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升起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太阳升起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020082896
作者:廖东明
页数:442页

作者简介

《太阳升起》的作者是检察官,与我是同时代人,只不过我在北方他在南国,虽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有别,但感受着的时代氛围和政治环境是相同的。他将生长于“文革”年代的一代人的命运娓娓道来。读着他的故事,就仿佛读着我自己的故事。
主人公方晓的少年时代历经磨难,小学毕业便遭遇“文革”,失去了正常的求学环境;在自己眼中一向高大、受人尊敬、担任公社书记的父亲被“批斗”致死;母亲被关押审查,他带着妹妹流离失所,遭受亲戚白眼。这样的故事在那个时代里司空见惯,几十年来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写了又写,几近俗滥,但作者并没有让自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而是通过对儿童团的下乡“三同”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方晓下河摸鱼来饱腹等一系列活动的描述,幽默而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欢乐。这样的欢乐是建立在对生活热爱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多数人民的正直善良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上的。
随后,年仅十六岁的方晓在那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海南建设兵团。然而,方晓和他的同伴对于“革命”的态度,从激情四射的生产劳动,到对前途一片迷惘。一场突如其来的祸患,青梅竹马的陈红为了救方晓,而被团政委强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曾一起携手走过的少年伙伴们终于分道扬镳。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童年时光  一、爸爸被“斗”死了  二、没了家的孩子第二章  荒原不会说苦  三、《边疆晓歌》旋律  四、走进迷茫荒原  五、伸延的垦荒战  六、“大会战”的篝火  七、走出《根深叶茂》  八、神山下的枪声  九、躁动的诗和歌  十、恨!那场台风雨第三章  让青春再思考  十一、透心寒的目光  十二、插旗帜的车子  十三、再燃烧起篝火  十四、泪洒《葬花词》  十五、高考特别故事  十六、校园青春舞曲  十七、山河都在思考第四章  太阳升起来了  十八、春天总有风流  十九、维多利亚浪花  二十、相聚在阳光下  二十一、天空,太阳在升尾声后记

编辑推荐

  北大荒是冰雪,是巨犁划开薛原,而海南岛的应该是太阳,是新中国第一代人对太阳的信仰和追随下的拓荒吧!

前言

  因为在检察机关工作了十年,所以,读到检察官所写,或者描写检察官生活的小说,总是感到分外亲切。  《太阳升起》的作者是检察官,与我是同时代人,只不过我在北方他在南国,虽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有别,但感受着的时代氛围和政治环境是相同的。他将生长于“文革”年代的一代人的命运娓娓道来。读着他的故事,就仿佛读着我自己的故事。  主人公方晓的少年时代历经磨难,小学毕业便遭遇“文革”,失去了正常的求学环境;在自己眼中一向高大、受人尊敬、担任公社书记的父亲被“批斗”致死;母亲被关押审查,他带着妹妹流离失所,遭受亲戚白眼。这样的故事在那个时代里司空见惯,几十年来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写了又写,几近俗滥,但作者并没有让自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而是通过对儿童团的下乡“三同”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方晓下河摸鱼来饱腹等一系列活动的描述,幽默而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欢乐。这样的欢乐是建立在对生活热爱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多数人民的正直善良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上的。  随后,年仅十六岁的方晓在那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海南建设兵团。然而,方晓和他的同伴对于“革命”的态度,从激情四射的生产劳动,到对前途一片迷惘。一场突如其来的祸患,青梅竹马的陈红为了救方晓,而被团政委强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曾一起携手走过的少年伙伴们终于分道扬镳。

内容概要

廖东明,属马,广东高州人。初中没毕业就去海南岛的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后病退回城待业,期间打过零工,并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后来进了工厂,干过锻工、电工、钳工,还当过厂里的资料员、计划统计员。恢复高考时曾两度名落孙山,后考上西南政法学院,此后一直在法学和法律领域内工作和思考。《太阳升起》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章节摘录

  这是一个平静的早晨。早晨的潘州是很安静的,恬静得像一个正在梳妆的少女。潘州是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一个被山和水拥抱着的小城市。城市的东面和南面是延绵的丘陵,清清的潘州河像一条绿色的绸带从城市的北面飘来,轻吻了潘州山,然后慢慢地滑过城市的西边。  潘州这座城市,就是得名于潘州山。据史记载,潘州建制始于汉,现在之城建于唐,明洪武时修城墙,民国时才拆墙为路,称环城路。潘州自古人杰地灵,学风纯正,人们求真务实,崇尚学而优则仕,喜欢养花种果怡情。春秋时便有冶炼业,开始种植荔枝、龙眼、香蕉。自唐朝始,历代都有人在朝中为官或成为为人景仰的佼佼学者。  潘州的城市结构简单,城中间是十字的主干道,椭圆形的环城路紧紧包围着整个城市。主干道是东西走向的中山路和南北走向的解放路,路上铺的是古老的青砖,这些青砖是民国改建潘州县城拆掉古老的城墙时搬过来铺在路上的。  城市的北角是潘州城的最高点,每天这个时候,这个城市还很少有人出门,环城路轻轻地从潘州山南坡迈过,一支车队奏着吱吱声的乐曲迈着沉重的步子爬坡。  一、爸爸被“斗”死了  九月的潘州还是燥热的,今年的潘州人比往常都躁动,全国已逐渐深入开展文化大革命了,潘州也不例外。  从石门村回来后不久,新的一学期便开始了。  石门村是因有“石门”而得名。石门就是村口前,不知是因地壳运动还是风吹雨打的原因,一块山上的巨石滚落到山腰溪边时,刚好被地上的两块巨石架着,两块巨石之间有两米多宽,滚下来被架着的巨石离地面又有三米多高;千百年来,这三块巨石相互鼎立,都纹丝不动,聪明的村民们就把村道从这三块巨石中间穿过,这三块巨石就成了世界上最坚固的石门。更巧合的是,这石门的一边是山溪,另一边是近十丈高的峭壁,石门就自然成为了进出该村的一道最牢靠的天然屏障。可惜的是,石门后面没有足够发展的平地坝子,历史上就没有财主老爷看上这块地方用来建山寨,只有贫穷的山民在石门之后沿溪边垒房而居,并且人丁不旺,到现在还是只有二十多户人家。  生产队的木薯都是种植在溪边和村后山坡上,每块耕地都是窄小而贫瘠的。  小学毕业升学考试后,方晓和他的同学们商量好,参加完毕业典礼,就到本县最艰苦的山区农村——石门村去,进行儿童团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要去的那个生产队,是方晓的爸爸帮忙联系的,他是那个公社的党委书记,那个生产队也是他的“三同”点,那里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虽然都很艰苦,但是他熟悉那里,认为那里的群众觉悟高,他放心儿子带领他的小伙伴们到那里去“三同”,就是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方晓和同学们在石门村进行了一个假期的劳动锻炼。

图书封面


 太阳升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副标题是这样子:一部70年代援建坦赞铁路红色长篇小说。书名是《在非洲密林中》。我在1996年左右看了这本书,当时是在我出生的一个建设军团农场里面的文化宫,一间无人问津的黑房子,里面三四排高大的书架和乱七八糟堆放的各种书籍。我敲破窗户的玻璃,翻身而入。在尘埃迷乱的这个小房间里面读了不少的书。《在非洲密林中》就是其中的一本。即便是现在看来,这本书任然是一部好书,无论你的政治倾向如何,你总是可以在里面读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譬如说书里面写的关于非洲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就十分的有味道。不过比起这一点,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在于,它在作者和作者当时的时代都无意识的情况下,开拓了国内荒诞哲学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文笔秀丽,比加缪不要高出了太多。关于这本书的时代背景,就具有极其浓厚的荒谬色彩。一个到现在都还领着日本ODA的国家在70年代不惜举国之力,在非洲的丛林之间修建了一条经济、战略意义都极其可笑的铁路。还有66名中国公民为这条铁路付出了生命——在这个背景之下,非洲的丛林里面成为一个荒诞剧的舞台,无数共产理想主义者如同西西弗一样,怀着建设的热情,一刀一刀地砍着里面的藤条,好不容易开出一条小道,看着推土机突突地开进去,推倒一棵参天大树。我操。高潮了。共产主义又近了一步。但是与西西弗相比,中国荒诞具有更多的悲剧色彩:当时在非洲丛林中无意义行动的中国工人,他们是真的相信这一套说辞。而且为这一个不知所谓的虚空奋斗、抗击、受尽折磨。所以说,《在非洲密林中》与它同时代的许多可以出版的书籍一样,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到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漠视当年这些书籍和精神产品的原有价值。而又看不到,原来这些作品的背后,在一个时代的无意识之下,有着那么牛逼的文学财富。而现在的无意识状态下的解读,又为这批书籍的创作增添了荒诞的色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相信就不会关注萨特和加缪这2人。欧洲存在主义对比起当时那批书籍,可读性太差。举例子说,读《在非洲密林中》的时候,我只上三年级。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了一部题材是关于上世纪70年代知青、文革、建设、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等等等等的小说。就是在下在此所要谈谈的小说。如同所有的知青类型小说一样,这本书再次展现了中国浓厚的无意识荒诞色彩。只是舞台换成海南的建设农场,主角当然也换了一批,一个男的、一个男的、一个男的、第一个男的好朋友、第一个男的不怎么好的朋友、一个女的、还有一些女的。但是舞台和人物怎么换,舞台剧还是这一出。在一个不知所谓的场所从事着不之所谓的努力。作者廖先生我当然不认识,他现在是广东佛山的检察院长。其实在作者的身份之下,我是很有兴趣的。中国庞大的官僚机构里面,检察院是一个很荒谬的机构。它有心无力或者无心无力。总之除了政治内斗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作为。不过这部小说让我失望了。这不是作者的错。中国前半世纪的无意识荒谬已经被另一种荒谬所判定为荒谬——新中国历史上没有哪怕一丁点价值的错误,。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对的东西现在已经被指定为错。所以现在的作家在当年的话题之上再也没有什么发力点。因此这本书看来。这种无意识荒诞色彩已经消去不少。这本书的序言是莫言写的。在序言里面,莫言已经将这本书的意义写得很清楚了。所以我也就用了20分钟读完这40万字的长篇。莫言在序里面说道:“这本书的前四分之三都是苦中作乐。”作者忆苦思甜,这就落了下剩。王蒙的初期代表作《青春之歌》里面说了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某小姑娘所在的小队被派去掏粪,她觉得自己怕脏怕臭是对不住革命精神的,所以她奋发向上,一天掏粪多少多少。最后总结说,这不是粪,这是农民兄弟的好帮手、共产主义事业的好燃料。那群人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不好,这是错误,这毫无价值。他们是一群幸福的西西弗。在某些时候,我还真他妈对那群人的精神状态羡慕得要死。我们证明了那个时代的荒谬,谁他妈知道以后是谁来证明我们所处的荒谬?作者和莫言都没有提到70年代那种所谓的无意识荒谬。作者肯定是认识不了这一点。他在荒谬的年代长大,在荒谬的单位工作,最后写了一部散发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小说。相反,莫言在序里面倒是有一点《西西弗神话》的色彩。他说:“太阳升起,太阳落下照样,太阳照样升起,太阳照样落下……人生在这里重复,人生的大意义也在于这重复。”这段话写得十分突兀。我想来想去,只能从荒诞的角度进行解读。按照这样的说法,西西弗是全人类活的最充实的个体之一。也许莫言真的懂。《在非洲密林中》这本书当年的售价是1元。相对比之下,《太阳升起》要打一个半折。莫言对作者这书最为鲜明的表扬是这样说的:作者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去揭露一些社会的黑暗面。我不知道这他妈算哪门子的优点。作者前面全部是个人经历和社会的黑暗。到后面,太阳升起,暖洋洋照耀。没有黑暗。看不到黑暗。这种选择性失明的行为令人不齿。作者毕竟从政。也许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在考虑了一个度。一个政治性的尺度。这本书作者不在于表达和获取。这只是一个文化资本。一个会有着丰厚人文色彩的检察院长如同一棵树一般,站着站着,哎哟,它还会开出一朵娇艳的玫瑰。那就圆满了。切。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有幸能得到签名书,在作者的家乡求学,算是能感受作者一点点环境吧,不过时代不同,让我了解到父辈的艰辛。
  •     。。。。。。。。。。。。。。
  •     再高明的作家,也构不出这魔幻的现实。而你我,就生活在这颠倒错乱的荒诞里。。。
  •     文化大革命什么的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