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轮(第二卷 全三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红轮(第二卷 全三册)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39943282
作者:[俄] 亚·索尔仁尼琴
页数:1116页

作者简介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描写俄国战争和苏共历史的史论-政治性小说,从1914年8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水兵叛乱,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构成了俄罗斯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本次出版的《红轮》中文版第二卷全面反映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社会内?的真实情况,援引大量原始资料,还原一个被不为人知,又被世人歪曲的俄国近代史,其尖锐的思想和对革命之前俄国内部分崩离析的真实描述,为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这段影响人类历程的革命和了解当时俄国面临的具体困难提供了“一手资料”。
《红轮2》势必引起更多读者的极大兴趣,成为研究20世纪苏俄历史最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书籍目录

译者总序
代序:倒转“红轮”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编辑推荐

  1.世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杰作,一部关于俄罗斯的百科全书。  2.历时十多年,辗转十余家出版社,层层审批,首次“危险”登陆中国!  3.一部深刻揭示苏共专制体制真实面貌的史论-政治小说,从根本上反映了苏联解体的必然性;一部与《苏联内战史》齐名的政论作品,在俄罗斯家喻户晓;一部文学史上篇幅最长的小说,洋洋千万字,震惊世界文坛。  4.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等俄罗斯三代领导人高度盛赞的重磅级史诗作品。  5.《红轮》的出版是2010年最大的文化事件,先后荣获两项权威大奖,被评为“年度十大好书”,受到读者、媒体、专家的极大好评,成为了解俄罗斯文学和历史必读的一本书。

内容概要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12.11–2008.8.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1974年因叛国罪被捕,并被驱逐出境。 1994年回祖国。2007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受到普京接待。2008年3日在他莫斯科的家中逝世。

媒体关注与评论

  索尔仁尼琴顽固、孤独和好战的文学斗争,令他赢得了先知的力量,他得以在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中揭露苏联时代的痛苦。  ——《纽约时报》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这些继承俄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富有活力的作品,远胜过一般的文字。他是一位道德和精神领袖,其著作不仅具有伦理价值,也具有美学品味。  ——《卫报》  “在这套系列小说里,涉及了俄国以至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清华大学教授秦辉  “《红轮》是一部有争议的书,一部奇书,有人认为这部书反映了历史真实,有人认为它歪曲了历史,但它是一部奇书这一点上,却是众口一词的。”  ——俄罗斯文学研究理事何茂正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  ——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  “曾反对极权主义,并就此写了不少优秀作品,从而表现出他的公民勇敢精神”。  ——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  “这是全俄罗斯的巨大损失。我们深感自豪,索尔仁尼琴是我们的同胞和同代人。我们会永远记得他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坚强勇者。”  ——俄罗斯总理普京  “不妥协、理想主义和他漫长而又起伏多变的一生,使索尔仁尼琴成为一个来自小说中的英雄,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人。”  ——法国总统萨科齐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德里亚戈维茨森林如今早已不再茂密,这里的鸟儿要比三俄里1俄里=10668米。——译者注外后方的戈鲁包夫希纳森林里的鸟儿少得多。战争迫近时,大群的寒鸦从四面八方飞到这儿来觅食。不管是战前还是战时,在这片森林上空,都有凤头麦鸡凄凉的哀鸣。  戈鲁包夫希纳森林树木粗大,每棵树都像特地展示给人们看似的,树四周的开阔地上长满了绿草。五月里,百鸟齐鸣,动人心弦,萨尼亚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呼吸着新鲜空气,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声。  萨尼亚原以为前沿阵地会使鸟儿稍稍飞远一点儿,然而,许多鸟儿对人世间的战争及战争带来的死亡早已不屑一顾,它们依然栖息在自古以来就属于它们的地方。  戈鲁包夫希纳森林原来属于一个地主,后来被一个普通农民租过来,而德里亚戈维茨森林则一直属于农民。现在,这片林子被掷弹兵强行驻扎,到处是步兵后勤人员、预备队,还有大炮拖车、马匹、炮兵地窨子。紧挨着德里亚戈维茨森林后面的是近卫第一旅第一炮兵营的火炮。  因为要修筑地窨子,而德里亚戈维茨森林的木材越来越稀少,他们只好从俄罗斯腹地用铁路平板车运来了修筑掩体、防御工事用的粗大原木,并且以每车三卢布的价钱雇用当地农民运往阵地前沿。  过去一年,萨尼亚参加的战斗,几乎全在这个地方发生。从去年九月起,他们的炮兵连就在德里亚戈维茨森林后面驻扎下来,从炮兵连到他们的观察所,萨尼亚需要穿过敌人的观察哨。这条路不能结队行进,辎重车每次通过也不能超过一辆。走到路旁有十字架的地方朝左拐,然后躬身猫腰穿越一点五俄里的交通壕,就可以到达步兵战壕。去年八月,萨尼亚还在掷弹兵旅,他清晰地记得那场残酷的战斗。那次,他们遭受了敌军炮火和窒息性毒气的猛烈攻击,后来他们一溜烟地从巴兰诺维奇城直奔斯托尔布齐城,甚至跑到了明斯克城,直到德国人停止向他们射击。这以后,整个掷弹兵团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敌军的监视下,艰难地返回,直到与敌人完全靠近,才占据了德国人放弃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二点五俄里的土地。  饱含着屈辱、汗水和死亡的二点五俄里土地,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价值。然而,萨尼亚把这里看得比故乡还要宝贵,他已经爱上了这里的每一丛灌木,每一座山丘,每一条羊肠小路。而且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曾是诗人密茨凯维奇住过的地方,萨尼亚更是万分喜爱。  经过一年的磨炼,萨尼亚有了很大变化,许多事儿让我们感到惊异。有一次,他从观察所回炮兵连,正在路上走着,忽然看到德里亚戈维茨森林边缘上空升起一股黑烟,这股黑烟比树林高出两倍。烟柱上方有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焰,再高一点的地方,有粗大的木头四飞五散。没等这些木头在强烈的轰鸣声中落下来,烟柱的顶部便合拢起来。接着,一枚八英寸大的炮弹击中了炮兵连的炮弹库,顿时,整个天空烟雾弥漫,形势万分紧张。萨尼亚听到枪弹声后,立刻撒腿朝阵地跑去。萨尼亚边跑边喊,阵地上的其他士兵听见他的叫喊声后也跟着他朝弹药箱冲过去。此时,箱壁已被打穿了,里面的火药正在燃烧。萨尼亚和士兵用斧头撬开了正在燃烧的炮弹箱,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拽出已经烧红的、带炮弹的炮弹槽。幸运的是,炮弹竟然一枚也没有爆炸。萨尼亚在大火中干得极其敏捷利索,以至于没时间去害怕。只是在干完活之后,他才觉得两条腿直打颤,整个身子快支撑不住了。  后来,他们每个人都被授予乔治十字勋章。历史悠久的俄军功章,曾是俄军对军人的最高奖励。——译者注乔治会议还授予萨尼亚少尉军衔,萨尼亚深受感动。  这个地区有一条界线把两支外来的军队分开了,同时把人们已经住惯了的浑然一片的土地也分开了。这条线两边的土地没有任何差别,但是,这两侧景象显而易见完全不同。  春天,当罗斯托夫掷弹兵旅已经把战壕挖到托尔齐茨高地附近的时候,俄军利用一次拂晓前的偷袭,出其不意地攻下了德军战壕,差点渡过了沙拉河。那天夜里,萨尼亚正赶上在罗斯托夫兵团前沿观察所值班,于是,便和偷袭小组一起去了。当萨尼亚翻过一个双峰高地的时候,他惊讶地叫出声来,那边的世界真是另一种样子,一片绿茵茵的坡地伸向河岸,小溪两旁生长着绿油油的幼橡树、圆球形垂柳和多种灌木,河面上柔和温润的薄雾弥漫在树丛中间,宛如在抚爱所有这一切。枪炮声刚刚沉寂下来,不远处便有一只隐藏在树丛中的夜莺抖动了一下身子,声如贯珠,明亮而细碎……  萨尼亚被托尔齐茨高地后面这片绿茵茵的坡地、柔和温润的薄雾、声音悦耳的夜莺深深地迷住了。然而,托尔齐茨高地和戈鲁包夫希纳森林两边的人们却永世唱着各自的歌,成百上千的人被卷进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拂晓前,萨尼亚决定亲自体验他一生中头一次参加的进攻。他来到了德军战壕前,仔细地视察着,德军战壕有一人深,整洁干爽,坚固牢靠,不仅有原木修筑的掩蔽部,还有哨兵冬季用的壁炉,甚至还有混凝土工事,比俄军的工事好多了。尽管在此之前,萨尼亚曾猜测从德军战壕观察俄军阵地很容易,但是,当他通过混凝土观察孔看了一眼之后,不禁大吃一惊,这何止是容易,分明是不费丝毫力量便将俄军阵地一览无余。  这一切像梦中所见的神鸟闪闪发光的羽毛一般残存在萨尼亚的记忆中,成了梦的佐证。  第 二 章  博耶中校派萨尼亚少尉于十月十四日上午十时到第三炮兵连设在杜布洛夫卡村附近的侧翼观察所参加炮兵连军官射击训练。  从教育学角度看,这种训练是不严谨的,因为不管三个排长的素质如何,中校都要同等地训练这三个人。博耶中校带着这样一支队伍去作战,处境极为困难。尽管如此,博耶中校然没有丝毫不安,他带着第三排排长萨尼亚进行射击训练。三排长虽然没有军人的潜质,但比另外两人认真一些。第一排排长切尔内加准尉是从司务长提拔上来的,虽然是一个勇敢的军人,但在知识及技能上却较差,战斗准备上也不稳定,对严格的制度领会得不好;乌斯季莫维奇准尉来自预备役,他是一个四十五岁的教师,家庭负担很重,并且是由于炮兵军官不足才从步兵委派来充作第二排排长的。  昨天和前天一直没有下雨,也没有一丝阳光。今天早晨,乌云漫天,大雨将至。  第三炮兵连设在步兵战壕里的观察所与托尔齐茨高地遥遥相对。因为对敌纵深观察的视野小,为了实地进行全部基础射击训练,博耶中校在一处高地上建立了侧翼观察所,通过一架从敌军手中夺来的望远镜观察敌方阵地,视野广阔而深远。但由于观察所的位置过于偏向阵地侧翼,射击规则就变复杂了。对这些情况,一定要找一个反应能力非常强的人,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中校思考了一下,觉得乌斯季莫维奇和切尔内加都缺乏这种应变能力。  ……

图书封面


 红轮(第二卷 全三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只有上帝能做出这种判断,凡人没有这种能力”——《红轮·第二卷》第1050页从5月8号起,断断续续地读《红轮》第二卷,现在读完了。讨论《红轮》的价值和意义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我而言,索尔仁尼琴本身就意味着无可超越,无可比拟。《红轮》第一卷出版于2010年6月,2010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江苏文艺计划出版《红轮》的时候,曾经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当时江苏文艺声称已经译完了前三卷,而《红轮》共20卷,每卷100万字,是索尔仁尼琴在1965年写成第一卷,但直到2008年去世都未能完成的鸿篇巨制,许多人担心这是一个虎头蛇尾的出版计划。参与翻译《红轮》的九位译者,最年轻的61岁,最年长的已然90高龄。而在2011年4月出版的《红轮》第二卷的封面上,夏广智和武学善两位先生的名字打上了黑框,他们已经驾鹤西去。前两卷《红轮》的翻译是无可挑剔的,江苏文艺在装帧、校对各方面也的确是用心了的。就前两卷而言,绝对是近年来中国翻译书籍中难得一见的极高水准,通读一遍,我只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错别字。《红轮》第一卷名为《1914年8月》,这一卷索尔仁尼琴自述中谈及构思于1937年,在卫国战争期间就开始写作,但由于之后作者遭受迫害,在劳改营中大难不死,之后又逃过癌症,直到1963年才开始重新收集资料,1965年完成。第一卷前两册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第一年里俄国的备战、顿河普通人民的生活以及萨姆索诺夫军团在东普鲁士的全军覆没。在战争的第一年里,因为战争准备的极端不充分、将军们的昏聩无能,俄国军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正如索尔仁尼琴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惯用的技法,第一卷依然有多条主线同时展开,但最主要的主人公沃罗滕采夫在第一册过半之后隆重等场。我一直认为,无论是伊凡·杰尼索维奇,或者是《癌病房》里的奥列格,抑或是《红轮》里的沃罗滕采夫都是索尔仁尼琴的化身。作者,这个卫国战争里的炮兵大尉,在《红轮》里成为俄军总参谋部的一名上校。因为在萨姆索诺夫军团惨败中被认为负有责任,被下放到前线的团队中任团长。他又一个美丽温柔的妻子,他的家在莫斯科,他和妻子没有孩子。在萨姆索诺夫惨败之后,他开始怀疑俄国的备战,怀疑这场战争的意义。而索尔仁尼琴在书中所写的关于前线俄军的荒谬举动,哪怕只有一半是真实的,都是触目惊心的。在第一卷第三册中,索尔仁尼琴掉转笔触,开始写20世纪俄国第一个十年最重要的人物——斯托雷平。如果从1907年开始的斯托雷平改革没有在1911年因为他被暗杀而戛然而止的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政坛或许就不会因为各派别互相倾轧,没有一个真正的强权人物而异常混乱了。第三册相比前两册稍显枯燥,但只有联系第二卷来看,我们才会发现斯托雷平的改革和其死亡对于风雨飘摇的罗曼诺夫王朝意味着什么。这是最后一根救命的火柴,但他在1911年过早地折断,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压垮瘦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红轮》第二卷名为《1916年10月》,在第二卷里,所有一战期间在俄国政坛上混战的各方势力均粉墨登场。读第二卷需要做好笔记,否则读完第一册,在第二册你就会忘记这个政治人物的立场究竟是左还是右。同时,在第二卷,列宁第一次出现。在流亡瑞士的时候,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是怎样一个角色呢?对于列宁以及斯大林,索尔仁尼琴向来是没有褒奖之词的。在第二卷中,主人公沃罗滕采夫背叛了妻子,他离开团队,迫切地去彼得堡,他想看一看,在前线岌岌可危的时候,俄国的政府、沙皇、拉斯普京(1917年被保皇党暗杀)和政客们在干什么。在农村,40岁以下的所有后备兵力都被征召,农村再没有壮劳力,粮食贬值而物价飞涨,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革命的来临。《红轮》前三卷合称为《变革的时代1》,变革时代是指1917年,而第二卷其实就是十月革命爆发前最重要的铺垫,同时期待《红轮》第三卷——《1917年3月》。对于《红轮》,需要明确一个观念,这不是历史。这只是索尔仁尼琴的一部“小说”而已。但是,这是一个对于普通文学读者而言,这是了解20世纪第一个变革时代的最方便、最重要的途径。从这个角度上讲,《红轮》的出版如何褒奖都不为过。“只有上帝能做出这种判断,凡人没有这种能力”,在1916年,没有人会想到最后政权会归于苏维埃,会归于布尔什维克,即使是列宁也对暴力革命抱以不乐观的态度,但在剧变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归于上帝之手,这个曾经最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毋庸赘言。但官老爷们,决计不会来读这么一本不好玩的书。所有关于往日的叙事,都值得钦佩,在现在这个国度里,也有一个“红轮”,或倒转,或前进,只是我们皆是眼瞎的盲人,甚至口不能言。“而且我们不能没有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没有爱”,这是第二卷最后一句话,与诸君共勉。
  •     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并不易读,无论是《古拉格群岛》还是这套《红轮》,总是卷帙浩大,承载了太多的内容。《红轮》尤其如此,二十卷五六十册的篇幅,重现俄国最重要也最关键一段历史的雄心,再加上有俄罗斯良心之誉的索尔仁尼琴的大名,使得这部作品甫一出世即备受关注,当然也吸引着读者并让大多数读者叫苦不迭。不知道能够将其全部读完的读者有多少,但那确实是个艰苦而繁重的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恐怕也会甚少阅读的快感,而更多痛苦的折磨。因此,当《红轮》中文版刚推出时,曾有媒体书评版号召读者,即使不阅读,也应买一套放在家里的书架上。看来大多数读者会选择这一方法。沉重的阅读我未选择买一套放在书架上,虽然我对索尔仁尼琴有着特殊的兴趣,对于他的东西也是一路看过来。我的选择是从图书馆里借阅,一本一本竟也看了两个多月,总算将已经翻译出版的两卷共六册《红轮》看完。看的过程中,也是数次拿起又放下,同时亦在反问自己,是否有必要将这套书看下去,毕竟后面还有那么多册,我看此书的目的究竟何在?如前所述,《红轮》绝非闲书,读之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相反倒总是让人心情沉重。这种沉重并非指的是书中所写的那段历史,上世纪初的俄罗斯历史,其实我是很有兴趣的,对于中国来说那是一个镜鉴,毕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走向。让我沉重的是,作者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观点,对于俄国历史的判断法,对于政治的观点,以及对于民主与革命的看法。索尔仁尼琴给《红轮》取了一个副题,叫做《往日叙事》。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一段历史进行回顾,这段历史开始于1905年的革命,从此俄国走上了动荡的岁月。在这一点上,在写作风格上是与《古拉格群岛》一脉相承的,作者企图展示那段历史的全貌。只不过在《古拉格群岛》中,作者聚焦于一个点,这是苏联历史,也应该是俄国历史中最为黑暗的一个侧面,索尔仁尼琴根据自己个人亲身的经历,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于这种集中营体制对于非常真实的揭露。虽然书的副题署为《文艺性调查初探》,全书皆是纪实,没有虚构。作者是深入于他所揭露的古拉格之中,对其进行了细细的解剖,在书中所呈现出来的古拉格之恶,让人触目惊心。而在《红轮》中,作者对于历史全景展示花了更多的心思,从上层的政治运作,到前线的军事部署,再到知识分子的活动,还有俄罗斯乡下的生活,都有着详尽的描写。虽然书的副题是《往日叙事》,与《古拉格群岛》不同,虽然作者大量了引用了历史档案,然而整个作品仍然是虚构。庞杂的历史作为一部文艺性作品,很难称之为小说,或者报告文学。作者是想写史,然而却又有着大量的虚构,说是文学,却又缺乏完整的故事,也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纠葛,内容十分的庞杂。虽然作品之中亦不乏精彩之处,有的地方的描写也颇为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功底,但整部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我认为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吸引人的。索尔仁尼琴长期在文坛,甚至在俄罗斯的地位,让其具有了较高的眼界,俄罗斯良心的称号,也让他对自己的历史洞察力有了期许;他生命后期巨大的影响力,也让他对于自己所不熟悉的政治与军事等,有了发言权,并且能够与俄罗斯政坛主流的声音相契合。因此,在《红轮》之中,作者多了纵横捭阖高屋建瓴的气度,而少了具体入微生动有趣的细节,作品的感染力自然大打折扣。同时,这是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其中既有俄罗斯的几次革命,也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穿插期间;既有沙皇的更替,也有权臣的倾轧;既有杜马的吵吵嚷嚷,也有各种主义的针锋相对……这是一段热闹的历史,然而从红轮这部作品来看,作者却无力把握这段历史,整部书显得庞杂而混乱,既无清晰的历史线条,也无故事的情节连贯性。作者想给读者一幅宏大的全景图,然而读者却像是面对着繁星遍布的星空,不知从何着手。相同的命运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书籍,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俄罗斯经过十年的强权统治,又走到了变革的路口,而这十年,又正好是符合索尔仁尼琴的政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深受其思想影响的十年。在这十年中,在索尔仁尼琴所欣赏的普金强力主导下,俄罗斯进入了强权之下的民主时期。在这个时期,俄罗斯具有一个如索氏在《红轮》中塑为偶像的斯托雷平式的铁腕人物,一个在斯托雷平式人物控制下的强有力的政府,一个国家主义至上的制度,一个具有相对自由而又尊重传统的社会,这也是索尔仁尼琴最为心仪的政治形态。十年里,俄罗斯还算稳定,整个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也在蹒跚前行。但这样的社会其实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有的矛盾都积攒着,一切都由强权人物来支撑与承担。一旦这个强权人物推动魅力,或者人民已经厌倦了他,那么国家的动荡也在所难免。目前的俄罗斯即是如此,最近的民意已经对普金发出了“不”的声音。不仅于此,《红轮》一书在中国所受到的欢迎也许更甚。索尔仁尼琴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想法,以及他对于历史的构想与批判,可能更会在中国的读者心中引起共鸣。在中国面临转型的近现代,俄罗斯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恐怕是最为深远的。整个的二十世纪,这两个国家紧紧地缠绕着,中国的历史就如同俄国历史的翻版。他们曾经经历的,我们也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中,只是比俄罗斯慢了几拍。两个国家所经受的共同苦难,时间之长恐怕也是世所罕见。俄罗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走出那场灾难,但仍在徘徊踌躇中。让人沮丧的是,在《红轮》中,我们看到上个世纪初的情形,直到现在俄罗斯仍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中国亦是如此,一个世纪的折腾,亦是前路茫茫,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这一步,面临着比俄罗斯更多的问题。目前在中国的思想界知识界,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亦是争论纷纷。因此,读一下索尔仁尼琴的《红轮》,也许对于这个与俄罗斯有着相同命运的国家,会有更深的认识。对革命的否定索尔仁尼琴的《红轮》表面上看是在写史,写作者认为影响了俄罗斯现代走向的最为关键的那段历史,实际上却是借史说事,表达作者的政治观点,表达他对于现在俄罗斯所要走的方向的选择。首先,他在《红轮》中非常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于革命的反感,他认为俄国这么一个多世纪的动荡与混乱,源于当时所采取的革命的方式。对于沙皇的统治,索尔仁尼琴也并不看好,但对于取代沙皇制度的方式,他则希望其内部慢慢地改良与变革,而非现实中所采取的革命方式。自从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以来,俄罗斯就进入了混乱时期,革命的口号甚嚣尘上,行动上亦是不绝如缕,暴动与暗杀更是此起彼伏。亚历山大二世推动的得罪了俄罗斯各方的改革,也因他的死去而终止,革命成为唯一的途径,直至一九一七年的十月红色革命的爆发,彻底将俄罗斯拖入无尽的深渊之中。索尔仁尼琴正是有感于此,而对于革命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他不仅对造成俄罗斯世纪灾难的红色革命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且对于在此之前的所有旨在变革俄罗斯社会形态的革命也认为并不可取。在《红轮》中,索尔仁尼琴或是借书中人物之口,或是自己以自己的议论和描写,来表达对于革命,对于暴力反感(其实,索氏并非对所有的暴力都反感,只是对以暴力的方式进行政权更迭反感,相反他虽然并不赞成俄国加入一战,但对于俄国在一战中的行为表现出了很大的同情)。他在书中相当赞赏斯托雷平的改革,他认为像斯托雷平那样,从旧制度的内部进行改良,比使用武力彻底地摧毁旧制度,代价要小得多,能够更多地保留俄罗斯的传统。而革命的结果,却是带来了十月革命的严重后果,其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更是从根本上摧毁了俄罗斯传统。在书中能看出,他是异常地厌恶着革命,厌恶着鼓吹革命的人,他以漫画式的笔触去描写他们,对于他们的理念与行动,充满了嘲讽。作为一个从革命政权走出来的人,他深知革命后果的可怕,深知革命的危害,对于革命自然是避之唯恐不及。没有选项的选择这似乎已成来自革命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曾经以革命为荣的国家,最后的结果是从当权者到普通民众都避谈革命,害怕革命,将革命视为洪水猛兽,实是因为革命给予这样的国家太深的烙印。现今的中国更是如此,这个一向沿着俄罗斯轨迹运行的国家,现在的情形其实是《红轮》中所描写年代与现在俄罗斯的混合体,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也在痛苦地进行着转型。在这里,革命一词基本上已从官方的词汇表里消失,而在知识分子中间,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均与索尔仁尼琴一样,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这也是当下的中国,左中右与政府少见一致的地方,这种现象相当的有趣。革命曾经在这个国家红极一时,现在则被所有有话语权的人弃之如敝履。当权者惧谈革命,是符合逻辑的可以理解的行为。知识分子恐惧革命,也许亦是利益牵涉?巴黎公社的革命,在历史上留下了既充满荣光也布满了恐怖的一页。巴黎公社彻底摧毁了旧制度,为后来法国的民主自由的政体扫平了道路。它的遗产让法国也让世界受益至今,然而它的暴力与血腥也震慑了无数人。这种摧毁一切,以牺牲无数无辜者生命为代价的革命,也引起了世界的反思。然而,无论如何反思,巴黎公社的革命也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整个旧制度已经失效,而当政者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化,各方的利益难以平衡,只有以革命的方式才能重新进行利益的再分配。我在评论托克维尔的《旧制度和大革命》时,曾引述他的话说,即使没有这场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革命只不过是一个暴烈迅猛的过程。其实他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暴烈而迅猛的过程谁也不愿意出现,但有时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当时的法国旧制度,就如一部已经完全锈蚀的机器,内部的改良几无可能,只有击毁它再重建,虽然过程猛烈而残酷,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可能就是唯一的出路。在《红轮》之中,索尔仁尼琴也对当时整个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做了相当广泛的描写,对于各方的政治诉求及行动,也进行了相当精致的分析,除了斯托雷平,他基本都做了否定性的结论。从沙皇到内阁大臣,从国家杜马到各个党派,实际上只是相互争权夺利而已。这样一个体制,破烂得已是四处漏风,根本已无修复的可能。占据着政权的一方,只是在拚命地维护着自己的利益,延缓着自己的政权崩溃,指望他们从内部进行平和的改良,无异于缘木求鱼。他所欣赏的斯托雷平已死,靠着他的改良来消除俄罗斯的重重危机,也只是幻影而已。况且采取暴力的知识分子与民间力量,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不是各条路均已堵死,恐怕也没有谁会狂热到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国人的鲜血为代价,来进行革命的。生活于底层的民众,自然不会在民怨沸腾之时,还会安心地等待着已经无人听取他们声音的上层,慢慢地改良放弃自己的利益。在这里,索尔仁尼琴实际上是相当矛盾的。他给大家描绘出一幅绝望的图景,却又非要让人们从绝望之中看到其自我变革的希望。中国目前的情形,与索尔仁尼琴所描写的俄罗斯当时的情形非常相似。中国目前并非主义与路线之争,亦非左与右之争,其实与俄罗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样,只是极少数的利益既得者与无数的利益受损者之间的矛盾。利益集团控制着一切,绑架着整个的国家。犬儒与功利主导与索尔仁尼琴笔下的知识分子不同,当下整个知识阶层已经失去了责任感,功利主义与犬儒主义气氛弥漫于知识界。六十余年的各种思想政治运动,让知识分子饱受冲击,知识阶层也迅速地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与统治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大部分则已失去自己独立的思想。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几乎已不存在。这个阶层越来越缺乏眼光与勇气,只是唯唯诺诺被吓破胆的一群。后三十余年改革一个最大的成果,则是将知识分子的群体进行了最后的分化,在政治与思想上,其实已经被排除于主流圈之外,他们的话语除了合乎主流,很难为大众所闻;与此同时,在经济上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体上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可以自己的知识鬻钱。这群人虽然与利益集团相比,仍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毕竟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自主度,并在生活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属于既得利益者,利益集团其实也将他们绑上了自己的战车。前者让知识分子失去独立思维与肩负的责任,而后者则让知识分子失去了良心,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底层更无话语权的绝大多数人之上。这样,他们害怕着革命,希望维持着稳定,虽然没有政治与言论的自由,但最少有着舒适的生活。而一旦如他们所说的“乱”起来,那么必然导致他们的利益受损。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们现在非常明白,所谓的革命也就是利益的再分配。现在的利益分配只是少数人受益,他们也是其中的少数之一,而更多的位于底层的人则是所有的利益皆受损。社会的财富并不会瞬间增大,无论变革的结果如何,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得到了自由,但却失去了财富。因此他们成为革命的激烈反对者,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体制演化的方式,我们可以期盼以渐进而平衡的方式进行,可以期盼在这个地球上不要再有革命,不要再有暴力,不要再以人的生命来换取适于国家的体制。但对于一个已经失效甚至已经腐朽的制度,一个建立于暴力之上的制度,我们却无法选择其崩毁的方式,尽管它的崩毁会很残暴,会伤及无数的无辜。一个摇摇欲坠的制度,就如悬于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恐惧会笼罩于每个人。剑之坠落方式,就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性格与文化。法国人挥舞着刀枪击碎了它,血流遍地,但再也没有剑悬于头顶。这是我在评论《旧制度与大革命》时所写的一段话,对于革命,我现在仍然是一样的看法。不是中国选择革命,而是革命选择中国。这也是中国的宿命。对民主的不信任索尔仁尼琴在《红轮》中也不掩饰自己对于民主的不信任,在他心目中理想的制度绝非民主制度,相反他对于专制似乎更为钟情。近代以来,鉴于俄国的落后,从贵族到民间开始逐渐向西方靠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之后开始变革,实行解放农奴政策,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改革军制,谋求俄国的现代代化。尼古拉二世则在1905年按照西方的模式,并建立起西方议会式的国家杜马。其间也经过数次反复,并几次解散。其实,国家杜马一直未被赋予多少实际的权力,沙皇也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点缀而已。但不管怎样,杜马的建立,党派的兴起,毕竟让沉闷的俄罗斯出现了一点现代的色彩,为俄罗斯的政坛增添了一点活力。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纯属让民间的意见有个发泄口的议会,在《红轮》中也被索尔仁尼琴进行了漫画式的描写。在我所看的前六卷中,索尔仁尼琴多次详细地描写了杜马辩论的情况,在他的笔下,其情形真可称之为乌烟瘴气群魔乱舞。各方人马纷纷登场,面对各种政治问题发表意见,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在书中借书中人物之口,有时甚至直接进行评点,认为这些杜马的议员并不懂得国事,对于军事之事更是一窍不通,他们是没有能力问政的。他们在杜马的闹闹哄哄,只是借用民意并且误导民意,干扰了决策层的正确运作。他认为这些杜马的议员们或是来自于律师,或是来自于报界,只会纸上谈兵,而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官僚有着更为正确的判断。在杜马之中,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党派,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总体来说立宪民主党占据着较为强势的地位。索尔仁尼琴认为这些党派皆有着自己的私利,而非一切从国家出发。党派之间的辩论与斗争,动摇着国家的基础。由此,他认为,杜马与党派皆是动乱之源。因为党派的活动、议员的问责,让政府内阁无所适从,过多的争论反而让很多决策失去推行的良机。而杜马对于军事的掣肘及其前线军需的干涉,在索尔仁尼琴眼里更是难以容忍。他认为这样的民主机制延误了军机,也是造成俄军在一战中对德失利的原因之一。同时,他对于当时的报界也是极为反感的。他认为是党派控制了报纸,向群众宣传激进而危险的思想,煽动革命的情绪,是俄罗斯当时局势动荡的另一大乱源。民主并非乱源将民主与乱联系起来,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说法,大概也是威权国家的一致看法。在这些国家之中,无论是从当政者还是普通的百姓,问他们为何惧怕民主,说辞都是民主会带来社会的混乱。那么何谓乱?恐怕谁也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政治观点的相互争论就是乱?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并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就是乱了?或者每人一票选举领导人就是乱了?难道思想单一步骤统一一个声音一种表情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难道由几个人在密室里决定着国家就不乱了?难道表面上一派和谐暗底里政治倾轧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政治模式?在中国这种说法尤甚,汉语的模糊与多义,可以让词语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发生变化,让看起来丝毫不符合逻辑的说法,能够自圆其谎。民主其实只是一种政治表达的方式,在民主制度之下,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凭着自己的选票,表达自己的的政治诉求。只要有着最基本的判断力的人,都会做出自己慎重的选择,那种选择肯定是有益于自己的利益,并遵从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及道德判断的。其实,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人类自从建立社会以来,举手表决就是一条基本的原则。现在有种声音,认为在一个素质不高文化缺乏的国度,是不适合实行民主制度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有一个被认为没有文化没有素质的人士,会认为自己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恰恰是那些具有着强大话语权的所谓精英们,却总是指责着别人缺乏行使自己权利的能力,而这些所谓的精英,除了既得利益者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这种知识分子,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并不多,因为恐怕没有一个人敢于这样毫无忌惮地表明自己精英主义态度,敢于表明自己对于专制的钟情。恰恰是在中国与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曾经在自己的宣传中将人民的地位提高到至高地位的国家,从统治者到知识阶层,普遍鄙视普通的民众,认为他们连自己治理的能力都没有,而必然靠着他们这些精英的安排,才能过上有序而富裕的好日子。不能剥夺的权利索尔仁尼琴虽然将其理想的社会植根于俄罗斯的传统之中,植根于俄罗斯的乡土之中,不过他仍具有这种浓厚的精英主义气息,他痛恨在十九世纪盛行于俄国知识分子中间的民粹主义,认为这是一种毒瘤,严重地伤害着俄罗斯。中国现今的知识阶层对于所谓的民粹主义,也是充满了仇恨,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是精英,天然比下层民众具有更多的思考能力,理应有着比他人更多的权利。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来源于底层,但他们心里总是认为,自己现有的一切都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而得到的,十年冷坐寒窗苦,现在自然是享受着更多的时候。抱着这样的心理,他们将一切要求平等的呼声,都斥之为民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并非民主的积极推动者,而是民主的敌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当权者前面太多的软弱与卑躬屈膝,而在普通百姓面前太多的傲慢与趾高气扬,让整个知识阶层与民众之间形成了极大的裂痕,这应该是中国民主进程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犬儒的态度让他们责任缺失,而自私的心理让他们惧怕革命。目前中国的情形,其实与《红轮》中当时俄罗斯相比,远远危险得多。至少索尔仁尼琴在对待农民的问题上,比他们都清醒得多。他认为,俄罗斯的希望在于土地与土地之上的农民,因为他们是俄罗斯传统最浓厚的土壤。民主既是一种政治制度,其实更是一种权利,一种人人皆应享有的权利,而权利与知识背景深浅,与个人素质高低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任何人也无权剥夺其他人的这种权利。开明的专制在《红轮》中,索尔仁尼琴对于当时俄罗斯的各种政治力量都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太过于软弱,当时的内阁大臣们则大多昏庸无能,前线的高级军官们碌碌无为败仗不断,国家杜马中的议员们不懂国事只私利而争吵不休,知识分子受西方影响太深太过于民粹,而革命党人更是为了党利充满了暴力。在小说中正面出现的是主角沃罗滕采夫及他的侍卫,一个是俄罗斯中下级军官的代表,一个是来自俄罗斯乡间的农民,这是作者所欣赏的认为最能代表俄罗斯的人物,小说主要也是通过他们的眼睛来描述当时的俄罗斯,并通过他们的嘴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在索尔仁尼琴的笔下,这两个人空有爱国之情,也有正常的判断,但前者郁郁不得志,而后者地位卑微无法影响大局,所以如火焰一样燃烧着的红轮,就像一只巨兽,残忍地吞噬着俄罗斯,吞噬着那个时代。最后一切皆被摧毁,一种暴力的制度得以确立下来,让俄罗斯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开始了七十年的红色恐怖。当然,在索尔仁尼琴看来,当时的俄罗斯并非毫无希望,也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他否决了革命,否决了西方的民主体制,然而却并未否决沙皇制度,他只是认为需要一个励精图治的沙皇,还要有一个开明而有效的内阁,有着一个铁腕一样强有力的首席大臣。一句话,即是要有一个开明的专制政府,他认为,这才是俄罗斯应该选择的道路。而符合索尔仁尼琴理想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历史中的斯托雷平,一是现实中的普金。对于前者,他在《红轮》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对他进行了描写,并不吝用大量的赞美之辞,来推崇他在当时所进行的改革。他认为作为首席大臣的斯托雷平的改革,代表着俄罗斯的希望与方向,而狂热分子对他的刺杀,则毁掉了俄罗斯的未来。对于后者,索尔仁尼琴人生中的最后十年,则是在与普金的互相称赞之中度过,他以俄罗斯良心的身份对于普金的支持,让普金的声望如日中天,也让他的权力日益强盛;当然普金赋予了索尔仁尼琴俄罗斯良心的称号,也让他死得备极哀荣。俄罗斯不需要普金索尔仁尼琴对于他们的推崇是否准确呢?对于斯托雷平,其实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他的土地改革政策,虽然有着一定的成效,但也深刻地激化了矛盾。数百万农民被迁徙边远地区,“斯托雷平的领带”成为绞刑架的别称,也是他强力改革的后果之一。他最终被暗杀也是必然,同时也预示着他的改革在当时情况是不可能成功的。对于普金,现实也正在作出回答。普金当政十年,在他的铁腕之下,俄罗斯逐渐地走向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但普金的权力亦在扩大,并助长着俄罗斯社会对其的个人崇拜,逐渐地将自己凌驾于俄国之上,凌驾于法律之上。当他玩弄法律力谋再任时,俄罗斯民众也开始对普金说不。普金需要俄罗斯,但俄罗斯不需要普金。索尔仁尼琴对于斯托雷平与普金的推崇,并非是推崇他们的人格魅力,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含有这样的因素,他更多的是推崇他们所代表的所谓开明专制,这既有别于极权体制,也不同于民主政体,它有着强大的富有效力的政府,但同时也有一些民主的成分,不像极权社会那样,人民缺乏基本的自由。但在这样的体制下,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国家高于一切,高于个人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自由甚至生命。索尔仁尼琴认为只有这样的体制,才适合于像俄罗斯这样地广人众、有着深厚传统、庞大的农业及农村,并且教育程度不太高、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度,而民主政体是不适合这样的国家的。这种想法不只是索尔仁尼琴有,在今日世界还有不少人持有同样的看法,在中国一度更是甚嚣尘上,新威权主义直到现在还萦绕于许多知识分子的心中。其实,这是一种异常天真的想法,历史上从未有过成功的先例,即使是斯托雷平这样一个有着较高道德与能力,有着极其强悍性格与毅力的人,也死于反对者的枪下。又一个独裁者能够实行开明的专制,首先必须有着愿意实行的当政者,但如果不是到了无可选择,谁会轻易地让别人分享权力?还必须有一个开明而有能力的执政之人,这样的人从何而来?靠当政者?还是靠人民?人是热爱权力的,也许当政之初,还有着服务于国家与人民的理想,还有着坚定的信念与勤政之心,然而当他尝到权力的滋味之后,特别是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如何能防止他去攫取更大的权力?而当他的能力表明并不适于这个职位,那么又有什么办法将他赶下台来台来?权力是能够让人变质及腐化的,这种例子我们见得太多了。取得权力不容易,放弃权力更难,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无法回避。因为权力能给人带来荣耀,能给人带来一切,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呼风唤雨的生活,他怎能甘心重新回到庸常的生活中?索尔仁尼琴所欣赏的普金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可以说普金有着治理俄罗斯的能力,也有着服务于俄罗斯的高尚道德,他的这些年的当政,确实可称之为成就斐然。但普金已经迷恋于权力之中,认为俄罗斯已经离不开普金,通过一切正常与非正常的手段,去延续自己权力的梦想。其实,只要时机合适,他会成为俄罗斯的又一个独裁者。所谓的开明专制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臆想之中,它永远也不会降临于人世。乞灵于一个既开明而又具铁腕的超人,还不如相信自己,相信大家,相信制度,相信长存于人们心中的理性与判断。虽然不能选择出一个最优秀的最能干的人,但至少能保证不会选出一个凌驾于自己头上的人来,同时也会知道如果所选非人,那么我们同样可以用选票将其赶走。同理,我们期望于一个极权的政权会自己改良,会慢慢地放弃自己的权力,那也是痴心妄想,没有来自民众的强大压力,不可能有统治者的幡然悔悟。在专制的体制之下,权力与个人利益已经纠缠在一起,与当权者的身家性命紧密相连,放弃权力,就等于放弃了一切。索尔仁尼琴在《红轮》中,惋惜于斯托雷平的早逝丧失了俄罗斯开明专制的希望,痛恨于此起彼伏的革命取代了沙皇体制的自我改良,这让索氏看起来显得相当的一厢情愿,同时对于俄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的看法显得相当的幼稚。斯托雷平无论多么能干,他一人也是无力挽救已经摇摇欲坠的旧体制的;而如果没有烽烟四起的革命,那个已经蹒跚而行的政权也是永远不会变革的。俄罗斯在近百年之后,总算是迎来了索尔仁尼琴总希望的开明专制,然而在现代的社会中,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普金专制,现在不也面临着诸多难题,迎来越来越多的批评者和反对者吗?把错脉开错药索尔仁尼琴在《红轮》中,借重新书写那段动荡的历史,想为俄罗斯这百年的苦难把脉,并为未来俄罗斯的发展开药方。可惜,他既把错误脉,也开错了方。索尔仁尼琴从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俄罗斯的苦难来源于受西方的影响,脱离了俄国的文化传统,从近代以来就走了一条错误的路。在索尔仁尼琴心中,祖国俄罗斯至上,俄罗斯的疆域与文化至上,俄罗斯的荣光至上。俄罗斯从撮尔小国开始,一直向东开疆拓土,才得以形成现在疆域辽阔横跨欧亚的国家。俄罗斯的朝东看,让俄罗斯得以壮大,并且形成了鲜明的俄罗斯文化,并且影响甚广,余泽广被。这是让索尔仁尼琴自豪的地方,也是索氏穷其一生想捍卫的理念。由此,他反对近代以来俄罗斯向着西方学习,朝西靠拢的策略。在他看来,西方的一切,是不适合于俄罗斯土壤的,必然会摧毁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传统文化,并使强大的俄罗斯在西化的路途上,永远处于追赶英法等国家的境地,成为一个现代西方制度下的野蛮落后者。他甚至将日俄战争的失败,亦归结于西化。其实日俄战争的失利,恰恰证明了俄国当时的沙皇体制已经相当的腐朽,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世界的情形。日本这样一个落后的小国,之所以能够一举击败庞大的沙皇俄国,恰恰就在于日本全盘西化,日本的胜利,就在于制度的胜利,一种富于活力的现代制度击败了落后而野蛮的沙皇制度。索尔仁尼琴害怕这种制度毁坏俄罗斯悠久的传统,现在回过头看,日本并未因为制度上的全盘西化而丧失了自己的传统,相反在现代世界里,日本是对自己传统文化保留得最为精心的国家,相反害怕着被西方制度冲击传统的俄罗斯,却最终在对西方的抗拒之中,彻底地被一种来自于西方更为暴烈的制度摧毁得面目全非。中国不也是如此吗?索尔仁尼琴笔下那个闪着火焰疯狂滚动着的红轮,最终从红场驶过广阔的西伯利亚,滚过长城来到中国,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毁,比起俄罗斯来说更加疯狂,也更加彻底。它裹挟着一切,碾压着一切,将整个社会颠覆揉搓。显然,俄罗斯一百多年历史的发展,并非按照索尔仁尼琴所期望的那样,从现实来看,也是充满了暴烈与荆棘,歧路丛生艰险万分,甚至可以说,只是用鲜血画就了一个圆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这是索尔仁尼琴所无法满意的,因此他才重新梳理俄罗斯的这段历史,希望能从中找到另外一条可能的路。而《红轮》则是索尔仁尼琴的探索过程,他将他毕生的所思所想,他对于历史对于政治对于人类理念的态度,都放到了此书之中。索尔仁尼琴无法改变历史,无法让历史按照他的意志发展,但在书中他却可以评说历史,可以对历史的走向下判断。我所看的《红轮》只有前两卷,只写到了十月革命之前。在此之前他探讨的是西方影响和民主与革命的问题,如前所述,他在书中都给予了异常明确的判断。他对革命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对民主持着异常怀疑的态度,他对西方的影响持否定态度,他所期盼的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他所希望的是一种温和的旧制度的变革。然而,不管他批判也好,期待也好,历史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在发展。暴力的革命并非一定比温和的改良代价巨大,而开明的专制不管是否存在也并非一定适合俄罗斯。俄罗斯磕磕绊绊一百余年,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俄罗斯也面临着新的选择。不过,这次俄罗斯的选择比起一百余年前,会温和得多。毕竟他们已经经历了一切,已经释放了更多的暴烈情绪,已经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民主已是俄罗斯人的共识,只不过是有人想在这民主体制之上,加上自己的指导与影响而已。而回观中国,我们所处的情境,其实正与索尔仁尼琴所写的一百年前一样,整个社会犹如一池熔岩,汹涌澎湃,正在寻找着决裂之口。这是无法堵塞也是无法冷却的熔岩,等待它的只有喷发。我们可以像索尔仁尼琴一样,为它未来的发展设想着各种可能的出路,但现实中,我们唯有等待,等待喷发。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那个时代就这样呈现在我眼前
  •     煌煌巨著,灰常好,灰常牛。
  •     第一卷相比,这一卷更集中于军队的小人物。
  •     5月8号开始读,断断续续一个月,终于读完了
  •     相比第一卷1914年来,文气弱很多。第一卷有开战-惨败、谋刺斯托雷平两个大动作贯穿,端得是气势如虹。正像1916年俄国陷入泥潭一样,第二卷也显得杂沓纷乱,难以梳理,无穷无尽的争论后,却止步不前,连列宁也困惑着不动,每个阶层和党派都没了希望和动力。作者再加一段主人公沃罗滕采夫纠结至极的婚外情,他似乎存心还嫌不够乱!
  •     红轮(第2卷)
  •     看内容介绍感觉挺不错的,还没看,很划算
  •     多个层面反映沙皇时期俄罗斯的社会状况、不同阶层俄罗斯人民的所思所想所行,凸现了不同的的阶层群众对俄罗斯未来的迥异的期盼,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俄罗斯历史,预示着革命的即将到来。全书洋洋洒洒,读完甚是不易。图书馆已经因为超期借阅而多次催还。等待下面几卷上架,借来再读。
  •     《红轮(第2卷)》读后感及推荐
  •     不想死就别碰
  •     总算将已经出版的两卷共六册看完了,看得很艰难,不过也很多感慨。索氏的思想与俄罗斯的现状其实很有联系,他是极权政治的受害者,亦是强权政治的拥护者。他关于民主与革命的看法,对于今天的中国知识界来说,恐怕也是心有戚戚焉。
  •     据说,译者翻死了~~~真的不大好读~~~~碎片式的描写
  •     东西不错正在使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