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科幻 > 侏罗纪公园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44707619
作者:克莱顿
页数:493页

作者简介

《侏罗纪公园(纪念版)》主要内容:科幻中向来有所谓“硬科幻”与“软科幻”之分,“极硬”的那种,比如前不久刚去世的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之类,其中想象的未来科学技术细节,以今天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发展趋势来看,非常符合某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极软”的那种,则可以基本上忽略科学技术的细节,也不必考虑“逻辑上的可能性”。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克莱顿的小说至多只能算“中等偏硬”,但每一部情形也有不同,比如《猎物》中所想象的“纳米集群”这种东西,就比较硬,而《神秘之球》就比较软,新近的作品《喀迈拉的世界》也不算硬。

编辑推荐

  《侏罗纪公园(纪念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  1993年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获多项奥斯卡大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  更为精彩的原著,掀起全球性恐龙热潮。200年,一种新发现的恐龙以他的名字命名。  富翁哈蒙德在哥斯达黎加的小岛上培育出各种恐龙,建立起一座恐龙乐园,公园开张前夕,危机突现,不断有人被恐龙吞噬。

前言

  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Crichton)是我和老友刘兵教授都非常喜欢的作家,我们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对谈专栏中刚刚谈了一期他的小说,谁知迈克尔·克莱顿本人竟于11月4日去世,终年仅66岁。我们的对谈发表时(今年8月),应该正是他缠绵病榻之日,这一巧合似乎也可以解释为“冥冥中自有天意”?  迈克尔·克莱顿1942年10月23日生于芝加哥,最初在哈佛读文学系,后来转入考古人类学系,最后却于1969年在哈佛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

内容概要

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 1942.10—2008.11)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导演、制片人,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50位最高雅人士之一,享有“高科技惊悚小说之父”的美誉。克莱顿以其“最具科技含金量的知识小说”,挑战着我们关于身边这个世界的种种预想,以一种我们都能理解的方式阐述了世界的众多谜团。他是一位伟大的讲故事的人,每部作品都占据欧美畅销榜,并不断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他的人生也像一部惊悚小说:差点搭上“9·11”事件中被劫持的飞机;在圣莫尼卡的家里与持枪劫匪面对面;他的四次婚姻皆以离婚收场……。2008年11月4日,克莱顿因癌症溘然谢幕,以一部未竟之作,为世人设下永恒的悬念,让有幸认识他的每一个人都将永远铭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有种极其了不起的能力,就是把科学和戏剧概念融合一体。只有他才能让恐龙重新得到生命。迈克尔把自·己华丽光彩的一面写进了小说,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他的地位。  ——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一部让人恐惧得汗毛直竖“狰狞”而又魅力十足的科技惊悚小说。  《出版家周刊》

章节摘录

  葛林蹲下来,鼻子离地面只有几英寸。气温超过了华氏100度。尽管他戴着橄榄球员用的护膝,他还是觉得膝盖很疼。地上扬起的尘土使他的双肺如同在烧灼一般。汗珠不断地从他的前额滴到地上。但是葛林对自己的种种不适毫不理会,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眼前那块6平方英寸的土地上。  他用牙科医生的凿子和画家用的驼毛画笔挖掘出一个L形的腭骨残片。它只有一英寸长,厚度不超过他的小指,有一排细小尖利的牙齿,牙齿从中间部位起角度便很特别。当他挖掘的时候,一些骨头的小碎片向四处崩开。葛林停下来把胶水涂在骨头上,然后又继续挖着。毫无疑问,这是一块未成年的肉食性恐龙的腭骨。这只恐龙在19,000,000年前已经死去_当时出生大约两个月左右。倘若运气好的话,葛林也许能找到恐龙骸骨的其余部分。要是这样,这就是第一具完整的肉食性幼龙的骨架。  “嗨,葛林!”  葛林抬起头来,炽烈的阳光使他不断眨着眼睛。他除下太阳眼镜,用手臂擦去额上的汗水。  此刻,他正在蒙大拿州斯内克沃特市郊外荒原一处受风化的小山坡上。在蔚蓝无边际的苍穹下,起伏很小的群山里露出早就风化的石灰岩层,向四周延伸数英里之远。这里既没有树,也没有灌木丛。除了光秃秃的岩石、炽热的阳光和呜呜哀鸣的风之外,其余一无所有。  游客在这块荒原上看到的往往是一片令人沮丧的荒凉景象,然而在葛林的眼里这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这片不毛之地是另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的遗迹,因为这个世界在80,000,000年前已经消失。在葛林的脑海中,他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那温暖而多沼泽的河岸边。这条支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内海的海岸线,整个内海宽达l,000英里,从新隆起的落基山脉一直延伸到山峰陡峭、悬崖林立的阿帕拉契山脉。美国的整个西部当时还全在水面下。  那时,天空中乌云滚滚,是被附近火山喷发出的烟雾染黑的。空气十分凝重,充满了二氧化碳。植物在岸边迅速蔓延。水里没有鱼,但是有蛤。翼手龙猛然扑下来攫取水面的海藻;有几只肉食性的恐龙沿着湖边徘徊。湖中有一座小岛,面积大约是两公顷,四周草木茂盛稠密,使小岛变成了块良好的保护地,那些食草性的鸭嘴龙在公共窝里生蛋并抚养吱吱叫的幼龙。  在以后的几百万年里,浅绿色的盐湖变得愈来愈浅,最后终于消失了。露出的湖底由于受热而起伏不平,出现龟裂现象。恐龙生蛋的湖中小岛成了蒙大拿州北部遭风化的小山坡,而葛林现在正在这里进行挖掘工作。  “嗨,葛林!”  葛林站在那里。他大约40多岁,胸部异常宽阔,蓄着胡子。他听到手提式发电机发出的轧轧声,还有手动凿岩机在他紧邻的山峰那结构紧密的岩石上打洞时发出的隆隆声。他看到那些小伙子围着凿岩机干活,他们抬起大块的石头查看有没有化石的痕迹,然后把它们移走。他看到山脚下他们的营地上那6个圆锥形帐篷,他们的活动餐饮篷,还有作为野外实验室以汽车拖拉的活动房屋。他还看到爱丽在实验室的阴影中向他招手。  “有客人!”她向他叫唤着,一边用手指着东边。葛林看到那里尘土飞扬,一辆蓝色的福特大轿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着向他们驶来。他看了一眼手表:刚好准时。在附近那个山上,小伙子好奇地抬起头来。在斯内克沃特时很少有人来找他们,因此他们都在揣测,一名环境保护署的律师干吗要来找葛林。但是葛林知道,近几年来,研究灭绝动植物的古生物学家与现代社会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问题也接踵而来:气候异常、森林遭大面积砍伐、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要解决这些迫切的问题似乎总是得借助于——至少是部分一对过去的了解。古生物学家可以提供这种信息。在过去两年里,他曾两次以专家的身份被召去做见证人。  葛林走下山坡去迎接那辆轿车。  来访者砰的一声关上车门,白色的尘土呛得他直咳嗽。“我叫莫里斯,是环境保护署的工作人员,”他一边伸出手来,一边说,“我在旧金山分局工作。”  葛林作了自我介绍,并说:“你看起来很热的样子。要杯啤酒吗?”  “老天,好吧。”莫里斯大约二十八九岁,系着领带,穿一条西装长裤,带着公事包。当他们朝活动房屋走去时,他那双皮鞋在岩石上踩得嘎吱嘎吱地直响。  “刚越过这座山时,我还以为这是印第安人保留地呢。”莫里斯指着那些圆锥形帐篷说。  “不,”葛林说,“这是在野外露宿的最佳方式。”葛林解释说,1978年时,他刚开始进行挖掘工作,在北斯洛普使用八角形帐篷,那是当时可以得到的最好的帐篷。可是那种帐篷总是会被风吹倒。他们又试用了别的帐篷,结果还是一样。最后他们开始搭圆锥形帐篷,帐篷内比原先的宽敞、舒适,刮风时也较稳固。“这些是布拉克佛特族人用的帐篷,用4根柱子撑起,”葛林说,“苏族人的帐篷则是用3根柱子。但这儿过去是布拉克佛特族人的居住地,因此我们摁……”。

图书封面


 侏罗纪公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书的摘录:在最初的不规则零散曲线中,几乎看不到基本数学结构的提示。在后来的不规则零散曲线中,有可能出现突然的变化。当这条曲线被重新画出时,细节就更清楚了。最后无法避免地,潜在的不稳定性开始显露。系统中的缺陷将导致日后严重的后果。系统的恢复被证明也许是不可能的。数学将越来越需要你有勇气去正视其含义。
  •     p107“第二频道:棱齿龙高地区第三频道:三角龙活动区第四频道:蜥脚类恐龙沼泽区第五频道:食肉动物乡土区第六频道:南剑龙区第七频道:迅猛龙谷第八频道:翼手龙峰他发现这些名称很别扭”原文是:"Channel 2: Hypsilophodont HighlandsChannel 3: Triceratops Territory Channel 4: Sauropod Swamp Channel 5: Carnivore Country Channel 6: Stegosaurus South Channel 7:Velociraptor ValleyChannel 8:Pterosaur PeakHe found the names irritatingly cute"应该是这些地名都是故意命名成开头字母一致的所以说很有趣吧……哪里别扭了!!!还有,那些人名翻译的真别扭!!亨利其实叫Henry Wu!!应该是个中国人或者棒子!!书里只给个名字我还以为亨利是个黑胖子(看足球看多了……)!!其它的很多人翻译名字时又加上了姓!!雷杰其实叫Ed Regis有没有!书里的亚添叫Tim,我不知道哪个字可以发成“亚”!!书里的菲亚叫Lex,完全不搭!!另外我很喜欢Muldoon为什么书里让他死了啊~~~TT
  •     我很激动这将成为这本书在豆瓣上的第一条评论...虽说我想说的根本算不上评论。每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都会对这大千世界的某些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吧。那时我开始对这个很久远时代里的那些庞然大物感兴趣。是一种很单纯的喜欢。很奇妙的感觉。因为你无法准确知道那些生物和那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有通过想象和去看别人想象出的结果。我从不知道在人类诞生之前那么久曾有一种这般令人震惊的生物。庞大、迅速、优雅。那时我看了这部电影,傻傻的以为这才能叫做真正的电影。前些日子终于看到了这本小说。这绝对是一部经典的科幻小说。作者所具备的知识真是太多了,又把这些东西巧妙的安排在一起。不得不让人赞叹。而小说中登场的人物与动物也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娱乐作秀。他们借由作者的幻想,却又合理的提出对人类无节制企图超越自然的反思。这部作品的双重价值,也不必多言。读书吧。OVER.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是一本不错的书,孩子非常喜欢。
  •     当年出电影时看过
  •     经典作品,孩子大人都可读
  •        科学是一种被继承的财富。大多数的力量都要求希望得到它的人付出许多实实在在的代价,例如必须经过一段学徒期及许多年的刻苦修炼。无论你想得到那种力量:当上公司总裁、空手道黑带级、宗教领袖,无论你追求的是什么,你都得投入训练、时间和努力。你必须放弃很多东西才能获得它。这种力量对你一定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你一旦获得,这种力量就为你所有了。你不会失去它,它与你同在,因为这是你刻苦训练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这种力量也带有一种内在的控制力。获得力量的训练同时改变了你,使你不致滥用的力量。不过,科学的力量,就像被继承的财富一样:它不是通过苦练获得的。你只要阅读就能知道别人所做的事情,然后就可以采取下一个步骤。你可以飞快地长进,没有人能控制你:过去的科学家你可以不予理睬,在大自然面前也不必感到卑微。这其中只存在着一种快速致富、迅速成名的哲学。欺骗、谎言、歪曲——这些都没有关系。没有人会批评你,没有人会有任何标准。大家都只在努力做一件事:做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然后快速地完成它。因为你可以站在伟人的肩上,所以你可以很快地成功。你甚至还不十分清楚干了什么,就已经发表了报告,申请到了专利,还把它卖给了别人。而买主接受的训练更少,他只是买下这种力量,就像买任何商品一样。他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做任何训练。
       科学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以另一种新方式来重新看待世界,它是客观的,不取决于你的信仰或国籍,是合理的——这种观念在当时很新鲜,令人振奋。它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中世纪的封建政治、宗教教义和可恶的迷信土崩瓦解了。但是,事实上这根本是因为中世纪这个时代本身已无法再持续下去,它经济落后,不尚理性,不能适应当时正兴起的新潮流。
       可是现在,科学已成为有几百年历史的信仰体系。跟再它之前的中世纪制度一样,科学开始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科学获得了太多的力量,因此它本身在应用上的局限开始明显地显露出来。虽然因为科学的应用,使得地球上多少亿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聚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联系沟通。但是,科学不可能代替决定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或者该如何生活。科学可以研究出一个原子炉,但却不能告诉我们不要去建造它;科学可以研制出杀虫剂,但却不能告诉我们不要使用它。因此,我们的世界有许多至关重要的当面受到了污染,全是因为科学无法控制。
       同时,科学原有的理性知识方面的正当理由也逐渐消失了。自牛顿和笛卡儿以来,科学显然为我们带来了可以控制一切的前景。科学自以为凭着它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最终可以控制所有的一切。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种说法完全瓦解了。首先,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对我们所能了解的逊原子(subatom,形成原子的质子和电子)世界设立了限制。后来,哥德尔的定理对数学这科学的最基本形式语言做了类似的限制。数学家过去一直以为,他们的语言有一种特别的、本质上的可靠性,源自逻辑定理。现在我们总算知道了我们称之为“推理”的东西其实只是一场随心所欲的游戏。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与众不同。混沌理论证明了这种无法预测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固有的,就像暴风雨是无法预测的一样。因此几百年来,科学所提供的那张宏伟前景——控制一切的梦想——在我们这个世纪破灭了。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些正当的理由,科学所作所为的全部依据。科学总是在说,它目前也许还不是无所不知的,但将来会的,最后会的。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毫无根据的自吹自擂。
       我们正亲眼目睹科学时代的结束。科学和其它过时的制度一样,正在毁灭自己。随着它们力量愈来愈强,它已显示出没有能力可控制自己的这种力量。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事物皆飞快地变着。五十年前,人们还在为原子弹如痴如狂,认为那就是力量,然而只过了十年,我们又有了遗传工程,而且很快地人人都会运用它。这样,每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地问——我应该如何使用我的力量——而这正是科学回答不了的问题。
  •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非常专业。另外克莱顿的小说可以称之为“科技惊悚”,似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此外他的文字和剧情也很好,引人入胜,所以值得一读。
  •     电影拍不出小说想要表达的意思。思想都集中在大段的对话,资料分析和旁白这些不可能出现在屏幕上的地方。冒险本身远远弱于几句出自角色口中的话。但克莱顿对节奏的掌握又是如此游刃有余,让故事看起来异常“真实”。其实这也算硬科幻了?
  •     精彩
  •     马尔科姆博士的混沌理论!
  •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紧张有趣。只要看这本书,就好像能忘掉一切一样。只沉浸在恐龙,数学的世界里。 里面的理论很有趣。也很有道理。
  •     意外觉得这本小说比同名电影高了一个档次,里面那个数学家的话太深刻了
  •       需要刺激么?
      来吧。
      
      http://tan.kongfz.com/book_detail.php?bookId=226468&shopId=10506
  •     初中时候由于电影才看的书
  •     外部包装很不错,但是里面翻译纰漏很多,有的牛头不对马嘴,三角龙和迅猛龙概念不清,另外,个人认为此书不是正版
  •     上午订货,下午就送到,非常快捷
  •     很久以前看的,非常不错!
  •     小时候看过一本盗版的,后来借人借丢了,小时候特别痴迷恐龙,喜欢相关的一切
  •     台巴子翻译的
  •     电影太太太经典!
  •     非常经典的书!
    比电影棒!
  •     没说的,经典!
  •     经典之作
  •     看书就吓死了不要说看电影了()
  •     一捧起这本书我就不舍得放下了,情节扣得紧而且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文中对遭袭击的人的伤口的描写和恐龙吃人的描写十分到位,仿佛那伤口就在自己身上似的。接连不断的冒险让人呼吸紧促
  •     混沌理论
  •     比看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要精彩的多。
  •     当当买书,没的说,以后就认准儿这儿了,书是经典的好书。当当服务棒,买重了,第二天就给退了。
  •     10岁的儿子看的入了迷,实在太精彩了,看了一半不看了,太可怕了,晚上睡不着。
  •     改变了我一生的书
  •     初中时我是一爱看书的家伙
  •     和电影好不一样呀。不过内里透露出的哲学还是深得我心的。
  •     马尔科姆的理论、恐龙的变异。
  •       p107
      “第二频道:棱齿龙高地区
      第三频道:三角龙活动区
      第四频道:蜥脚类恐龙沼泽区
      第五频道:食肉动物乡土区
      第六频道:南剑龙区
      第七频道:迅猛龙谷
      第八频道:翼手龙峰
      
      他发现这些名称很别扭”
      
      原文是:
      "Channel 2: Hypsilophodont Highlands
       Channel 3: Triceratops Territory
      Channel 4: Sauropod Swamp
      Channel 5: Carnivore Country
      Channel 6: Stegosaurus South
      Channel 7:Velociraptor Valley
      Channel 8:Pterosaur Peak
      He found the names irritatingly cute"
      应该是这些地名都是故意命名成开头字母一致的所以说很有趣吧……哪里别扭了!!!
      
      
      还有,那些人名翻译的真别扭!!
      亨利其实叫Henry Wu!!应该是个中国人或者棒子!!
      书里只给个名字我还以为亨利是个黑胖子(看足球看多了……)!!
      其它的很多人翻译名字时又加上了姓!!
      雷杰其实叫Ed Regis有没有!
      书里的亚添叫Tim,我不知道哪个字可以发成“亚”!!
      书里的菲亚叫Lex,完全不搭!!
      
      另外我很喜欢Muldoon为什么书里让他死了啊~~~TT
  •     有情节有叙述,克莱顿的调调我最喜欢
  •     我看的版本还好,不过有几个人名翻译的很囧
  •     觉得作者好牛叉,各种生物、数学、物理都很在行的样子
  •       摘自《博客大巴》 作者:田 松
      
        星期三早晨,阳光灿烂,正收拾屋子,准备工作,无意中听到打开的电视中传来凤凰卫视的消息,《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在11月4日去世了,癌症,终年六十六岁。
      
      
      一、作为思想实验的科幻小说
      
      
        去年年底,在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研讨会上,有人说这是科幻小说的胜利。我说,我们不应该说,一位科幻小说作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只能说,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写过科幻小说。如果迈克尔•克莱顿获奖,我们才真正可以说,这是科幻小说的胜利。
        当然,即使迈克尔•克莱顿没有去世,他也不大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早在1980年代,中国就曾经有过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亦即是“科普”还是“文学”的争论。当时我还是一个高中生,兴致勃勃,写了很长的文字,试图表达我的浅见。姓科还是姓文,这是科幻小说的两难。经典科幻作家都曾在科与文之间挣扎和徘徊。比如儒勒•凡尔纳,比如H•G•威尔斯,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也比如迈克尔•克莱顿,莫不如是。一方面,他们大概也希望写出真正的文学——纯的故事;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作品中的科学符合当下乃至未来科学的细节——这几乎是让他们最感自豪的事情。比如阿瑟•克拉克就反复讲述如此之往事。有的时候,他们是先有了某种“科学”构想,再据此设置人物和情节。这种主题先行的创作,从“纯”文学的角度看,一出手就落了下风。
        在我看来,要理解科幻,要理解迈克尔•克莱顿这样的科幻大师,需要把科幻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这种文体,我把它命名为“思想实验”。
        就小说(或者电影)而言,我想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类:一类是要讲个“道理”,一类是要讲个“故事”。前者有冯小刚的电影为例,比如《甲方乙方》、《天下无贼》,乃至于《集结号》,都是把讲道理放在第一位,而故事则围绕道理而设计。后者如万方的《空镜子》、刘震云的《单位》,只是为了讲个故事,里面可能有什么道理,也可能没有,或者因此而有无穷多道理。从文学的境界来说,后者无疑获得了更高的评价。我虽然对科幻小说有很多偏爱,也同样保持了以往的惯性,更看中“纯粹的”文学。
        然而,正如武林谚语之所谓“只有无敌的拳师,没有无敌的拳术”。文体本身是没有高下的。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讲道理的”排在“讲故事的”之后,对其中特殊的价值视而不见。讲道理的文学,也可以有好的文学,乃至大师级的文学。
        思想实验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就是设想一个实验,但是并不一定真的去做,在脑袋里想一想就行了。比如爱因斯坦就设想,在外太空,没有引力场的情况下,你在一个以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上升的电梯里,会有什么感觉?你能否根据你对周围物理现象的观察,区分出你是在一个外太空加速向上的电梯里,还是处于一个地球表面的静止电梯之中?爱因斯坦说,如果你区分不出来,引力就相当于加速度,加速度就相当于引力——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这个电梯实验,就是一个思想实验。
        科幻小说是一个与科学相关的、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实验。在某一项特殊的技术发明并应用之后,人类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一个特殊的物理空间下,比如在一个引力只有地球一半的星球上,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这种思想实验类的文体,在以往的文学家中也可以看到。比如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如果一个小人物忽然获得了一百万英镑,会发生什么事情?存在主义作家也常常利用文学来表达他的哲学思考,比如萨特的《囚室》,也可以看作思想实验,他们讲的故事和他们要讲的道理也常常是纠缠不清的。此外,同属于通俗小说的推理小说有时也具有类似的性质。而由于科学在当下人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科幻小说的思想实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科学(或者技术)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重要元素,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于是,科幻小说的思想实验,就成了对人类文明的一种特殊的思考。
        科幻小说的思想实验在更大的领域考验着它的作者。需要有能力把科学框架表述清楚,而且让读者能够看懂;同时,在这个框架中讲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故事,还要塑造出有特征的人物。
        从思想实验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迈克尔•克莱顿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家,我当然也希望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二、作为经典的《侏罗纪公园》
      
      
        迈克尔•克莱顿是个天才,他曾经获得医学博士,对于具体的科学细节能够有直接的充分的理解,这就使得他的科幻有足够的“硬度”。克莱顿的写作涉及到很广泛的领域,包括基因工程、转基因生命、纳米技术、计算机网络,甚至包括美日商战。总的来说,他的作品继承了西方科幻的经典传统,又不断融入与当下相关的内容。所谓西方科幻的经典传统,是从公认为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开始的。对于未来的可能的科学和技术,这个传统一向是充满质疑和批判的。相比之下,中国新时期的科幻经典如郑文光、叶永烈等,则洋溢着浓郁的科学乐观主义、科学英雄主义和科学浪漫主义情怀。这是中国科幻的传统主流。当然,这个主流近年来随着王晋康等人的写作,已经有了转变的趋势。
        迈克尔•克莱顿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侏罗纪公园》,这部小说由于被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搬上了银幕而加倍畅销。同名电影长年名列人类最优秀的十部科幻电影,在我开设的“科学人文视野中的科幻电影”公共选修课上,这是必讲片目。但是,由于电影必须要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叙述,并且只能完成可以用视觉和听觉表现的内容,这使得小说里的一条重要线索——关于混沌理论的介绍——在电影中只能蜻蜓点水,语焉不详。而这条线索,从思想实验的意义上,从讲道理的意义上,才是小说《侏罗纪公园》中的精髓。大片所到之处,都引起强烈的恐龙热,或者在原来的恐龙热上加了一把大火。而这些,恐怕不是克莱顿本人所愿意看到的。
        小说《侏罗纪公园》中有两个与科学相关的线索。一个是故事的明线,基于基因工程、考古学等学科,克莱顿天才而“科学地”构想了一个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侏罗纪公园——从琥珀中寻找侏罗纪的蚊子,从蚊子的血液中提取恐龙的DNA,通过DNA重建恐龙的生物个体!与此同时,小说自始至终还贯穿了一条混沌理论的线索。这条线也几乎是明的,小说中的主角马尔科姆就是个混沌学家,他常常大段大段地介绍混沌理论。小说每一部分的引题都是马尔科姆的混沌语录,诸如“系统的不稳定性开始呈现了”之类。以我之见,这部小说对混沌理论的普及所达到的效果,是很多科普读物难以企及的。在这部小说里,克莱顿强调的是,根据混沌理论,侏罗纪公园注定是要出问题的。
        基因工程等学科是基于还原论、决定论、机械论的牛顿范式的科学理论,这种范式的理论存在这样几个前提假设:自然界是存在着客观运行的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以表达为数学方程的;这些方程是可以为人所掌握,并且是可以计算的;人类可以根据这些计算,对人类生活,乃至对于自然本身进行规划——并且,人类的生活以及自然本身注定会按照人类的规划老老实实地运行——这就是科学主义的基本理念,也在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按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混沌理论——这也是一种科学理论——这种规划注定是要失败的。混沌理论最通俗易懂的原理叫做蝴蝶效应:“天安门广场一个蝴蝶煽动翅膀,会引起纽约明年的一场大风暴。”科学一点儿说就是:“一个小的微扰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就会产生巨大的后果。”中国化的说法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还原论的科学,必然要忽略系统中的小量才可能对系统进行计算,从而进行规划。而且,人类的认知永远是有限的。任何规划,无论事先考虑得多么周密,总是有一些因素,是当时没有被认识到的,从而被忽略——这些当时被忽略的量,未必是小量。
        克莱顿在这部小说里设置了大量吻合蝴蝶效应的细节。因为恐龙基因之不完整,侏罗纪公园的科学家采用了古老的两栖类动物青蛙的基因片段,补充进去。而两栖类的个体在特殊情况下能够改变性别,这使得公园对恐龙的性别控制失败了。又由于公园的恐龙记数系统设置的最高值就是已经投放到公园中的各种恐龙总数——其计数目的是发现死亡个体,随时补充——这使得恐龙的自然繁殖长时间没有被发现。在更大的范围内,侏罗纪公园这个系统还不断发生着出乎设计者设计意图之外的事件。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这是意料之外的;公园内部的计算机管理工程师被竞争对手的公司所收买,为了窃取恐龙胚胎,私自对管理系统进行了修改,导致恐龙逃逸,这也是意料之外的。而所有的这些意料之外,又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必然,是自然界中的必然。这些被忽略的小量,这些意外,最终导致了侏罗纪公园这个完美系统的崩溃。
        于是我们看到,在《侏罗纪公园》这部小说里,迈克尔•克莱顿表演了一场漂亮的双手互博。他一方面用还原论科学设计了一座精美的“侏罗纪公园”,在理论上简直具有无懈可击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他利用混沌理论,轻轻一推,又把它给推倒了。通常的“硬”科幻小说作家,绝大多数只具有前一个方面,也只满足于前一个方面,并津津乐道于其科学细节设计在现实中的可能性。而克莱顿讲述的,实际上是其不可能性。
        “侏罗纪公园”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缩影。
      
      
      三、另外几部作品
      
      
        人类当下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甚至不仅建立在当下的科学之上,还建构在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期之上,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工程。人们期待科学给予人类的更大的便利,人们期待未来的科学给我们更好的生活。对于人类这样的生活,以及这样的期待,克莱顿是表示怀疑的。这种怀疑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
        《猎物》是关于纳米技术的。在这部小说里,纳米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数个纳米量级的小机器人能够集成起来,成为一个大的个体,大到一只猫,一头狗,乃至一个人,甚至更大。这些大的个体具有集体智慧——就是说,真的像一个个体在行动,但是又可以随时分解。集成和分解收放自如,为所欲为。它们已经不需要人类的帮助,就能够自我复制了。他们开始反叛,开始向人类进攻。当然,最终的结局是,他们控制人类的企图最终被几个有远见和智慧的人所粉碎,人类捣毁了他们繁殖的巨大洞窟。在这里,人类赋予强烈希望的纳米技术,最终成为与人为敌的一种力量。
        《神秘的球》是克莱顿作品中神秘色彩比较浓厚的一个。在南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一艘特殊的太空飞行器,军方的科学家前去调查,发现这个飞行器的性能、材料,都远远超出了地球的科学水平。不可能来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后来发现,它来自未来。飞行器里面有一个神秘的球。每一个进入这个球的科学家,都会产生一些奇特的幻觉。这些幻觉还能形诸现实,比如在舱外出现大队特大号的鱿鱼。后来他们发现,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把想象付诸现实,而这种能力的威力,将等同于人类的想象力!小说的最后,三位幸存者决定放弃这种能力。晓原兄解读,这是人对于其自身能力的怀疑。你拥有越强的能力,你就有更多的责任。人类现在拥有了毁灭地球的能力,但是人类的道德是否配得上这个责任,是大可质疑的。这部小说中,人和球的关系,大有备受晓原兄和华杰赞誉的苏联作家莱姆的《索拉里斯星》的影子。
        克莱顿关注的范围很广。我在加州期间,在旧书店里搜集了很多他的作品。其中有一本《升起的太阳》,是我用几周的时间在公共汽车上读完的。书里涉及了某些未来的高技术,重点则在于描述美日商战,提醒美国人警惕日本。
        克莱顿最新的作品名为The Next,意为“下一个”,这个名字意味深长。中文译为《喀迈拉的世界》,译名尚可,不过译文非常糟糕。我最初有本着学习和偷懒的意图,在读英文的同时读中文,但是很快就由困惑变得怒不可遏,这种翻译完全是对原著的亵渎。此且按下不表。这部小说是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书中出现了奇奇怪怪的转基因生物。有一只会说多种人类语言的猿;有一只不但会说话,而且会做算术的鹦鹉;一位研究人员用自己的精子注入到了黑猩猩的卵子,生出来一个跨物种后代……。围绕这些匪夷所思的科学成就,克莱顿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述了研究人员、商业机构、法律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科学家诱惑少女出卖自己的卵子,供他们研究,而她们的父母竟然无权干涉,因为少女已经成年;一位女士和他的儿子遭到一个公司雇用的侦探追捕,只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女士父亲的基因,而这个基因已经被这家公司购买,所以在法律上,这种追捕竟然等同于追赃。在这部小说的末尾,干脆是一篇论文,论证为什么基因不能申请专利。克莱顿终于亮相,超出了小说家的本份,直接参与社会现实了!
        在这部小说中,克莱顿在写法上也脱离了传统畅销书的路数。小说不是一个单一的完整的故事,而是多达十几个故事,一个故事未完,又牵出新的故事,甚至到了小说快要收尾的时候,竟然还有新的人物出场,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像一幅风俗画,一幅清明上河图,随画卷展开,多方位地呈现了转基因技术多导致的各种荒谬的后果,如同转基因技术的照妖镜。
      
      
      四、资本、技术与人类的福利
      
      
        关于技术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我们目前默认的说法是,技术进步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这种说法赋予了当下的科学及其技术以绝对的正当性。也有些思想家对此表示反对,比如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强调技术对人性的压抑,技术导致人的异化。这样的争论在国内学者中也有类似的表现,比如周国平和徐友渔就曾有几个回合这样的辩论(1998年《中华读书报》)。但是,这种辩论看起来似乎总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难以决断。尤其是作为质疑科学技术价值的一方,常被认为吃奶骂娘,一边享受现代技术的好处,一边谴责现代技术,显得不够自洽。今年上半年,我发现了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只要加入一个第三者,就可以绕开技术进步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直接关系。这个第三者就是资本。我提出了一个比较强的命题:“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技术的起点和归宿,都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而资本为了增殖,有时候需要满足人的需求,有时候需要刺激人的需求,有时候在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的同时,还需要剥夺另一部分人的需要。”比如三聚氰胺加牛奶这种技术没有满足任何人的需要,但是满足了资本增殖的需要。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科学及其技术首先是为资本服务的——虽然他们在诉诸公众的时候,依然打着社会进步的旗号。
        当我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克莱顿的小说,我惊异地发现,他已经在小说中给出了丰富的案例。在The Next之中,风险投资家沃森就动辄把自己说成是进步的代言人,而反对转基因技术的言论,都被批评成反对进步,反对发展。这部小说形象地展示了包括资本、技术乃至法律体系在内的紧密联盟。这就是当下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甚至早在《侏罗纪公园》,克莱顿就表现了他的先见之明。在侏罗纪公园考察队里,除了恐龙学家、古植物学家,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是:律师。在工业文明框架下,个别科学家的伟大道德,根本不足以阻止技术为恶。在The Next中,克莱顿明确地表示,在美国、欧洲被禁止的基因研究,会在南美、在韩国、中国、新加坡等地出现(小说中有几处直接说到中国的地方,在中译本中,都被含糊地说成亚洲某国)。《侏罗纪公园》则是在美国之外的哥斯达黎加建造的——只要有资本投入,总会有科学家愿意合法或者非法地为之工作,也总能找到实现这些技术的场所。
        不过,克莱顿有一部著作让我感到非常奇怪,这就是State of Fear(这里的State有国家的意思,有状态的意思,中文译为《恐惧状态》,不能说错。不过根据书中的陈述,译成《恐惧之国》或《恐惧之邦》更为恰当。)一般而言,对于科学技术的批判,与对于环境问题的倡导,在立场上是一致的。但是这一次,克莱顿所质疑的却是当下环境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全球变暖。书中,克莱顿描述了一个007似的科学全才科贝尔作为自己的代言人。科贝尔认为,所谓全球变暖并未得到证实,全球变暖这个概念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忽然热起来的。大家炒作这个概念,是因为人们需要敌人。当下的环境运动的很多基本观念在这本书中都遭到了批评和否定。在以往的作品中,克莱顿批评的对象都处于强势地位,但是这部作品设置的反派人物则是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的环境组织。很多情节都显得非常怪异。比如书中的环境组织头目试图炸裂南极冰盖,制造海啸,不惜以很多中小学生的生命为代价,其目的竟然是要在一次国际环境会议的时候,强调全球变暖的严重性,从而获取更多的资助。这个目的未免太过荒谬。一来,处于弱势的环境组织根本就没有能力做那么大的恶;二来,为了破坏这个阴谋,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大学里有良心的科研机构,都不需要躲躲藏藏,更不需要科贝尔上天入地地用007的方式来拯救人类。这部作品的怪异甚至让我觉得,这并不是迈克尔•克莱顿本人的作品。
      
      
      五、表达理性,同样也是大师
      
      
        回溯起来,我看过的最早的克莱顿作品是大学时看过的电影《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是一个仿真旅游的景点,游客来到这里,就如同回到了淘金时代的美国西部,你可以像一个牛仔,到小酒馆喝酒,与人决斗,甚至拔枪把对方杀掉——如果你杀掉了对方,说明对方是一个机器人。如果你被对方杀掉,那是假的。手枪在瞄准真人的时候,子弹不能发射。这是系统的设计。但是最后,机器人叛乱,开始射杀人类。而人类无法分辨哪些是真人,哪些是机器人。后来电影中的男女主角,是靠接吻进行确认的。这个情节一直让我念念不忘。这是人性中柔软的部分。
        不过,总的来说,克莱顿的作品有惊险的情节,有精致的科学细节的设计,但是在对于人性的描述上,并不突出。这也是作为思想实验的科幻小说所常见的问题。当然,如果我们已经确定把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则可以原谅这种缺陷。正如版画家埃舍尔,他的绘画不是用来表现情感,而是表达理性,同样也是大师。
        在重新阅读之后,仍然会有新的感受,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在这个意义上,我把迈克尔•克莱顿尊为大师。仿照魔幻现实主义的说法,可以称之为科幻现实主义,再考虑克莱顿作品中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我称之为科幻批判现实主义。
      
      
  •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第一部其实可以算拍的很棒,但没想到小说可以更棒。从信息量来说,他有理有据的改变了普通恐龙大而笨拙的冷血动物形象,恐龙很聪明,他们会学习动作快捷灵敏。从故事情节来说全文一直很紧凑,每个人都栩栩如生。我很喜欢Alan Grant教授的形象,但文中小女孩就真的很扫兴,消极胆小又不停给别人泼冷水,实在是讨厌。文中的基因工程和混沌理论其实都很引人反思,我们自以为尚在控制中的一切,是否真的都在我们控制中,毕竟和地球上很多其他生物相比,人类真的只是“一年级生”。
  •     (東師圖書館)經典中的經典
  •     这本伪正版和台版的翻译是一样的?
  •     送货很快!当天就发货了,送货员态度很好!
  •       摘自《文艺报》 作者:沈 宁
      
       由于好莱坞影片《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在中国放映,中国观众对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想必早有耳闻。
        克莱顿号称“高科技悬疑小说之父”,他的小说至今已经翻译成36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将近两亿多册。克莱顿的15部小说中,13部拍成了电影,他甚至亲自导演过若干部片子并参与制作美国走红十数年、获艾美奖(Emmy Award)的电视连续剧《急诊室的春天》(ER,1994)。克莱顿拥有自己的电脑软件公司,为电影拍摄设计电脑程序,1995年公司制作的影片《时间线》(Time Line,2003,又译《重返中世纪》),荣获奥斯卡特技奖。他还设计过一套名为《亚马逊》(Amazon)的电脑游戏,写过一本电子信息的专著《电子生活》(Electronic Life)。由于克莱顿在畅销书、电影、电视剧三个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1992年美国《人物》(People)把他列为全球50位最亮丽人物(Fifty Most Beautiful People)之一,足见其声望之高。
        克莱顿1942年生于芝加哥,20岁进入哈佛大学,连年获得优秀生奖。毕业后,克莱顿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考古人类学,后入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以后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克莱顿持有医生执照,但不行医,而是潜心于文学创作。他使用过两个笔名,据他说都与身高有关。克莱顿身高二米零六,所以他的第一个笔名叫做兰格(Lange),在德文中是大个子的意思;第二个笔名是杰佛瑞•哈德森爵士(Sir. Jeffrey Hudson),此人乃是17世纪英国亨利塔•玛利亚女王宫廷里著名的小矮人。
        1968年,克莱顿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死亡手术室》(A Case of Need),获得当年的爱伦•坡奖。小说以人工流产的故事为内容,为人工流产的必要性进行了激烈的辩护。60年代的美国,人工流产还属于非法,克莱顿的第一部小说就显示出他挑战社会思潮的勇气。此书问世五年之后,美国国会才通过法案,把人工流产合法化。
        医学院毕业后,克莱顿就专心写作,于1969年出版《安德洛墨达品系》(The Andromeda Strain),成为美国当年最红的小说,并立刻被搬上好莱坞银幕(名为《人间大浩劫》)。这部作品是克莱顿运用生物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创作出的高科技悬疑小说。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克莱顿最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并由此奠定了自己以高科技为特色的悬疑小说模式。
        与其他美国悬疑小说家不同,克莱顿不以某一性格形象为主,创作系列小说作品。他痴迷于不同的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探索新领域,创作出不同内容的小说作品。比如前述的《侏罗纪公园》及续篇《失落世界》(The Lost World,1997),就是以考古学为内容;而《猎物》(Prey,2004,又译《纳米猎杀》),则以纳米和智能科学为主题;小说《刚果惊魂》(Congo,1995),甚至改而大写钻石矿业和非洲动物学。克莱顿以后的一系列小说作品,都充分展示了他在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神经学、遗传学、物理学、电子学、天文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由世界著名影星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莎朗•斯通(Sharon Stone)、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Jackson)主演的好莱坞电影《深海圆疑》(Sphere,1998),改编于克莱顿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研究人员在太平洋底发现一艘神秘的圆形太空船,他们经历了许多冒险,包括黑洞,试图发现其中奥妙。述写太空船并非这部小说惟一的创作动机,克莱顿更热衷于发现人类心灵的秘密。他把极为复杂的科技知识和心理探索综合起来,用最简单的描述表达出来,让所有的读者看得懂,显示了超强的写作才能。
        克莱顿的另一部小说《时间线》与《侏罗纪公园》一样,把现代与历史交错到一起。但《时间线》里,主人翁是几个历史学家,他们受某高科技富翁邀请,通过时间隧道,回到14世纪的法国进行历史研究。但是他们必须在37小时里赶上时间列车,才能返回现代,否则就会被困在14世纪……
        阅读这部小说,深思之下,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恐惧:一些极为简单的分子颗粒,集合到一起,按照简单的指示做事,看似平安无事;一旦失去控制,这些简单分子颗粒的群体行为就可能引发出难以想像的严重灾难。从科学技术和人类心理两个层面进行观察,这种恐惧实实在在,不容忽视。
      
        2004年克莱顿出版长篇小说《恐惧状态》(State of Fear,又译《恐惧之邦》),首印170万册,雄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连续18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起全世界的争论。小说讲述一个热心环保的亿万富翁与其律师及女助理联手,配合政府雇佣的科学家,到处奔波,阻止阴谋分子发动的环境暴力袭击,以人造海啸来证明全球气候转暖致使海平面上升,让全世界的人们生活在他们制造的恐惧之中。书中通过多位科学家之口辩论气候问题,并印出各种图表,罗列众多注释,书后还有两个附录,以及多达20页的参考书目。克莱顿用这种近似学术而非小说的手段,把作品写得如同一部科学著作,是藉此证明大众之所以处于恐惧状态,并非因为广为流传的气候转暖,而是由于政治和媒体勾结炒作,制造莫须有的忧虑,以保持对人民的绝对控制。这种似乎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述,当时轰动了整个美国社会,乃至2005年美国参议院召集全球气候转暖听证会,专门邀请克莱顿出席作证。把一个小说家当作一个专业科学家对待,一度引起美国科学界的不满,重视环保的欧洲媒体更是纷纷攻击。
        在小说《猎物》里,克莱顿创造了又一个高科技的悬疑小说范例。故事开始于一个常见的家庭事件,电脑专家的丈夫失业后,在家时间多了,发现妻子总是不回家,以为她有了外遇。事实是妻子任职的公司采用纳米技术,为美军设计制造了一个如同黄蜂一样的微型侦察仪,然而黄蜂逃脱科学家们的控制,于是制造者成了自己产品的猎物。这部小说里的恐怖源,虽然形态极小,但科技容量很大,构成的恐怖氛围也更强烈。
        克莱顿小说中常常以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为内容,但他对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却抱有深刻的怀疑态度。他认为许多科学家仅仅满足于在物质应用方面取得成功,而忽略了对人类文化意识及生存状态应负的责任;不少高科技研究成果,同时对人类安全也构成一定威胁,但人类对此几乎还没有意识到。所以克莱顿以此为己任,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创作中时时口出狂言,制造世界震惊,以期唤起人类对此的高度关注。
        据克莱顿说,他搞创作出于两个动机:一、他想看看能否通过文字创作,让读者相信那些难以相信的事物;二、他试图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比如性骚扰、气候转暖、美日贸易战等。他说,每部作品都是因为实在有话要说才去写。他不是为了要写才写,而是非写不可。
        克莱顿科学知识广泛,感觉敏锐,想像力超人。他把通俗悬疑小说的写作,提升到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高度,是不能忽视的美国小说家。
        几乎所有的美国大众流行悬疑小说,都免不了引起争议,但是不管争议多么激烈,并不能决定某部作品的生死,也不能左右美国小说创作的走向。美国宪法规定,任何一级政府都无权命令书店下架某书。事实上,对于美国小说刻画美国社会中的腐败官员、作恶警察、贪婪商人……美国读者都觉得很自然,不持反对态度,也没有人会去自动对号入座。美国人看重的是一部作品是怎么写的。因此不管读者产生什么争议和分歧,在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读起成功的悬疑小说来,都一样的津津有味:因为小说情节迷人、性格赢人。
        美国最大的图书销售连锁店,叫做巴恩斯与诺贝尔(Barnes & Noble)。在这个书店的小说区域,在若干书架上面标明是悬疑小说,上面陈列着《福尔摩斯全集》、阿加莎•克利斯蒂系列、《爱伦•坡全集》以及雷蒙德•钱德勒的经典,还有当今美国侦探小说家如詹尼特•伊凡诺维奇(Janet Evanovich)等的作品。詹尼特在美国大名鼎鼎,是美国悬疑作家协会的现任会长。在这些专架的旁边,另外排列着许多书架,标明是虚构与文学,这些书架上的书,被认为可以列入严肃的虚构文学作品。本文所介绍的佛莱恩和克莱顿这两名美国小说家的作品,就被摆在严肃文学作品的书架上
      
      
  •     高中的时候读的,记得是这个封面,但肯定不是这个版本。
  •     自动脑补画面 太棒了 看完这个都不想看别的了~
  •     在往返老家的两趟火车上看完的,也许是看一会睡一会的原因吧,看得不太连贯。没有体会到那种紧张刺激的快感。
  •       书名:侏罗纪公园
      作者:【美】迈克尔·克赖顿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4年4月第1版
      印刷时间:1994年4月第1次印刷
      页数:449页 32开
      
      说是什么台湾授权引进,其实是伪正版来着,不过第一次让人领教到国外科幻惊悚小说的魅力。
  •     时隔二十年,我重读了这部小说。发现书中的很多对话都与我有共鸣,后来想想,其实是儿时初读该书时有很多观念已经深入了我的骨髓。譬如,我一直觉得科研靠热情而不是奖励,但最终还是靠运气,也就是突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     会觉得毛骨悚然
  •     两句话能说清的事还能啰嗦成一本书
  •     会有人不对恐龙感兴趣吗?
  •     小说比电影更精彩
  •     我上大学时看的,一直想介绍给儿子,可是在书店总找不到,这次终于买回来了。我和儿子一起看的,完了又吸引上老公也跟着看,不愧是经典名注,看多少次也不烦。
  •     书终于比电影好看多了!
  •     还没看完就降价。感叹当当的书价真如股票一般。内容很好。
  •     不一样。
  •     故事要比电影的情节宏达,复杂
  •     高一的英语课本上的几部电影印象很深刻,又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今年才开始看电影,随便一搜,发现原来是小说改编,马上借来看了。小说内容是电影的第一部的内容,当然书上会更多人物等细节的东西。经典就是经典,我曾经一度以为用琥珀中蚊子的血真的能取得恐龙的DNA,然后再让曾经的邻居鳄鱼孵化,恐龙就可以再现地球了。原来这是科学猜想或者是幻想,但是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定是已经做过不少这样的尝试了。很佩服作者这样的人,能够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这样专业的科幻小说。很可惜,数学是我的死敌,物理化学是他的同盟,所以学科的一大部分美好我很难体会。遗憾~~~
  •     是儿子的,没有心得。
  •     推荐了。
    很喜欢的一篇关于“科学”的评论。
  •     这书写得也相当好!有些细节用到了电影的第二部了。
  •     超级喜欢恐龙,对于这个曾经称霸地球的生物真心充满了敬畏。大自然的神奇让我相信人类最终只是过客。
  •     很多技术细节,故事讲的也是十分逼真。
  •     此书有翻译错误,p67-p69处应为迅猛龙,却被译为三角龙,太乌龙了!扣一星。
  •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看过的最好的科幻小说。作者知识丰富,叙事技巧娴熟,情节紧凑有张力,而且悬疑和铺排恰到好处还不会闷!!斯皮尔伯格把紧凑具有悬念幻想的小说拍成了吃人的怪物片,虽然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依旧没有拍出迈克尔克莱顿的原意,那个层层递进让人屏息的原意。奉劝现在那些科幻片导演,多看点书,多做研究,不要浮躁,什么特种部队1,2的,傻透了。特效也没多厉害,导演技巧也没多厉害,故事TMD差得一塌糊涂,傻B透顶无聊透顶,如果有人说有本事你自己拍一个的话,那我会告诉你,真实而美好引人入胜的科幻片,只要你花些努力,知识足够,就能拍出来就看你愿不愿意是否勤奋刻苦了。我们能做的比现在看到的还要多,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激动而欣喜的事情么?当你看到事情还不够完美的时候,就是一件值得欢呼的事,这就是机会所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