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魔幻 >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44723336
作者:[美]苏珊娜·卡森
页数:359页

作者简介

两百年来,简•奥斯丁一直拥有众多拥趸,受到狂热崇拜。在这里,毛姆、E.M.福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C.S.刘易斯、莱昂内尔•特里林、A.S.拜厄特、哈罗德•布鲁姆、阿兰•德•波顿等33位作家、评论家一起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
本书精选近一百年来奥斯丁评论 的代表美文。这些作家、评论家探讨奥斯丁作品中机智俏皮的人物对话、自然发展的故事情节,揭示其中永恒的道德真理,呈现了奥斯丁魅力无限的文学世界和这个世界与不同时代读者的紧密联系。
这本评论集向读者展示,从自己生活中发现奥斯丁的幽默、情感和爱情,这比阅读奥斯汀的小说更为重要。

书籍目录

1 苏珊娜·克拉克 我们为什么阅读简·奥斯丁:有趣的生活,有趣的年轻人
9 尤多拉·韦尔蒂 简·奥斯丁的光辉
20 丽贝卡·米德 阅读简·奥斯丁的六个理由
25 E.M.福斯特 简·奥斯丁和她的六部小说
31 布赖恩·索瑟姆 与手稿为伴:沿着查普曼博士的足迹
45 苏珊娜·卡森 《诺桑觉寺》读后感
57 伊恩·瓦特 关于《理智与情感》
71 莱昂内尔·特里林 选自《我们为什么阅读简·奥斯丁》
85 W.萨默塞特·毛姆 简·奥斯丁和《傲慢与偏见》
102 马丁·艾米斯 爱情的力量: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111 本杰明·纽金特 《傲慢与偏见》中的迂腐之人
118 J.B.普里斯特里 奥斯丁的小世界:幽默与距离
124 安娜·昆德伦 《傲慢与偏见》和生活的奥妙
129 C.S.刘易斯 关于简·奥斯丁
144 路易斯·奥金克洛斯 简·奥斯丁与美好生活
155 金斯利·埃米斯 简·奥斯丁怎么啦?
160 A.S.拜厄特与伊格内·索德雷 选自《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
175 阿兰·德·波顿 改变生活的艺术
181 费伊·威尔顿 让别人描述痛苦
186 詹姆斯·柯林斯 范妮:简·奥斯丁的道德指南
198 珍妮特·托德 我为什么喜欢简·奥斯丁
207 约翰·威尔特希尔 为什么阅读简·奥斯丁?
223 埃米·赫克林 从不喊“哇!”的姑娘
230 戴维·洛奇 重读《爱玛》
241 莱昂内尔·特里林 选自《从〈爱玛〉到简·奥斯丁传奇》
257 伊瓦·布兰 简·奥斯丁的精湛艺术
275 唐纳德·格林 选自《局限性神话》
290 埃米·布鲁姆 可怕的简
299 哈罗德·布鲁姆 选自《经典记忆:华兹华斯早期作品与简·奥斯丁的〈劝导〉》
312 黛安娜·约翰逊 关于奥斯丁《劝导》的几点想法
327 玛戈·利弗西 他一无所有,孑然一身
336 弗吉尼亚·伍尔夫 60岁的简·奥斯丁
349 杰伊·麦克纳尼 美丽的心灵

编辑推荐

  两百年来,简·奥斯丁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拥趸,受到狂热崇拜。在这里,毛姆、E.M.福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C.S.刘易斯、莱昂内尔·特里林、A.S.拜厄特、哈罗德·布鲁姆、阿兰·德·波顿等33位作家、评论家一起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

内容概要

苏珊娜•卡森:耶鲁大学法语系博士,曾执教于牛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哈佛大学等,讲授英国与法国文学。
(简•奥斯丁,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像是奥斯丁的孩子,在她的小说中看到并直面我们自身的痛苦、我们自身各种异想天开的念头。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    我们读奥斯丁,是因为她对我们的了解远远多于我们自己。道理很简单:她影响着我们成为什么样的读者,成为什么样的人。  ——哈罗德·布鲁姆    简·奥斯丁富有智慧,她的品位无可挑剔。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奥斯丁小姐洞察力非凡,对身边寻常生活的直觉性认识和捕捉无人能及,而这又让她的洞察力具有了难以超越的描述力量。  ——《纽约时报》

章节摘录

  对于玛丽安娜和范妮来说,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同时,还得遵守行为规范。  那么,在奥斯丁笔下女主人公眼里,究竟什么是“美好生活”?首先,美好生活仅仅是上层社会少数人关注的问题。当时的上层社会主要由一些富人和有头衔的贵族构成。这些人十分自负,满身世俗气,把社交活动变得毫无生机。费拉尔斯太太、凯瑟琳夫人、沃尔特·艾略奥特就是这样的人。在奥斯丁的小说里,只有像伊丽莎白·班内特这样聪明的姑娘才能在这片沙漠中找到绿洲。如果我们聚焦于社会下层,比如,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简·奥斯丁明显倾向于这样一种观念:嘈杂的环境,狭小的房间,没有规矩的孩子们到处乱跑,这样的生活肯定不幸福。的确,这不是幸福生活。幸福的生活应该有足够的钱,宽敞的住所,既有独处的空间,又可以举办舞会、招待宾客;房间陈设可以简单但应该精美优雅;如果是乡间别墅,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优美的自然风景。简·奥斯丁生活的时代,人们注重良好的生活趣味(这在我们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与她同时代人一样,奥斯丁认为外部秩序意味着内心的宁静。  一种美好的生活,意味着人们有闲暇阅读,欣赏音乐,学习画画,愉快地聊天。同样,幸福的婚姻,意味着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衣食无忧,互相尊重。在《诺桑觉寺》中,凯瑟琳·莫兰认为婚姻只要有钱就行,至于由男方还是女方提供这笔钱,这不重要。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婚姻,人们必须有一套明确的哲学思想,避免希冀过多或过于绝望,还要时时听从神的旨意,防止虔诚之心遭到破坏。最后一条尤其重要。  ……

图书封面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本书主要涉及到两册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和《曼斯菲尔德庄园》,前者写于1813年,后者作于1811年,内容与文风大同小异,都是关于家族与爱情的冲突故事,历史背景都放置在西方社会由农庄经济向资本主义过度时期,所以,没有读过简·奥斯丁作品的读者可以绕开了。回到本书,苏珊娜·卡森挑选了30多位知名文人对简·奥斯丁作品的感受文章,编辑在一起,也可以说,这本书不是著作,是文章汇编,看看文学前辈们如何在简·奥斯丁光辉指引下,学会用宏大的社会背景写作。
  •     摘自《东方早报》 作者:李公明似乎是有点凑巧,近日买的两种书虽然都不是哈罗德•布鲁姆写的,但又都与他大有关系。“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8月)一下出了六本:巴黎、伦敦、罗马、都柏林、纽约、圣彼得堡,这六个都市的文学地图。布鲁姆作为丛书主编写了一篇《总序:心灵之城》,并为每一本写了一篇“序言”。另一是《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苏珊娜•卡森编,王丽亚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11月),布鲁姆为其撰写了“前言”,书中也收入一篇他谈《劝导》的文章。翻着这两种书,在本年度暮色渐浓之时,布鲁姆的形象在当今文学研究的繁嚣炫目、声光电幻的天幕之上仍然执著地徘徊,仍然带有打着布鲁姆式印记的焦虑与挽歌,仍然使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有人会比他更热爱文学。  是的,“热爱文学”,我越来越意识到在今天要说出这句话是多么艰难。如果不像布鲁姆那样一直与文学相濡以沫,不像他那样在心灵的无边孤独中坚持与文学“正典”的不懈对话,不像他那样痛苦地敏感于文学真实而高贵的价值在妖言惑众的时代中日渐分崩离析,我们与文学的关系可能最后会形同陌路。虽然我并不一定很认同他老人家对文学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的看法,虽然我难以完全把那种“孤独的阅读”与对正典的推崇视作文学的唯一性,但是我无比珍视他对文学阅读与人自身的关系的睿智理解:“领受了美学的力量,我们便能学习怎样和自己说话、怎样承受自己。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赛或哈伯来真正的功用是促进一个人内在自我的成长……西方正典唯一的贡献是它适切地运用了个人自我的孤独,这份孤独始终是一个人与自身有限宿命的相遇。”(布鲁姆《西方正典》,上卷,第41页,高志仁译,立绪文化,1998年1月)“学习怎样和自己说话”、学习“怎样承受自己”——这是典型的布鲁姆式的精神成长教育,与时下的大学所教的如何与别人说话、推销自己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啊。我说无比珍视这种看法,可能是因为我们很多人与文学结缘的路径恰好不是这样的。最近读台湾学者陈芳明的一篇谈尉天骢教授的新书《回首我们的时代》的文章,发现两岸某些“热爱文学”的青年学生有着类似的心路:“不同的命运轨迹,歧异的政治信仰,藉由文学的取暖,找到相互理解、相互同情的道路。为了一本杂志,青年作家跨过省籍界线,追求一个共同的心灵故乡。在那里,他们探索历史的尊严,培养人格的尊贵,建立友情的连锁。所有的危机意识,荒凉的孤绝心境,都在梦想的追逐过程中完全软化。远在政治解冻之前,社会底层的作家已经展开和解的行动。”( 陈芳明《回首他与我们的时代》联合新闻网)也正是因为这样,我至今仍然珍惜在那种时代氛围中与文学的结缘,同时也因为这样,更意识到真正的热爱文学是多么不容易和多么曲折。  这就不难理解,当年我们可以狂热地阅读像《双城记》、《悲惨世界》这样的经典小说,却难以进入简•奥斯丁的世界。布鲁姆说,“我们像是奥斯丁的孩子,在她的小说中看到并直面我们自身的痛苦、我们自身各种异想天开的念头。正因奥斯丁培育了我们的心智,我们感到她解释了我们何以为我们。”(《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前言” )回首1978年春天的校园,那个时候我们更像是雨果的孩子,在他的小说中看到并直面我们的“九三年”、我们的“悲惨世界”,我们感到他解释了我们应该何为。如果说布鲁姆认为“时下那些对奥斯丁作品进行‘政治化’阅读的人实际上根本没有理解她的作品”是颇有道理的,那么我们过去对雨果的“政治化”阅读是否也是这样呢?其实,我倒认为“政治化” 阅读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何种“政治化”。拿简•奥斯丁来说,虽然她的小说回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社会时政的直接描写,但是当她描写上层社会中人对财富与爱情看法的时候,对社会压力与性别政治的思考就并非是强加的和不重要的。又比如,路易斯•奥金克洛斯在《简•奥斯丁与美好生活》一文中认为,“简•奥斯丁让她笔下那些低贱小人很容易获得成功。她真是深通人情世态的行家,了解所谓‘伟大生活’有时候如何捉弄人。”(第153页)“低贱小人很容易获得成功”,这难道不也是政治社会的某种生态吗?只是当我们从这样的角度看待奥斯丁的时候,应该特别记得布鲁姆的提醒:“奥斯丁委婉地提醒我们应该摒弃‘伪善’。依照约翰逊博士的看法,所谓‘伪善’就是说一些悦耳的陈词滥调、人云亦云的套话。这些东西在奥斯丁看来毫无用处,对于我们也不例外。”(前言)因此,从雨果到简•奥斯丁,应该驱除的是这种伪善的政治化阅读——过去我们的文学教科书那些可称作陈词滥调的政治化叙述既是伪善的,更是毫无用处的。  文学与创作者和阅读者的关系也同样投射到于城市文化的生长脉络中,因此研究城市与文学的关系成为文学的外部研究的重心之一。“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所收六本著述的都是从城市与文学家创作经历与精神印记的关系的视域出发,可以说就是文学的城市地标或城市的文学地图。布鲁姆在其总序“心灵之城”中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从作家与文学名城的关系,由此讨论城市的重要性;二是关于城市是文学的主题和元素;从这方面来看,城市更加重要。布鲁姆以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为哺育西方作家的精神源头,因此他认为亚历山大城是西方作家的摇篮,“所有艺术上有所造诣的西方作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亚历山大人,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从公元前三世纪中期到公元三世纪中期,亚历山大一直是精神和心灵之城”(总序)。关键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是以精神与心灵来维系的。如今,尽管“亚历山大作为心灵之都的辉煌已如过眼云烟”,但是当我两次来到亚历山大城的时候仍然感到有种心灵的微微颤抖,但不是因为布鲁姆说的与文学的关系,而是因为整个西方古典世界的结局与转折。  文学家与城市中某一区域、某一处地点的关系常常会使人产生各种情感,有些地点会使人感到无限伤感。比如,当我们走在罗马著名的西班牙台阶上的时候,怎能不想起济慈住在这里的时候,那种疾病缠身和失恋的凄凉?莫顿说,“我一看到这些台阶,就想起济慈弥留之际躺在台阶脚下的房子里。他透过黄棕色的窗户向外瞥了一眼,目光停留在台阶上。它们是他看到的尘世间最后一道风景。”(转见福斯特、马尔科维茨《罗马文学地图》,第156-157页,郭尚兴等译,上海交大出版社,2011年8月)。这种“文学地图”对真正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灵魂的补剂。  与这种“文学地图”(literary places 或the atlas of literature)不同的另一种“文学与城市”研究是理查德•利罕的《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它研究的是文学如何给予城市以想象性的现实和城市的变化如何促进文学的转变,亦即共处于人类文化史中的城市与文学的相互关系。这部著作从研究方法论到具体的问题意识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知识和启示,但是其中更重要的是使我们产生关于城市的文化现实感和对未来的忧虑及乐观之情。“我的结论是,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同时我认为,城市的兴起与五花八门的文学运动有割不断的联系……”(第3页)“对城市的阅读只不过是另一形式的文本阅读。此外,这种阅读还涉及知识的历史或文化的历史,它对城市,对文学想象中的城市的描绘方式都有很大影响。”(第380页)其实就是一句话:从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中读懂人性与人的历史。
  •     1.第91页,提到了Monk Lewis,其实指的是写了哥特小说“Monk: A Romance"的Matthew Lewis,世人因为这部作品称之为僧人刘易斯(Monk Lewis)。译者似乎是不太了解那个时期的文学,所以直接翻译成了蒙克•刘易斯。2.第135页,“安妮在凯林奇庄园的家中没有地位,‘她不过是安妮而已’。已经出嫁的姐姐利用她,从来没把她当回事”。这里指的姐姐其实是妹妹玛丽。姐姐伊丽莎白和安妮一样尚未出嫁。3.第148页,“范妮除了从埃德蒙那里听到一些安慰话,没有人给予她帮助。其他几位表哥甚至把她当作逗乐的对象。”范妮只有两位表哥,除了埃德蒙之外,只有汤姆。“其他几位表哥”的原文估计是“other cousins”(其他几位表哥表姐,包括了汤姆,玛丽亚和茱莉亚)。4.第151页,”亨利的姐姐尽其所能打破埃德蒙成为神职人员的希望,盼着他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这里应该指的是玛丽克劳福德,而她是亨利的妹妹。5.第153页,“克莱夫人的结局有可能像艾略奥特夫人一样”。估计原文大意是Mrs. Clay might end up as Lady Eliot,所以不应该是“结局有可能像艾略奥特夫人一样”,而是最终投机成为了艾略奥特夫人。看过小说的都知道,原艾略奥特夫人的结局是英年早逝,而原文的意思肯定不是指克莱夫人也早逝了。6.第204页,“奥斯丁是一位端庄稳重的维多利亚作家“。这个我不确定是译者还是原评论者的问题,实际上奥斯丁活到1817年,而维多利亚女王出生于1819年,即位是1837年,怎么样也和维多利亚作家沾不到边,这就和把李白说成宋朝著名诗人一样荒谬。7.第211页,作者对原文引用的翻译”世界上拥有大笔财富的男子固然很多,但配得上他们的美女可不够多“。而原文是"But there certainly are not so many men of large fortune in the world as there are pretty women to deserve them",意思恰恰相反,”世界上拥有大笔财富的男子固然有,但远远不及配得上他们的美女那样多“。8.第287页,伊丽莎白的自白,”我,经常瞧不起妹妹慷慨、坦率的性格“。这里显然指的是简,因此是姐姐,而非妹妹。9.第294页,”其中一次,奥斯丁当时答应了,可是第二天又拒绝了,就像《劝导》里的范妮普莱斯一样“。这里面有两个错误:一,范妮普莱斯不是《劝导》里的人物,而是《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角;二,范妮普莱斯实际上从来没有答应亨利克劳福德的求婚,何来答应又拒绝一说?这让我想到,很有可能原评论者的记忆穿越到了99年的改编电影,里面确实有范妮一开始答应亨利又第二天反悔的天雷剧情。10.第358页,”埃莉诺达什伍德的感性和玛丽安娜达什伍德的谨慎“。应该是”埃莉诺达什伍德的谨慎和玛丽安娜达什伍德的感性“吧?因为手上没有英文原版,所以只能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错误和语意模糊的地方。遗漏之处,还望指正赐教。有些因为评论者本身的错译也就罢了,但译者声称收藏了奥斯丁全集,却让人惊讶的经常搞错人物关系称呼,不得不令人怀疑她所谓的收藏与阅读是否有着必然联系。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还不错。关于简·奥斯丁,能说出点什么来实在不容易。越是迹近自然,越是难以形容。
  •     真想跟简.奥斯丁坐着聊聊天。
  •     2012-05-01
  •     可怕的简,可爱的简。“我狂野不羁,是因为我不能自主。这不是我的错。”简告诉我们:倘若有人一时错把某个对象当作必需的、无法割舍的真爱,纵然遭遇苦难,最终将获得幸福,因为他们值得拥有。简自己呢。
  •     许多评注非常精彩,当然毛姆叔叔依然最得我心。
  •     就所选的内容而言,beautiful pieces;但是阅读体验确实有些糟糕,哪天看一下原版吧。
  •     三星半。角度不同的奥斯丁评论集,有些许比较有意思。
  •     虽然我们不处在完整的英语文学环境中,难以体会奥斯丁最拿手的大量的反讽,但是其作品中的道德教化和机巧的智慧,不仅在不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且在200年后的今天仍然很具有现实意义。
  •     下单时说是限量编号版,到手后没找到限量的编号,一查很多书友都遇到这种情况,希望改进,希望发货时跟承诺一致。
  •     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作家写的评论文章,毫无新意可言...
  •     下载了魔戒三部曲给女儿看,她就成为了魔戒的小粉丝了,尤其是对精灵王子O(∩_∩)O所以买了这套书籍给她看。这套书字体比较大、很清晰,加上电影的成功,的确是值得收藏的经典
  •     第一次领教“奥斯丁作品是复杂难懂的”这种论调。
  •     我还是只爱Persuasion
  •     书很好,翻译很糟糕
  •     只读过傲慢与偏见的我似乎还不应该看
  •     1.见识到了言语的力,用好了忽悠人真太爽。2. 长大再重读简奥斯汀 但是英文看上去特别难,我以后要是写东西一定说“我16岁看简奥斯汀的时候相当受罪”
  •     这书的潜台词:如果你是简迷,请重读她所有的书。
  •     大一时的喜欢已经变成现在的审慎地点点头,默契之交的赞赏了。
  •     翻译不太好 尝试找找原版
  •     在万圣书店读过几篇,写真的很不错。我此前读Jane Austen的小说,觉得有些平淡乏味,不如俄国小说那样配天悯人震天撼地。文集中的一位作家说,他本人读Austen也有类似经历,后来岁月渐逝年渐长,才重新觉察得Austen的魅力。我读了,也打消了不少困惑和误解。
  •     不同作者對奧斯丁的評價,作者時間的跨度,還有不同職業的區別都挺有趣的,翻譯時有微妙之處,不過總體來說還給了我不少看待奧斯丁作品的不同角度,以及更多的奧斯丁研究書單www
  •     用于写论文不错~
  •     很多文章都一般。。。
  •     同样都是简迷,可是喜欢她的原因各不相同。每个人心中总有个人物或是趋于某个人物的特点和她笔下的人物的特点暗暗契合。
  •     没有完全看完,看了几篇后想立马去图书馆借奥斯丁的作品了
  •     读到一半不想看了。翻译问题不小,名字都是乱来的
  •     脚注里可能是 “Early Auden” 结果翻译成了《早期奥斯丁》,倒胃口。
  •     有着莱昂内尔.特里林与哈罗德.布鲁姆的一瞥就够了,二十岁以前不知道简奥斯丁,三十岁以后也过了读简奥斯丁的年龄
  •     没想到这个时候还能以这个价格买到珍藏限量编号版,只能说:当当-牛!
    内容自不必说,印刷也十分精良,还能说什么呢,“超赞”一个吧。
  •     喜欢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还真不少。
  •     : I561.064/2249
  •     包装精美,内容文笔流畅。比那个版本强多了。
  •     阅读简,是一场充满克制的美德教育
  •     各抒己见的书。在认识的几个作家中,最喜欢熟悉的作家的评论。
  •     1
  •     书是硬皮精装,里面的硬皮是暗红色的有点像是布料织的那种,外面一层纸的封皮。书的文字部分是黑白的普通纸质,质量较好,插图是彩色铜版纸。非常适合收藏的一套书。唯一的遗憾是要是插图再多点就好了。
  •     奥斯丁以其作品犀利俏皮、胜义迭出成为追美莎翁的伟作家而拥趸者盛。E•M•福斯特称自己亦是“简迷(语出吉卜林,第一个使用Hun称呼德国人)”一员,以至于说到她会“笨嘴笨舌”。对评论界“温柔的简gentle-Janeism”大行其道不以为然的恐怕唯有亨利•詹姆斯。倘使于“成长小说”视域下对二者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奥斯丁笔下尽是能说会道、自以为善于观察,但最终却被证明大错特错的女主人公,皆大欢喜的关键在于有财产作保证。女作家自身将炎凉洞穿,认为保持人格完整的代价至少是“沉默、流亡与狡猾”。反观詹氏女主角(以Isabel Archer和Catherine Sloper为代表)自我实现逃不脱时俗伦理,个个悲剧缪斯。
  •     她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     想看原文。有所长知识,但没有我想象中的好。
  •     如果你奥斯丁的六部小说非常熟悉,又想深入了解其人其作品,可以读这本书。
  •     为我的毕业论文带来了些许启发。
  •     挑着看了毛姆和伍尔夫的评论。
  •     翻译略糟糕,但是有启发。特别是关于奥斯汀和我们时代的微妙错位的问题:他对服装、细节的极简,和BBC剧中几乎将其作为对一个遥远的英国过去投射的窗口每一部中对于舞会和衣服的夸张。她所提倡的婚姻和爱情,我们所看到的。阐释学上最近的,如此可亲的奥斯汀,某种程度上也是最远的。
  •     断断续续地读,挤出的时间也能读完
  •     只看过简的两部小说,就读这本书未免有点仓促,无法真正懂得文章内外的含义。
  •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翻译有不对照原作即可见的谬误。
  •     对论文有非常大的帮助,非常好
  •     梳理了思路
  •     伍尔夫那边很好。BTW,貌似大部分评论的人都要把在《纽约客》上发过文章写进简历里。很光荣咩。
  •     最喜欢毛姆和伍尔夫的两篇评论。庆幸在这个时期读到简·奥斯丁,因为“她影响着我们成为什么样的读者,成为什么样的人。”
  •     好多礼节性的序言一样言之无物的文章,而且重复率很高,导师恶魔缪斯那本的真诚只有两三篇。不过确实了解了一点简奥斯丁这个不熟悉的作家也不算白看
  •     迷妹指南
  •     当初毕业论文写的是简奥斯丁的话,读这本书就助力良多了
  •     我热爱 简·奥斯丁。
  •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