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爱的女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逐爱的女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806578834
作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页数:215页

宝拉这个蠢货,偏爱一个男人。

只有女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才能引导女性走上正轨。原来很早就已经把这本书列入准备要读的书单里。很可能当时只是偶然的一时兴起,只是把它列出来就能满足当时的某些欲望进而得到些的满足,而这些满足是无耻的,带有虚荣的,不利的,丝毫没有任何意思的。它让我彻底忽视了这本书本身的真正价值。而对于这些毫无意义的行为我确实是必须要好好反省一下的。宝拉这个糊里糊涂,心存幻想,无知的蠢货给了所有女人当头一棒。

你的献身让我心神不宁----简评《逐爱的女人》

献身也是幸福的布丽吉拉献身给海因茨宝拉献身给埃利希相同点:1.女的献身给男人2.厌倦工作,寻求生活。布丽吉拉是个胸罩厂流水线上的缝纫工,工作使人厌倦,心思一半花在胸罩蕾丝边上的缝纫工作上,一半花在那个日思夜想的海因茨身上,她想嫁给海因茨,他认为海因茨会修机器的手艺以及未来可以盘下一爿店子,自己当老板娘,那才叫生活。眼前的工厂流水线,这只是工作。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宝拉是个农村女孩,她不认为在家做家务是生活。她要去意大利去旅游,要赚钱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切的物质条件,她认为是不做家务、外出学裁缝活。但她却对本村的伐木工一见倾心了,觉得这个男的和其余伐木工男人不一样,她想做她的女人,她想他成为她唯一的男人,而不是像她的母亲那一代一样,有过很多男人却没有一个来做自己的父亲。她的生活,就是想有个丈夫,有幢房子,有段生活不同点:1.这两个男的不同。海因茨是个下半身思考问题的男人,来者不拒的作风。对于送上门的这个阳光下栗色头发的布丽吉拉,他无法拒绝,很激动的提枪办事。他的不安分不仅在于下半身,连头脑都不安分。苏茜是一位受过教育算作中产阶级的女孩,海因茨总是意识强奸她,觉得一个技术工人和这种有情调的女孩在一起是最好的搭配。苏茜可不这么认为,她所思考的是整个世界饥饿的人群,这些世界问题需要她去担心去思考,像“海因茨应该成为我男人的”思想哪里还装的进苏茜的脑中呢!布丽吉拉可忙坏了。她得不断的让海因茨在自己体内播种,这样,有了孩子,那么海因茨就会和自己结婚,那么苏茜也不会抢走海因茨这个男人,也不会抢走不远将来的店铺以及将来设想的美好生活……嫉妒、自卑都得统统隐忍!同样,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另一个故事中的那个男人是埃利希。他只是关心杯中的酒盒胯下的单骑是否可以变成汽车。所以对于这个宝拉,这个走过男人堆会引起调戏的哄笑的女人,他都没有拿出他对酒的喜好……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随意得让人恨,冷漠得让人疼。宝拉怀上了孩子,她想去争取名副其实的婚姻程序,却被埃利希的父母以及那哮喘的爷爷给阻挠,这事儿,不行!于是反反复复纠纠结结2.结局不同!布丽吉拉总算是和海因茨结婚,海因茨也总算是将一爿店子开得有声有色,而那个在布丽吉拉看来是肉中刺的情敌的苏茜也最终和一位中学教师结婚。这一切都按照着布丽吉拉当初在胸罩工厂流水线上的设想,套利者厌恶的工作,和海因茨结婚,结婚后就有了店子有了老板娘的身份,也就有了新的生活……一切如预期,有条不紊宝拉,也算是挺着大肚子和埃利希结婚了。埃利希曾经因为和一般的伐木工不一样而走入宝拉的视野。而现在的埃利希也逐渐的和那些伐木工一样,手指粗糙僵硬得就像树枝。如果说有什么还保留的话,那就只是对酒和发动机保持着热情!好在埃利希没有取得驾照,倒是宝拉取得了驾照,成为村里为数不多取得驾照的女人之一。可就是在取得一个驾照、两个孩子和埃里克买的一辆二手车后,世故发生了!宝拉肚子开车去了市集,在市集里,外乡的青年调戏了她,她的身体被另外不是埃利希的男人的男人进入了自己身体。手中捏着那青年给的钱!后来,她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被外乡人进入她身体,也就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妓女,也毫无疑问的葬送了婚姻。巧合的是,孤老的宝拉年轻时候学的裁缝活总算是派上用场了,她在布丽吉拉曾经逃离的那个胸罩加工厂做着流水线工作……生活,仿佛大巴一样远走,她却一直等待却一直未曾上车没了当下,总得有个将来吧当下的是现实的,现实太苦,所以得构想个将来来抚慰下当下的困顿。布丽吉拉生活单调,于是她设想的是一个丈夫可以脱离现在的不是生活的生活!于是未出校门心恋豪门也算是一种心理吧。主客观现实不一样,不同的选择也应该得到宽容,但只会有一种选择才叫积极向上和普世价值吧一个朋友,少小离家外出求学。孤寂的青春期必然有些幽闭心理,在人格形成的阶段缺乏了应有的关注与关注、爱与被爱的练习。后来她和一个初中同学谈恋爱了,于是在16岁刚过久完成双方两性的事儿!尽管,徐志摩说过,两人的爱不定是发乎于身体的,但爱到身体也算达到极致了。但我多多少少有些难以理解和痛心。作为21岁的我,看到16岁的她的经历也难免想通。后来她的个性签名也一个接一个的“主观无力感”……异地恋的也不再少数。一朋友,今年刚考完研,约定和男朋友一起考入*大,男的考上博士,女的考上硕士,胜利会师……顺便,昨晚也很萌的一场景。一面容姣好的女生,看书看累了,静静打开手机,屏保上的相片让她浑浊的目光熠熠,满足的合上手机装进荷包后,又若有所失的再掏出手机,使劲的翻相册再狠狠看几眼,遂平静的看书下去……附件(0 个)

我们都是逐爱的女人或男人

以前列过一个诺奖作品的书单,在网上找了部分电子书存到kindle,方便上下班地铁时看电子书。因为书名就打开这本书来看的,所有的女性都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追逐到爱,无一例外。两位女主角,两条主线,两个不同却又相似的人生。越看这本书越觉得这是个绝望的世界,没有爱的世界。女作家耶利内克剖析女性内心太够仔细,太够鲜活,太够血淋淋,让人窒息的现实。一个奥地利农村女人是如何出生成长到老去到死去,如何从纯真变成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年轻时女孩当售货员是比较好的工作,即使女孩们也并不喜欢这个工作,当几年售货员就是等着一个男人把她接走,结婚生子老去,然后更年轻的女孩子再来接着当售货员,再等待她的男人带她离开,再替补,再离开……显然在今日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周而复始的依旧在上演这样的女性命运。等待爱,追逐爱,有点无稽之谈的可笑。布拉吉特是现实的女人,她似乎早知道爱不存在,她拼命抓住那个可以给她带来较好物质经济的男人海因茨,未来她能当个老板娘,能过上理想幸福的生活,能踢走海因茨的父母,占有海因茨父母为儿子留下的一切。她跟情敌斗,拼命希望怀上海因茨的孩子。她心底里讽刺那位不知天高地厚,高傲无知的情敌菇凉。布拉吉特她是过来人,她更清楚爱情是怎么回事。或许最后,她是胜利者,怀上孩子,结了婚。但是无爱的婚姻,只是依靠着可以养活自己和孩子的经济支柱,何以安放幸福。或许她要的幸福只是不像宝拉那样的女孩子过得惨烈而已。现实,今日,依旧每天都在上演这类逐爱的女人。(我曾经就认识过一位女子,她说就是希望快点怀上男人的孩子,这样他就会要她,和她结婚。当然对她的感情,我不做评论。)宝拉15岁的小少女,或许正是迷恋外表美丽的年纪,未婚先育,死心塌地为埃里希,放弃缝纫学习,全心全意追逐爱情,被人唾弃。虽然孩子爸爸被迫和她结了婚,但是贫穷与没有责任感的年轻父亲也没能给她带来幸福。宝拉最后沦落为偷偷接待游客的妓女也属意料之中。男人无法给她和孩子提供保障,倒插门的住她家,宝拉必须努力为自己为孩子的生存去想办法。毕竟,这个旅游业繁荣的奥地利农村小镇,从来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来这里旅游,有机会也猎艳,而宝拉还属年轻貌美。究竟爱是否存在?在耶利内克的小说世界里爱是一定不存在的。只有悲凉,绝望,或许现实就是这样的悲凉绝望,我们只是不愿承认,依旧找各种理由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毕竟一生很快就过去,一晃就老了,死了。所以,我们依旧都是逐爱的女人或男人,用自己一生的亲身经历去证实这个答案。别人说的这个世界有爱还是没有爱,都不足以让我们自己信服。

女人的一生

读书我从不是专业人士,但是读过一本书都会有很强烈的感触,有很多东西贴近自己的生活。看到书中那两个毕生都在追逐爱的女人,有些庆幸,还好我不是生在那样一个社会,还好我能和男人一样受教育,还好我的脑袋还有点东西,还好我能自己赚钱,还好我还能有点勉强算优秀的品质。最好的是,我要获得爱情的方式,不是身体和孩子。对宝拉,我更多的是同情,有时候人如何生活是这个时代决定的,有些社会让你生不如死。而反思现在的生活,身体怎么可能留住一个男人的心呢?笑话。有什么比一个女人的独立来的更加真实呢?有时候自己奋斗的累了,或许想要那样一个怀抱去投靠,可那种踏实感转瞬即逝。依靠爱情,男人,莫不如靠自己生存下去,有了自信,有了美,爱情自然会来到、做个独立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无爱的世界里追逐爱情的女人

买这本书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其实并不长,但直到国庆前才把它看完."如果,不是冲着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鼎鼎大名,我会把她的成名作《逐爱的女人》认真读完?答案:否。我想可能读完了前言,再读后记,最后看看报上的书评,了事。耶氏这本书冗长、闲琐、隐喻般的语言,让人感到一种难言的窒闷。"某某书评人是这样说的.也许吧,借由诺贝尔奖金很多人认识了耶利内克,也许没有这个奖,她的作品不会被译成中文,摆在中国的书店里.这样看来,有时候得奖也是有点作用的.自己心里明白,清楚就好,不需为了那些势力之人开心,为了世界上有更多愿意欣赏自己的作品的人欣喜就够了.耶利内克,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买这本书,因为她是捷克人.对于捷克,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这个曾经被战乱蹂躏的国家,有一种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让人深深着迷.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再到耶利内克.<逐爱的女人>讲述的是两个寻找"爱情"的农村女人,生活在小乡村里,所有的生活被框在一个小小的范围里,没有出路,"她十五岁了,已经到了可以考虑自己将来的年纪:做家庭主妇或者售货员,售货员或者家庭主妇"生活的选择仅限于此.布拉吉特是镇上内衣工厂的女工,不满足现状,想找一个"可靠"男人,然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当个老板娘.宝拉生活在乡下,拥有自己的梦想.她想过干净一点的,更"好一点"的生活,所以去学习裁缝,这样以后就可以以制衣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售货员什么的.她想有一天会遇到她的爱情,一起过"好一点"的生活.布拉吉特的男人叫海因茨,镇上的电工,布拉吉特以为他是个能改变自己的现状,以便过上衣食不无忧的生活的男人.于是她想尽各种办法,把自己的头发弄的像"抛了光的栗子",把自己的身体借给他当发泄工具.而海因茨,除了把那个身体当发泄工具之外,也觉得别无其他作用,他并不觉得布拉吉特漂亮,也不认为她会成为他要娶的对象,他以为自己要娶的女人总能为他提供些什么,钱或者一片店铺,以便自己能当上老板.但是最后海因茨还是娶了布拉吉特,为了她肚子里不小心怀上的孩子.海因茨愿意为了孩子负责,所以布拉吉特的处心积虑得以成功,她得到了所有她想要的,把反对她的海因茨的父母也赶的远远的.布拉吉特过上了她的"理想"生活,过上了"幸福"生活.她的未来,由她自己一手创造出来,她对此相当满意.宝拉没有布拉吉特幸运,她天真的爱上拥有漂亮脸蛋的埃里希,以为从他的身上寻找到了爱情,单纯的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埃里希,可惜除了肉体之外,宝拉一无所有,她没有布拉吉特聪明的脑袋.宝拉怀了孩子,求埃里希娶她,为了肚子里的孩子.未婚怀孕的她,被全村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唾骂,甚至是家里的亲人,还有孩子的父亲.埃里希不懂责任,不懂女人除了拿来发泄,拿来打骂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他情愿为了没有酒喝而烦恼,也不愿为了女人烦恼.他看着宝拉"像看一只无害的甲虫一样,心情好的话就不必非踩死她不可"宝拉最后的纯真也被这虚妄的,残酷的爱剥削怠尽.她没有力气再爱,她只想为她的肚子找一个栖息地,她不断的告诉自己告诉埃里希告诉所有人,她爱孩子的爸爸.最后,孩子的爸爸终于和她结婚了.没有喜悦,只是长长的长长的喘息,终于,一切都告一段落.但是,没有,最后的宝拉,堕落了,变成了一个妓女,和外地来的游客做着一些可耻的勾当,所以宝拉失去了她辛苦得来的一切,原本不属于她的一切,包括那个不属于她的孩子.她一个人,在内衣工厂,埋头工作,生活与她无关,生活正式与宝拉说再见.在无爱的世界里,假爱之名追逐爱情的两个可悲的女人,她们注定都要以悲剧收场.布拉吉特比宝拉幸福吗?没有爱情的婚姻,其实说穿了也不过是更长期的卖淫罢了:男人得到肉体的满足,而女人借以换取经济或者物质上的长期资助.所以,布拉吉特的结局其实和宝拉大相径庭.耶利内克用她有点晦涩却不乏生动的语言,展示了人类最原始的,最难以启齿的欲望.最终,人生带给她们的,是毁灭.宝拉带着她的孩子毁灭,布拉吉特在她神圣的婚姻里毁灭.

逐爱的女人,逐爱之后的女人

小说很美,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绿荫林间一座可爱的村庄,村庄里一家干净的工厂,生产漂亮的文胸内衣的工厂,工厂里的工人井然有序的做工,下班后女工骑着自行车回家与丈夫孩子一起享受生活,多么其乐融融。 然而褪去这美丽的外衣,其下的肉体哪里是那么简单,就这样循规蹈矩的在体制下运作欣然维护这看上去美丽的表象,人,不是简单的肉体,尤其是女人,她们有自己的小算盘,盘算安置未来,但是女人啊,又如此可悲,总把希望,未来,甚之为一切,寄托在男人身上。宝拉和布丽吉特,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一个在城里工厂做工,一个在村里帮妈妈操持家务等待母亲命运的轮回,就因为她们都是女人,她们“爱”上了男人,(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提到很多次 “爱”,布丽吉特爱海瑟因,因为他有前途,他 代表着她美好的未来,这里的所谓爱,不过是满足了这个女人的幻想,不过是有的女人的幻想可以实现并且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有的女人的幻想不过只是黄粱美梦),她们走了一样的路:靠献出肉体去拴住男人。然而幸运女神不会垂青每个人,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收获,有的人千呼万唤终于唤得,有的人肝脑涂地终不得。幸运的是我们的这两个女主都得到了想要的——成功地与“爱”的男人了结婚。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成功的拴住了那个男人固然值得庆贺,可是然后呢?然后就想童话里的公主跟王子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不不不,除非男人是上帝,男人只不过是人,没有超能力把所有女人的幻想变为现实,更何况他们各有各自的劣根性。宝拉结婚了,生孩子了,受家暴了,美梦破灭了,出轨了,婚姻破灭了,在工厂做工了,不再有生活了。布里吉特相较而言似乎是个胜利者,嫁给企业家,逼走公婆,照看店铺,拓展自家的帝国?然而这就是生活吗?即使我们也给宝拉一个在她所有资源里最完美的结局,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房子,压榨着自己的生命给那个男人,然后等着自己的女儿进入循环被将要出现的男人压榨以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是完美的结局吗?这就是你也想要的胜利吗?其实这本小说一点也不美好,她遣词也残忍的令人发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把女人结婚开始视作生命的结束,生活这个东西,似乎没有在女人生命里存在,小说里的女人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也许有那么几个幸运儿,有了一会儿自己的生活,却没有享受它反而被结了婚生了孩子的死人嘲讽。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嘲讽这些女人一代接一代的进入压榨生命的循环,自己被压榨感觉,然后亲手把自己的女儿送进这个循环,她嘲笑着这一切,似乎女人这个东西离她很远很远。是啊,她确实离这种女人很远很远。我,最好也要离 她们很远很远。因为逐爱的女人,首先要有自己,足够健全的自己,然后才能爱自己,然后才能爱别人,最后能真正的承担起逐爱之后的一切,不管是孩子,家庭,还是事业,地位,名誉等等。总之,要先成为一个女人,而她们,不是这样的女人,追逐的也不是爱。

来自田原BLOG里的相关评论

逐爱的女人》写在1975年,相对她其他的作品还有一定的故事性。她总是把一个极其简洁的故事打碎了,扔到各种对细致细节的刻画中。用极端理性的方式把叙事割得七零八碎,彻底玩弄了一把期待看到一本老老实实小说的无辜读者。并非吹捧,《逐爱的女人》的开头精彩得让人难以置信。透过带有稀释作用的翻译,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耶利内克文字的准确性。句子被耶利内克有条不紊地捆绑在了一起,竟然不可思议地连贯,想必用德文读起来会有美妙的节奏。时常有几个跳出和弦的小句,效果异常好。 这是耶利内克的成名作。也许可以把它当作她今后作品的发源。她对于两性关系的揭露,对于政治体系的嘲弄,对于与文字相对的美学形式的追求,对于人类心理活动本源的探究都在《逐爱的女人》中就已成形。残酷之美常被人利用,人们也钟爱残酷的美,可是耶利内克的残酷是残酷到底的。美无处不在,而耶利内克拿着放大镜在大把米粒里面找美这个芝麻,她找到了,把它扔到一边。她的残酷是纯粹的残酷,让人无地自容。前段时间的新闻里说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认为耶利内克不配得这奖,为了此事他退出了评委会。就是一个男人,哪里受得了对于男人丑恶内部如此细致的揭露?耶利内克的作品里没有爱,她是那种弗洛姆理论中没有爱的能力的人,至少在文字中是这样的。正因为她失去了爱了能力,所以她能冷静地旁观,能够毫不留情地下笔。她老公是许恩斯贝格,60年代的时候跟法斯宾德做过电影配乐。猜测不出两人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耶利内克如何书写

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认为中,'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在他看来,故事强调时间,而情节强调因果。但在耶利内克这里,以上说法都破碎了,她发展出的说法是:‘国王死了。王后死了。’故事的构架还在,但时间关系已经破裂,情节也彻底瓦解。这是耶利内克的书写方式——句号爆发出自己的意义:阻断句子的前后联系性;每一个句子都因动词的重心而牢牢占据位置;叙述因此瓦解。耶利内克还发展出另一种瓦解时间的方式:重复。变奏的重复。


 逐爱的女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