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浮城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39938899
作者:彭木
页数:260页

作者简介

《浮城》中所写的那个叫瓢城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许多年我都试图想用一个更为形象和准确的词来形容故乡在我心中的意象。看到“浮城”这两个字,心头微微一动,这正切合了我多年所要寻访的定义。这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城市和水面早已互成倒影,无法割断。水就像这个城市的经脉已经遍布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所以从这座城里走出来的文字似乎也就天然地带来了一股湿漉漉的水汽。
……那些画卷中,有着母系一族的繁荣昌盛,曾经声名显赫的杜门,有着万贯的家财,风车、水田、绸庄和大花园,却一朝在时代风云变幻中没落,后来仅仅就只剩下青货行,还有一个年老疯癫的外祖父。杜门虽然破败,但是那个一直出现在记忆里,在杜氏族人中口耳相传,秘密交流,谁也没见过的神秘的“金叶子”,却使得杜氏后人依然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骨子里流淌着不羁的并且不合时宜的没落贵族的血液。虚幻的“金叶子”给那个已经暗淡远去的浮华豪门,给这个现实中苦难重重的杜氏家族添补了更为浓重的悲凉与哀伤……

书籍目录

一、桥口记事
二、大院
三、小学
四、京胡
五、绘画
六、伊拉克枣
七、五枚纽扣
八、芭蕾
九、邮票
十、县志
十一、小白船
十二、杜小川(一)
十三、天国
十四、舅姨(一)
十五、杜小川(二)
十六、清流野鹅
十七、杏子
十八、舅姨(二)
十九、杜门
二十、红陶罐

编辑推荐

  由彭木编著的长篇小说《浮城》讲述的是坐落在黄海之滨的古老小城瓢城,一座祖上留下的古老宅院——杜家宅院里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是一座阴森的、疯癫的、使人窒息的院落。红门、金叶子、风外公、瓷瓶、紫檀木、青花瓷缸、还有红萝卜……

前言

  许多年前,寻根文学曾经风起云涌好一阵,后来风去云淡,这些年已几乎不再见到踪影,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一般。而这部刚刚出版的《浮城》却是带了明显寻根意味的,因此,读来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那种感觉似乎是有一位朝夕相处的朋友远去了,从此渺无音讯,但就当你要完全忘记他时,他却忽然地出现在了你的面前,不由得有些惊喜。  我在很多种场合说过,当下的文坛不够严肃,不够庄重,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在走向粗鄙化。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思考过,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发生。当然除了那些宏观的庞大的原因以外,我想得最多的是我们人内心本身。风不止,树不静。在如今这个纷繁喧嚣的世界,我们的心被太多的东西所牵绊,被太多花哨的名目所遮蔽,我们忙着去跟风,我们赶着去追捧,我们也在整个时代的潮流中急急地被裹挟着而泥沙俱下。我们已经很难再有一种宁和的心境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去回首过往,因此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些什么,就这样盲目和麻木地生活着,一团散沙。  作者彭木似乎有着与寻常人不一样的想法,面对前方随处可见的莺歌燕舞的幻境,他却默默地掉转头去,目光长长地溯回远方,我知道,他想要走那条早已长满荆棘荒芜了的老路。  这条路想来是不易走的,因为早已是人迹罕至,杂草丛生。这条路,彭木走了整整十年,个中的艰辛就不用再提了。所幸,不管面对怎样的挫折,他总能坚持下去,不改初哀,不管外界春夏秋冬的转换,他始终执拗地行走于他的寻根历程,坦诚而认真,慢慢地抽丝剥茧地寻访到一幅清晰的家族地图,一步一步地捡拾着自己走过的青春脚印,继而又给我们展现了整整那代人生活的历史图景。能做到这个地步,我想,与他对文学的朴素热爱和忠诚有关。  书中所写的那个叫瓢城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许多年我都试图想用一个更为形象和准确的词来形容故乡在我心中的意象。看到“浮城”这两个字,心头微微一动,这正切合了我多年所要寻访的定义。这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城市和水面早已互成倒影,无法割断。水就像这个城市的经脉已经遍布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所以从这座城里走出来的文字似乎也就天然地带来了一股湿漉漉的水汽。  但是,我所写的故乡一般都是农村,我是农村的孩子,那里是我的成长背景,所以对于城里的一切,少年时期的我实际上是一片茫然的。而彭木则不同,他是一个标标准准在城市大院里成长的孩子,他熟悉街道上五行八作的买卖,他熟悉河岸边高高耸立的水塔……因此,相较之下,他笔下的瓢城也许更为真实也更为现实。  事实上,他还颇有点野心,在表面追忆自己似水年华之外,却暗地里悄悄在有条不紊地打算给这座城市这段历史作传。从小说一开始,看似闲散的笔墨,事无巨细地描摹着这个城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街铺,以及街铺里的人,街铺里的故事。这注定了是一个看似平凡却不平淡的小城,在这座城市里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在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  也许因由着想给这座城市作传的野心,《浮城》的小说结构也颇为庞大,从历史纵向来看,它铺衍了几百年,而从现实横向来看,它也描述了瓢城方圆千里的场景。其间,又夹杂了上个世纪末的青春记忆,人事的悲欢,命运的沉浮。众多的线索像是纠结在一起的藤蔓,彼此盘根错节。从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来讲,我喜欢看结构复杂但是条理清晰的作品。《浮城》作者在把握行文线索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那股子流着气势,都有点出乎我意料之外。他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主线,缓缓地给我们打开了一幅幅画卷,那些画卷中,有着母系一族的繁荣昌盛,曾经声名显赫的杜门,有着万贯的家财,风车、水田、绸庄和大花园,却一朝在时代风云变幻中没落,后来仅仅就只剩下青货行,还有一个年老疯癫的外祖父。杜门虽然破败,但是那个一直出现在记忆里,在杜氏族人中口耳相传,秘密交流,谁也没见过的神秘的“金叶子”,却使得杜氏后人依然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骨子里流淌着不羁的并且不合时宜的没落贵族的血液。虚幻的“金叶子”给那个已经暗淡远去的浮华豪门,给这个现实中苦难重重的杜氏家族添补了更为浓重的悲凉与哀伤。母系家族的辉煌和父系家族的苦难,像是交织缠绑在一起的十字架,成为“我”青春期成长沉重的负累,无法突破和宣泄的狂躁、哀伤、孤独、寂寞,愤怒,最终把“我”推向了生活的舞台,于是由“我”导演或者参与的一幕幕剧作开始上演。而这些现世的离合恩怨又都明显纠结着前世的是是非非,历史和现实,模糊一片。于是,在这漫长幽暗而潮湿的青春期里,“我”经历了亲情的疏离与冷漠,经历了友情的虚伪与背叛,经历了爱情的迷茫与终结。随着岁月的流逝,浮云散去,在看清了世事的无常,命运的坎坷之后,“我”的内心突然找到了宁静。  不同的写作身份会注定出现不同的作品视野。作为我来说,我从未觉得身为学者和作家这两种身份对于我是种束缚,相反,我却觉得出入两个似乎很不同的领域,来去自如。不同的领域会带来不同的新鲜视觉和感觉。《浮城》之所以是这样的风格,大概和彭木的现实身份有些关联,他不是一位专业作家,但他却是一名专业的工程师,我猜想,专业工程师的那种严谨的作风、理性的素养在他十年磨一剑的过程中,一定给了他不少的帮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浮城》不止呈现的是家族的背影,更像是一幅在岁月的水面上浮动着的古老城池,这座水上之城虽已斑驳磨损但却亘古不变,依然清晰生动,甚至连它的倒影都是如此。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中所写的那个叫瓢城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许多年我都试图想用一个更为形象和准确的词来形容故乡在我心中的意象。看到“浮城”这两个字,心头微微一动,这正切合了我多年所要寻访的定义。这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城市和水面早已互成倒影,无法割断。水就像这个城市的经脉已经遍布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所以从这座城里走出来的文字似乎也就天然地带来了一股湿漉漉的水汽。  那些画卷中,有着母系一族的繁荣昌盛,曾经声名显赫的杜门,有着万贯的家财,风车、水田、绸庄和大花园,却一朝在时代风云变幻中没落,后来仅仅就只剩下青货行,还有一个年老疯癫的外祖父。杜门虽然破败,但是那个一直出现在记忆里,在杜氏族人中口耳相传,秘密交流,谁也没见过的神秘的“金叶子”,却使得杜氏后人依然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骨子里流淌着不羁的并且不合时宜的没落贵族的血液。虚幻的“金叶子”给那个已经暗淡远去的浮华豪门,给这个现实中苦难重重的杜氏家族添补了更为浓重的悲凉与哀伤……  ——曹文轩

章节摘录

  我的家乡在里下河地区东部的瓢城县,那是个黄海之滨的古老小城。瓢城的地势低洼,河流如网密布,城池如瓢,就像是浮在烟波浩淼河面上的水瓢,故而得名瓢城。每年的春秋时节,散步于河畔,波光掠影,渔舟唱晚,一派湿地风光。可能是到处有水的缘故,瓢城人总有着许多与水有关的梦幻。曾经有人看见一老妇在水上行走,如同冬日在冰上滑行,远远地看去,就像一个妙龄少女的身影;有人看见一老翁在水下憋气,足足憋了四个小时,出水时,老翁的面相宛如年轻的小伙一般;有人看见自己的孩子能把河水分成两半,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执意提出疑问,瓢城人会带你去任何一座桥上观望。俯视桥下,云彩在下面飘行,鸟儿一队队地飞翔,疑是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抬头望去,上面却什么也没有。瓢城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奇妙和不可思议。瓢城的城里城外有许多的桥,其中以登云桥最为出名。登云桥坐落在瓢城的西边,是瓢城的西出口,原为木桥,后为石桥,风格古朴。听外婆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我就降生在登云桥西桥下的杜家宅院里。  杜家宅院位于登云桥西的一块沿河开阔地上,是座青砖青瓦青石板的院落,杜家宅院与瓢城的其他院落不太一样,有着自身的特点。杜家宅院是我母亲的祖上先人留下的,可我们从来也没能在里面安稳地居住过。杜家宅院里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铸就了杜氏家族的一个又一个梦幻。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杜家宅院是一座阴森的、癫疯的、使人窒息的院落。红门、金叶子、疯外公、瓷瓶、紫檀木、青花瓷缸,还有红萝卜……  瓢城的院落大多为四合式院子,南屋大堂直面街市,大堂的两旁为东西厢房,右侧有一小门进内院去。内院东西两侧各为膳房和书房。北屋为正屋。院中多种些果树和花草。杜家宅院的正面是牌楼式大门,进门为一天井,天井中种着香樟树和一些藤蔓。往里走便是二道门,进门为瓦屋围成的又一天井,落雨时,雨水顺着屋面流入天井中。再往里走是大堂,大堂的两侧均可进入后院。后院的布局与瓢城院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后院两边的房前是游廊,北屋为二层小楼,屋顶不是那种两头尖翘的,而是平直的,两边各有直立式的隔墙,是那种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样式。屋里、走道、游廊的地上铺的是一式的青石板,乍看,疑为黑色,黝黑光亮。细看,实为青石。这样的青石,一般的人家是用不起的。房间的隔墙、院里的柱廊,皆为木结构,是那种上好的楠木,上以清油。严格地说,杜家宅院是一座江南水乡风格与江北瓢城传统合二为一的院落。在后院的中央有一只青花瓷缸,白瓷蓝花,那瓷白得如玉一般,一丝斑点也没有。蓝花是那种深蓝色的,均匀剔透,釉色特别的光亮,毫无瑕疵。青花瓷缸为景德镇的官窑烧制。据说,这青花瓷缸有占卜凶吉的功能。杜家凡有大事,必集中到青花瓷缸前做些法事。最为奇异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青花瓷缸却安然无恙。瓢城人相信,青花瓷缸有神性,谁砸了它,谁就会遭大难的,也就无人敢砸了。就这样,青花瓷缸得以保存下来。杜家宅院的门口原有两只汉白玉的大狮子,土改的时候搬走了。说是瓢城县政府门口的汉白玉大狮子就是杜家宅院的。这件事情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看了看我,没有说话。  杜家宅院的东面是串场河,有一小木桥伸入河中。清晨,雾气从河面升起,杜家老宅就隐约在云雾之中了。细细看去,那木桥与宅院已然分割开来,宅院便悬浮在了云雾之上……  登云桥的历史很古老,清朝,明朝,宋朝,甚至更久远,这里是瓢城的中心。护城河在登云桥下潺潺流过,亘古不变。这到底是先有城而后有河,还是先有河而后有城,终无定论。桥的东面是瓢城最大的布店,桥的西面是一家杂货店,旁边是青货行,周围有理发店、洗澡堂、小吃店、作坊、店铺,这里是鱼市、米市、小百货、铝制品、竹制品、货物运输的集散地。  理发店的门外总是摆放着许多铜盆架,那是专供乡下人剃头用的。因为多半是学徒理,或是干了多年出不了师的理,比在店里面要便宜。乡下来的人不讲究,徒工们倒也利索,一会工夫便好,但理出来的头是清一色的:鬓角很高,上面是三七分,走在路上,一眼便知,乡下人。城里人也有在外面理的,往往是一些孩子和老人。孩子理发,大人站在旁边,遇见熟人会说:“孩子还小,剃个平顶头,凉快。”老人在外面理发的绝大多数是剃光头的。也有极个别人是喜欢那师傅的慢功,一个眯缝着眼睛,一点一点地理着头发;一个紧闭着双眼像是在做禅功。  每当夕阳染红天际的时候,常常看到一个特别精神的秃顶老人用线绳为女人光脸。秃顶老人将线绳的一头衔在嘴里,两只手不停地扯那绳网,将女人脸上的汗毛拔去,女人满脸涂着白粉,活像日本的艺伎。线绳在女人的脸上滑动着,白粉飞起,如同山间升起的雾气,于金色的黄昏中四处飘散……  洗澡堂要数“土闷子”最来劲。在我的印象中,通往轮船码头那条小巷里的水街浴室最为出名,浴室的条件很简陋,但常常客满,去迟了的人要排队等侯,一等就是好半天。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码头上干苦力活的工人,一天下来,总要进去闷一闷,烫烫脚丫,舒展舒展筋骨,好不快活。一阵神仙舒坦之后,他们热气腾腾地出了堂子,去小酒馆要一两碟小菜,温一壶白干酒,自饮自乐,他们是家里的主要劳力,需要补身体,这便是“特殊”的享受了。这常常使我想起母亲和外婆经常炒个鸡蛋、炸个花生米什么的,端到里屋去让父亲享用。父亲并不单独吃,他总是不停地叫我们进去。只要父亲一叫,我和妹妹就跑进去,谁也拦不住。闻着酒香,吃着父亲搛给我们的菜,那真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

图书封面


 浮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感觉主人公一直受制于杜门家族的历史中,在当时时代,家族背景太过复杂,导致作者郁郁寡欢,直到外公与父亲的去世之后,主要是父亲的过世,他一下子成长了很多,感觉找到了心灵的金叶子~作者极力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一直是十分功利的,但是这功利的背后,她所承担的是父亲发疯、家族复兴所带来的压力。我感觉本文写的还是不错的,情感蛮细腻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浮城,浮城
  •     虐
  •     《焰娘》
  •     明显寻根意味,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作者用细腻笔触款款地说出了显赫家族没落后的一幕幕悲剧,其中不乏有“我”的导演和参与。
  •     其实是《焰娘》
  •     对不起大家!!!之前没查清ISBN号,导致跟其他书同号。花雨出版的这本《焰娘》没有正规ISBN。。。。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