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020072040
作者:茅盾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分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所说,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书籍目录

幻灭动摇追求附录  题词

编辑推荐

  《蚀》作者茅盾,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内容概要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章节摘录

  “哦……但,但这便是陀氏思想的未彻底处,所以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不是革命家!”抱素在支吾半晌之后,突然福至心灵,发见了这一警句!  “那又未免是遁辞了。”静微微一笑。  “静妹,你又来书呆子气了,何必管他作者原意,我们自己有脑,有主张,依自己的观察是如何便如何。我是承认少年赖斯柯尼考夫为救母姊的贫乏而杀老妪,拿了她的钱,是不错的。我所不明白的,他既然杀了老妪,为什么不多拿些钱呢?”慧激昂地说,再看前排的一双男女,他们还是谈的很忙。  静回眼看抱素,等待他的意见;抱素不作声,似乎他对于剧中情节尚未了了。静再说:“慧姊的话原自不错。但这少年赖斯柯尼考夫是一个什么人,很可研究。安那其②呢?个人主义呢?唯物史观呢?”  慧还是不断地睃着前排的一对男女,甚至抱素也有些觉得了;慧猛然想起那男人的后影像是谁来,但又记不清到底是谁:旧事旧人在她的记忆里早是怎样地纠纷错乱了!  静新提出的问题,又给了各人发言的机会。于是“罪”与“罚”成了小小辩论会的中心问题。但在未得一致同意的结论以前,《罪与罚》又继续演映了。  在电影的继续映演中,抱素时时从静的颈后伸过头去发表他的意见,当既得慧的颔首以后,又必转而问静;但静似乎一心注在银幕上,有时不理,有时含胡地点了一下头。  待到影片映完,银幕上放出“明日请早”四个淡墨的大字,慧早已站起来,她在电灯重明的第一秒钟时,就搜看前排的一对男女,却见座位空着,他俩早已走了。这时左右前后的人都已经站起来,蠕蠕地嘈杂地移动;慧等三人夹在人堆里,出了P戏院。马路上是意外地冷静。两对印度骑巡,缓缓地,正从院前走过。戏院屋顶的三色旗,懒懒地睡着,旗竿在红的屋面画出一条极长的斜影子。一个烟纸店的伙计,倚在柜台上,捏着一张小纸在看,仿佛第一行大字是“五卅周年纪念日敬告上海市民”。  抱素在学校里有个对头——不,应该说是他的畏忌者,——便是把世间一切事都作为小说看的短小精悍的李克。短小,是大家共见的;精悍,却是抱素一人心内的批评,因为他弄的玄虚,似乎李克都知道。抱素每次侃侃而谈的时候,听得这个短小的人儿冷冷地说了一句“我又听完一篇小说的朗诵了”,总是背脊一阵冷;他觉得他的对手简直是一个鬼,不分日夜地跟踪自己,侦察着,知道他的一切秘密,一切诡谲。抱素最恨的,是知道他的秘密。“一个人应该有些个人的秘密;不然,就失了生存的意义。”抱素常是这么说的。但是天生李克,似乎专为侦察揭发抱素的秘密,这真是莫大的不幸。  除此而外,抱素原也觉得李克这人平易可亲。别的同学常讥抱素为“堕落的安那其主义者”,李克却不曾有过一次。别的同学又常常讥笑抱素想做“镀金博士”,李克也不曾有过一次。在同学中,李克算是学问好的一个,他的常识很丰富,举动极镇定,思想极缜密;他不爱胡闹,也不爱做出剑拔弩张的志士的模样来,又不喜嬲着女同学讲恋爱:这些都是抱素对劲的,尤其是末一项,因为静女士在同学中和李克也说得来。总之,他对于李克,凭真心说话,还是钦佩的成分居多;所有一点恨意,或可说一点畏忌,都是“我又听完一篇小说的朗诵了”那样冷讽的话惹出来的。  但在最近,抱素连这一点恨意也没有了。这个,并不是因为他变成大量了,也不是因为他已经取消了“个人应有秘密”的人生观,却是因为李克不复知道他的秘密了。更妥当的说,因为抱素自己不复在男同学前编造自己与静女士的恋爱,因而“我又听完一篇小说的朗诵了”那样刺心的话亦不再出自李克之口了。抱素现在有一个新秘密。这新秘密,他自以为很不必在男同学跟前宣传的。  .  这新秘密,从何日发芽?抱素不大记得清楚了。在何日长成?却记得清清楚楚,就是在P影戏院里看了《罪与罚》出来后的晚上。  那一天下午,他和两位女士出了戏院,静女士说是头痛,一人先回去了,抱素和慧女士在霞飞路的行人道上闲步。大概因为天气实在困人罢,慧女士殆着一双眼,腰肢软软的,半倚着抱素走。血红的夕阳挂在远处树梢,道旁电灯已明,电车轰隆隆驶来,又轰隆隆驶去。路上只有两三对的人儿挽着臂慢慢地走。三五成群的下工来的女工,匆匆地横穿马路而去,哜哜嘈嘈,不知在说些什么。每逢有人从他们跟前过去,抱素总以为自己是被注视的目标,便把胸脯更挺直些,同时更向慧身边挨近些。一路上两人没有说话。慧女士低了头,或者在想什么心事;抱素呢,虽然昂起了头,却实在忐忑地盘算一件事至少有一刻钟了。  夕阳的半个脸孔已经没入地平线了,天空闪出几点疏星,凉风开始一阵一阵地送来。他们走到了吕班路转角。  “密司周,我们就在近处吃了夜饭罢?”踌躇许久以后,抱素终于发问。  慧点头,但旋又迟疑道:“这里有什么清静的菜馆么?”  “有的是。然而最好是到法国公园内的食堂去。”抱素万分鼓舞了。  “好罢,我也要尝尝中国的法国菜是什么味儿。”

图书封面


 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蚀》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部分组成,读后很矛盾。《幻灭》开头有点精彩,可总感觉少点什么。带着疑问,来到《动摇》,蛋疼。进入《追求》......堂堂中国文学大师茅盾就是这样的风格?人物塑造单薄无力,以至于有些空洞,大段的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反反复复,却没有丝毫魅力。场景的描述刻板,窜出那几个不着边际的词儿,根本不能引读者入境,可怜的一个个人物会动不动就哭频繁的落泪,女性人物身材一致,个个胸部高高颤颤。小说的主线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能在革命时代这方面属于扯淡的一面。看过专业书评,都是围绕革命铺天盖地,不评小说本身只评革命情节,红色文学多么可怖。后来茅盾当上文化部长,我也觉得不足为奇了,心思和重点不在写作上,也不能要求太苛刻。即使他不写文章,文化部长文协主席还会不会是他的?假使鲁迅不写文章,鲁迅还会不会是鲁迅?以上是个人读后感,不代表小说本身的好坏,因为个人能力有限阅历浅薄见识短浅审美低俗,所以不要太在意。中国文学大师的光辉依然照耀着我们红色的心。转自个人博客zai-lushang.com
  •     生活无忧的人到底在忧虑什么呢?静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存在性格上的瓶颈;性爱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归宿和麻醉剂。读这本书觉得无趣,但到最后发现,主人公的困境也是我的困境,给人一种令人惊讶的感同身受。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难看死了。叙事凌乱,描写过于刻意,革命爱情模式疲惫得不想再多看一部。茅盾是想要写新女性的,然而那新女性到底和旧女性又有什么区别?静对学校工作都产生幻灭与厌倦感,最后竟是爱情又使她产生希望。而慧和孙舞阳说到底也只是受了男人的伤害出卖肉体以达报复的无用女子罢。
  •     沈先生的书,我听过的极少,子夜、蚀、林家铺子而已,但尽是大作经典。子夜我早先就看过,浑噩之中读完,脑袋里只是些断片,很难接上去的,打算近日找来重读一下,对于蚀,我很庆幸自己读过了,幻灭、动摇、追求,我也经历过,只是都是些小事,有点小题大做之嫌,但感觉是真切的,感伤的气息把我裹得呼吸困难,我竟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自问我带点软弱甚至自顾自怜的坏脾气,无论学习,生活还是爱情,都显得举步维艰,我是深知自己自卑的,有幻想,更多的动摇,有追求,但更多的是被动的消沉下去,像雷雨中的周萍一样,我渴望遇见那么个活泼灵动充满生气,能够冲淡哪怕一点感伤迷茫情绪的四凤,那么,我也可以试着不放弃,追求些真切的东西。
  •     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的茅盾写的一群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的故事以表现茅盾自己的迷茫彷徨和不知所措。
  •     〈幻灭〉人物的个性描写混沌,产生的交集也很硬。有趣的是来自抱素方面的安那其主义、静女士的悲观主义、强惟力的未来主义等等,都跟人物命运发展背行,情欲描写也是马后炮,相比之下全文絮绕着les vibe基调,并且还借慧女士之口明确托出了“同性爱”一词,让人十分在意。
  •     看的第一本茅盾的书。《幻灭》中的静依稀与很多人重叠,渴望变革,渴望证明自己是不凡的。又害怕幻灭,却走向幻灭。但总体没能给我继续阅读的想法
  •     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都不错 中间那个……我……可能不太适合读这类似题材
  •     就感觉革命青年怎么都这么精神脆弱呢。强行乱搞,乱搞完了强行空虚,然后还强行强调自己是有理想的,但是又不知道理想是什么东西。
  •     纠结的小说= =在书中你会是谁
  •     高中的时候读过这部小说,没想到革命小说原来这么多激情,原来革命学生性这么开放,左派都很open的,延安的青年、干部都一样,可是革命成功后就开始假道学了
  •     为收藏而来,你懂的!
  •     情色~~
  •     茅盾的现实主义,看的时候仿佛觉得自己以前的小心思在他眼皮底下纤毫毕现了,作为一个男性小说家,他的敏感令人叹服。而此时他还有那么一点点彷徨的色彩,再加上日后不再有的迷乱与中立,这部小说可真的称得上是精品。
  •     一本让人看清楚茅盾真面目的小说,相比较下反而是那几部改编的电影显得厉害太多,几部下来都有好多惊喜,而我昨天下午还嫌弃它们把茅盾的小说编成了琼瑶剧+郭敬明,谁知道⋯⋯茅盾如果生在现代,会不会被吐槽死?会不会因为看到拿茅盾文学奖的个个比他水平高而羞愧死?
  •     大时代的小故事像充盈了干涸的历史骨架以血与肉。站在历史旁观者的角度,虽已然知晓历史洪流的滚动方向,却极易忽视那些沉闷的海平面下暗潮涌动的社会微观现象。具体来说,总是知道启蒙运动是好的,大革命虽然失败的,共产党冒出了头的,可却没想见过乱世里,那些乡镇里人人皆草莽,城市里新与旧冲突的景象。好比今日宏观上的昂首向前,微观里不见得处处和谐安详,总有欺上瞒下、破败腐朽的思想根深蒂固着。而另一方面,亦只有超脱于当代,才得以窥视潮流的方向,并不局限于时代吧。
  •     沈先生,共产党给你党费是让你去支援南昌起义的,你倒好,跑到牯岭上去看乳房。
  •     不喜欢……没读完就弃了……
  •     会茫然,也会若有所思着什么
  •     写国民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幻灭与挣扎,能将革命的内里翻出来给读者看,相比于《子夜》里静观的茅盾,更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蚀三部曲里迷惘的茅盾。
  •     ★★★☆最后三十页,小说里一特色的高胸脯细腰肢大臀部的妹子们才终于活灵活现一把
  •     实是一部很难看的小说。最为讨厌的是茅盾在描写此书的女性时带着的意淫的、色情肉欲的目光。虽然可以看出来他想要肯定个人的解放,女性的自主掌控权,但他又无法超越或是克制自己对女性物欲化的本能。给两星只是因为他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逃不开革命与恋爱的模式。
  •     写这个的时候茅盾是性压抑太久,大段大段的对话,贫乏的描写,唯一让作者提起精神的事就是将焦点疯狂地转移到女主们的胸部。
  •     精彩的女性描写。仿佛也看到那个时代青年特别是女性存在的困惑。
  •     首先是催眠功效很強,帶有革命色彩的文學作品真的是讀不下去,其次沒有什麽觸動的地方,慧,孫舞陽,章秋柳,茅盾先生筆下的女子身材、思想都差不多,經歷過動搖和追求后的幻滅,最後是個人的毀滅。三部曲里強連長是一縷春風一樣,在這個壓抑的氣氛中帶來了一點希望。
  •     笔风细腻,比张爱玲还张爱玲
  •     虽然不高明 大圣的改编更好不到哪里去
  •     噗要死 矛盾很喜欢胸
  •     作者对于女性心理的刻画细腻又温柔。
  •     没的说,就是好,
  •     要不是作业真心读不下去(手动再见) 不提历史意义,这本文学价值真的大么?我还是看鲁迅洗洗眼吧
  •     处处幻灭 偏为追求
  •     比想象中的好看,。
  •     和今日竟无多不同。
  •     和巴金一样,都说自己年少时写的东西构思、落笔仓促,毛病很多,于读者有愧,再版时,这种亏欠感更强烈了。然而,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却绕不开他们,因其书写的是历史的断面。
  •     《幻灭》和《追求》给3.5分,《动摇》给4.5分。看着豆瓣上的低评分,也许茅盾真的是不和那些忧伤痛苦自怨自艾或者试图用一本书来打捞自己人生意义欺骗自己仍过得有价值的小资们的口味了。
  •     正版图书呀.支持特价.
  •     茅盾也堪称写小资产阶级的专业户了,故事是不如《子夜》,可是只要「思想先进,讴歌革命」就够了吧,嘻嘻。
  •     小知识分子青年男女在革命浪潮下的苦闷与彷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有可取之处。总体上,艺术成就较低。
  •     感受同《虹》,语言读起来难受。但对我个人而言,思想颠覆的意义要比其文学价值高
  •     不得不说看的有点痛苦,茅盾的心理其实感觉相当暧昧,大段大段对于女性身体的描写看的眼花自身流露出一些迷恋,而对于群众的反抗又总如潮水一样暴力。蚀也是他自身的彷徨与迷惘吧。
  •     没什么意思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上的必读篇目吧。
  •     6.1。
  •     四星只给《追求》,充满了世纪末的情绪,莫名的愤怒、失落、怀疑无处释放,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左翼文学家的手笔,大概那会的茅盾还没有“进化”完全。不过《幻灭》和《动摇》尤其是后者写得不好。
  •     茅盾的处女作,看的时候觉得不怎么样,看了《子夜》以后觉得这篇写的还是不错的。
  •     “一个人悬了理想的标准去追求,或许会只得了似是而非的目的;因为他的眼睛被自己的理想所迷,永远不能冷静地观察。我不先立标准,我不是生活在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的野心者,我不是那样的空想家;我只追求着在我的理性上看来是美妙的东西。我是先由冷静的眼光找出美在这里在那里,然后尽力以求获得。所以在我,可以有失败,却不会有失望;   但现在我是确实地胜利了。"
  •     茅盾先生的文笔太好了!!!
  •     读的时候有一种在北京人艺看话剧的感觉,人物说话有点拿腔拿调,情绪起伏也去有点夸张。或许这是那个年代的特色吧。当时看《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一身鸡皮疙瘩。最喜欢的段落是写武汉的那段,地方政治、官民矛盾、乡绅旧势力和新思想的争斗,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风花雪月写得都很有意思。
  •     坚挺着读完了前两部,最后的《追求》真的读不下去了。
  •     《动摇》引出的是《子夜》的主题,但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幻灭》和《追求》。身体解放的欲望作为革命的第一推动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由于身体的持续在场,革命与日常之间的角斗虽时急时缓但永远不会停下来,二十年代如此,当下亦然。
  •     隔开很多代的东西,只能是通过后人给予的名声给予理解和宽容了。三部短片其实就是一个故事。
  •     静,和慧这两个名字让我读了下去
  •     幻灭 动摇 追求
  •     作品很重要,但对茅盾的作品感触不深,这应该是我自己的问题。 很久前读的,仅于此记之。
  •     人物太类型化,读来反而显得生硬了。穿插的政治背景很无趣,强行政治,而且不怎么高明……反正我是不喜欢。语言我也不怎么喜欢…太浓烈了,还是清淡一点好。剧情也很类型化,不要为了展开而展开嘛,剧情应当是自然而然的,强行展开反而类似于无脑剧本,让人感觉不真实。当然这不怎么影响文本对时代青年的真实心绪的传达就是了。 唔嗯,不过文本里那几位形象有共通之处的女性,我倒是很喜欢呢。总之人就是要纵情地去生活,爱所有人与不爱任何人是没有区别的,只爱着自己就够了。 不过呢,茅盾先生啊,你每次描述妹子都专注于人家的胸,这就很尴尬了…从你的描述里我可感受不到那些女性的美啊呀呀呀呀呀——本给不开心了!你虽然敬重女性却也恐惧着女性,渴慕着她们却不理解她们,这样的话,有再多情人也是徒劳——情商低下是绝症,谁也救不了w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