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虚无的供物》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献给虚无的供物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13305549
作者:(日)中井英夫
页数:496页

献给《献给虚无的供物》的供物 (书评,泄底)

贴吧里发过的帖子标题都不改就搬过来了...嘛,其实不算是书评,应该算是感想,因为基本都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毕竟这是部不那么典型的作品,如果只用冷静客观的评价未免显得自大,我也没有信心完全理解了这部作品,所以就写下了这篇矫情又啰嗦的感想,欲与同仁分享。这本书在半夜读完时,心情真可以说是阴郁复杂的,作为“日本推理四大奇(葩)书”之一的《献给虚无的供物》,我阅读前自然已做好心脑俱虐的觉悟,结果也并不让我失望。情节就不具体陈述了,故事的开端是战后烟雾重重的日本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仿佛遭受诅咒的大家族、失去双亲的令人猜不透的三兄弟、发生离奇死亡的四重密室,疑似隐喻的诡异的色彩巧合,以及轻微耽美设定的禁忌味道,这一切具备本格要素的开端与谜面布置,却有着非本格、反推理的展开,这里不得不提及作者中井英夫在这本书中的核心手法“反推理”,它跟“运用逻辑推理的技巧去解开案件的真相”的手法不同,它否定,破坏,和嘲讽推理。一般推理小说中最重要的“诡计”被淡化,仿佛只是事件结束,作者怀着目的达成的口气说:“既然这是你想要的,那么,就顺便告诉你诡计好了。”虽然书的几乎全部篇幅都在讨论诡计的实施,甚至不惜运用机械装置与数学公式以打造“本格式”的解答。因此这和一般淡化诡计的书不同,推理中的“社会派”是以“批判社会,揭露人性”为目的,因而往往淡化诡计,突出动机。就像东野圭吾系列那些言情味十足非推理迷也热衷阅读的小说。诚然这部《虚无》并不是这一类型,因而大概也是这一点,成为许多读者质疑诟病的地方。一群自诩的侦探,各自风格迥异,自信满满,在同性恋酒吧展开他们的“侦探游戏”。说是游戏一点儿也不过分,“诺克斯十诫”,“范达因二十法则”这种在推理创作时常用的戒律竟成为他们推理的前提。这不禁使人觉得可笑而愚蠢,小说中的“诫律”,对现实怎能会有约束。但又明知中井绝非如此迂腐无常识之人,让人猜不透作者的用意,另一不自然之处就是作者对其他推理前作的引用。可以说《虚无》是一个十分有“推理观”的小说,中井有意无意地引述前人作品,如爱伦坡《红死病的假面具》、乱步《幻影城》,似乎想把里面的情节和现实进行巧妙的对应,包括那个未成文的《凶乌的黑影》,更是与现实发生了毛骨悚然的重合,再加上五色不动明王、善恶童子、爱奴人传说等大量“炫学”的铺垫,让人开始怀疑故事有没有怪力乱神的设定,或者是更难传达的隐喻,当然也许这只是中井英夫怀着险恶用心精心奏出的“杂音”,企图误导读者,但我又害怕是中井更坏趣味的“双重误导”因而不敢漏看,不过好在《虚无》的炫学没有京极夏彦来得凶残,基本还能作为“涨姿势”一用。不过看完觉得,这么做的目的应该是塑造一种氛围,并且在结构上达到一种前后的平衡,也可能是对经典前作们的某种致敬。我们继续说这个“侦探游戏”,这群半瓶子咣当的“业余侦探”们,提出各自的猜想,推理的过程倒是十分精彩,演绎法、排除法等手法均上阵,每一个解释相差千里却似乎言之有理,但紧接着便立刻“自行打脸”,即所谓自破自立,边破边立,这个逆转颠覆的过程,自然也是推理小说的重要过程,无需多言。其实忘了说,这个“案件”到底算不算得上是“案件”,到底有没有万众期待的“凶手大人”一直是故事的最根本问题,因为故事中的几个密室“杀人”皆可引向“令人遗憾的事故”这一结局,或许这一切都只是自以为是的侦探们自我意识过剩的幻想产物。这或许更能体现中井“反推理”思想,以达到愚弄天下的嘲讽目的。况且“没有凶手“的设定如《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这样纯粹作者恶趣味式的崩坏结局也不是没有。然而接下来嫌犯纷纷“见光死”却是牵引情节发展的主要细线,眼看着情节就要转向故事中人物红司一开始叙述的《凶乌的黑影》中骇人的“杀人轮舞”,因与果在这里变得不清,到底谁能破解这个或许并不存在“谜”。让我们一直跳到解答部分。在这里,“福尔摩斯”的溃败与“华生”的接近真相可能也是作者另一别出心裁的嘲讽。最后是解析心理的时刻,这里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日系推理胜过欧系的原因,对案中人物心理的剖析和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一直是我最青睐的地方。哪怕是一些扭曲了,倒错了的人性,因为只有人性,才能使推理不变成“纸上的游戏”,而人性无关善恶,在我看来,展现出来的,便是美,也能给人以解答以外的欣赏。曾经兴盛的冰沼家族,却多次被卷入举国皆悲的天灾人祸(“洞爷丸翻覆事件”“广岛原子弹事件”等),面临人丁零落的局面,而此时残余的三位年轻血亲:红司,构思精神病院的杀人事件的“大长篇”,种下名为“献给虚无的供物”的玫瑰花;蓝司,放下考取东京大学的志愿而流连于同性恋酒吧;而苍司,他深知兄弟们无不是为了遁逃不想面对的现实而心理失衡,“进入了非现实的仙境入口”。他们的日常,早在那场船只翻覆事件之后便陷入了异常。敬爱的父亲为何像畜生一样毫无意义地同伯父一起葬身在大海,即使是死,也要给一切一个意义,也应该是以“该隐之血”骚动而互相了结这种壮美结束。是谁“打破这人与人之间承诺?”成为了整夜整夜坐在黑暗沙滩上望着深沉无望的大海时唯一所思考的。不愿成为可悲的性倒错者,也不愿成为蔷薇幻想家。这种可怕而邪恶的执念改变了苍司,把他渐渐变成了另外的生物。然而此时独自叙述的苍司却转而向读者控诉:“你们要的只是创造出毫无责任的好奇心的那种快感”“现实世界里,符合要求的残酷事件,要多少就有多少,现在就是这样的时代。只要能够置身安全区域成为观众,无论何等痛苦的景象也能够愉快地眺望吧?”“目前的世代,精神病院的铁窗,那一边是内?那一边是外?”是啊,我曾等待中井对冰沼家命途多舛的解释,后来发现,根本没有解释存在,当现实世界的疯狂与异常已不能为人们所解释时,精神病院的铁窗,那一边是内?那一边是外?而且,这些话的确是值得每一位推理读者羞赧,我们是不是总是抱着猎奇的残忍心理,欲将他人之痛苦,变为自己疏通大脑神经突触的快感与成就感。当然中井并不打算深入谈论,最重要的是,故事的最后,如题目一样,只是献给虚无的供物。虚无,是缝隙,空虚,是伤痕。“献给虚无的供物”这个关键词语最初出现的那株玫瑰,那本是普通的玫瑰,却被红司看作“发光的高贵品种”供奉在院内。这株玫瑰成为红司遁逃现实的“仙境入口”。而被杀害的橙二郎,是苍司献给亡父的供物,而红司,玄次,以及冰沼家其他的亡灵,则是献给社会这个人心聚集体的供物。再联系到战后日本沧水横流,犯罪率暴涨,社会管理混乱,处处存在令人无力的事实的情况,可能也有着处于那个时代的中井冷静观察后的无奈倾诉吧。可能苍司自以为有权纠正这一切的想法过于自大,但,考虑到这一切只是个虚无的结局,也似乎很合理了吧。另外,这本书,有着一般推理小说我未从见过的优美文笔,色彩浓厚,满溢着画面感文学价值十分可观,连书名也不同于平常推理小说简单直接的标题,我深深觉得,这本书,是对我阅读推理一个阶段的小小总结。至于这个故事,应是中井献给所有“无责任的好奇心”的读者的别有用心的供物吧。

到此四部都看完了

第一当然是脑髓地狱,用教科书式的忽悠方式很带感啊,佛洛依德和荣格活学活用啊;然后是青出于蓝的匣中失乐,推理加中国盒子叙事。这两部变格的厉害。第三虚无的供物,和三岛混到一起的战后颓废范儿,太腐了。虽然是最后一名,但前三部都很把这位前辈当回事,没那个时代背景恐怕读不出来什么好儿,

上帝般的悲悯和神经病的逻辑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本书我只看了三部分:序章,第一章和终章。所以可能对一些细节完全不清楚,这里主要是揣测作者写这样一本书的用意。这用意倒是能从这三部分之中略知一二的。“日本四大推理小说”是我在搜《后巷说百物语》时不经意间看别人提到的,就好奇地把四本书在豆瓣上的评论都大致戳了一遍【我是一个很不在意剧透且大多时候很希望别人剧透给我的人】,最后认定《献给虚无的供物》这一本不那么恐怖和绕脑,于是第二天就去学校图书馆把书借了回来。刚开始是打算把它当作一次推理盛宴来进行的(就是自己认认真真地记下线索然后进行手法和凶手的推理),这主要因为大家都不怎么好意思剧透,我先前看了好几篇评论都依旧不知道凶手是谁。但是当看完第一章后,我便放弃了原先的打算,因为这完全颠覆了正常的推理小说的逻辑,在第一章里,四个侦探轮番进行自己的推理,除了第四个人的推理过程和结论还稍有逻辑性可言,其他三人可以说是全然凭着不完整的线索,然后添加进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硬生生地凑出了犯罪动机和过程,真是令我这个看惯了阿加莎啊埃勒里奎因啊的人大惊失色。最可怕的是,他们在进行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死亡事件”的推理时,竟然还有所谓的“严格遵循范达因二十条推理守则”这样的规则,令人十分不解。于是我直接跳到了最终章去找凶手是谁。等我看完终章之后我确信作者不是为了写一本推理小说而写这本书的。不论是从动机来说,还是从这几起罪案本身而言(事实上真正的罪案只有一起),都不符合一般我们所说的推理小说的标准。作者本人大概也并没有希望读者可以接受这样一个犯罪动机,他借女主角(大概)久生之口说:“我的确是扮演愚蠢女主角色四处奔波,但你却会被斩首!我从刚才就仔细听,你提到杀害橙二郎是为了让你已逝的父亲能够瞑目,但那根本是疯狂的逻辑!......霎时之间失去双亲的你,也难怪心中会充满强烈的杀气。但因为这样就可以杀人吗?假设这个逻辑说得通,也许就该立刻解除禁止报仇的法条了。不,不论你有多明确的动机,这儿又不是精神病院,谁能忍受疯子的逻辑?”所以说,若是把这本书纯粹当作推理小说来看,那么我们只能接受精神病的逻辑。不论是仓司的自白也好,牟礼田最后对久生的辩白也好,或多或少都不是能被我们正常人所完全理解的。而若不把它单纯地当作推理小说来看的话,我认为,抓住作者的意图有两句极为关键的话:一是仓司自白中所说的“因为那个案子必须要有穷凶极恶的杀人犯,人类的社会才有资格在现实中存续下去。”二是久生在最后构思推理小说时所说的“你就是凶手”结合作者在本书序章及终章中所多次提到的一些社会的灾难性的新闻,我个人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这样两层意思。首先是从当事人角度而言。人类社会常常有一些由于人的过失而造成的灾难性事件。比如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比如福岛核电泄露事件,比如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等等,诸如此类的“意外”数不胜数,但这些大多也只是被人当作了悲剧性的意外而接受下来。但其实真正追究起来,这些是比一些个别谋杀更加可怕的谋杀,正因为这样的事件不带有针对性的谋杀性质而显得可怕。我们来设想一下,一个船长犯了过失性错误,导致几百乃至上千人失去生命,同时这个船长也遵从了自己的职责,与船共沉了。这个时候大家会普遍认为这个船长是可敬的。再设想一个连环杀人犯,他随机谋杀了十个人,然后自杀了。这样的人只会让人感到恐怖和恶心。但从死者的角度来说,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如果单从死亡人数的角度而言,那个船长的过失不应该更使人感到内心发凉吗。所以说“人们的不感受与不谴责”是这样的所谓意外事件的恐怖的根源。(岁月号船长的行为与这里所讨论的并不直接关联,有明显区别)表述得如有不清楚,请大家自行理解一下.......其次从旁观者的角度而言。我一直都相信人是自私的,人们没有能够切实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别说感知他人的痛苦,大多时候甚至连想象自己以前的痛苦的能力都没有。就好像这本书里,几个侦探兴致勃勃地推理案件一样,人们其实也常常无意识地从他人的痛苦那里获得乐趣。正如文中所言,"......还有更多其他的怪异灾难可以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但请你们记得,你们这些观众只是在扮演黄司或玄次那种重启傀儡的角色,你们要的只是创造出毫无责任的好奇心的那种快感。心里想着‘难道没有其他有趣的事吗’,在现实世界里,符合这个条件的突兀事件、残酷事件,是要多少就可以产生多少。现在就是这个时代。如果能够置身安全区域成为观众,无论何等痛苦的景象也会很愉快地眺望吧?这就是怪物的真面目。”这段话说得非常的一针见血,也许不能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从我个人看来,我认为这是真相,因为归根结底,人没有能够切实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所以有的时候,当我看见网上发起的一些什么为灾区点一支蜡烛(虚拟的蜡烛)这样的活动我都觉得很可笑,这大概是大家炫耀自己同情心的一种途径吧。(好像自己说了一些很反人类的话)与其在网上说些软绵绵的没有用的同情的话语,不如切实做出一些行动来,若非如此,还不如沉默。面无表情的沉默常常是最真切的哀悼。我是那么觉得的。这本书虽然写的都是一九五四年一九五五年发生在日本的事,但如果仔细想来,如今难道也不是这样一个充斥着突兀、残酷事件的时代?精神病院的窗究竟哪边向里,哪边向外?这样的话题直到如今依旧是十分深刻的。

艺术性大于推理性

今年作死连续挑战两本四大推理奇书:《脑髓地狱》和《献给虚无的供物》。前者暂且不论,相比之下,本书读懂的容易度更大些,也的确不负这四本中语言最优美的一本这样的评价。不知是我领悟力不够,还是时代的隔阂太深,总觉得书中提到的某些元素无法理解,比如五色不动明王。听说仅凭最初的两章就获得江户川乱步奖,反正,这两章是我看得最慢的,也是差一点要弃之而去的地方。第一个事件发生后,角色们完全没有“要尽快解决”的想法,而是在某处进行推理竞赛,各自提出看法(每个人都喜欢故弄玄虚,什么“事件早已有在某处被预言”)。虽说我不讨厌多重解答的模式,但这些解答也太不科学,无法让人完全信服。这样的情形也在后面出现,抑或名曰小说创作而提供解答。中间的事件也就罢了,最后一个事件明明已经被预料,只有亚利夫一人觉得人命要紧而前往现场。充当侦探的人,只注重解答而忽视生命,令人不解。终章里说旁观者也是凶手,大抵指此吧。要说其推理过程,也显得很奇怪。真相并不是在一一否定众人的诸多推理基础上逐渐显现的,而是提供解答的人突然拿出一个前从未有的证据进行推理。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也有旧证据提供新结论的部分。总之看到最后,小说的本格性质渐渐淡去,解答并无法令人完全信服,动机也充满神经质。不过,就艺术性而言,仍值得一看,比如标题起的很棒。后补:说不定,不确定性、巧合、无实体般,虚无缥缈,这样的词语才是作者写作时怀有的宗旨。

献给虚无的供物——有种深深被骗的感觉......

原来这货是反推理,所以我用推理的眼光看就是错的?————一下剧透———————————先不提里面的密室凶杀案,光是几个业余侦探的态度就让人很看不惯,身边发生着凶杀还能安然约好地点进行所谓的推理竞赛,女主(其实也算不上主角吧)永远都是一副洞悉一切的态度(之后苍司控诉里说你们要的只是创造出毫无责任的好奇心的那种快感),甚至牟礼田还提出制造一起凶杀让凶手自投罗网,滕木田和牟礼田两人明知凶手是仓司竟然还通过麻将等方法帮助他行凶?竟然还说出:“将他从断崖上推下,本以为推下后会长出新的翅膀,谁知道他只是头下脚上一直往下坠落。”你们这些人根本就是三观不正啊!!!每一次凶杀里几个所谓的侦探的推理更是让人头昏脑涨,完全起到了误导读者思维过程的效果,五色不动明王看起来和案件有着极大的关系,其实最后差不多可以总结为巧合,曾被考虑进15变量函数的玫瑰控诉实际上也与故事无关,开头的爱奴人与蛇竟然也只是一个吸引人注目的玩笑,吟作老人那本解答了一切凶杀与凶手的经书也仿佛是冥冥中注定的解答一般,苍司将橙二郎献祭给在洞爷丸中逝去的父亲看起来毫无根据,圣母园,红司之死也只是纯粹的意外事件,没有所谓的黄司,没有牟礼田小说中精致的不是密室的密室“黄色房间”。不过也许就是在这些荒诞不经中才体现出了“献给虚无的供物” 的意义吧,就像那朵永远不会发光的红色玫瑰,苍司把一场看似自杀的凶杀献给“虚无”的父亲,把自己献给上天接受一次又一次降于冰沼家的惩罚,牟礼田则献祭了苍司这个看似是凶手的青年,把他献祭给自己虚无的欲念。回头再想一想,牟礼田这个人真的是非常可怕,不动声色的控制着一场又一场的杀虐,却又病态的享受着和久生等业余侦探的推理,甚至在小说中幻想着黄色房间的残忍凶杀,这个凶手明明清楚的知晓一切会如何发生,却让苍司去做这个执行人,冠冕堂皇的打着保护苍司的理由。案件方面像黄色房间的尸体升降机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但实际一点小错误就会导致整体的失败,而且黄司和蓝司会进行合作本来就不太能让人信服,什么一收下巴就能让绳索不完全套住脖子从而逃过一死,听起来完全不靠谱啊。黑马庄的案子里,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那杯威士忌是已经下了毒的,还是在金造慌忙跑出去之后才下的毒,皓吉从正门溜出来真的可以不被发现么?不过案子什么也不是重点啦,反正这两个都是幻想编造的不是么=A=。这样看来只有橙二郎那个密室才是唯一一个不带巧合的案件啊……

写长了(。□。)

我能说这本是我的同性知识科普书嘛(雾),毕竟为此度娘过Orz,惊悚脸。
讲道理,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是可圈可点的精致气息,于是吸引了年少无知小清的我←_←
同性恋文化,家族文化,还有日本很喜的数字字母颜色设定,华丽糜烂的没落贵族设定,密室古宅设定,占星神棍设定……各种,于是你会发现这特么玩梗多了吧,而且这种谜一般高逼格的怀疑来怀疑去。
于是……
反正四大奇书很抱歉我都没有读完的。
果然字太多内容太充份不留空气不适合心灵浮躁的我。
不过反正我这人看推理小说完全是为了兴趣,还是不勉强自己。
不过我挺喜欢一些推理科幻的科普环节的(。□。)

推理小说十诫x涉及的推理作品单

【涉及的推理作品单】豆列→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980868/================================================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 | 1928 | Ronald A. Knox1 The criminal must be someone mentione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story, but must not be anyone whose thoughts the reader has been allowed to follow.罪犯必须是故事开始时出现过的人,但不得是读者可以追踪其思想的人。2 All supernatural or preternatural agencies are ruled out as a matter of course.侦探不能用超自然的或怪异的侦探方法3 Not more than one secret room or passage is allowable.犯罪现场不能有超过一个秘密房间或通道4 No hitherto undiscovered poisons may be used, nor any appliance which will need a long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t the end.作案时候,不能使用尚未发明的毒药,或需要进行深奥的科学解释的装置5 No Chinaman must figure in the story.不准有中国人出现在故事里6 No accident must ever help the detective, nor must he ever have an unaccountable intuition which proves to be right.侦探不得用偶然事件或不负责任的直觉来侦破案件7 The detective must not himself commit the crime.侦探不得成为罪犯8 The detective must not light on any clues which are not instantly produced for the inspection of the reader.侦探不得根据小说中未向读者提示过的线索破案9 The stupid friend of the detective, the Watson, must not conceal any thoughts which pass through his mind; his intelligence must be slightly, but very slightly, below that of the average reader.侦探的笨蛋朋友,比如华生,必须将其判断毫无保留地告诉读者,此人的智力须轻微低于读者的平均水平。10 Twin brothers, and doubles generally, must not appear unless we have been duly prepared for them.小说中如果有双胞胎或双重身份的人时,必须提前告诉人们 最后加上自己一点感想四大推理奇书看完了两本,感觉用“奇书”而非”经典“来形容是有缘由的。一是作者的思维极其诡谲,二是在特定领域有非常广的知识面或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这本和《脑髓地狱》都看得非常吃力,既没有足够的知识底子,也还要不断往回重新看看才能明白。总之觉得这样的作品,还是能称得上“奇书”的名号的。

我的瞎猜(推理)过程

在看到这本书的四分之一我心里预定了苍司是凶手,一大半是感觉(看推理书养成的坏毛病)一小半是推理,不过动机我就无法猜到。就像苍司说的,没有父母在轮船失事的人无法感同身受他的痛苦一样,我无法理解他要杀死橙二郎的解释。在读牟礼田的小说时让我坚信是苍司,原因是牟礼田回国后的不作为,因为我一直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他知道冰沼家会出现悲剧,不会是瞎说而是实际证据的猜测,所以肯定有人给他透露消息,而和他信件联系的人只可能是苍司不是蓝司,再怎么爱摆谱的侦探也让人觉得他在拖延时间,所以我觉得他让久生保护苍司有另一个可能,就是让久生“看着”苍司。而且如果凶手是蓝司的话,第一次推理聚会他根本没必要安装窃听器,所以久生怀疑蓝司时我觉得这是结果的话这本书就不怎么样了。其实红司死的时候我以为是意外或自杀,因为这个家族前面死的人都是意外事故(那个年代的人死亡概率比如今好像要大)。所以在第一次推理聚会中,我假定把所有出场人物都作了怀疑,但是只保留了案发现场的人(橙二郎蓝司藤木田亚利夫吟作),就像里面说的那样在现场了解状况的人才能得手,除非是无差别,而我‘简单’把苍司八田排除了。。。但是第二个案子橙二郎死后让我直觉是苍司,首先觉得是现场人(苍司蓝司藤木田亚利夫八田)作案,因为最后关掉的是苍司(他每次关于电器的了解很可疑啊),在对待藤木田跪求原谅时态度很可疑(亲人死很多麻木了,但是后来解释橙二郎不是为了绿宝石,也不该是这个反应),虽然他伏棺痛哭让我怀疑他只是个普通的受害者,蓝司没有碰开关,最不可疑的但是也要怀疑一下,,而藤木田跪求苍司原谅的行为突然就夸张了一点点,他和亚利夫直接成为过失凶手反而觉得两人被利用了(因为冰沼家关于瓦斯开关的规矩可能不知道),不过藤木田离开时亚利夫说之后再没看见这个人,一下子就排除嫌疑了。。。八田因为第一个案子时不在现场,这次被我‘简单’排除了。。。这个时候我最怀疑苍司和蓝司了,蓝司的可疑在与我觉得苍司不会去杀自己的亲弟弟(虽然红司的死是意外),而且前面说的有爱奴人跟踪他一直没有人出来解释。吟作没出场被我‘简单’排除了,亚利夫在很多第三者语言里被暗示不是凶手。然后是鸿巢的死让我意识到八田的可疑,不过最让我惊讶的还是关于君子是黄司的结论,这个我可是想都没想过,虽然最后君子的确不是黄司还是让我吓一跳,毕竟他是第二案的参与者我都没感觉。。。还有没想到安养院多死掉的一个人是花婆。。。所以,我不喜欢牟礼田,相比于他的拖延,我倒觉得久生的积极阻止我更喜欢。就算久生最后猜错凶手,我还是最喜欢她和蓝司,蓝司相比苍司能够保持正常,更让旁观者觉得坚强吧(最开始我可是喜欢苍司的,毕竟我喜欢脑袋聪明的人啊。。。)。本书是亚利夫写的,但是有的地方我觉得啰唆,关于紫司郎(为了名字颜色的执着简直。。。)等人研究花的颜色我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什么不动明王玫瑰凶杀放火之间的联系觉得没意思,可能是我对于宗教不感兴趣,也许别人觉得这些都很文艺吧,我是个俗人。。。(花了一下午断断续续写的,觉得好麻烦,以后还是高兴就写不高兴就算了。。。。)

向虚无献祭的人们

一朵栽于庭院的会发光玫瑰,在这么多事件后仍旧顽强地想要绽放,但它也许也只是一朵献给虚无的供物。这是一本奇书,源于它本身所传达的理念——向虚无献祭。。。书中人也像那朵玫瑰一样,固执地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贯彻自己的理念,殊不知自己只是在牟礼田所画的壁画之中。甚至执笔的牟礼田又何尝不是画了一副向虚空献祭的画呢。战后的日本社会百废待兴,但战时的诸多疮痍却没有全部结疤痊愈,有些伤疤不仅没有好,还化成了脓包。在这样的环境下,冰沼家上演了一出侦探剧,一场献给虚无的供物。向虚无献祭的侦探们这本书中的严格上说有四个人作为侦探的角色出演:亚力夫,久生,阿蓝,藤木田。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判断与调查作出了不同的推理。然而实际情况中,由于种种限定,侦探们主要通过推想的动机和刻画出来的其他人物来解决犯罪现场的种种矛盾与不合理,甚至,想要奇迹般地在案件发生前组织案件。虽然,他们的想象与推论确实很有趣,但怀着游戏心态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最终只是徒劳。向虚无献祭的凶手们看完整本书,最终黑幕蓝司真正动手实施的杀人事件并不多,他想杀的只是橙二郎一个人。在其他案件中,为了圆自己的第一个谎言,不断地指示、旁观,获得侦探们侦查方向情报的他还设下各种各样的误导。同时为了不让自己的行为败露,而怂恿身边的人。原以为自己安慰了父亲的亡灵,其实只不过是将自己拖入了越发忧郁与自责的泥沼之中。而其他的如假黄司,假玄次等人更是棋子一般被虚无所吞噬。向虚无献祭的死者们主要说说红司,橙二郎二人。虽然书中给出许多种红司的死亡版本,但讽刺至极的是,这样一个醉于梦幻与理想的青年死时没有过多的浪漫,确实是心脏不好猝死的。橙二郎呢,在自己最后快死亡之前还意气风发地想要收下冰岛的宅邸。算尽心机,万般谨慎的他可以为了对红司见死不救,可以为了宝石而收养别人的孩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最终还是豪无还手之力的被杀害了。向虚无献祭的读者们读的时候,我想基本上读者都参与进去了,虽然案件现场给的直接线索很少,但是通过疑似凶手挑衅般留下的线索与各种巧合,读者们对案情想必也有种种猜测吧。同时,到后半段得知凶手通过对侦探会议录音反过来利用侦探们的推理,侦探们想要阻止杀人案发生于未然,都是这本书的新奇之处。但最终的结局却响亮地扇了我们的耳光:自以为在看台上隔岸观火而漠视舞台上悲惨光景的我们,其实才是虚无最大的缔造者和支持者。本书的推理谜底揭晓时,读者也许早就被复杂的情节搞得晕头转向,也没有恍然大悟的快感。但是这本书仍旧不愧于奇书之名,因为它是一本先将推理小说读者先吸入虚无,再拯救出来的小说。

密室的漏洞及动机分析(有剧透,未阅勿入,看过的进来讨论)

这是针对看完此书对密室及动机还有疑惑的帖子,说了我对该书的几点看法。希望看过此书的人进来讨论。首先是防止缩略图剧透的分隔线——————————————————看完前两章 不得不说其中的逻辑结构和剧情布置非常缜密,不禁拍手叫绝。但在看完全书后,却也产生很多疑惑。包括叙述不详、容易被我们读者像文中侦探那样再次推翻的密室诡计,包括不详的种种动机。这也许是作者为了表达哲学化的思辨创作的刻意而为,也可能是没扯圆。以下进行详细的讨论:第2密室 - 书房:1) 仓司说听过录音带而意愿借麻将暗杀。这貌似是有计划的。但他又说打牌时一直关注谁会将瓦斯关掉。这个却是随机发生的,他并不能保证皓吉真的会如他所愿关掉煤气。2)仓司说叫来君子模仿他更衣。虽然确定打麻将是晚间时分,离需要君子赶到执行还有一定的时间。就算他们之前预想过这种情况吧,君子已对这样莫名奇妙的行动有所准备并会执行得很利落。但商量打麻将时当天随机发生的事,是否君子早已不上班,而在任何时间都等在电话旁准备接到通知执行任务?或者有BB机?不然难以随叫随到。3)后来据仓司所说,从上楼将房门打开,将橙二报到化妆间,再抱回,再更衣下楼只用了10分钟。那么,他最多让橙二在化妆间呆够了几分钟?才打开几分钟的瓦斯浓度足够在几分钟内完全杀死一个人吗?4)这也算计划的一个问题,当初发现现场时,化妆间瓦斯泄露就很怪。即使总阀关又开导致泄露,但就和橙二需开着暖桌睡觉才会出事故的道理一样,并没人深夜在二楼烧水,二楼的瓦斯炉何以漏气?想必也是打开的。如果是老化导致的巧合,那么就干脆认为橙二房间暖桌打开也是巧合而不是他自己所为或别人谋害吧。第3密室 - 黑马庄:按照书中的意思,一切皆是误会,仓司没下手,也没人下手。那说明玄次是自己喝毒酒死的,胖子皓吉确实在出门后才喊话,而胆小裁缝由于紧张记错了。但这样,毒酒确实是玄次准备的吗?确实准备以卖布的借口骗来裁缝杀害吗,甚至紧迫得不惜在管理员婆婆看到裁缝进门的情况下?无论玄次有没有牵扯进南千住的命案,对裁缝的谋害动机都很费解。第4密室 – 小说中的黄色房间:这个密室无论是牟礼田还是久生的“创作”中都有很多问题。1) 牟礼田版:由于本来意有所指,所以故意留下很多漏洞来点拨仓司和侦探们。就不探讨细节了。2) 久生版:久生小美眉对结论很笃定,二郎神,哦,是二神亚立夫很二地听得入神。(其实我还是很喜欢亚立夫的,这种二的精神是里面最纯的人性,包括发现目黄的规律后,把推理放在次要,而首先要求救人的也是他)。考虑到久生时常推错,也就不奇怪了。文中说黄司把蓝司抱起来推开门,因为借助开门的力量所以吊起了本来吊不动的皓吉。哦。。。那么黄司力大无比,本来吊不起的人,多抱一个几十斤的蓝司后反而吊起了。关门的时候,让蓝司收紧绳索。。。收紧绳索的力难道会因为已经吊起来了而减小吗,蓝司做的到吗?如果绳索在灯架上的摩擦力这么大,蓝司可以搞定,可以想象,皓吉也做不到反过来吊起蓝司。哦,除非考虑两人一起吊起皓吉,一起开门关门。但蓝司既然手脚被绑到一起,怎么协助黄司推开门、吊起小时候就像缩小版河马的皓吉?就算推开了,蓝司也做不到在关门后把门锁上—因为他手和脚绑在一起,身体前弓,不说力气问题,起码空间上他也够不到。用嘴都够不到。 3) 但既然牟礼田和久生都是依据那个方程想出的滑轮关门并造成两具尸体的方法,如果不是牟理解得超级错,只能理解原来的方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不论牟还是久生的推理,最后蓝都会因为皓吉下降被吊起,脖子的绳索却因为皓吉下降被勒紧。。。但我觉得,皓吉下降会把蓝吊起来的距离永远是小于蓝的脖子与皓吉分开的距离的。所以脖子的绳子不可能勒紧。因为吊起的距离经过了灯架,无论如何使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脖子和皓吉的距离是直线的底边。及时垂直吊起皓吉和蓝司,三角形的顶角变成0度,那吊起的距离和勒紧的距离也最多是一样的。除非不是如图所示,而是在二人都离地一定距离,并排吊起的情况下套上脖子上的绳索。但那样就无法构成被吊起之人关上门销的密室了。总是,费解。所以,我想这篇作品大概本意也是没打算讲清楚这些事情。一开始就说案件很多。所以围绕在仓司周围,包括圣母院火灾和玄次的死,都是与他有关、又与案情无关的意外但却连续发生,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社会中暴力和犯罪的样本率太大了,发生这样的巧合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不过,我更倾向于作品也有没扯圆的地方。牟礼田这个家伙一开始就是共犯,还带着他们到处找规律,启发他们线索,又语焉不详,误导中又有正确提示。知道结局后反过来看,这真是太变态了。橙二郎如果如仓司所说是为了生下绿司振兴家业,那么也不算是个坏人,就这样被谋害,凶手一番该隐之血般的怪论还会得到众侦探的同情,也实在太变态了。橙二郎没有该死的理由,仓司是有罪恶的。如果说牟礼田和仓司一开始对于橙二郎的描述是由于想误导案情而编造的,橙其实是穷凶极恶之人—那么仓司到最后也没有表达该表达的东西,而仍是以代父完成该隐之情结为理由。所以,仓司怎么说都很变态。值得同情的是橙二郎,看到好多地方的评论说看完文章悲哀,对仓司淡淡的忧伤,像二神一样想和他握手,心情不能平复。。。我就觉得别扭。。。包括豆瓣这里,也没有为橙二郎申冤的嘛。。。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作品的。看到一半的时候欲罢不能,把着当做近期看过的最佳作品。另一方面看完后,在价值观上面也有些无法带入的地方。包括前面的几点讨论,可能我看的翻译版本有问题(实实在在的错别字确实不少,第一章最后一节说藤木田调查绿司出生的时候还把圭子说成吉村的老婆,实在影响后期阅读理解),更可能其实是我自己理解错了。总之,请大家勿喷,多讨论,多指教。

读完感觉云里雾里

可能是我很少读侦探类小说,读这本书对我来说真的是如坠云雾的感觉。首先主角几人的推理竞赛就很奇怪,别人家都死人了,他们竟然能把这个当做游戏一样坐在那里推理,还有的预测下一个死者。他们推理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照本宣科,推理小说的“十戒”被时常挂在嘴上,好像是他们正在为这次的杀人事件编一个故事,而有些脱离了现实。现实是杀人事件已经发生了,并不是他们在凭空创造一个杀人故事。这样的情景让我很不能理解,这是真的死人了啊!怎么可以这样随便地玩着推理游戏,还用小说的理论来框住现实?再者,他们的推理也很奇怪,其中有“不存在的花色”推理“不动冥王”推理等等(看完的时间有点久了,记得不是很清楚),这些都是莫名其妙。难道因为花里没有这种颜色,就要把叫这个颜色的人也杀了?这人脑子正常吗?这些侦探给出的净是一些让人费解,在我看来跟现实没有一点关系的荒谬解释。就好像我说“因为今天月亮是圆的,所以我的室友今天一定会吃圆的鸡蛋”一样,似乎有着表面上的联系(都是圆的),但实际上这一点也不符合逻辑。最后,那些密室的谜题在我的理解中依然是个迷,仓司却跳出来说是他干的,原因是不想让先辈的死没有意义,所以故意制造了这些迷雾,好像是希望这些侦探们来为这个家族人的死费心费力,从而他们的死也有了意义。(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这也真的是一个特别牵强附会的理由。就像《菊与刀》中提到的,错误的人为了洗刷自己的污名,反而向正确的人报复,最后还成功恢复名誉一样的令人难以认同。或许这就是日本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总之,这本书完全让我看不出能够当起那么多赞誉的理由,或许只是因为它不同寻常的故事情节,满足了人们喜欢新奇的东西的心理?也许真的是我对本书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才不能了解它的好?大家怎么看呢?求解答

為了控訴和抗爭的謀殺(標題其實可以無視)

為了求得世界的平衡,為了讓死去的親人以人的身份死去,加上不可控制的意外因素所產生的謀殺。或許這樣的概括還是太過蒼白了,只是暫且這樣說吧。活在親人意外死亡的陰影裡,漸漸脫離了人類正常的邏輯的精神世界。。對這樣的煎熬我無法自以為是的說出「同情」二字。如果承認了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在逐漸成為「具備犯罪者要素的動物」,那麼究竟所謂的旁觀者,是抱著看好戲的心情也好,是站在放任甚至慫恿的立場也好,追究下去也沒有多大意義。久生、亞立夏、阿藍、牟禮田。。。都不是什麼壞人,只是擁有人類普遍想法和惡意的普通人而已。。只是相比較來說,牟禮田果然是最了解蒼司的人,也正因文如此才能放任倉司一步步走向幻滅。。。雖然不至於無法原諒,而「以為他會長出新的翅膀,誰知道他只是頭下腳上一直往下墜落」這樣的想法也不是無法理解,畢竟學生時代的蒼司太過耀眼了,相比之下,聰明的牟禮田可能真的是活在名為「蒼司」的陰影之中吧。只不過在蒼司的生日聚會結束後牟禮田試圖阻止久生控訴阿藍,其實還是抱著守護蒼司的心情更多一些吧。我認為牟禮田是除兇手外最接近真相也是最能起到某種救贖作用的存在。推理競賽的性質在這裏得到了懷疑和批判,到底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去進行所謂的脫離競賽呢?絞盡腦汁分析了那麼多,但如果無法洞悉到超出邏輯和詭計之上的深層次的因素,作為偵探怎麼也算不上夠火候吧。正如牟禮田所說「模仿勒胡作品最重要的並非密室殺人或什麼,重點在於偵探胡尓達必明知兇手是巴梅尓,卻還故意讓他逃走」,能做到這一點,絕對不僅僅只是解開了物理性的謎團那麼簡單吧。按普通的觀點來看,蒼司的邏輯或許真的是瘋子般的邏輯,無法接受父親的死只是單純的意外,就像推理迷無法接受一時興起的沒有說服力的理由的謀殺一樣,所以絞盡腦汁分析所謂的動機,彷彿只有那樣才能得到某種安慰。只有俱有充足理由的死亡才是可以接受的,最好還有精心設計的背景和隱喻,以這樣的邏輯,便只能親手創造一個理由,親手賦予死亡一個意義,那麼在最後一刻,死去的人,才能依舊被稱之為人。。。而悲劇在於,五十年代的日本也好,如今我們生活的社會也好,充斥著的更多的只是自然原因和人為不負責任所產生的意外,進而導致的是毫無疑義的蒼白的死亡(人像豬一樣地死去),就連悲傷彷彿都是那樣無力。。。這樣的事實就猶如在敏感的內心裡打了一個名為「虛無」的洞。。要麼忍受它,要麼去填補它,然後無論如何選擇,稍有偏差就會走向幻滅。對時代和命運的控訴和抗爭,這個故事某種程度上做到了。但同時也我們看到,這樣的控訴和抗爭是多麼無力。

献给虚无的供物

全书四个密室,解答离奇。属于反推理。首先其给出本格的谜题氛围和本格解答,到最后大逆转形成崩溃,所谓先有立,才有破。其实反推理也能带来推理的乐趣,最后作者给了个合情合理又完全不可能的解答,可能是对范达因侦探二十守则的嘲讽吧。

献给观众的供物

今天偷懒看掉了。大概是在书过半时猜到故事的结尾,所谓“虚无”的含义也正是随着一次次推理的深入,一次次反推理的展开而逐渐清晰。“那朦胧的清晨薄雾逐渐消散”,不由得想起了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杀人回忆》——悲剧之于悲剧,并非只停留在嫌犯和受害者之间有着曲折的爱恨纠缠这一层面,更甚者,被害者无法改变自己的所作所为,嫌犯也只能任由某种力量驱使向前,一切都不合道义却又理所当然,当然这力量与宗教神佛无关,是社会使然,事件之所以发生,正是那个时代下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真凶一定是我们观众,但读者应该也一样吧?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五年之间,只要有责任的成年日本人,应该全都符合凶手的资格。”每次想到这都毛骨悚然:没有谁是凶手,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在和平年代下,每个人都浑浑噩噩的活着,无需去考虑太多生存的意义,而当时的日本挂着的白旗还没落下多久,作为战败国的一份子,他们过着怎样屈辱地生活,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心理如何扭曲?从书中可见一斑。在”多灾多难的季节“里,总不可能说一切都是上苍为了惩罚他们而挥下的皮鞭吧?每个不寻常事件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在他们紧绷的神经上,也正是为此,每个事件才都需要有一个合乎逻辑的理由(不管是仇恨还是什么),都需要有一个凶手。这也是本书的写作方式,从本格推理一般的寻找凶手,到反推理的逻辑推演,将看似确凿的证据摆在眼前后,却突然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没法找到让众人满意的解释,悲剧依然在暗地里上演,而所谓的侦探们却像是任由摆布的傀儡,他们只是在为这幕悲剧提供旁白。最后的揭露其实并不重要,毫无根据的自白本不可行,何况是经历了如此多的谎言,最重要的是让读者发现这社会的悲哀。串一下书中涉及的元素:1.不动明王的传说平添神秘色彩,是神秘力量的象征。当我们无处皈依的时候,宗教和迷信恐怕就是最后的归宿。陷入精神分裂症的“吟作老人”当然并未看清一切,他只是念经文,活在自己虚拟的神佛世界之中,碰巧的是经文内容正好与现实有联系,实在是偶然之中的偶然。2.爱奴人的历史典故。向上回溯家族历史,也是侦探们想要归根溯源找出事件缘起的因素,“家族的诅咒”这样的东西从来不少,但也只是个唬人的幌子。3.同性恋酒吧。当时的流行应该与现在不同,并非是尊重人与人的原始本能,更多应该是逃避现实的心理作祟,酒吧里的“花婆”“麻麻”“君子”与案子本身关系不大,但路人的作用就在于构建背景。4.阴气沉沉的宅邸,兀自生长的玫瑰花。这株玫瑰花被称作是“献给虚无的供物”,或许它是红司、苍司、蓝司的精神寄托,假如它能熬过这个冬天,茁壮成长起来,曾经存在玫瑰花园重新变得生机勃勃,是不是每个人的心境就会不一样?5.奇怪的公式,四个密室(非密室的密室),各有各的守护宝石,颜色各不同的房间。这些就像是串起整个侦探故事各个人物的线,关于作案手法的细节我不是很清楚,我向来对这个不是很关注...6.故事里凶手要杀的人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橙二郎,而他之所以必须死的原因只有一个:就因为他活了下来,他本该在洞爷丸事件中一同死去的,他不该活下来。为什么?“如果天神犯了可怕的错误,我应该有资格纠正。他们沉船虽然是误死,但只要除掉橙二郎,不管用什么方法,他们还是会以人的姿态掉落海中。至少,这样的念头持续活在我的脑海里···我想了又想,最后才付诸执行。”最后,这本书是中井英夫的唯一一部推理作品,期间夹杂了大量植物学、历史学、服装设计、宗教信仰、流行歌曲及庞杂的侦探引用,他为此付出的精力可见一斑。也正因此,本书的价值才愈发珍贵,只发了两章就从其余追求量产的作家中脱颖而出。语句的优美只消试举两例即可:开头:“黑色天鹅绒帘幕轻轻晃动,在痉挛似地微幅震动过后,随即缓慢起伏,逐渐往左右滑开。炫目的白光转眼收束,成为舞台上鲜明的光圈。光圈中出现了一位妖精似的年轻舞者,她纤细的双脚套着芭蕾舞鞋,丰满的下半身裹着只及腰间的轻纱,如此大胆的打扮,正完美地衬托出她珍珠般的肌肤极端冶艳迷人的魅力”中:“当时元晴的梦想是手上提着二十四色粉蜡笔——能够调和出微妙的色调——的漂亮盒子,描绘出令人远眺叹息的晚霞,将淡淡的水色如湖泊般扩散,让金色、橙色与朱色云彩的岛屿呈现南国风情的光辉一刻,然后画下仿佛可以食用的树梢、带着分不清是绿色或紫色光芒的柔软新鲜嫩叶。”结尾:“朱红色转为橙色的晚霞在上空飘移,芥末色窗帘这时突然微微晃动,如轻微的痉挛般迅速轻摇,形成骤然翻身的波纹,窗帘被缓缓地从左右拉上,静静站立的黑影立刻被完全遮住了”不要在意是不是刻意雕琢了,唯一的力作能不好好对待么,希望大家能看下去,你能感悟的将远比我能写的多。

九种献给虚无的供物

一、苍司献上的给父亲的供物。虚无:死者供物:橙二郎因为紫司郎和堇三郎都在人间惨剧中死去,因为他应当和紫司郎一起完成该隐与亚伯的悲剧,因为只有这样紫司郎的死才能在苍司心中被认为是有意义和有尊严,所以橙二郎必被当做给虚无(死者)的供物献上。二、书中所有的死者都是献给虚无的供物。虚无:“观众”们“毫无责任的好奇心”供物:(1)紫司郎三兄弟,红司,玄次,皓吉,吟作和圣母园九十多位老人。他们的死是对犯罪妄想者和侦探妄想者们的满足,他们是献给疯狂的妄想的供物。(2)现实社会中所有在犯罪事件中死亡的人(犯罪者与被害者)就是人类会从窥探和谈论他人的悲剧中获得极大满足的心理。三、牟礼田献给自己的脱了轨的诡计。虚无:牟礼田的私念供物:苍司和案中的死者们牟礼田说过,苍司对他有着“不可思议的诱惑”,他希望看着他“自断崖坠落,而后又生出新的翅膀”。他以制止苍司自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为诡计的创作者,操控者同时又是解答者,献给自己曾有的虚无幻想。四、现实世界的所有犯罪。虚无:现实世界供物:所有犯罪(应该不是所有,但书中有把犯罪笼统的归纳的意思)这个现实世界,是指作者提炼出的(参考书中1954和1955年众多的犯罪事件),缺乏有说服力的动机的犯罪爆炸式的涌现的时代。人们在现实中犯罪,看似仅仅是出于冲动和妄想。而现实作为冲动和妄想得以实现的巨大舞台,似乎本身就变成了妄想(虚无)的一部分。也许作者想说,种种难以捉摸其原因的恶劣犯罪,使人性也变得难以捉摸,使现实也变得失控和疯狂。五、现实是献给幻想的供物。虚无:幻想世界供物:现实世界即书中所说的,精神病院的铁窗究竟哪面是内,哪面是外。当现实世界比所有的幻想都还疯狂的时候,究竟何者应被称为现实,而何者是幻想?或者如前一条所说的,如果这种(邪恶的犯罪与莫名的自然力所造成的悲剧大量产生)的境况不能加以改变,现实世界也许会被一个疯狂的幻想世界所吞噬。插一句嘴,在这种情况下,苍司其实也一直是挣扎于两种想法之间:(1) “因为受不了现实,想躲非人的现实,那很正常。但是,你没注意到,只有我躲不了吗?””很不巧,我并没有阴阳倒错的感觉,也不会是满足于虚构的恋人或玫瑰的幻想家。 “苍司因逃脱不了现实而不得不直面着痛苦,这种强迫式的压力终于使他绷断了弦,渴望展开实质的报复。(2) “这一连串的怠惰,为何会发生在人类之间? ““在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吧?即使到了现在,我还是认为,那是一群疯子犯下的错误。"这是在说了(1)中的话后,苍司紧接着又说出的。可以看出苍司其实又是不愿相信父亲会如此轻率而愚蠢的死亡的。于是苍司很典型地陷入了不愿相信现实却又逃脱不了现实,时而觉得自己深陷现实,时而又觉得所有发生的都不是现实的境况里。六、幻想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供物被吞噬虚无:现实世界供物:幻想世界当最邪恶的犯罪不是存在与幻想而是存在于现实的时候,现实世界就成为了一个极其强势的存在,是万恶之源。如果这么理解,可以设想也许作者想说,归根结底是最残酷的其实是现实。不过介于书中浓厚的幻想气氛和对人物心理的极其细心的刻画,个人觉得他想表达的不是这个,是与此相反的。另外一些献给虚无的供物:七、冰沼家后院的那棵发光玫瑰书中直接指出它叫”献给虚无的供物“八、绿司真正的绿司从未来到人世,这个名字之下的这个空荡荡的孩子,是献给冰沼家的不存在的绿玫瑰。九、黄司不存在的黄玫瑰,早就死去的黄司,何止是献给虚无的供物,简直是蹩脚侦探的救世主...其实作者通过虚无和供物在书的最后是传达了某些深刻的社会意义的,部分可参照前六条。字数原因不详细说明了,意义什么的不同的人得不同的体会吧。PS:原以为这本的结构会比《匣中失乐》简单,没想到是深藏不露的,简直千头万绪...不过书真的很好。

薔薇の殺意

  看完小说后就激起了想看电视剧的冲动,但是除了以下这点网上资料外就找不到更多资源了。有哪位达人知道哪里可以下载到吗?感激不尽!      ドラマ名称:薔薇の殺意~虚無への供物(ふりがな ばらのさつい~きょむへのくもつ)   キー局:NHK BS-2   放送期間:1997/01/26~1997/03/02   放送時間:日曜日 21:00-21:45   番組名:BS日曜連続ドラマ   主な出演:深津絵里、仲村トオル、遠藤雅、川本淳一、北村和夫、佐々木すみ江、吹越満、小嶺麗奈、國村隼、片桐千里   主な脚本:奥寺佐渡子   主な演出:平山秀幸   制作会社:NHK(共同制作:ケイファクトリー、NHKエンタープライズ21)   原作:中井英夫   久生(深津絵里)はバーで知り合った藍司(遠藤雅)の屋敷に招かれ、彼のいとこの紅司(川本淳一)と蒼司(仲村トオル)を紹介される。翌日、紅司が心臓麻痺で死亡する。   HP:http://homepage1.nifty.com/puuta/kyomu.htm   http://www.asahi-net.or.jp/~WL5K-KRD/KANSO/KYOMU.htm

虚无无处不在

说句实话有些东西确实没有看懂。一家的悲剧,似乎成了众多人的思想玩物。一个复杂的起承转合,最后淡然收场。无法理解凶手杀人的理念,无法想象巧合之下一蹴而就的莫明推理。众多未解释的谜团,比如玄次双亲去世的真相,比如他自己自杀的缘由,比如敬老院多出的尸体。那么多推理后推翻再推翻的论点,让人看不清真相,让人无法相信事件的结束以及是否下一秒又出现新的论点去让人信服。似乎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若是好好斟酌,必会发现更多疑点。当然也许是没有弄懂内涵,让我觉得这么一本厚厚的推理奇书文雅地过于故弄玄虚了。

二周目阅毕观感

我是不记得第一次读是什么时候了,不过那个年龄本来就不能让人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次重读感觉上也像第一次读一样,也或许因此,得以用与以前不同的眼光的审美来看待,倒是可喜可贺。本来是想直接来一句评价“烂到一定境界”的,但是想想又或许被批判为过于情绪化所以还是冷静地简单分析一下之所以会给我这样印象的原因。既然是被称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一,那么这本书在推理以及推理之外都应该有其所谓称得上奇书的部分。就以推理而论,如果将400来页的空想扯淡和自以为是的强加逻辑所构建出来的侦探游戏当成是“推理”部分的话,那么出乎意料的奇想有了,不断逆转反复的拆解推倒也有了,伪解答和多重解答的相互攻伐也有了,排除掉那些让我个人无法认同的逻辑缺失和装模作样,单纯而论作为推理小说推理的部分的确厚实且诚意满满,虽然谜底是坑爹向但是个人还是能够接受,倒不如说如果不是坑爹向的话这本书也就只剩让人摔的价值了。所谓烂到一定境界,当然能够从字面上解读是贬义,但是另一方面既然已成境界倒也可以做正面的解读。所以解答的坑爹向在此能够说是完全必要的,毕竟用400来页篇幅构造出一个荒诞且令人厌恶的本格推理世界不用坑爹向来个大大的逆转与讽刺,就是在对不起这本书所表达出来的对于本格解谜的嘲讽。作为推理之外能让人称为奇书的部分大概就是这样吧。如果抱着作者在于讽刺的态度阅读,所有的不合理倒是能够找到最为合理的解答,400来页的假象轰然倒塌,一个被讥讽为自以为是骗小孩的本格世界其荒诞性与不合理性也被确实地暴露了出来。不过若仅止于此,大概也算不上什么奇异,作者笔锋一转,接着就借题发挥跟着批判所谓的看客心理与猎奇心态的丑陋,虽然借着最后的控诉表达了一半的疯子逻辑,但是另一半确实是能够令人深思的所在。借着推理的外衣表达的批判性讽刺剧,若明确这一点,或许就多说无益了,一切就只能等着读者自行思考。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曲解,若果作者本意只是想写一本坑爹流本格推理小说,那么我也无话可说。但文学评论本来就是如此主观与曲解的东西,就如同看客心理一般,人类的才能还远远不能达到所谓的理解,说到底人类也不过只是从自我出发的动物,所以如何解读,看的或许不是作者,而在于读者罢。虽然如此,但我仍吝啬地不想给予高分。我不知道新星版内页上写的四大奇书中最优美最具文学性到底是公认还是仅仅是出版社的噱头,我也未能拜读原文也不晓得作为日文的观感是否如此,但就我对于小说的审美,仅仅从字段构成中,我还是深刻地认为中井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出那个年代文学所应该的美感与魅力。当然,或许三周目时,又会有不同的见解,读书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罢。

个人对献给虚无的供物的解析

罗列一下案件:1、红司之死2、圣母院纵火事件3、橙二郎之死4、玄次之死解说:1、红司为意外身亡,书中已明确说明2、意外3、苍司主犯,藤木田老人间接凶手(没有阻止并为苍司创造了机会),牟礼田间接促成了杀人案的发生4、真相就如警察所推断的那样,玄次的父亲杀害了他的母亲并上吊了,玄次与晧吉争吵后的确如他所言喝下毒药自杀了(至于晧吉消失之谜:金造听到声音其实晧吉确实还在屋内,关上门时晧吉已经从玄关离开了,证据是书中已有描述,关于这点金造自己也没能确定,就像结尾所说的,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杀人案,而牟礼田小说的黄司与君子合谋的则完全是虚构了)——————————————————————————————————————中井英夫的控诉整本书以洞爷丸号沉没为导火索,发生了一系列的案件,其中只有橙二郎之死为谋杀,其他的都是普通的灾难,洞爷丸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明知预报有暴风雨还要出航)、黄变米、圣母院疏忽造成的大灾难等等,明明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却发生了,作者对这种社会现象表示强烈的不满,献给虚无的供物可以说是中井英夫对当时日本社会做出的红果果的控诉——————————————————————————————————————个人感言真是不错啊,我看得很爽!

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中真正的文学作品

终于收集齐日本的四大推理奇书,当看完《献给虚无的供物》时,心里叹了一口气,总算费劲的完全理解四大奇书中的唯一一本了。四大奇书之奇,确实非我此等脑力不足的人能理解的。像《脑髓地狱》,只要一想到内容,我就感觉自己要口吐白沫般的难以忍受;《黑死馆杀人事件》,卖弄学问的作者创作出一本内容复杂到极致,让人几欲抓狂的推理小说;《匣中失乐》还好,镜像般的内容虽然有引人误解的歧义,但毕竟还是读得下去,也感受到了其中的有趣之处;而到了这本《献给虚无的供物》,其优美的文笔和精致巧妙的推理故事,令人豁然开朗。中井英夫,是日本四大推理奇人中的文学家!《献给虚无的供物》,是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中真正的文学作品!喜欢的原因有几个:第一是纯本格的密室杀人事件,原汁原味,令人产生了推敲的乐趣和兴致;第二是作者以颜色设定人物角色的名字,“红司”、“蓝司”、“苍司”“澄二郎”……并以宝石颜色为小说中故事追溯的根源,既鲜明又容易记住;第三是叙述的文字通俗易懂,虽然书中也有不少引经论典的内容,还有宗教的元素、物理的计算公式、却恰到好处,既能增添故事的奇妙性,在高深之余,还能让人理解透彻;第四则是带着传说色彩的死亡,在故事中起到令人分心的意义,并弱化了凶手的存在性。第五则是层层叠加的内容,值得反复推敲,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看完整本书后,确实感受到真正属于文学的魅力与属于推理的精巧完美结合的文本。当然,这一本书也不是那种可以一看就懂的故事,但是,与过于直白的推理小说相比,则有着可以细细品读,缓慢推敲的好处;而与其他三大奇书相比,则更加富有可读性与现实性。看完后,不知为何,心里始终还残存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献给虚无的供物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