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武昌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020084722
作者:方方
页数:278页

作者简介

《武昌城》叙述的是1927年前后武昌城的一段历史。小说以两个青年人陈明武和马维甫为主线,讲述战争对老百姓生活的摧毁,以及战争中人的成长、毁灭和重生,讲述一段城墙永久的消失和一段历史永久的定格。与书写乱世人生的其它小说不同,方方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自在状态的世俗烟火,没有以回望的姿态对旧日的时光进行历史的喟叹,相反,小说的叙述平实而冷静,掩藏了历史的价值判断,而充分尊重其模糊性:所有的毁灭中都包含着重生,而所有的重生又都孕育着死亡的因素。因而,《武昌城》的故事反而成了一个浑然自在的天成状态,而所有人对于变故来临而产生的应激反映都只不过是寻常的逻辑,都包含了世代的永恒真理。或许,小说的故事发展和人物逻辑都略显老套,但其记录历史的方式、解读历史的态度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贯穿了历史与现实的潜在规则。

书籍目录

上部 攻城篇
下部 守城篇
附录
武昌城简史
北伐战争武昌战役攻守态势图
北伐战争及在鄂境内的三大战役
武昌战役所涉重要历史人物
北伐誓师词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武昌战役部分阵亡者名单
后记

内容概要

方方,本名汪芳。女,汉族。1955年5月生于南京。
1974年高中毕业,1975年元月在武汉运输公司当装卸工。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在校期间始发小说及诗歌。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
曾做过电视剧编剧、电视专题片撰稿人。
1989年调入湖北省作家协会。
其1987年所发中篇小说《风景》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并因此而成为中国“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风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其他代表作如《祖父在父亲心中》、《白雾》、《桃花灿烂》、《落日》、《埋伏》等中篇小说,亦拥有大量的读者。多郎小说被译为英、法、日、韩、意、泰、葡萄牙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已出版小说、散文集近七十部。
主要著作有五卷本中短篇小说《方方文集》、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文化随笔《汉口的沧桑往事》、《到庐山看老别墅》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章节摘录

  天已经黑了下去,摆放在梁克斯面前的米粉业已凉了。卖粉的老板有点惶然,说:二位先生?梁克斯掏出钱,递给他,说:辛苦你了,我们等下就走。然后他转向罗以南,说:你为这个离开学校?罗以南说:在那样的地方我没办法待下去。我要走。梁克斯说:去哪里?罗以南说:离开这个世界。  梁克斯吓了一跳:你想寻死?罗以南苦笑笑:我这样的人,又如何有胆寻死?我好没用,我只想逃得远远的,远到没有人找着我,我也不见其他人。梁克斯深知罗以南非但迷恋苏曼殊还喜欢在寺庙流连,老早便说过将来说不定就出家的话。便说:那么……你真想……出家?罗以南说:此外又有何处可供我栖息。梁克斯说:你不想为陈定一报仇?罗以南低声道:我这样一个人,哪有那样的胆量。梁克斯生气了:不是有胆没胆的问题,而是有心没心。看现今我们的山河,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多一个和尚,只不过多出一个废人罢了。罗以南喃喃道:大概此生我就是一个废人,这世上就当我没有来过好了。梁克斯更加生气,声音放大了许多:你真的亲眼见到陈定一的脑壳吗?你既然亲眼见到了,为什么还说这样的话?你忘记陈定一救过你的命了?罗以南依然喃喃道:他救过我一命,是呀,他救过我一命,可是他救过我的这条命我再也还不起了。梁克斯说:还不起也要还。罗以南的目光还是漫散着,心无着落的样子,说:怎么还?还给谁?梁克斯说:好,我来告诉你怎么还——用你的命,去消灭那些杀死他的人!  罗以南呆望着他,没有说话。梁克斯说:你不是说就当你没来过这世上吗?罗以南摊开自己的双手说:你说杀死他们?怎么杀?我杀得了?梁克斯说:那我就再告诉你,跟我一起去追北伐军。他们正在前面打仗,现在已经进了湖北,武昌肯定是要打下的。横直你当自己没到这世上来过,如果你战死了,也就是这样的结果。但如果打完仗你还活着,那么你已经报答过陈定一了。  罗以南这时候仿佛清醒了一点,他眼睛直直地盯着梁克斯。想起梁克斯离开学校的原因,突然说:梁文琪,你离开学校就是去参加北伐?梁克斯说:当然。现在,我不再是书生梁文琪,我将是北伐战士梁克斯。罗以南喃喃道:梁克斯?好熟呀,这名字。梁克斯笑了,笑得一脸天真:猜不出来头?这是马克思的克,恩格斯的斯。罗以南又喃喃道:哦。竟如此气魄。梁克斯说:正是。这时代正是要让我们拿出气魄来。罗以南说,那你怎么又到了这里?梁克斯说:我跟表哥约好,去追随他的部队一起北伐。等我赶到广州,才知他们早到湖南了。我就一直追,从广东追到湖南,又从长沙追到岳州,还是没追上。岳州的一个军官告诉我说,就在前面了,沿着铁路往前追。罗以南说:岳州已经打下了?梁克斯说:北伐军太能打了!真想不到呀,岳州差不多不攻自破。你不知道,我去时,满城都在放鞭炮,通宵都不安静。罗以南说:哦,我本想去岳州的,结果火车不走了,我只好走路走到这里。梁克斯说:幸亏如此。现在,我要在这里截下你,我押也要押着你跟我一起去追北伐军,绝对不能让你出家。我得让革命队伍里多一个士兵,哪怕是多一团炮灰,也不能让这社会上多一具活尸。再说了,你命中不能当和尚,你也没资格当和尚。你的恩人陈定一死了,你要为他而战,你欠他的恩情,你必须回报。反正你准备像死了一样活着,那就不如好好死它一场。但更可能——梁克斯挥动着手臂,斩钉截铁地说——你经历过这样一场战争,并没有死,但却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罗以南呆望着他,他不知道他的这个同学何以有着如此的激情,他慷慨激昂的吐沫已经喷到了他的脸上。他不想多说什么,只是觉得身心倦怠。  这天的夜晚,没找到客栈,罗以南和梁克斯便寻了户农家住下。农家的偏屋,堆放着柴火和工具。梁克斯大概累了,躺下即睡着了。罗以南虽然也累,却久不能眠。蚊子一直在耳边嗡嗡着,梁克斯亦不停地发出呓唔,打!冲呀!仿佛梦中正在战场。  ……

图书封面


 武昌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敌对双方的围城之战古已有之,素来为创作者所青睐,因为对垒中隐含的繁富戏剧性。如盲诗人荷马唱诵的《伊利亚特》,中国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均主体或部分涉及冷兵器时代的攻城与守城,说明地域或有相异,战争并无不同。小说家方方的新作《武昌城》,亦是写铁血征战中的围城之役,不过,时间已移至现代的北伐战争时期。方方大约对以往此类作品单纯对英雄人物与战绩的赞颂并不十分认同,她想做的是写出非常状态下人性的纠结和日常生活的崩溃,“在我们居住的地方,曾经有过这样的往事,这些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事情”。围城分城内与城外,于是,《武昌城》亦分“攻城篇”与“守城篇”,一体两面,适足以不同角度反映事件的复杂性。一九二六年,北伐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北上,在湖北,经汀泗桥、贺胜桥两捷,直抵武昌城下。北洋军坚守不出,双方激战,因城高墙固,虽付出惨烈代价,依然无法攻克,于是成围城之势。整整四十天,军人伤亡,城内无辜百姓饱受灾难,城破之日,什么样的结果对许多人已不再重要,城与人的痛楚烙印留在了历史的记忆档案内。在《武昌城》中,方方不采历史的黑白二分法,而是注入了多元的探索与思辨。如北伐为顺应历史潮流之举,北伐军亦是正义之师,但许多将领士兵未必不对围城造成的平民伤亡心怀愧疚,以至为一个传教士的话语所震撼:“北伐军出征既以为民请命、救民于水深火热为说辞,倘若这拯救,要以牺牲如此之多的平民百姓为代价,又有谁相信你的拯救?”因此虽然炮轰可以尽快解决战事,但顾及城内百姓的安危只能放弃这个办法。雨果在《九三年》中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对垒双方可以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但牵涉其中的平民却都是无辜的,不能以任何高尚的名义去屠戮这些生命;且更进一步探究,战场上的拼杀,生死较量,固然是军人的职责所在,可摧残的何尝不是自己的同胞或自己的同类,这种族群的痛楚无时不处于矛盾纠结中。在各式矛盾里,道义上居非正义一方的内心交战显得愈加触目。守城长官刘玉春明知困守无望,且军队涣散,城内百姓辗转饥饿与战火之间,可军人的天职为服从,这城就得守下去,哪怕落得骂名也无可奈何。自然,也有另一种选择,军官马维甫为百姓计,打开了自己驻守的宾阳门将北伐军放入,结束了围城的胶着状态;而最终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作为军人,背叛多年提携他信任他的上司”),从宾阳门纵身跃下。人性的复杂性就在于不是可以条分缕析得清晰见底的,总有纠缠处,总有解不开的地方,往往是这些细微之点滴决定着个体的命运与历史的走向。方方显然是抱有同情之理解,尽力拨开时空的隔膜,展现历史的另一种本真。这本真或许混沌莫名,却悄然拓展了固有思维的多元维度与界限。围城,不仅有战事,还有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处于现在时态中。这是方方的着力之处,因为乱世中平凡而实在的平民生活的渐次崩溃尤其显出触目惊心,不忍多睹。平时,繁琐细碎的市民生活多可见庸常与无趣,而在战乱中,虽想再觅这份平静亦不可得。生命尚且朝不保夕,遑论其他?于是,惊悸、饥饿、混乱、奔逃,接踵而来,整座城不复昔时的面目,人与城一起饱受着痛楚的煎熬。方方的笔触是隐忍的,冷静之中含有悲悯,似乎希望将笼罩于这城上空的愁云惨雾尽力拂去一些,为生民现出一条罅隙,以利于呼与吸。然而,历史的残酷就在于不可更改,无数生命还是或哭泣号叫或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成为战争祭坛上的刍狗,比天地的不仁更为我们不可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易碎,更何况在这样混乱的围城内外。生命之光的消逝,痛楚之外,已然无望。方方的凝重与悲伤也表现于此,不过,她希冀的显然不是迷失,而是伤痛之后的突围与反思。虽说希望之为虚妄,但人性的光束依然掩不住透射而出。城的内外,自然有人在浑浑噩噩中辗转,也有许多人是为了理想而奔走,于这场战争中,人性中的大恶与大善均被激发出来,在城的废墟上交互映现。事实上,善与恶的区别还是容易的,但信仰的选择却很难以黑白分之,因为不同的选择有着相同的初衷,在歧义的路途中却渐行渐远,一旦有了交集,已到必辨出是是非非的地步,这是一种悲剧,因无法逃避。武昌城内外不乏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在大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他们或坚守信念,或忧疑彷徨,但于立身的这片土地之责任感并无动摇,即使其思索与痛楚被湮没于历史的荒烟蔓草间,时代的基石亦浸润了这些无名者的血与泪。围城之役,人是无辜的,城亦是无辜的。但解围之后,这城即刻遭到拆除的命运。用作品中人物的眼睛看去,“月光下,毁垣塌壁的城墙,像一条被斩断的大虫趴在那里。”这城在方方的笔下,似乎已具有了悠远的生命,此时却大难临头,这大约就是怀璧其罪的运道。人比城先老,却一代一代可以延续;城比人长命,但一旦毁弃即绝难复原。和平时,城是人们游乐安憩的所在;围困时,城与人一同经受征战的痛楚。然而,痛楚过后,城随即就被抛弃了,“这年之后,武昌从此无城”。这是城的宿命,其实又何尝不是城中人的宿命。方方对城与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她少做评判,多以饱含体贴或敬意的描写,刻画出其身处历史情境中的多面体,提示我们,在此地“曾经有过这样的往事”;书写被湮没的围城史,是为了铭记,因为“铭记使我们得知来处”。方方的叙述不是暖性的,并不遮掩历史的残酷与冰冷,但我们并不因之而绝望,因为她对生命抱敬重之态度,无论生存还是死亡。她的文字虽冷静却非零度介入,在其下自有充沛的情感涌动,感知着历史的复杂与个体的选择,并给予理解与同情。《武昌城》是她献给这座城与城中人的铭记之碑,重提历史,不是为了将痛楚再一次碾过大家心头,而是为了纪念这“忘却的记忆”,以鉴于今日之人,以及永恒的城。
  •     读完《武昌城》,感觉陷在里面久久难以释怀。方方用她优美的文字让人领略了一段很多土生土长武汉人都不甚了解的历史。用了两天零零碎碎的时间地看完小说,感觉自己也跟着亲历了小说中的各种生离死别。小说把我带回了1926年中秋临近之际,随着小说中各型人物,穿梭于武昌城内。以前也就揣测过像大东门、小东门这类地名是否有什么渊源,通过小说让我知道了,武昌原来也是有城的。《武昌城》里面的人物都非常饱满,没有过多冗余的描写,各个人物都是通过各自的经历、内心想法和对话活生生展现出来的。一开始分散描述的几位主角,在武昌城会被围这个大背景下,在冥冥之中被捻到了一起。一个有革命抱负却又是个白面书生的陈明武,一个是心系百姓却又忠于军人使命的马维甫,一个是沉溺于理想中的爱情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乱世的洪佩珠,还有逃难到武昌城投奔军人父亲的喜云、喜子和他们母亲一家,在方方笔下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各自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乱世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各个人物不同的宿命。这几位主角,还有其他一些人物的命运,以及对一些普通百姓的描写,足以全景展现当时的乱世场面。个人比较欣赏方方对《武昌城》中人物人性的描写,通过这个凄惨的故事,让人再次体会了一把人性的复杂。现实中有太多无奈。的确,人性中有太多难以想清楚的东西,在顾及了其中一些方面后本以为是正确的,却在现实当中发现违背了自己的本愿,痛苦地是再也无法选择回头。有很多选择不管对错、不管是否利人利己,都是身不由己的无奈之决定。正是这种在残酷现实中的复杂人性,成为人生中各种厄运和痛苦的来源,也是各个时代各型小说永恒的主题来源。读此小说恰好是听闻S国民众正在遭受自家军队炮轰的新闻,由于离我们生活太远,无法感受那种家家户户每天都会失去亲人的苦痛,但是在浸在《武昌城》中后,方方的笔触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把那种生不如死、生离死别的痛苦,对于S国民众的遭遇也可以由此及彼地深感同情,也只能感叹“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平和的世界和年代中,虽然也在经历一些苦逼的境遇,但是也没有陷入那种杀人如麻的世界和蝼蚁草芥的人生,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庆幸的。不知道真的突然处于那种乱世,有没有那种魄力和坚强去扛起那些痛苦。一段值得去纪念的年代+钩住人心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笔触,一直都贯穿于方方的小说作品,也成就了《武昌城》——土生土长武汉人应该了解的历史背景。
  •     ……无论如何,我应该把这场战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们经常路过的大东门,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小东门,曾经有如此多的人用自己全部的鲜血浇灌了这片土地。我们应该记得他们,记得他们为什么而死。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建立在他们的生命之上……——方方春节时候入手了《武昌城》这本书,一直磨磨蹭蹭直到今天才把它看完,中途好几次将其搁置一边,看其他的书籍去了,不得不说,当我一字一句读完全书时,满满的全是历史的沉重感。不可否认,当初吸引我的的确是方方的那段话,我急切地想知道大东门小东门曾经发生过什么,这不仅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因为在读完本书之前,我们对此都一无所知。我无数次经过的大东门小东门阅马场,我无数次好奇它们的历史由来,都在《武昌城》中寻找到了答案,我突然发现,对于那座我生活了四年的城市,我了解得少之又少。一座城市的文化不仅仅是吃喝玩乐,它更多的是承载着一段历史,那里发生过太多的故事,可是我们都一无所知,我们只能不断地淡忘淡忘,最后历史只剩下书本里的文字,那文字的真假性质,又有几人说得准。想起大四那年最后的一节西方文艺学,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样,“我不奢求你们能学到什么知识,我只希望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你们不要忘记历史,牢记历史。”那时的我听到这句话,心咯噔了一下,当时的我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内心会咯噔一下,现在后知后觉,领悟到了老师的意味深长。是的,其实在那四年里,每个老师都在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历史是沉重的,可是他们必须将这沉重的历史交接给一届届的学生们,这是他们的使命。我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也会这么做。《武昌城》,一场战事,初看实在枯燥,尤其是对军事战争不感冒的我来说,实在是哈欠连连。可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看完之后,是说不尽的感叹。的确像方方说的那样,这场战事应该记录下来,那场战事中所牺牲的每一个生灵,都值得我们尊重,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灵魂,他们的名字,都得记录下来,让后人知晓。翻开附录的阵亡者名单,我着实震惊了,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变成一个个名字,永远沉寂在历史的长卷之中,我心中满满的全是崇敬,我屏住呼吸,颤抖着翻看着书页,每一个名字,都值得我们尊重,因为他们曾经为那段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我知道自己以后在经过大东门小东门阅马场长春观等等时,不会再那么轻松了,当然也不会再漠视那一个个地名所承载的历史和无数的生灵,我应该心存敬畏,为那历史,为那武昌城。人生来就不是轻松的,我们能做的微乎其微,在这和平年代,我们除了记住这么一段历史,也无他可做。现代人是善忘的,因为在这信息稍纵即逝的时代,接踵而来的各种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一切都显得虚无缥缈,唯有落在纸上,才显真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今天要写下我的读后感,我怕过了今天,我会淡忘,继而遗忘,因为时间它一直存在,它是抹杀历史的无情杀手。

精彩短评 (总计98条)

  •     攻城和守城 两个独立的篇
  •     武昌是坐城 汉口却更包容
  •     作者想要说的东西太明显了。。。
  •     喜欢方方的作品,而且是大历史的,但还没有看,慕名而买。
  •     方方老师的新书,一定好好看,我最喜欢的作家,呵呵
  •     中国人重百数,今年涌现了大量辛亥革命的文学作品,尤其集中在武昌起义之上,该书堪称翘楚
  •     四星半。
  •     武汉人该看看吧
  •     现实面前,生死超越一切
  •     攻城篇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梁克斯看似什么都没做到,丢失了自己的性命。但他改变了罗以南。他从云梯上摔下来摔断了腿,在城墙下等待这不知道会不会来的救援,身边受伤的战友一个个死去也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鼓励他们给他们讲斯巴达克斯的故事。讲真话看前几章的时候我总会觉得梁克斯有点幼稚过于理想主义还有让人无法理解的革命浪漫气息,总觉得他八成会被挫折狠狠的教育一下,他的确是遭遇挫折了,但直到最后都保持乐观保持着自我,我便对他肃然起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看似幼稚的青年没有绝望没有抱怨没向敌人投降,光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尊敬了,理想幼稚又怎么样?从一而终,纵是身死也无怨无悔。个人的力量本来就是渺小的,就算一腔热血也可能无疾而终,但意志与灵魂终会被继承。他是一个太阳般的人他的明亮与温暖会永远留存在记得他的人的心里。
  •     良心与人格
  •     很残酷的战争,很生动的人物刻画。
  •     不错,对那段历史有了新的释义。方方的小说总是能吸引我
  •     还可以,但发现读这本书的人很少阿
  •     感觉写的很不错,一口气看完,对武昌的历史又有了些了解
  •     武昌从此无城……
  •     写武汉的书基本上都看过,这个还可以~
  •     武昌城》一书,很有意味地由文学与历史文献多种成分组成。作为文学部分,它分“攻城篇”、“守城篇”两部,作为历史文献,它由“武昌城简史”“北伐战争武昌战役攻守态势图”、“北伐战争及在鄂境内的三大战役”、“武昌战役所涉及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北伐誓师词”、“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武昌战役部分阵亡者名单”等组成。不厌其烦地把它们一一抄录在此,是想说,如果我们想理解方方的这次创作,这些都缺一不可,没有哪个是可以省略的物件。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读,或许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事实,那就是面对武昌城易守难攻的态势,如果攻守一方没有谁做必要的妥协,那无尽的牺牲与创痛,将是由那些普通的平民个体在承担。理解了这一点,我们重新对战争与革命做再思考,才不会停留在胜者的狂喜与骄矜中。
  •     方方是我喜欢的武汉本地的作家之一,与池莉相比,她的作品更具历史厚重感,最喜欢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和《春天来到昙华林》。
    这部《武昌城》写的是1926年9-10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城的故事,那些熟悉的地名,花园山、大东门、小东门、平湖门、汉阳门、文昌门等等,8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成为公交站名和一个记忆了。每天从那里经过,谁还会记得那些倒在宾阳门下的北伐军战士呢?谁还会记得那些死于炮火、饿死的武昌市民呢?
    方方通过攻城和守城两个方面大大小小上百个人物,描述了那惊天动地的40天发生在武昌的故事。最让人感动的不是战争有多么残酷,而是对人性的挖掘。我个人认为罗应南和马维莆是上下篇刻画的最好的人物。
    另外书中有一个小错误,附录中第250页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是李宗仁而不是李济深。
  •     尽管内容还没看,但是,送货的速度很令我感动,8年来最让我感动的一次,神速,不得不赞几句!
  •     当当网送货快捷方便,好好.
  •     分上下两篇,从攻守两方来写的,也是了解武汉的一本比较好的书
  •     个人认为方方的文字、思想与叶广岑、严歌苓等女作家不可同日而语
  •     力荐。以冶炼而圆熟的语言追溯北伐战争武昌围城,以城内外陷入这场悲惨战事的人们的遭遇,展现时代漩涡里个体的悲剧。人物塑造立体丰满,情节衔接紧凑。非常期待有胆识之士拍摄影视剧。
  •     买了5本书,还未及翻阅。一路跟随方方的作品,从没失望过,作为一个正宗武汉人,为能与方方同时代而庆幸。
  •     不错的好书,了解不少东西。
  •     这么沉重的,我不会再看的。
  •     还有这一段历史~~~
  •     在此一隅,可窥无限。可想而知1948年郑洞国被围数月的长春,更见其惨。记住历史!
  •     守城,攻城,最后击溃!学习了一段历史!原来武昌是有城的!
  •     为很少书写的北伐历史加一颗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来40年代晚期的大百万级同族战争绞肉机的发动也是有预演的啊。20世纪前80年确乎是中华民族最集中最密集强度最大的人性灾难史期啊
  •     大环境下人的命运多是无奈
  •     很受感动的一本书。我第一次知道了我所在城市的历史,第一次有了一种想要去好好了解它的冲动。还好,我还有时间,慢慢走近它的心里。
  •     这是一九二七的秋天,这年之后,武昌从此无城。
  •     围城这个题材不错,就是千金小姐又爱上了革命书生
  •     战争是永远的主题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我们感觉很不错 同学还比较喜欢 老师也觉得不错
  •     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
  •     帮爸爸买的,,因为是武汉的作家所以看看
  •     一般吧。。。
  •     武汉的历史,在方方的笔下写来最妙
  •     人太傻,像言情小说似的
  •     通过城内与城外的小民的经历反映了那场战争.让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无论战争的双方是多么的正义,民众是无罪的,可是无罪的人在战争中牺牲最多
  •     非常喜欢,尽管不是她最好的作品
  •     书让我更清楚的了解武昌的历史。
  •     用新奇的写作手法,再现辛亥革命的悲壮场景
  •     越来越喜欢方方,因为她而想更多的了解武汉。一直居住在武昌,以后家庭也会在这里,这里将会成为我往后最亲切的城市,想要更多的了解她。以后,走过宾阳门和长春观,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打算周末独自去长春观看看。
  •     差点儿意思
  •     应该要怎么说呢,震撼。可能只有战争才能证明你的存在
  •     好久没看作者的书了,顺便凑单用
  •     罗以南遁世,马维甫坠城。乔峰式的马维甫较丰满。该守则守、该站则战、该爱则爱、该放则放、该弃则弃,虽以自杀而告终,却成就了完美无憾的人生!对于梁克思、罗以南等造反十年不成的书生,喜云到有朴质的侠气。对于莫正奇、马维甫等职业军人,死亡也许是最好的归宿!
    纵观武昌城,由于进城了,少了集镇的风景。方方大姐在写出《风景》难了!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在读的过程中,眼泪就掉下来了。这是一本那个革命时代的书,年轻人在革命中迷茫,坚强,为革命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00年后的今年,再回头看,在先辈的崇高理想与气节面前,我们会感到自己的懦弱与渺小。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对于武昌,我们需要更多几分敬意!
  •     最近的新作,看完我对武汉这个城市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很想亲自去看看。不过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作品文理变得密实,并且明显成熟细腻了不少。
  •     总觉得作者可以写得更好
  •     守城篇比攻城篇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我记住的不是罗以南,而是马维甫,他在这场战争中人性与良知的挣扎与困守,救赎和毁灭。
  •     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还原那时那地的武昌城。
  •     没看出好来
  •     攻城篇甚好,守城篇套路太旧,立意也不够新鲜。
  •     还剩附录没有读
  •     这本读物,如果是我初中时候看到,也许可以唤起我的阅读兴趣,现在,就比较懊悔,手头比较松的时候,就没有严控质量关的。希望能够把它二手出去的。
  •     人物刻画真实,一如既往喜欢方方的作品
  •     大爱!大爱!
  •     还没看 期待收益
  •     角度不同,书的质量也不错,挺好挺好
  •     记住吧,哪怕你不懂得。
  •     这部书与方方的很多关于武汉平凡生活的作品很不一样,冷静、客观。很值得一读,通过几个小人物的经历,反映了整个武昌城城内城外的状况
  •     内容稍简单了一点,但是作为武汉人,读读还是有好处的
  •     这个书在新华网上有评价
  •     战争中的残酷与温情,内心的挣扎与坚守。
  •     从鼎盛的身体状况开始缓缓衰老,识得一点黑,尝得一点苦,自然开始关心历史。从大时代中感受到震颤与安详,从小人物中感受到命运与轻重,一个不错的开头。
  •     四星。1.葛浩文说的叙事靠情节推动,人物心理描写少,确实是方方作品一大通病。2.个人的荣誉和使命感同时代前进的方向相抵触、难以两全,主人公马维甫在这两难中渡过死守武昌城的艰难岁月。3.极端状态下,人性之恶。4.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往往输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上,无论敌我,都是时代炮火下的炮灰。
  •     多人推荐,所以就想看看了,而且也是对我已经生活了7年多的武汉的纪念。
  •     很早就喜欢方方的作品,本书乃厚积薄发之作,相较以往的作品,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感受交融在一起,很好!
  •     主角神行太保日行八百,很累
  •     一两句话难以概述,读到江汉关,眼前忽然升起20年代时,江汉关大楼面江而立的耸峻与苍茫的景象...
  •     比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要好,但是仍然感觉还差点,还比不上《乌泥湖年谱》。
  •     悲怆壮大,虽是小说,立足于史。女性作家笔下的战争充满人性的悲与美。和迟子建相比,方方的文字更犀利,直戳人心,这部似有不同。
  •     为了良心摧毁自己所有的人格,原来还有这么痛苦的事情。
  •     毕业后 从武汉回西安 高铁上看完这本书。窗外农田山脉 忽晴忽阴 太平盛世 书里腥风血雨 生死无常。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候 也不禁感叹 历史的角落由多少森森白骨 嗟叹冤魂堆砌 在武昌上了四年大学 现在才恍然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 却也已经是离别之时。
  •     第一次看到守城篇,是在《春天来到昙华林》一书里,一个中篇,当时真心觉得惊艳。很久后又看到这本书,加了个攻城篇。当时年纪小,后来想起来,那个小中篇,或多或少的影响了自己的对于小说的判断:少上历史价值判断,强调人本身,叙述掩盖自我立场,让读者来想。
  •     角度新颖,文笔略塞,煽情中带出人性的感悟,复杂的内心纠缠是作者表现的主题,但升华后貌似都成了佛
  •     是有被感动到的。当然,那些熟悉的地名加成颇多。
  •     非常好的一本书,方方是下了功夫来写的,有气势。女作家能够拿出这样大气的作品不多见。
  •     故事分为武昌城内和武昌城外两个部分,说实话,武昌城外的部分比较俗套,大概只有三星水准。但武昌城内发生的故事比较有意思。
  •     现在的知识产权保护真讨厌,只能百度到前半部,后面的精华要付费才能阅读!
  •     今天刚读完,太压抑了。
  •     重温这段历史,看完后让人思考良多!
  •     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悲喜祭奠一段沉重的历史
  •     一般
  •     我居住的地方 我不曾知道它有这样惨痛的历史。
  •     今年看的第二部长篇。第一部是《繁花》。相比较,这一部,味同嚼蜡。 方老师不适合写这样的小说。
  •     读过的最好的历史小说之一
  •     方方的汉味,总让我喜欢。不过方方总是喜欢玩surprise,当你充满希望时,给你本**,让你极其失望,当你权当凑单买本书,又有些许意外。这本书也是个surprise,老婆看哭了。下一本呢?
  •     我是武汉人。在豆瓣上看到《武昌城》的简介不可避免地就要拍下来。
    因为这是属于我的,而我并不知道的一段历史。我觉得我理应知道。

    初看作者:方方。
    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傻逼的名字。
    百度一下,我才知道。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那么大牌儿。
    自我傻逼了一下之后,又转为对“权威”的蔑视。


    但先不谈这本书,方方同志对于语文艺术、文化运动的尽心尽力,
    就是从最官方的报道的发言也看得出来。

    "

    我个人一直觉得,衡量一个省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并不是看武汉有多么强大,有多少顶尖的文化设置和热闹的文化活动,而是看我们基层有多少文化活动以及我们基层最广大的人民享受了多少公共文化资源。对于文学也是如此。看一个省文学水平的高低以及文学的影响力,也不只是看方方池莉刘醒龙陈应松这几个人,而是看我们基层文学的总体水平,看我们整个作家群体的状态。

    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基层作协仍然相对困难。举办任何文学活动,仍然要四处化缘。有时候会觉得文学在这个时候没有尊严。我作为省作协主席,看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很惭愧。所以,我以为我们作协近年的工作还是要侧重帮助基层。不仅帮助基层的作家,也要帮助基层的作家协会。希望省作协到基层作协举办或参与活动,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逐步改变基层作协的困境。以让更多的写作者有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也让更多的基层文学工作者能有条件开展有意义的文学活动,从而影响当地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

    她说的是实话。虽然可能说的实话不多。
    但上述确实是实话。


    但作为领导的她,写作水平究竟如何呢?

    我是同样作为一个自娱自乐的写手,并且同样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在看这本书。
    我在好几年前就有试着动笔写这种类型的小说: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有时代感和时间的重量感的小说。无奈却限于年龄阅历、也是我才疏学浅。
    看得出来,方方在这本小说里准备了很多真实材料,下了很多功夫去写实;她的角度和我一样低矮,她的慈悲之心于我们更甚。
    但不得不说,写实了以后,艺术性和美感就被大大的削减了。可读性也就下降了。
    故事是动人的,但动人的也只是故事,和表达无关。


    所以我给三颗星。
  •     太过惨烈
  •     方方的长篇完全没有中篇有气势 况且对历史小说无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