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薄暮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535440877
作者:林培源
页数:241页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能读完的书

今天一朋友给我打电话我说看书我什么都记不住他问我 最近你都看什么了我说 看薄暮 对薄暮 我只记住了一句话 原谅时光 记住爱 本来觉得 一个故事 可以这么的复杂真是太虐了 但是结尾最后一句话 却把整个故事收了起来我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喜欢这种背景的文章我也没有想过我可以看完 原来我根本看不下去的书看的时候 我为秀米的一生感到惋惜当真正合上书 仔细的想想 我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如释重负的感觉我感觉我被净化了一种很清新的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原谅时光 记住爱这个境界我还是终究还是到不了

写给《薄暮》:月光再亮,终究冰凉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从上海回来的火车上,而恰恰,读《薄暮》时却也身处这同一辆火车的反方向路途中。是的,时光不断兜转,会带来无限的可能与巧合。我用整整三个晚上阅读它,并且期待跋涉这个关于生命泅渡长河的故事。我愿意相信在不断碰撞自我的同时,可以从《薄暮》里嗅出源于心底的生命哲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制造着不同的角色去演绎自己期待的生命。正如《薄暮》这个故事里,所有优越的低贱的刻薄的冷漠的世俗的或是不谙现实的人们,他们形形色色,用不同的姿态仰望生活。尖锐或是柔和都是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更好的生活。培源只用寥寥几个温暖的名词作为地理界限去隔开这些生命轨迹本不同的人们:木棉,溪桥……我看着它们平静而满足。而事实上文章的伊始就已经对我们娓娓道来——“溪桥镇是个尘土飞扬的地方”。这样的暗示让我不禁揣测起培源的用意。许是为了拉出一个巨大的反差,许是为了下面这个尘土飞扬的故事埋下一个厚重的隐喻。也许更多人会站在秀米这个角色去纵观整个历程,我却更愿意以念生的视角去观望这些因为生活而颠沛流离的人们。虽然以我平乏的生活阅历是无法站在整个故事的上空去俯视它,但之于我看来,这是一个由好多看似毫不相关却有着共同生活理想的人们构架起的一个完整体系,于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太多不显山不露水却紧密联系着的纽带。我用念生的目光去追寻母亲从一个镇抵达另一个镇。原来发现母亲也是从一个单纯善意的女孩成长成一个世俗隐忍的女人。而事实上,这样的转变无时无刻不贯穿着故事的始终,巧莲、陈姨、许姆甚至是祖母都在以一种压抑自我的方式完成蜕变。这种微妙的联系让故事更富有弹性与张力,故事里的人们也因为对过去时光的不断回望而逐渐从大喜大悲中磨平了棱角,选择光滑的姿态去抵达另一个彼岸。而此时,生命的意义也在时间的抚摩下张显了全部的答案。就如同月光再亮,终究冰凉。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在小说中寻求轰轰烈烈的结局。可培源却没有用冗长的过程去设置一个华美的结局,反而他用更多的笔触去延伸这个故事本身或者说为这个故事铺陈。这个过程漫长却能让观者自得其乐。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仍旧会觉得很多时候我无法作出迅速地判断将当下的情节与之前的作出精准的联结。但能编织出如此一整个庞大繁复的人物体系已经足够让我敬佩培源这入木三分的勾勒。我突然想起曾经阅读苏童作品时类似的感触。培源直抵人心的文字渲染出我心底对回忆的强烈的归属感。小说也在不断的时空切换中任意游弋,蒙太奇在培源的笔下自然切换淡入淡出,显得那么游刃有余。阅读《薄暮》,让我看到了林培源那么特别而惊艳的能力——用温婉柔和的笔调去制造出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最后那些无声的呐喊汹涌出了我无限的对这个故事的依恋。很多小说用故事本身打动读者,还有小说用大起大落的情节取悦读者。而我想,培源的《薄暮》是用情感在动容读者。这是最难让读者感受到的,而培源做到了。《薄暮》所有时段里出现的激情、争端、猜忌甚至欲望都在最终回归平静。他告诉我们总有一种情感叫人泪流满面。月光再亮却终究冰凉。但仅仅从小说的角度而言我无法跟随培源的脚步平复我的心情,还没来得及收拾思绪去见证我一直渴望的结局,故事就已经戛然而止。于是需要我在合上书页后继续释怀,对角色们的感动,芥蒂或是悲哀。所以我只能说我对《薄暮》那么强烈的好感更多的来源于文章本身散发出的诱人的气息以及让我感怀的所有情感元素。我知道之前这本书应该叫作《暖歌》。可是相比暖歌我更欢喜看到它叫《薄暮》。是的。我无比喜欢培源所说的:薄暮过后,漫漫长夜终会被破晓的晨光所终结。我莫名地想起MARS,那个带领人们冲破黑暗的战神。“月光再亮终究冰凉”是我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我想放这儿再合适不过。或许再多的文字也诉说不尽我对《薄暮》的热爱,它带给我的意义早已在结尾的地方释放出了所有的能量——原谅时光 记住爱。是了。原谅时光,记住爱。何天平 于 2009-8-2深夜

原谅时光,记住爱

这是林培源《薄暮》中最后一章的题目,也是最后一句话。作者毕竟还年轻,这部小说,相比于他今后写作生涯中的无数部作品来讲,那么,这部作品可以说,还并不算成熟。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成熟,也就成就了一部主客观视点交叠的作品。小说中的“我”算是一个客观视点,而其他的主角,作者都各自站在他们的立场,形成了关于人物的主观视点。到了小说的最后一两章,“我”这个客观视点融入到了所有主角的生活中去,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主客观视点的转换与交叠容易使读者的思维与作者保持一致,但也容易造成读者的被动性。我想这部小说的在某些程度上,造成了读者的被动性。林培源本身给我的印象在于,他的小说不以故事取胜。他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完整、巨大的联系性,而都是一些比较零散的记忆。他的小说就像是一串珠链,即使记忆零散,他也有办法将这些珠子一个个串在一起,保持整齐有序。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方式更适合于短篇小说,并非完全适合长篇。当然,林培源将他一贯的方式带入到了作品《薄暮》中,虽然他的熟练仍然能够将所有的记忆穿在一起,但显然不如短篇小说更得心应手。在阅读的过程中,小说中的某些手法让我片段地想起萧红、黄碧云。萧红后期的小说散文化很明显,林培源的《薄暮》也给了我一些散文化的感觉,但这似乎并不是作者的一个趋向。并且,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到了小说的后部份,散文化的感觉逐渐加强。我试做一个大胆的猜想。《薄暮》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之前关于陈秀米、林宝年,甚至包括更远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这些故事,由于作者是听了第三者的叙述,并未实际经历过,那么,他有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去描绘这些故事,因而,我们在小说的前部分,甚至大部分上,都很少感觉“散文化”。到了小说的后部(林念生)出生以后,这些,或许是作者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因而,主观性的视角本身造成了一感性情绪,更容易形成记忆片段式的结构书写,所以,散文化的表现增强。毕竟作者承担起的,是一个庞大的家庭故事,作者可能还没有做好一个能够承担起家族故事的准备,即是说,他已经有了能力将故事完整、甚至完美地将故事叙述出来,但是,他并未成熟到能够将故事的背后同样解剖了给人们看。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巨大的、可以说是人物写生式的故事,但是,我们并未看到一个特别凝聚着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就好像我们如同浏览一样的看了许多人物写生画,但是,最终没有找到重点所在。陈秀米看似是一个核心人物,但是,她始终没有完成凝聚整个家族故事的任务。尽管如此,作者的尝试仍然是值得欣慰的。他始终坚持的,是一种纯粹的写作态度。无论作品成功与否,他做的尝试都值得称赞。“家族”这个题材对于许多人来说未免过于宏大,但是,林培源仍然承担起了这个故事。虽然他还没有经历过更多的沧桑,还未能使故事显得更为深厚,但是,他的表现值得期待。

忧伤的彼岸是幸福

用很短的时间读完这个故事,这个发生在一个对于我来说很陌生的年代。对于作者来说也许也是很陌生。说什么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姑且不论作者的取材来源。可惜我的阅历无法判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是否会有那么多耸人听闻的故事。 这个残酷的故事啊,秀米好像怎么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这是这个社会的悲哀?是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是所谓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或许真的有那么严重。秀米无法反抗,只能承受,仿佛她就是千千万万那时代妇女的缩影。她们过不上她们憧憬的生活,苦难就像一个循环,在剥夺她们的青春在吞噬她们的生命。 这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大环境,观念的改变也去真的需要时间。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也许是比较幸运的。

她,唱起了一首遥远的歌

时间会带走人的情感。我不知这是一句让人快乐亦或悲伤的句子,只是在我读完这样一本书后,第一次觉得时间不会使人悲伤。秀米在那样的岁月里遭遇的一切,到后来是一定会淡忘的,只是她经历的过程,任谁都是无法感同身受的罢。我想,她在所有人都否认自己,偏激地对待自己,得以让她支撑下去,是宝年淡淡的温柔。在一切都经历过,向后退去,泛黄的相片,两人相视而笑,一定是无法言说的温馨。知晓了贯穿她人生的悲喜交加,回头看时,竟有了自己经历过的感觉。秀旗出嫁时秀米闹着小别扭,待到我的姐姐出嫁时,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吗;她第一次见到宝年,看到他在树下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的欢愉以后我是否也会经历;给念生讲自己年轻时经历的种种时的安详,以后的我也会吗。不知为什么,秀米的故事给我的触动,是以前所有的小说都无法给予的。她仿佛真实地出现在我身边,缓缓向我诉说一切后,安静退场,留我一人再原地兀自感伤。

关于秀米关于人生关于《薄暮》 【写的不好··】

关于秀米关于人生关于《薄暮》 “献给所有逝去的岁月,以及爱。——《薄暮》 ①关于秀米 秀米,一个溪桥镇的平凡的女人。 一生中却经历和见证了无数苦难。 看到和自己从小相亲相爱的姐姐的不幸婚姻,她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恐惧。但她为了自己的家庭,却还是选择了结婚。 而她没有想到的是,刚刚和丈夫结婚,却被过继给了陈姨。陈姨对秀米表现出很厌恶的态度。陈姨的谩骂,制造谣言,周围人的冷言冷语,这些秀米都听在心里。可她又能怎么样。又能和谁说呢。她只有把这一切默默埋藏在心里。没有人知道她有多痛苦。 这一切,都如利剑般深深地插入秀米的心中。 但她没有倒下。她努力的坚持。坚持着自己的生活。就算是在狂风中,她也能维持微亮的烛火永不熄灭。心中的坚持与隐忍,是秀米活着的微弱光亮。这点光亮照亮了秀米的苦难人生。 无论如何,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无论前面的路有多难走,她永远都是一个人扛着。 秀米,一个溪桥镇的不平凡的女人。 ②关于人生 其实个人认为薄暮的亮点除了秀米以外【当然其他人的人生也是重点。。太多了我懒得打那么多字。。。】。我觉得培源这次在《薄暮》中提出的对于人生的观点,我很喜欢。 “原谅时光,记住爱。” 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很难。人的一生令自己痛苦甚至气愤的时候。而我们要做的却又是原谅那些恨我们的人,和我们恨的人。 可是。纵然我们的一生有太多的不公。纵然我们的一生会遇到无数苦难。又纵然那些恨我们的人对我们做过些什么。 那终将成为过去。 我们的生命中将走向灭亡。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事,就是记住那些爱我们的人,记住那些爱我们的人给予我们的那些爱,将这些爱铭记于我们的心中,遗忘那些已经沉淀的痛苦,学会宽容,学会原谅。 【嘎嘎。。写完了。感觉写得不好。很空洞。。。还有些感情没有表达好。另外对于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有很多感触。但都没有打上来。因为。。。我写了那么多字全打上来会要我命的。。。 嗯。。这个只代表我个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哦。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指教我啦。。 顺便提一个小小的问题。。书中所说的作者的父亲叫林宝年。。。也姓林耶。。会不会。。。PY君也姓林耶。。。】

怎样的地方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一群怎样的人啊!狭隘、自私、卑鄙、粗俗、无知、胡搅蛮缠,这就是我们广大的农村八亿农民。故事线条太多,开头想按大著作来写,却缺乏驾驭的能力,所以人物苍白叙事混乱,只落得个草草收场。语言文字还行,不算幼稚。毕竟像《静静的顿河》那样的处女作世间少有。

成长是一道填满残忍的沟壑

【碎碎念】最近一直很忙,总是想腾出一个整的时间来写写看。但是,好像越是想要抓住时间,它就跑得越快。而伴随着周末连续两天的装修的声音,我终于写完了。【封面】从最初见到《薄暮》封面的电子版,到最后拿到成书的时候,也了解培源为什么会看到封面时的激动了。变成铅字的感觉是因为我们还在为梦想而努力着。【信】To 秀米:你眼中的爱情是什么呢?你的世界里原本是一片绯红,却因为时间的冲刷,开始变得暗淡与晦涩。那些充满敌意的眼光将外来的你,划分为为了带他们走上光明之路所必须牺牲的坎坷。人的倔强和苦难或许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磨练的吧。爱情应该也是一种生命吧,漫长的泅渡过程,由最初的挣扎到渐渐地磨灭了幻想,最后不得不接受那些曾经在眼中极度厌倦的生活,被辱骂,被推搡。在慢慢地肢体折磨中,渐渐丧失了原本最初的梦。曾经带起你离开你所熟悉的那个男人,身上的味道是否已经减淡,握紧的双手是否也开始因为渐行渐远而开始失去了彼此的力量。To 念生:你是个带着希望的孩子。盼望是一种极为可怕的念头。当你成为一种寄托的时候,可曾想过会有人因你而哭,因你而笑。母亲因你儿哭泣,或许,她可以因为这个儿子而在整个家族中立足,但或者,也带来了充斥着嫉妒的眼光。在你心中,可曾见过这个世界的小小心机,明明白白的眼光与抚摸脸颊的温存。也许,亲情是融化芥蒂的最好的方式。你的到来,你的啼哭,其实都是一扇窗,打开了母亲的世界。但同样,也关闭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或许还是你只能用肉眼所去触及的世界,因为人的心同样充满荆棘,难以触摸。To 林宝年:写下这个名字的时候,突然好像理解了一个男人的处境。内心爱着秀米,同样也是懦弱地增加着内心的负累。然后,在面对自己的父母时,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又在因为自己的抉择而连累妻儿的时候,内心如何呢?无法按照自己的梦去筑造自己的路,按照父辈的思想而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让自己的意愿,曾经觉得你这样的选择并非一个男人的担当,可是,却也在最后体会到了你的辛酸,没有一个人可以完整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活,总有后悔,总有失落。生活在那个时间里的你,有着男人懦弱的退缩,同样也试图勇敢,可是,终究是试图。我不掩饰对你的失望,却也明了造就这一切的不过是很多很多的时光与爱,或者说,还有与其相悖的一些感情。【结尾】“原谅时光,记住爱。”何以原谅。原谅那些并不是我们的意志所能左右的一切,那些生活在你我周围的人,那些吵扰在你我周围的声音,我们何以做到不去顾及。何以记住。记住那些我们用心付出所得到的爱,那些我们拼了命来换取的一些些回报。手中苍白无力的时候,时常去回想过去,如何去改变境遇,却也这般的走到了这个年月。当我认定生活慢慢无期的时候,我通常会告诉自己,平静也是一种磨练,耐得住的,才是经历的。

力 荐 。

本 书 开 头 相 当 好 。“一 切 和 母 亲 有 关”。秀 米 本 是 快 乐 单 纯 的 女 孩 。没 有 想 到 她 以 后 的 人 生 竟 如 此 坎 坷 。全 书 时 以 母 亲 秀 米 的 角 度 展 开 叙 述 ,时 以 “我”的 角 度 讲 述 。在 最 后 恰 当 接 入 得 喜 的 结 局 。本 书 人 物 间 关 联 接 洽 的 很 好 。很 自 然 。总 之 全 书 行 文 流 畅 ,情 节 有 吸 引 力 。力 荐 。

所谓的名牌效应

首先,我读完这本书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北大荒,上山下乡,知青,毛主席语录,凤凰牌自行车。好了,作者给我用自己查阅资料的理性想象与感性设想,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纯朴的60时年代,通过三代人的喜怒哀乐来衬托一个人间的小悲剧。人生路漫漫,无法弥补的伤痛与回忆过早把年轻的躯体啃噬得血肉模糊,可是,就算是所谓严肃的文学和精辟的文字,你是否相信,这种类型的文字到底有多少个中国作家写过?难道我们是因为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标语和文字才像一窥究竟?这样的题材就算说出去也会有几百号人写上个数万本的自传传记之类的,所谓的人生感悟去掉繁复的文字,就是几句“好好活着”“其实人生很美好”而本作者借助“文革”这一大题材,绞尽脑汁把那些不符合实际的思想范畴全竹筒倒豆子般生硬的写了出来。还有,薄暮跟此书到底有什么关系?请不要凭借一个神奇的标题赚点击率好不好!请不要自己认为自己的严肃文学可以给本书带来什么非凡的成就,你,不过是一个年轻气盛的,不入流的小作者而已,你所制造的文字感说白了就是在吓唬我们这些80后90后,我相信,在你提笔之前中国的老一辈已经穷尽辛酸苦难的泪水洗净铅华抒写浩气万丈的回忆长卷,这里,用不着你在用矫作的文字来描写那个痛苦的年代的人和事!不值得!不值得!不值得!文字是要虔诚的对待,单凭父辈口中寥寥无几的文字和百度搜索来的资料,厚颜无耻的写这本书,你能否想些其他的法子?

不错

不知道,也许粤东跟福建还是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对薄暮里面有些的描述还是会让我想起自己的小时候,特别是水稻的两季,早稻和晚稻。还有他老爸在收稻的时候,先是用人力甩,后来用收割机,作者也跟着帮忙晒稻子。还有他们家乡的新年的送神。看完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作者的个人经历,细想,是吧。年轻,哪来那么多经历,也许从他家老人那里听来,会这么详细。这里就按着作者的自传写吧。看完了还不知到作者的在书中的名字,也不知他母亲的名字,但这些都不影响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作者以简单生动的比喻,写出了他对生活一些事情的看法,这点自己得学习。作者母亲命是苦的,夫妻两个对自己的命运,对自己被别人欺负,总是逆来顺受,特别是他的母亲,有什么苦都自己往下咽。年轻时候家里的贫穷,姐姐婚姻的不幸,婆家两个长者的封建,以及过继到他姨那边收到的虐待,也许说虐待有点过了吧,但,那个程度不亚于虐待。为什么不错?作者的功力,文章的情节。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叫这本书“薄暮”。有学到什么吗?想想没有吧。

平凡迸发的绝响

关于生命如何泅渡长河的故事。薄暮 依旧保持了培源固有的风格。浓浓的乡土青草香味。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刚刚看完的【平凡的世界】。《薄暮》同样叙写了一个平凡的世界,塑造了几个性格迥异的平凡女人。自爱上文字之初,便痴迷于小人物,小世界。薄暮携带着一股浓重的乡间真情在纸页间跳跃。初看薄暮,零零散散的故事,一个个平凡的人在培源的笔触下被赋予生命。各自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江南水乡,北方的农村。有多少像秀米一样的女孩子,懵懵懂懂的被送上岁月飞驰的列车。那么那么多生活的原型,在薄暮中按照命运铺陈的道路前进。似乎行文一直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所以文章的韵调起始至终都不曾改变,让我看完几页的时候,就安静下来。若记忆无错,疯女人应该是里面死的第一个人。阅读至此,便已经感到了有更大的悲剧在后面。或许与作者本身的记忆有关,太多的情节曲折的支离破碎。阅读完毕,脑海中浮现的便是秀米一张可爱少女的脸,然后又有巨大的黑洞将其吞噬。接下来便是死亡。看书的过程中,死亡似乎一直没有离开我的视线。这一直是我避讳的话题,从小我便害怕面对死亡,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失去。文章的最后,爷爷拉着念生的手断断续续的话,让我神伤。以念为生,这似乎也是经常与作者同时出现的关键词之一。整个故事已一种回忆并叙说的姿态从念生的感知当中蔓延全身。当合上整本书,再次看到那片纯白林海以及那几个淡淡的光晕时,心中酸涩莫名。我从不与PY叫大叔。可作者确实有一种超脱于年龄的成熟,这似乎是以一种俯瞰的姿态来面对整个故事,一点一点积蓄情感,最后瞬间爆发,直至让人窒息。从秦歌、凉川中就淡淡感受到了薄暮的影子,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还是那条临水街,我甚至还问过你,你曾经是不是真的住在临水街。那时为了秦歌暗暗心疼,凉川也使我陷入对逝去童年的回忆之中。你的故乡谈的差不多,关于过去,就让他过去。我希望看到,关于你的未来。祝贺培源的处女长篇如此成功的完成,记得我曾和你说过关于情节方面的不足,我希望你改进之后,呈现出更加完美的作品给那些挚爱你的读者。Ps 因开学早而现在才草草的送上一篇书评 实在不好意思。 培源 我说道做到了哦。 凌晨半点了 我也要做梦去了。

原谅时光 记住爱

用很短的时间读完这个故事,这个发生在一个对于我来说很陌生的年代。对于作者来说也许也是很陌生。说什么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姑且不论作者的取材来源。可惜我的阅历无法判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是否会有那么多耸人听闻的故事。这个残酷的故事啊,秀米好像怎么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这是这个社会的悲哀?是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是所谓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或许真的有那么严重。秀米无法反抗,只能承受,仿佛她就是千千万万那时代妇女的缩影。她们过不上她们憧憬的生活,苦难就像一个循环,在剥夺她们的青春在吞噬她们的生命。这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大环境,观念的改变也去真的需要时间。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也许是比较幸运的。对于作者这部两年前的作品没有超出我的期待 希望作者下一部作品会写的更好

家乡的味道

昨晚,偶然间在豆瓣新书速递看到《南方旅社》一书,发现笔者是汕头人,就读暨大研究生,于是对笔者产生极大的兴趣。于是开始了解作者,他发表的文章,让我想起一个好朋友,高中那时,他开始喜欢上新概念,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喜欢了一段时间。但没有他那么痴迷。记得:每借到一本新概念作文,无论是上课时间,午休,他非得看到眼睛累了才停止,也是从那时,他喜欢上了悲伤的文字,被同学们公认为---悲伤王子。言归正传,了解到笔者有《薄暮》、《锦葵》到《欢喜城》,和刚出版的《南方旅社》,于是决定开始关注作者,从《薄暮》开始,今天一口气就读完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很有家乡的味道。小说中的环境、人物、情节,跟我成长的地方没有多大的差别,典型的潮汕人物,正是这些不断的吸引着我……原谅时光,记住爱。秀米的即将出嫁,让我想起了姐姐:那时我在读初三,在双方家长挑好日子后,姐姐从厂请假回来办婚事,简单的流程,短短的时间,一切繁琐的乡俗就被老人们办妥了。出嫁的那个夜晚,熟睡中我被客厅中人们的说话声吵醒,但我没有出去,我不明白那时是怎么了,竟然躺在床上,反而害怕了……只记得,轰轰的摩托声想起,然后,渐行渐远……慢慢的回忆着有关姐姐的一切……姐姐就这样出嫁了!转眼间,7、8年过去了。我的外甥也6岁了,几个月前外甥女也出世了。时光过得太快了,这些时光中,一切的爱都在延续着……时光冲不走爱,原谅时光,记住爱!

薄暮 明显的错误!!!!!

92頁寫道:陳姨六十好幾的人 還是第一次做單車 一路上都很興奮      但是120頁寫的是:陳姨五十幾的人了 身體依然硬朗 她騎著鳳凰自行車 每天在鎮上奔波   

看见另一个世界

一个离我们这代人很远的时代。上一代到下一代,却似乎很少有人是可爱的,包括第一主人公。然而,即使世界再不文明、人心再险恶,终会在某一天得到救赎。这个救世主不是别人,只是时间。所有无能为力的事,都让时间来好好解决吧~献给所有逝去的岁月,以及爱。

..

故事的线索是母亲秀米的一生 以一个孩子的角度 大多数时是以一个叙述者 没有太过于惊心动魄的场景 只是乡间生活中小小的一部分 当然对于一户人家的生活是非常有影响是事件 一件件的堆砌起来 十分的妥帖文字看起来 给人以真诚的感觉 是有用心书写的文字 文字也细致入微一直是我唯一喜欢的 年轻作者 我想这次 他绝对绝对没有让所有关注他的人失望

心留净土,包容世事

看薄暮是个纠结的过程,从开始的美好到不幸在重归美好,一切都在结尾得到释然。就像结尾所说的“原谅时光记住爱”。刚开始读时总会忍不住停下来以平息自己的心情,有对秀旗的同情,对秀米的祝福。随着内容的继续则有对林宝年和秀米的遭遇感到愤慨和对陈姨的无理取闹感到厌恶。但时间在继续,等到最后陈姨的死亡和纷争的平息则让一切静静的发展下去最终让一切归于寂灭。

尘埃落定

原谅时光,记住爱。 ——题记 日子过的总比想象中的要快,打马而过,唯有记忆才能够将那些故事的影子拉长,不忘,然后刻在不朽的石碑上,或用来怀念,或用来追寻。 穿越在岁月的长河,翻阅起那些他人的故事,曾经以为刻骨铭心,死去活来的事在他人的人生中都成为了可以被原谅,甚至好奇至渴望的梦幻。 《薄暮》讲述了许多女人的故事,她们都曾是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带着期待的眼神看向未知的世界,是谁说的,时间是最伟大的魔术师,不但改变我们的容颜,更左右着每个人的命运。 看的时候,我几次将书合上,不忍继续。流言的恶毒,心中的愤懑,嫉妒的眼光,不理智的咒骂……一切的一切,都向秀米袭来。我不知道当时年轻的她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多大的失望和对自己人生的绝望呢? 当秀米站起来,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喊:“别打了,我喝!”的时候,我感觉整个世界仿佛停止了,在这个时候,我相信她完成了一种蜕变,她将脆弱钉在墓碑下而后升华出了隐忍。隐忍,也算是上帝的一种恩赐吧,他给予了她巨大的绝望,却又让她学会了可以不那么受伤的方法。呵,这同时也是人生的戏谑之处吧,把我们抛入谷底,然后让我们学会自救。 泅渡而去,曾经的幼稚,冲动,都被丢在了岁月的河流中,毁灭不复。他们,你们还是我们,都渐渐学会了平和,不管这中间隔了多久,多远。成长,我想人的一生都是成长的过程,那是凤凰涅槃一般,华丽的残忍。再残忍也要挺过来,你说是吗?后来的后来,秀米一家与大伯父一家一起祭祖时,客套的寒暄,大伯母嘴角露出的生涩笑容,让我明白,那曾经的一切终被时光原谅,被彼此原谅。这是生命的最大救赎。那过往的尘埃,落定。滋养出的稳重,宽容,会永生不灭。

薄凉*殊途*同归

时间,空间,无限延长的人类文明,群居动物,延续生命,薄凉的男人女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有自己的经历,与众均不同。只是最后的结局总是殊途同归,走向终结。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开始生命的旅程,也以同样的结局结束追寻。中间是一段过程,在开始的时候它是未来,在结束的时候它是过往。标语---------大地之上,人间之下 编织人生的冷暖跌宕少年情怀,质朴笔调 描绘尘世的荡气回肠尘土飞扬,在寻求着什么,找到了什么,曾寄托过什么,为什么有一个理由活着处理事情的方法,从小到大都是那么直接,那些我学不会的圆滑世故,让我那么不屑一顾,却同时渴望着能真正做到的成熟老练。有人说,圆滑世故不是真正的成熟。一直都在,寻找;一直都在,寻找;一直都在,寻找;触及那些旧日的时光,总是那么柔软温婉;以为那个时候没有伤害。对这一本书里的人情冷暖,感谢着我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那么黑暗的面孔或许出现过,可正是我的不够勇敢,不想一探究竟的躲避,让我推迟着真正了解生活本身的日期。还有父母的有心维护,我总不至于从小就明白黑暗的棉絮下掩盖了多少丑恶。还有那些出现过的人们,总让我感激的默念着落仔的 生命中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事情 我的亲人们,质朴的面孔及愉悦的玩笑话,那么多善意的眼睛,把一些微微丝丝的不善折射掉,不能返回了。我一直都需要这些善意的玩笑,故事 甚至谎言,它维持着我心中那股汩汩的温泉,让我一直散发着人的温热气息,就算失望也不至于绝望,一个又一个,我很幸运的遇到了。我的一个人旅程,颠沛流离,坐在一个不靠窗的最后位置,离厕所很近的车厢结尾处,周围的人们都是一起回家的寂寞人群,不停说话的嘴巴,哔哔剥剥的摆弄塑料袋,我带着一路的胃胀气,在安顺下车,然后恍然失措。暗灰起风的天气,无电而自动关机的手机,还有一个人的寂寞无助,最后找到安顿的地方后,站在斑斑点点的镜子面前失声痛哭。有些结果是注定的,却始终没有勇气揭开序幕,看图案如何演变我一直坚信着我的坚信,会改变世界的组合形状,让时空中的原子重组。不要命中注定这样的词,不要绝对无果这样的论调

这个是属于母亲的故事

其实这部作品 有别于作者以前的短中篇 文章可以说完全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了 并且 文章中的时间穿插是分多 却没有会让读者觉得很乱 理不清头绪 对于细节的描写也相当不错 文笔也是不用说的好总之 是一部非常非常成功的作品就是了 多余的话 上面好多人已经说过了 希望作者以后也要加油啊~~~~

指尖跳跃的钢琴曲

“一切和母亲有关。”《薄暮》每一章节的故事看似都是独立的,但正如正文开篇的第一句话那样,全书围绕着母亲秀米以及秀米周边的人的命运来阐述的,凄苦、不幸、坎坷、平凡,都在作者精细的叙述中一点一点的展现出来,就像是在指尖弹奏着的一曲舒缓的钢琴曲。整本书读下来,虽没有入心的疼痛,但也会为人物的坎坷命运而感慨,也会因人物的坚强隐忍而动容。命运的转折很多都是以结婚为平台的,尤其当时的年代,媒妁之言,女人很难预知自己婚后的命运,莲姨、陈姨、秀旗、秀米、秀绣婚姻多少都有一些不幸,有结束一段婚姻重新开始另一段的,也有隐忍着生活的艰辛共同走过的...而作为她们的另一半,也有为了维持一段婚姻和父母断绝关系、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也不曾放弃的...每段婚姻都有它自己的命运,而这又多少与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有关。莲姨,命途多舛,经历了很多不幸,还做了两次寡妇,但最终随着时间的消逝化解了心中的积怨,和自己唯一的亲人生活在一起。陈姨,因为不能生育,受婆家人排挤,好在自己的丈夫没有离弃她,还为了她和父母不相往来,但是没有儿孙促膝围绕在身边也是很落寂的,过继儿子也不能填补其内心的苦涩...秀旗,婚姻虽不顺利,但她敢于冲破这种不幸。秀米,老实、善良、隐忍、坚强,不屈服于艰苦的生活,虽然自己的命运也有所不幸,但是她坚持着,努力地使自己的生活和睦幸福。得喜,一个反面的角色,他的人生很富戏剧化。......就是这样一个个的人物角色被赋予了血肉,生存于属于他们的桥溪镇、北山、木棉镇、临水街,生活在我们未曾不在意的一些地方,虽然生活艰辛,但却依然坚强的生活着。

原谅时光 记住爱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在2011年蔷薇之光的书架上。薄暮讲述的是一个潮汕女人的人生片段,从出生到出嫁,承受着这片土地与风俗给予的。“终结一条路最好的方法便是,努力走完它。生命的苦难会沉淀,而幸福的片段尽管短暂如烟花,却可以深入心脏……”故事中不乏冲突、矛盾、都是些日常,书中所有女人的一生甚是坎坷,比如巧莲、比如秀旗,生命往往是可以兼容并包的存在。长年累月的怨及恨,都最后跟着无言的岁月一起消散。在这个漫长的、没有边际的过程中,我们唯一能做到的,便是原谅时光 记住爱。

力 荐 《薄 暮》 。

我 的 《薄 暮》 是 培 源 签 的 。耶 。结 构 还 是 相 当 严 谨 的 、对 人 物 的 刻 画 也 相 当 恰 当 好 处 、在 同 类 书 中 必 须 算 出 类 拔 萃 的 、以 前 对 这 类 严 肃 文 学 的 认 识 是 看 过 一 遍 就 不 会 想 看 第 二 遍 、但 是 《薄 暮》 的 情 节 相 当 引 人 入 胜 、每 看 过 一 遍 都 会 被 打 动 一 次 。总 之 、力 荐 。

一点点感言

看完薄暮,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隐隐有种熟悉感,因为记忆中家乡曾经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也有点悲怆,不得不承认人与人的关系似乎脆弱得让人难以置信。一幕幕场景让久别家乡的我再次回到那个养育我十载的潮汕地区,想起了孩提时代发生的种种,有亲身经历的,也有从别人口中听说的。那个质朴的地区的风土人情,令人感慨。我一边看一边想,为什么有这样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那已经是凡属潮汕地区的乡下都有的共同点,其中也包含了——人的劣根性的共同点。我牢牢记住了两句话:“人一旦跨过沟沟壑壑,苦难也就不成为苦难”“原谅时光,记住爱”这是一本好书,至少我认为是这样。讲的不是什么风花雪月帅哥美女谈情说爱的故事,但同样让我沉迷了一整天,不能自拔。里面的一些名词,像“薄壳米”“林檎”之类,一开始我用普通话怎么讲怎么不顺,后来才发现那是把潮汕话照译过来的,强啊!!

严肃文学?

最近中国文坛貌似掀起了一阵复古热年轻人动不动就来一本震撼人心的严肃文学知青文革上山下乡仿佛在写自己的事要不就是与世隔绝的贫困山村人性的丑恶、人生的悲哀字里行间全是这些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但是又自己十分cool十分深刻的东西到头来不还都是千篇一律,谁也不比谁好到哪去说人家写校园写言情的肤浅就你深刻你笔下怀了自己父亲孩子的女儿比别人书中怀了青梅竹马男友孩子的女主深刻不知多少倍是吧不都是不知道避孕的饮食男女而已么乱伦就深刻?大豆高粱就比酒吧咖啡厅深刻?泥泞小路就比六车道深刻?您还是洗洗睡吧别跟这侮辱严肃文学了我不是针对这本书那些柯艾所出的,打着严肃文学旗号的作品都是这个毛病形式大于内容在这些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作品上,我甚至无法品出一丝的生之凄凉但是我还是悲哀我为这些年轻的作者悲哀文学不是生存的工具你不能指望写作来养活你中国有千千万万的有才华的热爱文字的人并不是每一个都名利双收你靠着商业运作出名了,赚钱了中国文学却退步了就是这个道理我没法阻止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投向商业文学的怀抱我只能选择不看,只能选择少看虚构类图书毕竟非虚构类还是不错的严肃么?不过徒增笑耳

仰望别离的姿态

在某种怀念中从上海回到家,不想居然在故乡小镇上一个私人书坊看到它。这是一个少有人看书的地方,新华书店已经堕落到还不及几年前,灰尘肆无忌惮的践踏人们的感官,自暴自弃已经数年,所以在一阵惊讶中,没有迟疑的买下了它。这是一个在辗转的记忆中彼此撞击出的完整命途。每个人都循着生命的脉络试图去生活得美好,但艰难时日从未停止它的摧残功效,秀米和许多镇子上的女人一样从一个镇子到达另一个镇子,以一种懵然的姿态,与自己独立的时光别离,勾连起后代与这片土地的血缘,也和许多人一样在生活的波折中承袭了一种千篇一律但无比真切的处世哲学。而这一切对于林念生,又成为一种面对世事的情怀,这些丰饶的情感终于让他明晰如何面对和度过人生,如何在生活中坚忍而执著的前行。最开始,相较于现在的题目《薄暮》,我还是更喜欢《暖歌》一点,但看书的时候,却觉得似乎《薄暮》更适合一些。《暖歌》是大悲大喜终曲的吟唱,而《薄暮》,拉远了回忆,更加客观的审视颠倒众生的一切,所以可以真正淡泊的言语、面对,在无数个凛然的瞬间,以自己的坚韧不拔获得对生命的感知,用身躯撑起人的命运和故乡命运的连结,蓝天之下,足以撑起这片土地脊梁的,就是这里的人们。行走中的少年以一种倒戈的姿态,仰望别离,直视死亡,总有一种情感可以让人泪流满面,是的,不是怨诉,不是欺瞒,是正视真相,所以理解,所以,有足够的自持去爱。在小说的构造上,《薄暮》是游走的,它游刃在一个被转述的记忆和少年自己的感知中,像是漫长巷子里逼仄的回音,偶尔有断裂而轰然的声音突兀坠落,所以看到莲姨作为巧莲的遭际,看到秀米在大伯母面前的隐忍,胸口还是会冲撞出一句话,凭什么?但声音瞬间就会沉寂,这就是生活。与它妥协也许并不是因为怯懦,是渐渐学会适应,然后才能无畏的生活下去,打生活的耳光不是勇气,是狭隘。所有得不到解脱的人,为痛苦极端的人,大抵不过如此。虽然书中很偶然的暗示了年代,甚至在某一个章节写出了年代,但我总是会忘记年代,在这样的镇子上,大时代的风波往往左右不了人,能左右人的,只能是他们自己。而对于他们的命运我总是不自觉的想到我的周围,虽然一个在潮汕,一个在中原,我想这就是地域的相通性,所以,这样的题材对于我并不会很疏离,只不过它换了一种调调,但是温润异常。在阅读的间隙过后,会有断裂的感觉,对之前的故事迷茫一下,仿佛记忆打了饱嗝,然后停顿了一程,这本书里的记忆,有长有短,有的人重复出现,有的人闪了一下就离开,相会在某个瞬间的人会再次被故事牵连在一起,在这样的镇子里,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到在家乡上学时,每次分班,会滔滔不绝的和父母谈起班里的新同学,然后爸爸或者妈妈总会说上几句,那不是谁谁谁的孩子吗?他是你XXXX的xX。而我只能很无奈的发觉,原来我所认为的新的人,在我们镇上是不会出现的。而同样的,没有谁的秘密是完全公开的,也许在我所在的城乡结合部,它不至于像《薄暮》中那么光明正大的刺探,它是一种窥探,但从未停止过。上一辈的记忆不会消散,它只是给我们一个故乡的气场,让我们从这里出发,抵达远方。在某个瞬息之后,我们会逐渐理解,从而拥抱它,并明白自己脚下的路。在这个其实铺陈得很大的小说中,个人的情绪是浮上来的,人们的围观依然是表象的观摩,许多人只是围着秀米一家打转,到了可以登场和再度登场的时候他们才会闪现一下,所以会有种感觉,对于整本书而言,删掉这样的一两个情节似乎也不会影响什么。但我会想这也许跟作者本身的记忆有关,在这个体系里,它们是不容被删去的。但对于小说的故事构筑,它们并不是浑然的融在了一起,而是彼此兜圈,所以看到结尾,会在感染之余有所怀疑,在情节之外的情绪化诠释对于小说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情感,在泛滥的描述和呈现,而没有凝聚。所以在阅读中,我才会被一些情节触动,而不会被整体触动。但无论如何,《薄暮》是一本坦诚的书,它将一种绵延的记忆真切的呈现出来,尽管一些情节没有出口,没有疏通,但仍是这样诚恳的在直视故乡,直视命运。但我想这样的一种命运,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原谅时光记住爱。这句话把铺陈的故事冻结了,成为一种纯粹的怀恋。我是希望能听到一种更为磅礴的声音,它隶属于这样一种情感,但更凝聚,聚敛了所有的感怀和勇气,在坚忍中,一往无前。但是,原谅时光记住爱,对于获得,是很足够了。悲喜过后,帷幕落下,一切的呐喊也抵不过一句爱的赠言。所以,还是要重复一下书里的那句话:在生活与生活密不透风的罅隙间,总有一种情感让人泪流满面。2009年7月31日 读完《薄暮》的早晨

原谅时光,记住爱

夹杂着淡淡忧伤的文字,就这样勾勒了那些成长,那些记忆。你的,我的。      我一直都知道,男生也可以写出很细腻,很忧愁的文字。可是,我不知道,感觉可以那么近。近到仿佛我就站在那些故事的边缘。可以看到他的思绪,他的忧愁一样。      现在才发现,在祖辈和父辈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扯不完的辛酸,有道不明的委屈。回首时光,就像翻书一样快捷,连贯,伴随着“沙沙沙”的岁月般的心情。只不过,这本书,有长有短。            我开始好奇起未曾谋面的太公,太奶奶,二太奶,奶奶;怀念我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然后,试着去理清父亲母亲这一辈的故事。断断续续的记忆,总是会在生活的某个角落出现。      关于太公的辉煌,关于太奶们的纠纷,关于那个为了逃避“斗地主”,小山被燃烧的钱币映红的傍晚。      后来的奶奶总会在某个午后,坐在竹椅上,像个学者般,小心翼翼地告诉我那些关于出嫁时大红花轿的颠簸,关于爷爷的坚持,爷爷的等待。可是她从没有告诉我,之前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而外婆诉说给我听的,虽然只有儿时那点关于逃难的记忆,可是就注定她一辈子与家人无缘再见。曾经,我最高兴的是吃到她亲手把大米磨成米浆,然后用柴火蒸熟的钵子饼。     每次父亲用的都是接近咽噎的语气,缓缓说起,他因饥饿而死去的妹妹和母亲。他凄惨的童年,他的人生转折、爱情和婚姻和所经历过的那些辛酸岁月。      我除了好奇,剩下的都是无声的聆听。我们的成长,我们的顿悟,以及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      我能回忆的,或者说已经被搅拌起的记忆,太多太多。

原谅时光,记住爱——有感林培源的《薄暮》

半夜醒来,感觉口很干,起身从客厅的饮水机接了一杯冻水,牛饮般灌了下去,凉意直透肠肚。一番折腾,回到房间躺下去想再睡觉的时候,却一点睡意也没有。我起身开了日光灯,白皙的灯光刺得我的睡眼有点睁不开。眯着眼,在习惯了灯光的亮度之后,我随手拿起枕边的《薄暮》,接着昨天看了一半的地方看了下去。“七夕”的时候,家乡一位还在读中学的小妹妹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并向我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林培源是个潮汕人,还在深圳某大学就读,小说的发生的背景就在潮汕地区。我想大概是这几点吸引了我吧,作为一个潮籍的写作者,我回到广州之后,从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在这个午夜,我静静看完了这本书。喧嚣的都市里,我很惊讶书中的情节能够吸引我顺利地读完它,也很惊讶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怎么会积累这么多沉重的素材。我想我真的想把林培源等同于书中的“我”——林念生了。我也是一个写作的人,知道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或多或少会将自己的故事也融合进去的。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潮汕地区来说比比皆是:邻里之间的矛盾,兄弟之间的恩怨,父辈与儿辈之间的摩擦,人世间许许多多的恩仇怨恨交织在里头,以致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常常闪过了一幕幕熟悉的潮汕乡村生活画面。小说里有几条故事线索,但是作者在开头说,“一切与母亲有关”。母亲叫秀米,书中的情节都是围绕着秀米展开,所有的恩仇也与秀米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牵连。秀米是一个美丽的潮汕女子,她的绝色经常吸引了乡村某些色狼的眼光,曾经有人拦路调戏,也有人偷看她洗澡,这些桃色小新闻在僻静的乡村里成了人们乐于传播的小道新闻。在潮汕传统的夫权思想下,一切似乎都是秀米的错,她错在太过美丽,以致她出嫁后在家洗澡被偷看,都要被家婆陈姨斥责:“谁叫你这个时候洗头的“你犯贱了是不是!”陈姨本来不是秀米的家婆的,她顶多算个媒人。秀米是在他的介绍下嫁给“我”的父亲林宝年的。由于陈姨没有子女,再加上林姨家与爷爷林可树这一辈人关系非常要好,因此,林可树决定把刚娶媳妇的儿子林宝年过继给陈姨家。林宝年的大哥林宝生为了不让林宝年跟他争家财,也极力支持林宝年过继过去。于是,刚过门的秀米跟着丈夫林宝年怀着一股被扫地出门的委屈来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家庭。媒人陈姨一夜之间也就成了秀米的婆婆。这本来对陈姨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过门之后,林宝年与秀米却因为隔阂与陈姨闹了许多的矛盾,最终分开搬回林家来。从一过继开始,林宝年的身份就有点尴尬,他过继到陈姨家,虽然名分是作为义子,但是他与秀米在陈姨家找不到半点亲情的感觉,陈姨甚至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来看待秀米:这个外来的过继媳妇对她是否忠心?出家容易归家难,搬回林家之后,林宝年也明显成了一个外来人,或多或少地与这个家庭存在一些芥蒂。某一天,林宝生的儿子掉进池塘淹死了,林宝生的老婆在呼天抢地之余,由陈姨陪同下去请一位神婆做法师,神婆告诉林宝生的老婆,秀米身上带着煞气回家,以致孩子掉进池塘死掉了。然后,神婆画了一张符,希望这张符化了之后让秀米喝下符水。林宝生的老婆杀气腾腾地带着符水拍开秀米的房门,在众人面前,秀米为了息事宁人,含泪委屈地喝下了符水……这一切的事,都是发生在林念生出生之前。陈姨与林宝年一家因为过继不成,一直存在无形的间隙,以致后来秀米觉得,被迫喝符水的事也是陈姨串通神婆一手策划。秀米后来在向儿子林念生述说的时候,说:“我们要忍耐,但不是成为一个被困难踩扁的柿子。”在人多地少,人际关系复杂的潮汕地区,面对某些自找上门的麻烦,除了忍耐,还能做什么呢?林念生少年的时候,曾经见过陈姨一面。也是这一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释解了所有的恩仇。那一天,少不更事的他去凉水铺喝凉水的时候,因为路上丢失了钱,没能付清两毛钱的凉水费,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他不认识的老太婆上前对店主说:“别吓着孩子,多少钱,我给。”后来林念生知道,这个老人就是陈姨,林念生应该叫他“奶奶”,可是此时两人见面,形同路人。陈姨后来死了,曾经作为过继儿子的林宝年过去奔丧。一切的恩仇怨恨也随着时光流逝过去了,故事到了这时,已经没有仇隙,正如林培源在书中所写“原谅时光,记住爱”。我很喜欢这个结局,也很喜欢作者的境界。淡淡的,带着一股微微的辛酸,有点让人想要掉泪却又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心薄暮

因为之前没有看过关于薄暮内容的介绍,所以看之前大概揣测了一下它的内容。考虑到培源最擅长的其实就是这种关于家庭,关于亲情,关于母亲,关于年代的文章,所以看到内容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神。多么专业的评论我也不会写。在看到里面的一些事件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我真的很想马上冲到那个“溪桥镇”去给那些冥顽不化的老家伙们上一课,我好几次受不了母亲秀米的遭遇而愤愤的合上书。然后摆脱了故事情节的纠结之后才发现,薄暮这本书已经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我会突然地想到那里的事,想到溪桥镇、木棉镇、北山的样子。或许因为年龄的原因我很少能接触到所谓的“镇”,什么什么“山”,所以薄暮好像带我走进了一种别样的世界,我很少能从其他所谓青春文学中看到的世界。从TN开始喜欢培源,然后又读了很多以前的文章,吸引我的就是那些不同于一些滥俗的青春情节的故事。从当初的短篇{秦歌},到如今的{薄暮}。希望培源可以坚持下去。我也会一直支持下去。加油!

..那些冲刷脑海的感动文字..

穿越时光的藩篱,静默地踏上记忆之旅.听少年诉说,那段充满冷暖的岁月长河.祭奠无法补偿和释怀一切,化成一朵凝重暖煦的希望,撑起整个生命的光亮.︳︳薄暮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不知何时我可以找到自己文字的方向,告别那种胡乱拼凑的时光.我希望找到一本弄够脱离我幼稚的思维,可以模仿出那样朴实而动人的句子,从找驾驭出我自己的风格,直到我看到了<<薄暮>>溪桥镇、北山、荔枝林… 这是一个个发生在北回归线上的故事,这是一个个发生在那些让我们难以深入理解的年代,或琐碎,或具有强大力量的故事.秀旗,秀米,秀楠,得喜,巧莲,陈姨..那些朴实而偏僻的家庭所串联而成的情节,那些由主人公念生所诉说出过往的记忆,无论是伤痛的、幸福的、不甘的、喜悦的.当视线滑过这一行行铅印的字迹,我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作者所编织出的道德观点与情节的感动.在我们阅读那些充满油墨味又不缺乏趣味的篇章时.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于是回首往事,在翻阅过主人公一幕幕的记忆之后,我们唯有原谅时光,记住爱。我说,这本书震撼到了我.至于如何震撼,我也说不太清,若你用食指翻阅这些充满鲜活气息的文字时,相信你也会与我有同样的感触.不敢讲自己写出的东西叫书评,毕竟这对于一个只看书写稿而不敢投的人来讲,所讲述出的文字不敢企及”评价”的分量.我只能用我所了解的词汇书写出自己对此书的喜爱,同时也发自内心的表达我对该作者文风的欣赏,我只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我的震撼,体验书中的动人言语.也期待看到作者更多惊人的作品.-----------------------------------------------------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或好或坏,都希望作者坚持自己写作的初衷。

重逢

作为潮汕人,作为澄海中学的一员,看着师兄的小说,小说里关于我们潮汕的故事,别有一番味道,作者离我们是这么的近~~~~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就像粗茶淡饭,或者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理解故事的精神,但是林师兄的故事却也给了我触动,让我不知不觉的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无能为力的琐碎

......在图书馆借的时候,是被书的封面和“一切和母亲有关”这句话吸引的。借回来后,被同学抢先阅读,同学的评价是“太琐碎,就是在讲自己和自己家人怎么被人欺负的,一开始还会看看到底要表达什么,到后来就简直没兴趣看了。”听了这样的评价,我对该书的兴趣也减了大半,随后自己看的时候,感觉字体印刷太小的,看得很累。匆匆阅读了一下,没怎么明白作者的用意。我想,只要文字装订成书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的,也许我们生活已经很累,所以没有精力再去品味繁琐的人和事了。就像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就是为了能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一丝安慰吧。我还太年轻,很多事,现在还不能深切体会。2010.3

秀米,我的另一个母亲。

秀米,我的另一个母亲。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忍住不哭。秀米和我的母亲很像很像,所以我能体味书里写的苦。秀米那么努力,她那么美丽善良,而那些恶毒的人们,一次一次诋毁她,一次一次刁难她。她那么辛苦,以为自己和丈夫在一起会很开心,可,最初的幸福被柴米油盐的琐碎冲淡。狠心的旧封建老人,他们那么疯狂,迫不及待的摧毁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一个苦难接踵而至,秀米就这么熬了下来,这里面的苦有有几个人知道,我恨,恨那些老人,恨那些难熬的岁月。嫁到林家来,你笑过几次,母亲。陈嫂,疯子,大伯母,外祖父... ... 那些人对你的迫害,你是怎么熬下来。那些岁月,你瞒着父亲哭了多少次。你因我们受的难又有多少次。那些岁月在你心上留下多少伤疤,那些岁月在你脸上留下多少痕迹。那段阴暗的岁月,你知道我有多恨它。你说你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你说你还有我们。那段旧时光,那么斑驳。为了你,我可以原谅时光,记住爱。

原谅时光.记住爱.

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脑袋里面还是一片混乱.那些反复缠绕的悲欢离合.那些阴晦不散的勾心斗角.我想.在这一刻.都结束了把.那些反复充斥在人心上的暮霭.都在最后.被穿越苍穹的阳光冲散.黑暗的背后.就是光了吧.别忘了.那些打马而过的.晦涩的时光中.掺杂的.是爱.

一笑泯恩仇

 电话催促下当当终于把书送到了。其实第一眼看书的封面,没什么感觉。说不上素雅也说不上沉静的封面。感觉就是画面质感差了点。花了2个钟头看完了此书。看的过程中不断地想起了颜歌的五月女王。简单的几个片段故事,最后都能串成连贯的线索。本来看到一半的时候不大想再看下去,毕竟背景久远了。有些感觉也就淡了。但看到这个相似性,还是决定看下去。其实这个时候寻找差异的好奇更占据着咱内心。当然这书和五月女王取材完全不同。她更有童话味道。而他则更现实些。觉得故事写得很苦情。秀米自出嫁后就一直遭受不公的待遇。这是那个时代的弊端,封建礼教,最怕的是流言蜚语,当然也有莲姨那样不怕的,倒是活得自由自主了些。她的一家,她的丈夫和她都不是善于对自己维护的人。所以面对陈姨,哪怕像是得知猪死真相这般已愤怒到喉咙的事,他们还是莫不做声,屈辱地忍受她的嫌弃和耳光。看着的时候自己满窝火的,这也的确不符合现代人敢爱敢恨的雷厉风行的风格。从前的事又哪是能用现在来说清的。看到了她的忍耐和坚忍。她把这样信念的力量传给自己的子女。我觉得用儿子的口吻叙述我的母亲我的祖母等和全书连接的还是不错的。看着有种历史缓缓被后人叙述的味道,很多深沉以及前尘往事就融于这样平缓的笔调中。很安静。彼时实现了主题生命泅渡长河获得灵魂的馈礼的深入。就是对题目薄暮揣摩了半天,还是觉得有些唐突,但若说到她生命的巴痕在儿子身上终结如迎来了新的晨暮也未尝不可。看到最后一章倒是看到了打马而过的时光的影子。怕是题材灵感先来自于短篇吧。能把单纯的怀念延伸出这样的长篇,毕竟也是不容易的事情了。原谅时光,记住爱。先出现于前面,自己看着没什么感觉。因为还想着记住时光记住爱。倒是在最后一页。所有的情感在这短句中爆发。有一笑泯恩仇味道,算是全书的精华了。率性而为之作,拙见。

穿越薄暮,唱响暖歌

“原谅时光,记住爱。”这是书最后的,震撼人心的话。简单,却覆盖了一切。整本书的故事,甚至是我们现在走着的人生。故事以念生的角度展开,慢慢地叙述母亲秀米一家人的生活。不断出现的故事,那些尖利的话语,令人生厌的流言,将故事一步步往更加压抑的地方推进。好像一切的不顺都发生在这个小圈子里。每个人都被周围人的看法而压的透不过气来。经历不该经历的莲姨,被嫁给不能生育的丈夫,在春生死亡之后被可畏的流言说成克夫的大姐秀旗,刚嫁去婆家就被过继给他人的秀米夫妇。戏码不断上演。更多的事情都堆积在秀米一个人身上,以她为主角。被陈姨看不顺,被大嫂排挤,忍受不了过继给陈姨的痛苦而回到自己后,忍气吞声地面对被人说带来了晦气。似乎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太过软弱或者是不够精悍。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大义凌然地拒绝或是辩驳就可以免去,躲过的,一切的阴霾都覆盖而来,压弯了腰,不得不泪流满面地去屈服于生活,面对这些。社会的闲言碎语总是不知不觉的,毫不留情的一点点击垮人心。将所谓的坚强,所谓的不能忍气吞声便成为隐忍与沉默。不得不作出安静的面对,这样连自己都看来软弱的选择。“我曾想是不是每一个都可以为了尊严而大义凌然地拒绝,现在才明白这样是近乎愚蠢的行为,生命绝不是用磐石铸成,如果你曾经经历你会知道,生命的尺度只有弯曲下来,才能衡量。”这是培源贴在豆瓣的一篇书评里写的。是。必须要弯曲下来。没有人能够一直昂首挺胸的泅渡生命长河。总会有事情让你弯曲下来。总会有的。我们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却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所存在的世界,这样自己无法控制方向的人生。外物怂恿着我们前进,别人的眼神,情感,言语,都一点点地推进着我们的路。或者向深渊,或者向云端。一如简桢说的“精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人情世故以是如此。”现在的我,还算是孩提的我,想象的未来从来都是精彩伟大,亮丽的世界。自己能够一直昂首活下去。却没看见身后,已经在经历必须经历的这些,背负闲言碎语,或是生命,家庭,环境所赋予自己的重量。曾经非常坚定地说,即使家里不论在父母那一边都是最不景气的家庭,也要非常骄傲地活着,不要再接受他们的馈赠,我要靠自己的父母成长得很好,却用着小姨家送的电脑,文曲星,或是大姨送的相机,却在每次看见他们可以在大城市生活的时候不自觉的自卑。自己不论怎么努力想要凭借自己让自己骄傲,不论怎么想有这样有爱的家庭我就足够了,都没有办法弥补,这样硬生生的沉重感。这些我都必须安静地面对,向命运低头。卑躬屈膝。或许都没有办法在以后改变这一切。一如秀米,静静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儿子听,让他明白,当经历过太多这样纷杂的事情,劫难之后,就会想要平静的过,而忘记很多,就这样平淡,不计较地过活。“原谅时光,记住爱。”这算是赠给我们的话语吧。“终结一条路最好的方法便是,努力走完它。生命的苦难会沉淀,而幸福的片段尽管短暂如烟花,却可以深入心脏,留给我们无穷尽的资本。”这句话轻轻地安抚我们的心,终究,这一生会被幸福所填满,在经历过之后,把悲伤的过往忘记,把幸福珍藏。穿越薄暮,唱响暖歌。

薄暮之后

读到第一章出现的对“姨”的注解时我停了下来,脑中闪过一个细微的疑惑——“作者是潮汕人?”这样的困惑自然不成阻挡一个阅读过程的桎梏,反倒是其后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关于潮汕地区的阐述和描写令我想要探究。现在我还记得我在某个部分突然停下来,抬起头问正在看电视剧的妈妈说,“原来‘出花园’的时候是一定要出门去的啊?” “是不是猪会认自己的槽啊?”。然后妈妈转过头,简短的或是饶有兴趣地回答我。这是第一本书,引起这样我和父母之间的交谈。只是到了故事的最后,我依然无法理解,这样一场在我看来纵使悲戚却平凡至极的人生何以成为一个“关于生命泅渡长河的故事”。倒是那些无法补偿和释怀的一切在记忆里突然出现时仍能勾起一声愤愤的“凭什么”或是一句叹息。书中秀米所在的两个家庭,以及更多或长或短出现的人,在结局都看似没有被安排到幸福美满的戏份。当然就这些年的阅读经历来说,我自然多少有在这样的方向预料这些小人物的下场,只是作为与书中人物有着同样地域归属的潮汕人,我还是在心里默默地希望书中出现的一句话其实是某种暗示——“老实总久在,恶人无久耐。”习惯了去为故事里的悲喜起伏自身的情绪,而这一次之后对整个故事的细枝末节却无法再真切地回忆起来。或者是作者书写方式的关系,不得不说看惯柯艾名下的落落和七堇年精巧的比喻之后对于这样的平铺直叙我仍旧觉得生分。作者将全部精力着重于人物本身故事本身,语言没有令我产生任何共鸣,不予我琢磨,却也倒是令大半部分的阅读过程直接畅快——说是大部分,是因为在文章接近一半的地方将视角换到念生身上,对于祖辈的描写还是让我不得不释卷冥思——“曾祖父?”。大致是由于自身家庭的原因,我对于这些称呼显得相对陌生。随着高中时爷爷外公的接连去世,而奶奶更是从小没见过一面,外婆又多年住在城里舅舅家,这样的称谓便从频率到其意义都渐渐变得遥远。所幸的是,凭借书中的字眼熟悉之后便也重新毫无障碍地进行。此外作者对许多潮汕风俗的细致描写同样令我不知究竟该褒该贬。老实说整个故事的平淡风格和同样略显零碎的章节或许是个弊端,因为就是它将整个故事印象放置在大多数读者的记忆之外——“读完之后忘了作者也忘了主角姓名”。在这样的状况下出现的某些细节便显得可有可无——当然这仅仅是就主题的彰显力而言。但是,同样奇妙的是,这些描写令我关于这片乡土的大部分童年记忆都复苏而来。一切都是无比熟稔的印记,在这个故事里再次出现,竟给了我一次毫无防备的重温,其中包括农桑之事,家长里短,以及终不可避的死亡。这样的回忆令我感觉到熟悉并且难以言喻的温暖——没错,是温暖,因为它令我在这之后,对于这方天地的每片砖瓦都怀抱一种新的情愫。就像那几句话所说的,薄暮过后,漫漫长夜终会被破晓的晨光所终结。时光迁徙,冷暖交替,一支蘸满深情的笔在细细勾勒。

「遗忘并存的最好时光」

我先说句话,虽然这句话会有很多人在下面喷我。不过,我习惯了。喷我的人多了去了……我一直不是很喜欢IN的选手的文章,可能和小四所提到的“先入为主”有很大的原因,我不太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所以当初之所以买《薄暮 》完全是因为卓越上满99元送价值XX元图书一本,刚好卓越推荐了这本,于是就拿了起来。书到手后,是最后一本读的。书的装帧很简约,腰封似乎有些感觉材质不好的感觉。翻开,内容大致是从一个村里开始的。我怀的的心态是“消遣”,但没想到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原谅时光,记住爱。”我一直坚信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把“人性”解剖开去分析,然后再引申,或者歌颂或者贬低。只是“人性”的不定因素无法把所有所做的事情全部都归结成一个完成的“好”或者说是完成的“恶”。也许整本书看起来,作者还是处在“用情感来叙事,情节较少”,可至少可以感觉到这一本真诚的书,作者把自己身上的影子或者是强硬着或是不由自主的深嵌到里面,这个故事中的“家庭”的影子可以延伸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或者说,80后会更加熟悉些,80年代的生活还不像现在如此被物质饱满,而是尴尬的处在社会发展期“试验品”的阶段,我们试着接纳新事物又试着丢弃旧事物。尴尬的生活是这个年纪人的特性。对“朴素”和“贫穷”的界限也不清不白的吊着。所以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还是矛盾的。我们追求的物质的同时又被旧的思想束缚着。于是有了这样的家庭。改变不了什么。这可能是等出了社会最有体会的概念。说句懦弱的话,或许我们只有大度的“原谅时光,记住爱”,也许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办法。可是退回来说,就算没有忘记,就算不去原谅,那又能怎么样。一切都已经发生成不能改变的定局。所以,当我翻到最后一页,看到这句话。突然间很是怀念。

原谅时光,记住爱,记住林培源。

看完《薄暮》的那一刻,忽然觉得一股温暖的风吹过。说实话,没想到大叔你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去写。就像是我和你说的,我闻到一股浓浓的乡村风。那是一种细致的,细腻的,内心。没想到你把一个(或多个)女人的内心描写到这种境界。看到结尾,惊讶于你用了《打马而过的旧时光》里我最喜欢的那句话,我想那一定是浓缩。这本书也许没有大起大落叫人荡气回肠这本书也许没有缠缠绵绵催人泪下但是这本书里有平淡的小日子,有浓浓的乡土情,有旧社会丰富的朴实写照。但是这本书,你一定要看。一生。原谅时光,记住爱。记住林培源。记住要看《薄暮》。一本可以慢慢品味的书。

关于记忆的泅渡

在一个夜色如墨的晚上我完成了《薄暮》的阅读。天刚下过一场大雨,空气中夹杂着泥土潮湿的香气,混合着书的墨香缭绕不息。长舒了一口气般地,我合上书籍。封面上摊开的灰色林野倒映在眼帘中,腾空而过的几只飞鸟像是要洞穿一切回忆。那个久远的年代,被文字间勾勒出细枝末节,撑起庞大的支架将我笼络其中。我屏息被作者牵引着走了很远的路,灯光昏暗,影子在路灯下被拉长后又迅速缩短。那是一段时光的记忆之旅,那是父辈人朝夕直面的琐碎人生,彼时像是针线般细细的缝补进我的记忆里,想必从此难以忘却。父辈人的年代。家庭封建观念像是一枚图钉般牢固地钉进血肉依存的日子里。就像书中说的那样,“那些根深蒂固的信仰是不会因为强行的压迫而中断的,一如驻扎在人们灵魂深处欲望一样生生不息”。溪桥镇,北山和木棉镇,都是见证着主角秀米成长的地方。我无法忘记书中刻画出的秀米的形象。她的缄默和善良,从尘土飞扬的大道上逐渐清晰起来,刻进瞳仁,让人无法不同情她的一生,夹杂悲戚和无奈,在那个年代,促成一声长长的叹息。“她永远只是一个沉默的角色,在生活的舞台上,她没有一句属于自己的台词。”我也如书中说的,是出生于北回归线的孩子,家住潮汕地区。所以对于书中描绘的大部分场景,就像是重新窥探童年般,似电影胶片在眼前碾过。 在我收到当当寄来的书时,是我母亲签收的。后来她拿起书端详了很久,竟然开始看起来。要知道,她好几年没有认真去看过一本书了。工作的繁忙和家庭的操劳,磨灭了她面对文字的耐心。而如今,在她翻阅了几页后跟我说“这书认真看起来的话应该不错”后,我确实小小的惊叹了一下。也许,书中描绘的年代,对于我母亲来说,是一枚再熟悉不过的橄榄,青涩但是很有味道。我也曾如念生,在母亲闲来无事对我絮叨过往中触摸过那个年代。父辈们的年代。苦涩,大部分是白色底线灰色背景,被生计锻造出一些丑恶嘴脸,却也有最真切的感情,和朴实无华的微笑。“岁月赋予我们的征兆以及感怀,被十指翻阅。薄暮过后,漫漫长夜终会被破晓的晨光所终结。”这样一本书,退却了任何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任何夸张离奇的情节修饰,有的只是这样一份宁静,像是初冬透过林野的光线,在指尖上汇聚成阳光的暖度。让我们原谅时光,记住爱,在培源十指流花的笔墨下,去完成一场关于记忆的泅渡。


 薄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