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淖记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大淖记事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539930480
作者:汪曾祺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大淖记事》作者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书籍目录

大淖记事
受戒
复仇
老鲁
异秉
羊舍一夕
黄油烙饼
岁寒三友
鸡鸭名家
皮凤三楦房子
小学校的钟声
鸡毛

八干岁
昙花、鹤和鬼火
日规
寂寞和温暖
讲用
鉴赏家
七里茶坊
云致秋行状
天鹅之死
陈小手
安乐居
双灯

编辑推荐

  他的文字:文字成熟剔透,平中显奇,淡申有味,最丰富的韵味,体现在最简洁的话语里,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他的作品:翻阅汪曾棋的作品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且饶有趣味。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却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下笔,发人深省。  他的性情:追求恬淡宁静,充满闲情逸致,襟怀清雅,有中国古代名士的遗风。着根于人性,令他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历久常青。

内容概要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屡获殊荣,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文字风格,备受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章节摘录

  由沙洲往东,要经过一座浆坊。浆是浆衣服用的。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过后,都要浆一浆。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响。浆是芡实水磨,加一点明矾,澄去水分,晒干而成。这东西是不值什么钱的。一大盆衣被,只要到杂货店花两三个铜板,买一小块,用热水冲开,就足够用了。但是全县浆粉都由这家供应(这东西是家家用得着的),所以规模也不算小。浆坊有四五个师傅忙碌着。喂着两头毛驴,轮流上磨。浆坊门外,有一片平场,太阳好的时候,每天晒着浆块,白得叫人眼睛都睁不开。炕房、浆坊附近还有几家买卖荸荠、茨菇、菱角、鲜藕的鲜货行,集散鱼蟹的鱼行和收购青草的草行。过了炕房和浆坊,就都是田畴麦垅,牛棚水车,人家的墙上贴着黑黄色的牛屎粑粑——牛粪和水,拍成饼状,直径半尺,整齐地贴在墙上晾干,作燃料,已经完全是农村的景色了。由大淖北去,可至北乡各村。东去可至一沟、二沟、三垛,直达邻县兴化。  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靠外手是候船的休息室。往里去,临水,就是码头。原来曾有一只小轮船,往来本城和兴化,隔日一班,单日开走,双日返回。小轮船漆得花花绿绿的,飘着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烟筒冒着黑烟,装货、卸货,上客、下客,也有卖牛肉、高梁酒、花生瓜子、芝麻灌香糖的小贩,吆吆喝喝,是热闹过一阵的。后来因为公司赔了本,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就卖船停业了。这间木板房子倒没有拆去。现在里面空荡荡、冷清清,只有附近的野孩子到候船室来唱戏玩,棍棍棒~棒,乱打一气,或到码头上比赛撒尿。七八个小家伙,齐齐地站成一排,把一泡泡臊尿哗哗地撒到水里,看谁尿得最远。  大淖指的是这片水,也指水边的陆地。这里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从轮船公司往南,穿过一条深巷,就是北门外东大街了。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地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

图书封面


 大淖记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初中看的这本书,特别推荐《受戒》这一篇。作者汪曾祺也就是那个样板戏《沙家浜》作者,所以起码他写的文章文学水平也是看得出的。他的东西觉得有点沈从文一样的乡土气息,文字很朴实,充满了生活的美好,淡淡的像一首小诗,但是回味很遥远,让人心情平静。
  •     记不起是什么缘由让自己去看这本书,但《大淖记事》真真切切地摆在我的书桌上,让我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完。对于纸质阅读的感慨就到此为止,讲讲集子本身——这才是我真正想记录的东西。在我的记忆中,之前是没读过汪先生的书的,可是在读到《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时候才发现,原来很久之前就与先生的文字谋过面,且神交已久——具体的时间不可考证,似乎是在《xx日报》上读到过——对故事本身记得异常清晰,还有字里行间溢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风格,我非常喜欢。说说这本书和读的感受。《大淖记事》我看的是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没有序言或跋之类的东西,很纯粹的小说集合,所以看的时候也就很纯粹的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看。故事看多了,就发现问题了,这个集子的收录到底是一个什么脉络呢?于是又去翻另一部集子《受戒》,看了下目录,大致弄清楚这个问题了:其实故事就是故事,框景中的人和物就是这个月亮门里面,纠结别的干嘛呢?汪先生的故事真是让我折服,并不是波澜起伏的情节更张,也不是吊诡机变的故事转折,更不是磅礴大气的大势画卷,只是三言两语对人物的刻画,只是温情脉脉的事件叙述,只是溢于字里行间的人文关怀。就像细致的工笔彩绘,有乡间、有市侩、有清香隽永、有意味深长、有戛然而止,所谓的浮世绘,正是这般吧:车马走卒,农夫戏子,世间百态蕴于片纸只言之间。其实想想汪先生的小说素材有这么几个来源:一是乡间记忆——里面蕴藏着江南风物,地方美景;一是求学之旅——西南联大的求学历程独特又让人印象深刻;一是下放经历——农科所也是管中窥豹至口;一是剧团故事——世人皆传奇。慢慢的这些故事就串成了汪先生的人生经历,而将故事拾起来的核心丝线却是始终如一的人性关怀。“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先生的这个自述竟然道尽了我欲言,果然文字有时穷尽啊!所谓让自己沉醉的书,不外乎嬉笑颦怒寄于一言,我得之!
  •     冰,水为之而暖于冰——《边城》与《大淖记事》比较阅读记忆中,有个叫翠翠的女孩儿,依山傍水地站在一片孤寂中,寥寥落落,干干净净。最近,这幅画面中又闯入一个叫做巧云的姑娘,花布衣裳,杨柳身段儿,挑着担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利利落落,清清爽爽。赋予这两个女孩子生命的,是两个儒雅的男人,一个叫沈从文,一个叫汪曾祺。读《边城》是在高中的时候,后面也曾再读过几遍。这篇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小说,它毫无战争的印记,毫无红色的浪潮,和它的作者一样,在冷遇中度过民族的激荡期。后来在平安的年代被人重新发觉,读了又读,谈了又谈。其时,“赤子其人”悠然邈矣,“星斗其文”熠熠犹在。承接这熠熠文章的人,就是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的学生,汪曾祺。他一支画笔,接着沈从文的水乡画继续行笔,描出一个《大淖记事》来。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像细雨中的梅子,啖之爽口,品之怡情。汪曾祺的文章和沈从文的文章,有很多相似的痕迹,同时却也有体味上的不同,就像同一题目的命题作文,老师和学生的答卷各显性情。沈从文的文字,细腻中带着冷冽,柔和里透着凄凉,像暗青色,像湖泊蓝,像冰的质地;汪曾祺的文字,细腻中带着热闹,柔和里透着温情,像乳白色,像碧波绿,像水的质地。下文将通过对《边城》和《大淖记事》的比较阅读,寻求星斗之文的光芒,打探沈汪二人的异同。二人都写散文诗般的小说,在这散文诗中都独爱写水。《边城》和《大淖记事》的开头,都是山水、人情的描写,洋洋洒洒,细细描涂,毫无小说的端倪。读着读着,才在曲径通幽处找到主角的身影。他们小说中的人物都很简单,着在人物身上的笔墨远没有着在山水上的笔墨多。一个凤凰,一个高邮,对它们的书写似乎才是文章的正经事。行文就像山水画,仔细勾勒草木,大笔挥洒山水,最后点一两个人影上去增添情趣。在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中,人物的描写恰恰就给人这种感觉,他们是山水的点缀,是黑白墨色中若隐若现的渔人或山民。写着写着,人物也像草木,简单,健康,自然,美好。仿佛被赋予了山水植物的灵气。在散文的调子中,又格外喜水。在小说中,写水的地方特别多,像《边城》中,龙舟正在河上耍;像《大淖记事》中,巧云正是跌落水中,流到了十一子身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我想,水就像这世间的智慧,它包含着芸芸众生的喜乐,包含着斗转星移后永恒的所在,就像人性的良善。他们喜欢写水,正透露了两位先生对人世的理解,对生命的仁爱。但是,他们的基调不同,一个冷冽,一个温煦。读《边城》的过程中,心中是冬日清泉的叮咚作响,像文中清澈见底的白河。读《大淖记事》的时候,满目融融春光,像淖上芦荻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摇荡。就拿两篇小说中最美的部分来说。《边城》里大老和二老在月色中的山崖边,为翠翠唱山歌,梦中的翠翠各处飘着,崖间去寻虎耳草。这段中没有热闹的描写,而是梦中的景象,在夜色中,翠翠飘起的白色的身影,加之以长句子勾文,处处都显出冷色调。《大淖记事》中,巧云不慎跌入水中,漂到十一子身边,被他救起,一路横抱着送回家去。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紧紧相贴,怦怦心跳。形容巧云的词汇是“婴儿”,“软绵绵,热乎乎”。在这个部分,描写多是短句,显出热闹,温馨,生气勃勃。细细读罢全文,总会觉得,沈似翡翠,汪似玉。二人都写爱情故事,在爱情故事中都看重健康的两性关系。《边城》中,讲了一个摆渡老人和他孙女翠翠的故事,以小城中热闹的中秋节为线索,还有两个青年,好看、结实、坦诚、和气,一个叫天保,一个叫傩送。时间蜿蜒,在翠翠将近十五岁的时候,他们都爱上了这个美丽、腼腆的姑娘。爷爷说,追求翠翠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车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个是马路,由自己做主,站着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后来,老大走了“车路”,没有成功,兄弟二人便一起走“马路”,而傩送歌声好听,天保都让傩送来唱。唱了第一夜后,天保放弃了对翠翠无望的追求,在失望中掉在滩下漩水中淹死了。二老也因此对不爽快的祖孙俩怀有怨气。终于,爷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了,从此翠翠一个人守在河边,等待老二的回来……《大淖记事》中,讲了一个叫巧云的女孩儿,和父亲相依为命。遇到了小锡匠十一子,两个人朝夕相处,互生情愫。后来,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将她救起,两个人的感情由“薄薄的云”终于变成了雨。但是此时,保安队刘号长潜入巧云家,玷污了巧云。巧云在破了身子以后,更加大方地开始与十一子共享月夜。十一子为刘号长所妒,在不同意与巧云断绝交往后,被群殴至重伤。从此巧云担负起照顾两个男人的重担,但是她变得更加快乐,更加坚强了,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这两个故事,都是以少男少女为主人公,讲述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我想是因为青年人之间的感情最为纯质,最贴合人类的天性,像亚当和夏娃般,有种不染尘垢的原始气息。正像是他们所钟爱的凤凰和高邮这样山水秀美,民风淳朴的家乡,似乎只有这样稚嫩,纯粹的爱情故事才配得起那些浑然天成的人和物。同时,在潺潺如水的叙述中,他们还从不同的程度表达了对男女性爱的看法,认为那是人与人的交往中美好的一面,是人性与神性的邂逅,是爱情中最动人地表白。在《边城》的第二小节中,沈从文写到了小城中的妓女,透着一股质朴健康的味道:“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即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大淖记事》中,关于性爱观念的描写更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巧云破了身子,她没有淌眼泪,更没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人生在世,总有这么一遭!只是为什么是这个人?真不该是这个人!”他们对性爱的态度,崇尚健康自然,尊重人性,不像道学家般以此压人,用纯真的双眼直视这使虚伪者面红的结合,认为爱情是最洁净的高尚。正如沈从文在《月下小景》中写到的:“年青男女所作的事,常常与自然的神意合一,容易违反风俗习惯。女孩子总愿意把自己整个交付给一个所倾心的男孩子,男子到爱了某个女孩时,也总愿意把整个的自己换回整个的女子。风俗习惯下虽附加了一种严酷的法律,在这法律下牺牲的仍常常有人。……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但是,两个故事的结局不同,一悲,一喜。《边城》中,由于爷爷和翠翠不明了的态度,终酿成了天保意外身亡、傩送远走他乡的结果。最后剩下翠翠守在河边,守在渡船上,等待傩送回乡。小说的最后一段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即便作者在结尾处向上一挑,也难以扭转文尾凄清的结局。直到黄磊的歌声中,还唱翠翠“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让这辛酸无声流传。”《大淖记事》的结尾,巧云承担起父亲的工作,外出赚钱,照顾两个家里的男人。汪曾祺在最后一段中写“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桲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传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闪忽闪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大姑娘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媳妇。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就像老师说的,在小说的最后,善良的作者生怕读者为这一对小恋人担心,藏不住地跳出来向读者宣布一个好结果。让人想起,读汪曾祺的小说,总是“放心”的,他总能给人一个暖暖活活的结尾,让人兴尽而归。二人都最心疼自己的女主角,都写活了一个嫩绿色的少女。《边城》中,翠翠并不是摄像机时刻关注的焦点,她出现在偶尔的举手投足中,出现在爷爷的心里,出现在天保和傩送的眼中。通过这层层点染,翠翠若隐若现地成形了。她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干净,美丽,父母殉情而死,从小跟着疼爱自己的爷爷生活。家在依山傍水的河边,生活是渡船,做饭,和爷爷讲话。直到在某个夜晚的河边遇到二老,从此芳心暗许。她腼腆,被动。在爷爷每每提到提婚的大老时,总透露出不情愿和不耐烦,但在遇到二老时,也会害羞地拔腿就跑,藏到山林中,把心意深深隐藏。她纯真,善良。会梦到摘虎耳草的晶莹,会善解人意地照顾爷爷。同时,她还应当是温柔似水地,还应当是内心坚韧的,不然她怎么能够那么招人爱,那么能够在爷爷去世后默默地等待傩送呢?《大淖记事》中,巧云也出现在汪曾祺描绘小城风景之后。在这里,作者对自己喜爱的女孩儿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式,通过言语,动作和心理活动勾勒出一个可爱的巧云。她美丽,苗条。和父亲相依为命,母亲年轻时跟过路戏班子里唱小生的跑了,巧云继承了母亲的相貌,笑靥如花,身材玲珑,被男孩子欣赏,受陌生人宠爱。她机灵,多情。在和十一子相熟的过程中渐生爱恋,落水后被十一子抱回家,路上悄悄装睡,故意让他抱着自己,在十一子照顾她而后离开时,骂他傻子,颇有点儿郭靖和黄蓉的味道。她率性,主动。在被刘号长霸占后,她没有怨怨艾艾,只是恨他夺走了本属于十一子的礼物。她主动召唤十一子,他们在沙洲的茅草丛里一直呆到月到中天。毫无扭捏和矫饰。更可贵的是,她善良,奉献。在十一子病后不肯喝能治病的尿碱汤时,她自己尝了一口,来鼓励他。在十一子被打重伤后,心甘情愿照顾他,快快乐乐担待其养家的重任,变成了一个利落的小媳妇。这两部小说中的女孩儿,都像春天花蕊上顶珍贵的簌簌花粉,晶莹剔透,投射出了所有少女的美好。然而她们的性格也迥然不同,一个含蓄娇羞,一个大方明媚,我想,这也是沈从文和汪曾祺性格中不同的体现吧。对水乡的迷恋,对人性善意的执着,对洗练文风的追求,是沈从文和汪曾祺最为相似的地方,也是汪曾祺从沈从文身上所承继而来的风格。两位先生都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然而沈从文与汪曾祺也因个性不同而文风有异:一个似冰,一个若水;一个深邃清澈,一个浅潜自然;一个幽冷甘洌,一个暖煦圆融;一个是茶峒城白河边的冷月弯弯,一个是大淖中沙洲旁的满月浓浓。古语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而我以为,照应在沈从文和汪曾祺这一对师徒身上,应当作“水,冰为之而暖于冰。”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最喜欢这篇啦
  •     鸡鸭名家、皮凤三楦房子、八千岁、徙、寂寞与温暖、讲用、云致秋行状、鉴赏家。讲一事一人不先讲他本身,而是讲行当、讲风俗、讲周边、讲联系,再推到这事这人身上,趣
  •     “十一子的伤会好吗?会。当然会!”
  •       平实的文字,却又引人入胜
      细腻
      嘎然而止,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这是总的印象
      
      小说是在好读上下的,看到最后时,不敢相信这是结尾,
      
      妞妞常问我一些词的意思,比如什么是鬼把戏,等等,这些常用词是知道它的含义,但是叫真解释起来却是语塞
      
      这篇小说满篇都是白得不能再白的文字,却好像写进心里,那么什么是好的文字呢
  •     平实、朴素、合口味。 看到很多旧时代的职业,新奇; 看到小人物的生活,温情; 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数次事件席卷所有人的生活,心痛。
  •     鄉村題材,特別溫暖,很好看!
  •     今天复习现当代文学,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一点是:其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可当我们读完后却难以复述其小说到底写了什么。 是这样的。
  •     写实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女性美、情感美和劳动风俗等美的赞扬与追求;用轻快的笔触来写艰难的事与时期。
  •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太美了
  •     商品名称:大淖记事
  •     淡淡的叙述,读着心里暖暖的。
  •     大淖记事
  •     仿佛能看见江南小镇的薄薄水雾,能听见小桥边潺潺水声,能闻见老百姓饭桌上平淡丰富粗茶淡饭,包点茶香
  •     平淡的文字,各色人或喜或悲的故事那么引人入胜,又一次臣服于文学的魅力。阅读过程中无数次地感慨:生活一直向前,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     2017年已读09本:第一次读汪曾祺先生的书,讲纯纯的爱恋读了让人有种和喜欢的人拥抱着躺在草坪上静静看着蓝天和白云的欢喜感觉,讲少年做学徒认真地成长着认真地努力着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踏实,讲人情世故世间冷暖虽然这世上总有恶人但那些善良,纯朴,可爱的人更让我感到温暖,有趣,美好。 他写的故事挺平淡,但也充满转折,是呀,人的一生怎么会一尘不变呢?但就是这样的故事,莫名的温暖了人心。 最喜欢<大淖记事>,<羊舍一夕>两篇。
  •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他生在水乡高邮,老来客居北京,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心逐渐闲适而安详,一定会梦到家乡的那片泽国,梦到岸边的芦穗,水面的青萍,青萍下的菱角,水鸟展翅闪动的涟漪。
      
       那一天,作为右派,白天还在劳动抬煤,有人跟他说,你不用抬煤了,回去写个检查,下午开会,你讲一讲。后来又说检查也不用写了,上去表个态,几分钟就行了。他上去说了:“京剧团要使用我,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了。”接着就有人给他通告,你解放了,今天晚上江青同志要审查《山城旭日》这个戏,你坐在江青旁边看戏。他当时囚首垢面,临时去买了一件新衣裳穿上。
      
       后来,有人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只觉得如在梦中,不真实,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政治漩涡中的梦,对于他,一个小文人,一定不是美梦,一定是提心吊胆,甚至惊梦。直到后来,政治逐渐清明,头脑不再紧绷,他才终于又梦到一只木船,欸乃声声,发着银光的芦穗,自在的浮萍和随意的鸟鸣,船上的明子和小英子。
      
       那一年,他60岁。那一个夏夜,梦中醒来,故乡的水已润湿了眼角,他无法释怀。提起笔来,写他的17岁,写他43年前的一个梦。
      
       在汪曾祺充满着意境的散文化的小说里,我最爱这篇《受戒》。
      
       汪曾祺说:《受戒》写得是“我初恋的一种朦胧的对爱的感觉”。施叔青在和汪曾祺对话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么冷硬的制度下,你的作品却令人感到温馨。那是1988年的采访,此时,已经是汪曾祺发表《受戒》8年之后了。
      
       我无法想象中国曾经有10年忘却过“温馨”的感觉,只有忘我的忠于领袖,只有机械式的革命友谊,恋人因不同的组织而枪口相对,夫妻因互相监督而无法温存相处。现在,人们不愿意提它,汪曾祺也只偶见一两篇文章忆及。而他大量的散文和小说,都是写那10年之前的故乡,那么温馨,那么美。
      
       发着银光的是紫灰色的芦穗,你看到了吗?人性也在发着光,和自然的美同在。我们永远不谈政治,只要生活。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     2017已读14 汪曾祺的文章写得好,但是最好不要整本读。就像李健的歌,整张专辑听下来,会腻。
  •     汪老不仅写吃写的好 故事说的也特别自然质朴
  •     跟汪曾祺先生写过的茶干一样,越嚼越有味,总是读的心暖暖的,飘上了天空,不过这本书里有一半的小说我在另外几本的都读过。
  •     很少给五星,但是汪曾祺的,我都给!!!!!
  •     真好看。也许是时代的镌刻、苦难的馈赠吧,汪曾祺把生活活到了骨子里。他写的小故事,总是画面生动,像一幅幅民俗画,淡淡的悲伤,自然的欢喜。保存了一个时期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     真的好喜欢这种故事。单纯的感情,没有相互虐杀,而是相互呵护。
  •     好像听了一个个真真切切的回忆,就好像大多数人的人生,没有太大的悲,没有太多的喜,起伏平静自然
  •     有一股柔中带刚的劲儿,喜欢那种清清淡淡又韵味悠长的感觉
  •     爱情是多么美好啊,爱汪曾祺平实的文字。
  •     沉浸在汪老的文字里的时候是舒服的,是放松的,现实中也好想有这种有趣的人哦。
  •     大淖记事的阅读体验比十个美梦都要好,我也要沦为汪老脑残粉了。
  •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这句平平淡淡的话背后是涌动的激情。想起曾经有次打车,经过一辆电瓶车,车上是一对民工夫妇,丈夫在前开车,妇人在后伸手帮他系好头盔,这份温情更加真实,更加让人感动。若是汪老看到,是否也会点头称赞?
  •     好看 好读 大家可以读读一个叫李娟的作家
  •     名师高徒,青胜于蓝。
  •     汪曾祺小说
  •     平平淡淡的乡村生活,却有性格不各异特色鲜明的不同主角。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时代浪潮里小人物的温暖故事。
  •     平素的语句把家乡的过往事情写出来,如流光的星星,成片的撒在星际。平凡中又感觉句子的疏密有度。
  •     书值得看,很好,400减200买的
  •     汪曾祺的小说写的如散文一般,字里行间透漏着人间真味,满满的情趣,加上对社会百姓的细致观察,使人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正如他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PS:好想去江苏看看啊!
  •     很早前读的,犹记得全书充满生气趣味
  •     已买了老汪的一套书收藏
  •     不错速度比较快
  •     看见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     写的那些人,那些事,虽然隔着年代,但很清楚地浮现在脑海里。写的是纯粹的人,有活力的人,不矫情不做作,小和尚也好,女挑工也好,行出本心。
  •     汪曾祺叙事很平实,而且他心中有大爱,所以他的作品读不到恨与怨,但某些时候,可以读到他的悲悯与哀伤,太难得。记得最清的是,他写自己回想别人说的话感动得睡不着,这样充满人情味的作家,现在太少见了。
  •       汪曾祺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可以不用作者最惯常用的惊悚事件来做成高潮,所谓惊悚事件无非就是生老病死啊国破家亡啊之类,他可以用一个细节来做成最妙的高潮,比如《黄油烙饼》的结尾。这篇我读了都不知多少遍了,甚至特地去跑了一趟坝上。
  •     《受戒》是写作者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一个梦记了四十三年,悠长的岁月啊。
  •     一开始读得实在慢吞吞,越到后来越喜欢了。
  •     以前不懂,追求文字上的华丽堆砌,看《受戒》时觉得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语言贫乏。过了几年再看,这样精简温和的文字,可以算是中国现代文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了。每个人物和故事都无比真诚动人,相比之下,我们真的太没有生活了。
  •     床头必备
  •     我以为都是在大淖发生的故事
  •     从来都是纡徐平和而不剑拔弩张的
  •     电子版只收了《大淖记事》一篇。
  •     一些平凡人的平淡生活,但因为每个人都有着各自坚守的原则,所以这些人都变得好有意思。汪曾祺应该是个美食家吧,看他描写食物的文字简直是赤裸裸的诱惑啊!
  •     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随笔了,自然质朴,通透快乐,平淡而有味,读起来很宁静,心情会平静。生活就是这样,坚定的活着,开心点。这本书就像一杯茶,淡而有味,余香绕齿,而且,很温暖。
  •     他太有意思了,写爱情不是爱情,留下结局让你猜。写谁都能写出味道,被他写的人太幸福了
  •     地方风俗描写很贴切,见文如亲临其境。
  •     初中一年级哥哥和我说读这个吧,中国现代文学选集,有受戒, 自己有很多年不读短篇小说了,一个新世界。常识仿写了一两个。不敢看
  •     老先生的笔韵中透露出一种清宁的美感,将生活写的高于生活,老先生的文章是具有沁人心脾的功能,让人激起对生的渴望
  •     翻译作品读多了之后必须找这样的文学作品来洗眼睛。我很喜欢他对文革及其之前荒谬时代的态度。《羊舍一夕》中,对新生活的到来充满了热烈的赞颂与期待,《黄油烙饼》中对美丽乡情的依恋但直面现实困境。《皮凤三楦房子》《云致秋行状》中对荒谬现实的幽默反抗(劳动人民的智慧)《寂寞和温暖》《天鹅之死》确实有些概念先行。写西南联大时的成都,民国的北京旧时风物,让人着迷。《复仇》《小学校的钟声》是意识流呀,年轻时候谁没有追求过时髦文体,但最后还是回归沉淀了朴素凝练的白描。
  •     挺简单的一些趣事组成的一本书,虽然是很凄苦敏感年代的故事,但是被作者写出了乐观积极,苦中作乐的心态面对生活。
  •     喜欢先生的文风。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