晚唐取得一个较显的成就后,直到晚明才兴盛起来的。其中尺牍小品以其便捷自由的交流方式,迎合了晚明士人交游之风和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需要,在社会上盛行一时,成为晚明小品文中成就较高的部分,流风延至清代,成就亦显。
在后世以尺牍为信件的这一基本含义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自古信函有对公和对私、对上和对下、对内和对外之分,尺牍究竟属于哪一类呢?我们说,一则公函有奏、疏、表、启等,尺牍则用于私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尺牍小品尤其如此。二则尺牍既可以用于平辈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交往,也可以用于父母和子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所以,有学者认为尺牍只用于同辈朋友之间,是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形的。
由上所述,这本选集每一篇的字数都在千字以内,范围则全在私人信件之中。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品味尺牍小品作为私人信件的审美特征。
主情,是尺牍小品的审美核心。汉乐府有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显然这是守候在家中的妻儿,收到了来自远方的家书,信中是丈夫和父亲的叮嘱:要好好地保重自己啊,我非常非常地想念你们。晏几道《蝶恋花》词曰“欲尽此情书尺素”,即尺素是传情的一种重要方式。晏几道的父亲晏殊,则在另一首《蝶恋花》词中,也以“尺素”表现了无法传递相思深情的无限惆怅:“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尺牍兴盛的晚明时期,小品名家钟惺,曾在其选集《如面谈》序中,对尺牍作过这样一番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既可以面对面交流,也可以不见面交流;既可以促膝谈心,也可以千里通情。不论是哪一个民族的人,都可以领会共同的情怀;不论是骨肉之间还是敌对双方,都可以相信真诚的感情。“情”就这样滋润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我和谐、亲疏联系、远近沟通、心怀释然、恩怨调解,一切皆本于情。古人写信通常有“见字如晤”的话头,这并非客套语,而是写信人真实的心情。在写信时,他心中确实是在和收信人说话。钟惺的尺牍选集以“如面谈”题名,不也正表明了这种情形的存在吗?有所不同的是,在信件的往复中,说话变成了对话,这就使得尺牍逐渐走出了书面语形式,最终形成口语化的表达风格——明清两代尤为如此。
情,有种种不同的表现,而主闲雅情怀,是这本尺牍小品选集的审美要素。我们通常说的闲雅情怀,在这里不是一时之有无,而是古代士大夫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内化外呈的一种人生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士大夫自有其精神特质,入世与出世,进取与退避,端庄与飘逸,严肃与恬适,轻松与沉郁……在他们心中总是显得那么纠结,兼以尺牍小品所具有私人性和自由性特点,更难纯而粹之地对其复杂感情加以厘清。比如: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宁静”和“澹泊”当属闲雅情怀,但它们与“致远”和“明志”相交织,其实已形成了两个人生主题,通过互补而达成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在描写往昔的闲情逸致、笙歌靡丽之后,一转而为悲音掩抑,令人陡生丝丝伤感;袁宏道的《答梅客生》始于闲情逸兴不可遏制,却终于败兴而归,其写景抒情的底蕴,实则是追求人生的适意而不可得。如上例子不胜枚举,你说这是闲雅情怀呢,还是别的什么?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闲雅情怀,不论其表现的形态如何,往更深处讲,都出于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其实是士大夫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人生向往。自然四季的一切景象,生命中的每一场华筵,都可能幻化为内心或喜或悲的对应物。他们对现实的有为或无为,进取或退避,调侃或嘲讽,嬉笑或怒骂,也都缘于超然物欲的崇高追求。因此只以闲雅为审美特征来界定尺牍小品的编选,也只能是相对而言。因为文学本身就具有非定义所能囊括的特质,更何况要以一个词来提炼一种文学类型的审美感受?
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语短情长,尺幅千里,自然是作为私人信件的尺牍小品最重要的特点,即所谓寄长怀于尺牍(东汉杜笃《吊比干文》)。但以强大的情感交流力量为基础,尺牍小品还形成了其他的写作特点。即如冯梦桢所说:“原夫尺牍之为道,叙情最真而致用甚博。本无师匠,莹自心神;语不费饰,片辞可宝;意不泛涉,千言足述。”(《快雪堂集•叙七子尺牍》)从抒发性灵的需要出发,无腔信口,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这就是尺牍小品的样子。在明清时期,更是毫无规矩尺度可讲。
总之,尺牍小品从内到外,皆得以不受唐宋以来建立的散文规范束缚,而成为与言志载道之文大不相同的轻灵之体。我们通过这个选集可以品读到历代文人尺牍小品或深情绵邈,或激情喷发,或思理精警,或感悟深刻,或骈或散,或长或短,或典雅精致或直白如话,或清浅如小溪淙淙流淌或奇瑰如名山矗立、大河奔腾,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尺牍小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与范子丰书》    人生岂有常?所遇而自适,乃长得志也  ——秦观《与李乐天简》

章节摘录

  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书法家。当年中举茂才,迁汲县令,视事七年,为当地开稻田数百顷,长老用歌颂赞。  郑崇:字子游,西汉人。事见《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宋玉、王昌:仪容出众之人。  克从至愿:能够听从恳切的愿望。  赐寝前言:收回前面赠妓给我的话。寝,谓湮没不彰,隐蔽。  展禽:即柳下惠,展氏,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历代广为传颂。  酒肆不疑阮籍:《世说新语·任诞》: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恩优之理:给予的恩惠与优待。  这是一篇很特别的文章:用来谢绝上司赠送的官妓。古代文士与妓女交往是很寻常的事,而由上司赠送妓女给下僚却遭拒绝很少见。由此可以增进我们对唐代社会风情的了解,也有助于对李商隐这个痴情诗人的理解。  写下了众多无题情诗的“小李”,自然是多情种子,这也给他带来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许多误解,谁曾想到他是如此深挚于伉俪之情的人呢?在他丧偶后寂寞冷清的日子里,上司出于好意,拟送一个官妓来料理其生活,他找了那么多的典故来推辞,无非是表明其拒绝态度的不可通融。上司是否因为其广为流传的情诗而以为他是个流连花丛的风流浪子?所以,“小李”进行了这样一番解释:  李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语言秀雅、善于用典。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  ③张评事:人名,事迹不详。评事,掌决断疑的官。  “于乐籍”句:河东公送一官妓给李商隐。乐籍,官妓。古时官妓属乐部,故称。纫补,缝纫修补。  ⑤悼伤:犹悼亡。此指哀悼亡妻。  ⑥梧桐半死:典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此指丧偶后凄切的情状。  ⑦方有述哀:江淹悼妇诗《述哀》。  ⑧眷言:照顾,关怀。言,词尾。息胤:子嗣,子女。  ⑨叔夜:嵇康,字叔夜。  ⑩伯喈:蔡邕,字伯喈。  庾信荀娘之启:庾信写的《谢赵王赉苟娘丝布启》。荀娘,庾信之女。  ⑥陶潜通子之诗:陶渊明《责子》诗:“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通,陶潜第五子小名。  ⑩德宇:德泽恩惠的庇荫。  ⑩效命旌旄:此指听命于对方。旌旄,泛指旗帜。  ⑥光尘:对人风仪的敬称。此指河东公。  ⑩铅钝:铅刀,钝刀,比喻资质愚鲁。此是自谦之词。  ⑥玄门:指道教或佛教。  ⑩夙契:往昔的心愿。  ⑩张懿仙:柳仲郢要送给李商隐的歌妓名字。  商隐启:两日前于张评事③处伏睹手笔,兼评事传指意,于乐籍中赐一人以备纫补④。某悼伤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⑥,方有述哀⑦;灵光独存,且兼多病。眷言息胤⑧,不暇提携。或小于叔夜⑨之男,或幼于伯喈之女。检庾信信娘之启⑩,常有酸辛;咏陶潜通子之诗,每嗟漂泊。  所赖因依德宇,驰骤府庭。方思效命旌旄,不敢载怀乡土。锦茵象榻,石馆金台,人则陪奉光尘,出则揣摩铅钝。兼之早岁,志在玄门⑩;及到此都,更敦夙契。自安衰薄,微得端倪。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  况张懿仙本自无双,曾未独立,既从上将,又托英僚。汲县勒铭,方依崔瑗;汉庭曳履,犹忆郑崇。宁复河里飞星,云间堕月,窥西家之宋玉,恨东舍之王昌?诚出恩私,非所宜称。伏惟克从至愿,赐寝前言。使国人尽保展禽,酒肆不疑阮籍。则恩优之理,何以加焉。干冒尊严,伏用惶灼。谨启。  ……

图书封面


 锦书云中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跟朋友逛书店,说自己喜欢看日记书信,她笑说:“窥人隐私。”呵呵,有点儿吧。总是觉得日记书信后边的那个人会更真实亲切些,日记不说,单说书信,尤其是写给挚友亲人的信,应该还是更容易让我接近他们。这本书做的挺好,从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一直到近代王韬的《与梦蘅内史》,时间为序。所选尺牍,内容上以闲雅抒情为主,形式上皆短小不逾千字(就郑板桥的信,拉拉杂杂有点长☺)。所以摇曳多姿,读来也不累。一位作者一般选一则,只汤显祖袁宏道袁枚的多些,每人五则。编者的注释简洁清晰,每一信后的赏读文字也清新可读,他们应该是很爱书里的这些人,这些信。有人嫌这书纸页薄,我倒觉得很好。有一种轻盈又扎实的感觉。三百多页不到一厘米厚。打开任何一页,平摊桌上,都很服帖,不会翻卷,岂不好?陆云《又与杨彦明书》:“昔年少时,见五十公,去此甚远,今日冉冉已近之已。耳顺之年,行复为忧叹也。”小时候看五十岁的人觉得他们那么老了,现而今“冉冉已近”,呵呵笑出声,说的不就是我么。可惜陆云后来兵败被杀,只活了四十二岁,五十岁都没到,更别说“耳顺”了,不禁感叹乱世人生的无常,陡生悲哀。王褒本生长于江南,西魏攻陷江陵后,被迫北迁,再未回到故国。在给周弘让的信中,他说自己“征蓬远逝,流水不归”,而今“年事遒尽,容发衰谢”,但是即使如此,依然心念故国,盼望魂归故里。“所冀书生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在信的结尾处,他写到:“白云在天,长离别矣!会见之期,渺无日矣!”南国的云天成为王褒永生的牵挂和遗憾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真正经历离散之苦的人,谁会相信这样的话呢?不过是安慰人的自欺欺人的话罢了。此时什么也无法慰藉他吧。“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他在吟诵这古老的歌谣的时候是否还盼着归来的那一天?可惜他即使“无死”,却再也不能“复来”了。这离乱之痛!苏轼的信都极短。有他给米芾的信。徽宗靖国元年(1101)他从海南遇赦,在太湖边的小船上生病。入夜辗转难眠,给相交二十年的米芾写了一信。米芾接信后昼夜兼程赶来送药。苏轼写下:“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岁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不一一。”不久苏轼病逝,这是给米芾的最后一信。“余无足言者。不一一。”这份情谊,素笺淡墨间,彼此心领神会,悠然深远。"我非苏轼,不能得米芾。若有苏轼,我能为米芾乎?这性情之交让人艳羡。苏辙写给黄鲁直的信,有分寸又不生分。鲁直是苏轼弟子,且先给子由写的信,故子由在信里表示感谢:“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鲁直以书先之,其为愧恨可量也。”而后写到二人有“知己”之谊:“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呵呵,又给自己“洗白”了,这样的幽曲有趣,仿佛可以想象他沉思落笔的样子似的。还有欧阳修温柔敦厚王安石言简意淡郑板桥平易唠叨☺…………读古人书信,如隔世晤面。他们都曾经那么真实生动的活过,有爱悦,有愁苦,有儿女情长,有家国之恨。读罢掩卷,恍然一梦。谢安给支道林的信里写到“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我且代他回复:人生忽如寄,千载共泫然。与君同戚戚,不劝谢东山。不一一。
  •     的确如此!曾几何时,云淡风轻,写信寄信是我们美丽的约定;曾几何时,月朗星稀,收信读信是我们浪漫的守候。现在,书信渐行渐远,只留下苍茫的影子让我们怀念。拿起这本《锦书云中来》吧,在某一个夏日午后,或某一个落雪的冬夜,坐下来,静静地读,重温那些书信相伴的美丽与温暖。此时,岁月静好。
  •     “风雅”颂李郁落临窗而坐,砌壶清茶,捧读一本闲情小品,陪伴着窗外皎皎的月光,心,已似一尾游鱼,千河万水,早已在关山叠嶂之外。古代小品文在文化史上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魏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第三次民国时期,世俗生活的闲情逸致和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尽在文章中,烂漫一时,流芳一世。小品文最初始于书札、序文,语言优美,绝妙好辞,到汉魏以后,小品文中的山水游记和笔记散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是我国早期极优美的山水游记小品。笔记散文集《世说新语》,信笔抒写、不拘一格,读来饶有情趣。  一点欢喜一点愁,构成魏晋人物的情绪脉搏,时起时落,组成生命的乐章,这些都展示在作品之中,有时候生活尽管困苦,但转念一想生活又何其短暂,给自己多一点幸福感,不妨碍他人,也不伤害自己,枕着幸福而眠,何乐而不为呢?这个时期的闲适、闲逸,是士大夫的一种生活状态和心境,诸如放情山水,寄兴花草,摩挲金石,钟爱书画,嗜好茶酒,一一入文,初绽光彩。随着时间的推进,晚明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思想人物也如鲜花一样绽放,袁宏道、李贽、徐渭、张岱、李渔、袁枚等等,追求真我, 独抒性灵,表现自我,弘扬主体意识,追求独立人格,蔑视圣贤偶像和权威,也就凝造了这个时期小品文的清新、机智、幽默、回味无穷。在短小隽永、富于美感的晚明小品文的河岸上,有山水园林、琴棋书画、清言妙语,还有花草,有闲月,哦,还有酒,饮酒,流过唇边的是风趣,是风雅,透过酒香和月光,我们可以往事重温,于是愁风雨、伤别离、乐山水、喜做戏、爱流年。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大放光芒。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再次盛极一时,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随后各家杂志纷纷开辟专栏,多样竞荣,周作人、林语堂、梁遇春、梁实秋、丰子恺等百花齐放,并出现对立的创作倾向和思想论争。林语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闲适小品文,把小品文视为个人独抒性灵、消闲自娱的形式,并且这种意识已经融入到了作家的生活中去。这表现在他的随意和平、幽默有趣、我行我素、坦荡自然、天真烂漫等品性和人生态度上。他走过的主要是”小品文”式的一生。这看似没有什么波澜壮阔与多姿多彩,但却也是风行水上的人生,潇洒、自然、快乐和幸福,如一首绵延纯粹的歌!从嗔笑怒骂到望穿秋水,从郎情妾意到心伤欲绝。几千年云雨和月色在他们笔下流淌,点染尘世里人们的风情雅致。的确,我们人生也需要有些浪漫和风情,回忆才不至于苍白,虚弱得支撑不住我们的今生今世。在我们的时代大潮中,偶尔,让心灵远离窗外的车马喧哗,做一尾潜泳的鱼,安静地游动在小品文的河流中。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忙里偷闲阅几章,堪抵浮生半日闲。
  •     没有配图。。纸张能再薄一点么?
  •     做得太有质感了!!!强烈推荐
  •     这纸也太tmd薄了。。。
  •     需要平心静气的时候,读书,写字,看这些需要逐字逐句用手指抵着看过的古句信笺,当然就安静了。
  •     如果选文后面的评论不那么读者意林体会更好。。。注释也有点感觉该注的没全注,不该注的有莫名其妙注的
  •     2013
  •     沈郞瘦似黄花,才对黄花,便黯然相念。
  •     本书在凤凰读书网做了部分内容的连载,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先“读”为快哈http://v.book.ifeng.com/read/book/book_info/30070.htm
  •     欲尽此情书尺素
  •     古朴之美。
  •     曾几何时,云淡风轻,写信寄信是我们美丽的约定;曾几何时,月朗星稀,收信读信是我们浪漫的守候。现在,书信渐行渐远,只留下苍茫的影子让我们怀念。
  •     我喜欢这套书,它的编者也是非常有趣的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