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帷幕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532741038
作者:[捷克] 米兰·昆德拉
页数:219页

作者简介

《帷幕》是昆德拉于2005年3月出版的最新作品。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他撕裂了遮盖着世界和文学的帷幕,将读者带到各国,带到拉伯雷、福楼拜、司汤达、塞万提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罗伯特·穆齐尔和荷马的土地上。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对延续性的意识
第二部分 世界文学
第三部分 进入事物的灵魂
第四部分 小说家是什么
第五部分 美学与存在
第六部分 撕裂的帷幕
第七部分 小说,记忆,遗忘

编辑推荐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The Curtain: An Essay in Seven Parts

内容概要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媒体关注与评论

  米兰·昆德拉最新作品,《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中继续的拯救事业,如今在《帷幕》中达到顶峰。在《帷幕》中,昆德拉是作为文学家,把他音乐家的灵魂,深藏到渊博的知识里。他努力在小说中发现的,是“人性”的神秘。  作为昆德拉文学思辨三部曲的终结篇,《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在昆德拉看来,小说不仅仅取悦读者的人,他更像是远方亲切的父亲,早就不“把人们的严肃当一回事”,跟读者讲着生活的秘密。  ——中华读书报

章节摘录

  精彩选读  对延续性的意识  听人讲过一件关于我音乐家父亲的趣事。有一次,父亲在某地跟朋友们在一起,突然从广播或留声机里传出了一曲交响乐的和弦。朋友们都是些音乐家或音乐爱好者,马上听出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他们问父亲:“这是什么音乐?”而他在想了许久之后才回答:“听起来像是贝多芬的。”大家都强忍住笑:父亲居然没有听出是《第九交响曲》!“能肯定吗?”父亲回答道:“能。是贝多芬最后一个时期的作品。”“你怎么知道是他最后一个时期的?”于是父亲就让他们注意听其中的一个和弦连接,早些时期的贝多芬根本不可能用到它。  这件趣事大概只是一个聪明人的杜撰,但它却很好地印证了什么叫历史延续性,这是属于我们的文明(或曾经是我们的文明)的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之一。在我们眼中,一切都是历史性的,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带有逻辑性的事件、态度与作品的延续。很小的时候,我就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地记住了我钟爱的一些作品确切的时间先后。无法想象阿波利奈尔在写了《图画诗》之后才创作《醇酒集》,因为假如是那样的话,他就会是另外一个诗人,他的作品就会有别的意义!我既喜爱毕加索的每一幅画,又喜爱毕加索的作为一个长长历程的所有作品,而我对其各个阶段的延续了然于胸。一些著名的形而上学问题,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在艺术中都有着具体、清晰的意义,根本就不是没有答案的。  媚俗与粗俗  我回想起我刚刚移民到法国的头几个星期。由于当时斯大林主义已经受到了一致的谴责,所有人都能够理解俄国人占领我的祖国所意味着的悲剧,觉得我全身笼罩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哀的光环。我记得曾跟一位支持过我并帮过我不少忙的巴黎知识分子面对面坐在一个酒吧里。那是我们首次在巴黎见面。在我们头顶的空气中,我看见飘荡着一些伟大的字眼:迫害、劳改营、自由、驱逐出祖国、勇气、抵抗、集权体制、警察恐怖。为了驱散这些堂而皇之的幽灵媚俗的一面,我开始向他解释:由于总是被人跟踪,由于在我们的寓所里有警察安装的窃听器,我们都学会了“捉弄”这一门美妙的艺术。我的一个好友跟我互换了寓所,也互换了名字;他是一个追女人的高手,毫不在意窃听器,在我的房间里将他的性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每个爱情故事中最难对付的一刻是分手,所以我的移民对他来说正好是个良机。有一天,那些姑娘、妇人们发现寓所已关,也没了我的名字,而我正从巴黎,用我的签名,给我从未见过的七个女人寄些惜别的明信片。  我当时想博得我那位珍贵朋友的一笑,但他的脸变得越来越阴沉,最后他跟我说——而这就像是断头台上断头刀落下:“我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笑。”  我们后来还是朋友,但再也没有真心相互喜爱。对我们初次见面的回忆就像是一把钥匙,让我明白了我们心照不宣的长期误解:将我们分开的是两种美学态度的撞击:忍受不了媚俗的人碰上了忍受不了粗俗的人。  撕裂的帷幕  一道魔幻的帷幕,上面织满了传奇,挂在世界的前面。塞万提斯派堂吉诃德去旅行,撕裂了这道帷幕。世界在这位流浪骑士面前,以它非诗性、喜剧性的裸体,呈现出来。  就像一位匆匆化妆去赴她的首次约会的女人,当世界涌向刚刚出生的我们时,是已经化过妆、戴上了面具、被预先阐释了的。而上当受骗的不光是保守者;反叛者,由于急于与一切和一切人相对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有多么驯服;他们所反叛的,仅仅是被阐释为(被预先阐释为)值得反叛的东西。  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场景,他是从预先阐释的帷幕上复制下来的:一个年轻的女人站在街垒上,神情严肃,裸露的乳房令人害怕;在她旁边,是一个拿着手枪的毛孩子。虽然我不喜欢这幅画,但将它排除于伟大的绘画之外恐怕是荒谬的。  但一部歌颂如此程式化的姿态、如此陈旧的象征的小说,会自绝于小说的历史。因为,正是通过撕裂预先阐释的帷幕,塞万提斯让这一新艺术启程;他破坏性的动作反映在、延续在任何一部配得起小说之名的作品中,这是小说的艺术的身份标记。  人们杀死了我的阿尔贝蒂娜  比我大十岁的伊万?布拉特尼(他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是我从十四岁开始就钦佩的诗人。在他的一部诗集中,有一句诗经常重复出现,带着一个女人的名字:“阿尔贝蒂娜,你”。这当然指的是普鲁斯特笔下的阿尔贝蒂娜。这个名字在我少年时代,成了所有女性名字中最萦绕我脑海的。  捷克的诗人喜爱普鲁斯特的作品,但不了解他的生平。伊万?布拉特尼也不了解。我本人也只是到很久之后,才失去了这一美好的无知的特权,因为有一天,我听说阿尔贝蒂娜这人物是从一个男人那里得到启发的,这男人是普鲁斯特的一个爱人。  没办法,我徒劳地将阿尔贝蒂娜视为最令人难忘的女性之一,自从人们告诉我她的原型是一个男人之后,这一无用的信息就安顿在了我的脑海中,仿佛发到电脑软件中的一个病毒。一个雄性钻到了我与阿尔贝蒂娜之间,模糊了她的形象,破坏了她的女性特征。一会儿我见到她有着美丽的乳房,一会儿又是平平的胸膛,而且有时候在她面孔柔滑的皮肤上还长出胡子来。  人们杀死了我的阿尔贝蒂娜。于是我想到福楼拜的话:“艺术家必须让后世相信他从未生活过。”必须很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小说家最先要保护的,并非他本人,而是阿尔贝蒂娜和阿尔努夫人。

图书封面


 帷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8条)

  •     普鲁斯特说,作家的作品不过是作家送给读者的某种视觉工具,让他可以分辨出如果没有这本书他可能就在自己身上看不到的东西。《帷幕》不是工整的系统的文学评论,是一本虽然保留着七章的结构却杂乱的随笔。小说发现了无意义琐事的巨大而神秘的力量,随笔在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犄角旮旯里走出了另一番洞天。【何谓描写?就是对暂时性的怜悯,对易逝之物的拯救欧洲:最小的空间中最大的多样性。每一种欧洲艺术的历史就像一场接力赛,不同的民族在一个接一个传递着同一根接力棒。复调首先出现在法国,在意大利继续演变,在荷兰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程度,而在德国,在巴赫的作品中,最终完成;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在兴起后有法国小说的时代紧紧相随,接下来有俄罗斯小说,再接下来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小说。如果没有这些不同民族的存在,欧洲艺术史中的活力与长久的生命力是不可想象的,正是这些民族多样性的经验构成了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十三十四世纪在现在人口不到30万的冰岛诞生了长达几千页的文学作品:萨迦。当时不管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能在他们的民族语言中创造出类似的散文作品!小民族:面对大写的历史,它们总是处于自我防卫的姿态,因为这一历史力量超越着它们,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甚至都看不见它们。波兰人口和西班牙人口一样多。西班牙是个传统的强大名族,在它的存在过程中,从未受到威胁,而大写的历史教会了波兰人什么叫做不存在。他们没了国家,一个多世纪都在死亡的过道中生活。小说家的雄心不在于比前人做得好,而是要看到他们未曾看到的,说出他们未曾说出的。更极端点:小说唯一的道德是认知,一部不去发现一点在此之前存在中未知部分的小说是不道德的。在一部小说中引入逻辑严密的思考,以美妙,音乐性的手法成为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是现代小说最大胆的创新。思想的无处不在并没有从小说那里带走作为小说的特点;它丰富了小说的形式,并极大的拓展了“唯有小说能发现和说的东西”的领域。一个社会现象的存在意义并非在它普及时,而是在它肇始时,才可以让人以最大的敏锐感知到,也就是在它比后来弱小得多的时候。在十六世纪,教会在德国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不腐败些,而宗教改革恰恰在那里发生,只有腐败的初始阶段才被认为是不可忍受的。卡夫卡时期的官僚主义跟今天相比,简直是个无辜的孩子,然而正是卡夫卡发现了它的可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对“消费社会”进行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批评已经可笑的被现实超越。还有另一个普遍规则:现实是没有任何廉耻感的重复着的,然而思想,面对现实的重复,最后总是缄默不语。年轻时,有人伴你你就强,年老时,越是孤独你越强。小说,记忆,遗忘:面对具有毁灭性的遗忘,小说家应当做些什么?他将不去管它,把他的小说像一座不可遗忘,不可摧毁的城堡一样来构建,尽管他知道,他的读者只会消闲的、快速的、健忘的浏览它,永远也不会居住进去】大部分的观点在他的前几本书里都有涉及,小说,小民族,存在,幽默,官僚,记忆与遗忘。《帷幕》应该算是以前昆德拉在小说里未尽“旁白”的补完吧
  •     “有谁没有在某一天问过自己:假如我出生在别处,出生在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时代,那我的生活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包含着最普遍的人类幻觉之一,这一幻觉使我们把自己生活的处境视为仅仅是一个背景,是一个偶然的、可以替换的环境,而我们独立而恒久的‘自我’可以穿越其间。啊,能想象过着别的生活,过着十多种不同的生活,是多么美妙啊!可别再做梦了!我们所有人都被绝望地钉在了我们出生的日期与地点上。在我们生活的具体而惟一的处境之外,是无法想象我们的自我的。我们的自我只有在这一处境中,通过这一处境,才能被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过另外一种生活呢?而这样的想法,又那么明确地是一种幻觉。我说,生活又美好又可怕。你说,因为舍不得美好,所以只好忍了可怕。
  •     越发喜欢昆德拉了。这样一部小说导论足够给人以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呵呵也许这样说大了,但读完的收获真的不只是对于小说的全新认识,还有一些关乎存在与意识云云的有意思的思考。喜欢昆德拉,他的信手拈来,他对本质的洞悉,他的思辨。接下去想看他写的《身份》。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关于小说以及文学、艺术的一些思考。
  •     最初喜欢昆德拉的小说,就是因为他把寻常生活中被忽略的怪异之处抽离出来放大给你看,好像要将困惑当作礼物塞给你。
  •     小说家是什么 小说家 从他的抒情世界的废墟上诞生 突破对自我的陶醉 而又不陷入对周遭世界的简单临摹 在“逼真”的界限后 在亦真亦假的地方 思考 而我此时此刻 也许仍被那张预先阐释过的帷幕 蒙蔽着双眼
  •     三星半 教师风格
  •     1.他读了很多书。2.他把读书的理解编成一本自己的书。3.他把读书笔记上升了几个高度。4.他把读书笔记卖出去了。
  •     喜欢昆德拉对于安娜卡列宁娜自杀那一段的审视。像一个老者站在故事之外剖析故事的本质。关于美的艺术,所知甚少,但是能够感受到无意义琐事的巨大神秘力量。
  •     一开始读会去深究背后的含义,意指,但读下去就慢慢产生共鸣了
  •     文學/藝術入門級扯淡,如果看完全書你覺得有什麼收穫、以前或者現在沒有想到過或者感受到過的話,大概根本不明白小說家呀音樂家呀都在幹什麼。昆德拉有時候下結論簡單粗暴,非常巧妙的把許多問題隱藏起來,跟詐騙差不多。
  •     2009-45
  •     作家的民族身份和现实批判
  •     小说,阅读甚多
  •     随笔与他的小说相比 将所有的思考都拿到了台面上 这可会吓坏我的 越往后读越晦涩 因为我根本不了解他说的伟大的小说家 和那些小说的理论 但是 这本书仍然对我看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启发 总之 总是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是个傻逼
  •     超好看!译者也很棒!
  •     看的不是这版 那本的封面很好看
  •     《尽头》中有多处引用
  •     米兰昆德拉一向风格。他是个高明的段子手,在讲述五花八门的段子的同时上升到哲学思考,将他推崇的理念灌输给读者。这回灌输的则是对他的小说艺术结构内容的分析。打着讲小说艺术的幌子,为自我的写法做辩护。的确段子讲的很有理。但确实太散,看过一遍完全没有太深印象(然而在他看来这是遗忘,不是作家的过错,而是书本本身繁杂,读者记性差所致)当然也有自己看书太少的原因。最喜欢的是谈关于卡夫卡 官僚主义制度的一段,没错,制度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自由在其中是无意义的,我们都为这媚俗的帷幕所欺骗。
  •     也是蛮金句的
  •     哈哈,读悲伤与理智的时候会看到布罗茨基表达的世界只有诗歌才是至高无上的,读这本文学评论时小说又被昆哥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师们也是要坚定不移捍卫各自领土的!)作为读者倒是同时体验各种形式最幸福~这书提到了很多文学作品还需要慢慢补上才是^ ^
  •     大写的 艺术的叽叽喳喳是永恒的。
  •     只有很少的闪光点,不过足够了,对现在的我很有帮助。
  •     读完觉得自己真是文盲==
  •     大爱昆德拉式的连续性意识以及科学,系统地对小说作为一种艺术的解读。重新燃起严肃系统地阅读文学的热情。
  •     当时觉得这算是昆德拉作品中比较枯燥的一本。
  •     终于读懂了一次昆德拉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有了那么一点点进步?
  •     这套集子好几部作品讨论的都是小说,小说家的定义。见解深刻,表述幽默。就是翻来覆去,想到啥说啥,搞的我们糊里糊涂啊。要细细记笔记才梳理清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昆德拉的小说理论明显优于他中晚期的某些小说本身。特别偏爱他对于卡夫卡的评论。
  •     高三买的 终于看完了 我是个肤浅的人 对于背景几乎不知道 没看出啥
  •     又一次默契和启发,一次会心一击。喜欢阅读是漫长的生命是短暂的,喜欢他讲小说取景,像想起以前看荒木经惟解释摄影的取景。
  •     这是一本对当代先代后代文学剖析评论的书,令人们对很多著名的作家的写作意图一览无余,很能启发人从不同角度学习和借鉴写作手法,理解写作意图,了解写作目的
  •     一部关于小说理论的书籍,和被背叛的遗嘱,相遇,小说的艺术一样,
  •     感觉需要有广泛的阅读才能读懂这本书
  •     全程高能 整本书逻辑很连贯缜密 关键是 他思考的方向很清奇 一直在停下抄抄抄 还根据他的推荐列了一串书单 看完书的感觉是豁然开朗然后内心很有力量 因为感觉看清了很多现象 生活就像帷幕 而他是掀开的那个人 我则是看官
  •     叙述是一种回忆,也就是一种概括,一种简化,一种抽象。生活的真实面目,生活的非诗性,只存在于现时。
  •     虽然觉得有点自我重复但还是坚持读了
  •     在大格局大视野下来谈小说艺术就是不一样!有抽象深邃之处,也有很多令人恍然大悟的妙语,想要大段摘抄细细品味。另外翻译减分……
  •     好看的随笔
  •     讲真的,也许是阅历还不够,那些字词都认识,但是组成的句子的意思,自己不理解,仅以说是自己的理解,还不说是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很是艰难地读了大多。道德赐予的恩惠是时间与力气的节省,而带来的损害则是良心的彻底麻痹。还会再拿起来读的。
  •     2016.12.24 ~ 2016.12.26 深刻而有趣味,读之获益匪浅!
  •     无意间拿到,语言竟如此顺畅,即使是散文,却如丝绸。对这个作家很陌生,但是因为他 认识了《非常关系》,有时间想看看作家的长篇,定是精彩
  •     很少有的惊喜
  •     艺术的历史是会灭亡的。艺术的叽叽喳喳是永恒的。
  •     天哪~昆德拉的随笔比小说更好看啊!!!
  •     有意思
  •     需要反复读。
  •     米兰昆德拉总能切中要害。
  •     其实相比于小说,我更喜欢大家随笔,小说给我塑造了一个世界,让我引起共鸣,从而感动,随笔则给我开了一扇窗,可以窥视大家本身的想法及思考。
  •     看到一半,没办法静下心去在看了,书不错。但是,我现阶段没法办静心阅读。
  •     提及的许多小说自己都没有读过,兼知识贫瘠,故而走马观花,不好置喙。稍可见昆德拉的独特魅力,在短短的篇章之中去揭示、讲解一些微妙、美丽的东西,大概是“真是什么”。另,稍可见昆德拉推崇哪几位作家。
  •     主要是对于各个名家的小说的评价和感受,写了很多好句子。
  •     期待他的意气风发,但不太可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