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8-1
ISBN:9787805674391
作者:马克・吐温
页数:357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珍品。海明威曾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在它面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这部作品仅在1900年至1974年,便被美国电影界7次拍成电影。此外,英国、英联等国也都多次将其搬上银幕,仅此一点,即足可见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如何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赫克尔这个勇于反抗和冒险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早期症状国人所追求的开拓和创新精神,从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

书籍目录

译者序
通令
作者说明
第一章 教赫克学文明规矩――华珍小姐――汤姆・莎耶在等候
第二章 两个孩子逃过了杰姆的搜寻――汤姆・莎耶的帮伙――精心作出的计划
第三章 全身查看了一遍――主日得胜――“汤姆・莎耶的一次谎话”
第四章 赫克与法官――迷信
第五章 赫克的父亲――好父亲――改造
第六章 他控告法官撒切尔――赫克决定要出走――政治经济学言论――折腾
第七章 守候着他――给锁在木屋里 ――把尸体沉下去――歇息
第八章 睡在林子里――打捞起死者――察勘全岛――发现了杰姆――杰姆的出逃――预兆――“巴伦”
第九章 山洞――漂流的屋子
第十章 发现――“老汉克・朋格”――男扮女装
第十一章 赫克和村妇――搜捕――支吾搪塞――去高申
……
附录

前言

  许汝祉  马克?吐温(1835-1910)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1884,简称《哈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十年前(1984),美国文坛为《哈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哈克》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  这是因为《哈克》的意义不一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其他的名家像艾略特、屈里林、巴灵顿、福克纳等,都有类似的评价。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检验,《哈克》之为雅俗共赏、老少成宜的世界名著,殆已成定论。  《哈克》的意义,事实上已经超出文学的领域而成为美国文化的珍品。在20世纪,电影、电视等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其影响之大,常使世人为之惊叹。这在美国尤其如此。而回顾美国的电影史,自从第一架活动电影机于1895年发明,百年来却一直偏爱马克·吐温迷人的小说,尤其是《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美国电影界在1900年便拍了《汤姆·索耶历险记》的黑白片。1917年拍了《哈克与汤姆》黑白片。1920年又拍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黑白片。拍片的公司为著名的派拉蒙电影公司,导演为著名导演威廉·特蒙特·泰勒。哈克由路维斯·索斯卡勃扮演,“国王”由汤姆·奥·贝茨扮演,“公爵”由考拉尔·亨佛莱扮演,杰姆由乔治‘李特扮演。当时的《纽约时报》对影片作了好评。  在市场经济国家,观众、票房价值决定电影公司的选题。观众并未满足于看过一次《哈克》就算了。于是在第一部黑白片以后的十一年,同一个公司再一次拍了《哈克》,全长七十三分钟。在这以后八年(1939),另一家公司,米高梅公司又拍了《哈克》,这一次扮演哈克的乃著名童星密克·隆尼。  同一个公司(米高梅),在二十一年后(1960),第一次把《哈克》拍成彩色片,由埃迪·霍格斯扮演哈克。又十四年以后(1974)国艺术家—,读者文摘拍了彩色片《哈克》。从1920年到1974年,历时半个世纪,同一部小说《哈克》,在美国拍成黑白片与彩色片,前后达五次。一部文学名著,成为文化上如此被热爱的珍品,也许还不多吧。  意味深长的是,马克·吐温的作品,包括《哈克》,不仅成了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化的珍品,也为俄国人所喜爱。据一个资料记载,从二十年代的早期到四十年代,在前苏联发行的马克·吐温的作品,达三百万册之多。美国的苏联文学专家第明·勃朗教授说,“在苏联,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有意思的是前苏联还把《哈克》拍成电影,那是1973年的事。虽然当时还是冷战的年代,苏联著名的电影制片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把《哈克》拍成了电影。导演为著名导演乔治·纳·丹尼莉娅。哈克由小学四年级学生、十一岁的卢马·马第亚诺夫扮演。场景摄于第聂伯河上和波罗的海地区(原立陶宛)。当地的大河及河上市镇,颇类似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  此外至少有两次拍成电视,一次是1975年,又一次是1978年。  另外像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电影公司在1965年把《哈克》拍成三集彩色的教育电影。1975年,ABC电影公司拍了九十分钟的《哈克》彩色片。1978年,西克一苏恩名著出版公司拍了九十七分钟的《哈克》彩色片。  凡是这些都表明了《哈克》既是美国文学珍品,又是美国文化珍品,并影响及于世界各国。而且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文学名著,并非停留于文学本身,或停留于某些政治考虑而成为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美丑善恶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发生强大影响的东西,这样的文化审美的观念正逐渐风靡世界。  是什么样的艺术魅力使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读者如此喜爱《哈克》呢?是它给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读者打开了一个独特的富于美国式幽默气质的心灵世界,一个西部开发时期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进行豪迈拓殖时幽默气质的心灵世界。幽默逗人发笑,幽默蕴含着智慧,幽默乃机智的闪光。这样的幽默与塞万提斯笔下没落骑士阶级战风车的幽默又不一样,乃是美国“西进”与“南下”声中千千万万勤劳的老百姓,这些强者在生活中的表现。它启发人笑着面对人生,面对坎坷曲折,怀着活泼的生机,开拓前进,因而是独特的,是美国式的,平头百姓的。作品迷人的奥秘也许正在于此。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传统以温柔敦厚见长,现代则以热情抒发见长。因而中国读者对《哈克》中活泼泼的幽默,由于审美习惯反差的原因,感受反倒会特别敏锐,也能得到特别强烈的审美享受。书一打-开,就读到哈克、汤姆等这些孩子结成“强盗帮”,写了血书,效法罗宾汉这类英雄好汉,敢于“拦路抢劫”,敢于“杀人”。一次得到密报,有西班牙商人和阿拉伯富翁,要带着二百头大象,六百头骆驼,一千多头驮骡,载满了珍宝,经过附近一座山岭。这伙“强盗帮”便埋伏在林中,一声令下,冲下山去。,可是哪里有什么大象、骆驼的影子,只是一群教会办的主日学校的小学生在野餐,被他们冲散了。原来“强盗帮”成立了一个月光景,“既没有抢人,也没有杀人,只是当做那样罢了。”可这“当做那样”的幽默,既是孩子们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又闪耀着当年开拓者的孩子们粗犷、豪迈的心灵世界,多么令人神任。  儿童如此,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当年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粗犷的幽默气质,更是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哈克从自己的木筏子上跳下水去,泅近一个大木筏,偷偷爬上去,在一片黑暗中偷听到一个水手在边跳边唱,“喔嚯!我是当年从阿肯色州荒野上来的铁下巴,铜肚子,骑铜马,杀人不偿命的老牌魔王!一顿早饭要吃十九条鳄鱼,一桶威士忌酒。有病的日子里,一顿要吃一筐响尾蛇,外加一个死人!我瞧一眼,能叫千年岩石裂成两半。”“西进”声中流传于边疆的歌词,何等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拓殖者与水手们的豪迈、粗犷的气概与幽默的气质。  从原文欣赏《哈克》的读者,也许可以仔细琢磨一下“国王”口里把那个Bridgewater公爵(勃里奇华特公爵)念成了Bilgewater公爵,(毕奇华特公爵)有何等魔法般的妙用。两三个字母之差,“桥下之水公爵”念成了“舱里之水公爵”桥下的活水清又清,可船舱里的积水:水手们和水上人家都知道,那是又脏又臭。这样的幽默叫人发笑,给人愉悦,又表现了鄙弃之情,叫人在幽默中潜移默化,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这种马克·吐温式的、当年美国式的幽默,在世界文学史上曾独领风骚,现在有些人也许还体会得有所不足,因而重温一下马克·吐温当年独到的见解,可能是有益的。马克·吐温在写完《哈克》后的一年(1885),在其《怎样说故事》这个名篇中说:我并不自夸懂得一个故事应该讲些什么,我只是能自称懂得一个故事应该怎么个讲法。因为这么好多好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和那些讲故事的行家里手在一起。  故事有各种各样,不过其中有一种最难驾驭,幽默的故事。我主要谈的正是这么一种故事。幽默的故事是美国的,喜剧的故事是英国的,机智的故事是法国的。  马克·吐温在完稿时已成长为美国文坛的巨人。他目击了四十到五十年间美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在写《哈克》前两年,便已写出了《镀金时代》。他写出了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经济大发展的美国、发财狂潮席卷了一切的美国,实际上只是表面上镀了薄薄的一层金,里面却是包的一堆废铜烂铁,美国社会原来是个腐朽的社会。古往今来,曾有哪一个作家,给自己生活着的时代起了一个如此深刻而隽水、如此幽默的名字,并且为当时人们所认同,并为史家所接受呢?在写了《哈克》后的五年(1900),马克·吐温写了《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写出了“最诚实廉洁的市镇”原来是一群伪君子,在一袋金币面前,便露出了“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原形。同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马克·吐温在纽约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也是义和团”,“义和团是爱国的”。又六年,在1906年,高尔基为1905年的俄国革命来到美国筹募捐款,马克·吐温对高尔基的义举大力支持。由此可见,民主主义者的马克·吐温在写哈克对自由的追求,对新的文化的追求时,对当时的现实如何地失望。这令人失望的现实,更加深了这个当过报童、排字工人、矿工、水手与领港的作家对真正符合人民意志的自由与民主的期待。事实上,《哈克》中不乏后来称为黑色幽默以至荒诞派色彩的描写,特别是“国王”和“公爵”登场以后。因此,美国有的评论家称《哈克》为黑色幽默的先驱,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为其嫡传,这是有道理的。福克纳说:“甚至霍桑和亨利·詹姆斯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类似马克·吐温、惠特曼和桑德堡那样的美国的作冢。”从《哈克》与后来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血肉联系,也表明了《哈克》的独特的美国式小说的风格。  著名作家和评论家,马克·吐温的好友豪威尔斯说,“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为什么能这样说呢?新批评派大将克里恩斯·勃格克斯和洛勃特·华伦主编的《美国文学创作与作家》认为,马克·吐温写哈克,“用的是哈克自己的口语,仿佛粗俗,实乃神奇”,而不是用的往往刻板的叙述人的语言。用哈克的口语写,使“感情与事件融和”、“形式与效果一致”,从而创造了马克·吐温的风格。“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林肯解放了黑奴,马克·吐温解放了作家。”  马克·吐温这种运用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口语进行描叙的风格,确是他的卓越贡献,而异于巴尔扎克、狄更斯、霍桑,并影响及于20世纪一大批美国作家。综览《哈克》全书,从第一句开始,直到结束,始终发自“一个声音”,一个“我”。这个“我”,并非即是马克·吐温,不是一般传统的叙述人,而是穷孩子哈克。最终,也是这个“我”出走后不肯回那个家,不肯受那套文明规矩的束缚,而要继续闯荡天下,开拓前进。这“一个声音”也是“美国的灵魂”的一种表述,是马克·吐温捕捉住的时代的声音。受到这种“一个声音”的感动的,何止一个人。曾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著名电影名星莱奥纳尔·巴里摩尔九岁那年,亦即在1888年,也就是《哈克》出版后三年,随父见到了马克·吐温。兴奋之余,不禁为他朗诵了《哈克》全书末一段哈克的话,即不肯受“那一套文明规矩”的束缚,因而不肯返回那古板的家庭,而要闯荡江河,开创新的生活的那一段话。巴里摩尔这位著名演员回忆说,当时马克·吐温“一只手按住了九岁的孩子的胳膊,热泪盈眶”。马克·吐温美国式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艺术魅力之强大,这是动人的一例。  马克·吐温这位艺术大师、民主主义者,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当然有其不足之处。“有两个马克·吐温”,这是仰慕他的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的名句。也就是说,有一个不够深刻的一面的马克·吐温。另外像《哈克》,其结尾是否是败笔,也可商讨。但哈克那种对自由的追求,对民主社会的追求,对新的文化的追求,至今使遍及世界的读者,在读后为之心灵震撼。有的批评家曾称莎士比亚为“我们同时代的人”,如果我们称马克·吐温为“我们同时代的人”,不是也非常贴切吗?

内容概要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你要是没有看过一本叫做《汤姆?索耶历险记》的书,你就不会知道我这个人。不过这没有什么。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大体上讲的是实话。有些事是他生发开来的,不过大体上,他讲的是实话。不过,实话不实话算不了什么。我没有见过从来没有撒过一回谎的人。这一回不说,另外一回就说。葆莉姨妈也好,那位寡妇也好,也许还有玛丽,都这样。葆莉姨妈,就是汤姆的葆莉姨妈,还有玛丽,还有道格拉斯寡妇,有关她们的事,在那本书里都讲了,那是一本大体上讲实话的书,有些是生发开来的,这我在上面说过了。  那本书的结尾是这样:汤姆和我找到了强盗藏在那个山洞里的钱,这一下,我们就发了。我们俩,一人得了六千块钱,全是金灿灿的。把钱堆了起来,乍一看,好不吓人。后来,由撒切尔法官拿去放利息,我们俩每人每天得一块钱,一年到头,天天这样,真是多得叫人没办法。道格拉斯寡妇,她把我认做她的干儿子。她许下了话,要教我学学文明规矩。可是一天到晚,待在这间屋里,有多难受。你想,寡妇的行为举止,一桩桩,一件件,全都那么刻板,那么一本正经,这有多丧气。这样,到了我实在受不了的那一天,我就溜之大吉啦。我重新穿上了我原来的破衣烂衫,重新钻进了那只原本装糖的大木桶里,好不自由,好不逍遥自在。可是汤姆想方设法找到了我,说他要发起组织一个强盗帮,要是我能回到寡妇家,过得体体面面,就可以参加他们一起,于是我就回去了。  寡妇对我大哭了一场,把我叫做一只迷途的羔羊,还叫我别的许多名称,不过,她绝对没有什么恶意。她让我又穿上了新衣裳,我实在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是直冒汗,憋得难受。啊,这么一来,那老的一套就又重新开始啦。寡妇打铃开饭,你就得准时到。到了饭桌子跟前,你可不能马上吃起来,你得等着。等寡妇低下头来,朝饭菜叽里咕噜挑剔几句,尽管这些饭菜没什么好挑剔的。就是说,每道菜都是单做的。要是一桶杂七杂八的东西,那就不一样,各样菜和在一起烧,连汤带水,味道就格外鲜美。  吃过晚饭,她就拿出她那本书来,跟我讲摩西和蒲草箱的故事。我急得直冒汗,急着要弄清楚一切有关他的事。不过,她隔了一会儿才点明摩西是死了很久很久的了。这样,我就不再为他操什么心了,因为我对死了的人是根本没有兴趣的。  没有好久,我就想要抽烟,就要求寡妇答应我。可是她就是不答应。她说这是一种下流的习惯,又不卫生,要我从此不再抽。世界上有些人就是这么行事。一件事,来龙去脉,一窍不通,可偏偏要说三道四。摩西这人,与她非亲非故,对谁都没有什么用处,老早就死了,她偏要为他操心;可我做一件事,明明有点儿好处,她偏要找茬儿。再说,她自己就吸鼻烟,那当然是做得对的喽,因为是她这么做的嘛。她的妹妹华珍小姐,一个细挑身材的老小姐,戴一副眼镜,前不久才来和她同住。她拿来一本拼音课本,故意难为我。她逼着我死啃了近一个钟点,寡妇这才叫她歇口气。我实在再也熬不住了。可是又是闷死人的整整一个钟点,我实在烦躁得不行。华珍小姐会说:“别把你的一双脚搁在那上边,哈克贝里。”“别闹得嘎扎嘎扎响,哈克贝里,坐坐正。”一会儿又说,“别这么打呵欠,伸懒腰,哈克贝里,为什么不学得规矩些?”然后她跟我讲到有关那个坏地方的一切。我就说,我倒是愿意在那里,她就气坏了。我可并非心存恶意,我心里想的只是到个什么地方走动走动,我心里想的不过是换换环境,我决不挑三拣四。她说啊,我刚才说的那些话,全是下流坯说的话。要是她啊,她死也不肯说出那样的话来。她可是要活得规规矩矩,为了好升入那个好地方。啊,我看不出她要去的那个地方有什么好,所以我已经下定决心,决不干那样的事。不过,我从没有说出口。凶为一说出口,就只会惹麻烦,讨不到好。  她话匣子既然打开了,便不停地说下去,把有关那个好地方的一切,跟我说得没完没了。她说,在那边,一个人整天干的,只是这里走走,那里逛逛,一边弹着琴,一边唱着歌。如此这般,永永远远如此。因此我对这一些不怎么挂在心上,只是我从没有说出口来。我问她,据她看,汤姆会去那里吗,她说,他还差一截子呢。听了这个话,我满心欢喜,因为我要他跟我在一起。  华珍小姐不停地找我的茬,日子过得又累又寂寞。后来,她们招了些黑奴来,教他们做祷告,然后一个个地去睡觉。我上楼走进我的房问,手里拿着一根蜡烛,放在桌子上,然后在一张靠窗的椅子上坐下来,存心拣些有劲儿的事想想,可就是做不到。我只觉得寂寞孤单,真是恨不得死去的好。星星在一闪一闪,林子里树叶在簌簌作响。我听见一只猫头鹰,在远处,正为死者呜呜地哀鸣;还有一只夜鹰和一条狗正在为一个快死去的人嚎叫。还有那风声正想要在我耳边低声诉说,只是在诉说着什么,我捉摸不透。如此这般,不由得我浑身一阵阵颤抖。我又听见远处林子里鬼魂的声响。这个鬼,每逢他要把存在心头的话说出来,可又说不清,于是在坟墓里安不下身来,非得每个夜晚悲悲切切地到处飘飘荡荡。我真是丧魂落魄,十分害怕,但愿身边有个伴。一会儿,一只蜘蛛爬到我肩上,我一抹,抹到了蜡烛火头上。我没有动一个指头,它就烧焦了。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明白,这可是个不祥之兆,我认定准要有祸事临头。我便十分害怕,几乎把身上的衣服抖落在地。我立起身来,就地转了三圈,每转一圈,就在胸前画个十字。接着用线把头上一小绺头发给扎起来,让妖怪不能近身。不过,我还是不放心。人家把找到的一块马蹄铁给弄丢了,没有能钉在门上,才这么做的,可从没有听说,弄死了一只蜘蛛,也用这个办法消灾避祸。  我坐了下来,浑身直打颤,取出我的烟斗,抽了一口烟,因为屋子里到处像死一般静,所以寡妇不会知道我在抽烟。隔了好一会儿,我听到远处镇上的钟声敲响了。当当当,敲了十二下。然后又一片寂静,比原来还要静。不久,我听到一根枝桠折断声,在那树丛的黑暗深处,啊,有什么东西在响动。我一动也不动地坐着静听。我立刻听到隐隐约约从那边传来“咪呜,咪呜”的声音,多好啊!我也发出“咪呜,咪呜”声,尽量越轻越好。接着,我吹熄了蜡烛,爬出窗口,爬到了棚屋顶上。再溜下草地,爬进树丛。千真万确,汤姆正等着我哩。

图书封面


 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从这里面的汤姆的表现来看,我是不会看《汤姆沙耶历险记》了
  •     不多的几个续书超越前作的作品。现在看来不是很适合孩子看呢。
  •     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姊妹篇,进入洞察人性的作家的内心世界历险.
  •     趣
  •     已藏(人名翻译有点别扭)复本
  •     黑白配,男生男生配=。=
  •     好早前看过的
  •     感觉没有汤姆索耶有意思。
  •     2009-01-19 Jack.
  •     可爱的孩子们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