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哪·阿伦特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家庭/婚姻 > 喊哪·阿伦特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5月
ISBN:9787536677920
作者:阿伦特
页数:219页

作者简介

“我”毕业于著名大学中文系,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时刻感到饥饿,研究生毕业了看上去还是一个小女孩。经过一番与男人有关的折腾,“我”和一个饱受挫折看上去很老的男人一起来到上海.住在一个地洞里。“我”先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每次都干不长。最后“我”放弃一切幻想,等待下一次失业。
本书是一个1970年代后期生人的作者的肉体史和心灵史,她想说——爱情和性是血腥的;背叛是人的本性之一;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失;贫穷伤害着我们,哪怕贫穷消失之后。

我喜欢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嘶叫声,那声音让我相信她的痛苦和力量。
这是一部狂野的倾诉式小说,倾诉的核心是一个灼热的、焦虑不安的身体,是一颗向往自由的叛逆心灵。作品洋溢着既自恋又自残的情绪。对身体感官性爱的描写热情、放纵,甚或有点神经质。但与人物异常匹配,可谓是天衣无缝。
如果说盯着自己的影子打转儿不会是好的作品,那么本书却是个例外。由于作者超常的敏感,其文字的质地非常绚丽,也非常独特,那围着自己徘徊的影子便也惹人怜爱起来,因此纯属个人的身体史、心灵史就具有了感染他人的力量。
——苏童
这是一部聪明的小说。作者用一种恶狠狠的情商、凶巴巴的智商展示了其阅人阅世的聪明,其中展示校园生活的部分,以RAP式的“饶舌风格”,杂揉了愤怒与反讽刺、伤神与无奈、暴戾与温柔等繁多当代青年斑驳浑浊的情感范畴。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情节忽然回归单一,用小说里的话说,作品后三分之一其实无妨将“叙事之闸、回忆之闸统统拉掉“,只向读者展示那最为重要的、精彩纷呈的“十五分钟”,不多不少,“就十五分钟”。
——黄集伟

编辑推荐

  “我”毕业于著名大学中文系,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时刻感到饥饿,研究生毕业了看上去还是一个小女孩。经过一番与男人有关的折腾,“我”和一个饱受挫折看上去很老的男人一起来到上海.住在一个地洞里。“我”先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每次都干不长。最后“我”放弃一切幻想,等待下一次失业。  《喊哪,阿伦特》是一个1970年代后期生人的作者的肉体史和心灵史,她想说——爱情和性是血腥的;背叛是人的本性之一;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失;贫穷伤害着我们,哪怕贫穷消失之后。

内容概要

阿伦特,工学学士,文学硕士。年龄:不详,因为时刻都在增加;容貌:不详.因为时刻都在变化。曾在《小说界》、《佛山文艺》等杂志上发表数篇小说(注:投稿)。
常常幻想着自己再一次变成隐身人,住在飞机场、吃麦当劳和水果。喝速溶咖啡(因为易于冲泡)、睡睡袋,永远等待出发。最大的烦恼是不知道“圈子”是一个什么东西。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听说一声呐喊,爱情青黄不接。  我喜欢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嘶叫声,那声音让我相信她的痛苦和力量。  这是一部狂野的倾诉式小说,倾诉的核心是一个灼热的、焦虑不安的身体,是一颗向往自由的叛逆心灵。作品洋溢着既自恋又自残的情绪,对身体感官性爱的描写热情、放纵,甚或有点神经质,但与人物异常匹配,可谓是天衣无缝。  如果说盯着自己的影子打转儿不会是好的作品,那么本书却是个例外。由于作者超常的敏感,其文字的质地非常绚丽,也非常独特,那围着自己徘徊的影子便也惹人怜爱起来,因此纯属个人的身体史、心灵史就具有了感染他人的力量。  ——苏童  这是一部聪明的小说。作者用一种恶狠狠的情商、凶巴巴的智商展示了其阅人阅世的聪明,其中展示校园生活的部分,以RAP式的“饶舌风格”,杂糅了愤怒与反讽刺、伤神与无奈、暴戾与温柔等繁多当代青年斑驳浑浊的情感范畴。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情节忽然回归单一、用小说里的话说,作品后三分之一其实无妨将“叙事之闸、回忆之闸统统拉掉”,只向读者展示那最为重要的、精彩纷呈的“十五分钟”,不多不少,“就十五分钟”。  ——黄集伟

图书封面


 喊哪·阿伦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书店桌子下面的塑料筐里捡到这本书。筐里插了个白色的纸牌子,上面用潦草的毛笔字写着“十元三本”。先是被书的名字吸引,后被封面上那些挤眉弄眼的文字吸引。花了半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不完全是由于小说精彩,一部分原因是情节安排有些混乱,怕一停下来就找不到北。感觉这部小说作者是十万火急赶出来的,甚至没花多少时间反复推敲和修改。就像一个人发了火,说出的话不但不经过大脑,还拒绝回收。但这绝不影响我把它好好读完。作者腹有诗书,有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的本事,不经过大脑文笔照样娴熟而有灵气。偷情、性、干这些字比较逼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儿,但看的过程之中俺的老二几乎没有反应,证明作者描画的虽是裸体,但表达的是艺术,尺度拿捏较准,内涵超越表象。不知道本书是不是作者的处女作,如是,那么这部是砖,下部一定是玉。作者有这个才情。按照书中所言,俺在这里膜拜作者十五分钟,请忘掉“十元三本”吧。
  •     我是怎样通过作弊从一所知名工科重点大学混到毕业的;我是怎样通过作弊考上了另一所知名重点大学的中文系研究生的;我又是怎样从美国纽约来到上海一所知名重点大学教师宿舍地下室里过着贫民窟的幸福生活的,并如何通过苦干出版第一个长篇小说的。这一切之后,我还是像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这样的我在寻求爱和伤害,所以有了《爱到Z》,还有更多。
  •       此为评论家何不三先生曾发表在天涯的书评。在网络中能读到喊哪阿伦特的《末世通奸者》这么优秀的小说,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但是阅读过程是沉重和阴郁的。读《末世通奸者》,如夜行山路,黑压压的蝙蝠在“灰色、狂暴、阴谋密布的空中”尖叫横飞,逼人颤抖,令人惊栗。亦如在处处埋伏着苦难与伤害的地洞里匍匐前进,容易被尖利的石头碰得遍体鳞伤。阿伦特显然是一个在地洞里飞翔的精灵。这是我的阅读印象。  一、请不要用任何道德标准来评论这部作品  阐释和评价这部作品,不能不慎之又慎。评论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采用何种评论标准。评论作品可能运用的标准主要有道德标准、政治标准和文学标准等。文学标准当然是最高原则——尽管文学标准的具体内涵与外延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本来不该成为问题。可是,当一部作品涉及道德问题时,人们评价它的时候拿起的往往却是道德批判的武器。远者如美国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作者不知因此遭受多少的谴责。近者如以卫慧等人为代表的女性身体文学。《上海宝贝》一出,对卫慧的争议和指责不断,《上海宝贝》也成了禁书。在《末世通奸者》这本书里,“我”在这本书里显然是故意以一种叛逆反抗、愤世嫉俗和不道德的姿态高调亮相。小说中的“我”对20岁还是处女羞愧不己,满不在乎地认为自己“早该随便找个什么人把自己插了,或者自己把自己捅了”;“我”在大学时代被人抛弃,利用一个男人读完研究生,又背着丈夫勾引已经有女朋友的同班同学,在与情人分手之后又迅速搭上另外一个男人……阿伦特近于咬牙切齿地叙述了几段她认为是通奸关系的性欲与爱情。在故事之外,她肆无忌惮谈大洋野子与列侬等无数名人的“通奸”,写一些离奇的命案和通奸案,试图以此证明她不遗余力宣扬的通奸理论。她号称要扯下人们的遮羞布,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喜欢通奸。她大量使用一些可能会让某些人反感的文字。这样的题材和表达恐怕总难免触动社会尤其是卫道夫、道学家的道德神经,引来指责,甚至会影响出版。我相信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以道德标准来衡量作品,源于文学对作家的社会责任的要求,涉及文学的本质问题。总的来说,对于文学本质的主张,大概可以归结为两类。第一类主张文学须有道德目的或者教育功效或者社会功用,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教人为善,服务社会,能给人以启迪。在中国,尤其是古代,载道与明理向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文学主张。在西方,柏拉图认为文学艺术须服从政治目标,贺拉斯主张“寓教于乐”,诸如此类。第二类反对文学的实用观念,认为好的文学表现感受,传递情感,呈现美感,能给人以愉悦。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传递情感。当然,两者其中又可以细分出不同的主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假如将文学喻为一个百花园。那么,第一类主张无疑是希望作家做一只勤劳的蜜蜂,采集百花之蜜,满足百家之用。第二类主张无疑是希望作家做一只善唱的百灵,奏出人之心境,唱出美的旋律。像《末世通奸者》的作者,基于她反道德姿态和对一些我们日常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譬如教育的愤怒,她飞入文花百花园里,我想不会有人把她当成百灵,更不用说蜜蜂。我倒是觉得她很有可能被当成一只传播病菌制造噪音的苍蝇,恨不能一巴掌打死而后快。这并不是没有先例的。像前面提到的《洛丽塔》和卫慧。  能不能用道德标准衡量这部作品?答案是断然否定的。我们可以从《洛丽塔》这部作品寻找一点启示。《洛丽塔》自然没有道德目的,其中写成年男人与未成年少女的关系显然也不太可能给人带来愉悦。亨伯特狂恋洛丽塔的行为无疑容易让一些人神经紧张。这部小说招来了强烈的抗议和谴责。而批评的武器自然是道德标准。一个成年男子,诱奸未成年少女,这在西方社会无疑是低级下流的代名词,令人作呕。甚至连亨伯特自己在欲望如炽的时候也倍受道德煎熬。但是现在文学界却已经承认了《洛丽塔》的伟大的艺术价值,一般认为,《洛丽塔》是非道德的经典,注意,并非“不道德”。有人据此提出艺术可以不受世俗的道德规范制约,对此我目前倾向于认同。用道德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可能忽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再说了,和现在的这个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末世通奸者》所谓的反道德的通奸理论其实并不新鲜,它对社会的道德神经触动不会太大,只不过是阿伦特的姿态太过于高调罢了。  二、关于《末世通奸者》文本的一些分析  (一)主题  阿伦特想要表达的第一个主题似乎是所谓“通奸”说。在我看来,这个主题其实并不高明。花费那么多的笔墨有些浪费。看看她怎么提出“通奸”理论吧。H最终选择了女朋友,她“迫不及待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该把与H的通奸打扮成恶心兮兮的爱情事件,我的问题需要比最大号的胡萝卜还粗的粗阴茎。”这样看来,她的所谓“通奸”说有点类似于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受到爱情伤害以后咬牙切齿地宣称要玩爱情游戏,她在受到爱情伤害后迫不及待地将爱情贬低为“通奸”。所谓通奸说,可能不无道理,但是实际上毫无创见之处。她的叙述也似乎有点适得其反,在阅读过程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却是她与H和C的两段爱情,甚至对“哲学老师”的那段心底终生守护的爱情。  在小说中,阿伦特还充分表达了对日常生活的蔑视。她以俯瞰的姿态,带着嘲笑的表情,观察芸芸众生和日常生活。她将婚礼喻为牢笼,把那些拥有一件超过100块钱的衣服便觉得幸福的人视作傻B,她歌颂父亲那条“声色犬马“的道路,宁愿沉醉于美酒、赌博、情欲之中,宁愿沉沦地狱,不愿虚无人世。  与“通奸”说相比,我觉得《末世通奸者》最好的主题是伤害与苦难。它试图表达城市对人的伤害、贫穷对性欲与爱情的伤害、人对动物的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伤害、不合理教育制度和一切危险的体制对人的伤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部苦难生活。因此,在我看来,小说中关于“我”和C的“地洞生活”的叙述是最精彩的篇章。书中王小波描写的一种死法最鲜明立体地表达了这个主题。这是一个伟大的主题。这是一个很容易写成伟大作品的主题。作者其实应该把她的全部精力心血倾注到这个主题里面,写出一部“被判处死刑的人披一件湿牛皮裹起来、置于太阳下面,太阳一晒,湿牛皮慢慢收紧,囚犯乌珠迸出,五脏破碎”的作品。  (二)叙述  作品须有思想,但是,像老舍先生说的,伟大的文艺自然须有伟大的思想和哲理,但是文艺中怎么表现这思想与哲理是比思想与哲理的本身价值还要大得多。我认为到了一定水平的思想总无高低之分,而且它由于地域国家呈现不同的姿态,总是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因此文学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怎么样将思想表达出来。阿伦特已经找到了一个好的主题。因此,我更想从作者的表现力来评价这部作品。  恐怕每一个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都会为作者,尤其是作为一个女性作者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折服,为文字的尖锐得如同插进脚心的钉子一般感到疼痛。作者将在小说中将自己的字喻为“满纸会说话的蓝精灵”,我想借来形容作者的文字。尽管这些精灵显得有些邪恶阴郁。这是一种充满灵气的文字。例如,她写她的脚,“这使我的脚看上去小如豌豆公主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种随手拈来的描写让人惊叹。在阅读中,作者出色的文字才华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阅读快感,而忽略了作者在小说中的反道德姿态。这也算是小说叙述成功的一个证明吧。  她的文字给我总的感觉是西化,有力,真诚,老练和大气。文本太长,不可能一一分析。说说开篇那几段不俗的文字。“灰色、狂暴、阴谋密布的天空”、“我的阴道还没有成为吃人不吐骨头的魔窟”,“为人间每一桩苦难流泪的小天使和劫机分子式的仇恨交错扼着我的内心”、“那些万劫不复劫机分子的痛苦和挣扎”……类似的文字似乎有些费解,但是它们却是“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生动体现。作者对“天空”“阴道”这种日常语言成功地进行了改造。这种反常化、复杂化的表达手法,增大了感受的难度,却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也提升了文本的文学性,留给我们无限的思索。  另外,作者的阅读经验之丰富,让我叹为观止,尤其是对西方文化,作者应该是浸淫不浅。在《末世通奸者》,作者的丰富阅读体验展露无遗。各方人物、各式典故和各种文学形象像冲锋枪一般密集轰炸,让人眼花缭乱。这也算是《末世通奸者》的重要特色吧。除一些明显的直接引用之外,我还能看到许多作品的影子。例如杜拉斯。里面的那个穷酸的“我”浑身上下都闪烁着《情人》里面那个白人女孩的影子。  对于小说中各式典故人物密集的情形,我除了赞扬欣赏之外也想提一点不同意见。中国古人作文最喜用典,白话文学运动时期,胡适先生提出“八不主义”,其中第三项便是不用典。老舍先生曾经尖锐地指出,此后许多新诗是不用中国典故了,可是改用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故事与人物。眼下作文,也总有人喜好搬弄西方的故事与人物,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倾向。关于用典(这个词不知是否合适,暂且这么用吧),我认为在一篇十几万的小说中出现这么太多的用典是不适宜的。其一,这会给人一种卖弄的感觉。其二,这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它是典故中人在说话,而不是作者在说话。其三,有表面化贴标签之嫌,容易降低文本的价值。最后,可能不自觉地引用错误。举个例子,作者引用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我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作为小说的题记,我认为是不适宜的。这句诗来自贺拉斯的诗歌《纪念碑》,它的基石是贺拉斯诗文的不朽成就,贺拉斯的纪念碑是古典、崇高、高贵和优雅的纪念碑。贺拉斯的诗文推崇古典主义,倡导寓教于乐,与这篇小说的思想与风格是格格不入的,最好还是不要随便引用。  对于《末世通奸者》的风格,我也想提一点反面意见。在我看来,她的感情太过于流露而近于渲泄,文字太过于尖锐而近于呐喊。有一位忘记是英国还是美国的诗人曾经将文学分为悲哀的文学与抱怨的文学。在我看来,《末世通奸者》很遗憾只能归入抱怨的文学一类。再一次翻翻《情人》吧,阿伦特,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冷静沧桑、不动声色地叙述。“我已经老了……”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这姑娘的文字在减缓生活萎缩的速度。一个麻利的尖锐的,凶猛又敏感的姑娘,站在生活前,如实描写出真实的触感,不容置疑。地洞里的青春,没有理由全是光明。她要保持住本就不多的明净。相对于她壮烈的“偷情史”,我的青春显得那么苍白。她在太阳下烘干自己的表皮,纯粹得像面镜子。
  •     就冲这名字也要给一分
  •     过了。上市后就五折甩卖的书。
  •     不知道在寫什麼~
  •     没想到在这样哗众取宠的题目下,会有这样真实的一些东西呈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