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01
ISBN:9787020032990
作者:刘震云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之一。刘震云是一位鲁迅式的作家,一位鲁迅式的痛苦者和精神探索者。本书收录《新兵连》、《头人》、《单位》、《一地鸡毛》、《官人》、《非梦与花朵》等共9篇中、短篇小说。刘震云的小说展示了中国人的奴性、叙事阴暗而又冷漠,阴暗得有点玩世不恭,冷漠得有点自虐和变态。刘震云的小说透出强烈的糜烂气息,似乎是屠场的腐臭,又似乎比这更广阔深远。这种腐臭弥漫了每一寸空间,读者打

书籍目录

大作家刘震云(代序)
一、短篇小说
1、塔铺
2、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
二、中篇小说
1、新兵连
2、头人
3、单位
4、一地鸡毛
5、官人
6、温故一九四二
7、非梦与花朵
附录主要作品目录


 刘震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刘震云的几篇中篇,都不错。《温故一九四二》尤其不错,其中的——“一个不会揭竿而起只会在亲人间相互残食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虽然这些土匪,被人用浸油的高梁秆给烧死了。他们的领头人叫毋得安。这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应该是主旨了,似乎在实际情况下这是解决一九四二年故事的唯一的办法了。刘震云的东西让人看了有一种很冷的感觉,读了刘,有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东西,会觉得好像本是如此,有些本是如此的事情,又会觉得难以接受。《一地鸡毛》就让人难以接受,读起来特别轻松一口气就读到了底,但是读完后却好久无法平静,似乎那总是一代人甚至是每一代人都无法抵抗的悲哀。猛然想起一句话,“如果你依照一个人的实际状况去对待他,他会变坏;如果你以他应该成为的样子对待他,他就会变成他应该成为的样子”。但是,什么是应该成为的样子呢,又难言了。想来想去,悲哀就悲哀吧,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嘛。但是,《新兵连》、《官人》、《官场》就不同,读了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明白原来很多事虽然不理想但是有其合理性。刘很深刻,正如书的序言中所言能够以一个稳定的视角观察社会感受人生揭示问题。记得曾经有一句话,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是不道德的。这句话现在想想,其实不尽然。刘揭示的很多问题,反复想来,总是难以得到一个真正的解决。这个世界本身就充斥着各种问题,有大问题有小问题,有能够解决的问题自然就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至少是此时此地此处无法解决的问题。这让我不自然的联想到鲁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这样的言语,“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这说明鲁迅对当时是较少希望的。既然谈不到希望,干嘛还要说呢,他人更何必花精力去读呢。不由得又记起曾经的一句赞扬鲁迅的话语,“深刻到了极至也宽容了一切”。毕竟我们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道了总比不知道好,因为你早晚会碰到。为了一个宽容的精神一个达观的气质,读书吧。这种感受在《非梦与花朵》时尤其强烈,不敢说读懂了,好像真的是梦境,在梦境中否定了一切,可否定一切的结果却是肯定着一切——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
  •     本来刘震云这样的作家是不会出现在我的阅读视野里的。开始想读他的书,始于在豆瓣看到的一个对《温故一九四二》的书评。有一段太震撼了,直接看哭了。就此拜服。今天看完他的《故乡相处流传》,被最后短短一篇《附录》打动,气质与之前那段打动我的文字一脉相承。再去找,发现贴主居然已经删帖了,连带着我的评论。于是强迫症全面发作,多番关键词搜索,终于被我找回了当初的那个文本。起于刘震云先生2009年参加的一个访谈节目《阳光书坊》,主持人是庄婧。不知手录者是谁,整理了这次对谈。--------------------------------------------------------------------全文转载如下: 刘震云接受阳光卫视《阳光书坊》节目采访记录导语:    1958年到1961年,那场席卷整个中国的大规模饥荒,深刻地烙印在了中国的历史上。而1942年发生的,导致三百万人丧生的河南大饥荒,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为我们揭开的正是那段尘封已久,逐渐淡去的1942年河南记忆。      庄 婧:您一直说您自己最喜欢的其实是《温故一九四二》,我自己 也在您之前的作品当中最喜欢这个。因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在这部作品当中,文学的色彩是很淡的,基本上是一个对话体,还有很多史料,您自己找到的这样一个史料。对话的对象是不同的,有我们设定的主人公的亲戚,也有碰到的一个一个村民,包括当年的社员等等等等。时间点是民国31年,另外呢,是这个二战期间日本非常活跃的一年,他们在各个战场上,而且呢 实际上是汪精卫访日的一年,也是胡锦涛出生那一年。   刘震云:对。   庄 婧:然后是我们这个书中的民国31年。但是很多人在记述这个1942年的时候,在跟书中的您对话的时候,对这个1942年深恶痛绝,原因就是因为饥荒。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这个小说,其实写起来也是特别偶然。前几年有一个作家写过一部作品叫《唐山大地震》。   庄 婧:对,钱刚。   刘震云:钱先生跟我是好朋友,钱刚告诉我一件事,他说我准备编一本书——百年灾害史。中国的20世纪每一年都有灾害,1942年河南发生过饥荒,你帮我来写这一个。我说1942年,河南没有啊。   庄 婧:您自己是河南人,您不知道。   刘震云:不知道。然后他说,三百万人,兄弟,怎么可能呢?他说我以你三百万乡亲的灵魂,给它打捞出来。我说倒也是个事,因为三百万人死了,它比二次世界大战死人最多的地方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死了一百多万人,那是因为战争和民族的偏见。而这个呢,这不就是,天旱了,死人了,死了三百万。你说死三五个,三百五百,三万五万,这说得过去。我就回去调查这个事,我觉得比死三百万人更重要的,不单我遗忘了,经历过1942年的人,及他们后代都忘了。我问我外祖母,外祖母当时还健在,我说你给我说说1942年。1942年是哪一年?我说饿死人那一年。她说那饿死人的年头太多了。   庄 婧:对。   刘震云:我就不明白这个民族,为什么连自己的生存、延续都会产生那么大的问题。其实一个人每天吃粮食能吃多少呢,睡觉不就一张床嘛。接着我再深入下去,遗忘也不是问题,但这个遗忘对我的吸引力就比饿死三百万人,我觉得来的要重要。最后我发现,旱灾饿死了三百万人,并不是因为旱灾,而是因为战争和政治。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起,长达八年的中日战争开始。而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闪电战,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世界格局自此发生了剧变,而那时正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刘震云:我研究1942年我突然发现,中国是个特别弱小的民族,人很多,很弱小。别人打到你国门里边,你的战场是在中国的,中日战争的战场并不是在中日的边界和海上,而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这叫中日战争吗?在你的国土上跟你展开战争的时候,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并不能打这场战争,这是蒋介石遇到的很大的难题。他得靠谁呢?得翻山越岭,穿过太平洋,得找美国。接着往北要找俄国,还要得到英国的支持。如果没有外在的支持,中国全完了。   庄 婧:就像您刚才说到的,实际上中国在1942年的状态,是非常弱小的,包括它的政权和整个国土。您说嘛,中日战争实际上战场是在中国。   刘震云:所以蒋介石面临的难题就是这个杂拌粥。当世界出现这种杂拌粥的时候,他作为一个首脑,他要知道哪个事情重要,而哪个事情不重要,哪头沉,哪头轻。如果他处理不好跟美国人、俄国人和英国人的关系,还有跟共产党的关系,中国就会向另外的方向去。   庄 婧:就是一边攘外,一边安内,都不容易。   刘震云:有可能会亡国。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区域性发生一场旱灾,在整个1942年,世界这个棋局上面是微小的,看不到的一点,所以他想把河南当成一个包袱甩给日本人。你不是要占领中国的国土吗?这个时候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这个国土我不要了,我给你。但你作为一个占领军,你只要是占领,使这个地区沦陷的话,你肯定要得对这个地方的民众的生存负起责任来。   庄 婧:所以日本人的军粮得发给灾民   刘震云:但是日本发现这个阴谋了,他的兵力从山东、河北集结到河南这个边界,但不进。这个时候给蒋介石提出来一个很大的难题,他无法打电话问日本人,你到底是进不进,你告诉我。这就使河南成了一个政治真空,就是在这种政治真空中,我们河南有三百万人,在去陕西逃荒的路上一个一个给饿死了。       “想起来,四二年,叫人心酸。吃的苦,受的罪,实在难言”,这是曾经在中原一带广泛流传的一句河南坠子的曲词,说的就是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那一场惨烈的大饥荒。那一年的河南,成千上万的人以树皮和野草维持着可怜的生命,饥饿主宰了他们的世界。      刘震云:但是当我拿起笔来的时候,我觉着我好像还没有找到它,我就再回河南,沿着灾民逃荒的路线一直往潼关,往西安这么去。当然之前会经过像洛阳、三门峡这样的地方,在这些路上,我突然发现了,就是每一个要被饿死的人面对自己死亡的态度。当我跟这些灾民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态度远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都觉着刘震云要饿死了,会觉着他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时候,他充满了悲伤,面对这个冷酷和严峻的事实。不是。刘震云饿死的时候,他会想到谁呢?想到冯小刚,冯小刚前三天就饿死了,王朔呢,前五天饿死的。我临死的时候我就说:嘿,我比老冯多活三天,我比老王多活五天,我值了!   庄 婧:找到安慰了。   刘震云:我觉着临死的时候,这句幽默的话,我觉着震撼了整个1942年和1942年的整个的世界。这是我们中国人,我们河南的三百万人一直面对世界的态度。当饿死的人的年头那么多,世界那么冷酷和严峻的时候,我们用冷酷和严峻对付不了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冷酷、严峻像一块冰,如果我们撞击这块冰的时候,就像在北冰洋一样,我们的船是要沉没的。但是当我们用幽默的态度,它就是一个温吞吞的水,当冰掉到水里,它是会融化和消解的,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死亡。当我突然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不单对1942年,对我和世界的态度,对我和文学的态度,我觉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是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我们选择了后者。    ——刘震云      刘震云:蒋介石以为这样的话是不亡国的,他认为一个灾民没有丘吉尔和罗斯福重要,他觉得他在顾全大局。但是他没想到更大的大局,就是我们每一个灾民每天吃什么,怎么逃荒,表情、走路的样子,包括面对自己死亡时这样一种幽默的态度。当蒋介石想抵抗日本人的时候,1942年过去了。1943年,1944年初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人想把中国作为一个后备的战略基地的时候,他要进攻河南。当时蒋介石在河南的部队,包括边境几十万,日本的军力多少呢?八万人,用三个月不到,三十天多一点,四十来天,整个河南全占了。他采取的办法非常的简单,就是给灾民发了一点军粮。所以这个一个军官就跟河南人说,说饿死一个灾民,个把灾民吧,土地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要亡国。但没想到,这些灾民确实吃了日本的军粮,开始给日本人支遣了。当他们面临死去,确实不当亡国奴,活着就要当汉奸,这样的选择的时候,我的乡亲们勇敢地选择了后者。   庄 婧:对,而且就像您书中有一句话说,委员长在想的是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但是我们在想的是我们到哪里去逃荒。       没有千千万万这些普通的肮脏的中国百姓,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历史都是白扯。他们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是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    ——刘震云      刘震云:小刚看了这个小说,说呢,咱能不能把它编成电影?   庄 婧:对,这个新闻我也看到过,后来好像就了无声息了。   刘震云:我说调查体,跟电影不符合规律。找了一帮专家论证,论证了半天,一个下午,所有人说这没法干。都散会了,剩下我跟冯导演,天很热,我们俩站在一棵小槐树下边。我说老冯还弄不弄啊,他说弄,我说弄就弄,我们俩就上路了。又走了一趟河南到陕西的逃荒的这个路线,见了好多灾民,灾民的后代,最后确实剧本写出来了。我觉着从这个剧本看,包括这个剧本好多其他的朋友也看过,是一部特别不同的电影,一部波澜壮阔和震撼人心的民族心灵史,而且特别好看。人齐了,粮草也齐了,要开拍了。   庄 婧:但欠点什么东风呢?   刘震云:但是呢,遇到了跟1942年同样的情况。由于外在的原因不允许,坏境的原因,停下了。这一停的话又是好几年。       由于种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一部刘震云心中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民族心灵史,小说《温故1942》改编成电影的计划,至今未能成行。这一搁置就是七八年,但所有的故事依然盘桓在刘震云心里。      刘震云:一次我去法国的时候,我也在接受一个电视台的一个采访,它那个女主持人是一个挺大牌的人,中间也有翻译。她说,你给我讲一讲1942的故事。我说,可以呀。我说,一个地主逃荒了,1942年。这个就不同了,你要佃户逃荒了这不叫逃荒,地主都逃荒了,这个地方是真没法呆了。当他逃荒逃了两个月,逃到潼关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出来的时候有一个马车,一家人坐着。马车上的人没了,马也没了,马车也没了,这个老东家就遇到了跟哈姆雷特同样的问题。我带他们出来逃荒是要干什么呢?让家里十口人要活下来。   庄 婧:是为了活命才逃出来的。   刘震云:那逃到这儿都死了,我为什么要逃荒?这个时候后面逃荒的人流像江水一样滔滔不绝。老地主突然做出一个抉择,我不逃荒了,他开始顺着这种滔滔江水的人流往回游。他出发的时候可能五十来岁,两个月之后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个两个月胜似二十年啊!这个面目、头发、衣服褴褛的样子。   庄 婧:也失去了所有的家庭关系和亲人。   刘震云:继续逃荒的人就告诉他说,大爷,别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当他又往前走的时候,发现这个山坡上有一个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趴在一个她妈的尸体上在哭。物伤其类,同病相怜,这老头说我得劝劝这孩子,过去就跟她说,妮儿啊,别哭了,身子都凉了。说你母亲的身子都凉了。这小女孩说,我不是哭娘死了,说出门逃荒八口人,娘死在最后,她一死这个世界上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了。这句话又使这个老头心里边这个……确实他在这世界上,突然也感到特别的陌生了。他就说了一声,他说,妮儿啊,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可就算认识了。这小女孩仰起脸来看看老头,爷。这老头拉着小女孩的手走下了山坡,春天,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当我讲完,翻译翻完的时候,这个法国人,身处局外的法国人,泪流满面。我不知道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不能拍出来?但我想会的,时间可能不长吧。是个坏事,也是个好事,因为再经过这七八年的话呢,我也不是八年前的刘震云,冯小刚也不是八年前的冯小刚。是不是历史总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再让适当的人出来。   庄 婧:我在看您描述这一次饥荒的时候反复想起,就像钱刚说的,这百年之间有那么多次饥荒,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这种饥荒并没有因为政权的更替,或者是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就不饥了,不荒了。其实每一次老百姓都不仅仅是因为旱灾或者是蝗灾而被饿死,每次都有我们认为的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里的其它的原因,但是每次中国人的选择基本上都不是揭竿而起。就像您在这中间也提到了,他们选择的是自己隐忍,自己的一种幽默,包括自己对生活,对自己的一种消解,包括易子而食,甚至包括吃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一些举动,这个就这么往下过了。所以这样的作品不但需要,而且我觉得太少。温故又何止是1942,实际上值得我们温习和值的我们回忆的应该有更多的东西。包括您刚才提到说民族心灵史,实际上真正书写心灵史的可能只是一少部分人,但他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所以可能七八年之前没出来,对刘震云和比您早躺下两天的冯小刚是好事,但是七八年后出来对国人是一件最好的事情。   刘震云:谢谢。   主持人:谢谢您做客《阳光书坊》。      结语:    如同人类的选择性记忆一样,历史也是选择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历史的车轮前进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而对于那些已经尘封的过往,对于那些在历史的漫天沙尘当中留下的足迹,我们怀有的是一份惦念和尊敬。温故是为了知新,言说昨日,学会更好地面对明天。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前面几篇都不错,最后一篇《非梦与花朵》是什么鬼?不懂...
  •     神呐,我终于坚持差不多看完了...还有三篇中篇没看,但我已经忍受不了了
  •     我说觉得像池莉被人鄙视了。。。
  •     有大师级别的人文关怀,不过相较于魔幻的历史叙述,我更喜欢他着眼于生活琐碎对人的异化的作品,比如《一地鸡毛》和《官人》《单位》中篇篇幅限制了展开的丰富叙事,有人物形象相对扁平的遗憾,但除此之外,很好地展现了生活的琐碎以及官场的政治生态,是小而精当的作品吧
  •     他告诉我,这个民族没有希望!
  •     短篇小说写的真的很好!特别是塔铺
  •     这书读的人又温情又暗自无语,小初高课本应该选这种坐教材,不比那些个中心思想动辄赞颂热爱差。
  •     最喜欢塔铺和新兵连,非梦与花朵看不下去因为不分段!
  •     冲着《温故一九四二》去看的。
  •     喜欢老刘,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