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变形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城堡·变形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1
ISBN:9787544712200
作者:(奥) 卡夫卡
页数:347页

后记

阅读卡夫卡的作品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迷宫。这个迷宫是由卡夫卡和他的作品组合而成的。没有人能够声称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卡夫卡的作品,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对于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我们所有的读解都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误解。法国著名评论家布朗肖曾说:“也许,卡夫卡试图销毁他的作品的原因就在于,对于他来说,它们似乎注定要引起全世界的误解……当我们看到他那些不该发表的著作被一再地重版,他那永恒的艺术创造被视为历史的某种注释,我们禁不住询问自己,也许卡夫卡本人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发生在巨大的成功中的灾难?也许他确实希望消失掉,也像一个谜不愿为人所发现一样。”但是,卡夫卡并非有意识地要给阐释者设置障碍,创造一个迷宫并不是他写作的主要目的。卡夫卡并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他自己正是那潜在的读者和阐释者。对于他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为自己表现那些无法表现的东西。我们不该错认为卡夫卡曾有意识地想方设法逃避人们的阐释,更不该认为卡夫卡的创作中最需要阐释的正是这样一种逃避。卡夫卡的文学世界基本上是一个构筑在无数寓言故事之上的寓言性世界,它蕴涵了无数“独特的、孤立的意义”;卡夫卡的迷宫其实是一座语言迷宫,因为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寓言性的。任何试图把卡夫卡的世界定位在狭隘的国家、种族、宗教、政治意识形态或某种特殊的文学流派之内的举动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应该承认,关于卡夫卡创作的那些具有无限反射能力的寓言,任何解读都只是我们自身对于卡夫卡的世界的某种反应。

作者简介

《变形记城堡》内容简介: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魔法师”、“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全部都是关于人类世界这个庞大的寓言体系的一部分,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卡夫卡用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象征洞悉人们生活的虚无、矛盾和荒谬,剖析人性的孤独、脆弱和绝望,以不朽而精辟的真知揭示生命及其生命置身其中的世界的所有真相。
《变形记城堡》收入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和《城堡》两部作品。

书籍目录

变形记
正文
城堡
正文
附录
《城堡》第一版后记
后记

编辑推荐

《变形记城堡》:经典译林

内容概要

作者:(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 译者:李文俊 米尚志

章节摘录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如今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栏上的声音,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要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该多好。”他想,但是完全办不到,平时他习惯于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再也不能采取那样的姿态了。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他试了至少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到那些拼命挣扎的腿,到后来他的腰部感到一种从未体味过的隐痛,才不得不罢休。“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上有点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头抬起来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着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起了一阵寒颤。他又滑下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比如,当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里登记取回的定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也许这样对我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后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他看了看柜子上滴滴答答响着的闹钟。“天哪!”他想道。已经六点半了,而时针还在悠悠然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马上就要七点差一刻了。闹钟难道没有响过吗?从床上可以看到闹钟明明是拨到四点钟的,显然它已经响过了。是的,不过在那震耳欲聋的响声里,难道真的能安宁地睡着吗?嗯,他睡得并不安宁,可是却正说明他还是睡得不坏。那么他现在该干什么呢?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发疯一般赶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他也觉得自己的精神不佳。而且即使他赶上这班车,还是逃不过上司的一顿申斥,因为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那班火车,这时早已回去报告他没有赶上了。那听差是老板的心腹,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那么,说自己病了行不行呢?不过这将是最最不愉快的事,而且也显得很可疑,因为他服务五年以来没有害过一次病。老板一定会亲自带了医药顾问一起来,一定会责怪他的父母怎么养出这样懒惰的儿子,他还会引证医药顾问的话,粗暴地把所有的理由都驳掉,在那个大夫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再说今天这种情况,大夫的话是不是真的不对呢?格里高尔觉得身体挺不错,除了有些困乏,这在如此长久的一次睡眠以后实在有些多余,另外,他甚至觉得特别饿。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他床头后面的门上传来了轻轻的一下叩门声。“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好温和的声音!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声时却不免大吃一惊。没错,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陪音似的,使他的话只有最初几个字才是清清楚楚的,接着马上就受到了干扰,弄得意义含混,使人家说不上到底听清楚没有。格里高尔本想回答得详细些,好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得简单地说:“是的,是的,谢谢你,妈妈,我这会儿正在起床呢。”隔着木门,外面一定听不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变化,因为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也满意了,就拖着步子走了开去。然而这场简短的对话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就响起了他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道,“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他同时回答了他们两个人:“我马上就好了。”他把声音发得更清晰,说完一个字过一会儿才说另一个字,尽力使他的声音显得正常。于是他父亲走回去吃他的早饭了,他妹妹却低声地说:“格里高尔,开开门吧,求求你。”可是他并不想开门,他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首先他要静悄悄地不受打扰地起床,穿好衣服,最要紧的是吃饱早饭,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他非常明白,躺在床上瞎想一气是想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他还记得过去也许是因为睡觉姿势不好,躺在床上时往往会觉得这儿那儿隐隐作痛,及至起来,就知道纯属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地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要掀掉被子很容易,他只需把身子稍稍一抬,被子就自己滑下来了。可是下一个动作就非常之困难,特别是因为他的身子宽得出奇。他得要有手和胳臂才能让自己坐起来,可是他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却完全无法控制。他想屈起其中的一条腿,可是它偏偏伸得笔直;等他终于让它听从自己的指挥时,所有别的腿却莫名其妙地乱动不已。“总是待在床上有什么意思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他想,下身先下去一定可以使自己离床,可是他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下身,脑子里根本没有概念,不知道要移动下身真是难上加难,挪动起来是那样的迟缓;所以到最后,他烦死了,就用尽全力鲁莽地把身子一甩,不料方向算错,重重地撞在床脚上,一阵彻骨的痛楚使他明白,如今他身上最敏感的地方也许正是他的下身。于是他就打算先让上身离床,他小心翼翼地把头部一点点挪向床沿。这却毫不困难,他的身躯虽然又宽又大,也终于跟着头部移动了。可是,等到头部终于悬在床边上,他又害怕起来,不敢再前进了,因为,老实说,如果他就这样让自己掉下去,不摔坏脑袋才怪呢。他现在最要紧的是保持清醒,特别是现在,他宁愿继续待在床上。可是重复了几遍同样的努力以后,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还是恢复了原来的姿势躺着,一面瞧他那些细腿在难以置信地更疯狂地挣扎;格里高尔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荒唐的混乱处境,他就再一次告诉自己,待在床上是不行的,最最合理的做法还是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极渺茫的希望。可是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提醒自己,冷静地、极其冷静地考虑到最最微小的可能性还是比不顾一切地蛮干强得多。这时际,他尽力集中眼光望向窗外,可是不幸得很,早晨的浓雾把狭街对面的房子也都裹上了,看来天气一时不会好转,这就使他更加得不到鼓励和安慰了。“已经七点钟了,”闹钟再度敲响时,他对自己说,“已经七点钟了,可是雾还这么重。”有片刻工夫,他静静地躺着,轻轻地呼吸着,仿佛这样一养神什么都会恢复正常似的。可是接着他又对自己说:“七点一刻前我无论如何非得离开床铺不可,到那时一定会有人从公司里来找我,因为不到七点公司就开门了。”于是他开始有节奏地来回晃动自己的整个身子,想把自己甩出床去。倘若他这样翻下床去,可以昂起脑袋,头部不至于受伤。他的背似乎很硬,看来跌在地毯上并不打紧。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巨大响声,这声音一定会在所有的房间里引起焦虑,即使不是恐惧。可是,他还是得冒这个险。当他已经将半个身子探到床外的时候——这个新方法与其说是苦事,不如说是游戏,因为他只需来回晃动,逐渐挪过去就行了——他忽然想起如果有人帮忙,这件事该是多么简单。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就足够了;他们只需把胳臂伸到他那圆鼓鼓的背后,抬他下床,放下他们的负担,然后耐心地等他在地板上翻过身来就行了,一碰到地板他的腿自然会发挥作用的。那么,姑且不管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他是否真的应该叫人帮忙呢?尽管处境非常困难,想到这一层,他却禁不住透出一丝微笑。他使劲地摇动着,身子已经探出不少,快要失去平衡了,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前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里派什么人来了。”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一时之间周围一片静默。“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可是使女当然还是跟往常一样踏着沉重的步子去开门了。格里高尔听到客人的第_声招呼就马上知道这是谁——是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了。真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们的一个职员,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与其说格里高尔下了决心,倒不如说他因为想到这些事非常激动,因而用尽全力把自己甩出了床外。砰的一声很响,但总算没有响得吓人。地毯把他坠落的声音减弱了几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愤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那里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了。”秘书主任在左面房间里说。格里高尔试图设想,今天他身上发生的事有一天也让秘书主任碰上了;谁也不敢担保不会出这样的事。可是仿佛给他的设想一个粗暴的回答似的,秘书主任在隔壁房间里坚定地走了几步,他那漆皮鞋子发出了吱嘎吱嘎的声音。从右面的房间里,他妹妹用耳语向他通报消息:“格里高尔,秘书主任来了。”“我知道了。”格里高尔低声嘟哝道,但是没有勇气提高嗓门让妹妹听到他的声音。“格里高尔,”这时候父亲在左边房间里说话了,“秘书主任来了,他要知道为什么你没能赶上早晨的火车。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跟他说。另外,他还要亲自和你谈话。所以,请你开门吧。他度量大,对你房间里的凌乱不会见怪的。”“早上好,萨姆沙先生。”与此同时,秘书主任和蔼地招呼道。“他不舒服呢。”母亲对客人说。这时他父亲继续隔着门在说话:“他不舒服,先生,相信我吧。他还能为了什么原因误车呢!这孩子只知道操心公事,他晚上从来不出去,连我瞧着都要生气了;这几天来他没有出差,可他天天晚上都守在家里。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桌子旁边,看看报,或是把火车时刻表翻来覆去地看。他唯一的消遣就是做木工活儿。比如说,他花了两三个晚上刻了一个小镜框;您看到它那么漂亮一定会感到惊奇;这镜框挂在他房间里;再过一分钟等格里高尔开门您就会看到了。你的光临真叫我高兴,先生;我们怎么也没法使他开门;他真是固执;我敢说他一定是病了,虽然他早晨硬说没病。”“我马上来了。”格里高尔慢吞吞地小心翼翼地说,可是却寸步也没有移动,生怕漏过他们谈话中的每一个字。“我也想不出有什么别的原因,太太,”秘书主任说,“我希望不是什么大病。虽然另一方面我不得不说,不知该算福气呢还是晦气,我们这些做买卖的往往就得不把这些小毛小病当作一回事,因为买卖嘛总是要做的。”“喂,秘书主任现在能进来了吗?”格里高尔的父亲不耐烦地问,又敲起门来了。“不行。”格里高尔回答。这声拒绝以后,在左面房间里是一阵令人痛苦的寂静;右面房间里他妹妹啜泣起来了。

图书封面


 城堡·变形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摘自《大洋网》 作者:洪 烛模仿是有市场的,它是一门手艺。会操作这门手艺的人,也是有市场的。在文学中尤其如此。中国的作家喜欢模仿西方,即使在某些知名人士的作品里,我也能意外地发现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或福克纳的影子——但没有谁指出,他们套着一件偷来的皮夹克。或许在某种场合,上装是允许相互交换的,只要内衣是属于自己的就可以了。可惜我个人还是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从当铺里廉价租借的外套,甚至不如“皇帝的新衣”真实呢。这是否属于一种洁癖?我不希望从年轻的同行们身上,闻见樟脑丸陈旧的气息——除非你天生就是一个老古董。  博尔赫斯有“作家们的作家”之称——大家承认他是一位专事为作家们写作的作家。他提供了一批高贵的范本。应该说,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模仿,他是默许的——没准他是特意为素描课程的高材生打制了一尊尊典型而复杂的石膏像呢。我极其欣赏博氏的文字迷宫横溢的鬼气,同时又很警惕他那隐约的匠气——他更接近巨匠的境界。模仿他走钢丝的姿态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可行的。博尔赫斯本人毕竟就是靠间接经验(书籍与学识)写作的。只不过他“掉书袋”掉得花样翻新、令读者叹为观止罢了。  到目前为止,有一位大师在中国还未找到自己的传人——在其他国家估计也如此。他就是1924年死去的卡夫卡。卡夫卡好看而不好学。即使你能模仿他的文体、语气,也难以模仿其精神。即使模仿出他文字上的逞强,也模仿不出他精神上的示弱,他是以弱式来强化生命力的——只有他这样的忧郁症患者才能设想出一个男人变成一只无助的甲虫(《变形记》),才能在危机四伏的穴居生涯里营造一点可怜的安全感(《地洞》)。所以,别说模仿得像了,即使愿意一试——也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你面对的是一具无法把握的多棱体——它的陡峭,它的冷峻,全都是规则之外的。简直称得上鬼斧神工。  我把卡夫卡奉为真正的大师——或者说,大师中的大师。大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仅不必模仿别人,而且也是别人无法模仿的。他的成就是独创性以及不可模仿性的综合。卡夫卡是了不起的。他的父亲同样是“了不起”的——因为他无意识地造就了卡夫卡。我只知道他叫海尔曼,一个苦苦挣扎了半辈子终于白手起家的小富翁。他以商人的逻辑,粗暴干涉卡夫卡文人的天性:譬如反对他做文学青年,强迫他学习法律,希望他出人头地……他这种望子成龙的心理,常常是通过暴力来表现的:轻则呵斥,重则毒打。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架式。卡夫卡从小就以自己有一个怒吼的父亲为遗憾,并且深感恐惧与压抑。应该说,他是一个吓破了胆的孩子。我总是能从他的小说里读出胆怯的感觉。或许,恐惧本身并不恐怖,它是因为承受者的胆怯而显得恐怖——胆怯夸大了恐怖感。黑暗、疼痛、死亡,无不如此。卡夫卡是最胆小的小说家。  这种在现实中愈演愈烈的父子冲突,也隐晦地渗透进卡夫卡的作品里——造成他与世界的对立。他29岁时写的小说《判决》,可谓累计的父子矛盾最明显的反映。父亲说:“你本来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可是说到底,你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格奥尔格觉得自己被赶出了房间,一口气冲到河边,临跳水前还低声喊道:“亲爱的父母亲,我可一直是爱着你们的。”谁有这判决的权利?父亲吗?还是国王抑或上帝?谁服从了错误的判决而依然表白自己的爱?我想的却是另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假如给卡夫卡换一个父亲(就像给造反的农民换一个皇帝),他是否还能成为卡夫卡?至少,他将失去那种骨子里的反抗精神了。我想象不出一个失去了压力的(来自外界的,来自内心的)卡夫卡会是什么样子。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花花公子?命运不会开这样的玩笑。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命运都是一次性的——就像作废的易拉罐。  我又想起了卡夫卡,月亮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31岁的卡夫卡虽经征兵检查合格,但以现任重要职务为理由,免除兵役。在战争持续的四年时间里,这位战场外的逃兵,默默地在稿纸上耕耘,创作了大量作品(譬如《在流放地》、《审判》、《乡村医生》等)。他沉浸于一场自我的内战——对于他来说,这比窗外的世界大战更有意义。没有枪声的战斗反而是更激烈的,因为这意味着灵魂的厮杀。卡夫卡是害肺病死的,年仅41岁。遗嘱里要求好友马克斯•布洛德将自己所有作品“毫无例外地予给焚毁”。布洛德没有执行这一小小的火刑,反而将其全部著作(包括书信、日记)整理为九卷本出版了。他违背了亡友的遗愿,却使人类的文学史上避免了一次沉重的火灾。
  •     k来到村子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作者没有交代,或许他认为这不是问题的重点。总之,k来了。来之却不安之,故而才有故事的可能。问题依然在他为何而来。他可能是疲乏的旅人,可能是外地的流氓,但面对村人的盘问时,他说:“我是土地测量员,我还有两个助手正在路上呢!”轻率而不草率的城守施瓦策在与城堡的认证中竟然得到肯定的答复。k得以留下。神奇的是,第二天果真从城堡里来了两个助手,但k却在村长的解释下发现村里并不需要土地测量员。如此一来,自己的身份就变得非常尴尬。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加载村人与城堡之间动弹不得。赋予k身份的官员叫克拉姆,想要破局,便要找到克拉姆。 如此一来,弗丽达的出现也变得顺理成章。身为克拉姆情人的弗丽达是极好的联通村子与城堡的云梯,甚至比村长还牢固而有效得多。k从克拉姆手中夺过弗丽达的心,使之成为自己的未婚妻。任何感官敏锐的人都会发现两人情感的蹊跷。且不说两人奇迹般的一见钟情,单是一夜之后就宣布订婚就让人觉得一切事情都按某种计划发生。从k的角度讲,弗丽达作为克拉姆的前情妇,是一条由村子通向城堡的道路。同时,通过弗丽达成为自己的猎获物,k无形中获得了某种与克拉姆抗衡的资本。如果说初来乍到的k之所以没有饿死完全是依靠当局的施舍,而他对当局应当言听计行,那么他现在无疑在当局管辖的区域里发展了一些势力,获得了一些资本,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不再是无名小卒k,他是克拉姆的情人的情人,克拉姆的名片为他带来了无尽的荣光。k没有爱过弗丽达,这是他亲口承认的,他的目的不再是“我从哪里来”这个命题,早在与村长谈话时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他要获得的,是因种种原因缺席的自我存在的合法性,也就是“我是谁”这个命题。合法性的焦虑一直是k卑微的原因,合法性也是他始终奋斗的主题。为了合法性,他有时不得不戴上谦卑的面具,而在骨子里他仍旧骄傲地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弗丽达还是巴纳巴斯甚至碧瑟,在他看来都是通行城堡、对话当局的工具,转了一圈目光又落回自己。根据小说暗含的逻辑,第三个命题,我们都应想到,“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既简单而又复杂。我们自然都知道k要去的地方是城堡,但真的如此吗?k之所以要去城堡只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合法性的问题。到了城堡,问题可能被解决,也可能没有,或者他根本到不了城堡。总之,他的目光依然落在第二个问题,“我是谁”。城堡之于彼亦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是白纸黑字具有法律效力的印章。我以为,作者并不想讨论第三个问题,因为k在试图解决第二个问题时会耗费毕生的心力,然后他死了。死就是他要去的地方。但这同样也不是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死亡只是一种强制的终结,是瞬间的关闭,不是客观的目的。即便有人说“死亡只是穿越世界,如同朋友远涉重洋”,他所谈的也是终点,不是归宿。这是我对作者的洞察:不存在所谓归宿,因为我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由来,更无从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也就是我们 的意义。k的一生可以视为一个凡人的一生:莫名其妙地来了,以活着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直到死亡将这一进程中断。我们又可以如此理解:具有权威性而作为当局的城堡可以视为天堂,村民则是天堂的信徒。k大概是个无神论者,故而城堡在他心中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也是他与村民最大的不同。纵然弗丽达与阿玛利亚部分地扮演了城堡的反叛者角色,在她们心中,城堡的权威地位从未动摇。胆怯的否定恰恰是更为强烈的肯定。k不信奉权威,但又不得不依赖权威,实际上以自己的行动宣誓了对天堂的效忠。无神论者可以质疑天堂,但他们不得不以另一种形而上来替代这一种。洞穴不行,天堂不行,自然之法怎么样?人怎么样?总之要有意义。对意义的偏执一直以来使我们思考问题的困局。至于从官僚主义的角度理解小说,虽然合乎情理,却颇有买椟还珠之感。再至于柏罗德的后记,大大部分都是在胡说八道,水平连老子都不如。
  •     摘自《大洋网》 作者:仵从巨卡夫卡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A、B、C。正因此,国内关于卡夫卡的译介甚多,仅传记就有三种:德国人瓦根巴赫的《卡夫卡传》、英国人罗纳德•海曼的《卡夫卡传》、日本人三野大木的《怪笔孤魂:卡夫卡传》。读过这三种传记,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卡夫卡的一生都蜗居在布拉格这个小地方,他何以能从井中观天、知天,成为对本世纪的世界最具预见性、深刻性的大作家?  卡夫卡生也有限,仅41年。41年的时光全在布拉格度过:生活、成长、写作、供职工伤事故保险公司、患病而死。他也有短暂的外出:柏林、慕尼黑、威尼斯曾留履痕,但那或是养病、或是旅游、或是公务,皆浮光走马,非“生活”性质。卡夫卡可说是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也死于斯了。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在深入生活,是强调文学创作必须有深广的生活经验。然而用来解释卡夫卡,似不大通了。他有生活,但极有限。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卡夫卡能从有限的生活进入无限的世界呢?  其一,是卡夫卡在井中打井。用习惯的话说:向深处开掘。他开掘得太深了:从压抑的家庭思及窒息的社会;从傲横的父亲思及专制的权威;从供职的“工伤事故保险公司”思及庞大的社会官僚管理机构;从个人的处处受阻思及个体在与社会(系统)的对抗中必然失败的悲剧终局(象他的名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他从生活上升到思想,从思想上升为哲学,从个人上升到民族,从民族上升到人类。正因为这种超越,他的作品人物面目不明(仅标为字母K),地域位置不详,内容含义暧昧。这种具体规定的不明确性生成的意味的无穷性正是卡夫卡从具体的形而下到抽象的形而上的努力,也是他的“井中之井”。于是他终于掘穿了“地球”,横贯了东西。  其二,是卡夫卡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切艺术劳动必须的资质之一。想象力的强弱区分了艺术家的高下。卡夫卡凭藉它从井中跳出,飞翔于无限的艺术空间。比如他的名篇《变形记》,倘无超常的想象力,大约不会有如是之小说。连当代拉美的文学大师马尔克斯也是在偶然中读了《变形记》大受启发(他说:“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从而开辟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之旅。卡夫卡小说中出现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堡、在地洞中忐忑不安惶惶终日的鼹鼠、流放地令人毛骨悚然的行刑机、行踪诡谲神秘莫名的白马、关在囚笼贡献生命的饥饿艺术家等等,都是卡夫卡从井中想象的产物。这些寓言性质的意象成了言语难译的艺术密码。想象力成全了卡夫卡。想象力成就了卡夫卡。想象力使卡夫卡成为卡夫卡。  其三,是卡夫卡特殊的环境。首先是他的家。他那位精力旺盛、神色傲横、创家立业的父亲对成就他是功耶过耶?实在不能用一句话定义。没有专横的父亲,卡夫卡是否今日之卡夫卡?父亲造成了家庭紧张压抑的小气候。母亲的忧郁气质也并不产生更多暖色。这种小气候使他一天又一天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心。有此一由外向内的被迫性进入,才有了后来由内向外的主动性飞越。另外,家庭之外的社会大环境也在逼使卡夫卡内向。关于这个时代,恩格斯说:“在家长的大棒保护下的封建主义,宗法制度和奴颜婢膝的庸俗气味在任何国家都不象在奥地利那样完整无损。”“父亲”与“帝国”的大棒举在卡夫卡的两侧。即使他脑后长块反骨又能如何?倘若把他的背景再放大看,他是奥地利国籍、属德意志文化、在捷克人群体、系犹太人血统,这种多元的国际环境使他的内心更趋幽深、复杂,也自然使他在艺术世界的创造具备了浑厚底气。  成就卡夫卡的,还有一根本性原因,那就是他的天性与天资。就天性说,他敏感、抑郁、孤癖、胆怯、脆弱、富有正义感。一个如此天性的男孩子在上述的家庭、社会、时代环境里会有怎样的发展是可以想知的。敏感激发思想,抑郁导致悲观,孤癖必然内向,胆怯产生退避,脆弱不免妥协,而正义则生是非了。再说天资。他的悟性极高,自我分析力尤强。他看到一只鼹鼠被一只狗穷追时悟到了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于中又悟到人类社会小人物时时存在的恐惧,于是有了《地洞》。他从供职14年每日生活的办公室感悟到了官僚制度,感悟到了世界这个巨大的现代办公室系统。《诉讼》、《城堡》中迷宫般的官僚世界最早孕育于他在小小的办公室的体会。他还有自我分析的癖好与能力。自己的一个梦、一种心理、一种幻觉、一种死亡的体会、手帕上吐出的鲜血、一阵性冲动,都在他文学的解剖刀下。这种爱好已到了神经质的程度,但在文学表述中又令人奇怪地思路绵密、脉络明晰。知卡夫卡者,莫过卡夫卡了。  不承认天才是不行的,虽然哲人有汗水与勤奋之类的话,但那多是对我们庸常者的鼓励与安慰。天下勤奋流汗甚至死而不渝者众矣,然如卡夫卡者几?说得全面些:天性、天资、环境和他对文学的痴迷(可以没有家、没有女人、没有生命但不能没有写作),使卡夫卡从井中观天、从井中知天,成为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齐名的不朽大家。  卡夫卡是否个例呢?似不然。比如伟大的康德,一辈子未离开故乡小镇,但他的思想遍及世界;比如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终生不过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但他的短篇小说却享誉世界;比如英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布朗蒂三姐妹,生活在荒僻的约克郡哈沃斯谷地并被称为“风和荒野的孩子”,但今人谁不知《简爱》与《呼啸山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的,作家需要深入生活,但卡夫卡的故事(还有康德、博尔赫斯、布朗蒂姐妹)启示我们:坐井可以观天,亦可知天──只要天性、天资、环境偏宠了你!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卡夫卡荒诞的写法,对外国文学一直不来电,但还是要对卡夫卡高度的赞扬。看完后,也是思考很多。
  •     这是两本书的合集,得分开说。《变形记》还是没辜负期望,就算为那想象力也值得称赞一番,家人的丑恶嘴脸我也感受到了,虽然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表达这个。而读《城堡》的整个过程都没有让我觉得享受,感觉自己特浮躁,是那种看到一部烂片压忍着自己硬着头皮一定要看完倒要看看能烂成什么样的浮躁。阅读过程中一直都在猜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特别不好,而且根本就是无用功。看开头觉得想表达K这样的小人物不畏强权和阻挠勇于挑战,看中间觉得在骂官僚作风讽刺当局,看最后又觉得K也不是什么decent man。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看没看懂,看分析又觉得扯,尤其那位不顾卡爷遗嘱出版这书的朋友把城堡比喻成上帝觉得更扯。最后,我觉得,那个《后记》才是写得是最好的!!看书就是要见仁见智,不要瞎定义。你觉得是啥就是啥因为它也许啥也不是。
  •     读了三分之一,读惯了毛姆细腻的描述人物情感故事后,对卡夫卡的故事有点高原反应。。写法很新鲜,光是变形记这样的开头就让我觉得有点错愕了,到后来主人公作为甲虫的各种描述,是要观察甲虫多久才能想象出来。。本身很讨厌虫子,我是硬着头皮看完的。。只是觉得很悲惨,具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还需要捋一捋。。
  •     以前一直想买变形记,但是买不到,回来后才发现是因为太短了.........卡夫卡不愧是一代大师
  •     挺喜欢卡夫卡的城堡,老师让写有关的论文就进了一本。
  •     卡夫卡的经典之作,看过了买来收藏
  •     之前和同学谈及卡夫卡,认为他的作品看得让人瘆得慌。卡夫卡擅于通过详细的人物体验展现了无助的人以及可怕的官僚机器。不过感觉文章略话痨...
  •     卡夫卡的代表作。非常值得一个看。
  •     唯一看的一本能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书。当然一样也是遗作。
  •     我就是现代版的格里高尔,悲哀,哪天我失去工作了,我家里也不会要我了……
  •     k.
  •     变形记看起来十分让人动容···城堡还没看完
  •     变形记读起来很生动有趣,仅仅只有大虫子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但是他满怀善意的眼里却是亲人逐渐冷漠厌恶的改变,一直到死亡。城堡读了一小段,看不懂了……
  •     弗兰茨卡夫卡的思想和情感真是特殊,书很好!
  •     卡夫卡写得很好。变形记展现了社会的变异导致了人的畸形。城堡中K,尤其是对于K的个人生活的描写,深有意境,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城堡”。建议配合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会对卡夫卡的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
  •     我从来不敢说我读懂了卡夫卡的什么,只能说我从卡夫卡的书中读到了什么。
  •     包装很好,价格合理。内容很好。
    全书内容印刷很好。
    当然最主要的是卡夫卡的作品,我觉得很好!!!!
  •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魔法师”、“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全部都是关于人类世界这个庞大的寓言体系的一部分,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卡夫卡用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象征洞悉人们生活的虚无、矛盾和荒谬,剖析人性的孤独、脆弱和绝望,以不朽而精辟的真知揭示生命及其生命置身其中的世界的所有真相。
  •     只看完了变形记。真他妈的……你还真不得不承认他的叙述是对的。
  •     是我比较喜欢的卡夫卡两篇小说之一。
  •     想看这本书很久了,现在终于有时间了,很喜欢卡夫卡的文字
  •     今天看完了变形记的部分,暂且给这本书三星。因为事实上这本书的情节想法都很吸引人,但是刚开头的压抑和恶心之感让我不能怎么喜欢这本书。而且就我个人来讲,我觉得这个版本的翻译实在是没什么出彩之处。当然也有很大的原因是我第一看这篇故事,并且我不知道作者的文风如何,但我觉得起码应该让我在看长句子的时候不用专门回去看上一两遍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吧…… 城堡看不下去了,也许因为我只是涉世未深的聒噪小人,并不能理解什么资本主义什么社会的什么不好......所以还是以后再拜读吧。
  •     卡夫卡的书每一本都值得细细品读
  •     并不是很欣赏这种风格
  •     文字的印刷不是很精致 装订还好 封面是硬壳的 看起来很有感觉~~
    现在还只看了变形记 另一部城堡还没有看 内容不错~~
  •     因为打算去布拉格,去卡夫卡的故居,所以买了这一版。不贵,但硬皮封面如此让人爱不释手。如果你会为一本书的装帧而掏钱,如果你喜欢卡夫卡,那就别错过了。
  •     城堡读不完了,变形记很好看。
  •     精装版不愧是精装版,就是不一样,硬皮的,书本不易弄坏·

    而且内容还好啦!能看得懂,而且字迹清晰,不缺页‘不掉页 质量很好

    本来变形记——城堡也挺好看的,买得值啊!!
  •     《变形记》很有意思,后面的《城堡》看不下去。
  •     卡夫卡经典,为他的思想性深深折服
  •     话唠啊这是 -_-!!!
  •     续借一次才读完,《变形记》相对来说短小精悍要表达的东西也比较明显,《城堡》就隐晦深刻多了,强行啃完,以为自己看得有点懂了,结果看到结尾卡夫卡基友以及名家的解读瞬间又觉得自己果然还是那么的无知啊233333!
  •     没怎么看懂。。 怪我咯。。。
  •     变形记写的太好了!
  •     看完这本书再也不想看外国书
  •     “在城堡和其他一些作品中,人们看到了巨大的官僚机器被居民的体验完整地建立了起来。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个官僚机器展示了居民的体验,而是后者展示了前者。这是卡夫卡叙述的实质,他对水珠的关注是为了让全部的海水自动呈现出来。”
  •     城堡一篇绝对绕晕
  •     卡夫卡的作品我都挺喜欢的哦!
  •     浓烈的卡夫卡式的风格,他的书不易读懂,但值得去看一看,多了解了解
  •     书质量不错,变形记真的很薄,大部分都是城堡的内容。因为是儿子要的书,他喜欢,就成了
  •     一直听说卡夫卡是意识流的鼻祖,这本书在我床边躺了好久,变形记是个有意思的故事,但揭露的深层事物还是需要我参考各位的书评去理解。城堡的故事还在看...慢慢的看..>_<最终,城堡这个翻译版我选择放弃。
  •     只读了变形记 并无太多感觉
  •     可惜《城堡》没写完,西方红楼梦;不过也可能是写不下去了。
  •     变形记看的心酸。城堡没看完,但是很意识流。
  •     卡夫卡,需要细读,也要多层次的去解读。
  •     卡夫卡的书,不但值得读,还知道收藏
  •     卡夫卡的小说,引人无穷尽的想象和回味,值得拥有!
  •     意识流
  •     他们说我和这个神经病越来越像了....
  •     中学时为读名著而读名著之一
  •     对于卡夫卡的作品,一直都是比较喜欢的。
  •     拿到手后就特别喜欢这本书。纸张手感很好,最棒的是它的封面,很梦幻,很美,有种童话的感觉。变形记和城堡也是卡夫卡最出名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城堡又是作者生前未完成的一部作品,很有神秘感。
  •     忧伤地觉得自己真是到岁数了,记得看《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时候还想我才不会读卡夫卡那么枯燥的书,结果却看的津津有味,虽然大断的对话和几近荒谬的故事以及领会不了的深意,但还是觉得挺有意思。。。
  •     太引人深思了...特别是城堡,让人想到了很多...虽说已经有很多的专家试图要解释清楚卡夫卡想要表达的意思,但似乎都无一避免地都是误解....推荐啊...
  •     城堡读不懂,既然是残篇,那就不读了吧。。变形记是经典,心酸。
  •     精装版的还不错。纸张厚度适中,字迹清晰。卡夫卡的文章建议阅读。
  •     理解卡夫卡的方式不一定要通过原著
  •     不了解卡夫卡就不了解20世纪世界文学,而卡夫卡的代表作就是变形记和城堡,因而本书值得收藏。
  •     暂未看书,但是卡夫卡的书不会错。
  •     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般久攻不下过,简直无聊生涩透顶。我可以get到你们文学批评家讲的各种情绪了,但是,这他妈根本就是行为艺术啊,作为一本小说非常坑啊!孤独的人真的活该孤独,活该不被理解。
  •     读了一个月,极其痛苦的阅读过程。越是荒诞,读起来越是冷汗淋漓。K是狡诈的,也是可悲的,拼命的抓住渺茫的一点儿希望,妄图做一些徒劳的努力,最后却要把失望的残渣一点不剩地吞下去。
  •     卡夫卡的很深奥
  •     因为最近要写个本子,把卡夫卡的小说买来感受下虚无的感觉,前面很boring,但看到后面就开始有意思了~
  •     卡夫卡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     这样的文字竟然是由忧郁帅哥卡夫卡写出来的!颇有深意
  •     喜欢卡夫卡!
  •     说实在的,书的文字翻译,感觉句子很啰嗦 ,冗长。书中描述的城堡景象,反应畸形、变态的心理。感觉对生活都失望了。现实 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头大。
  •     高中课本里第一次接触到卡夫卡,当时就是《变形记》的节选,只有一小段,所以根本看不懂作者想要讲什么,后来在图书馆找来看完全篇才知道,这只是借用一个寓言或者说童话的躯壳,将现代社会造成的人类感情的变质。这次终于买来属于自己的《变形记-城堡》,感触颇深,很快在季风书店发现有卡夫卡全集,于是又回来在当当上买了一套卡夫卡
  •     卡夫卡的小说很有深度给人印象深刻
  •     卡夫卡的书,那是要买,况且这个版本也不错。
  •     卡夫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开始喜欢。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现在买的第一本他的书,开始学习、了解……循序渐进
  •     变形记荒诞悲怆、印象强烈,百看不厌。而城堡,也许因为是残篇的关系,看着实在昏昏欲睡……
  •     我要把这种叙事风格用到日志中去。
  •     晦涩难懂
  •     变形记很短,但很震撼! 城堡。。很长,还没看
  •     变形记看完了,城堡还没看,卡夫卡的书值得一读。书包装不错
  •     城堡是真读不下去
  •     人性么,读不懂
  •     绝对喜欢,支持卡夫卡~!
  •     我那本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变形记,你到哪儿去了……
  •     经典的社会批判力作。
  •     一开始很木然,读完之后蹲在了地上。——《变形记》2016.07.27
  •     我看到的是少数和多数
  •     变形记很棒,变成昆虫可以用来隐喻很多东西;城堡嘛,等我能看完再说,阅读体验太差了
  •     读完变形记
  •     就冲着卡夫卡来着。
  •     真心喜欢,卡夫卡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中国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卡夫卡的影子,由此可见其在中国的影响之大。
  •     和绝大多数人感觉一样,卡夫卡是难以愉快阅读的所谓经典,充斥着荒诞的幻觉而非今时的奇幻。但最近一本自体心理学对卡夫卡的阐释,让我在后续阅读中充满乐趣,深刻感受到每个人面对这个漠然的社会的挣扎。想要冲破又深深堕于其中受其困扰,而困扰又主要来自内心对外界的主观映射,恰恰是无法冲破的陷入
  •     孤独、焦灼、绝望。活着是错觉,幻梦,粉碎后只有无尽的悲哀。怪诞即真实,平凡则荒谬。我们生存的状态可能就是不可信任的。人在异化,在庸碌乏味的生活里畸形而扭曲,却奉之为伦常。解构主义与后现代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颠覆传统打碎固化。
  •     好爱好爱Kafka啊根本停不下来T T
  •     卡夫卡不愧为世界知名作家
  •     变形记磕磕绊绊看完了,城堡太生涩了,也许是我too yong too green 吧~
  •     人生三层境界:第一,发现K不是土地测量员;第二,明白城堡不可到达;第三,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像K一样苦苦追寻城堡
  •     看译文有些吃力,城堡是那样迷人(是麻木地追求)。
  •     爱弗兰茨 卡夫卡,爱村上。
  •     。。。
  •     城堡把每个人像机器一样对待
  •     就是排版太密了。卡夫卡的书不用多说
  •     卡夫卡的力作
  •     卡夫卡的经典上说。值得购买。
  •     城堡到底是啥?能不能到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