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倾城之恋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30209486
作者:张爱玲
页数:326页

来自一个女孩子的梳妆匣

读这本书的时候,摘记做了三大页。后来一女伴翻阅,不禁调侃:这哪是摘记?简直是情书!张小姐的书,就如她的人,精致,扑着上海女人的香粉,穿着旗袍。十七八的女孩子捧起来,是难以放下的。这女子,不出尘,同样美好。这世间的辛酸与甜蜜,在她的字里行间,细细道来。

关于其中的一篇《金锁记》

张爱玲的文笔有一种诡异的美。你说它是在黄泉路上一路生长会开出的妖娆而邪魅的曼珠沙华,还是会在夜晚华美现身而后又怕羞似地谢幕的昙花,都好。但是都不足以道出这个女人,她的内心,和她的思想。曹七巧,恐怕是只有她的笔下才会出现的人物。一个从麻油店里出来的略有姿色的女子,嫁给了大户人家的患有软骨症的二少爷。但是内心牵绊着的,是三少爷。三十年起起伏伏,受尽辛酸苦楚,被娘家的人机关算尽嫁不如意,被婆家的人当面或者暗中地戳戳点点。性格的诡异和变态,不是一天形成的。在这个变态压抑黑暗的社会,家庭里,一点点扭曲的。张自己在小说里面写道:“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是一个悲剧人物,然而这个悲剧的人物用自己的一股疯劲去荼毒更多的悲剧人物,一出出闹剧和悲剧。可悲,可怜,可气,可叹。也许鲁迅说得对。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相比《倾城之恋》,我更中意《金锁记》。花一样的面容和年纪,被变态的家庭和社会折磨得体无完肤。曹七巧的确值得人痛恨,但是她又是从骨子里渗透出的可怜劲。因此作为一个读者,感情也是纠结的。你无法从一而终地讨厌这个人物,也无法从一而终地可怜这个人物。她有她的可厌,也有她的可怜。也许这就是张的高明。没有一个人的性格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出的。这个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性格就是这样,纠葛粘连,好坏兼并。她的内心纠缠的曲线缠绵攀爬,成了一树的爬山虎。然而,即使是皆大欢喜的《倾城之恋》,也并没有感染喜剧该有的轻松和喜悦。即使知道白流苏和范柳原最终还是在一起的。但是放下书的那一刻不禁担心起来,战火时刻的那份默契,足够他们一起和谐地生活十年八年,那么十年过了呢?未来的路还怎么走呢?一座城的倾覆,换来了两个人的成全。这能称作喜剧吗?最多只是,他们在一起生活了。zoe跟我说,她不太敢看张的书。就像之前她和我说的,她不太敢看三毛的东西。作家的敏感的内心啊,纠缠的曲线缠绵攀爬,成了一树的爬山虎。外表看来是绿得如此奢靡,然后内里,却是人所不知的孤寂落寞。

倾城何尝倾心

张爱玲的文笔,读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悲凉,甚至绝望。一个端庄小姐,一个阔气绅士,在我们以往的意识中,他们会有一段传奇而美丽的爱情。我甚至期盼经历亡城的患难,他们会有“死生契阔,与子同说”的爱情。但是现实是苍凉的,一个自私的女人和一个自私的男人罢了。 流苏和范柳原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注定就是悲剧。他们一开始就是怀揣着各自的目的与对方交涉,一个想逃离自己痛苦的家,一个想得到些许精神的慰藉。流苏所要面对的现实是残酷的,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女人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流苏道:“我这一辈子早完了。”“这句话只有有钱的人,不愁吃,不愁穿,才有资格说。没钱的人,要完也完不了哇!”“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残酷的现实逼着流苏要去寻找自己女人的价值。“一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这也揭示了在那个时代女人是作为男人依附品的存在。 他们的爱情大致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初次见面的时候。“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不见得。”第一次见面,他们彼此都没有付出真心。第二个阶段,在香港的期间。“有人善于说话,有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有些傻话,不但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在那堵冷而粗糙的墙下,柳原对流苏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在深夜里他打电话对流苏说“我爱你”。我觉得,范柳原对流苏是有过真心的,或者说在试着真心相待。他是一个有着复杂身世性格怪癖的人。“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的我!”这是他对于流苏的幻想。柳原说“因为人人都对我装假。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心话,你听不出来。”范柳原是一个及其矛盾的人,想与流苏恋爱,却未对其付出真心。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挣扎,渴望从流苏那得到解救却又并未把她带到自己世界的人。流苏所要面临的环境更加困窘,精神上的和现实中的。他必须要以婚姻套住柳原,但是她也希冀着爱情。这一阶段,他们都是在“假”的世界生活,可能有过真心话,但未曾献过真心。第三个阶段,战乱时期。城亡了,却成全了她。“在这一刹那,她只有她,他也只有她。”“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真的恋爱起来了,结婚了,在这战乱中过着平凡夫妻的生活。文章到了这里,如果以相伴到老,彼此恩爱结尾,那就是一般的言情文章了。张爱玲将雅俗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她讲着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同时她也写着一段透出世事之态的文字。他们相爱了,可那又如何呢?他们爱情的第四个阶段,婚姻。“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玩闹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己人看待——明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不只流苏,我们读来也会有些怅惘和悲凉,他们终究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和一个自私的男人。她完成了她的心愿,做了他的太太;他也有了一个家,娶了流苏。但是他们的爱情仅仅在那段战乱的时期。死生契阔,他们都没能做到! 倾倒的城,倾城而成全的爱恋,只不过是柳原和流苏脑海中梦幻一般的往事。他们彼此有过真心,最后在一起了,可是,总觉得这种圆满更令人悲哀。(只评论书中《倾城之恋》一篇)

青春早晚不是你的——就说说《连环套》

有两个人跟我说过不喜欢张爱玲。一个是挚友,一个是室友。理由一样,看着压抑。挚友说她喜欢三毛,洒脱。室友说她喜欢安妮,伤感。室友甚至还说,她就很早以前看过张的书,觉得很可怕,乱伦的很多。我说哪呢,我就记得许峰仪和许小寒。她说不还有那谁谁谁吗,老是霸占着儿子不放。我经她提醒老半天,才知道她说的是曹七巧和长白,哑然失笑。我跟她们说,我喜欢张爱玲的书,喜欢亦舒的书。看张爱玲的书,那些千疮百孔的感情让我对虚的幻灭了;看亦舒的书,在那些自强自立的女性的对照下我对实的幻灭了。这本书有很多名篇,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都是。写出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的,我看还是那反应平平的《连环套》。霓喜霓喜,多好的一个名字。霓为光艳,喜为欢喜,如果名字也有姿色的话,这十足是一个妩媚佳人。然同《喜宝》,喜宝虽为喜宝,却不讨喜。“从生物学家的观点来讲,赛姆生太太曾经结婚多次,可是从律师的观点来看,她始终未嫁”,多讽刺的开场白。第一次,霓喜跟了雅赫雅,人嫌她烂泥扶不上墙。第二次,霓喜跟了窦尧芳,人一大家子不认她。第三次,霓喜跟了汤姆生,人照样甩了她娶了个身份地位相当的本国女人。霓喜一辈子在男人里游走,却一辈子不被男人承认,妻不妻妾不妾妓不妓地给他们榨干了青春。霓喜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个人悲剧。社会悲剧太大,咱不去评说。个人悲剧,简单点说,即为奴性。霓喜的文化程度低学识有限,导致生存手段贫乏——“唯一的维持她的自尊心的方法便是随时随地的调情——在色情的圈子里她是个强者,一出了那范围,她便是人家脚底下的泥”。弱者为了生存必然选择依傍,或者叫服从强者。别的她没有,她有的就是那种赤裸裸的直白露骨的欲望美,她的本事就是靠这个生存,而本身也似乎靠这个存在。霓喜的“靠自己”就是“靠自己捆住男人”。这并不是真正的靠自己。“以色事主者,色驰则爱衰。”霓喜怕是不明白这道理。她一次没觉悟,两次也没觉悟,甚至第三次被抛弃后,还是如此,屡错屡犯,屡犯屡错,连连环环,无一不是把自己往死里套。霓喜如此,我也可以觍颜说即使当代,无数女人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不止女人如此,男人也如此。女人卖色,男人卖才,或者颠倒过来也有之,无不是把命运交在别人手里。人生在世,感情虚妄,镜花水月一场空。哪来那么多“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除非你是白流苏,还得你遇上了范柳原,还得来个香港城破来成全你们,才有那么个十年半生的。有这种运气,不如买买彩票。人呐,还是多想想办法为自己活吧。当然,也可以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霓喜的那社会,霓喜的那出身,霓喜的那些男人,那由自己做得了主。末了就想到了这么一句话——靠青春活着,青春早晚不是你的。

张爱玲时代的女人

我不是一个文艺的人,也一直没看过张爱玲的作品,只是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倾城之恋,而引起了我对原著的兴趣。但小说与电视完全是两回事。我并不觉得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有什么深刻的爱情,最开始也不过是你追我赶的游戏而已,在那个年代,女人似乎没有什么路子可走,就是等着某一个男人,而女人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够控制这个男人。所谓倾城,也只是一些自我的想法。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下雨了,我会觉得老天爷似乎也在同情我,给自己罩上了一层更悲戚的外壳。其实我之于这个世界的运转,只是一颗细微的尘埃。但倾城之恋是这本文集中稍微美好一点的故事了。我对于第一炉香更有印象。薇龙的悲剧,最后她自己与妓女的比较,是多么心酸,而乔琪乔有任何动容吗,只是静静地点起一支烟。只是无奈她当初是为了在香港读书才留在了姑妈家,可最后书读来有何用,还不是把自己扔进了火坑。在张爱玲的文章里,女人真是最最无力的一个群体,我只能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新时代,还能够抱怨着工作不好找,起码我拥有了努力的机会。

谁动了谁的时光 谁倾了谁的城

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带了点凉薄的意味的。 白流苏,不过是一个和丈夫离了婚在娘家受尽讥讽的自私女人;范柳原,不过是一个放荡不羁身世难堪的自私男人,她不过是要利用他还娘家人一耳光,他也不过是想要一个女人 ——“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若是谁先付了真心,怕是就先输了吧。她打一开始就没相信过他。“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但白流苏还是要得到他,她要赌,她也好赌,这个女人骨子里就热爱冒险,绝对不是个愿意屈服命运草草一生的女人。赢了,她就可以得到这个“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输了,不过是名誉扫地,她不怕,她怕什么呢?她没有多余的年岁去怕了,她已经老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她必须要得到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口气”。至于范柳原呢,他是个风月场里玩闹惯了的人,他哪里是有什么真心的人,不过是想要一个情妇,至于家庭幸福什么的,他从未想过会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这么个东西吧。就是这样两个人,勾心斗角各取所需罢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爱情呢?但谁又能断定这不是爱情呢?世上千千万万的人,必然有千千万万种爱情,他们不过是一对平凡的人而已。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两个命运相似的人相遇了,像甘泉遇上沙漠,想要牢牢缠住彼此,哪怕一起沉沦,遍体鳞伤。相互纠缠之间,谁都想成为这场游戏中的赢家,谁也不知道,其实,早已情根深种。不管张爱玲的文字有多尖锐,我始终相信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是有情的,只是命运不允许他们拥有两小无猜的单纯,什么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早就看够了,看透了。“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两个人都是伤痕累累的,偶尔的几句真心也当作了假意,倘若真是早早就相遇了,那时我们都还未经人事,那样的我们会不会幸福呢?那就不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了,那不过是扇面上的一抹嫣红的血,开在别人的梦里罢了。故事的结局早就有了暗示。“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也许只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倾了这座城,那时我们便在一起。香港的倾覆成全了他们,然而这乱世之中的爱恋,要倾一座城。战争来了,第二天,他来了。范柳原说:“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却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战争让人有些神经失常了,却借着看似疯癫的话语道出了真心。此刻才知道,若是没有了你,一切于我也都是假的了。“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战争结束了,残垣断片之中,流苏做了个梦,她又来到那墙根下,“她终于遇见了柳原”。这就是她与他的结局。“他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有那么多苍凉的故事,又有多少事圆满的结局呢?但哪怕是张爱玲如此悲凉的人都愿意给我们留下一个温暖的结局,“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在时光里前行的人要怎样去倾那一座城,谁又能得到那一份”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呢?是张爱玲,是我,还是你?

命运下的悲剧人生

《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虽然经过一番挣扎,觉得毅然决然的离去,可是却生了病,她自己内心也对自己说,也许生这场病是自愿的,也是她下意识的不肯回去。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因为习惯了这种烟红酒绿的生活,还是因为乔琪乔?从后面的发展可以看出葛薇龙确实很爱乔琪乔,甚至愿意为了她继续留在这个圈子里面,愿意为了她出卖自己的身体,她甚至说了,她是自愿的。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或许乔琪乔仅仅只是她留在这个圈子里面的借口可以,表现得好像是为了爱一个人才如此的沦落,而其实是自己的本性如此。渴望着这种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被很多很多围着、注意、喜欢,她向往自己姑妈的生活,可是却又不想得到和她一样的坏名声,所以只能利用乔琪乔这个借口。现实是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第二炉香》从一件婚姻谈开去,一个不懂得“性”的女人结婚之夜弄出了笑话,把实施房事的丈夫当成了禽兽,并搞得人尽皆知。之后便是整个社会对这个丈夫的态度——冷漠、鄙视、愤怒、害怕等等之类的态度,误会不会被澄清,禽兽、色情狂的称呼像蜘蛛网一般黏在了他的身上,逃也逃不了,社会终于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处,他只能选择死亡。他是脆弱了,明明只要在坚持几天,逃避到远方,远离这个圈子,他就可以重新过生活,会有一种新的生活。然而他害怕了,留在他心里的伤永远也不会痊愈。《第一炉香》、《第二炉香》都表达了一个人习惯了一种生活后,要去面对一种新的生活是做不到的,人的惯性总是会让人沉溺于生活的漩涡之中,你只能一点一点的沦落,直至死亡。人,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社会),注定是悲剧的!《茉莉香片》和《心经》描写的则是三段畸形的爱。《茉莉香片》里儿子爱上了母亲的情人,《心经》里女儿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而父亲却爱上了自己的同学,以前两者更为着重。两篇故事里的儿子和女儿都注定得不到幸福,他们身上注定着一种命运似的悲剧。而这有跟前两篇的人物是一样的,或者说,整本小说的每个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充满着悲剧色彩的,他们得不到解脱,只能任由命运摆弄。《金锁记》里的曹七巧的命运和她的儿女们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封锁》和《倾城之恋》则是还描写一种非 常态下的爱恋。在《封锁》里面,当生活又回复了常态,爱恋也随之结束,而又或许并未结束,然而故事却止于结束。在《倾城之恋》里则是相反,在非 常态下爱恋生成,故事也随之结束,但是当生活回复常态后,这段爱恋是否还会、还能持续下去吗?相反的两种结果,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这要看读者的人生观了。悲者观之视为悲,乐者观之视为乐。

黑暗中的舞者

最早接触张爱玲,是关于她的各种八卦直到中学时期书本上看到了她的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只有特别有故事有经历的作者,才能写出如此苍凉却深刻的句子 遂颠颠的去书店买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书一发不可收拾张爱玲写的寡妇很红张爱玲写的剩女很红张爱玲写的离异女子亦很红放在现在的论坛,肯定就是“不得不八一八我那极品丧夫的婆婆”“极品处处在,八一八我那至今单着的圣斗士表姐”一类论坛极品故事。喜欢她的人,喜欢的不得了。贬低她的人,亦贬低的很不值一钱。有些故事可能只有有经历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那些痛彻心扉的感触张爱玲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刀刀插进你心窝里最敏感的部分你可以说她矫情也可以说她偏激也可以说她分裂却不得不承认,她在某些情感方面,是个极致细腻的发现者,就像黑暗中的舞者

倾城过后。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范柳原.这就是你看过最悲哀的诗最残酷的解释.也许一座城的倾倒是为了完美你的理解.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何尝不是也成全了范柳原.战火笼罩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的呼吸和身边的人.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仅仅是这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足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没有了精明算计也没有了胜利或失败.香港的战争号角吹响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战争也该熄火了.本来爱情就没有输赢的说法只有愿不愿意吧?!如果你愿意就会甘之如饴哪怕飞蛾扑火.白流苏终于在浅水湾附近那面灰砖砌的墙下遇见了范柳原.带着一点真心.回归庸俗与现实的生活.白流苏成为了范柳原名正言顺的妻.张爱玲说.他们本来就是一对庸俗平凡的男女.结局也就只能这样了.然而我却忘不了范柳原说过的话.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这或许近似一种病态的矛盾.却! 似我!

伤感,唯美!

一直以来,很喜欢张爱玲的书。但好像也没完整地通读一遍,过年了,心情特放松,总算有时间与精力过眼瘾啦!真的,张爱玲的文章适合一个人静静的看,适合夜晚看,似乎让人更有想像的空间,最好喝一杯咖啡,更有情调,仿佛融入了其中。

《倾城之恋》

没看小说之前,我以为会是厚厚的一本。闲来无事的时候,把它从小弟带回来的那堆书里挑出来,简单的白底封面,中间套了个剪纸印的小窗框,包到后边是喜气的红,印有像农村老被面上的大朵牡丹彩蝶,本该很俗气,却又另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惊心的美,很配它,和写书的那个女子也很配。翻开来看才知道,它不过是段中篇小说,且篇幅很短,不过寥寥几十页,便把半生都说尽了。下午的时候翻完了书,待晚上回到家,忍不住找出电影重温了一遍。这一看,便是失望。电影是旧年的港版,译出来夹带着浓浓的广东腔。看得很闷,想想又情有可原,灯影、流年、沉香屑。。。张氏的文章本就是拍也拍不出的意境。饰演白流苏的女猪脚一出场便将人吓到,脸上那个妆啊,那个浓啊,我的天。多少次,望着那张看不到毛孔描着乌眼圈涂满血红唇的小面孔,我一直有一种欲将她拖到水龙头下冲干净的念头,我要把那些油彩污泥都洗干净,彻底洗干净,看看这究竟是不是我心中的那个白流苏。唯一觉得活过来的一次,是她独自在镜前依着房外悠长哀怨的胡琴调,翘起兰指剪着碎步飞了凤眼如登台入戏,只有那一次,让我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是鲜活的,那一刻的她,才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流苏,真正的白流苏。我以为,流苏就该是一汪水,就算她婚姻失败重回娘家栖人篱下,就算她人前面具人后忧伤,就算她后来遇到了范柳原。这汪水始终是清澈的,不染尘埃。这个桎梏于自我小世界里的平凡女子,自家族腐旧的气息里逃出来,遇上了,爱了,爱得隐忍又婉转,波澜不惊的表情下面,藏着多少暗潮汹涌的小澎湃。这就是旧式女子的爱,多么卑微的爱。那个有着纤细骨架巴掌脸的女猪脚,她演了,却没法将流苏演活,好可惜。还有不羁熟男范柳元,居然请了亲爱的发哥来扮。容我再晕一次。并不是嫌人家演技不好,影帝啊,怎么能挑?而是,他真不是范柳元,发哥的身上,阳气过重,演不来那种沉沦里挣扎的不羁与阴郁,况且这个人身上,还要带点尚未泯灭的真。片中看到的发哥,一脸甜得腻死人的笑,台词背得好生硬,仿佛还是那个随时可以从身上拔出枪来打个滚救人于水火的小马哥。如果说范柳原像块晦暗角落里的青苔,那么白流苏之于他,应该是从玻璃面上折射过来的阳光,不算暖,却带有光亮,偶尔映过苔面上,苔藓便以为见到了太阳。看完电影,忍不住在脑子里将那些男星略筛了一遍,私下认为,若换了张震来演,应该比他更出彩罢。想想又觉得自己挺多余,只是两个虚拟人物,或许,我不该那么太过挑剔。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想法,那么,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也会有一千种版本的倾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书中的他们,剔透玲珑,活色生香,附体于白纸黑字,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那是个多么令人沉醉的丰富的世界。我会记得,浅水湾晚间的那堵墙根下,柳原将斑驳的心摊开,而流苏低低地答:我懂得,其实我懂得。即便最后的结局是以沦陷换来成全,即便范柳原的俏皮话又会说给旁人听,那又有什么关系?我所求的,不过是相遇的那一刹,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如是真心,如果懂得,死而无憾。

细腻 生动 宿命

从一开始满怀激情的憧憬,到逐字逐句的读下来,我发觉胸口始终像有个东西塞着,喘不得气来。从第一部《金锁记》到最后的《封锁记》,每一部都是一个爱情悲剧,与其说是爱情悲剧,倒不如说是家庭悲剧,因为在那样的深宅大院里住的人,免不了一些盘根错节。人多的地方事必然也多。我很好奇作者生长的那个年代是否经历了一些坎坷的人生经历,导致她的笔锋如此的凄楚悲惋。我很欣赏她的修辞,惟妙惟肖的穿插在故事之中,使得原本呆板的故事情节变得愈加生动鲜活。我不是在读故事,倒像是在品她细腻的语言,像是一个大家闺秀慢条斯理的整理她那被风吹乱的思绪,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楚楚动人。我相信爱玲是一个信缘分的人,在她的故事中,似乎每对男女主人公都是上天安排,不谋而合。因为每个女主人公的精心出现都会让一个放荡的男人收敛改变。仿佛他之前之所以会无拘无束只是因为没有碰到可以让自己改头换面的女子。果真是这样,倒也圆满,怕只怕这美丽的邂逅也经不起似水流年的洗涤。读这本书,不知不觉让我对上海男人和女人心存芥蒂,也可能是那时的社会背景所致。一个女人为了爱情和婚姻牺牲自己的一切,在周身压力得不到缓解时,发生人格扭曲,甚至心理变态。而他所爱的这个男人却只是她生命中的短暂停留,仅是一个梦,但她却不愿从梦中醒来。最后酿成悲剧,她将自己的不幸强加在别人身上,从而用这种黑暗去报复别人的命运,真是惨不忍睹。从书中走出来,释然一笑,人各有命吧。有思想的女人会坚强的从痛苦中站起来,并继续迎接生命的美好,而缺乏思想的女人只会在痛苦中抱怨,沮丧,沉沦,堕落。。。在她们看来,这是她们的宿命,躲不掉。爱恨就在一瞬间,善和恶在一念之间。我终于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当你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后依然活的精彩。

顽固的阶级!

  我看书通常比别人慢上大半拍,在去年因为《小团圆》面世再掀阅读张爱玲的高潮运动中,我买了一套她的小说集,直到前不久才不慌不忙的拿出来细细品嚼。一页页翻下来最深刻的感受是通篇充满了赤裸裸的阶级差异。  任凭时光荏苒,她可以轻而易举泯灭掉对那场轰轰烈烈战争的记忆,却用着精致繁复的笔触描写男主角书房里家具的质地,女主角腰间一块玉佩的纹理。书里边经常出现的时髦物什包括:电梯、汽车、冰激凌、无线电、甚至是冰箱。每每读到此处,觉得张爱玲骨子里跟郭敬明在小说中说她又在久光百货相中了某款LV一副德行。笔者家乡虽地处中原,直到大学开学报道才第一次坐火车,在去西藏之前,我沿着咸阳人民路朝着与火车站相反的方向往西走,过了百脑汇电子城每向前迈一步都是我所能抵达到的最西方。这一度使我认为咸阳的人民路是全中国最长的人民路。大二国庆节我去了趟华山,站在金庸华山论剑的西峰,感慨万千,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雄伟的东西。那是我第一次爬山。直到现在我们村好多户人家是用不起冰箱的,我是看了张爱玲的小说才得知那个时代就已经有冰箱了。  有这样一个广为传诵的段子。上世纪80年代,造原子弹的不如卖咸鸭蛋的赚的多。那个时候“造原子弹”的科学家领的是死工资,挣的三核桃俩枣不可与乡下来的阿姨在电影院门口摆个地摊卖瓜子、咸鸭蛋等量齐观。卖咸鸭蛋的阿姨尝到了甜头,这可比在乡下种田强多了。于是把10岁的儿子拉过来,“还上个JB学,顶球用。过来帮我卖咸鸭蛋好给你娶媳妇”。科学家虽然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还是不假思索的省下看电影吃瓜子的钱给儿子买了小提琴、莎士比亚文集,再往后的事情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了。这个故事只是揭示了阶级差异的一个表象,实际情况比这还要复杂。  格非小说《人面桃花》里女主角秀米曾大惑不解的问她父亲,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为什么要给咱家送?奶妈不假思索的回斥到,傻丫头,因为他们种你家的地呗。假如秀米再进一步质询为什么他们可以占有土地,奶妈一定无言以对。野夫在《尘世挽歌》里这样解释这种剥削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说,人生之初,既无公平可言。只有在初民时代,大家有可能都是零点起步,以后便是每个人都因家世之不同,而分别站在不同之起点。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默许一个准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但这是残酷的,因这种起点各异所造成的不公,必然引起两级分化,穷者恒穷,富者永远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如果没有一个好政府来宏观调控的话,这种社会发展到极致,就必然诞生革命。革命就是以最血腥的方式重新洗牌,将多数人推回同一个起点,再开始新的竞赛。  我要说的是阶级的顽固性在于无论你怎么革命、运动、外族入侵,它都宛若磐石,坚定地延续着它的血统。一个贵族的诞生,最少需要三代,但是一个贵族的消亡,三代则远远不止。GCD算是狠角色吧,曾先后住过国民党、日本人、共产党三家监狱的贾植芳,晚年回忆起早年经历五味杂陈:还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厉害。《霸王别姬》里葛优饰演的韩四爷长袖善舞于军阀、国军、鬼子之间屹立不倒,让张丰毅佩服得紧:要说这世道怎么变,人家韩四爷始终是爷。孰料人民解放军开进北京城,第一个收拾的就是你韩四爷,把张惊的目瞪口呆,这么牛B的人,说枪毙就给毙了?但即便是GCD这样的真把式阶级斗争月月讲日日念,到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刘瑜也在《奢侈生活》里感慨道,文革唯一做到了让这两个阶级颠倒了个个,尽管政治运动解决的问题要比它带来的问题要多得多。但是革命结束不久,两个阶级的上下位置再次颠倒回原态。比如像刀儿登那样追随父辈一起下放到穷乡僻野的城里娃,在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以拾牛粪为乐,日子过得不比老乡们的孩子强那里去。沧海桑田,很多年以后,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李刚的儿子们却开上高级小轿车。也不是没有鸡窝里飞出个金凤凰的励志故事发生,但它之所以能够被教育工作者当做案例拿来反复引用,是因为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事情真的很少发生。大部分时候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出来的的还是老鼠。阶级真的是灰常灰常的顽固,顽固到令人发指!

战争的催城成就了流苏的“倾城之恋”

“也许你了解原来的我,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到底柳原经历了怎么的人生事故,让一个才刚三十出头的男人,却又如此的感叹···从此可以看出其实他自己也觉自己是个浪子,似乎也有点怀念从前的自己,不过这都只是猜测,张先生在描述柳原的身世背景不是也说么,年纪轻轻的人在经历了那样的遭遇后自然是会往歧途边缘进军的,自然也就慢慢的变得什么坏事都好沾点,就如好奇的小孩什么都想要涉足方显自己像个大孩。。但是,当他跟流苏独处时的那股绅士样,与他在人多时的那种放荡,都有点让我觉得他其实本性是并不坏的,只是想要大家把他当做个坏人,就如《吸血鬼日记》中的dammon,永远一副坏坏的样子,可是内心却是善良的一份子,从而惹来了诸多误会。当从这方面想我还是很乐意把柳原归为好青年一类。从头到尾似乎他俩之间的情感算不得爱情,流苏只想着要找个救命稻草抓着远离自己那个拥挤、厌恶她的大家庭,柳原的出现,给了她希望让她能摆脱从前的自己,毕竟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就代表着重获新生;而柳原也只是想要找个坏坏的好女人,可是却害怕进入婚姻的殿堂,只想着玩玩的,流苏正好。他俩的相遇,可以说在那个特定的日子里遇见了,彼此都是可以被取代的,不是独一的。流苏是个聪明的女人,在那样的年代,她顶得住各方给的压力,知道自己不能便宜了柳原,假使她一个没坚持住,最后就算倾城也成就不了她的爱恋。两人的各自算计,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可终究抵不过战争的摧残,毕竟在生死间什么都显的渺小,最后流苏说是这场开战成就了她的愿望,可是这个代价却是那么的大,摧毁了一座城,死了成千人,换来了她不知会否幸福的婚姻,所我觉“倾城”因是从这而来。“倾城之恋”书名那么的美,可给人的却是一场在平常不过的爱恋,只因一场战争的催城到,而成就了流苏与柳原各自的小算盘·····

畸恋戏剧---《心经》

小寒恋父,对别人的爱不屑一顾,把龚海立的爱施舍给了绫卿。绫卿是人尽可夫的(迫于家庭原因)。而小寒的父亲峰仪偏偏又和绫卿发生了恋情。恋父的情结是第一次读到,峰仪的恋爱似乎是张爱玲有意安排的矛盾冲突,来为小寒本不应该发展的情感做阻碍。其实这情节不如说是同样恋父的张爱玲把求对父爱的求不得在小说中的发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么复杂,只有一个她讨厌的继母。小说实际上是写张爱玲自己的渴望,写她自己的心经。人的正常感情是交错的多方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畸形情感的发展则更举步维艰。可人,情感,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不是由个人单纯决定的,有些事可能在小时候就根深蒂固,所以在常人不容,规则不许的同时也是无可厚非,不得妄加评判的。书摘: 看看两父女的对话,隐约着调侃,引诱,这情景情节并不多见:小寒道:“男人对于女人的怜悯,也许是近于爱。一个女人决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峰仪笑道:“……你把人家的心弄碎了,你要她去拾破烂,一小片一小片耐心地拾拼起来,像孩子们玩拼图游戏似的——也许拼个十年八年也拼不全。”小寒低声道:“我不过要你知道我的心。”峰仪道:“我早已知道了。”小寒道:“可是你会忘记的,如果我不常常提醒你。男人就是这样!”后来小寒与母亲的对话也是长年积累情感的爆发。恋父排母,母亲的无能,小寒的无奈,张爱玲是这样说的:小寒哭了起来。她犯了罪。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地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凌迟!景物描写是张爱玲拿手的:一座座白色的,糙黄的住宅,在蒸笼里蒸了一天,像馒头似地涨大了一些。什么都涨大了——车辆,行人,邮筒,自来水筒……上显得异常的拥挤。小寒躲开了肥胖的绿色邮筒,躲开了红衣的胖大的俄国妇人,躲开了一辆硕大无朋的小孩子的卧车,头一阵阵的晕。(5.15- 8.18)

爱情的赌徒--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

好一个白流苏,知晓进退,懂得明哲保身。只是,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相互算计的爱情可否也有一个幸福的结局?或者应该说,是香港的沦陷,成全了这段传奇爱情。

把秘密讲出来给所有人听,但秘密仍然是秘密

越是精明的人越是不轻易展示他的精明。文学的补偿功能不仅在读者一方显现,在作者一方同样如此。具体结合到张爱玲,我觉得她实际是个笨拙的人。想到这个是因为今天又看到了饭饭的这篇《我内心深处的大秘密》(全文如下):我最近发掘出了隐藏在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特别大的秘密。我决定勇敢地把它说出来!为什么我要不停发明各种说话语气?为什么我是一个命名狂?为什么我要假装说话结巴?为什么我一点都写不了真实的事?因为因为,我实在是一个太含蓄的人啦!我怕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东西被别人看出来,所以要用各种方式掩饰它,我要用古怪的说话语气,用重重复复无关紧要的字来淡化那些句子中的情感,转移阅读者的注意力,我要顾左右而言他,我要说话夸张,让人无从把握我的说话重点。我写了看起来懵懵懂懂呆呆傻傻的小故事,花了那么多精力,才能把内心那一点爱意写出来。写到别人都看不出。我就是那样。暗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我在学习这样的一门技艺:我把秘密讲出来给所有人听,但秘密仍然是秘密。(完)别看她一副阴冷凌厉的样子,其实她弱得要命啊。之所以写不谈恋爱的言情小说,是因为她把谈恋爱的少女心都藏起来了。看似务实得要命,其实比谁都缺爱吧(她的个人经历也许能提供诸多例证)。这也是张爱玲走红的原因之一吧,这年头谁不缺爱呢?谁能放下硬撑的伪装赤裸表露心意呢?因此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微小的,没有英雄(不必那么自不量力了吧?),都是弱者。写弱者的故事更容易得到共鸣,我们都不怎么强。而且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弱点(人数足够多的话也许可以把它叫做“人性”),就像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她更厉害的是,弱者可以从她的故事中找到同类,也可以学习如何假装。变强太麻烦了,为什么不增进演技呢,还能得到表演的乐趣。不过这些“演技”都是纸上谈兵罢了。她说得头头是道,自己做起来却笨拙又尴尬。写到这儿我想到她晚年在美国近乎隐居的生活——我相信她没心思故作清高,她是不知所措。她看得到,猜得到,写得出,但做不来。有些事真不必做了吧,太难看了。

或许,完美

中午,突然想看爱玲的字,于是翻出来又看了一遍。好像是第一次认真的看。自从很久前被安妮毒害好不容易解脱之后,我就排斥这类与伤情有关的文字了。今天。特殊的一天吧。突然想看看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看到最后突然难过了。一遍遍回忆,当自己去年很害怕的时候,为什么只会大哭的想念某人,却不敢去直接回头。为什么某人还是不敢即使只是打一个电话。在人生最特别的时间点上,心里的人,离你而去,大多是不会再有未来了吧。范柳原回去了,白流苏等到了,以前所有的戏语或隐忍,全部变为诚挚的相爱。那时候,才会放下所有的勾心斗角、逢场作戏吧。我一直相信,白和范,一开始就是相爱的,只是人类自私的本性让两人如何信任彼此。在爱情的战场上,没有人想失败,没有人想被操控,没有人想被抛弃。于是,我们,开始,不是逢场作戏也不是诚恳相待,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智慧,控制的故事的发展。请你一定要相信,我是爱你的。否则,我选择的对象,不会是你。既然选择了你,你就是特别的。我们,继续,玩乐,情话,缠绵。依然不信任。依然争取着自己想要的。在合适的时机,可能会发生一件事情,可能只是小小导火索,也可能真的是倾城大灾难,我们,因为当时的感觉,做或不做一直犹豫担心的事情。于是,我们的爱情,有了结果,或分或合。有一段,印象挺深刻的.柳原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这大概是白流苏的表白吧。无论如何,白流苏赢了。我想,她是个幸运的女子。最后的感觉,这是一段很完美的恋情。天时,地利,人和。发芽,开花,结果。

倾城之恋

早以前就已经看过了,写得不错!周末的时候,又看了一遍周润发演的电影,边看边想着书中的内容。经典的语句“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让我寻味良久!张爱玲解释到,“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的地位上有什么微妙之点。”

倾城之恋其实很短暂

倾城之恋的故事内容大概讲的是一个在绝大部分社会眼光看来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一对情人的爱情故事,它的结局是两个人结婚了。以不为世俗所看好的二人,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最后还是相互紧密的站在一起,结婚,被世人所羡慕,这就是倾城的意思吧。我刚开始读的时候,认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现在感情和婚姻有多么的现实,多么的世俗,要求各方面的平等,忽略了感情的本质,虽然,在某些方面来说,爱情是奢侈的,爱情是短暂的,能够维系一生的感情,靠的不仅仅是爱情。这话虽然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爱情,何来为难之际的帮助,何来不弃不舍,何来愿意牺牲自己。小说让我很不解的是二人感情发生的基础,仅仅因为一支舞?我想,一见钟情很难令人信服,我喜欢台湾的青春文艺电影,原因就在于它会细腻的描绘出故事主人公感情发展的由来,让人坚信他们之间的真情。也许是这篇小说太短片了,让人难以回味吧。。。

拼接

读张爱玲的小说,每一篇都可以当做一生来读。花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时间,泡在图书馆,却也只能是读了两本同名书里的部分篇章。《第一炉香》——爱情的可悲之处,在于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却痴愚到无法自拔的地步。明知不该爱、不值得爱,却还是如飞蛾扑火一般义无反顾。“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了给梁太太和乔琪乔,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读到这,我的心揪了一下,为这个可怜的陷在爱情里的女人。如此卑微,却还是乐此不疲。《第二炉香》——一个原本在世人眼里看来无比幸运的人,只是一个没前途的教授,年已四十,却能拥有一个二十一岁的美丽女子作为娇妻。然而,不曾想到的是,妻子家庭教育的失败,让这个平凡的男人一夜之间声名俱裂,结局凄惨。所以说,要练就一双慧眼,怎么能单从一个人的外貌姣好这一点上就判定她是适合自己的人生伴侣呢?《茉莉香片》——旧社会里没有爱情光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聂传庆就是一对没有爱情的夫妻的结晶,是悲剧的结晶。早年丧母和父亲的厌弃,让他成为一个空有一副躯壳没有灵魂的人。空想、孤僻、甚至变态。嫉妒别人的好家庭,甚至是碰到一个善良的灵魂也会妒忌得想要把她摧毁取而代之。这个故事,倒是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应该引起重视的反例。《倾城之恋》——这个,是压轴戏。就为了这一个名,投入了几乎一天的时间和精力。“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白流苏臃肿的家人对于她的态度,对她的冷嘲热讽,无情地揭露出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是的,不管我们怎样强调应该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说话时要委婉,不能伤害他人的感情,却总还是有那么些人,只是一心为自己。看多了,也就习惯了,只是自己还是要恪守着心里的那份单纯和善良。“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一座城的陷落,成全了一场爱恋。可是我却觉得白流苏这样的女子,并非真正爱着范柳原,她要的不过是经济上的支持,脱离家庭,正好碰着了这样的一个范柳原。刚开始的总是美好的,可是结婚之后的白流苏,并不忌讳范柳原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子听。是大度?还是不在乎?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吧!《红玫瑰与白玫瑰》——佟振保有一个妻子,曾经有两个情人。讽刺的是,多年以后他发现他的妻竟然和家中请来的裁缝有染。其实,这事再正常不过,不光是男人会有外遇,女人也会有。当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如同嚼蜡一般的时候,两个人满足不了彼此需求的时候,就是不爱了,该断了的时候。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你爱的并且也爱你的人,而不是像他一样,在尴尬与惭愧的处境里,随便逮着一个女子,便说:“是她了。”,然后签订婚姻协议。这样可以降低婚外情的概率。

他们还能怎样?他们只能这样。

二十岁刚出头的年龄,我对“恋”还存有些许幻想,但在张爱玲的笔下的恋,不管那些男和女,情和爱再怎么热,这“恋”还是冷冽的。看《倾城之恋》,我爱想到《红楼梦》,想着范柳原有些像贾宝玉,流苏有点像袭人,但他们还是他们。最钟意读的,仍然是那些男与女的对话,互相试探,充满心机,明知道甜蜜的背后是易于融化的短暂,却乐此不彼地看。表面上的镇定自若,暗地里的焦躁不安,好像一旦做出示好的动作,就会要了他们的命。实际上,他们不怕命被夺走,只怕在精打细算的对方面前,败下阵来。但再有趣令人玩味的情节,都比不上那个结局给我带来的深刻感受。大部分作者写出的悲剧结局,都可以做到痛楚、深刻,可是喜剧结局往往流于表面。张爱玲却在看似喜乐的结局中敲下一柄大锤,带来不常见的“喜乐中的沉钝”。《倾城之恋》的结局算是一个欢喜结局,又不同于悲剧结局带来的尖锐的痛,这种痛钝钝的,麻麻的,不明显却更致命。所谓爱情美满,却要用一场战争来成全,这一个时代如此无奈、苍凉。他们还能怎样?他们只能这样。

倾城之恋

第一次看张爱玲的作品集,知道看到《倾城之恋》这一集才真正的进入了状态,那细腻的文笔,生活化的语言,将流苏和柳原的感情经历呈现给了读者,看着看着,人物之间的矛盾、各自利益之间的冲突,真不知道怎么去结尾。总得有个理由,要么分开,要么在一起,但无论什么理由都会觉得牵强,没有说服力。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成全了他们不单纯的感情,他们最终在一起了。有的时候,想想。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总有一些意外的遇见、不可以想象的突发事件,改变着生活,也许也改变着人生。有个词叫贵人,有个词叫缘分。大概就是这样吧。从这本书,我看到了三毛的影子

倾城,爱恋

因为书名,所以决定翻阅,在空暇时很认真的观看。白流苏,这个故事,是在电视上也看过的,旧时的社会,并不是自己想如何就能如何的,太在乎他人的看法,自己就会不快乐。有时爱情并不是一见钟情就会幸福的,在经历过艰难,而那个人仍不离不弃,他终会认真对待你们的感情,而给你幸福的味道。

爱上你 就是要我变成你

1《倾城之恋》“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子。”看到这句话,想起那首叫《倾城之恋》的歌应该写得就是他和她的故事。她在遇到他之前,他在遇到她之前,都没想到自己遇到的是爱情,是让自己再也放不下的心甘情愿的对对方的承担,不管结果,义无反顾。患难给了自己勇气将自己交给对方。现在这个时代是不会有如战争年代那样凄美传奇的爱情了,即使有类似的他和她,但没有了动荡不安的背景作加持,一切都不是那个味了。咖啡加了糖,哪怕再少,都不再是原先纯纯的苦味。人生的伴奏曲,哪能支支都精彩华美。计较命运的不平也好,感叹人世的虚华也好,到最后还是会留恋,留恋那些是你的或不是你的、曾经拥有的和失去的。无论我们怎样穷凶极恶地为自己的幸福理想争取斗争,一切终将归于平静。圆满谈何容易。成了是福,是运气。不成又何奈?***待续***

倾城之恋

这本书是在家里书堆里找到的,或许是家中哪位哥姐阅过的,望染我共鸣,故放在那里的吧,哈哈。书印的很好,排版也非常精细。不像现在很多的赶制的凑字钱的书,错字通篇,格式紊乱。这是一本合辑,有好几篇张爱玲(奶奶?)的短篇小说。我最喜欢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看完的感触是每个人其实都爱着两个人,若两支玫瑰。如两人能重一则幸,分饰两角则痛。借倾城之恋评玫瑰,跑题了吗? :pPS:觉得现在容易慕着很多名而去购书,得之却发现不能共鸣,不得其情;好书,应是阅历够了,过了悲喜,淡看过去,好书就纯粹的是好书,是好故事了。

倾了一座城池,才敢将心相交与

上个世纪的大上海,繁华异常,十里洋场,浸透着纸醉金迷的气息。上个世纪的白公馆,宽敞依旧,闭塞依旧,弥漫着古上传下来的陈旧。上个世纪的香港,车水马龙,繁忙中却透露着慵懒,宽容的容纳着心灵没有归宿的人们。也许,这就应该是一个安全感缺失的年代。在面对着时代的冲击时,人会出于本能的寻找,占有自己缺失的东西。对于白流苏来说,这安全感的来源不过是一张长期有效的饭票。而对于范柳原来说,这安全感也许只是一个情人。她缺少的是生活的稳定,而他缺少的是一份稳定而持久的爱。就此而言,情人未必就比饭票来的高级。在香港的海滩,他们“玩”了一场貌似理所当然的恋爱。他望着岸边的一堵墙,对她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纯粹的爱情,这一点,彼此心知肚明。他是悲观的,坎坷而心酸的经历让他不断的在放纵中发泄自己,也许有时,只是为了忘记曾有过的痛楚。他手持着听筒,对另一边的流苏吟诵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他口中,成了极为忧伤的字眼,这源于他安全感的匮乏。不过,也正是他的悲观成就了这段爱恋最后的承诺。她的一切几乎都是被动的,人生的冲刷已经让她放弃了争取爱情权力,更不敢再奢求被别人真心实意的爱着。于是,与范柳原调情不过是一场公平的交易,她冷静的看到他们之间的种种不可能,然而,她太过冷静……我是相信他们之间存在某种真实的叫做爱情的东西,虽然在那种情况下,在那种性格的影响下,他们不可能将真心交付于对方,也不敢,因为怕内心太过脆弱,伤不起。但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却是任谁也敌不过的。也许,他们应该感谢那次轰炸,当范柳原最害怕的事情几近成为了事实,当这座城池即将被倾覆时,他们才发现面对死亡,彼此竟对对方显得那样重要。一点真心对于他们而言,已足矣。婚后,他依旧身边莺燕围绕,她依旧冷静得过头,只不过,在他们中间多了一点点真心,一点点承诺,再平淡不过的结尾却无比真实。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只有当倾了一座城池,才敢将心相交与……

虽然现实 但它终究是爱情

读了张爱玲的小说 会觉得爱情变了模样和寝室的人讨论 又都惊叹于那细腻的文笔与真实的刻画所以最后想着 爱情 其实不过就是书中描绘的那样——奢侈的念想 能够拥有终究是幸运假若一段爱情 需要用一座城市去成全那么我想 它虽称不上伟大 但至少是华丽的白公馆里的流苏是勇敢的这勇敢不是为了她的爱情 是为了她的命运和自尊相对来说 似乎柳原的爱更纯粹一些但无论如何 最后的最后 他们走到了一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刻 她只有他 他也只有她张爱玲说:“《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就是这“健康却庸俗”,让我在这一整本书的阅读里终于体会到了爱情的些许感动虽然现实 但它终究是爱情

一个不近情理的梦

原以为看完整本书,会像我原先预料的那样最爱《倾城之恋》,只是,很意外地我停在了《封锁》上。很短的故事,很短的电车等锁时间,像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如今梦醒了,心惊了下。女人总是醒的慢,可一旦醒了就不会再次睡了...

不倾国不倾城的爱情

任何一个人,都逃不过一个情字。只不过有的人美好,有的人凄惨,有的人轰烈,有的人平淡。看完这些故事,有时候想,女人就是要靠自己,有自己的事业,自己靠自己才能不附属于别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幸福,要爱情也是平等的爱情;但有时候又想,一个女人再成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建一个成功的男人,俗话说“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也就是这个意思。我有那么一点庆幸,自己生活的这个年代不再那么男尊女卑,我更庆幸,自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让我有机会保持独立和寻找平等。我追求的幸福,不过是有自己的事业,有来自有事业的他的细水长流的爱情。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我离幸福好近,但在大多数清醒时候,我知道这种幸福还很远很飘渺。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努力过好现在,做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我。

感觉没有那么好看

首先因为没有看过张爱玲最著名的其他作品,但我仅只对这本书作出评价。以前初中书看的不怎么多的时候那时候班上文章写得好的同学都在看张爱玲的书,那时候觉得张爱玲是多么的高大上,偶尔看了一两篇短篇小说也觉得写得特别好,随着年岁增长,再来看这部中篇小说集突然觉得难怪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不怎么高,说实话写的确实不怎么样,都是写富贵人家或者男女之情这些破事儿,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深度,这篇写的东西那篇也会有,感觉都是在讲自己以前在富足家庭经历的事或者见过的事听过的事,这点好像和曹雪芹的经历有点像,但是由于家庭远没有别人好,文采没有别人高,所以她的任何作品都不能比肩红楼梦,而且几乎每篇都会出现一个尖酸刻薄的女人形象我相信一定是在她的生命经历出现过的一个重要的真实人物,或者说就是她自己本人,对照其一生未婚晚年孤独死去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她经常有意无意地表露出对这些人物的同情或为她们的尖酸附缘由。说实话,改编成电影的色戒在用镜头语言表现人物的手法确实将原著思想拔高深入了。当然不能否认她在比喻,人物景物描写和描写主人公心里活动方面确实胜过很多作家,而且张爱玲是所有作家里面描写民国上海滩生活百态最好的,一草一木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所以其最算得上是民国数一数二的才女,在中国文学界还是享有盛誉的。

谁倾谁的城

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传奇里的倾城倾国大抵如此。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这句话,也是我最欣赏的话。世俗中人,都是为了自己斤斤计较,为了自己精打细算,却很忽略别人的需求。人世间,欺骗太多了,知心知己、不离不弃的人除了亲人可能,几乎没有,而在权利很多因素的组合下,亲情有的都扭曲变形。很多哲学观念发出了悲叹,人只有自己不背叛自己,自己的心灵是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这种观念成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看完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又觉得,爱情似乎喜欢在自我间徘徊,成了姗姗来迟的仙子了。大难当头,困难当头,自我主义留不住自己的生存,无处容身,只有互相体贴,那一份真情和互相羁绊,那互相的安全感,可以成为恐惧中,那一份持久的温暖。因为,慌乱之下,只有你的的怀抱能给我整个世界,也只有我的温暖,能给你一份安全感。平平淡淡,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不离不弃,只有困难给人的最真实,也只有磨难,才能见证真正的爱情。

倾了城

我对那堵墙下的话印象深刻。这也是我整本书下来印象最深的场景了。我想、若在此时天荒地老、也是很好了、他让她懂得、自己的深情、他一路走来,寻到了她、一往情深,却始终不愿给她她想要的,于他却是束缚的婚姻。彼此试探,一字一句,似是踩着极细的钢丝绳,便是粉身碎骨也愿赌上一把,或许谁先交出真心来,便输了。一场战争,一个契机,两条生命就此生死牵连,倾了城,成全了她白流苏。那一刻,他们便只有彼此。他曾不顾一切地寻到了她,他牵她的手,许她未来的安定。没人繁复的礼节,只要他一句顾太太,便是最好的誓言。那一刻的爱情是极好的,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倾了香港,让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婚姻。却失去了会在电话里说我爱你的范柳原。他的情话,不再说给她听她像是赢了,却又像是输了,所以她怅然,若失。是了,若失。

女孩、女人其实……

都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女孩必须读的,因为通过那些她笔下书写的女子,将会让自己从中收到启发和教训。头一次接触情爱类小说,不过也是头一次看过后有那么多的感想和感受,并真的从中学到了很多,思考到了很多。其实在读《倾城之恋》的期间,自己的思想很混沌,虽说是我最先入读的一本,但是还是多多少少会被其他的思想而左右。左右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自己同时在看朋友送的《我不是教你诈》、《异乡人》、《禁果之味》这其余三本,其二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一些或正在经历一些类似于小说的情节。了解我的朋友或者和我接触较多的友人应该熟悉这里面大概的情节或基本的原委。说实话,自己还有些看不清呢,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清吧。好了步入正题,来谈谈这本惊艳的《倾城之恋》。其实这并不是一本只关于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反而是一本各种短片小说集,收录了张爱玲女士一九三九年到一九五五年的间的作品。大部分为短片,少数为中篇,而整部集子则由最出名的《倾城之恋》来命名。全书一共由九个章节组成:《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很喜欢张爱玲的手笔,总觉得她的笔风里透着股子北方味儿。也许是我太想念京味儿了吧,可是这本书里的的确确收录了一些只有北京孩子或者南方孩子才懂得言语。于是我就更纳闷儿了,明明故事的背景基本都在上海或香港,主人公也基本都是南方闺秀,大家门户,书香世家,怎来得这般豪爽?文笔且抛去不谈,但看到这些亲切的话语,心里就透着一股暖意。再一点便是张爱玲女士描写景物及事物的手法了。不难看出,她本人一定也出身名门,后代之衰,对那些大家门户里的各种琳琅器物着实了解,甚至那些已经失传的古代中国妇女应当遵守的规矩条框也甚是熟悉。这点真心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又学到些祖宗的东西。虽说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但是背景基本都是清末民国时期。那样的历史环境,那样的时局,总是上演着不同的悲剧,无论是一个女子的,还是一个家庭的,亦或是一个国家的。每一篇短片小说的女主人公总有不同的境遇遭遇,结局有好的,有坏的,有让人瞠目的,也有让人称赞的。但是都是布满灰色的主题的,总演奏着不衰的咏叹调。这调子哀怨,忧郁,绵长,诉说着不尽的无奈,荒凉。看过之后,觉得女孩真的慢慢被岁月悄然变身,成为女人,那时候,自己的梦想不再,反而会被一些当初被自己视作世俗、被视作平庸的东西锁牢的紧紧的,无法挣脱。这是女人的悲惨命运啊。话说回来,这难道不能拜托吗?有的,张爱玲女士给出了答案,整本书围绕的主题便是恋爱、婚姻。答案大家心里应该已经见分晓。女人啊,是个神奇的动物,的确,我不否认,我们的确很复杂,但是我们又真的很简单。现在的我正值这个过度阶段,很多东西不懂,很多东西懵懂,很多东西边经历边体会边学习慢慢再懂。一句话就是,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需要自己走,也许荆棘满地,也许幸福明媚,也许狂风大作,也许月朗风清。无论怎样,经验总会慢慢增长的,等到那一天,也许我就真的飞向了自己的那片天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自由。我坚信我会一直保持这种心态来面对将来的一切。无论将来的伤口有多深,有多痛……

如果你死了,我的故事也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很长。

如果你死了,我的故事也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很长。略带调侃却显悲凉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只能说,生在当今这个时代的女子,是幸福的,起码,有自己的自主权,不会完全依赖于男人。而白流苏的命运,完全不能自主,如果范柳原在这场硝烟中结束了,她的确,也就完了。他们,是真心相爱的吗?结局是完美的么?我只能说,白流苏离不开范柳原,而游戏人生的范柳原,顺势也就将白流苏娶为妻了,既然都要结婚的,娶之为妻又何妨?婚后又可以继续自己的游戏。或许他们之间有爱,但带着点迷离。是一场战争促成他们在一起。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吧。一辈子,也就如此而已。白流苏,幸不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感觉没有那么好看

首先因为没有看过张爱玲最著名的其他作品,但我仅只对这本书作出评价。以前初中书看的不怎么多的时候那时候班上文章写得好的同学都在看张爱玲的书,那时候觉得张爱玲是多么的高大上,偶尔看了一两篇短篇小说也觉得写得特别好,随着年岁增长,再来看这部中篇小说集突然觉得难怪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不怎么高,说实话写的确实不怎么样,都是写富贵人家或者男女之情这些破事儿,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深度,这篇写的东西那篇也会有,感觉都是在讲自己以前在富足家庭经历的事或者见过的事听过的事,这点好像和曹雪芹的经历有点像,但是由于家庭远没有别人好,文采没有别人高,所以她的任何作品都不能比肩红楼梦,而且几乎每篇都会出现一个尖酸刻薄的女人形象我相信一定是在她的生命经历出现过的一个重要的真实人物,或者说就是她自己本人,对照其一生未婚晚年孤独死去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她经常有意无意地表露出对这些人物的同情或为她们的尖酸附缘由。说实话,改编成电影的色戒在用镜头语言表现人物的手法确实将原著思想拔高深入了。当然不能否认她在比喻,人物景物描写和描写主人公心里活动方面确实胜过很多作家,而且张爱玲是所有作家里面描写民国上海滩生活百态最好的,一草一木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所以其最算得上是民国数一数二的才女,在中国文学界还是享有盛誉的。

倾城之恋

坐在飞往巴黎的飞机上,还有两个多小时就该到了。十个小时的航行,也只剩下五分之一。从一个国度跨越到另一个国度,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没有人知道。也许只有当落地的一瞬,自己才会看清楚,踏踏实实的,还和这个世界有联系,还没有和这个世界走散。刚刚看过《倾城之恋》,真实的可怕。却又不觉得庆幸起来,如果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些许真实,便是最幸福的事了。可是这是一种怎样无力的感觉,就像坐飞机一样,降落在哪里,什么时候降落,大多都是一纸空文,让人相信不得。庆幸大多数的故事结局都是幸福的,抑或是自己不愿意相信幸福之后的可悲。但总归是物尽其主的,该得到的,也都没有离开,就好像早已经等着似的,只不过是在某个时刻遇见了,遇见,然后就不能自拔。所谓倾国倾城,若不是用来形容容貌,便也失去了意义。只不过就算再美,不也是要别人赏的。否则便是莫大的悲哀。再者,即便倾国倾城,却始终没有换来应得的,卑微的幸福,确是更加悲哀的。一国一城换不来的东西,却只是微不足道的爱。即便是再大的代价,也都毫无意义。未来发生什么,会在哪座城市着落,在哪个国度生活,都不得而知。能握住的,只是身边的人,握住了,岂只是一城一国,便是一辈子都放不开了。只是这个人,会在哪里出现呢。

那健康的庸俗的只能如此的结局

这本来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如果没有她笔下最美好的结局。第三遍读《倾城之恋》忽然感觉读不懂了。并不是一段爱情倾倒了一座城市,反而是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就了一段爱情。在此之前,她寻求物质上的依赖,他期待精神上的支持。深夜他在电话里那一句突兀的“我爱你”并没有链接起两颗真心。那是一种力图挣脱凄苦生活和反击的渴求,以及心无所依放荡岁月的疲惫。他如此期望被理解:“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她又如此需要被拯救:“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如果不是那座城的倾倒,她还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他也只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只是之后这个世界,再难容下一个自私的女人和一个自私的男人,只有一对平凡的夫妻。那一炸,炸断了太多故事的尾巴,却独独留给他们一堵灰色的墙。靠在上边,相视而笑。“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这个剩下的世界,什么都不再可靠,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爱情并不是很简单地就发生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有时候偏偏需要一个毫无预兆的契机,才能看得到爱的奇迹。哪怕仅仅存在一刹那,那一刹那彻底的深刻的谅解,也足够温暖许久。张在之后谈及《倾城之恋》时候说,这个结局并没有真的改变两个人什么,因此虽然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的。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而所有的不完美都值得期待一个完美的结局。

流苏的幸运《倾城之恋》

她用理智战胜了欲望,她因战争获得真诚的爱情,如果上海是她曾经的伤疤,那么香港是她愈合的药,战争让柳原和她相依为命,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吧。。。。。

虽然困惑,还是莫名地想读

我对张爱玲了解很少,只是因为她近年来被捧得很厉害甚至有些畸形了,所以才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拜读一代才女的作品。之前读过《小姐集》,收录了一些和张爱玲同时代的女作家的作品,编者为这些女作家的才华被埋没而感到遗憾。读了《倾城之恋》之后,我才发现,她们的才华被张爱玲掩盖是太自然不过的了。张爱玲不仅文笔比她们大多数人要成熟,思想上更是比她们要超前。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想,脑子里似乎有无数头绪缠在一起,分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本书是全集中的第12本,其他的我都没来得及读。不过,只此一本就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才气,智慧。她一直置身故事之外,冷静地叙述着一个个悲哀的、可笑的、或者圆满的故事。书里一共收录了九个故事,我有四个都有种没读懂的感觉。故事大多以香港、上海为背景,人物中多有英国人和印度人。我对那个时候的社会了解不多,所以对有些故事有些困惑,比如《心经》,我一直希望故事最后说明小寒并非峰仪亲生,不明白《第一炉香》中薇龙为什么还是嫁给了乔琪,而《第二炉香》,我还真以为罗杰有什么怪癖。虽然刚刚读起来不是很习惯,但这些文字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引领着读者沉浸其中。

少些套路,多些真诚。

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完美?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大家都羡慕旗鼓相当的爱情,彼此旗逢对手,岂不乐哉。白流苏,一个离婚七年的小寡妇,遇到一个浪子,一面想借助他脱离苦海,一面又不愿卑微的投怀送抱,费尽心机斗智斗勇,一个是万花丛中过的有钱浪子,比任何人都渴望爱情,渴望被了解,同时又怀疑爱情,放纵感情。两个人由此展开的一场博弈,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对话都是一场心理战,谁都不愿意认输,充满刺激与猜忌。白流苏想要的是婚姻保障自己,范柳原没有足够的勇气驻足婚姻,想要的更多是被理解,两人都是心存私心的,时而欲擒故纵,时而若即若离,最后不免有些兴趣盎然,这份感情总是少了些纯粹,消费完这些激情还剩下什么,庆幸的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历经生死变故后才发现我只有你,你也只有我,最后大团圆,修成正果。没有彼此的交心,何来的了解。感情中如果套路太多,真诚太少,难免给人游戏爱情的嫌疑,就像范说的那样,他们都忙着谈恋爱,没有时间来恋爱。但他们是幸运的,这场变故成全了他们,张爱玲说,处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我心中完美的爱情莫过于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彼此心照不宣,你想的我都知道,我一个动作你也了然于胸,多少人艳羡这样的爱情,故曰灵魂伴侣,觅得此灵魂伴侣,夫复何求。我并不认同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我宁愿承认爱情是不完美,在不完美中修炼出默契与宽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愿大家都可以拥有简单而真诚的爱情。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名字很美。其实,一点都不浪漫。 一场战争成全了她,兵荒马乱的真情相依也让柳原妥协,起码是暂时的一个妥协。文中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记录我的qingcheng之恋

初冬的那场qingcheng之恋有些东西结束了,可是总觉得刻骨,想用一种独有的方式进行着记录。相识的过程简单而无法记录。就是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高考我们走进同一个学校和班级。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爱上那样的一个男孩且如此深爱。幻想中的初恋是那种各路风云人物,帅气,大眼睛有着出色的才华和优美的歌声。可偏偏爱上了那个“利用”我的大男孩。简单,干净,善良,小眼睛唱歌比我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爱的无可救药。早就知道他不是那个陪我走一生的那个王子,可我知道在青春最美的年华里遇见这样会让我脸红心跳紧张到不知所措的男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收获。记得曾经在全班同学面前高调的说大学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这场爱情。但爱情就是爱情和别人的一样也不一样。相似的甜蜜和伤心,不一样的是爱的经历。相爱的时候很传奇,感动于他的善良和单纯。无论别人怎么说,无论他是怎样的打扮和外人看起来的相配或不配我都爱上了他。他会在自己崴伤脚的时候记得给开会没吃饭的我去德克士排队买汉堡送到班级,他会在习惯懒床后每天早早的睁开眼睛给我信息说早安然后陪我去查专教,吃早饭。他会温柔的对我说如果我不放开他的手他会一直为连接我的手等待着,即使后来他会一次又一次的食言可我依然感动于他说这话时的温柔和真诚。他总是很宠着那个任性的我,在吵架后依然把我冬天冰凉的脚丫放在怀里。会在我本来答应好和他一起回家的后自己偷偷跑回去全然不顾已经做好各种准备的他,即使所有人都说我这次过分了。他依然会在小饭馆给我叫好饭只简单的问我一句“还没吃饭把?”还记得那个笨拙的初吻在人来人往的马路旁我们不顾所有熟悉的目光在一起接吻到现在我却只记得他当时嘴里还有一个口香糖。第一次做登山者相互聊着彼此的生活更加了解彼此后回到寝室却受风起一脸的风疹。可那时候觉得那满脸的小红点点都冒着幸福的泡泡。记得那个让我很“失望”却又喜极而泣充满故事的圣诞节。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送款事件让我牢牢记住了那2007年的圣诞。也记得那是自己第一次给一个男孩写那么感人至深的情书和那么用心的准备一份那样意味深长的礼物。我曾勇敢的在冬天的傍晚上独自乘上陌生的火车去到陌生地方只为了见到他。而当我看到车站口在寒风中伫立着等待我的男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第一次吵架分手是在一场大病之后,那时候我太虚弱,也因为奶奶的离开变得很弱智。我竟然在平安夜当着他的面收了其他男孩的巧克力。我知道是我深深的伤害了他也伤害了这份感情,可我当时大脑真的是空白的。当他更坚决的想和我分手我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么的爱他,多么的珍惜和舍不得。同时也痛恨他在我最脆弱的时候离开我给我最重的一刀而且他明明知道我是多么的不是故意和在乎这份感情。可年轻的我们都太倔强总觉得自己受到的伤害比较大却不知道对方的心有多疼只是我们表达的方式不同。当离开后才发现全世界都是彼此的影子。每天睡前的晚安,校园里每个曾经走过的角落,一起去的龙塔,极地世界,逛过的大街,听到的每首情歌都是彼此。当他拉住我说“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海的时候的泪落成海。紧紧的拉住彼此。后来无数次的争吵,无数的分手理由,无数的眼泪,让我们发现也许真的是书上说的“初恋的不懂爱情’彼此都被对方深深的伤害过才发现也许是时间不对,也许是缘分不够。我们不能牵手走到最后。只是忘不了那厚厚的嘴唇上翘时迷人的笑容。只是忘不了那些刻骨铭心的付出和心跳。只是觉得他最棒是天使,最聪明,最相信他的每一句话和他醉酒后和我说”你不用羡慕别人,你对象最疼你’只是深深迷恋那个温暖的怀抱和每次伤心后的安慰以及那句“没事儿”。每次看着熟睡的他,我总是觉得那是一件艺术品那么安静,那么好看,只是在一旁静静的欣赏就足以让我由衷的感到幸福。管他最后是不是会伤害我,是不是会凶我不在乎我,是不是会食言忘记自己当初的承诺,是不是那个陪我走到最后的人。只要我深深的爱过,很感谢他陪我走过的路,感谢他对我的好,对我的付出和包容。这些组成了我永远不会想起因为永远不会忘记的回忆。 也许以后你会牵着温柔的妻子在街头漫步的时候碰见那记忆里的我。请不要视而不见,请温柔的对我说“你还好吗”让我用最真诚的心祝福你能够幸福。再见,我的初恋。

谁成全谁

白流苏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可是,反过来,白流苏未尝没有成全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正如张爱玲在《爱》里说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白流苏和范柳原能够在千万人之中,千万年之中遇上已是难能可贵,尤其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之中,在白流苏作为一个离婚女子的情况下,他们能够一路走下去,多难得。也许,城市的倾覆让他们坚定了在一起的决心,可是,他们的平凡爱情也温暖了那样一个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世界。小说里,四奶奶最终也选择了离婚,有人指责是流苏的遭遇使得四奶奶做了这样的选择,认为是世风日下,可是,这样的榜样多好。在一个大呼打破封建传统却依然保守的恐怖时代里,离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类似这般的例子,多少,又多珍贵,而流苏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存在又多骄傲。也许,白流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的女子,可是她的勇气,她的无谓世俗眼光,她的自我独立,她的思想多迷人,就是放在现今,也许也没有那么多的人能像她如此这般的大胆,要打破世俗的枷锁,除了勇气,也许还需要许多许多,anyway,我喜欢白流苏的无谓。当然小说只是小说,或许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真的存在,只是当爱情落到柴米油盐时,真的还有那么美好,那么童话吗?我想更多的是无奈吧,但是,无论如何,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放手为爱追求,为爱痴狂一次总是值得的,至少在我们的青春里该是如此。

矮油,不想给书评起名字~

倾城之恋,一个最近被用滥掉得词~没想到的是这篇如雷贯耳的小说这么短~还没想到所谓倾城之恋并不那么伟大,倾城倾国,而是一场战争将一切简单化后的你情我愿~一开始深深吸引的其实是两个主人公的名字:范柳元和白流苏,以至于误以为这是多么纯粹干净的爱情,不过现在一想,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又怎会如此简单,他们都是自私的,都是有着目的的,都是有着世俗压力的,都是有着不同的各自的坚持的,可是那又怎样,他们深爱对方,也谢谢战争,洗去复杂的外壳,让他们变得默契而又容易满足---“我们几时结婚呢?”流苏听了,一句话也没有,只低下头来,落下泪来白小姐变成范太太,从使尽浑身解数吸引对方,挑逗对方,再算计着表现着似乎毫不在意变成不再闹着玩做对平淡夫妻,这就是传奇里的倾国倾城么。。张爱玲小说的最大亮点自然还是那让人浑身汗毛竖起,感觉不可思议却又恰到好处的场景描写~趁机混点小笔记:她坐在床上,炎热的黑暗包着她像葡萄紫的绒毯子。一身的汗,痒痒的,颈上与北极上的头发少也刺恼得难受,她吧两只手按在腮颊上,守信确实冰冷的。Anyway,我还是不希望自己有一天成为白流苏,我太笨了,hold不住另一个范柳元,嘻嘻~

倾城许你一场小小的爱

倾城之恋,大抵也只是庸碌男女在难得的机缘,把两个原本不合适、没可能的两个人凑在一起了而已。隐隐测知中国二十世纪三十你年代庸碌男女的趋向,若善若恶若丑若美若推若就若近若远。很难在众多因素混杂的庸碌之辈中抉择出是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爱情,是一个人侥幸遇上和自己口味的尤物,便精彩地不可开交,但生平少能过百,机缘太难得,且事到临头险象环生。自以为心智坚定的智叟强者,在社会强大的外因推动下也悄悄丧失抵抗能力。生活都是猎与被猎。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初见,主人公只是相识,并不是戏文中常见的一见钟情。流苏的冷漠勾起了柳原的征服欲;同时柳原的出现,仅仅是流苏寻找到一个可以带她走出白家的男人而已。两人各自心怀鬼胎,动机不良,有关欲望与利用,有一些好感,却无关爱情,流苏对柳原来说是交际史上一朵奇葩,若即若离淡漠的流苏不吃柳原风流成性总结下来的套路,长久优越感带来的自尊心驱使柳原去驯服流苏,希望靠首段征服荣得美人心,以满足内心自恋的虚荣心。而流苏的现实境况决定她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个归宿,她的娘家中人已经亲情殆尽自私自利无法容下她。纵使如此,白家带给她传统的教养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她保持矜持,但是女性内心愈演愈烈的欲望让她慢慢卸下礼教的枷锁,更加主动接受起来,以致后来在香港成了柳原的情人。后来故事达到最高潮,在废墙旁,柳原对流苏吐露自己的心声。他不知道自己寻找着什么,却又想找到定住自己的根,他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通病。大凡像他那样的青年,总存在这样的矛盾心,不断探求,不断追寻自由,却又想停止流浪安定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知己。那与张爱玲身上的矛盾有些类似,张爱玲一身也命途多舛,感情生活也并不顺利,她是孤傲的,颇有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却苦苦追寻不甘放弃。他希望流苏懂他,可对于丧失了青春的流苏而言,她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带她逃离物质上的窘境才是上上之策。那个时候,她对他说她懂的,在这个场景中更多的也只是敷衍罢了。他是一个连自己都弄不懂的人却企望他人能够懂得自己,未免也太强人所难,一种荒诞也油然而生。他与她的爱情历程好像是两个纵横家在比试着谋略与耐力。谁先低头,谁先屈服,都关乎未来战局。两人一言一行,都小心翼翼,都妄想对方先低头,不到万不得已觉不轻易出击。他们都信奉被动等待的爱情比主动争取来得更合情合理,他们各自算计,欲擒故纵,又大玩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把戏,兵法诡计被使用得淋漓尽致。两人各自有底线,各自有自己的坚持,柳原的自由主义思想决定他不会让婚姻成为自己的桎梏,而传统色彩浓重的流苏也有坚持到底的矜持。若没有那场战乱,没哟相互扶持的那段时光,结局定会不一样。两方拉锯战输的只能是流苏。柳原在得到流苏后,循着他的风流本性,往后应不理会流苏。可社会最终归顺这两人的情感,时事造人,社会的悲剧成就了流苏小小的幸福。两人相濡以沫,又岂能轻易相忘于江湖,悲怆的经历让柳原找到了归属感,也让流苏有了依靠。这部小说最让我有感觉的是她的结局。恍若前面的情节是张爱玲结尾抒情的情感铺垫和蓄积。她的作品,永远带着苍凉之美,完满的结局不是结局,她把喜剧处理使之带有悲伤。作者她便是一个孤独的人,自身的遭遇让她看不惯别人花前月下的甜蜜,抑或是对自身人生命运有着强烈的失落感,让倾城之恋的结尾夹带着挥散不去的殇。“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流苏如愿以偿地成了柳原的妻,却还是有些惆怅。柳原不再像以前那样讲故事给她听,或许故事还是有的,只不过听的人不会是她了。流苏是一个中国的乱世佳人,她凭着斯佳丽般的冒险情怀辗转香港上海两地。柳原或许也是喜欢过她不羁的性格,在乱世的废墙下,他情有独钟的只不过是她的特别,感恋的是她对自己的生死相依,才娶其为妻。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于是人也不佳了。斯佳丽对于瑞德如此,流苏对于柳原也如此,共患难见真情,同生活爱冲淡。纵使以前她千般顺眼,现在成为自己的妻子却仍不会免俗。仙女般灵动美丽的女子娶回了家,也要吃喝拉撒,也终会沦为胸无大志与柴米油盐为伍的居家小女人。人权条目太粗,才有女权一说。女性受压迫永远是以前如今以及未来世界上一个普遍的难题,永远逃避不了。毕竟,这场婚姻中流苏处于弱势,就像极了当时的张爱玲。爱玲只是感伤自己,也感伤自己笔下流苏未来的命运。“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看到这句话,我笑了。平民的爱情,就是如此,世界再乱再疯狂,只是化作八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乱纷飞又如何,仍可以相爱,仍能造就爱情。和平年代又如何,仍有封建思潮的压迫,仍能让青年们迷茫的错过对的人,对的感觉。但是不变的是,芸芸众生,都在不同的环境下苦苦煎熬。生命本无意义,才容下己身赋予它完备的意义。张爱玲这个细腻的女性作者,以玩味的姿态仿佛不负责任地谈起香港沦陷这一国人看起来很侮辱民族的自尊心的事件。一方面是由于它对人性深刻挖掘细腻表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那犀利的目光,冷眼旁观又带有点柔情的笔调,将张爱玲骨子里那种落入俗世又遗世独立的情愫融入其中,给人欲说还止欲罢不能的纠葛。流苏与柳原的爱恋,被赋予倾城为其一爱的深刻情感,倾城引发的人性最深处感情迸发,被赋予幸福的含义,为现世的男女所羡慕,所传颂。或许拿国家耻辱说个人幸福有点不地道,但是,大大的城里有着小小的爱,也给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点温馨感。“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恋!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都是老谋深算的,都是有具体的结果和原因的。好似白流苏之于范柳原,她在他的相亲晚宴上遇见了他,应该是乍见既迸发出的火花让他们在众人瞠目结舌的注视中舞了又舞吧!然而这火花并不足以把男人不安分的心牢牢绑住,于是一场决定她命运的较量自此拉开了唯美的序幕。 恰到好处的文字凝练了琐碎而纠结的女儿心事,百转千回中引领我们体验了各种心绪:希望、气愤、无奈、悲哀、顺从,最后是否极泰来的喜悦。­上帝终于回应了她的祈祷,用一坐城的倾覆来成全她的完美婚姻。

爱情之苦

第一次看张的小说,实属弥补以前文学知识缺了的一角。看完第一炉香就愤愤然觉得薇龙真是蠢,相当的钻牛角尖,骨子里还有一股贱性。也明白了张自己这一生的爱情不幸是为什么。故事里的这些女子和张一样,对爱情都有着极忠实的信仰,却缺乏驾驭爱情的力量,无论出身多么高贵,多么擅长交际,一旦遇到爱情,总归是自卑了些,软弱了些,也就难免要受伤,受伤后又不懂循着时机挽回,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悲惨愈发的矫情,愈发的顾盼自怜。只让我看得一肚子火觉得可怜之人必又可恨之处,被人抛弃真是活该。张的小说文字写得半白半文,又穿插很多旧时代名词,起初读起来很费劲。第一天只看了第一篇。尽管我对女主角的愚蠢生了一肚子气,竟然在心里惦记了一天想快点回家看后面的故事。前面的几篇讲的是女人如何靠嫁的成功来改写命运,后面的《金锁记》《连环记》讲的则都是出身低贱的女子如何在苍凉人世中凭借头脑和心计活命下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女人始终都是无法单独存活于世上的,但凡天生就一副美貌的女人,是无法安生的活在世上的,再加上一点心计和交际手腕,就能借靠男人的力量变成阔少奶奶。我只是不明白,她们为什么不能平稳生活下去?本身出身微寒也就算了,稍微飞上枝头就被贪欲蒙蔽了双眼,天生的不安全感让她们只得以贪婪来弥补缺憾。金锁记里的七巧靠掌控和折磨自己的孩子,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地位,连环计里的霓喜靠不停的勾引和改嫁,以期证明自己比别人过得好。纵观这一本《倾城之恋》,绝大部分女主角都极其懂得揣摩别人的心思,生活本身的苦闷压抑和让她们逮住一切机会卖弄心计勾引男人,为的只是过上人上人的生活,披金戴银,极尽能事的炫耀,而且即使过上这样富足的生活也完全不能安分守纪,总觉得这样辜负了自己的美貌和苦练出来的手腕,一定还要征服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垂涎才快乐。钱和男人,这些就是女人们证明自己身价的最有力的证据。也许张本身是嘲笑和可怜笔下这些人物的,又有些嘲笑自己生在压抑苦闷的年代,但是张的小说里那些阴郁的浓得化不开的忧愁,确实是她因为可怜自己而涂抹的色彩,是自己让自己想不开,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放的一勺苦药。所以,这是她选择的。

落花流水皆有情

一直有些抗拒张爱玲,因为太精致、矫情、细腻,带着海风的潮湿,黏上人就挥之不去。我不想被那些哀怨的情感牵绊,可是人非草木,草木皆有情,何况是人。不想再抒发什么情感了,说太多就矫情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最温软脆弱的部分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感谢作者为这温柔乡里的一瞥桃红留驻永久的烙印。落花有情,流水也不是无意,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他们交汇了,无论爱与恨就这样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尘封落定。宿命也罢,人为也罢,爱情也罢,人生也罢,终究是由遗憾和惋惜构筑的。《封锁》:世上有了太太的男人,似乎都是急切需要别的女人的同情。...对于这个不知道他底细的女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男子。...男人彻底的读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她的电话号码,他理应记得,记不得,他是不爱她,他们也就用不着往下谈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人情的梦。《倾城之恋》:生死契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的了主似的。

倾城之恋

一开始看张的书的人会有不习惯,觉得内容散漫,但是读进去,就会发现这种散漫更甚一种细腻,丝丝入扣。往往是某一处细节,就直击人的心灵。摘录:流苏:还是那样的好,初次瞧见,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你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久了,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分是他们,哪一部分是你自己?

流苏,流苏,也许我依然不明白爱情,可是却好像搞懂了婚姻

爱情与婚姻,这两个词语,对于我来说,向来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花了一段时间,零零散散的,逐渐读完了这本倾城之恋,于是,最令我怀念的,还是那句: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句话,自读过之后,就一直在我脑海中回想。不纯然是为了话里所蕴含的,那种我依然不能理解的感情,而是话语流泻而出时的那种感觉。流苏,流苏,多么美丽的一个名字,在口齿间回味、流连,然后慢慢的倾吐出来,带着点悲伤的挽留,与抓不住的难过,却又弥漫着飘渺的浪漫,像是不确定似地,一遍遍的喃呢着,流苏,流苏。在这痴语间,仿佛有一种感情如水般缓缓滑过,一双手慢慢伸出又无力垂落,一双多情的眼睛缓缓的掩上,只剩嘴角一抹无奈的笑意。流苏、流苏。重复呢喃的名字,总是让我有一种无力的忧伤。也许,这段话本身并没有我所感受到的这种韵意,也许,任何人重复呢喃着一个名字,都会让我产生这种如水般无力挽留的感觉。可是,偏偏,我就是看到了这样一段不可捉摸,无法确定的飘渺的话语,听到了那一声声的流苏流苏,它就这样的在我脑海中深深的扎了根,发了芽,像不小心按下了复读键一般不断的回响。读着《第一炉香》的时候,我觉得我不明白薇龙和乔琪之间的爱情,更不明白他们之间那一场看似荒诞的婚姻。可是,当我在《倾城之恋》中看着柳原在炮火中回来接流苏的时候,我突然有那么一瞬间的肯定,这个男人,确实是爱着这个女人的,起码在这一瞬间是的。张爱玲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流苏。关于婚姻,这一点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关于爱情,我却无法那么的肯定,在我想来,总觉的那堵墙,应该是看到他们爱情的第一眼,虽然是那么的飘渺无力。 虽然柳原说,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倾城之恋,似乎让我稍微明白了一点婚姻,虽然我依旧无法用言语来诉说,可是,关于爱情,却还是那么的如水般不可捉摸。因为,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殷色花簇

先买了她的散文集《流言》,后来踟蹰了许久才买了中短篇小说集《倾城之恋》。是不同的全集分册,倒是相同的俗艳又华彩的封面封底。一如她的笔法。散文中的絮絮道来已经让我惊叹了,小说里锦簇的气息扑天地来,只能观之了。每一篇都是那个时代里,病态,繁华中的争斗与无奈。现实是她的真实,小说是她日日夜夜做的花一样的梦。我不可描述这梦里的情景。艳丽,细致,刻薄,叹息。她创造的世界,那些沉重时代下的每个人无力的平庸。

變形的“不倫戀”

《心經》之所以是心經,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微妙的,難測的,即使是父女,抑或是情人,總也摸不透,小小的心裡裝得下又裝不下多少秘密。小寒愛著父親,所以她害怕長大,長大了,和父親就疏遠了,再也沒有理由依偎在他身旁撒嬌淘氣了。但父親許峰儀偏偏是個圓熟于諾大的上海社會的聰明人,他的理智化作厚厚的墻,擋在女兒和自己的那層紙前,他保護了她,同時也深深傷害了她。小寒孩子氣的自私,綾卿無力控制的背景,龔海立笨拙的周旋,許峰儀保護性的迷失,小寒媽無私的寬容,為這場劇鑿刻了散的結局。配角龔海立,他最終變成了矛盾出現的焦點。戀上自己父親的小寒,拒絕長大,因為她愛他。但海立愛小寒。長著尖尖角的三角關係在他們之間立起來了。我想,峰儀也愛著自己的女兒,但身為父親,丈夫,成年人,他必須有理智去拒絕這種變形的愛。如果說小寒的愛如湍急的小溪鬧嚷嚷地徘徊在父親身邊,那父親的愛便是溫泉水處變不驚重重的掩在深林。這樣和諧的愛持續了很久,他們彼此心裡明白。但海立的出現,讓峰儀從原本寧靜的夢幻中驚醒,他看到了那愛不可能有的未來。於是毅然把無辜的綾卿拉進了這場戲。只因為綾卿像小寒。再說到海立,他優柔寡斷地周旋在小寒與綾卿之間,他是悲劇的導火線,他讓峰儀和綾卿兩個人同時因為醋意走到一起。小寒母親的寬容,是典型中國家庭主婦形象。她把小寒當孩子,喜歡對父親撒嬌的孩子。因為她活在家這個小圈子,不接觸外界,不觀察別人的喜怒,竟沒察覺女兒對父親變了形的愛。小說的最後,她的隱忍,成就了峰儀粉碎那“不倫戀”的舉動,成就了綾卿“人盡可夫”的願望。她的退步,是社會賦予母親、妻子的職責。到底,小寒對父親的愛或是依靠,父親對女兒給予的愛是默認或是習慣?張愛玲沒有告訴我們。她讓人物一個個驚豔的出場,落幕前又不讓他們卸妝,我們怎能看清,他們誰是真的愛誰。總覺得,這故事還沒有講完,到似乎冥冥中註定應該結束。它并不是匆忙地了結了關係,但一切都來的迅速又恰到好處。這樣意猶未盡。出人預料。便是張愛玲了,她那個蒼涼的手勢。小寒大概在想,小時候,本以為長大后便可以愛你了。但長大了,發現還是小時候好些。現在我不得不,把你拱手轉予他人。我鎮痛的哭泣,卻趴在曾被我深深傷害的我一直以來視為情敵的母親腿上。原來,她才是真的愛我。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散文集《倾城之恋》包含了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其中的《倾城之恋》还看过连续剧,以2倍的播放速度看到。毕竟,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还是蛮精彩的。精彩书摘:  1、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   2、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叉着骼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文字这东西,就是很神奇!一方面成全了作者,另一方面也成全了读者,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诠释着这样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相异的,都是存在且合理的吧。时间似乎真的可以包容一切,伸伸缩缩,却也总是一维地向前,不回头,只能继续前进。所有的,都没有回头路。因为不再年轻,因为已经在慢慢变老。所谓的青春,只不过是生命时间标尺上的一段标记而已,末尾了,回头望,回忆中的一切都不再新鲜!还是不多写!没有快乐的情绪在。

读不懂张爱玲

这本书包装十分精美,白如洁莲的封面,打开书,淡淡的墨香。室友20的生日那天,她的男友送了她这本书。倾城之恋,被誉为女人一生必读的书。于是,我也借来一看,。可是在我看来,张爱玲讲故事的方式太孤傲,我不喜欢。书中记载的都是民国时期的老故事,以《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两篇最为著名。好吧,我实在是不爱读张爱玲的小说,大概是我愚笨。

倾城之恋

张爱玲最富盛名的作品,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这是我在倾城之恋里最喜欢的一句话,觉得整个小说也是在说这句话,两个自私的人,相互取暖般的靠近,又不愿把所有的赌注押在爱情上,彼此有各自的打算,没有海誓山盟,却有温情脉脉的小细节。他们是相爱的吗,我不知道,白流苏不是个善茬,范柳原也不是好男人,这段感情中双方看似亲密的关系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依靠,不似那发自肺腑的呐喊。两人都是现实之人,知道对方很适合,很适合,他们的感情更似博弈,男女之间的博弈,斗智斗勇,揣测心意,然后选择附和顺从。从前总觉得小说配不上倾城之恋之名,却也道这是张爱玲的杰作。相对他们的感情,我更喜欢白流苏这个任务的塑造,在一个没落的旧式家庭,一个离异的女子,张爱玲对白流苏的情感和心态把握十分到位。一点点细节都道出了流苏心中的苦和不满,她是想逃离那个家的,而范柳原成了最好的跳板,一块镶金的耀眼的跳板。一段情,两座城,铸一场倾城之恋。

当过分渴求遇到无心给予---《茉莉香片》

绣在屏风上的鸟去想象禁锢以外的他人的生活,妄想把他人的角色与自己对调来弥补出身的不平等。原来言丹朱并不喜欢他,过分的关心在聂传庆看来不过是施舍。不要过分奢求,不要过分给予,这样都不会有好结果。两个人相处会面对很多的不平等作为阻碍,时间不符,空间错开,渴望不同。在付出情感时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惶惶的矛盾中提醒自己,可却不能决定在被施者眼中被放大或缩小的程度。给受冻的人一只火柴,他可能会以为过于寒冷而认为那是熊熊的篝火,并以得道篝火的感激眼神看你。给微渴的人一泉的水解渴,也许他只抿一点,并以忘记小恩惠的态度忘记你的给予。有时候无法控制双方是人之间相处的矛盾。(5.14-8.18)

倾城之恋——永不褪色的女性世界

这是一本在学校跳蚤市场里淘来的书,要不是身在财经类院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也许我也不会买到这本书......要不是最近心情的压抑无心在执着于昔日的经管类书籍和商战小说,也许我不会涉及这种文学类作品......要不是我那天心血来潮去逛了逛跳蚤市场,也许我也不会碰到这本小说.......所以能看到这本书,完全是一种巧合~当时看封面是倾城之恋,以为是一部整体的长篇小说,翻看后才发现是一部小说集......当时看到倾城之恋这个名字满心以为是一场浪漫的一发不可收拾的经典爱情故事,翻看后才发现是属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犀利笔触,堪称经典的深刻文意......所以看完这本书,真可谓是一场美丽的邂逅~读张爱玲的文章,多少有些重温儿时一字一句分析鲁迅文章的意味,且感觉张爱玲的文章品来更具内涵。鲁迅的文章品来有历史感和社会气息,而张的文章品来却有一种脱离了历史和社会的人性的轨迹。张在这部文集中的每一部作品网上都不乏品评鉴赏,但有了儿时的“阴影”使我不愿再一字一句的分析其中的奥义,感觉有些东西具化了就失去了当初的美好!就像爱情,当你能够说清它是什么的时候,它也许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读罢想罢,感到朦胧而深刻,现实中遇到,突然顿悟,感叹再三!文中经典语句摘录如下,与君共勉: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段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男人对女人的怜悯,也许是近于爱。一个女人绝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那只是顶浮泛的爱。她自己告诉过我,这一点爱,别的不够,结婚也许够了。许多号称恋爱结婚的男女,也不过如此罢了。他们不得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不然,他们的脑子也许会活动起来。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翠远不快乐。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我们那时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做人做了个女人,就得做个规矩的女人。规矩的女人偶尔放肆一点,变有寻常的还女人梦想不到的好处可得。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张爱玲一开始,我是喜欢白流苏的。在那个时代选择离婚的女性,是独特的,独立的,令人钦佩的。她也是善于表现与保护自己的。她就是想让她的家人看看,离她一辈子玩完儿还早着呢。那时她是光芒四溢的,她是胜利的,她是狠狠地出过一口恶气了。然而随着故事发展,我又渐渐地开始对她生出不满。她心中的如意算盘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一边爱着范柳原,另一边算计着如何能让自己显得清高而淡漠,如何能安稳地占有范柳原,如何才能摆脱这爱恋中自己被动的地位。她总是刻意地与他保持着一种距离,反复无常地拒绝他、接受他、拒绝他、接受他……我总想,需要这样吗?为什么爱一个人,不能平和地爱他,包容地爱他?我的人生观总是这样的。我总是觉得,平和与温柔,是种最好的状态。一开始,我就是喜欢范柳原的。我总是对那些顽固的顽皮的纨绔子弟有一丝好感,更何况范柳原还是一个聪明人。他总是对身边的女人说着一些俏皮话。而他第一次在这个故事里的行动,便是玩弄与他相亲的白家人。我却相信,范柳原一开始,便是真正喜欢白流苏的。白流苏有着特别的气质,对于他来说,也是绝对富有挑逗性的,是值得他爱的。但范柳原又是那种被捧坏了、性格有些古怪的男子。他在众人面前那样放肆,单独面对白流苏却稳稳重重,斯斯文文。他爱她,却依旧贪玩,不肯给她一个承诺。他明知白流苏是爱他的,却硬要说她不爱他。“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也只是为自己能够继续风流找一个借口罢了。终究他是暧昧的,是温柔而又难以捉摸的。我说我一开始就是喜欢范柳原的——这还不够。从头到尾,自始至终,我一直就是喜欢范柳原的。最终白流苏还是理屈地回到了香港,回到了范柳原的身边。他们本来租下了一幢房子,以为就这样平稳地过了,却开始经历一座城池的陷落——若不是香港之战,他们可能就真的这样过了。所谓倾城之恋,便是战争换来了二人坦诚相待。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对彼此有了彻底的谅解。“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两人都是自私的人。然而这世界上又有哪一个人不是自私的呢?恋爱之中,几乎总是男性占了主动的地位,女性只得顺着他的意,走进自己导致的无法自拔。白流苏的特别,还在于她不想走进范柳原的局——不过终究,她还是心甘情愿地进去了。但她仍旧是个大胆的女人,是个反叛者。范柳原说,这个时候,他们俩才真的开始恋爱了。“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他不那么绅士风了,走在路上脱下的大衣也让流苏拿着;看到残墙,也不再爱说“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恋爱总是需要起起伏伏、若即若离。而平和与温柔,是夫妻间所需要的。怅惘,是偶尔怀念那种兴奋感;使彼此安慰,却莫过于不再与对方说那些空话、假话。白流苏曾经对范柳原的算计心思,现在想来也情有可原。我想我对白流苏,最终也回到了喜爱之上。传奇中的倾城之恋也大抵如此。而平凡世界中的——只要真的是爱情,又有哪一出不是这样?

白流苏与斯嘉丽

突发奇想的,禁不住把白流苏与思嘉做了比较。因为,她们真的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她们的家庭,都是没落的贵族。白流苏祖上虽是望族,但是到了白流苏这一代,为了钱一家人可以撕破脸子直接骂,七小姐要相亲,得全家上下通力合作还得典了貂皮大衣才有钱改首饰的样式。思嘉更是直接,战前她是从未自己系过鞋带的大小姐,每天只是算计着和别人比谁的男朋友多和“她的”希里,而战后,这位小姐不仅亲自下地摘棉花,打死了来偷东西的北方士兵,甚至在设法筹钱保住塔拉的时候先是想去当瑞德的情妇,再直接勾引了她瞧不起的、妹妹的男朋友。这一切,都是源于贵族的没落,或者更直接的——源于缺钱。再比如,她们的婚姻,都有点“动机不纯”。白流苏在舞场大出风头(又是抢了妹妹的男朋友),表面上看是在和家人赌气,证明自己还没老,但实际上,她深知“这个家里住不得了”。范柳原,最起码在一开始,她是当“机会”把握的。思嘉呢,更是“过分”:和查理,是为了气希里;和弗兰克,为了弄钱保住塔拉;而瑞德呢,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可能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名声狼藉”的思嘉不能找到别人结婚,而有钱又愿意娶她的瑞德当然不是个坏的“退路”。 比如,她们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美貌……比如,她们都是精明的……比如,她们都是自私的……比如………… …… ……其实,最相像的,则是她们的爱情。她们的爱情,都是更像是一场较量。白流苏为的是以后生活的安定富足,因此,她要的是稳定的婚姻,而范柳原要的却是真正的爱情。因为这一点的不同,这两人在香港不啻于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范柳原想尽办法试探流苏是否爱他,而流苏,为了“抬高身价”以赢得最后婚姻的稳定,也颇费心思的、小心翼翼的与范柳原若即若离。相比之下,思嘉比白流苏盲目得多,不论是希里还是瑞德,她与他们较量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可能是仅有的能抗拒她魅力的男人。所以,思嘉的较量,无非是源于自己的争强好胜,没有白流苏那么明确的目的。甚至,连她们的爱人都那么像。范柳原和瑞德,都是家财万贯、阅人无数、玩世不恭而又特别具有男性魅力的人。其实,瑞德可以说是一个女孩的终极梦想,除了他对思嘉的爱,他强大的无懈可击,而这唯一的弱点一直被他掩藏的很好。范柳原有他的弱点,他也不怕把他的缺点暴露出来——也是对流苏的爱,所以,他更像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碰到的人。无论是范柳原还是瑞德,他的垂青都足以让一个女孩忘乎所以。可惜,他们的眼光太挑剔,挑上了可以让每一个男人都神魂颠倒的白流苏和思嘉。于是,较量展开了。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是那么不同。按较量的结果说,白流苏和范柳原都输了——白流苏最终和范柳原“未婚同居”,而范柳原最终也和白流苏登报声明结婚,两人都做出了让步;而思嘉和白瑞德都赢了——瑞德最终让思嘉明白她一直爱的就是他,思嘉也彻底明白了她真的征服了这个她无法控制的人——甚至相信她能再次征服他。然而实际上讲,倒是白流苏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而思嘉呢,因为醒悟的太晚,她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爱谁,不知道什么是幸福,而当她醒悟时,她已经错过了。其实,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思嘉显然比白流苏好的多:更有能力,更独立,更有主见,更直接。白流苏呢,太过于精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一傍大款的。但问题是故事的结局,精于算计感情的白流苏与范柳原在真正的硝烟中得到了“一刹那的彻底了解”——足够他们和谐的生活十年八年;而独立而精于赚钱的思嘉却只能回塔拉去汲取她最后的力量,拿无力的“明天我会再得到他”来安慰自己空虚而恐慌的心。事实就是,作为个人,思嘉当然比流苏成功,但作为女人,流苏显然比思嘉幸福。流苏的目标远比思嘉的更现实、更清晰,她明白她要的幸福是什么。所以,她调用她的一切才学来得到那给她保障的婚姻。置于这方面的才学,思嘉当然比流苏更高明——全县的男孩子都是她的男朋友,只要她想,她甚至可以让希里摇摆不定。然而,这种才学她虽得心应手,但显然不是她的本性流露,她不明白那些举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再加上她目标太不现实的这一“致命伤”,终究导致了瑞德“最真挚的爱也会枯竭”的结果。其实,白流苏与范柳原最终的相爱是在香港沦陷时,漫天流弹中出现的范柳原是流苏人世间最后的一个救命稻草。当他们在浅水湾为“两个身体担心”而“宁愿对方不在身边”,当他们再次走过那“地老天荒”又“伤痕累累”的墙,当范柳原放下绅士风度让流苏接过他的大衣,当他们在夜半凝视,不管他们曾经如何防备较量,都不能分开了。其实,当亚特兰大陷落,瑞德也是思嘉最后的稻草。他护送思嘉、梅兰妮和刚出生的宝宝穿越熊熊燃烧的广场,那一刻,不管思嘉曾经多么讨厌瑞德(或许是因为瑞德看透了她的秘密她太在意吧),她也想和他走。但是,瑞德没有像范柳原一样与她共同生活劳作而渡过最艰难的时光,而是英雄的走上了战场,把思嘉无助的抛在了充满不测的荒野中。如果他当时陪思嘉回到塔拉,陪伴她渡过最艰苦的日子,做她无助时唯一的支柱,或许,思嘉不必变得那么精明尖利。有理由相信,他们的爱会有个幸运的结果。然而,伟大的作品,或者说真正的生活就是这样——思嘉独立而失去幸福,瑞德伟大而失去了爱情。白流苏市侩、傍大款,在爱情中“勾心斗角”最终却获得了她追求的幸福。而白流苏“目标明确”的功利也并不被责怪——真如同我们不讨厌思嘉在生意上的冷酷精明——这都是生活逼出来的。流苏的幸福或许正说明,幸福,本是庸常的,模糊的,他甚至不能包含明确的胜败和不合时宜的英雄主义。幸福,在生活得磨合与相互退让中,得到实现,让人满足。就让我们相信流苏会幸福吧!尽管,只是“能和谐的活个十年八年”……因为,当世界上不仅充满着自私与较量,还处处要将每一次较量分出高下,我们,哪敢谈幸福?更不要说十年八年以后的事了。如果连这都不相信,理智如我们,生活到底要不要继续?人,总要相信些什么……

大时代下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自己的影子。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上海。在大时代里描写男男女女的恩怨情仇。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女性。在自己恋爱、婚姻的追求上,往往碰壁。男主角往往是富家公子、海龟,性格不羁,却有渴求家的安慰。故事往往就是在这两者间游离。从而揭开大时代下小人物们的一道道伤疤。最喜欢的是张爱玲的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往往在数笔之间就勾勒出主人公们的心境。

见我如此——张爱玲

“爱玲也是喜欢在众人前看看胡兰成,一日他说要出席一处世时座谈,她亦高兴同去。他们两人同坐一辆三轮车到法租界,旧历三月艳阳天气,只见遍地柳絮舞空,纷纷扬扬如一天大雪,令人惊异。胡兰成与爱玲都穿夹衣,对自己的身体更有肌肤之亲。胡兰成在爱玲的发际与膝上捉柳絮,那柳絮成团成球,在车子前后飞绕,只管撩面拂颈,说它无赖一点也不错。及至开会的地点,是一栋有白石庭阶草地的洋房,这里柳絮越发下得紧,下车付车钱,在门口立得一回儿,就铺满了一身。春光有这样明迷,胡兰成竟是第一次知晓,似乎真的人士都成了仙境。”——摘自东方出版社的《一个真实的张爱玲》。这情景美的让人艳羡,背景配上久石让的《jinseino merry go round》就更加真实了。旧上海的调调,旧上海疾走的三轮车夫,旧上海的浮华荣辱,旧上海不美的张爱玲。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大抵在后来,也就是现在,被一部分的爱迷抵制,原因就是胡兰成做了汪精卫伪政府的宣传部政务副部长,还有便是胡兰成已有了的范秀美和小周。大众觉得张爱玲是女神,不应该是恩其吞声做小或是做汉奸的情人。但是就算如此,汉奸只是在政治上出了差池,不代表不是一个好情人抑或是好导师,不能一笔抹杀作罢。大部分评论他们爱情的书,总是对胡兰成指责有度,因为心中的天枰已经倒向张爱玲。若是你把这故事说给一个对他们的陌生人听,现今的人除了指责胡兰成以外,还会说张爱玲是自寻烦恼罢。这便是有才气的女子同世俗女子的差别,苏小小,张爱玲,世人大多会因为她们纤细敏感的才情而体谅甚至原谅她们。仿佛她们天生是情的种子,不萌发是不对的。不知是不是成熟的晚,高中的时候个个女同学都读安妮宝贝,亦舒和张爱玲,我却没有,一是嫌她们小情小调的繁琐,二是张爱玲的书在初一已经读过,那时不经世事,只是看热闹罢了,不觉得好,便有嫌恶之感。现在多少年过去了,转念过来看,却又觉得满口余香,人都跟着张爱玲冷清了下来。张爱玲教了我不少事情,但是其中唯有两点最最重要,一是读书切莫不求甚解,小时候读过一遍不明白的,长大再看一遍,会有很多体会。二是抚平我心里对上海女人的锁眉——“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机型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最后一说,东方出版社的美丽与哀愁系列并不甚好,大部分的是原文摘抄,换了换人称而已,放在国外,如果不加reference,便是抄袭,可是中国不管这些。我看里面有的部分,仿佛就是原来张爱玲的原文。不过可以做入门用。你看看,可以帮你串通她的作品。

封锁•释放--- 关于《封锁》的一篇书评

文字浸满馨香,犹如一朵深邃的紫罗兰,在亘古的暮色里静默开放。《封锁》是一颗小石子,无意中闯进我的世界,却无力收回激起了惊澜。“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生活就这样,在单一乏味中简单重复,好像没有前进,又好像从未停止。人的思想是麻木的,眼神是呆滞的,日子是空虚的。人的一切都被压抑着,压抑着,似乎一个个生命就是一块块没放盐的压缩饼干,涩口难咽。摇铃了,“叮铃铃铃铃铃”,这声音连成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和空间。电车停下了,旧上海被封锁声划破,只留下车厢内这个有生命的世界。宗帧演了一出戏,可是自己也成了被时间玩弄的人。他没想到自己会认识比自己小十岁的翠远,更没想到自己会令她脸红。他决定要忘记自己是个银行公务员,是另一个女人的丈夫,是一个可爱孩子的父亲;她决定要忘记自己是个大学老师,是个被父母主宰婚姻的乖乖女。一种不计后果的瞬间反叛让两个原本不认识的人先后开口,一次戏剧性的同时张望给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些许紧张,反抗和躁动得以酝酿,他们内心压抑的一切终于在封锁里释放。宗帧和翠远恋爱了。他告诉她银行里、家里、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她静静听着,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可以宽宥。此刻,这两个人才是真正的人,有血有肉,能爱能恨。后来,车上的人渐渐多起来,一个一个坐下,把他们俩挤得紧紧的,却把现实扯松了。宗帧向翠远要电话,可她明明有笔也不愿意帮他写下来,时间在看他们的笑话。又摇铃了,“叮铃铃铃铃铃”,封锁开始解除,电车继续前行。她突然发现他坐回了原位,她明白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生活还是如初,重复,乏味。人也还是如初,麻木,压抑。张爱玲停止了上海的天光,让两个人不计后果的瞬间反叛,但世俗男女终究没有勇气冲破束缚,还是要在原地世俗的活一辈子。宗帧与翠远就像两个弹力球,再如何靠近也不会化成一团橡皮泥。两人分开回到各自轨道既是必然,也是内心恐惧所需。虚幻与真实的情感,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这“封锁”中释放的情与爱,终究是一场要谢幕的浮华演出。作者用心堆出的八千多个字,创造出了那么多的偶然,却最终只能将其化为徒然。如今,在每个人的生活轨道上,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生活中也许没有这样的“封锁”给予我们人性出逃的机会,这是不是一种遗憾?但试想倘若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深埋的欲念脱缰而出,生活将会是何其混乱?情感容不下背叛,道德和法律忍受不了践踏。张爱玲与所有读者一样无奈,她不能让主人公在旧上海过上王子公主的幸福生活,在一起必然只会是双方家庭的崩溃破灭,她想要生活安全,想要命运还剩有一条退路。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压力下。现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份从容,一份淡定和一份克制。我们生活中的枷锁是无形而真实存在的,它可以使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也可以使各种规则的限制,抑或来自周遭种种有理或者无理的要求。现代人的躯体已被纱布层层包裹,很多时候那份柔弱的真实可能隐藏起来会更好,因为很可能将它释放出来的那刻就是我们受伤之时。我们并非要抛弃真心对待彼此,只是将自己完全无疑地暴露在他人眼下,无论如何都是不明智的。不妨像张爱玲一样,与无奈之中、于情理之中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很好看的一部ROMANCE,五星佳作。

1.张爱玲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吗?那为什么不写一点好的东西,而写些愤恨,无奈。像七巧,从儿童到30多岁的女性到老年,活脱脱就是一个没有知识,旧社会的人格不完整的NOT WELL EDUCATED。这样的女性甚至2012年在苏南的农村还很多吧。政府根本没有实行很好的教育,而是通过教育来实现对没受好教育人的统治,搜刮。没有土地,民没有归属地。没有言论自由,没有反抗的途径。一切属于特权。2.她如果写些对人格有启发作用的文字,那他的价值会极大的增加。3.他是一个优秀的描述者。触及心灵的描述者。还是一个记录者,这是红楼梦后对中国各种女性人格,行为的一个优秀记录者。4.对老上海人青年到中年一段时期的心理有很深的刻画,以第三人称描述的同时,偶尔借他人之口有点荒诞的评价,造成实际上没有道德评价。产生荒凉的风格。5.很ROMANTIC。6.每个故事都很精彩。

感谢这乱世倾城

“流苏的手上没有沾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流苏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了与柳原的纠缠,要说爱,也只能说,流苏爱着他的爱。如果没有柳原的爱,估计流苏便不会爱上他。幸而,流苏的本质是温婉和顺的,才能让他们着不纯粹的爱有长远的可能。我努力在文章中寻找证明流苏爱上了柳原的字眼,在那个表白的夜晚,柳原断定流苏不爱他,流苏也对柳原的爱存在质疑。“你不爱我,你有什么办法,你做得了主么?”“你若真爱我的话,你还顾得了这些?”两个自私的人啊,一个知道自己爱得深烈,却无法容忍不平等的爱,宁愿用情人的关系绑住她,也不愿屈就一份不平等的婚姻,我不知道流苏爱不爱他,但是,我知道,柳原相信流苏是为了自己的钱来的,处于他这样的地位的人从来都不会摆脱这种想法,而且,至少在最开始,他是对的。而另一个,她可能对柳原日久生情而不自知,也可能从来都是对生存的需求大过了对爱这种奢侈品的渴望,毕竟她是一个结过也离过的奔30的女人,而且第一桩婚姻的不幸的打击让她对一切男人的言语都充满怀疑,我想,对于柳原信誓旦旦的爱,她是实际多于幻想的。至于最后的大圆满结局,其实我倒一直心存怀疑。因为,他们之间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我想,就算到最后,柳原都未确定流苏对他的真实感情是否同他一样爱得浓烈。之所以结合,估计是因为他发现世事无常,真要等他确定了一切再做决定,已经来不及了。但是我又是相信,他们能走下去,因为,至少,柳原的爱与流苏的善良温婉都决定了他们不会有人背叛,而之前对对方的种种不满,他们都互相谅解了;至于乱世,正是乱世造就了他们的完满。“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于是——“两人一同走进城去,走到一个峰回路转的地方…”PS:对于两个同是精明自私的人,能最后无所顾忌携手围城,这不可不谓之幸运,所以感谢这乱世倾城。

破后而立——《倾城之恋》有感

以前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极为简单的爱情故事。只理解为:一个离了婚的女人,与一个浪荡公子相识,由一次战争走到一起。仅此而已。今天又把这篇小说重温了一遍,才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作品一开头,就是异常尖锐的矛盾:女主白流苏离异之后,便一直住在娘家,处处受到兄长、嫂子的排挤。而年老的母亲又软弱无比,也想着让白流苏离开白家。在之后的描写中,张爱玲都是以一种愁云永昼的笔风去描写白流苏的生存现状。即使在转折点——徐太太出现之后,这种浓重的愁楚,也还一直存在于女主身上,一直到结尾。如果把这一切都上升到一种阶级立场,无疑白家代表的是一种封建生活。正如三太太所言,他们是大户人家的千金,不可以去舞场跳舞。而这篇小说的男主,范柳原呢?姑且把他先当做一个新式人物的代表吧。他的父亲是一个华侨,而母亲则是父亲的二太太(情妇),因为不能回中国,他从小便在英伦长大。一直到成年之后才回到中国。但是中国的一切虚伪、造作,都使他厌倦,他开始放浪形骸,玩世不恭。正是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得两种阶级立场开始出现矛盾——与白流苏站的很近,但一个满心猜忌,一个虚情假意。直到战争开始之前,他们都是没有感情的,用范柳原之后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因为这场战争,两人纷纷感觉到,这世界上除了彼此,再也没有什么了,他们这才真正的走到了一起。倾城之恋这个名字,倒不是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轰轰烈烈,可以倾城。而是因为一场倾城的战争,才有的爱情故事。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不自觉的把封建社会、战争、新社会联系起来。并将其理解为:“封建社会压制人性,使得爱情之花纷纷凋零,只有在新社会的环境中,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狗屎,我刚才提出封建阶级与新式人物,根本不是为了说明这个。我绝不会通过这篇小说来抨击封建专制的丑恶,赞扬某某社会的高大全,这是对小说的侮辱。我的感悟是:通过打破原有的状态,来获得新生的自由。小说中有这么一段对白公馆的描写:“这里悠悠的过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样的一个状态,便是作者想要打破的。但是,这个状态绝不只属于封建专制,这个状态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状态。要不,在战争之前,范柳原这个新式人物不能把白流苏从这种状态中解救出来呢?如果不是战争打破了这一切,他们就算走到了一起,也只是这段描写中的“孩子”,还是无限轮回中的两个牺牲品。如果单纯的从某两个社会形态,就来断定这篇小说,是极不负责的。作者描写的那种单调、无聊的生存状态,现在依旧存在,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有些话,因为面临查水表的危险,我不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状态即使被打破,也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再次出现,并等待着再次被打破。而张爱玲的这篇《倾城之恋》,则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打破该状态之后,人们可以获得的东西。在小说最后,有一个极有意思的描写,当初以贤妻良母自诩的四太太,因为范白两人的故事,选择与四爷离婚。这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则是更好的展现了,敢于打破单调、无聊的状态,不光对自己,对他人也是有好处的。这篇小说可以说是让人充满力量的,因为揭示了破后而立,人们打破现状之后,改善了的生活状态。同时,这篇小说又是极为悲观的,不光是人物在愁云惨雾中存活,还在于,打破原有状态的不是个人,而是战争。

遗落了吧,这些爱情的小小传奇

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我只是一位羁旅的过客,只在今晚停留。这些我听来的故事,爱恨纠缠纷纷扰扰,张,我不想懂。我只要知道是上天让我们相遇。然后我们相爱,成为爱情的小小传奇,此生此世。【第一炉香】薇龙的这一炉香,是快要烧完了。她温柔敦厚的美貌、青春珍贵的韶华,也即将糅入时光的风中。再也寻不回了。曾不想我的爱,竟至于如此低贱。然而我爱你,这并非我所愿。我从没料想过自己竟是如此为爱飞蛾扑火般的女子,然而沉浸于这汹涌如潮的巨大爱欲中,我只想和你在一起。明知道有一天你一定会弃我而去,可我又在期待着什么。香港的生活如是奢华靡费,在你所钟爱的灯与人与货之外,你看不到那凄清的天与海,那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的未来。你不懂的,我怎么会为爱甘心为你牺牲至此,你这个自私无情的男人。这个世界那么脏,我哭泣并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我自己。【第二炉香】真正用心爱过的人是傻瓜。最后煤气幽幽的甜味逐渐加浓,那个悲伤的中年男人还是选择了成为爱的殉道士。我明白他被迫无奈的绝望与痛楚,却始终无法同情他。如果,一个人对死亡都不再惧怕,又为何不能具有执着于爱、直面世俗的决心与勇气?【倾城之恋】有没有这样的爱情,天荒地老直抵灵魂?有没有这样的传奇,至死不渝永垂不朽?而她和他只是茫茫人海中孤单的两个人,彼此相遇了,便为爱狂欢吧。曾以为“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是太遥远的誓言,直至战争的轰炸机前来摧毁人类的文明。于是她和他也就成了平凡的夫妻,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就让一座城市的倾覆来成全一场人间的爱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灰砖的墙根下,他们终会相逢。野火花在云边盛放,薰红了廖远的天。他终会焦燥急切地唤出她的名,而她在那一刻潸然泪下:原来我们必须相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好的情话,是当年他在她耳鬓边的轻柔低语:“……流苏,也许你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自此成为传奇。【心经】多年来她自以为聪明的行为,竟是一场爱的凌迟,生生将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地杀死,一块一块割碎了。她终无法做到母亲的隐忍沉默,然而心计手段也无法挽回父亲的心。她什么都没做错,只是爱错了人。那就离开吧,到另一方土地上去。未来的岁月还那么长,足够她再重新爱上一个对的人。再怎么挣扎哭泣,那都已成为如烟往事。到头来,毕竟血浓于水、骨肉相连,他们仍是至亲的家人。【封锁】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所谓邂逅,大抵也就如此了。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合适的对象,彼此倾吐烦恼与情意,也就够了。没有人会一直活得坦率真诚,我们心知肚明,所有的山盟海誓,只是我们用来暂时麻痹自己的毒药。这些无需兑现的情话,说得久了,也就上瘾了。待到电车到站,我们又成了茫茫人海中未知的两点。人生的道路早已铺好,只有轻狂的少年还敢肆无忌惮地去爱。而那些在年华中日益蹉跎的心,也就日复一日地织就出爱情盛大的幻觉。所有隐晦的爱意萌动,都只是爱情盛大的幻觉。【茉莉香片】总说如果,如果究竟是怎么样的果?我想象着它那甜味中带着辛酸的味道,几近一种意淫。如果你不存在,我便成了你。如果你不存在,我便不会爱上你。我那畸形的复杂的爱呦,终究世人不会为此落一滴眼泪。你是光与暗的结合体,你是我疯狂仰慕的光,你是我彻骨憎恨的暗。我伤害了你,我也伤害了我自己。如果我不存在,如果我可以不存在。这便是我对你最后的畸形又苦涩的爱。【琉璃瓦】故事里年少的姑娘轻信了青春美貌的力量,待到一时的爱情终于消散,她们早已沦为风尘中世俗市侩的女子。然而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来。年迈力单的亲情在结尾悲哀地叹气,琉璃瓦下欢梦醒,最悔不过女人心。【连环套】十四岁到三十七岁,一个女人最好的时光也就如此如水般静静淌过了。品尝过爱的激情,享受过大荣大贵的奢华,既曾对人姬指气使,也曾遭人百般辱骂,她把人生过得酸甜苦辣百味皆尝。然而终究还是怨恨的人多,想着男郎皆负我,生生把青丝懑成白发。有多少女人和霓喜一样,折腾了大半辈子,到头来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悍然的性爱只是一刹那的宠爱,一段情没有真心迟早冷却。更别说那自以为是的招摇与娇纵,人生的幸福岂是倚仗些许姿色便可获得。连环套,在时代的洪流下,在命运的吞噬下,套住你的身,撕碎你的心,世世代代往复连环,永劫不复。【金锁记】在所有的故事里我独独爱它。这里有流年燃烧殆尽的灰烬,这里有人世悲欢交替的丑态,这里也有自相识至相别始终不变饱含希望的爱。九十多年前的月光,真的曾那么凄寒彻骨地照进人的心底,浇灭了一生的温情?六十多年前的姑娘,亦是玉肌芳颜,看尽人情凉薄,纤手摹写红尘里的传奇。直至人去了,天亮了,微笑的眸黯了。我们都只能这样了。年华的歌在风中微弱地唱开,人人都只道爱你。张,人们都爱你什么。爱你孤高自雅敏锐犀利的才气,爱你笔下挣扎于爱欲钱权的男女,还是爱你与胡之间的那段风流情事、白纸黑字外刻骨铭心的花香之死?而我爱你,爱你聊遍万千沧桑依旧奋不顾身爱上他的勇敢痴狂,那样一种人性至真的憨气。http://aisi0402.blog.163.com/blog/static/2164315520097955832841/

闲说

乱世,总是令人概叹~那个时代,容不下个人主义,但总有个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自私的两个人,能走多远;二个人的结合,容得下多少分自私。倾城的冲动,是童话的“结束”,或许也是恶梦的“开始”!~~~~~~酸涩。

读张爱玲

读张爱玲的第一篇文章是写一个女佣人的悲惨故事,当时就下了一个标签,是以一个阶层的角度来深怀嫉恶如仇的心态去评价这个故事。之后我看的故事,大抵是望族淑女或是追求自由或是受时代压迫的爱情故事。张爱玲是懂爱的,这一点无可厚非。在她的笔下,我最为惊叹的是她对时代那些明明白白的描述,真是好像置身于那个时代当中,自然联想起花样年华中的影像感觉。可能因为故乡原因,总是对那些阴暗的骑楼建筑产生过一些幻觉:总觉得在那些阳台外,有一个旗袍女子驻守着,抽着一根烟,烟云袅袅,回到那些残破年代的记忆时光......

通通不要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一开始所要的其实不过是一场体面的婚姻,所以她对范柳原所说的“爱她”,即惶又怯。深夜里那个诉说、爱又带点怨的电话,不知如何应对。张爱玲动用了一个城市的沦陷,是为了成全她吗?可是,又怎样才算是成全呢?有了刻骨的爱情,还是无虞的生活?呵,世间安有两全法。其实流苏是清醒的,任别人怎么说她是冲昏了头了。只有婚姻是略显长久的,至少到了可以问那个男子要零用钱的程度。可爱是那么不可靠,他爱你,你更要营造一个完美的形象,自尊自爱自强,怎么可以向他要钱以至于他看你不起呢!而等一天他若不爱你了,阔绰点还给你留些许遣散费,要不然,就是人财两失。所以还是婚姻来得稳妥,大不了就像范柳原说的那样:婚姻就是长期卖淫。饶她再气,也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无奈,明知前面是火坑,可还是得往里跳。没办法,后头那么多人逼她,能怎么着。那些让她觉得羞耻的选择,竟是她的家人逼她做的。如果不是退无可退,哪个女子愿意跟个名声并不太好的男子暧昧,玩一场你进我退,你攻我防的游戏。但凡男女间的事,到底是女人吃亏。所以她是铁了心了就只要好日子,旁的都不要了。坐得了范太太,固然好,不过,那样子,范柳原的爱就不在了,他的俏皮话都省下来给旁的女人听了。现世稳妥,岁月静好是女子最微薄的要求,原以为家是避风的港湾,却不料他们扇了阵更大的风,硬是把她往风浪里推,逼得她“贱卖爱情”。呆在这样的家里,不如赌一回,赢得了异性的爱,也就赢回了同性的尊重。故事的结局是不是就是白流苏要的那一个?委实难讲。跟了范柳原,坐了范太太,有了大房子,是不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结局?她又不是达芙妮,为了在阿波罗心中留下最美的身影,让他一生都追逐不到她,而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那是神话,若是她真能如达芙妮那样变成了一棵树,不理俗世生活,那还是好事,可是这逼仄压抑的社会,真真是要把人逼疯了才好。一嫁给他,爱情就消失是吗?可是因为这小小的原因就不假了吗?反正是做定“结婚员”了,范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对象了。至少他还爱过她,也能帮她扳回一点面子,是多好的选择。那个曾经坚定的信念或者说是目的,咱们可以因为其间的变故而放弃。再不要多想,给自己太多选择太对退路何尝不是一种痛苦。认定了就走下去呗,不会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较之男人,或者说是爱情,稳妥生活才是正途,一幢房子给你的安全感比一个男人能给的来得更多。再者,又不是要你为了金钱去嫁一个你完全不爱ude糟老头,也没有要你追求自己目标的时候不惜去伤害旁的人。又不是罪大恶极的,唯有知足,方可幸福。没有什么会比现在更好。不能再好。至于以后的生活,不要想得太多就好,传奇之后必然是平淡,苍凉惆怅的日子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使不知道怎么消磨以后的岁月也没有关系,饶是郁郁寡欢总比窘迫强得多。可憎的人,可爱的人,她一概不要。

未言的悲剧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什么样的美人能做到倾国倾城?什么样的爱情能使一城为之倾倒?《倾城之恋》,好一段“倾城之恋”,若没这“倾城”也成就不了这样的爱情。而白流苏与范柳原果真走向了童话般幸福的生活了吗?张爱玲不再往下写了,估计她也知道若使故事成为故事,写到这儿就行了,至于后面的不管是始乱终弃还是争吵一生都没多大意思了,过日子,谁不是这样?一般看来《倾城之恋》是张的小说中,难得有的圆满了,但我知道,看似再“圆满”的结局都是一种悲壮与苍凉,没有这“倾城”也就没有这样平庸的“圆满”,白流苏不会成为一个具有革命感的女性,这是张爱玲的真实。“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以说这是张最向往的爱情抒写,她借着范柳原的口讲了出来“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承诺永远是宏伟的,而兑现却终是苍白,范柳元似乎很明白这点,所以他不承诺,他只想着“爱”就够了。可是流苏不懂,她需要婚姻,需要保障,需要依赖……她只是个女人,想不了太多,哪怕给她个“范太太”的虚名担着也够了。范柳原说“也许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好毒的一句话,眼下为了物质生活与维持生计的婚姻大抵如此了。自古以来,中国的女子总是要以嫁人来维持生存,范柳元没有冤枉流苏,但是他却不明白流苏的苦衷。每次看这篇小说,我总会想起书里写得那堵墙,我很想知道那墙是不是倒了,很想知道,在张的内心里那灰白的墙是否还在?“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堵墙是他们的爱情见证,张却把它写成“冷而粗糙,死的颜色”,也许真实就是这样,再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都要归向死亡,两个人在一起,不在一起,结果都一样。所以,我说《倾城之恋》是篇未言的悲剧,让不懂得的人多点幸福的期盼与遐想,让懂得人的人懂得,其实懂得不懂得又怎样,故事毕竟是故事,生活中的戏该怎么唱还得怎么唱……

一篇一篇的来说⋯⋯

首先,我是个关注故事性大于文学性的人;其次,我是个注重故事感动程度相当的人;然后,这部小说集虽不至于一置全否,但能被我津津乐道的到也不多,所以,一篇篇来说吧,总归是有亮点的:1 第一炉香讲的故事还是很落后的,上海的“好好姑娘”来到“烟花之地”香港后沦落成交际花,毫无新意。而且更是很落俗套的牵扯上了一段和花花公子之间的恋情。按道理,这种故事倘若能让人拍案叫绝的话,那只能取决于其文笔了,但我只感觉通篇太过细腻,以至于故事的原原本本、来龙去脉都不甚清晰。这是一篇小小说,但我却读了两天,以至于最后好像是应付着读完的。2 第二炉香是老外在香港的故事。故事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但是这篇的题材却很新颖。讲的是少女对于“性”的心里阴影以至于造成了两个人的不幸婚姻。有一句话:一个人有了这种知识以后(性知识)根本不能恋爱,一切的幻想全毁了,现实是这么污秽!算是很有趣的一篇。3 茉莉香片自卑男、自卑男、自卑男⋯⋯似乎除了这点,这篇文章便没多少可取之处了。但好歹也算是一种可悲的爱情。爱玲阿姨也算完善完善了我的爱情观:有时候可悲的事情也是可笑的。4 心经这篇相当喜欢,萝莉的大叔情节。很超前的敏感嘛!但是现实又总总插足一脚好破坏这少有的幸福。似乎这部小说的主要意图就是悲剧。但又好像张爱玲的所有故事都是悲剧的⋯⋯很XX的女人。5 封锁这是整本集子里最有趣的一部了,很浮世绘,很漫画性的描写,故事从开始到结束第一次在这本书中有了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依然是细腻的笔触,不,是极端细腻的笔触,把人物刻画到了骨子里。6 倾城之恋同集子名的一篇往往给人一种假象:这是这部集子的点睛之笔。但,假象就是假象,《倾城》看完之后果不其然的全是失望,是没想到结局竟是那样,但这可不是推理小说,看上去倒有了很多无厘头的成分。但故事的细节还是很令人难忘的,白流苏的那句真情告白也或多或少给了我些许感动: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7 琉璃瓦整部集子的点睛之笔出现了。故事同样的不生动,也没有惊鸿一瞥似的感人桥段,结局也没有多少惊艳之处,但我确确实实是最喜欢这一小篇的,约摸这也是整部集子我所看了的8篇小说中出场人物最多的一篇了吧,但故事却很短。姚源甫的心理描写近乎传神,女儿们的种种性格也极尽融合当时整个社会,也是我在看完之后回味最甚的一篇。8 金锁记好像是跨年代最久远的一篇了,写了三代人。但故事还是没多大意思,怨妇的自怨自艾,连同后来的变态行为,牵扯到了几家人、几代人的不幸,就像整部集子是一部小说,写尽了世间变态的种种,到了最甚的时候该收尾了。所以,最后一篇我实在是没有再看下去的心情了。

她说 :尘埃里开不出纯净的花

对于不谙世事的我 《倾城之恋》看完后只觉懵懵懂懂。 那种大上海的纸醉金迷的味道在书里面隐隐可见。 我向来不喜欢悲剧结尾, 对我来说 它们确实有些现实 消弭,每次看完她的文章 心里总是会起伏一阵子。书里的爱情很赤裸 她把他们的情感 思想全部剥开 袒露在空气之下, 混杂着时代 社会 金钱 人际 的味道 很直白 很现实。 很少会从里面发现一段纯纯的爱情 也许 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本身便已不纯净, 我们生于市侩 又如何脱俗? 她笔下的爱情 读到令人心碎,因为不完美 所以 总会令人挂念些什么。

我比较喜欢葛薇龙

耐着性子看完了全本。还是最记得葛薇龙和霓喜。总觉得葛薇龙是很有气质在的那种人。自知之明。敢面对现实。都是我没有的。乔琪乔,似乎也是我会喜欢的类型。真是要了命了。

《倾城之恋》:女人要的是男人还是归宿?

倾城之恋,名字很美。其实城就是香港,倾城就是一九四一年日军攻占香港,所谓的恋情就是白流苏在战乱之间匆匆和浪子范柳原成婚。其实,这一点都不浪漫。张爱玲的妙笔把文字搬弄于股掌之间,灵动可人,尤其是浪子范柳原的巧嘴写的如蜜一般。但她笔下的女人却总是委曲求全的。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白流苏有家没男人,但那是个世态炎凉的婆家并不是她想要的归宿。她想要一个男人实则是为了逃离这个家,妹妹宝络的相亲会却被她占了上风抢了范柳原的眼,可见她早已有放手一搏的念头。张爱玲说着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我想其中的浓情蜜意很大成分是在范柳原如蜜糖一般的嘴上,两人在海边相互拍打身上的沙蝇的情景说不尽的暧昧。正是这花言巧语的网笼住了流苏,正如《第一炉香》里的薇龙过贯了姑妈篱下的奢华生活,本就厌倦上海老家的流苏更是不愿回去。妥协的要素之一也是不得已的抗拒原本的家庭,而又要在柳原面前有一份矜持,怎奈何一个弱女子,四面楚歌!那么流苏最后的妥协也是必然。恰巧一场战争成全了她,兵荒马乱的真情相依也让柳原妥协,起码是暂时的一个妥协。文中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流苏是为了找归宿才找了这个男人,那么女人要的到底是男人还是归宿呢?其实女人往往是把男人等同于自己的归宿来看待,她认为这个男人一定是可以支撑她的可以不计事态变迁永远守着她的。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无所适从的女人眼里归宿二字往往比男人重要。将近结尾的一句话点的妙:"柳原现在从来不跟他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此时有了归宿的流苏也只能怅惘了。男人是无脚的鸟,择枝而栖;女人则是一粒等待萌芽的种子。她巴不得从不落地的鸟儿会铩羽而落,留在她身边,为这棵不动的小树筑巢。

还能怎样?

最近总是惦念着《沉香屑——第一炉香》,想看。可是在卓越和当当上怎么找也找不到这部小说。无奈下买了本《倾城之恋》,才发现《沉香屑——第一炉香》被收录其中,算是小惊喜吧!只是看完罢,感觉你再怎么细致也细致不过张爱玲,再怎么绝望也绝望不过张爱玲。还能怎样呢?这样的细致,这样的绝望,不是赤裸裸地扑面而来,而是慢慢一刀一刀刻进心里。想要忘记,没可能!只能接受,接受她的绝望,慢慢一遍遍地回味。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吧!所以暂时还是不看了。

一座城市沦陷换来的相守一生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的文字总是华美却苍凉,唯美而绝望。初识张爱玲,是读了她的成名作《倾城之恋》,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却以世俗的烟火日子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实质更悲。  白流苏是一个在没落的老式家庭里离了婚回娘家的女人。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在这个守旧的家庭里,女人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嫁人。而嫁与一个家境殷实的人家,则是那个时代的女人唯一的成就,离了婚的流苏,自然是家人眼中的失败者,少不了受家人的冷眼与指戳。这使流苏倍感寄人篱下的不安与无助,才让她希冀着嫁给一个“好男人”,让家人刮目相看,一吐自己心中的冤屈之气。说到底,白对范并不是纯粹的爱情,她需要的不是爱情,而是一张长期饭票,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人给她一个名分证明自己作为女人的价值。  而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有钱但缺乏安全感。每天沉醉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中,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他不相信爱情和婚姻,他只要的不过是无拘无束的快乐。一个能让他的世界增加趣味的女人。  就这样,这两个人相逢相遇,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男女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无关爱情,但求安稳。范柳原有钱有闲,他最初的想法不过是想将流苏包养成他的情妇,没有责任,没有负担。他们在香港这座繁华而混乱的城市里,演绎一场浪漫浮华但缺少真心的感情。或许,在浅水湾那个微凉的夜晚,他们终于交付了自己的一点真心,范柳原终于开口对流苏说了一句“我爱你”,但流苏却不敢相信,以为自己尚在梦中。一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要花掉多少的勇气才能在这滚滚红尘中此志不渝。故事的高潮发生在香港战时的一场轰炸中,一切的爱恨情仇在这生死一瞬间迅速地崩离瓦解,炸掉了流苏的犹豫,炸毁了范柳原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就如书中所言:“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相依相偎,相濡以沫。故事的最后,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就了白,范的姻缘,流苏如愿地成为了范柳原的妻,一个无需再说甜言蜜语的自己人。或许,这不是纯粹的爱情,其实,流苏知道,假如那一刻在范柳原身边的不是自己,而是别的女人,他大概也是愿意安安分分地跟对方好好过日子。可终归在他身边的是她。在这风雨飘摇中,他们收获了一份温暖的安稳,默默相守。烟花易冷,浪漫萎谢在现实的残酷中,或者,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充满着尘俗的烟火气息。相守永远比相爱重要。《倾城之恋》虽是以白,范的爱情为主线,但却写出了人性的凉薄与自私。流苏离婚后在娘家钱财被占尽后,兄嫂用语的刻毒,母亲的爱莫能助。与后来,众人惊讶流苏能有这么一个好归宿,四奶奶与四爷离婚要“学她的成就”。前后对比,显得亲情是何等的单薄,以致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亲情尚且如此淡,更不要说普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文中的徐太太一家收了范柳原的钱带流苏赴港时的热络,与战时对她的生死不闻不问对比,更凸显了人性的自私。的确,在混乱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谁又有暇顾及别人的生死呢?人永远都摆脱不了自私的本性,就是萨黑荑妮公主这个战前是众星拱月的人物,但战时,只能门前冷落,颓唐凄凉之极,曾经在她身边的人又到哪里去了呢?又是否记得她这么一个人?《倾城之恋》结束在胡琴凄冷的咿呀声中,多少传奇就像这胡琴声随风飘散去。微微的凉,微微的悲。张笔下更多的是平常人,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面对着纷扰,我们踟蹰前行,不能创造传奇,只能卑微地随着时代亦步亦趋,这才是《倾城之恋》给我们最大的悲凉。

“那时候我们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白流苏,怨恨三哥四哥三嫂四嫂们赔光她的钱就想赶她走,于是她总归要报复性的和妹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跳舞,仿佛借此便能证明自己。但是她从心底无法相信范柳原,因为她知道连亲戚都靠不住了,只能靠自己。范柳原,私生子,小时候就一直生活在国外,费了些劲回国继承遗产,却一把年纪仍是单身,遇到了白流苏,是喜欢吧,但又有种放荡不羁想法,可能是因为放浪惯了,无意于家庭幸福。不过仍委托徐太太把她接到了香港。两个人在香港,来来去去谈了一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打算的恋爱。范柳原心里所想的,是要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的女人,是爱他而不是爱他的钱财。但是他自己也强烈的需要爱,因为如此怕受到欺骗和伤害,所以才会在恼怒的时候断然说出了“婚姻是长期的卖淫”这种话,才会故意冷落流苏,送她回上海,去英国去不肯带着她。但他也是真心喜欢她的,所以才会大费周章的把她接到上海,才会幻想着带她回马来西亚,会在一堵墙边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他会在舞会上、饭店里、半夜的电话中不停地去试探,无非是想要“流苏,我要你懂得我”。白流苏一直都没有相信过范柳原,无论对她怎样的甜言蜜语或是在墙边还有半夜电话中的真心表白,“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因为她不得不离开家,,也因为“她仅有的一点学问,全是应付人的学知”。只是就算做了柳原的情妇,她一样会觉得空虚,无家可持的她如何消磨以后的岁月,她管得住自己却管不住自己不发疯。就算满足了经济上的需求,情爱中的刺激,她还是需要真真切切的爱。于是,在长久的试探与挑逗之间,也许他们就这样糊里糊涂的各怀心事的在一起,但彼此还是不能认清对方的真面目。你想要的,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对方给你的,却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然而香港却在这时候陷落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他们,造就了他们的传奇。范柳原会立在流苏的身后,把手掌合在她的手掌上,对她说:“我们几时结婚?”白流苏会爬到柳原身边,隔着被子拥抱着他。也许只有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人才会感觉到如此的渺小,于是何必在意那么多呢?活下来已属不易。就像范柳原说过的“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离死别,都是大事,不由得我们支配的,可我们偏偏要说我们永远在一起,一生一世都不分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地。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身外之事不由得这些平凡的人做主,但在此刻,你可以坐自己的主。“那时候我们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倾城之梦

张爱玲的作品,我唯爱这本书.其实老版的封面比较好,有感觉.就象当初找大地之灯第一版一样,但很遗憾只买到了新版.但内容真的很好.类似的书除了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就是这个倾城之恋了.白流苏,的身上有张的影子,看她就象看她似的.不容错过,经典

七月记·倾城之恋

也许是我读书的经历真的少吧。好像这本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至少近期的几年里读得最为艰难的一本,我们一直在听何老师说张爱玲写《原来你也在这里》,听何老师说张爱玲写月亮是朵云轩的信纸上圆形的泪迹,但如果不是某人借我这本书,我真的没打算这几年就碰张爱玲。换句话说,潜意识里我已经觉得我看不懂,实际上,我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上海貌似有异常多的传奇和神话,初中时的我似乎痴迷到时刻都想要去那个城市呼吸南方都市的空气,想要在那个地方度过未来的一分一秒。现在呢,一班的同学们先有了个上海加苏杭五日游小组,二班的女生也在排练团体操的时候告诉过我,她们就梦想着高考之后进行一次徒步旅行,走到南京路的朵云轩去,不管是哪个,听起来都美好无比。好吧,我承认一上来就偏题了。我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说,借别人的书看得快,自己买了就懒得看了。事实证明我果然是他的女儿,所以我就非常有毅力地啃完了这本书。大概就是在读完“三十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轩信纸上的泪痕”那篇故事之后,渐渐发觉张爱玲笔下的人物特性。那些女子总有些偏执的共同点,总有些执念或极端的地方,比如这个话语恶毒、为人尖锐、让自己的女儿吸鸦片的女子。我看到她刻意告诉“准女婿”真相时,男人心中震撼,想,原来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女子是个抽鸦片的! 我便有些不敢再看下去。我想我是怕这样的女子的,怕她们骨子里的爱与哀伤与绝望将那些痛楚撕裂开来,自己的,别人的。便想到安妮宝贝。其实我真的是很懒,初中时就一直看同学的文里谈到张爱玲谈到安妮宝贝,但还是安然地闲着一点也没看。直到上个夏天跟随爷爷奶奶在奥运前夕去看新修的前门大街时,在老字号的中国书店买下了一本包装精美的《八月未央》,这是我最早见到的安妮的文字。买回来就努力地读了,大约六七个短篇下来,就总见那些穿着棉布衬衫,灯笼芯的裤子的女孩子,皮肤苍白,表情漠然,心里面寂寞又仓皇。我想,这些就大概是她想要表述的自己吧。于是读张爱玲,便也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她可以不恨,却做不到不爱。”也许是这样吧,那些张扬那些尖锐刻薄那些无可救药的绝望或许就是源于她心里那份无处存放的挚爱。我在家里抱怨着看不懂《倾城之恋》,爸爸说你从他们到香港之后再看就够了。那时我已经读了这篇,最后是张爱玲这样说白流苏:“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有人说白流苏最像张爱玲自己,范柳原就像是她心里的那个胡兰成吧。我想我还是不甚了解,至少弄不明白这陷落的“成全”,或许是一场死生契阔,一堵墙下须臾的地老天荒,一个瞬间萌生的与子偕老的念头,可在我看来,这之中的情节都进行的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让我这种没有过经历的,看这些真的真的很有难度……也许若干年后的有一天,我会把这本书捧在手里,摩挲着纸页,读到某些譬如“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地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样的句子也许会动情地落下泪来,这也说不定。最近后边的人再看《小团圆》,和这本《倾城之恋》是一套的封面,据说会更纠结,所以我没打算管水泥借。不过就是想借的话,估计也要排老长的队伍了。不知道我们这块现在算不算何老师说的“有点文化气儿”哈O(∩_∩)O!大家平时都积极地写个周记,小组里的写文活动也很积极,他们也说了从上海回来会写游记,大家最近图书交流似乎也比较广泛,我感觉我暑假的任务真的是爆满,实在不行,就咖啡加熬夜了。呃……跑题了吧。= =+呐,最后说一句吧,这本书真的看得我元气大伤,我真的看不懂……(回声: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

执子之手.....无绳索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同学给我本《倾城之恋》看,其实以我个人的话,张爱玲的书我是不会看的,有种天然的排斥:就是不想看她的!但是碍于朋友的好意,又考虑到张爱玲怎么说也是个名家,就耐着性子读了起来。虽然说的内容已经忘记了很多,但是,当时的感觉还是觉得写的很好的,虽然故事压抑。我是个读书、看电影都容易健忘的人,看过之后,基本都不会再想起来到底讲过些什么。就像这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倾城之恋》吧?但是除了主角是白流苏,生在大家院里,战争,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以外,我完全不记得。我甚至都不知道男主角是谁,是干什么的,我只知道最后他们在码头相见相拥了。但是对里面的一段话,我是记的比较清楚的,也很喜欢: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这让我想起了陈奕迅的《一丝不挂》:无奈,你我牵过手,没绳索。。。。总是说一些誓言,纠纠缠缠,最终还是断了,还不是缺少那一根绳?我们能保证什么?我们什么都保证不了,什么都可能会变!可是,我们是应该享受当时的美好吧?

我爱你,那是我的事情,与你无关。

小的时候,读过一本张爱玲的自传。读过之后,除了觉得她的人生颇为传奇,其他并无好感。《倾城之恋》听说过很久,直到最近才看。书里面收录了很多个故事,女子大多骄傲而坚忍,男子大多潇洒而不羁。仿佛每篇都能看出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影子。好结局不多。只记住了一句话:我爱你,那是我的事情,与你无关。

这个女人,你终于露出你最真的对爱情的向往

在火车上看完了一直想着的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看完竟是有点痴痴的。前段时间考试周过去后刷完了张小娴6本小说,觉得《倾城之恋》的感觉像是张小娴的画风,全然不是张爱玲那股子凛然的感觉。原是为了争一口气,倒也不是说一定要和自己的妹妹挣一个男人。施尽风骚让范柳原多看自己一眼,却不曾想在香港的月色里沉沦在这个男人的绵绵情话中。她以为自己是聪明的,所以她以为范柳原只是逢场作戏,不断告诫自己别陷得太深,情到浓时咬了咬牙,恨一声,毅然离开了这个留存了记忆的地方。回去,回去,回上海去,那里有厌恶她她也厌恶的世俗的一切,上海没有一个男人,叫她,“药瓶”。没有脸面,万人嘲弄,她自己也在嘲笑自己竟会被范柳原所迷,却不肯承认,自己,真的爱上了他。他要和她好,他要她吃醋,他要和她生死契阔,与子成悦。而她,就在沦陷的香港,切切的思念这个人。从前是相信一见钟情的,眼神交流,你侬我侬,毕竟,眼睛,该是一个人最传情的地方。后来却有点怀疑,所谓一见钟情,难道不是见色起意吗?不过还是固执的喜欢那些眼睛细细的男生,我喜欢你,一下就看到你的眼睛,你顾盼神飞,你烟波流转。张爱玲没有费什么笔墨描写范柳原是怎么对白流苏暗生情愫的,只是一笔带过跳了次舞,便对真正的相亲女主角失了兴趣。也不奇怪,张爱玲本来就尤擅描写女人的内心,也许,她不描写前因后果,只是因为,她对于这样没有来由的,情深,有一点向往吧,如果说流苏的意是在香港海滩的月色和范柳原情话中慢慢催生的,那么范柳原的情则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他一直爱着,一直爱着,只是没有勇气真的和心爱的女人结婚。他说,婚姻是一场长期的卖淫。九莉心里,许是幻想邵之雍也是这种心理吧。只可惜,这样的男人,终是张爱玲笔下的范柳原,是她一厢情愿的幻想中的胡兰成,而不是,真实的,胡兰成。(原谅我《小团圆》入戏太深,在张的所有作品中几乎都能找到她自己的经历,毕竟,胡兰成,负她一生,却一生,在她心里。)香港的沦陷,战火纷飞,白流苏在当初两人的小房子里,不安地等待。她等到了落魄却仍爱她的柳原,而她呢?等到邵之雍的远走高飞,只给她留下一生的回忆,和那张,岁月静好的单张结婚证书。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致如此,而作为故事的缔造者,张爱玲,还是,没等到属于她的倾城之恋。另,熟悉这个书名的人有可能还会记起另一篇,三毛写的倾城之恋。漫漫大雪,德国,柏林墙,英俊而深情的德国军官,三毛喊,你跟我走,你跟我走。三毛是张爱玲的忠实追随者,这一篇,许是她与远隔岁月的偶像,共通的爱情故事吧。

我爱柳原胜于爱玲

爱柳原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爱玲一定不爱他,觉得他精刮、自私。我爱柳原因为男人在爱情面前傻傻的呆呆的。爱玲不信他的爱,她要用苍凉这支笔戳破情爱的粉红桃核。我爱柳原,是穿越了红得不能再红一蓬蓬一蓬蓬壁栗剥落燃烧着小花的夜的黑的尽头,是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冷而粗糙死的颜色的墙,是繁华尽头绵长的地老天荒的轻诉。爱玲轻轻地笑。她让脸如半透明的轻青的玉的流苏爱上金钱爱上身份名誉独独不情愿爱上柳原。我爱柳原如何能不爱。我爱你,哪怕你不爱我,可是你不爱我,最深最固执的伤痛是你不懂我的爱却以为我不爱。爱玲一边写着柳原公子哥似的行为,一边拼命提点流苏当心谎言,于是流苏不解风情的证明自己是一个强大独立的离异女性。接着是爱玲在一旁幸灾乐祸的冷眼瞧好戏的剖析和调侃。其实我想对爱玲说,在爱情里每个人可以有他们自己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可以有自己的抵御爱情的琢磨。男方可以孩子气的步步设套的吐诉深情,女方可以心口不一的句句消解爱情戏份里的情意连绵。这个可以有,这个真的可以有。临到末了爱玲还在机智的评判,说,也许一座城池的覆灭,就只是为了成全这一段姻缘。君不见,战争戳破流苏心防,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蒙了双重危险。爱玲你说,拥被而坐听那凄凉的风,这一刹那的彻底足够他们在一起和谐的活个十年八年。爱玲你才活脱脱是那天真女孩儿。你对爱要求的太过苛刻,你的期望太过纯粹,所以你总想戳穿一个个爱情事件。你让柳原说着天荒地老、说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时候,你不相信他们有爱。你让流苏在一刹那领悟那份彻底的时候,你仍不相信他们的爱。爱玲我知道你爱地老天荒,你珍惜那份宝贵,所以你不想凡人弄污了它。其实,爱只一霎那就已构成回忆,今生今世从来都只是个传说。爱玲你懂的。我从来都爱你。题目的意思补齐了其实是,我爱柳原胜于爱玲爱柳原。

关于香港和上海……

香港和上海,都是让我觉得遥不可及的地方!过于繁华,让人没有安全感。而纠结在两个城市的穿旗袍的女子,脆弱却坚强的生活的她们,给人太多的思考!

我的杯具《连环套》

去机场接人的时候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篇。连环套一个女人的性格杯具导致的人生悲剧。这就是我自己体悟出来的关于女人关于人生的结论。这两天我遇到的事情,你们都无法想象。再没有遇到过这么低落悲催的时刻过了。。。真真切切的傻逼了我我的性格导致的我的悲剧。谶语?看完就一个接着一个的悲剧降临。我以为已经够倒霉,没想到再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加悲催,你们都无法想象的悲催事件。。。。真的无法想象。ok,我就想发泄下。我真得改改了,或者,一辈子抱定单身的信念。

张爱玲,我不懂你

从当当上买了三毛的三本书还有《倾城之恋》,可惜三毛的三本因为种种原因未收到。说说倾城之恋吧。记得傅雷评论过张爱玲,对她有褒有贬,好像是说《金锁记》还是《倾城之恋》(我记不清了,好像是她的成名作),是她唯一有很高艺术性的作品,但之后的作品就流于俗套了。今天看了《倾城之恋》,很短的一篇,整本书以这个作品的名字命名。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句子,以前都听过,今天终于完整的看过原版了。范柳原对白流苏说:“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白流苏说:“初次瞧见,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你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久了,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分是他们,哪一部分是你自己?”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上海人多喜欢张爱玲,之前看过她的几个其它作品,感觉很无聊,当人看到不能产生共鸣的作品时,多会感到无聊。看了这本书,我迷惑了,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落寞的望族走出来的新女性。有过人的头脑,有传奇的一生。最终在异国孤单的死去。这些都是我们听到的客观事实。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我会在她的作品里读到深深的自我厌恶呢?感觉她的想法那么的悲观,那么的现实,公主与王子的童话被她狠狠的戳穿了。她像个旁观者凉凉的说着:“看吧,看吧,我就知道没什么好结果。”她又像是在叙述自己的故事,深深的绝望,却偏偏要死命的挣脱出来。挣脱了出来又不知是为了什么,迷茫着,又必须强迫自己继续挣扎下去,挣扎下去是为了什么,还是不知道。大抵是求生的本能让她这样做了。爱一个人,又不敢明白的说出来,她知道明白的说了,就彻底的没有了希望。爱情本身就是勾心斗角的事情。抑或大抵连什么是爱都分不清了,都妥协了,一切都妥协了。但她写的又是那么真实的感情,我们通常都选择回避的感情。她勇敢的把它披露了出来,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她的男女主角都是自私的,有缺点的,让人不想接受,却又是真实。到底是要有几转的心思才能写出这样的复杂啊!张爱玲,你让我忍不住要探究你了。或许,连这也是你的诡计了。

好书,不必评价

一直觉得,像红楼梦,张爱玲,包括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是上帝送给中文世界的礼物。有些好书看起来是酣畅淋漓的,像以极快的速度在一片旷野上肆意纵横驰骋,激动得想大哭,想大笑,想大喊,张爱玲的则恰恰相反,一字一句都像极细的丝,就那样悄悄地一层层地把你的心缠裹起来,越缠越密,越缠越紧,终至无法呼吸,眼角才会渗出一滴泪。所有人都应该先看红楼梦,再看张爱玲,才能懂得从那鸿篇巨著中脱胎出的那些纤细精巧的情节,那些人,那些心情,那些景物,那些语言。读张爱玲的书,还有一点听许巍歌曲的感觉,心是被打动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但却无法确切记得,这句话是流苏说的还是七巧?这个小情节出自第一炉香还是第二炉香?正如没法分别一句歌词是出自礼物还是蓝莲花还是纯真还是旅行。还好,被打动过,就足够了。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

张爱玲把人性看的太透彻了,爱情,不过是寻找长期饭票,婚姻,就是长期卖淫,而爱你,只是爱自己的影子。在和平年代里,两个精刮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柳原,一个风流的人,“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他接近流苏,或许是因为爱她吧?但偏偏不肯承认。而流苏呢,“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就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气”这样怀有目的的爱情,哪里有纯洁之感?在这个先动情者先死的爱情法则里面,谁都是那样小心翼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事情的转机竟发生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在寒冷的冬季,炮声响了。“一炮一炮之间,冬晨的银雾渐渐散开了”是的,开仗了。“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却成全了流苏,兵荒马乱中,自身的性命都难保,谁还会顾得上跟你斗心机?战火纷飞里,面包都没有,还哪里顾得上你的消遣。“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他们把彼此看的透亮透亮,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 至此,他们才生活在一起,她,成了他名正言顺的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大抵如此。倾城,古语里是形容女子的相貌之美,然而,再有倾城的相貌又如何,还是耐不住了寂寞。倾城,在张爱玲的笔下,很直译的表示这一个城市的颠覆,战争逼近人们生存的底线。“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结局是好的,虽然是国难使其发生戏剧性的转折,但仔细想想却也是真心在理,这就是现实,没有物质基础哪来的上层建筑,而周遭的诱惑太多时,是没有人看得起将要得到的人,只有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时,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有一个依靠,是多么重要。难怪有人说,张爱玲就算十几年以后,依旧不会过时。

风住尘香花已尽。。

曾经阔绰奢靡的白公馆里,逼仄的不能容下一个无可依靠的女子;无奈却不甘,因此不惜横刀夺爱——对象是亲侄女眼里的完美情人——其实过尽千帆的浪荡子;恋的纠结、闪躲、玩弄一切心眼,仿佛一场争斗——结局是以一城之倾换得半生委身,彼此的委屈不再重要,只因原本不羁的心,已然就此停驻。。浮世情缘,不过如此。

看透以后,还好有城倾

或者这多少字的存在只是为让范柳原说:“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那里还有工夫恋爱?”细想想那忙着谈恋爱的时候,又怎么算是谈呢?一心一意的算计,又怎么说是动了真感情。多么小心翼翼的两个人,又都傻的可怜。一个看得那么清晰,还不是因为另一个表现的太明白。看得明白,又怎么都撇不开,放不下,因为还有个那样的家。两个人都有所求,明知都被看穿,还是那么用心地做着绅士和淑女。这样的恋爱在别人眼里大概还是浪漫的,而自己在里面看得到的,只是两个透明的人——不是在劫后香港家中的那一抱的透明,是看得到脑中算盘的看透。可以透过雨衣看透的身体,可以透过旗袍看透的心。你想给我安慰还是想看我的眼泪流得出的泪水怎能表达你心的伤悲如果我能假装没有所谓你就不会觉得牵累那么下次我们还有若无其事拥抱的机会你不想说我不敢讲这可能是最后的约会不愿让你看透我的卑微我却看透你爱得我好累假如毫无保留在你面前让一切崩溃你就于心有愧想找办法挽回对不对有点对不起你这么爱你都学不会感情到底浪费只能学到分手的智慧如果我能假装没有所谓你就不会觉得牵累那么下次我们还有若无其事拥抱的机会你不想说我不敢讲这可能是我们之间最后的约会不愿让你看透我的卑微我却看透你爱得我好累假如毫无保留在你面前让一切崩溃你就于心有愧觉得我是个负累不愿让你看透我的伤悲不愿看透两个人的结尾假如失去了你在你面前都没有崩溃我们在一起也一样乏味不愿让你看透我的卑微我却看透你爱得我好累假如毫无保留在你面前让一切崩溃你就于心有愧觉得我是个负累不愿让你看透我的伤悲不愿看透两个人的结尾假如失去了你在你面前都没有崩溃你可能会以为我们爱得不够对不对————莫文蔚 看透如果没有那倾城一战,白流苏大抵也就是这样。可是哪有那么多战火,何况战火多数时候是炸断了情人们故事的尾巴,哪里能留下几对让他们好好恋爱?所以还是要谢谢那个在香港躲进战壕的张爱玲,她还有座城可以留给白流苏,能看到故事的美满结局总好过投入感情看一场苦情戏。

瞬息港华——记张爱玲《倾城之恋》

瞬息港华——记张爱玲《倾城之恋》郁文曾把林语堂先生的《Moment in Peking》译为《瞬息京华》,在看了《倾城之恋》后,深深觉得可以套用一下,这一段靠倾尽了全香港成全的恋情,何尝不是香港即刻熄灭的一瞬繁华?已经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然而每次都还是会被张爱玲的匠心独运深深震撼。短短四十多页纸,却完美道出了一段倾国倾城的爱情传奇。还记得第一次看《倾城之恋》是高中时,坦白说那时是不喜欢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故事的,他们的爱情实在和以往小说里感人至深的纯情故事相去甚远:一个守寡多年,一个风流浪荡;一个对待爱情苦心算计,一个又漫不经心。总之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对可以成为传奇的恋人形象,可时隔多年后当我再读,才深深懂得,没有情比金坚、感天动地、花好月圆,以及,不那么纯粹的,也是爱情。曾经一度觉得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根本没有爱情,有的只是棋逢对手的过招算计,后来才懂得,他们是爱彼此的,只是爱得太现实,而爱情这种东西,多多少少是需要些仙气的。如果说爱情大多始于不食人间烟火,那么他们的爱便是从一开始时就显得太过烟火了,甚至闻得到浓浓的硝烟味:流苏一出场就不是林黛玉式的纯情少女,而是离过婚还被娘家人嫌弃的“拖油瓶”,娘家人的欺辱让她受尽折磨,这也决定了她终究视婚姻是“长期饭票”,因此在自己的爱情里加入了太多算计和经营。而范柳原就更非是什么贤良之辈了。复杂的家庭背景导致了他放荡不羁,处处留情的油滑性格。这样两个恋爱动机不纯正的人走到一起,再加上香港战争,似乎注定会经历一番曲折。“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从前一直觉得范柳原对流苏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直到今天看到他对流苏说的这些话,不是肤浅露骨的“我爱你”,而是彻头彻尾的真诚。再想起他夜晚打给流苏的三通未果的电话,终于无法抑制住感动,或许,他对她,也是有一点真心的吧,假作真时真亦假,谁又说得清楚。如果这一切都是演戏,那这演员未免也显得太过投入。不久后,流苏成为了范柳原的情妇,而突如其来的香港战争更是催生了他们的爱情,这场仓促的爱情在灾难和悲伤中乘着翅膀紧急迫降。正如范柳原所讲“那时候我们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结局看似幸福美满,战乱中幸存下来的两个人终于结了婚,过起了名正言顺的生活。然而童话般美好的结局又是否是故事的终止?在我看来远远不是这样,范柳原和流苏那紧急迫降式的爱情,尚且躲得过大风大雨,然而当风景风和日丽,他们的爱情,还能否平稳飞行?“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结局暗示,看似美满的婚姻生活,实则暗藏玄机,这样的结尾着实别有用心,像是海航中历尽千难的人终于要到达小岛,却没看到临近终点前途中的暗礁,让人读来实在喜忧参半,悬着颗心迟迟不敢放下。“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范柳原说他中文不行,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而在我看来他解释得实在太对,这的确是首最悲哀的诗。或许人对于感情这种东西,永远是锦上添花比雪中送炭来得容易得多。可是这世界上又哪来的那么多灾难能洗礼人心陶冶情操,又有多少次机会可以身处险境而终得保全自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常生活或许就已是最传奇的人生,其实,在人生中没有风雨的时候,柴米油盐或许才显得更加危机四伏,或许来日方长,时光才能让我们懂得,最难不过,携手平凡生活。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婚书上写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1945年,《倾城之恋》问世,其缠绵悱恻,多少可见张胡两人当年用情亦深。然而小说中的香港沦陷成全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现实中的战乱却并未成全张爱玲和胡兰成这一对平凡夫妇。1947年,张爱玲和胡兰成离婚,自此,“倾城之恋”最终落下帷幕。我不敢探究张爱玲当时是以什么心情写下《倾城之恋》,只是庆幸,我们还有静好的岁月,安稳的现世,去和这个世界慢慢温柔相处。不要等到沧海变桑田,才敢说永远,不要等到世事都变迁,才记得说抱歉。我们都该且行且珍惜,如此,才不辜负这一场瞬息港华。

罗里啰嗦,无法割舍(叙述学视野下的张爱玲小说)

十年前,我看张爱玲的小说,大概是这样两种感觉:要么觉得,老是想在一堆鸡毛蒜皮里抓住点什么眉目,结果老是抓不住任何东西,末了只得作罢;要么就是深陷这种鸡毛蒜皮里不能自拔——有恋物癖的人,更是有一拍即合之感。总之,这个女人实在是很罗嗦,她放低了小说中“不必叙述”的内容的底线,为何放低?是因为女性独有的敏感与细腻吗?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答,就让我们来关注这一底线被放低之后的事实的本身:“季泽一声儿不言语,拖过一把椅子,将椅背抵着桌缘,把袍子高高的一撩,骑着椅子坐下来,下巴搁在椅背上,手里只管把核桃仁一个一个拈来吃。”《金锁记》“三爷穿着汗衫短褂,揸开两腿站在门槛上,背过手去,啪啦啪啦打股际的蚊子。”《倾城之恋》“一个打杂的,在草地上拖翻了一个藤椅子,把一壶滚水浇了上去,杀臭虫。”《茉莉香片》“她扭过身躯找手绢子,罗杰看着她,她腋下汗湿了一大片,背上也湿透了,枣红色的衣衫变成了黑色的。”《第二炉香》“薇龙躺在床上,被褥黏黏的,枕头套上似乎可以随时生出青苔来。”《第一炉香》以上几例,已算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简洁的叙述。再举出想对而言比较极端的“罗嗦”例证:“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飞齐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下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缀着指头大的琉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偌大的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躺倒床上去。”《金锁记》要说明的是,这一段很有可能被误认作是描写,而不是叙述。事实上这依然是叙述。“看”得分明——“看”动作发出者是《金锁记》中的一个人物:七巧的媳妇芝寿。既然有人物和行动卷入,是叙述无疑。我们不妨可以将这段叙述理解成一种类似于电影画面的表现形式,而这段电影画面,被简化成情节提要的话,则是这样一段干瘪无味的话:“她看得分明,这偌大的一间房中,竟然找不到一条汗巾子让她来上吊”。同理,我们可以试图将其他的几个例子进行缩写:“季泽反坐在椅子上剥核桃吃”。“三爷站在门槛上打股际的蚊子”。“一个打杂的,在草地上杀臭虫”。“罗杰看着她的腋下汗湿了一大片,把衣服都弄得变色了一样”。“薇龙觉得被褥粘糊糊的”。……对小说语言进行这样的处理,其实是不影响小说情节发展的。这就像DVD或者网络视频的快进——你被一个长镜头折磨得不耐烦,而这个长镜头并不是情节下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快进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样的一个比喻,又让我们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诸如此类的小说或者电影,根本就不以情节的推进取胜(以情节推进取胜的小说一般说来包括侦探小说一类。当下,情节的推进对网络小说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将这样的小说语言进行脱水,甚至无法得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小说提纲,而只能让一株盛开的鲜花瞬间枯萎,丧失美感。所以,如张爱玲式的罗嗦,是完全必要的。罗嗦不等于多余,不等于累赘,是不可删减,无法割舍的。一言蔽之:这种罗嗦,是张爱玲小说风格之树立,重要的一环。那么,张爱玲小说,到底可以做一个怎样的定义(当然这个定义并非标准答案)?她的风格,具体是如何树立起来的?要解答这些问题,前人或者追溯张爱玲本人的身世与情史,以精神分析这把利刃剖析她的内心世界;或者将她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作家与批评家进行对照;得出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但今天我不想再一次请出各位已经被多次请出的人物与事件,暂且让他们休息片刻。我的办法是:有请托马舍夫斯基与罗兰•巴尔特。也就是说,情节分析中的motif分析,是我们解读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一个工具。先解释motif。Motif又被国内很多学者译作“母题”,此译法容易产生误会,事实上这个motif指的的是情节素,我的理解是:构成文本的最基本的单位。Motif的大小,不同的学者对其的划分程度亦有所不同,要说细,可以细到一个字。要说粗,可以以一个句子为单位。张爱玲的小说大概可以归到哪一类的名下?托马舍夫斯基在《主题学》一文中,将motif分为以下几类:动力性motif静止性motif自由motif束缚motif罗兰•巴尔特在《叙事结构分析导论》一文中,对motif(巴尔特称其为code)的分类则是:1,介入情节,前后相继的功能体;2,指示体:提供人物和环境的相关情况。功能体分为核心单元(帮助情节推进)与催化单元(使情节链扩展丰满),指示体分为标记(人物或环境中与情节有关的内容)与信息体(纯粹资料性质)。结合两位的理论,情况是这样的:动力性束缚motif:功能体-核心单元动力束缚性小说:侦探小说、部分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动力性自由motif:功能体-催化单元动力自由性小说:线索散漫,逻辑不清,但精彩片段俯仰皆拾,如《西游记》、《水浒传》静止性束缚motif:指示体-标记静止束缚性小说:情节因果性不那么重要,但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精彩:《红楼梦》。现代的心理小说——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小说大抵是这一类型:《金锁记》、《倾城之恋》、《第一炉香》乃至小说技巧与以上几部略有不同的《心经》等。静态性自由motif:指示体-信息体静态自由性小说:人物形象不清不楚、情节模模糊糊。大量不相干的motif制造气氛——意识流小说,法国“新小说”(代表作家娜塔丽•萨洛特、格里耶等人)。接下来回答一个问题是:张爱玲小说的风格如何树立起来?罗兰•巴尔特解构巴尔扎克的《萨拉辛》的著作《S/Z》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巴尔特的工作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一个完整的,自足的,呈封闭的系统的状态的文本,就像一个结构精致的玻璃雕塑——被巴尔特一棍子打散。当然他的棍法相当之精准,你我勿学:并不是一棍子打下去,这个玻璃雕塑就变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他这一棍子下去,整个文本,被解构成了五种符码,我们按照乔纳森•卡勒的理解来理解这五种符码的分工。1, 阐释符码:这涉及到问题提出、延迟、甚至设下圈套,到最后被回答的过程。2, 意素(又名语义代码):语义特征被分组以形成角色和主题。3, 象征符码:使文本要素产生象征作用。4, 行为符码:通过它,词被组织为行动。5, 文化符码:文本要素被放进社会分类,诸如神话学、心理学、女权主义、艺术理论等等。要找一个张爱玲写作的文本,哪怕是很短的一部小说来按照巴尔特的操作方法实验一 次,要耗费的篇幅也是不可想象的(《S/Z》正文有289页,而《萨拉辛》本身也就占据40页的篇幅)。不过,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查看一下张爱玲小说中,这五种符码是否齐全?哪一种或者哪几种符码的含量占大头?首先,阐释符码并不是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因为她从来没有写过侦探小说。有点侦探悬疑风味的也并非主流,《色戒》那样的作品是比较特殊的。行动符码的一定数量是必须被保证的。从我们前文举出的几个例子来看,张爱玲小说中行动符码是非常丰富的。如果说巴尔特对整部小说的解构,像是在对一匹疾行的马进行慢镜头回放,那么张爱玲的小说本身就充满了长镜头和慢镜头,如果要解构,那就是解构长镜头和慢镜头,慢上加慢,罗嗦中的罗嗦。行走几步,就立马被行动符码截然打断。文化符码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据的位置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文化符码在她的小说中大量缺席,还能激起从女权主义者到精神分析爱好者到小资青年们的兴趣吗?还能让“革命现实主义者”不吝“口诛笔伐”的唾液和墨水吗?象征符码和意素二者很容易混淆起来。我的理解是:象征和意素,都具有丰富的意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象征符码相较于意素,其意味更加稳定和单一,数量小一些。但象征符码的韧性和耐力比意素更强。意素可能昙花一现,但象征符码必须从一而终。在张爱玲小说中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月亮”。“月亮”多次出现在她不同创作时期的多部小说中间,几乎贯穿了她整个的创作生涯。而意素,例子就枚不胜举了,比如季泽从七巧的宴席上落荒而逃,酸梅汤洒了,顺着桌檐一滴一滴往下漏,这就是个意素:时光的漫长,让人要生生不得,要死死不能的。定义与风格已然树立起来。这样的分析,也许太显量化、太过机械。不光粉丝,恐怕张爱玲自己也不会喜欢。我要做的,也是提供一个分析视角供大家换一下口味罢了。(叙述学的期末论文我打算写一写我从初中时代就非常喜爱的作家张爱玲,自06年上豆瓣开始,我还是第一次写关于她的书评。论文还没动笔,这算是理出一个思路来吧。大家看过,随意尽兴就好。)

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对话

直到现在,我这个自认为是文艺女青年的青年才初次认认真真的翻开了张爱玲的小说。即便是与现在世面上很多的畅销作家相比,张爱玲的文笔也算不上华丽旖旎或是幽默诙谐,但奇怪的是,在读她的文章时,我的眼前仿佛总会隐约出现那张穿着旗袍苍白消瘦的脸和那双清冷到似乎看透一切的眸子。那是张爱玲的模样,虽然我至今仍未见过她的照片,但我确信那是她的模样。从当当败来张爱玲的全集。刚开始翻的这本《倾城之恋》里,收录着《金锁记》、《连环套》、《封锁》、《茉莉香片》、《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心经》八篇。张爱玲的故事往往有很多供读者想象的留白,似乎总是在出乎意料的时刻出现转折,主角们的感情或是厉害冲突的发生往往是在不易察觉的时刻寥寥交待了数笔,最后留下一个悲剧的结尾。最喜欢的自然是那篇《倾城之恋》,因为这在我看来似乎是唯一篇有始有终的故事。一个离了婚的女人遇见了一个浪荡公子,在彼此的试探与追逐间相爱,最终在香港城倾覆之后确定了彼此的相守。情节并不算新颖,矛盾冲突也不算是尖锐,但里面最出彩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两个单从名字上看就是天造地设一对的男女发生的种种充满了情趣的对话,全然没有文学作品里的矫情,平和中透露着浪漫。文中我最爱的是三处:一处是白流苏初到香港,在舞场上和别人跳舞,被范柳原拦了回去时。 流苏笑道:“我问你,你为什么不愿意我上跳舞场去?”柳原道:“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我可不像那么没事找事做。我认为好女人还是老师些的好。”流苏瞟了他一眼道:“你你为你跟别人不同么?我看你也是一样的自私。”柳原笑道:“怎样自私?”流苏心里想着:“你最高明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你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我!”她向他偏着头笑道:“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柳原想了一想道:“不懂。”流苏又解释道:“你要我对别人坏,独独对你好。”柳原笑道:“怎么又颠倒过来了?越发把人家搞糊涂了。”他又沉吟了一会道:“你这话不对。”流苏笑道:“哦,你懂了。”柳原道:“你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你改变。难得碰见像你这样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流苏微微叹了一口气道:“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柳原道:“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一处是范柳原对于白流苏的表白。【范柳原同志和我的爱情观很像啊】这一天,在深夜里,她已经上了床多时,只是翻来覆去,好容易朦胧了一会,床头的电话铃突然朗朗响了起来。她一听,却是柳原的声音,道:“我爱你。”就挂断了。流苏心跳得扑通扑通,握住了耳机,发了一会愣,方才轻轻的把它放回原处,谁知才搁上去,又是铃声大作。她再度拿起听筒,柳原在那边问道:“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么?”流苏咳嗽了一声再开口,喉咙还是沙哑的。她低声道:“你早该知道了,我为什么上香港来?”柳原叹道:“我早知道了,可是明摆着的是事实,我就是不肯相信。流苏,你不爱我。”流苏道:“怎见得我不?”柳原不语,良久方道:“《诗经》上有一首诗——”流苏忙道:“我不懂这些。”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若你懂,也用不着我讲了!我念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还有一处就是香港沦陷时,范柳原回来找白流苏两人一起逃亡时。柳原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柳原笑道:“你打算替我守节么?”他们两人都有点精神失常,无缘无故,齐声大笑。而且一笑便止不住。笑完了,浑身只打颤。犹记得在大学时最爱读古风小说,因此对于倾城之恋的理解就被框在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现在才知道,这样故事的主角并非需要倾城美貌。即便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和一个不相信爱情的男人,他们之间也会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即便是在周遭的环境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适合恋爱的时刻。

死生契阔倾城之恋

之前应该有看过两遍《倾城之恋》但始终不得其解张爱玲要在这个故事里说什么。说来不怕人笑话,我当初一直以为她想说的是爱之机缘巧合,你看就这么一个巧合这对暧昧中的男女终于走到了一起,于是在我这个“以为”的基础上,我一直觉得《倾城之恋》实在是个可笑的故事,铺陈了太多进进退退迂回曲折的前戏,女的算计,男的装疯卖傻,最后,就是因为一座城市的陷落,于是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简直毫无意义的一个拙劣爱情故事。但是今天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所谓倾城之恋就是当整座城市陷落之际,你可以勇敢地说出心中所爱,而对有些人而言,也只有当整座城市陷落之际他们才有勇气说出心中所爱。作为敏感纤细的水象星座一枚,我想我还是喜欢范柳原的,虽然我觉得他一时进一时退让女主很难捉摸,因为我觉得他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敏感的水象星座童鞋的表现。害怕受伤,所以经常假装/伪装,装得放浪形骸肆无忌惮可内心特认真敏感纤细。他可以很轻描淡写地跟女主说我在这里就是等你对女主说你穿得像个药瓶你就是医我的药,他可以嘻嘻哈哈跟萨黑荑妮混在一起,甚至这个时候他还要死乞白赖地跟女主讨论说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但终究,他还是认真的,因为他会像个小孩固执地哀恳地对女主说“我要你懂得我!”,他会半夜三更电话女主说“我爱你”,挂上电话马上再打一个说“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吗?”,他甚至会严肃地讨论诗经邶风击鼓中有关死生契阔的那段名句,告诉女主“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在女主看来范柳原跟她讨论死生契阔的目的就是要迂回地说“不结婚”可我真的以为这是范柳原在很认真地思考他们两个会不会在一起这个命题,有些人就是这样把一生一世看得很重所以在涉及到有关一生一世的话题时他们就特纠结或者说矫情。范柳原太认真,但是他那个世界又容不许他这么认真,于是大多数的情况我们看到的就是那个花言巧语没个正经的范柳原。如果不是香港这个城市陷落,也许范柳原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在纠结中度过。所以说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要求就是结婚过日子,那么两个人很容易配对成功在一起,《心经》里也提到这点爱不多不少刚刚好结婚,两个相貌品学家世都登对的人在一起有什么困难呢?简直可以说是“天造地设”了,这样的结合说难听点即使是“长期卖淫”也会是供需相当尽然有序的。但是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要求是相爱一辈子,那么真的很难。弗洛姆说过爱falling in love 和being in love是有着绝对区别的,前者是瞬间的激情纠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同样我也可以举一个最有现实代表意义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双鱼男童鞋(大学室友BF)此男习惯性劈腿,而且他的理由尽然是“那一刻是真的”,之前我一直很鄙视此男,但是听到这个理由我就一下子由鄙视转为同情了,因为我相信他的理由我相信他的那一刻是真的就像我相信他的那一刻也一定会很短。回到对范柳原的论述,总之,窃以为当一个追求falling in love的人又想追求being in forever love时,问题就必然会出现,于是也就不难解释一时进一时退,进是因为感情使然,退是因为害怕。在这种情况下,外力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一场沦陷,一个天灾或者一场疾病或者其他类似的状况(简单概况定义为“倾城”),我相信,A如果真的爱B,那么当他们冷战的时候A知道B遭遇倾城,A必然会毫不犹豫地主动联系B,什么面子什么怕被拒绝,这些都不会有,这个时候可能拥抱就是AB之间最好最贴切的语言了。当然,毫无疑问,AB在倾城之后也会归于平淡流年之后也会争执、冷战甚至分手,但这里的重点是,如果没有倾城,AB很可能一辈子也就倾城之前那个状态了。窃以为,此理论同样适用于暧昧中的AB,如果没有倾城AB这一辈子很可能暧昧着暧昧着就爱没了。我很庆幸在今天这个时候我读懂了《倾城之恋》虽然我知道这个读懂的代价是一座县城的灾难,但是既然这天灾已经发生了,那么我想还是要为我的读懂而庆幸,以及我要祝福及希望今天能成就多几对有情人。最后,感叹一下,多少暧昧或冷战没有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之间隔了一个允许他们可以不在一起的明天?如果你们知道没有明天,你们今天会在一起吗?如果还有明天。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书中的流苏没有电视剧中的鲜活有个性

2012.6.2-2012.6.3看完。 原先是看电视,觉得里面的流苏(陈数)很有个性,非常有思想、很聪明的女性。而且电视剧里的流苏形象饱满,离婚的前因后果描绘的非常详细。 看了电视剧,就想看看张爱玲笔下的流苏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果很失望,也就是一个等待命运的女人,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也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

倾城

白流苏倒是聪明,仿佛什么都了然于胸的样子,可是终究也是被香港的战乱才成全的,也不是她自己的聪慧。(所谓倾城)      对张爱玲起这书名真是绝      不过至少她也是敢赌的,没走出那第一步,就是倾城以成全她她也没那机会。      范柳原仿佛是个纸片人,这个人物在我心里倒是没什么立体的形象,张爱玲只是呈现了男人的某一面或者某几面在他身上。或者他只是男人的几个标签贴在身上(他对白流苏的态度,也是展现了他的几面,柔弱的薄情的,有情的,都有),便成了范柳原。能推着这情节往前走也就行了。   但我觉得白流苏是个完完整整的人,范柳原还是只是几个标签,纵然是多样化的标签。      其次,大家仿佛喜欢说倾城之恋的薄情之处,炎凉,自私,无奈诸如此类。   可是想起之前读的半生缘,我反倒觉得倾城之恋温暖了许多。      大概范柳原没被写尽,在我的猜测里我还是宁愿相信他对白流苏多少有点温情。   倾城之恋,因一场战乱,他便兀然决定了要和这个女人共度一生。待她也和旁人不一样了。虽然不见得多好的婚姻,可是终究是让人觉得温暖。   或者我宁肯相信他给白流苏的电话,又或者突兀的出现在她房里,总是证明了这样薄情的人也有几分动了情的时候。所以才觉得温暖了吧。   越是薄情的人,动了情所以更觉得稀有而珍贵。    却忘了正因为薄情,他动的这点情,也是少的可怜啊。      白流苏才是算计的那一个,她是弱者,要保全自己她只能算计,所以也能原谅了。   白流苏一场豪赌,也算是赢了,她敢赌,命运竟然也成全了她。   范柳原完全是配角。      -----------------------------------------------   范柳原与白流苏周旋,乐在其中,却从不想到和她结婚。   倒不是想或者不想,是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他不觉得那有什么必要,若是能继续这样周旋,岂不更好?   反正于他而言是不需要什么代价的,失去了白流苏也不算什么损失的,只是这样周旋着才叫何其有趣。   这便是男人心,是范柳原身上的标签,最生动贴切的一个。   即使他多多少少是偏爱白流苏的,可是乐在其中的周旋,他从没想过哪里有结婚的必要。      是因为倾城,是因为那种战乱里突然的彼此依靠“他只有她,她只有他”那种一瞬间的感受,突然想到了要和她结婚而已。   所以我终究是觉得范柳原爱她的,不过是倾城给了他一个机会去想到他的爱,让他觉得白流苏于他而言又是重要的。所以他想要结婚。想要将余生与另一个人牵绊在一起的感受。      至少范柳原不至于在战乱之后找不到更好的女人,因为无人可娶才将就着娶了她,这就不叫自私。      我宁愿这样认为。      倾城至少在我眼里是有几分天真的温暖的。范柳原也是。好像小孩子气。      ----------------------   那场战乱是不是让两个人都有机会停止了无休的算计呢?应了范柳原一开始说的那句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张氏文字

读张爱玲的文字,好像看到她的肩胛锁骨,坚硬冰冷得如钢筋水泥,然而又确是直白清冽的,在原本混沌如此的人世中,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直白清冽呢?要活得直白清冽,简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倾城之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