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544705035
作者:(巴西)若热·亚马多
页数:566页

作者简介

巴西大作家若热·亚马多的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美丽的少女弗洛尔与迷人的流浪汉瓦迪尼奥一见钟情,并不顾家庭的反对而结婚。瓦迪尼奥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给弗洛尔带来了气恼与不安,但他那男性的狂热又使弗洛尔享受到夫妻生活的乐趣与甜美。七年后,瓦迪尼奥猝然死去,弗洛尔无法忍受寡居的寂寞,嫁给了正直体面的药剂师特奥多罗博士,但幸福平静的婚姻生活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她渐生厌倦。此时死去的丈夫忽然重返人间,同时与两个丈夫相处使弗洛尔左右为难:她依然爱着前夫,可又不想伤害后者……。作家极为巧妙地把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这一切又都是顺理成章、真实可信。这正是若热·亚马多在小说创作上的高明所在,也是其作品充满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编辑推荐

  絮絮叨叨,栩栩如生,有趣得很。一位二十世纪的狄更斯。一部浪漫而引人入胜的小说,一部生动、可信、有益的喜剧。对于亚马多,你不知道他哪一样更值得佩服:操作多钱性节的灵巧、文字蛛丝般的质地,幽默、温柔与仁慈……  絮絮叨叨,栩栩如生,有趣得很。  ——《纽约客》  一位二十世纪的狄更斯。  ——《国家》  对于亚马多,你不知道他哪一样更值得佩服:操作多线情节的灵巧、文字蛛丝般的质地、幽默、温柔与仁慈。  ——《星期六评论》  一部感伤的杰作。  ——《洛杉矶时报》  诗化,喜剧化,且非常人性化。  ——《芝加哥论坛报》  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讲述者,没有别的拉美作家赢得了如此多同代人的仰慕,也没有别的作家对拉美文学的发展产生出如此深远的创造性影响。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一部爱情和伦理小说,讲述的是美艳动人的姑娘弗洛尔同两个丈夫的爱情生活故事。由于作家有着卓越的艺术才能,因而把故事写得详尽而又神秘、象生活一样清楚明白而又扑朔迷离,由此展现了作家对爱情生活的哲学思考……  作家极为巧妙地把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这一切又都是顺理成章、真实可信。这正是若热·亚马多在小说创作上的高明所在,也是其作品充满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前言

  若热·亚马多是巴西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其著作之丰,不仅在巴西,而且在拉丁美洲也堪称首屈一指。他的小说每出一部即风行一时,争相传阅,作品印数高达五百余万册之多——这在一万册即被评为“畅销书”的国度里不能不算是个惊人的数字,使他成为巴西当代拥有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位小说家。他的五部作品已先后被搬上银幕,两部作品正计划被拍成电影,在举世闻名的巴西狂欢节中还出现了以某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形象(如加布里埃拉①和弗洛尔②等)改编而成的音乐舞,蹈节目,因此,这位有“百万书翁”之称的小说家的名字在巴西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与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足球运动员贝利相提并论,深受巴西人民的推崇和爱戴。  若热·亚马多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四十九种文字,在近六十个国家出版发行,印数高达二千万册之多,竟至大大超过了其国内的发行总量,成为用葡萄牙语写作的作家中作品被译成其他文字为数最多的作家。巴西国内外均有人对他的作品进行专门研究,仅在美国就已出版了二十余篇有关其作品的专论。1986年,巴西成立了“若热·亚马多文化之家”,以期使其成为国内外研究若热·亚马多文学作品的一个中心。  对中国读者来说,若热·亚马多的名字也并不陌生。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被介绍到我国的极少数拉丁美洲作家之一,并曾于1952年和1957年两次来华访问。其四十年代创作的著名三部曲《无边的土地》、《黄金果的土地》①和《饥饿的道路》②,早在五十年代就通过其他语种转译戎中文出版,受到当时我国文学界极高的评价和读者的热烈欢迎。1981年《世界文学》率先翻译介绍了他于1959年出版的《金卡斯之死》,这是我国第一次直接从葡萄牙语译介的若热·亚马多的文学作品。此后,我国又先后译介了他的《浪女回归》③、《拳王的觉醒》④、《加市里埃拉》、《可可》和《死海》等五部小说,连同本书一起,若热·亚马多的作品共计已有十部被译介给了我国读者。一位外国作家,尤其是一位用葡萄牙语从事创作的巴西作家,竟能有如此之多的作品被译伞到中国,实属罕见,令人钦佩。  若热·亚马多于1912年出生在巴西盛产可可的巴伊亚州伊列乌斯市的比朗吉镇。少年时代曾在可可种植园生活过,从小对于大庄园主盘剥压榨庄园工人的残暴统治和底层人民群众的悲惨境遇就有所了解。1924年,巴西共产党领导的圣保罗起义遭到镇压,起义部队因战略转移,路经若热·亚马多的家乡,这对年仅十二岁的若热·亚马多后来的生活道路起了很大的影响。

内容概要

若热·亚马多(1912—2000)  巴西当代大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在近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三十多部长篇和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散文,多以现实主义笔法展示时代变迁,绘就一幅幅巴西社会风俗画卷。其作品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弗洛尔太太的第一个丈夫瓦迪尼奥之死。对他的尸体的守灵与安葬。  (演技超群的卡尔利尼奥斯·马斯卡伦尼亚斯弹奏着四弦琴)  美味与艺术烹调学校  为守灵人什么时候供应和供应什么食品  (弗洛尔太太对一名女学员提问的回答)  不能因为这一天杂乱无章,不能因为这一天悲痛、难过和眼泪汪汪,不能因此就可以使守灵变得徒有虚名。假如家庭主妇泣不成声,精神恍惚,神志不清,肠断魂消,或者棺材里死去的人就是家庭主妇,假如她已经不能出头露面,那么她的一位亲戚或是一位朋友就要来负责招待参加守灵的人,因为不能慢待他们,不能没有吃的和喝的东西。这些热心的人深更半夜来守灵很辛苦,有时候赶上冬天是很冷的。  为了使守灵不死气沉沉,为了真正使死者体面荣耀,使他死后的第一个惶惑不安之夜能够轻松愉快,就必须热心地招待好守灵的人,既要使他们精神愉快,又要使他们的食欲得到满足。  什么时候供应和供应什么食品呢?  一整夜自始至终都要供应。咖啡是必不可少的,一直不能断,当然是用小杯喝的那种。至于咖啡再加牛奶、面包、黄油、干酪、少许的小块饼干、木薯粉制成的点心或木薯干糕、蒸饼夹整炸鸡蛋,这些只在清晨给后半夜守灵的人吃。  壶里最好总是有开水,以便随时可以冲咖啡,因为总有人陆续前来。要准备些家常小甜饼和饼干就着咖啡喝。间或端上一盘咸食,可以是面包夹干酪、火腿或香肠之类的简单食品,因为是办丧事,这就足够而且绰绰有余了。  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家,能够拿出一大笔钱来,那么午夜时分就该准备一杯又浓又热的巧克力饮料,或是油汪汪的鸡汤大米粥。同时,还要准备些鳕鱼丸子、油煎饼、普通的干炸丸子以及各种甜食和干果。  在喝的方面,如果是有钱的人家,除了咖啡之外还可以准备些啤酒或果酒,但只是在上鸡汤大米粥和油煎饼时喝上一杯。绝对不能喝香槟酒,否则有失体面。  有钱人家也好,无钱人家也罢,都必须随时有上等白酒。什么都可以不准备,包括咖啡在内,但白酒必不可少。没有白酒就显得不够隆重。守灵而不准备白酒是对死者缺乏尊敬,意味着对死者无动于衷或缺乏爱心。  1  狂欢节中的一个星期日上午,弗洛尔太太的第一个丈夫瓦迪尼奥突然在离家不远的七月二日广场上死去了。当时,他化装成一名巴伊亚州妇女,正随着一支狂欢队伍忘情地跳着桑巴舞。他并不属于这支队伍,而是和四位也都化装成巴伊亚州妇女的朋友一起参加进去的。他们五个人刚刚还在卡贝萨街的一个酒店里大喝威士忌酒,一位名叫莫伊泽斯.阿尔维斯的可可庄园主在那里慷慨做东,此人极其富有,挥金如土。  这支狂欢队伍拥有一个由大提琴和横笛组成的人数不多但非常精干的乐队,演奏四弦琴的名叫卡尔利尼奥斯·马斯卡伦尼亚斯,他长得瘦骨嶙峋,是位在妓院里颇享盛名的人物。啊,一位多么神妙的四弦琴手!小伙子们化装成吉卜赛人,姑娘们则打扮成匈牙利或罗马尼亚的农村妇女。然而,不论是匈牙利还是罗马尼亚,也不论是保加利亚还是捷克斯洛伐克,那里的农村妇女从不像这些姑娘们那样扭动自己的身躯。这些混血姑娘们正值芳龄,一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  瓦迪尼奥比任何人跳得都更加欢快。刚一看到这支狂欢队伍在拐角处露面,刚一听到骨瘦如柴的马斯卡伦尼亚斯演奏出的美妙的四弦琴声,他便飞快地奔上前去,来到一位化装成罗马尼亚妇女的姑娘面前。这位姑娘穿红戴绿,身材高大,就像是一座高高耸立着的教堂——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因为她的衣服上装饰着许多金色的箔片——瓦迪尼奥高声喊道:  “我来了,我的俄国美人托罗罗……”  化装成吉卜赛人的马斯卡伦尼亚斯身上佩戴着大大小小的玻璃串珠,耳朵上悬挂着一串串节日用的装饰环。他的四弦琴演奏得越来越出色,横笛和大提琴也随之更加动听。瓦迪尼奥以其特有的热情——除了工作之外,无论干什么事他都是如此——跳起桑巴舞来。他在狂欢队伍中间来回地旋转,在那位身材高大的混血姑娘面前使劲地跺着脚,扭动着身子向她靠近,准备跟她跳蹭肚皮舞。就在此时,他突然发出了一种低沉而痛苦的声音,两腿摇晃得难以站立,身子向一侧倒去,在地上滚动了几下,嘴里流出了黄色的液体,脸因为临死时的抽搐而歪斜,心满意足的微笑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消失。他至死还在开心地欢度着狂欢节。  瓦迪尼奥的朋友们还以为他是因为喝酒太多而醉倒的。他们指的不是庄园主请他们喝的威士忌,四五杯威士忌是不可能使瓦迪尼奥这种人醉倒的。从狂欢节的前夜开始,直到市中心广场的胜利酒店正式宣布狂欢节开始的那个中午为止,瓦迪尼奥一直在喝白酒,此时这些酒一下子全部涌了上来,把他打倒在地,使他昏睡过去了。但是那位身材高大的女人却没有受骗:她是一名职业护士,已经习惯于跟死神打交道了,每天在医院里都经常见到有人死去。就是她也不敢完全肯定,因为瓦迪尼奥正准备去蹭她的肚皮,眨巴着一只眼睛,要跟她跳桑巴舞。她弯下身去,把手放在瓦迪尼奥的脖子上,接着便浑身发抖,腹部和脊柱不由得直冒冷气:  “他死了,我的上帝!”  其他人摸了摸年轻人的身体,把了把他的脉搏,扶起他那长着一头金发的脑袋,听听他的心脏是否还在跳动。可什么也没听到,已经不可救药了。瓦迪尼奥就这样永远地离别了巴伊亚市的狂欢节。  2  狂欢队伍和整个一条街沸反盈天。周围有人在乱跑,正在狂欢的人们一下子乱了套。更有甚者,声名狼藉的阿内特——一个浪漫而又歇斯底里的年轻妓女——竞利用这样一个大好机会犯起精神病来。只见她低声尖叫了几下,看样子马上就要昏迷过去。她的这一切表演都是做给一副娇态的卡尔利尼奥斯·马斯卡伦尼亚斯看的。这位性格狂躁、动不动就犯精神病的女人对马斯卡伦尼亚斯一往情深——她自己说她过于敏感,每当马斯卡伦尼亚斯弹奏起四弦琴时,她就犹如一只母猫似的浑身战栗。现在四弦琴不响了,毫无用处地倒悬在这位艺术家的手里,仿佛是瓦迪尼奥把它最后弹出的乐曲声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人们从四面八方跑来,消息很快便在附近流传开了,接着又扩散到了圣佩德罗、塞特大街和坎波格兰德,招来了一大批好奇的人。尸体周围站着一小圈人,你推我搡,议论纷纷。一位住在索德雷街的大夫被请来了。一名交通警察掏出哨子,一个劲地吹个不停,仿佛是向全城和整个狂欢队伍宣告,瓦迪尼奥死了。  “真的,的确是瓦迪尼奥,可怜的家伙!”一个戴着用袜子做成的假面具、模样十分古怪的人证实说,狂欢的兴头随之消失了。所有的人都认出了瓦迪尼奥:他的那副兴高采烈的神情,参差不齐的髭须,游手好闲的高傲劲头,早已为众多的人们所熟识,尤其是在那些喝酒、赌博和开心取乐的场所,他更是一个备受欢迎的人物,何况这里离他的家又是这么近,没有谁认不出他来。  另一个戴着很大的熊头假面具、身穿粗布衣服的人挤过水泄不通的人群,来到了尸体的跟前。他摘下假面具,露出一张悲伤的面孔、无精打采的髭须和光秃秃的头顶,低声说道:  “瓦迪尼奥,我的好兄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出了什么事?是怎么死的?”人们在互相地询问着。有人回答说:“是喝酒喝的。”对如此意想不到的死亡做出了一种过于简单的解释。一位背都驼了的老太婆停了下来,瞥了死人一眼,问:  “他还完全是个小伙子,怎么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呢?”  就在提问声和回答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医生把耳朵贴在瓦迪尼奥的胸前,明知无用,还是最后又听了一次。  “他当时正在跳桑巴舞,可欢实了,没有对任何人讲一句话,身子一歪,倒在地上就真的死了。”他的四个朋友中的一个解释说,此时他的醉意已经完全消失,头脑突然变得清醒,而且万分激动。他的身上胡乱地穿着巴伊亚州女人的服装,脸上涂着大红的颜色,眼底下用烧焦的软木描上了深深的黑眼圈。  人们不应对这五个小伙子化装成巴伊亚州女人一事疑神疑鬼,他们个个都是十足的男子汉。他们所以化装成巴伊亚州女人,乃是为了更好地嬉戏、逗笑和恶作剧,而不是因为他们偏爱于女性化,有什么令人怀疑的怪癖。瓦迪尼奥穿着一条浆洗过的白色裙子,裤裆处系着一块粗大的木薯,每走一步他都要撩开裙子,把那个奇特而且猥亵的东西显露出来,使得女人们不得不捂着脸暗自发笑,为想入非非而感到害羞。现在,木薯被甩在一边,悬在瓦迪尼奥露出来的大腿上,已经不能再使任何人发笑了。他的四位朋友中的一个走过来,从瓦迪尼奥的腰上解下了木薯。即使如此,死者的模样也依然很不体面,很不庄重。他是正在参加狂欢节时死去的,胸前没有被子弹击中或被刀砍开而流出来的鲜血,从而使他化装过的容貌有所改观。  弗洛尔太太几乎是和警察同时赶到的,诺尔玛太太理所当然地走在她的前面,嘴里不停地喊叫着为她开路。她由热心的女伴们搀扶着,刚在街角一露面,所有的人便立刻猜到了她就是死者的遗孀,因为她边走边喘着长气,痛苦地呻吟着,丝毫不想抑制住自己的泪水,最后失声大哭起来。此外,她身着一件相当旧的、只有在家里打扫卫生时才穿的便服,脚下是一双拖鞋,而且还没有梳头。尽管如此,她也是漂亮的,看着令人心情舒畅:小巧玲珑,丰盈而又不显得肥胖,皮肤微黑,光滑的头发黑得发青,双眸脉脉传情,厚厚的嘴唇微启,牙齿整齐而洁白。“令人馋涎欲滴。”瓦迪尼奥在充满柔情的日子里常常这样夸奖弗洛尔。这种时日也许极少,然而却是令人无法忘怀的。谁知道呢,也许因为弗洛尔太太是烹调教师,所以瓦迪尼奥就在这些田园诗般的日子里把她称做是“我的玉米蜜饼,我的香喷喷的夹馅炸糕,我的油炸肥笋鸡”。把弗洛尔太太比喻成这些美味食品,恰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她的迷人之处:弗洛尔太太生性娴静而温顺,然而身上却隐藏着某种令人动情的魅力。瓦迪尼奥十分了解自己的妻子:那种因胆怯而受到抑制的渴望,那种深藏在心底里的情欲,一上床瓦迪尼奥就会把它们激发出来,使其变得十分强烈直至无法抑制。当瓦迪尼奥兴致勃勃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比他更加令人陶醉,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不为之动心。弗洛尔太太从来不能抗拒他的魅力,即使在她最近满怀愤慨和暴怒的时候也依然如此。她曾多次怨恨过瓦迪尼奥,后悔当初不该把自己的命运与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连在一起。  然而,在痛不欲生地向死得很不是时候的瓦迪尼奥走去的时候,弗洛尔太太已经昏昏沉沉,脑子里空空荡荡,什么也回想不起来了。她既想不起那些充满柔情的合欢时刻,更想不起那些可怕的、万分痛苦和异常孤独的日子,仿佛丈夫一死,他身上的所有缺点便已全部消失,或是在“他匆匆地路经这个愁泉泪谷时”本来就不存在着这些缺点。  “他路经这个愁泉泪谷的时间太短暂了。”还在弗洛尔太太尚未走近丈夫的尸体之前,令人起敬的埃帕米农达斯·索扎·平托老师便矫揉造作地匆忙说道,企图以此来向这位遗孀致以问候并表示哀悼。吉萨太太也是一位老师,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位颇受尊敬的老师。她不让她的同事匆忙行事,也忍住了自己的笑声。瓦迪尼奥刚满三十一岁,如果说其人生道路的确是短暂的,可对他来说——吉萨太太十分了解此人——尘世却不是什么愁泉泪谷,而是他摇唇鼓舌、诱人上当、欺诈蒙哄和作孽犯罪的舞台。当然,他也有难过和慌乱的时候,也会身陷困境、极度苦恼和承受突然的打击:需要偿还所欠的债务,需要说服为自己的借据作保的证人,必须兑现的许诺,无法推迟的期限,起诉书和律师事务所,银行和高利贷者,阴沉的面孔,朋友们的规避,更不用说弗洛尔太太的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了。吉萨太太用蹩脚的葡萄牙语——她是个加入了巴西籍的美国人,并且自以为就是巴西人,可这该死的语言,啊,她至今还没有掌握好——表示,如果瓦迪尼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有过眼泪的话,那么也是经过弗洛尔太太的眼睛流出来的,而且流得很多,对一对夫妻来说简直是太过分了。  瓦迪尼奥竞如此突然地死去了,吉萨太太回想起他的时候有的只是怀念:不管怎么说,瓦迪尼奥对她是十分友好的,况且也有其可爱和迷人的一面。然而不能因此,也不能因为瓦迪尼奥穿着巴伊亚州女人的服装,躺倒在地,死在了七月二日广场上,吉萨太太就突然转而把他奉若神明,歪曲事实真相,臆造出另一个白璧无瑕的瓦迪尼奥来。她是这样向她的邻居和挚友诺尔玛太太解释的,然而却没有从同伴那里得到预期的支持。以往,诺尔玛太太曾多次把瓦迪尼奥骂得狗血喷头,跟他大吵大闹或者苦口婆心地规劝。有一天,甚至威胁说要把警察找来。可是在这最后的悲痛时刻,她却不希望去谈论死者主要的、令人可憎的一面,而只想赞扬他好的一面:天生的殷勤,随时准备同情和帮助他人,对朋友们一片忠诚,无可争议的慷慨大方(尤其是借花献佛的时候),无穷无尽的生活乐趣。此外,诺尔玛太太正忙于陪伴和照料弗洛尔太太,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听吉萨太太的铁面无情的真理。吉萨太太就是这样一个人:真理高于一切,有些时候几乎显得过于尖刻和执拗。她所以采取这种态度也许是为了防止自己过于忠厚,因为她常听信一些无稽之谈,对所有的人都给予信任。不,她回忆瓦迪尼奥的种种劣迹不是为了批评或是指摘他,吉萨太太喜欢瓦迪尼奥,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促膝长谈,她很想了解与瓦迪尼奥为伍的那些为社会所不耻的人的心理活动,瓦迪尼奥则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吉萨太太听,同时偷看她领口处袒露出来的长有斑点的发达的乳房。也许吉萨太太比诺尔玛太太更加了解瓦迪尼奥,但是与后者相反,她决不放过瓦迪尼奥的任何一个缺点,不会仅仅因为瓦迪尼奥已经死了就胡说八道。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吉萨太太是不会自欺欺人的,现在显然不是这种情况。  弗洛尔太太紧跟在诺尔玛太太的后面挤过人群。很多人都认识诺尔玛太太,她走在前面用胳膊肘推开众人为弗洛尔太太开路:  “让开点,让开点,让这位怪可怜的女人过去……”  瓦迪尼奥躺在用平行六面体的砖铺成的地面上,嘴微微地笑着,面色苍白,头发金黄,显得异常安静和纯真。弗洛尔太太呆立了片刻,打量着瓦迪尼奥,仿佛迟迟才认出了自己的丈夫,或许——这种可能性很大——迟迟才接受了这一事实:瓦迪尼奥的的确确已经死去了。但她只是呆立了片刻,接着就出自肺腑地喊叫,扑向瓦迪尼奥的尸体,紧紧地抱住他那一动不动的身子,吻他的头发,吻他那涂着大红颜色的面颊,吻他那睁着的眼睛,吻他那迷人的髭胡,吻他那张失去了生机、永远失去了生机的嘴巴。

图书封面


 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幸福形不成故事,幸福生活写不成小说。”我一直有这种“疑虑”,但又不敢下结论。这下好了,通过平托老师,应该是若热.亚马多得出了结论。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是幸福的组成部分,米兰当大师就说了:幸福是一种令人烦腻、令人讨厌的东西,一句话:倒胃口……很高兴读完此书,心中的疑虑得到了一条佐证……作者一定非常熟悉巴西社会的旮旯,否则如何能如此精准、幽默、放荡地描写赌场和妓院?那赌徒的神情、女人的情欲……简直让有点经验的人心领神会……弗洛尔太太、她周围的邻居,都是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人,只是只有洞察社会、有才情的人才能写成这样一部巨著……弗洛尔太太厨艺精湛,这样的设定很对我的胃口……很想尝尝清炖甲鱼、炖母鸡、木薯蒸糕……从此书可得知,巴西人民性欲和食欲都很强……我也想要两种爱情啊!
  •     摘自《网易博客》 作者:司马文达我在许昌高中求学时(1954年),我的班主任宋子贞先生有两位太太,即我有两位师母。当时政府也有规定:凡从旧时代过来的人物,有一妻一妾者,其中之一可以自动离开,夫家应予以补偿,可我这两位师母,不分大小都不愿离开,她们从未到过学校,我们也从未见过庐山真面,这是一夫二妻或叫一妻一妾,在当时并不稀少。  64年,我在西平高中任教,校门外右边有一个豆腐婆,看起来她年约五十,说是“徐娘半老”有一点不敬。据说她有两个丈夫,这件事早已经名闻遐迩。战国时赵姬有三个丈夫:吕不韦、秦庄襄王,老毐;汉高吕皇后有一个丈夫和一个情夫——辟阳侯审食其;西汉元后也有两个丈夫:是宣帝、元帝父子二人;隋炀帝的萧皇后先后有五个丈夫: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藩王、唐太宗。武则天也有两个丈夫:唐太宗、唐高宗也是父子两个——清代孝庄文皇太后也有两个丈夫:皇太极、多尔衮。这些都是“相继”而不是“同时,且都是人们耳熟能详,不以为怪的。从上述资料看,说:中国一贯实行一夫一妻制是神话,至少有一半不符合实际。  十五年前,我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如下一段文字:  “本书购于郑州市文化路明日书店”,1995.7.20,店老板是我的小同乡,她执意不收钱,我便决意不买,她只好收了五元,算是象征性的表示。我也盛意难确,因为她是我长女的朋友,我也就勉为其难了。这本书是巴西著名作家诺热•亚玛多用葡语写成的长篇小说。由孙成、范维两先生所译。译笔畅达,如行文流水,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如走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作者赋予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一个女人,应有两分不同的爱情。她才能获得完整的幸福。  弗洛尔小姐光艳动天下。她的第一个丈夫叫瓦迪尼奥,身强力壮,风流倜傥,但也五子登科。但他的男性魅力又使弗洛尔尝到了性爱生活的乐趣与甜美。但这种夫妻生活也给弗洛尔带来了某种忧虑和不安,因为瓦迪尼奥花钱如流水,赌博,嫖妓,吃酒。不久瓦迪尼奥因病死了,弗洛尔太太,虽不无奥丧,却也耐不住寂寞,一年后她改嫁了一个大学生、药剂师、博士特奥多罗。这个博士给了她宁静,舒适的生活,但他也给弗洛尔带来了单调和乏味。她觉得特奥多罗有点傻。这使弗洛尔觉得只有和两个迥然不同,又能互为补充的丈夫同时一起生活她才能得到完全的幸福和满足。后来由巫师施法,瓦迪尼奥死而复生,弗洛尔终于获得了真正的灵肉相结合的幸福。我想这本小说虽可以在世界文学史里占有一席之地,但它对我国未来的众多年轻人会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  诺热亚玛多,我国读书介对他并不陌生,巴西有个“球王贝利”也有个“百万书翁”亚玛多。他的等身著作仅在巴西已出版500万册,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有六十多种文字也已出版了2500万册。他是巴西文学院终身院士,还当选过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我读书60年,从未见过像弗洛尔太太这种形象,真是出奇之甚也。  我佩服亚玛多先生的构思巧妙,他能让一个女人拥有两个不同面貌,不同品格,不同性格也能相互补充的同时在一起生活的两个丈夫,这的确太不简单了,至少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像弗洛尔太太这样的形象。亚玛多先生还有个高超的本领,他能把假的写成真的,而且写得天衣无缝,能让所有读者都相信这都是真的。  这种本领就连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曹雪芹、施耐庵、蒲松龄、鲁迅、张爱玲也没有这个能力!人们都知道生活是文学的源头活水,那是不是说巴西这个拉美大国不实行一夫一妻制?巴西政府都让一个女人拥有两个丈夫,巴西的男人就那么多?比女人多了一倍?这当然不可能。弗洛尔太太可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未必别的女人也能同弗洛尔一样的幸福。  况且,弗洛尔这个形象是把大多数的男人都看扁了。一个男人只能有一种本领,只会做生意,只会挖煤,只会当农民工….别的什么都不懂,即便这个男人结了婚,他一定是性无能?亚玛多先生写的那个药剂师特奥多罗,就那么笨蛋?我看这都是亚玛多先生特意安排的。  照这么说这本书就不用看了。可它是世界名著,弗洛尔太太也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保存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不可能不涉及现当代。但问题是关于现当代的事,我就没法写。真要写出来,那可大煞风景。像弗洛尔太太同时有两个男人,即使在巴西也没有什么普遍性。西平高中附近那个豆腐婆也有两个丈夫,但我不知道她是否像弗洛尔太太一样幸福。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从老年高级知识界开始,离异,再婚案接连不断发生。当年我还有点惊讶说:怎么着?偌大年纪,还要这么干?这像话吗?据说:他们的理由是儿女们都已长大成家立业,我再也不愿忍受你的气了,我要选择自由、博爱、要寻找真正的爱!(这个“我”字是指男女老人)、同时也有不少高级女性白领,她们也在寻找小白脸,每逢她们举行聚会都要带上小白脸,来相互攀比,看谁的小白脸更白更帅气。这些小白脸之中也有不少是大学生,博士生,他们为了一点学费,就敢卖身找钱。另据报道,北大、清华、南开、复旦这些不比哈弗差多少的高校周边却有不少简装的高层公寓楼,专供那些大学生来这里“休闲”。我这里有一本书《Biewen wo shishue》我把这个书名简化为“a n e”它出版与2003年8月,我是2004年在洛阳购买的,当时我全家都去小浪底旅游,我买这本书时,就我一个人知道。这不是盗版,而是正版!至今它还没有再版,它也没有注明第一版印制了多少册,这一点可以认定是出版家害怕它可能成为禁书或黄书,那可是要追究责任的。我在这本是的扉页上写有一篇评论文字,再把它重抄一次,那也显得我这个人太不高尚(我这个人本来就不那么高尚,如果再抄一次,岂不是表明我已从头顶烂到脚跟了?)  现在我怨恨弗洛尔太太,都是你办的极为糟糕的事,你的行为在中国已经引发了大风大浪。写到这里,我又一次想到了捷克那个并不高明的作家米兰•昆德拉,他在一篇小说中写有一个情节:一个捷克男人引诱一个俄罗斯很漂亮的女青年,当这个男人终于得到这个女人时,那个俄国女郎却无比轻蔑地对他说:“你虽然得到了我的身体,但你永远别想占有我的灵魂,我的灵魂永远属于我自己或我的丈夫。经昆德拉这么漫不经心的一点拨,就让无数红杏出墙的女人为自己已经堕落的灵魂找回了高尚的借口:“出轨的是我的身体,我的灵魂始终属于我自己或我的丈夫!”这个情节显然是捏造的,灵与肉怎么能剥离?没有肉,哪有灵?灵魂只能存在于肉,既然早已红杏出墙,那就是彻底背叛。男人也一样,既然你早已出轨,越过道德底线,还说什么你的灵魂依然属于你的妻子!那都是屁话!  更妙的是弗洛尔太太给亚玛多写有一张字条 :  “另一件事先生是知道的,在那个方面谁若是陷了进去就无法自拔。至于午夜以后的情景,我是不肯对你讲的,否则会有失体面。不过说实在的,那个在大海上空点燃起白昼晨光的人,正是被称为弗洛尔太太的我。”这一张便条,其实还是亚玛多写的,它属于这本书的一部分。亚玛多院士的写作技巧太高明了。我读书60年,从未见过像亚玛多院士这样的写法。  末了我想敬告各位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你们可不要学习弗洛尔太太啊!她虽不是坏人,可她也不是现代女性的榜样啊!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作者一定非常熟悉巴西社会的角角落落,否则如何精准、幽默、放荡写成此书呢?非常生动、有趣……
  •     喜欢伦理的可以看看。
  •     2014-3-31读完了。2014-3-21浦东图书馆借来,非常幽默风趣,语言流畅轻快。让人爱不释手,生动地展示巴西的风格。尤其是那种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作者的语言功力了得,有老舍的风范。让人忍俊不止!
  •     看了一些,作家有些内容写的就是每个人心底的一些东西。值得一看。
  •     很有趣的书,很轻的人生,很轻逸的写作方式,但是却有着厚重的思考,严肃的主题
  •     开本,印刷,装帧俱佳
  •     此书辗转飞机海滩地铁公交竹席马桶弄得旺盛性欲也没了
  •     要慢慢读,耐着性子读
  •     实在想出来,这个一个无赖,不过是床上功夫高点,但依旧是无赖,竟能得到如此正面的评价。看来真是文化差异。
  •     神秘宗教
  •     这是一部爱情和伦理小说,讲述的是美艳动人的姑娘弗洛尔同两个丈夫的爱情生活故事。由于作家有着**的艺术才能,因而把故事写得详尽而又神秘、象生活一样清楚明白而又扑朔迷离,由此展现了作家对爱情生活的哲学思考……
  •     女人,你要什么?
  •     文笔辛辣幽默,俨然一部巴西俗世生活浮世绘,唯一问题就是忒长了点
  •     弗洛尔的情感,我觉得很现实,也确实是每个人可能会有的想法。在激情中期待平静安稳。在平静祥和中期待一丝激情。
    但是永远是不可兼得。
  •     爱是什么 选择是什么
  •     每个女人都想要两个丈夫,一个瓦迪尼奥,诙谐浪荡多情,床上一流,一个特奥多罗,木讷踏实关怀无微不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