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修女的情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葡萄牙修女的情书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305058066
作者:(加)席尔(Cyr,M.)
页数:184页

作者简介

《葡萄牙修女的情书》讲述了:“玛丽安娜当时的心情,并无任何文献记载,但不难揣测她迫不及待等着夏密伊的归来。根据葡萄牙常规,男性若直视女性眼睛,暗示郎有情:妹若有意,也回以一眼。玛丽安娜与夏密伊是否眉来眼去,没有人知道,但光是她站在梅托拉窗旁边,看着夏密伊拉住马、停下脚步的英姿,就足以说明一切。”
一六六六年,气质非凡的葡萄牙修女与风度翩翩的法国军官,在濒临内战的葡萄牙,谱下一段禁忌恋曲,注定成为大环境的陪葬品。
一六六九年,被抛弃女主角的五封情书因缘际会在巴黎付梓成册。由于不合礼教的情爱引人遐想,情书内容恳切动人,在法国社会引发轩然大波,男男女女争相抢购,出版商大发利市。而作者确切身份成谜,更遭受质疑、非议,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悬案。后世哲学家卢梭甚而断言:“女性作品找不到温暖灵魂的那把火苗……《葡萄牙情书》铁定是男性所为。”但也有文学家如司汤达对其推崇备至:“恋爱要像这位葡萄牙修女一般热切,如同她充满澎湃之情的书信所留下的印记。”
这个让司汤达、里尔克、莫迪里阿尼、布拉克、马蒂斯上下求索的谜样女人,五封情书是她禁忌之爱的唯一证据。

书籍目录

作者小记葡萄牙,一六六七序曲第一章 玛丽安娜的世界第二章 战争、政情、法军第三章 爱情,偶发的意外第四章 幽会场所情书第五章 归国第六章 夏密伊第七章 情书真为与争议第八章 玛丽安娜自此之后艾尔科佛拉多家族族谱夏密伊家族族谱爱情三十二问情诗男女配参考书目

内容概要

  蜜莉安·席尔(Myriam Cyr)1960年生于加拿大新布伦兹维克省,毕业于伦敦音乐与戏剧艺术学校。是国际知名演员,除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曾参与演出的电影有肯·罗素改自玛丽·雪莱《科学怪人》的(Gothic)及《谁杀了安迪·沃霍尔?》等,在国际影展屡获最佳女主角的肯定。在蒙特罗的剧场得闻演员朗诵所谓的《葡萄牙情书》,感动莫名之下,花了三年时间钻研古今文献,以演员敏锐的感受力及白描笔法,重现一幅幅古雅恬静的场景;一笔一划在在捕捉爱情滋生的偶然与男女主角一见钟情、一个回眸的身影,含蓄婉丽。

章节摘录

  入热恋,感知激越澎湃,肉体全然苏醒解放,很难不和性满足作一联想。穆达可能发生在修女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只是单纯静修,还会让修女得以升华灵性,得到净化,坚定信仰。按规定,修女每年只需到食堂用餐一百五十次,其余时间可自由活动,为进入穆达预作准备。一六六七年春夏期间,玛丽安娜可能把小妹裴丽葛里娜交给好友布里提斯夫人照顾,也不和大伙用餐。若玛丽安娜以穆达为借口,并不大会引人注意。  为免士兵松懈,夏姆伯格安排士兵越界,攻击无兵防守的村庄,抢夺村民珠宝、家具,法军因而累积了一笔财富。西班牙军不甘示弱,如法炮制攻击葡萄牙村庄,夏密伊衔命前往驰援,帮助村民脱困。  虽然定期出兵,但士兵依旧闷得发慌,开始上街狂欢,骚扰当地居民,当街与女孩追逐嬉戏,破坏小城的宁静。外籍军团的所作所为加深了巴萨札尔与米盖尔两兄弟间的嫌隙。和其他人一样,米盖尔认为葡萄牙不需外籍兵团指导作战,但巴萨札尔持相反看法。巴萨札尔与夏密伊私交甚笃,也让米盖尔不满。一六六七年六月,外籍兵团滋事扰民有增无减,米盖尔决定写信给裴德洛,要求他下令法军撤出贝雅。①裴德洛虽心有同感,但法军若离开,则会坏了夏姆伯格的盘算,无法如愿说服卡斯托梅赫攻打西班牙,所以裴德洛的命令未照实执行。法军继续留在贝雅,不过形象大不如前。  盛夏高温打乱了法军越界袭敌的计划,取而代之的是打猎与博奕。打猎有助于团队合作,同袍愈能彼此照应,打起仗就愈卖力,彼此默契愈好,胜率愈高。布里克莫对部下了若指掌,其部下情绪或举止稍有异状,马上就会被他发现。爱将夏密伊近来一些不寻常之举,理应逃不过他的法眼。他很清楚夏密伊与玛丽安娜在公事上的关系,甚至鼓励两人交往,毕竟和修女往来多少可以管束军官的作为。不过士兵长时间没仗可打,加上各方不断升高紧张情势,任何一个差池,布里克莫都得亲自出面善后。  一六六七年夏季是夏密伊与玛丽安娜这对恋人仅有的长期独处时间。  八月第二周,玛丽一弗兰丝瓦丝写信给夏姆伯格,请他分析军方对她与裴德洛的支持度。回信在周六午后左右、她准备就寝时送达,答案令人失望。就夏姆伯格观察,部分士兵会支持阿方索国王。破晓时,王后才好不容易睡着,手中仍握着这封至关紧要的信。  周日早晨,仆役匆忙叫醒她,与国王一起参加弥撒。当她来到礼拜堂时,国王正要离开。为了王后,教会又安排了一场弥撒。王后想起夏姆伯格的信,担心事机败露,赶紧遣人到卧室拿信。不过国王此时正好在王后卧室,和卡斯托梅赫的母亲闲聊。王后紧张不已,急中生智,昏倒在告解神父怀中,六、七名侍女赶忙扶着王后返回卧室,却发现国王躺在王后床上。看见王后不省人事,阿方索被吓到了,匆忙起身,命人整理床铺。王后马上咳着醒了过来,央人把她放到凌乱的床上,双手不停摸索,终于在睡袍内找到皱成一团的信。所幸阿方索刚刚连睡袍都懒得挪,直接躺在了上面。  八月二十一日,王后终于等到幸运日。这天卡斯托梅赫出城,由国务大臣暂代其职。国务大臣交给王后一封安哥拉王国寄来的信。通常国务大臣与王后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王后趁这难得机会,向他倾吐各种不满,包括无法视察国务、嫁妆尚未付清、军饷不翼而飞、教会与兹善机构的经费不足,甚至连贵族的退休金都被“暗杠”。反观卡斯托梅赫的亲友,却剥削他人中饱私囊。王后愈讲愈激动,一发不可收拾。  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再也按捺不住,用葡萄牙文高分贝回敬王后:“夫人没有理由数落葡萄牙人。”  “我没有数落葡萄牙人,我只批评了三四样不是。”王后如是反驳,同时叫老臣闭嘴。老臣不但不予理会,反而咆哮得更大声。王后起身欲走,老臣扯住她的衣袍不放,王后用力拉回衣服,众臣目瞪口呆看着她气呼呼离去。这只是宫廷内斗的开端。  政治乱象导致军饷发放一拖再拖,士兵忍无可忍,只好顺手牵羊,在街上闲荡,搭讪富家女,或打架闹事。士兵嚣张、无法无天,但法国军官束手无策。葡萄牙人民对法军愈来愈反感。

图书封面


 葡萄牙修女的情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因为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那么的相思之情,所以读时,不能理解玛雅丽娜的心情····也许经历爱情的人,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吧。而且这本书太多的内容讲的都是当时的背景,最讨厌的就是国外那些人的名字了,多了就分不太清了,惭愧啊!但是还是了解了很多当时的情况,关于葡萄牙和西班牙,还有法国,他们的关系。一直不知道修女究竟是怎么样子的,他们平时都做什么来着,以为他们和中国的尼姑一样,原来不是。尼姑,古时候就是念经、打扫什么的,人家修女,可很多是来自当时的豪门,修女大多是美貌与才能兼备的人,琴棋书画、糕点样样能做,真是上的了天堂,下得了厨房的,所以那个时候男人们才常常跑修道院,慷慨解囊。
  •     原来那个年代就有这样的事。情书的内容很令人动容,我有这中体会。既然敢爱,为什么不做点行动呢?发发牢骚也就只能这样,什么也改变不了。修女不能恋爱,你不也爱了吗。干嘛不去法国找人家。其实那边也纠结呢吧。
  •     ——火焰熄灭之前曾蹿动得那么绝望爱情曾经发生,而今已消逝,如同黎明倏然到临,黑夜只得无声地褪去,又如火焰渐渐熄灭,被灼伤的手指还在疼痛。就是这番余味,青烟般熏绕在离别后的一个个干枯日子里,又如何去怀疑它的真实性?如此坚定只因无法否认自身的激情,故事无疾而终且无从追索,而书写至少保存了灰烬的热度。——摘自笔者日记,2009年6月6日我如此嫉妒自己的激情,无论我做什么、要做什么,仿佛都是面朝着您。是的,要把生命的每时每刻都用在您身上的话,我有点迟疑。我该怎么办呢,唉!除却这般怨恨,除却这般深情,又有何物来填满我的心呢?如果没有了不断占据我身心的这一切,我是否还能活下去,去过一种平静而凄清的生活?我无法再适应那种空洞和麻木了。——摘自第二封信,1667年12月或1668年1月初三百多年过去了,一切故事情节都是推测、拼接而成的,只有文本呈现的激情确凿无疑。这五封情书于1669年在巴黎以“法文译本”出版面世,出版人是克洛德•巴尔班(Claude Barbin,1629-1700),没有作者;而人们相信葡萄牙文原文已经遗失。人们也相信情书的译者是加布里埃尔•德•吉耶拉格(Gabriel de Guilleragues,1628-1685)。有些人还进一步认为,很可能是吉耶拉格凭借他的文学才华一手伪造了这些情书,然后交给巴尔班出版。然而更为可信的是,这五封情书出自葡萄牙修女玛丽安娜•艾尔科弗拉多(Marianna Alcoforado,1640-1723)之手;甚至,为了让她的法国情人深悉其意,信是用法文而不是用葡萄牙文写的。蜜莉安•席尔(Myriam Cyr)在加拿大第一次听话剧演员朗读法文的剧本版“葡萄牙情书”,就深深为之着迷,此后,她成为英国皇家剧院的演员,空余时间埋首翻译玛丽安娜的书信。当时她并不知道这些书信曾名噪一时,也不知道早已被译成英文等多种语言。继而,她请导演朋友丽莎•弗瑞尔(Lisa Forrel)指导演员朗读自己翻译的英文版情书,并以此节目受邀参加了纽约文化节活动。有位出版社编辑看完表演深受感动,请她考虑将玛丽安娜的故事写成书。她花了三年时间研究文献资料,潜心于三百多年前的葡萄牙及法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环境,以图拼凑还原当时事件发生的真相。在这本《葡萄牙修女的情书》中,蜜莉安•席尔以详尽的文献资料证实,为帮助葡萄牙与西班牙作战,法国军官诺埃尔•布东•德•夏密伊(Noël Bouton de Chamilly,1636-1715)曾于1666年初至1667年底这段时期率军驻扎在玛丽安娜的家乡贝雅(Beja)。她进一步证实,这五封信的写作时间正是从1667年底开始,直到最后一封信的1668年6月;而次年,当情书在巴黎公开出版时,就传出收信人暗指夏密伊,并随着不断再版和传播,此传闻似越演越烈,而作为法国高级军官的夏密伊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生命中,从未对此公开否认过。正是在种种暗合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和地点的基础之上,才有了这个被一步步推测出来的悲情故事。而蜜莉安•席尔的本行是戏剧,她丰富的舞台经验把故事的情节化处理得十分细腻得体。玛丽安娜出身富裕家庭,父亲法兰西斯科是贝雅市议员,做过法官和税吏,还经营小麦运输和面粉加工,并有一家种马场。为了避免家产四分五裂,他安排长女嫁人,立遗嘱让长子巴萨扎尔继承家产,其他女儿进修道院,儿子则安排服役或服侍上帝。这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十岁时,她就被送进贝雅最有名的圣母怀灵修道院,十六岁时正式成为修女。这几年中,在私人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她慢慢精通了拉丁文、法文、西班牙文,以及数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她可能还会弹琴和吹笛,甚至舞蹈。她成为了修道院的抄写员,负责采购肥皂、盐等必需品,并涉及到修道院的房地产买卖,在修女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从留下的一些字据的笔迹看,她运笔流畅、有力,签名并不冠以“修女”,而是习惯于签上她的全名。她所受的教育和训练,很可能使她成为日后的修道院院长,然而1666年春天,当她遇到法国骑士夏密伊的时候,这条本来可谓通畅的正途岔开了一条林间小径,而且她再也无法回到大道上去了。彼时,她二十六岁,他三十岁。比她小五岁的弟弟巴萨扎尔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留在家里,而是选择了参军打仗,并与夏密伊并肩作战,两人结下友情。他一定是想跟夏密伊更深入地交谈,所以请精通法语的姐姐做翻译,这样的相识显得合乎情理。然而还是在他们正式相识之前,当夏密伊骑马经过修道院墙外或在附近操练的时候,玛丽安娜就已经从自己房间的阳台和窗口注意到他,并萌生了少女般的恋慕之情:察觉到自己不幸的激情注定要萌芽的那一天,我正是站在这阳台上。在我看来,你似乎想要掳获我的芳心。虽然你不认识我,我却私自认为你早已在众人之中注意到我的存在。当你伫足时,我想象你是希望我把你瞧个仔细,好让我为你那精湛的骑术及优雅体态倾心。当你骑着马跃过高难度的障碍物时,我总是惊怕得屏息凝神,偷偷注意你的一举一动。我确信你并不是对我毫无所觉,而我把你所做的一切都当作是为了我。(引自第二封信)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只要有个偶然或必然的相识机会,哪个成年男子会看不到她眼中流露的痴情神采,哪个男子会不为之动情,更何况,这是一位异国作战的法国骑士。然而对于夏密伊来说,却是另一种情况。他自愿远离亲人来到葡萄牙与西班牙军队作战,在贝雅只是做暂时的休整,虽然后来因战争局势在这里待了一年多,但他一开始就知道,他和他的军队随时都可能转战别处,也随时可能因国内需要被召回国。也就是说,玛丽安娜的生命静止在修道院里已有十六年,现在泛起了波澜;而夏密伊从十八岁那年就过上了戎马生涯,一直转战四方为国家建立功勋,偶尔为没有仗打而愁恼,因为职业军人如果没有仗打,跟一般的无业游民无异。他可能会为一次异国恋情舍弃军旅生涯吗?回到玛丽安娜这边,她是否可能逃离修道院,去一生跟随这位法国骑士呢?真希望能脱离这可悲的修道院,那我就不用在葡萄牙苦苦等你实现承诺,就可以不顾一切前去寻你,跟随你走遍世界,爱你至死不渝。然而,我根本不敢想象这会实现。我不敢豢养希望,因为希望会带来喜悦,而我,只想感受痛苦。(引自第一封信)我将一切不幸归咎于自己愈来愈盲目地依恋你。难道我不早该预料到在我的爱消逝之前,快乐会先离我而去吗?难道我还以为你肯一辈子待在葡萄牙,肯抛弃自己的财富与家乡,只为我而留下?我的痛苦已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只有快乐的回忆不断为我增添绝望。(引自第四封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骑士来说,军队休整期间让他偶尔结识了一位会讲法语的当地女子,她钟情于他,纯情、聪慧,也“蛮漂亮的”。但她不是一般的女子,而是圣母玛利亚的侍女,与她亲密交往将是对修道院和教会的亵渎,并且将会使她和自己的名誉均受到严重损害。而对于修女来说,她违背了修道院的严格戒律,背弃了上帝,又明知无法脱离修道院而不生希望地爱着这位骑士。她无法还俗,也没有还俗的打算,她甚至以修女的内心单纯为骄傲:男人若够明智,交往对象应该选择修女而非其他女性,修女可以不断苦思情爱,心无旁骛,不受俗世纷扰的影响。(引自第五封信)这是双重的偷情:在背弃了上帝(修道院、教会)和国家(法律、军规)的同时,他们得到了个人自由,获得了个人意志,但却并没有做过任何远走高飞的计划(正如玛丽安娜信中恳求的那样,也只是“多写信给我”、“回来看看我”),他们明知各自的路不会一起走多久,却还是选择了无所禁忌的爱情,选择了激情的放纵而不是理性的自控。然而玛丽安娜满足于内心留存的情爱,尽管分离使她心碎,但只要情人的书信饱含对她的爱意,她就会满足于修道院的宁静与痛苦的相思。对于夏密伊来说,却并非如此,他匆匆离去回国作战,或许一开始还有丝丝牵念,而策马战场、呐喊厮杀以及屡建战功,很快就将他的柔情冲淡。或者说,当骑士一回到战场,就不再流连于静如止水的柔情蜜意,虽然对于修女来说,那是吞噬灵魂的火焰。他回信给她了吗?——“六个月来我没再收到你的只言片语。”这五封情书并非这个偷情故事的唯一证据,而半年的失恋疗伤期也并非太久。修道院院长得知玛丽安娜犯下这等错事之后,命人将她房间的窗子用许多细木条钉死,窗子的正中央,透亮的光线组成了一个十字架的形状。从此当她站在窗口,显现的将不再是窗外昔日恋人的重重幻影,而是那位自认为背负了人类原罪的受难者以及他的刑具。虽然我背叛了上帝,我还是尽我所能苟活于世,并没有把生命丢弃。(引自第三封信)我终于了解到,对我而言,我强烈的感情本身比你更有意义。(引自第五封信)虽然如灯蛾扑火一般,玛丽安娜的激情烧成了灰烬,只留下这五封情书,但这灰烬的热度却因文字还留存后世,并产生了始料不及的深远影响。十九世纪英国女诗人白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就是直接受到了这些情书的启发。法国小说家司汤达则对玛丽安娜的热烈情感无比倾慕和推崇:“恋爱要像这位葡萄牙修女一般热切,如同她充满澎湃之情的书信所留下的印记。”如果我们比照《红与黑》中主人公们的心理自省历程,一定可以找到“葡萄牙情书”的诸多影子。二十世纪初,当莱讷•玛丽亚•里尔克坐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冷板凳上读着这些情书,将这些滚烫的句子从法文翻译成德文的时候,他是否强烈感觉到自己灵魂里渴慕的那个深情款款的女性形象?十年之后的1912年,他在《杜伊诺哀歌》第一首中这样写道:…… ……倘若渴望爱情,你就歌唱恋人吧!她们闻名的情感远未达到不朽。那些被遗弃的恋人,你几乎妒忌她们,似乎她们比被满足者爱得更深。请一次次唱起那无法臻于完美的颂歌;…… ……是的,里尔克是在以歌者的身份召唤自己及后世的歌者,以永不可能完美的歌声咏唱“她们”完美的情感,——因为这情感已具备不朽的特质?在这些“被遗弃的恋人”中间,在写下这些哀婉诗行的间歇,里尔克一定不止一次瞥见了玛丽安娜修女的身影。(《书城》2009年10月期)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我觉得这种真相真的没必要如此深究,更有所谓学者被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漠视误导,不愿意承认女性的智慧(没想到卢梭也是其中一位),这样反而使一个浪漫又悲情的故事索然无味了。
  •     故事很好,但是写越多越觉得赘余繁琐
  •     五封情书的文笔真的是无可挑剔 让人有背诵的冲动。
  •     2016 November Lancaster
  •     看了一半~又还回图书馆了~
  •     情深就是病。
  •     即使是修女也会有个念念不忘人在心中。
  •     一种莫名的忧伤。
  •     葡萄牙女人竟可以把情书写的如此之长
  •     很喜欢 看的很认真的一本书
  •     太多人名、历史,如果我是译者可能也会觉得棘手吧。可是真的阅读体验好差啊,虽然译者有时候也有神来之笔,但是大部分都是翻译腔好重的中文!思念正常的中文!情书部分读起来就像个怨妇,毫无美感!唉!
  •     作者陈述较为真实,是经过考量和调查的,主要说的是背景。
  •     旧书摊淘回来的新书....
  •     情书表达的感情是那么炽烈,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位修女之手,她是那么自信,但在爱情面前也显得如此无力,我想用可怜来形容,但是这种形容是多么肤浅,多么可笑!
  •     貌似只是对情书的解析和背景的交代
  •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写得不咋的。。。没有简介迷人。。。
  •     作者选择的标注有时候相当不严谨。但是作品本身还是不坏的。
  •     原本以为又是一本对爱人的思慕之情的付梓成册。有那么多宗教历史甚至美学知识在里面,这位加拿大作家还是很好地将玛丽安娜和她所处的时代还原给后世看了~还有就是卢梭读过这五封信后坚持说是男性所写。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嫉妒呢?因为《新爱洛伊丝》的反响可远远没有“这位没见过市面”的修女的情书那么热烈啊!不管怎么说,赞一个赞一个~
  •     经历过期盼和绝望才会感同身受!
  •     越是没结果的爱情,越是燃得炽烈
  •     弃妇必读
  •     “她的情书表明,人类也许有朝一日可以伸手摘星月,不过说到情爱,亘古不变。”对心爱之人的不舍留恋,失望反复,绝望死心在玛丽安娜的五封情书里一一展现,或许在17世纪女性(修女)能有这样的表达很是罕见?
  •        我先介绍一下这本书。作者是加拿大的知名演员蜜莉安·席尔,译者是台湾的钟玉珏和陈秀云。想必很多人会以为蜜莉安走的是“演而优则写”的路线,其实不然。《葡萄牙修女的情书》是十七世纪流传于欧洲、付梓成册的五封情书。对于其真正的作者是谁以及是否确有其事,数百年来争论一直未休。蜜莉安以演员的身份首次接触到这五封情书时,深受其触动,花了三年时间勤奋钻研古文和资料,遂写成此书。她写此书的目的,一是表明自己因这五封情书以及它背后的故事而所受的震撼,二是为情书的真正作者玛丽安娜正名。事实上,数百年来,基于这五封情书的论著数不胜数,蜜莉安在不了解这个事实的情况下写成了此书,完成了对玛丽安娜的献礼和对一个未知世界的探索,否则她早就搁笔了。
      
       全文一共八章,另穿插了玛丽安娜的情书,附录了其他一些参考资料。第一章作者试图勾勒玛丽安娜的成长轨迹。第二章介绍了当时欧洲混战的局面,铺垫军官夏密伊(情书的收信人,男主角)的出场。第三四章则描写了玛丽安娜和夏密伊的相恋过程。蜜莉安为证实其真实性,援引了许多历史资料、文献、名言等,使得故事一开始如历史书般枯燥乏味。随着两位主人公的相识,相恋,故事开始出现波澜,引人入胜。
      
      
       第四章结尾,男主人公不辞而别,随之引出了玛丽安娜的五封情书——历史上著名的葡萄牙修女的情书。不得不承认,刚读了几段,我便被其中强烈的所震撼。玛丽安娜对夏密伊至深无比的爱恋,孤身一人的痛楚,因饱受思念的煎熬而近乎癫狂的精神状态,心里从未放弃的希冀,对夏密伊不作回应的怨念,完全被夏密伊征服、竟宁愿受折磨的心,最后是对这份感情的思索,决定借外物来忘记这个薄情郎的决心,在这五封情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看来吉耶哈格和十七世纪的书商邦巴还是很有眼光的,他们料到了这五封情书付印之后肯定会引起抢购狂潮。当时缺乏天才文人或者浪漫的情书吗?不,缺乏的是这种勇于打破世俗条框的禁忌之恋和在爱情之中对女性地位提升的思考呼吁。
      
      
       后四章则记录了夏密伊归国之后发生的事,以更多的资料来辅证情书和情书作者的真实性。但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去参与真伪的讨论了,我知道,葡萄牙修女的情书给我带来了一篇文采斐然、激情澎湃的文学作品和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这就够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以为的情书真正作者吉耶哈格。根据蜜莉安的论证,出于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考虑,吉耶哈格将情书收录到他的书集中,并未提及情书的真正作者。吉耶哈格的确是个有才华的人,但他不是情书的真正作者。书后附录的《情书男女配》、《爱情三十二问》和情书收集在一本书中,同样值得一阅。吉耶哈格的含糊,夏密伊的不回应,葡萄牙当局的禁书举动,以及其他种种抹灭这段故事和两个主人公资料的行为,是这些争论的根源,也为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书评首发地址:www.shou-wang.com
  •     修女有了男女之爱就是禁忌,什么是禁忌,哪里有禁忌,禁忌是用来挑战理智的人内心那颗故作淡定的神经。正义与道德?一没偷二没抢也没上了家族里那个亲戚。也不过就是不小心错了厕所,而且还蹲着残疾人专用的坑。世界就是乱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其实从来没有过。好在人类的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组织够繁盛,臆想出来的就是世界。
  •     苦逼
  •     陷入爱情的女子 可感觉只是一个人在一厢情愿
  •     比我想的闷.
  •     女人太情痴就容易变怨妇,感受得到她内心的焦灼,但是满满负能量...看得人好不焦躁
  •     现在的我,很喜欢这本书。女子的感情纠结,就是这样,无序的自语。。。
  •     看的时候边想情书居然能写这么长太长了吧!
  •     喜欢里面描写夏密伊勇敢战斗的段落。
  •     这样动人却争论不定的故事,白描书写是薄弱的,非影像碰撞不可。
  •     即使情书为证,玛丽安娜当年的真切心情也散轶沉没于漫漫时间之海. 明知没有结果的执意,也许是年轻肆意,而恋恋不能割舍的情怀,才是最诚挚的爱吧
  •     遭遗弃的爱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