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了不起的盖茨比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508052953
作者:菲茨杰拉德
页数:210页

作者简介

《了不起的盖茨比》内容简介:“美国梦”是指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人人皆有机会发财致富、获取成功和地位的神话,具有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但现实生活中,地位低下的年轻人因为出身、文化、生活圈子等原因,总是受到上流社会的嘲笑和暗算。年轻一代的“美国梦”终将破灭。在这部小说里。 “美国梦”的追求以及毁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盖茨比为了追求黛西耗尽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他天真地以为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赎回失去的爱情。可惜他看错了表面上灯红酒绿而精神上空虚无聊的社会,最后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生活在梦幻之中,被黛西抛弃,为社会冷落。终于铸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前言

  文学的历史和生活的历史一样,充满着埋没、堕落与忧伤。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文明之一,美国在和其国家历史同样短暂的文学历史中,天才般地制造出了丝毫不亚于其他历史悠久的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血泪。有多少传道者像托马斯·潘恩一样在帮助这个民族获得独立之后被同一个民族抛弃?有多少诗人像欧德伽·爱伦·坡一样靠出卖恐怖故事度完潦倒的一生后暴死街头?有多少思想者像亨利·大卫·梭罗一样在短暂的生命中只能用贫困和孤寂陪伴沉思冥想?有多少天才像赫尔曼·麦尔威尔一样在写出真正的杰作之后被无知的公众遗忘?在所有这些悲剧主人公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他短暂的一生(正好和他祖国的短暂历史形成对应)奏出了与不朽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奏出的同样辉煌而悲怆的乐章:一章叫“美国梦想”,另一章叫“美国悲剧”。  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他的爱尔兰移民祖父靠经营水果生意发了财,但留下的财富只够供司各特度过较为富足的幼年时代;菲茨杰拉德那位长相英俊的父亲,也许是受他们家族祖上那位创作了著名的《星条旗》(美国国歌)歌词的远亲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这就是菲茨杰拉德那一长串名字的来历)的影响,称得上是个文学爱好者,常对儿子朗诵拜伦勋爵和爱伦·坡的诗句,但显然他对儿子更大的影响在于即使生意失败(事实上这次失败在菲茨杰拉德十二岁时降临)也要保持着阔绰派头的习惯。这种来自遗传的虚荣心随着菲茨杰拉德的成长而与日俱增,在不满自己祖辈寒酸的爱尔兰背景和不够有钱的家境的同时,他对真正的富人的生活充满向往。“我告诉你一句话:有钱人和你我是不同的,他们认为比我们好。”菲茨杰拉德后来在《有钱的年轻人》中写到的这句话成了那个享乐与欲望的时代的名言,也表现出了他本人对“有钱人”充满矛盾的态度。联系菲茨杰拉德起伏的一生来看,这句话其实无比沉痛。

内容概要

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小说家。1920年出版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美国“爵士乐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茨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颇有特色。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其主要作品还有《爵士乐时代的故事》、《美丽与诅咒》、《夜色温柔》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奇迹的时代,它是艺术的时代,它是不加节制的时代,它是讽刺的时代。  ——菲茨杰拉德评价“爵士乐时代”  菲茨杰拉德就像一个没有受到邀请的小男孩,脸紧贴窗户,看着里面的聚会,想知道谁将去付账。  ——评论家 麦克尔姆·考莱

章节摘录

  我们穿过一条高高的门厅,进入一间敞亮的玫瑰色的大厅。两边都是法式落地窗,把这间大厅轻巧地嵌在这座房子当中。窗户都是半开着的,在外面嫩绿的青草的映衬下晶莹闪烁,那片草地仿佛马上要蔓延到室内来了似的。一阵微风吹进室内,把窗帘从一头吹进来,又从另一头吹出去,像一面面白旗,卷曲着吹向天花板上像霜冻结婚蛋糕一样的装饰品,然后轻轻拂过酒红色的地毯,在地毯上投下一道影子,好似微风掠过海面。  屋子里唯一完全静止的东西是一张巨大的沙发,上面坐着两位年轻的女子,活像飘浮在一个被固定的大气球上一般。她们俩都身穿白色衣裙,裙子随风起伏颤动,好像她们乘气球绕着房子飞了一圈,刚刚被风吹回来似的。我一定是在那里站了一会儿,倾听窗帘被吹动时的噼啪声和墙上一幅画的咯吱声。突然汤姆·布坎南砰的一声关上了后面的窗户,室内的风渐渐地平息了下来,窗帘、地毯和两位女子也都徐徐地降落到地面。  两位女子中更年轻的那位,我不认识。她舒展着身子平躺在长沙发的一头,一动不动,下巴微微上翘,好像上面顶着什么东西她必须得保持平衡,否则马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如果说她用眼角的余光看到了我,她可没有一点表示——说实在的,我当时倒是吃了一惊,差一点就喃喃地张口向她道歉,怕自己进来惊扰了她。

图书封面


 了不起的盖茨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925年,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般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谴责了美国特权阶级自私专横,为所欲为,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盖茨比的悲剧。但这或许是一个误读,需要被指出的是,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只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个侧面。菲茨杰拉德既是社会的批判者,也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在书中不单单表达了他的不满,更多的则是流露着无奈。这些复杂的情绪共同杂糅在一起,因而成就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独特魅力。一、关于盖茨比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混乱——掺杂着欧洲式贵族精神的世俗美国人。美国人不承认地位低下是命中注定的。他们既强烈反对人们轻视自立谋生,又强烈反对人们依靠与职务不相干的出身和财势去发号施令。美国人是一个讲求实际的民族,不大善于思考。他们凡事考虑眼前的利益,而不太追求长远的利益。他们所重视的,是能够得到,摸得着,切实存在并能用金钱估价的东西。——托克维尔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并不了不起。尼克卡拉威对盖茨比的初步印象是这样的——他很宽容的笑了笑——其实远不至是宽容,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微笑。带着一种永远让人感到安心的特质……他理解你恰恰到你希望被理解的程度。相信你正如你相信你自己一样。——而事实上这种评价并不完全准确。在盖茨比身上,有着贵族式的慷慨和大度,但缺少贵族式的冷静和优雅。假使掺杂几分贬义色彩对盖茨比的轮廓做一次描画,那么他只是一个美国暴发户。他一厢情愿的以为用财富便可以夺回黛西的感情(这种单纯令人同情)却也缺乏理智地对现实视而不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却从来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很难猜想盖茨比对黛西的感情更多的是爱还是占有欲。这一点,黛西说的很明白:“哦,你的要求太过分了!“她对盖茨比说:”我现在爱着你,难道还不够吗?过去的事情我无能为力了!”她开始无助的抽泣起来。“我曾经的确爱过他,但我也爱过你。” 虽然黛西在读者那里不会得到几分好感,但客观的讲,盖茨比的行为真正地使他爱着的女子为难,在本质上,汤姆布坎南对威尔逊一家带来的是伤害,盖茨比对黛西一家亦然。真正的贵族精神自然包含着“爱一个人未必要得到她”的奥义(虽然叫嚣个人决断的尼采一定会对此嗤之以鼻)。显然,盖茨比更倾向于够得着摸得着黛西,而不是仅仅远远地望着她。当然,他拥有这个权利,拥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就像他之前积累财富改善生存状况一样,但其合法性却理应受到质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个微妙地并不显而易见的征象(但假设你足够细心便一定会有所察觉)——倘若把盖茨比和尼克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合二为一,我们或许就可以看到一个身处“爵士乐”时代的菲茨•杰拉德——一个从底层爬到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放浪形骸随波逐流但内心却又十分敏锐的体察到时代症状的犬儒主义者。自然,菲茨•杰拉德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而不是一个客观的学者。你无法要求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做出公正的描摹和评判,但至少前者能够较为清楚地洞察到后者的优点和缺陷,以至于当你看到他借尼克之口表达对盖茨比的复杂情绪的时候不会感到奇怪。——“这个盖茨比代表了我天生就鄙夷的一切事物……他对人生的前景具有某种高度的敏感,仿佛他与一部都能够记录万里以外地震的精密仪器连接在一起。这种敏感与那种通常被美其名曰为“创造性气质”的多愁善感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异乎寻常、充满希望的天赋,是一种富于浪漫色彩的敏捷。这是我在别人身上从未发现过的。也是我今后不可能再发现的。不——结果证实盖茨比本身是没错的。使我对人间一时的悲哀和稍纵即逝的欢乐暂时失去了兴趣的是盖茨比被掠夺的一切,是在他梦想破灭之后随之而来的污浊的天空。” 再来看看这个段落:“他的父母都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在他的幻想里,他来都没有真正地承认过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事实上杰伊盖茨比是出于他自己柏拉图式的构想。他是上帝之子——这个称谓,如果有意义的话,也就仅仅是字面上的意义。——于是,他必须为他的的父亲效力,致力于一种博大、世俗以及浮华的美。因此,他虚构了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子很可能会虚构的那种杰伊盖茨比,并且至死不渝得忠于这个构想。” 菲茨•杰拉德毫无疑问地抒发了他的同情和感慨,却也冷暖自知般的洞悉盖茨比内心深处的痛苦和阴暗以及那颗华丽的浪漫主义外衣下的世俗之心。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曾体验过辗转变换于多重性格和不同行为方式的挣扎之中?他像盖茨比一般坚毅执着地爬上了名声和物质的高峰,却也同样的充满了尼克身处浮华盛宴的暗色田野里强烈的失落感和虚无感。盖茨比,同尼克一样,都只是他心灵的一个影子。二、关于美国梦的混乱——美国梦自身的双重色彩美国梦与梦想无关,因为美国梦在表面是理想主义的,可是实质上是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的。这一特点自然与美国人的民族特性相关。《了不起的盖茨比》并不标榜着美国梦的幻灭,而只是显示着美国梦的另一侧的魔鬼面孔。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美国梦并不代表梦想本身或者梦想的实现手段;而是表示一种美国人的生存和生活态度。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美国梦并不只专宠于盖茨比一人,汤姆夫妇、贝克小姐身上都具有美国梦;后者因为生存环境的优越而产生了变种的美国梦。美国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梦包含着两个方面:精神上,上帝选民的观念赋予美国人某种神圣的信念,自信能够有所成就;但是美国梦里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舍此则不足以塑造美国梦如此有力的光辉图景。如果说约翰•温斯洛普代表了美国梦的精神侧面,那么,为它提供实用指导原则的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心目中的美国未来前景乃是从欧洲启蒙主义那里汲取灵感,故而强调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市场里的个人私利。在他的概念里,美国梦意味着一个富于创造性天才的民族,持续不断地创造财富并拓展市场的边界。和神圣相比,富兰克林更喜欢功利;他梦想着创造丰饶的物质,而非将自身托付给永恒的救赎。美国梦如此持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表达了两种基本的人类欲望--此世的幸福和彼岸的拯救。前者要求坚毅不拔、自我完善和自力更生,后者要求对上帝毫不动摇的信心。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梦想提供了今生和来世两个世界里都最美好的前景。 美国梦的部分注意力始终关注天堂和永恒的拯救,另一部分则关注财富及市场的吸引力。宗教热忱和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奇特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然而,尽管美国人的宗教忠诚保持如初,但却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梦的精神成分正在被削弱,天枰逐渐倾向了功利主义的一头 。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虚假繁荣的经济泡沫使得大多数狂热的美国人陷入利益熏心的泥潭,纷纷试图不劳而获投资资本市场。正如尼克所慨叹的那样:“中西部不再像是世界中心一样的温暖,倒像是宇宙边缘一样的破败。因此我决定去东部学做债券生意,我所认识的人个个都在干这一行。”社会批评家克里斯托弗•拉什所写的《自恋的文化》中提道:“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过去等同于理性地追逐利益和积累财富,而现在已经变成追求享乐和精神存在感……活在当下成为压倒一切的激情——不为前人,不为后人,只为你自己而活。” 于是,我们便可以理解尼克的失望:“一切都是淡漠的、混乱的。他们都是淡漠的人。汤姆和黛西。他们砸坏了东西、撞死了人,然后就退缩到他们的金钱堆里,退缩到他们的漠不关心里,或者退缩到任何他们继续在一起的东西里。然后丢下他们的烂摊子让别人去收拾。” 汤姆夫妇和贝克小姐们在美国梦功利的那一头越行越远;他们似乎已经部分省略了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将这个句子缩写成"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美国梦乃是基于成功来自勤奋、足智多谋和自力更生的观念,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放弃了工作伦理。美国梦对他们来说无关乎信念或坚毅不拔,而更有赖于幸运和厚颜无耻。命定成功感和过度吹捧并肩而行。如果有人不断被告知自己是多么地了不起,此人就会逐渐相信这种说法,并开始期待所有好东西都落到自己头上。在这些人看来,美国梦不再被看做某种追求,而更像是某种权利。这会被大多数社会地位稍逊的人看做一种傲慢的自负——诚如尼克对汤姆布坎南的感受——“他说话声音又高又粗,更加给人一种乖戾暴躁的印象,同时还带着一种长辈教训晚辈的轻蔑。”,相较之下,盖茨比身上的那种贵族式的习气更加令人舒服而颇得好感。但讽刺的是,变相美国梦的功利之花浓郁盛开,而真正意义上披挂着理想主义愿景的美国梦却以比执着奋斗积累财富更快的速度凋零着,就仿佛是预言菲茨杰拉德那宿命般的悲剧结局一般。那么,是美国梦错了,还是时代错了?三、关于“爵士乐时代”的混乱——犬儒式矛盾的杂糅。 所谓犬儒主义,是一种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的混合体。多了世故的圆滑,少了正义的冲动,一个人就成了犬儒。世故意味着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菲茨•杰拉德所创作的“爵士乐时代”也被描述成“迷茫的一代”,他所谓的“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是在出生时就分配不均的”与其说是揭穿了人性的真相,倒不如说是并不怎么理直气壮地找的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托克维尔在探讨美国社会发展趋势时曾指出:“物质方面的发展可能使人逐渐降低所追求的目标,高瞻远瞩的人也必须迁就群众的习惯。”菲茨•杰拉德细腻敏锐而非冷静超然地体味出时代的弊病,他细致地描绘了生活但从未鼓足勇气也不可能有能力去改变,在醉生梦死中做着混乱时代里混乱的事情;游走在犬儒式的愤世嫉俗与玩世不恭之间,并落进随波逐流、接受现实的窠臼里。如果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展示了向上的追求梦想的一面,那么以尼克为代表的大多数人都展露出犬儒主义者的鬼脸。  犬儒不分善恶,但他未必是不知善恶。尼克作为犬儒是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他的种种行为总是能令读透他的读者联想起那些好莱坞黑色电影里的男主角们;他尝试在汤姆布坎南和盖茨比这两类人之间寻求平衡,他的态度常常是既不欣赏也不鄙夷而有时则是两者并存。他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犬儒主义者未免太自卑了,他们不相信个人有改变现实的力量。犬儒主义者又未免太自大了,他们以为只有他们才对现实感到不满。乔丹贝克是犬儒里的怀疑主义者:“她本能地避免与精明的男人交往。现在我才明白,那是因为她觉得与循规蹈矩的人打交道要安全的多。她自己的不诚实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她不能忍受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又不甘心,因此我猜想她从年轻时便开始玩弄花招,以便对世人保持那个冷漠傲慢的微笑而同时又能满足她那坚实活跃的身躯的需要。突然间,我脑海里想的已经不再是黛西和盖茨比,而是这个干净、冷酷、并不完美的女子。她对人世间的一切都持怀疑态度。”  而黛西更多呈现出犬儒里悲观主义的一面:“唉,贝克。我一直过得很糟糕,我现在都变得愤世嫉俗了。”“我只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得很糟,饱经世故啊……天啊,我已经饱经世故了!”  犬儒不进行积极的抗争,犬儒只是消极的嘲讽。犬儒本来未必全是势利,但是他既然抹杀了善恶是非,结果到头来就只剩下了势利。年轻人变成犬儒实在是最可悲之事,他们还不曾追求,就已然放弃;他们还没有长成,就已经衰老;他们还什么都不知道呢,就什么都不相信了。犬儒不只是失望,犬儒是放弃希望,并转而嘲笑希望。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这样分析犬儒主义:“犬儒主义是一种通过幽默或厌倦尘世的方式来抑制焦虑在情绪上影响的模式。它导致了滑稽作品的出现,就像电影《博士可爱稀奇先生》和许多‘黑色幽默’所表现的那样,它也导致了逆流而行的疯狂庆典时的短暂欢乐。”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理上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报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报希望。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这种状态的最大特点就是非道德化,无价值性,不问是非,不管善恶。在一个现实溃烂,未来渺茫的时代,在人们因为长期失望而干脆不抱希望的时代,在一个因为价值世界长期颠倒以至于人们干脆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价值,彻底丧失了价值缺失的痛苦的时代,犬儒主义就会表现出来。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 这倒的确可作为“爵士乐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危机是整个公众道德生活危机的冰山一角。四、混乱价值坐标系之上的误读——与理想悲剧无关的时代存在。 理论上,在任何时代,社会作为一个客观的实体存在,都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价值体系作为维系其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之一。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道德本身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社会学家霭理士在论述道德时指出了三种情形——传统道德、现实道德和理论道德。 如果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人来说,传统道德规范了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基督的崇拜 ,而理论道德预告了商业伦理和公平竞争秩序的确立的话,那么,当时的现实道德则标榜着物欲横流的虚化外衣之下的迷惘与冷漠。如果把前两者作为道德价值体系设做评价的坐标,那么必然会有失偏颇,使得对第三者所处时代的评价受到影响。对传统而言,“爵士乐时代”弥漫着被欧洲人嗤之以鼻的唯理主义的道德冷漠;而在后世看来,它又掺杂着太多狂热的虚无主义的惰性。从历史的纵轴上看,向上层的流动性曾是美国梦的核心。然而,自菲茨•杰拉德的时代以降,这个核心逐渐开始分崩离析了。起初还是缓慢的,但冲力越来越大。美国梦已经越来越不能再自称为全世界向上流动性的典范了。对于地位较低的人们而言,机遇虽在,但已处处受限。千百万美国年轻人发现实现梦想的难度日增。讽刺的是,伟大的美国神话依旧存在,可是这曾经伟大的梦想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变成了无情的梦魇。杰里米•里夫金指出:“这就意味着美国的性格变得冷酷了:迫于时间和金钱的压力,兼之对个人享乐的追求,我们已经变得不那么愿意关怀我们邻居们的社会福祉……” 于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美国梦的魔鬼侧面逐渐显现;梦想并非幻灭,但已然变质,随着时代的变迁,梦想的成本也随之提高。甚至,实现梦想的手段也不断地变化着。固然盖茨比的执着理应受到钦佩,但读者们对盖茨比命运的扼腕似乎拐进了哀叹梦想破灭的岔路里,而不是惋惜其缺乏适应时代的应变和灵活。另外,从空间的横轴上看,从上世纪二十世纪开始,世界的经济中心逐渐偏移到美利坚的天空下,但文学甚至是文化的中心却依旧留恋着欧洲大陆的故土。美国文学显然在世界上没有获得足够的、类似于日后好莱坞电影式的话语权,欧洲文学的新老贵族们有资格并也乐于对只有二百年历史的美国文学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以至于,评论界的权威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标准,将菲茨杰拉德和他的作品们推为揭露时代的发言人。这或许又是一个误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时代症状,与其说是刻意暴露(这部分地迎合了欧洲的口味),倒不如说是自然流露。托克维尔评述美国文学的特点时谈到:“短小作品多于巨幅长篇,凭才气而不靠实学,富于想象而缺乏深度。作家们追求的目的,与其说是使读者快慰,不如说是使读者惊奇。作家们的努力方向,与其说是使人感到美的享受,不如说是使人兴奋激动……作家不需要人们的敬佩,而只要受到人们的欢迎就可以了。” 作为游戏人生的畅销书作者,菲茨•杰拉德即便对所处的时代不满,但也无心批判。,他尽力地描绘了灯红酒绿的时代轮廓,而不是激烈地剖开颓废迷惘的时代心脏。他经历了时代的混乱,而时代的混乱则成就了他——吊诡却又辩证地向我们阐明人与时代的微妙关系。倘若把《了不起的盖茨比》单单理解为替一个梦想破灭的年轻人鸣不平,那不免稍显肤浅,因为更多的,它昭示着时代的趋势,但这种趋势本身并无须承担任何颂扬或者批判。在岁月的轮回里,没有所谓正确的或是错误的人与时代,只有所谓适应或是不能适应的人与时代。如果哀叹人在现实中的无奈是把人看得太过渺小,那么为人在时代中的理想破灭高唱挽歌则又不免把人看得太过伟大了;虽然后者更能引发人们一种情绪上的共鸣却也同样有失冷静。敏锐如菲茨•杰拉德,也嗅到了几分味道——他借尼克之口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都是一帮混蛋,’我隔着草坪喊道:‘把他们加在一起都比不上你。’ 我后来一直很高兴我说了那句话。那是我对他说过的唯一一句恭维话。因为我自始至终都不认同他。” “因为我自始至终都不认同他。”没错,菲茨•杰拉德或许未必懂得“和而不同”的意义但他一定理解如何对一段与时代无关的个人悲剧做出适当的评价。我们或许也可将之看做,虽然他内心充满矛盾地怀疑执着和理想主义在现实中所占的分量,但他对他性格中那股光明向上却又注定悲情的冲动也表示了肯定和憧憬,甚至,他给这段成就他而又令他些许失望的时代划了一个类似光明的注脚——那盏绿灯,它象征着那个一年年在我们面前渐渐消退的令人激动的未来。从前它从我们面前溜走,但是那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我们的双臂会伸的更长,然后会有一个美好的早晨…… 我们要像逆流中的扁舟,虽然不断地被推回到过去,但仍要奋力前行。
  •     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来自美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把盖茨比标榜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小说,却感叹在大众读者间流行传颂的作品中不见其踪影。这样的赞誉是否言过其实有待商榷,感慨倒是真真切切——我们潇洒专情的盖茨比似乎并不是通俗读者的菜。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同样属于二战后一代的美国作家,抛却文学风格不谈,二人的作品都对美国社会付有着同样的责任感。海明威述说了“垮掉的一代”的迷茫与彷徨;而菲茨杰拉德则描绘了“爵士乐一代”美国梦想的破灭,从悲剧的浓厚程度来看,很难说两者谁要更叫人叹息扼腕。菲茨杰拉德下笔讲述的悲剧发生在整个社会最亮丽最光鲜的社会阶层,这样所谓的上流社会其实正是作者年轻时所执着狂热的。菲茨杰拉德身为没落贵族始终在上流社会的边缘留连徘徊,傲慢与自尊和经济上的窘迫让他心力交瘁,也让他看清了这个阶层华美外衣下的堕落肮脏。主角盖茨比本身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个缩影,这个年轻人有着远胜于上层人们的素质,优雅豁达家缠万贯却对上流社会怀揣着虚无缥缈的梦。他在生意上精明能干,却沉溺于臆想的爱情中无法自拔,他将名门千金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幼稚到挥金如土夜夜笙歌只为换取其注意。他内敛隐忍礼貌宽容,对爱情、上流社会的幻想却执着到愚蠢。可怜的盖茨比直到死去也没能弄清究竟是什么扑灭了他的梦——他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破灭。富丽堂皇的别墅冷冷清清易于人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葬礼上只有老父和住着廉价公寓的清贫友人。盖茨比个人的悲剧固然显而易见,然而书中暗示的真正触动人心的悲剧则隐藏在时代之下社会之中。盖茨比凄凉的逝去给金钱万能论的美国人严肃的上了一课,金钱等于幸福的公式在这个优秀的富翁面前弱不经风。小说中,作为社会颜面的上流人士骨子里满是傲慢势利虚伪自负。富家小姐盲目热爱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奢靡,活在自己虚构的浪漫人生中,言语充斥着“金钱的声音”;看似体面的公子哥懦弱又狂妄,尖刻又粗鲁,一面固执的大男子主义一面又滥情和逃避责任;聪明漂亮的女高尔夫球手自私自大,对身边的一切漠不关心,却又理所当然的索求着别人的关注与爱护。这样肮脏龌蹉的人们却圆滑的生存在社会中,对世界别无益处却处处享受着他人的敬仰乃至褒奖。这样的角色不用说与盖茨比相提并论,甚至连与平凡但正直的叙事者“我”比较的资格都没有。然而这样的人们却在盖茨比永远长眠于三英寸厚土下面的时候,在社会上理所当然的滋润的活着。这样的讽刺才是菲茨杰拉德对资本社会提出的矛盾命题,才是作者透过美国社会、美国梦想乃至美国精神所看到的铅般沉重的美国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对小说来说是个了不起的译名,简单爽快韵味悠长,某些角度上来说甚至比原著题名更得要领。原作的Great若直译,多半该是“伟大的”、“极好的”、“主要的”,虽然也能传达的出盖茨比身上非凡的传奇色彩,却少了一抹他生后的凄清悲凉;主观色彩浓厚的“了不起”,则暮的在读者面前描绘出了一位竖着拇指的路人。你听着他对盖茨比称赞、吹嘘,语气里不含尊敬却满是戏谑,有点幸灾乐祸又有些不以为意,“盖茨比,啊啊,了不起啊”,妒忌不屑麻木与忘却,于是你瞬间看到了冷漠社会眼中“了不起”的盖茨比,看到了神秘古怪并不伟大的“了不起”,甚至越过这个简单的名字,看到破碎幻灭后美国梦想的残骸,以及堕落扭曲焦躁昏暗的资本社会。倘若一本书能用简单的故事揭露一个时代最深刻的哀伤,我觉得大可称其做不朽,菲茨杰拉德做到了,他丝毫不愧对他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     首先请原谅我这样拆分了原著的书名,我不是哗众取宠,只是在读完以后有着这样的感觉。从总序到译序,“美国梦”一直被反复强调着,就像盖茨比、汤姆、黛西、和尼克他们都属于西部一样,一个来自东方国家的女孩儿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美国东海岸的光荣与梦想,“美国梦”对我而言是在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反复看到却永远可触而不可及的,也是小时候长辈教导我们时喜欢提到的励志名词。《了不起的盖茨比》便是这样一本把“美国梦”从万紫千红写到繁华落尽的书,那个属于爵士乐的时代或许是一去不复返了,又或许,它一直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不同的国家。比如,我们这个正做着“中国梦”的东方古国。如果那个时代的不幸是一种必然,那盖茨比的悲剧也是一种必然,当那个时代的空虚、奢靡、自私、傲慢包围着盖茨比美好、单纯、幼稚、无力的梦想时,时代的力量总是能够让梦想屈服,如果不能让梦想屈服,便让怀着梦想的人屈服,越是了不起的美国梦,便愈加连累伤不起的盖茨比。而这,似乎又是条不可规避的路,因为现在的中国也在重蹈覆辙。我已经不记得“中国梦”这个名词是哪一年开始流行的了,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口号。 当我们目睹越来越多的丧心病狂甚至当我们的生活的平静与安逸已经被这些丧心病狂侵扰,当一个民族曾经引以为傲的传统道德体系岌岌可危而蛀虫正是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了不起的中国梦,与伤不起的中国人,又该何去何从?那些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女孩们,是不是像极了外表光鲜心灵空虚的黛西?那些肇事以后躲进自己的金钱和地位筑成的壳里的富二代官二代,是不是像极了自以为是恃钱傲物的汤姆?而那些出身贫寒起早贪黑打工创业甚至铤而走险的年轻人,是不是像极了怀揣梦想却改变不了现实的盖茨比?其实我们都没有权利去评价美国梦与盖茨比,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国梦,都演绎着自己的盖茨比,如果我们不是行尸走肉般浪费生命的话。美国梦终究是让人心潮澎湃的,只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它远不如一首爵士乐更吸引人;盖茨比终究是会实现他的梦想的,只不过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世界也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究竟谁的梦想能够改变现实,这是一个永远蜿蜒前进的问号。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有机会我会重读这本小说。
  •     菲茨杰拉德活生生的美国悲剧梦。
  •     读了个简介,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可能感受浅了,跟麦田的守望者一样,当然它的时代价值是伟大的~~
  •     期待电影
  •     对历史不了解,没读出美国梦的成分,倒是觉得非常非常符合中国的现状,遍地是机遇,物欲和野心流淌在阳光下,冷漠渐渐弥漫开〜现在是"中国梦"的时代了吧。Daisy是取材于作者自己的太太吧,活生生的美版陆小曼。
  •     是啊,男人可以痴情如此
  •     所谓迷茫一代是完全的富足情况下,一种自我的膨胀,自我的优越感,然后迷失在毫无意义的空虚的世界里。如果这个是作者的切身感受,那写的还不错,但我还是比较喜欢简-奥斯汀的风格,细腻的刻画。
  •     这故事跟作家本人的经历对比着看才意味深长呢
  •     飞蛾扑火,虚幻的美国梦,那个繁华的世界多么虚假
  •     译者中的范锐是我的老师,川师外国文学课上最有个人魅力的老师,不点到也能吸引庞大的学生粉丝团啊!他绝对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老师,呵呵……支持我老师的每一本翻译书籍。他的语言真的很美,很美。错过了,绝对会遗憾的,如果你也喜欢外国文学的话。
  •     读小说果然是在读自己
  •     也许原作是满分,但这本中译本,三颗星很中肯了。
  •     这个虽然不算最好的译本但总算比巫宁坤的强多了,叙事节奏非常不错,一路读下来丝毫不觉得厌烦,有空再重读一次。
  •     倘若一本书能用简单的故事揭露一个时代最深刻的哀伤,我觉得大可称其做不朽,菲茨杰拉德做到了,他丝毫不愧对他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     为什么我觉得很无聊。。
  •     要拍电影了。。。。。。
  •     非常合胃口
  •     应该叫悲剧的盖茨比吧,纸醉金迷的生活无法掩盖心灵精神的空虚
  •     不管给多少次的机会,总是会为了黛西而义无反顾。黛西基本上是我会爱的女人的完全缩影。少给一分纯粹因为这个版本狗屁一样的翻译。
  •     20150103 人的道德感并不是天生平等的
  •     美国梦的幻灭
  •     人,总是在坚持什么,铭记也好,遗忘也罢。真相大白后是遗憾,但并非后悔!
  •     这本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也非常喜欢的作家。也非常期待2012年莱昂纳多扮演的盖茨比!!!期待!!
  •     总是希望读到什么能产生共鸣 可是一直没有 村上很喜欢的小说 视作为自己写作的标准 可能是切入角度不同 觉得本书真心没有什么于我有益的地方 作者把盖茨比对黛西的爱视作一场美国梦 不过结局 还是没能跻身上流社会 反映了美国梦的不切实际 可书最后一句 还是鼓励我们逆流而上 不太理解
  •     作者敘事的視角很混亂啊,既然“我”是主角,而且也沒有其他人告訴我什麽,所以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清清楚楚!
  •     蛮想读一下原版
  •     日光倾城,三寸天堂。——63。
  •     看完书,很期待今年的电影
    不知道能拍成什么样子……希望和自己脑海中那个男人一样
  •     oh...那时的美国,现在的中国
  •     第二遍重读,仍旧没有发现为何这部小说会被村上春树如此推崇。是部不错的小说,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一个故事,人物刻画非常鲜明,情节也流畅,讽刺的味道挺浓厚的。
  •     一场带入坟墓的盛宴,一个从未拥有的女人。不管男人女人,陷进去都一个样。爱一个人就像有了软肋,却也有了盔甲。盖茨比的悲哀就是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至死都不知道自己追求一生的爱情只是一场幻影。就如同他死后的豪宅,留不下一丝曾经在此的盛大舞会的影像一样,那心心念着的姑娘,也仿佛从未存在过。
  •     http://www.iyangcong.com/book/detail/14
  •     sign。东部的美国就如果现在城市的中国。卡拉威回西部去了,我们有地方可以回去吗
  •     很好看,看似破碎的梦,其实一开始因为时代已经注定
  •     "她的语气总是充满了金钱" 这句子实在牛B
  •     听太多人提起过这本小说。是一口气读完的。看到了生活在回忆,幻境里的盖茨比,黛茜是个美丽的预言。我们伪装自己,为了梦想,到头来,那梦才是真正的伪装。镜花水月中,唯余一声叹息。
  •     文笔惊人的优美,近乎完美不可多得的小长篇。
  •     看完泪如雨下,不知是为什么?
  •     深深地幻灭感。
  •     这版翻译不错,原来词句是如此的秀美。一篇发人深省的人性悲剧。
  •     这个范锐比较有意思,看过他写的另外一篇序,开头竟是一样的…看来他很忙嘛…
  •     爵士的忧伤有,但真的怎样怎样我这个不算沧桑的男子是不能理解的吧?
  •     书太棒了但是翻译不怎么地
  •     她的声音是一首不朽的歌
  •     2015.6 不如去看电影
  •     大概3个小时读完,重读不再会读中文版本,所有的中文语句中,只有两句话戳到我,而且这本书本身就是以优美的英文语句出名的,为何不直接读英文呢
  •     了不起的盖茨比,温柔守望。这本书中季节的感觉太鲜明了,我记得住他的夏和秋。
  •     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落到他身后了,落在了这个城市那一望无垠的昏暗之中,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黑夜中向前伸展开来。
  •     我想我会去读一下原著,翻译不太满意。 或许盖茨比是执拗的, 即便他发现黛西与幻想中的大相径庭,但这五年来的准备怎能让他回头,而这些骄傲的真正的富人们却不是这般单纯的,所以这场戏注定是个悲剧。
  •     翻译得还不错~
  •     “我们应当学会在朋友活着的时候表示我们的友好,而不是在他死了之后。在人死了之后,我的原则是绝不插手。”莫名被这句话虐到……该死的(ノへ ̄、)
  •     爱或不爱,心无法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