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凡内早餐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第凡内早餐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7
ISBN:9787532122622
作者:王德威 主编
页数:362页

作者简介

收录十几篇台北小说,包括“一天两个人”、“气息”、“复印”、“俄罗斯娃娃”等。

书籍目录

序:世纪未,小说台北
1 第凡内早餐
2 一天两个人
3 气息
4 复印
5 三个女人对强暴犯的私刑
6 夜夜要喝长岛冰茶的女人
7 留白
8 洗
9 俄罗斯娃娃
10 嚎叫
11 童女之舞
12 寻人启事三则
13 鱼骸
14 哀歌
15 古都
16 一个作家死了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从《古都》的感伤到《一个作家之死》的轻浮,小说台北的感情张力,恰可作如是观。行走在世纪末的台北小说版图上,作为读者,我们又勾勒出什么样的场景?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坐标,交互穿插,台北的不尽变貌,因此也逐渐浮现,有关台北的种种传奇,也四散开来。”——王德威《世纪末,小说台北》

内容概要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及美国哈偶大学,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暨系主任。
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众声喧哗》,《阅读当代小说》,《小说中国》,《如何现代,怎样文学》,《想象中国的方法》等,另有英文著作及译作多种。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世纪末,小说台北  王德威  廿世纪最后十年的台湾,喧哗骚动,百无禁忌。前此数年剧烈的文化、政治板块异动,到了此时已冲撞出新的景观。传播媒体的繁殖衍变,使文学转化成为分众乃至小众事业;影音声色等文化工业的勃兴,使文字创作与阅读面临崭新的定义。而种种批评风尚,从后现代到后殖民,从女性主义到酷儿论述,更不断改变文学典范的指标。自从l987年政治解严以来,台湾早已进入了众声喧哗的时代。世纪末台湾文学的最大挑战,与其说是尺度或禁忌的存在,不如说是尺度或禁忌的消失。众声喧哗以后,我们何去何从?  这毋宁是创作的吊诡了。 当一切形式、题材都成为可能,写作者的自由居然成了一种始料未及的负担;当传播媒体如此无远弗届,纸上文章反而少人间津了。八十年代的小说狂潮于此不进反退,作家“盍各官尔志”的抱负逐渐有了“何必言尔志”的疑惑。重要的作者如张大春八十年代未曾以《将军碑》、《四喜忧国》等作,向以往感时忧国的传统作出最后(且不无嘲弄的)敬礼。九十年代的张益发嘻笑怒骂,一部《大说谎家》顾名思义,明白点出自嘲嘲人的心思。更值得注意的是朱天文。她以(世纪末的华丽)(1990)为世纪末台湾文学定下基调。时至九十年代中期,朱自处台北一隅,不禁感慨文字手工业是一种最“奢靡的实践”。  奢靡的实践:世纪末台湾文学集张致与感伤,华丽与荒唐于一炉,在在展现了不同的面貌。而此一奢靡实践的地标,正在台北。就如上海、香港一样,台北作为台湾文化事业及工业的重心,其来有自。台北不仅是台湾出版业及报业——文学发表的主要管道——的聚集地,也其商业、文化、及政治的实力,成为召唤文学想象的枢纽。台北人文荟萃、左右逢源,但她的都会风华,是在过去数十年不断壮大改变而成。六十年代白先勇的《台北人》系列,写四九年之后大陆迁台者权把他乡作己乡的悲喜剧,初为台北勾勒特定光影。那是一座蹇涩狭小的城市。一群新移民痛定思痛,切切要在海角天涯移植当年的繁华想象;上海南京、北平香港,台北亦步亦趋,却终难超越地理即历史的局限。究其极,《台北人》写的是一群人在台北,心系他乡的台北人故事。  七十年代的台北因应政经文化的嬗变,开始展现一已的魅力。王桢和的《小林来台北》写未经世事的乡下青年,来到台北谋识的憧憬与挫折。台北的魅惑与势利,机巧与机会,结实地让外地人上了人生一课。乡下人进城的故事我们看得多了,但王祯和旧题翻新,以笑谑而不  以义愤来点染城乡的差距,仍然别有心得,而台北的大都会身份,已然因此确立。王祯和的年轻人不论经过什么考验,多半会在台北定居下来。彼时的台北,正逢经济起飞的好景,商机无限,自然吸引无数心思活络的外乡人。与此同时,种种都市症候群也相随而起;都市丛林的游  戏,是要付出代价的。到了七十年代末期,陈映真——台湾最重要的左派小说及评论家——写出了“华盛顿大楼”系列。他痛斥台湾在跨国资本主义的肆虐下,已成为一种新型商业殖民地。台北人哪里还有故国,或故园,之思?五花八门的市景下,是疏离及异化的人际关系。陈的《夜行货车》中,安排了两个觉醒的恋人驱车南下,回归故乡。但这是陈批判资本主义所流露的乡愁吧?台北走了两个人算什么,更有千万人是要留下来继续在都会中翻滚的。  ……

章节摘录

  当晚下班,陈瑜刚像游魂似地荡着街。清晨五时,入冬以来,最强的冷气团掠境,陈瑜刚薄薄地着了件泥灰外套,疾步踱到忠孝东路ATT广场前,向派报的人索借一份报纸,迅速翻到第三十八版,只见他的标题不见,最左下角有一百多字的“台北讯”,而中间是两百级特黑中圆的斗大标题:“麦克,我们都爱你。”巨星的四张照片连排一气。这时,全台湾只有陈瑜刚不爱麦克,十七岁点蜡烛的那颗泪再度咚咚不停地落下,糊了报纸的油墨。  阿敏办公室的人自那夜后就没有再看到陈瑜刚,他们都在报纸的头版看到他,他和阿戚在乐团的合照。“报社莫名挨子弹幸未伤及无辜,疯狂青年旋即饮弹身亡。”吃着早餐的街坊领袖陈太太无聊地念着标题,忽地扯嗓尖叫说:“谁说学音乐的小孩不会变坏,他们是恐怖分子耶。”  自此,没有人会去说和他们俩曾是如何如何好的朋友,包括以前迷死阿戚的陈五妹。她正在三级片现场,坐在粉红色灯光的纱帐内被梳着宫女头,“饮弹?头一次听到有人可以吞子弹,那一定是噎死的。”她看着报纸无表情地自语着。          书摘1  我们终于抱在一起,我们的气息早已重叠,然后现在是我们的肉体。  在这黑暗的小房间里,本来我们的短暂会面是和别人没有两样的,然而由于你想有后续的发展,你表现得特别卖力,声音特别低沉地响着金属磁性,全身充满了温柔而坚硬的力气,四十而立之根昂然又煦煦然挺起,融融散发一种腥膻中流转着麝香般甘甜的气息,轻易以其神秘  粒子的排列组合解开我封锁在胸腔、骨盆腔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密码,于是我觉得心疼你了,把你刺痒痒平头的脸庞收到我的怀里。  中年男子呵,时光使你温柔,根器不再如青少年勃勃如刚似铁,锋芒敛去而悠转得温润似玉,进行一开始有些拙重的。而后逐渐变得深沉的、悠缓的、如长江大河一般的擅击,我的身体从深心到最外层的皮肤都发着颤抖,像玫瑰的柔脆花瓣由内重重不断开展出来。有某种哀愁的气体从身周无数毛细孔中氤氲而出,使我逐渐轻盈而有力气,成为某种无可育喻的精灵香气旋转着向上升起,再升起。  中年男子,在你的情话摇曳得只如远方风声吹划过树梢。我体会最深刻的并非你的体貌、或你的言辞,此时我闭上眼,双耳听若罔闻地感受到某种肤触、血液的振动、某种气态之流。不只是肉体,我感到有某种气体性,甚至超乎气体性的什么从两人身体中涨染开,而后迅速地彼此共振、旋转、洄流成一体,流逸到整个房间。(注一)  我们早已远远扩张出形体。  当你着好衣裳扣带离去,在你渐远的跫音后留下的就是一股低回逗留的气息。我闭着眼在半熟睡、半出神的状态中躺着把玩你的气味如同你没有走。在这留下来的,独自一人的夜里,你残留在被单的精液、汗液、各种韵律的动作与喘息,都以气味的形式游移在我面庞上方不远的空中,如同深海底的神秘鱼群与浮游生物。我做梦似地开始联想,一一温习或预习肉体温度、肌肤的弹触、人与人的沟通、家庭的结构、以及我们能在其中成一体的某种类似气态或液态的什么。只由于从你身体上流溢出的温暖气息,我想起了你是一个“人”,你的样态、你的思想,你自童年以来的所有过去,你身为人类以肉身实质地行走地球上的整个存在,从此在我心中,你的存在永远都发着微光,你每一个所到之处也都发着光。我仿佛能够直接看人你的内在或这世界的内在,在那里只有光存在。  当我们随着时日进行交往,逐渐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信念、人际脉络与获得喜悦与满足的方式,我同时也在深入你的气味。自童年起,一向只在潜意识层面运作的嗅闻感应一下子突然鲜明起来,有了焦点。几乎所有的气味都以你为依归而开始变得敏锐如花朵绽放。最鲜浓里卷着铬黄光线与褐绿沙尘的海洋气味是与你在木麻黄丛中狂吻时闻嗅到的,甚时沙滩黄昏不断转动的黯光如同密织罗网,一层紧似一层当空罩住我们如鱼般的黏缠跳脱;而当我于小圆桌底下以脚趾擦过你隔着灯芯绒布的小腿肚,小店座客缤纷中的卡布其诺与香艳的肉桂粉在空中如同不需河道的河流,以前所未有的浓度灌人我。当我们夜游阳明山,你汽车内所发出的某种混合汽油、机械、皮革座椅和P010芳香剂的密闭气味叫我欣喜,而当你送我回家,门边邮箱中铜版广告纸的簇新气味就在我身边发着亮光,像是美好的一天的句点。然而在这外出生活的缤纷之外,我最有贴心恒常之感的,却是蕴在你脱下衣物中的,有些雾数而又仿佛有着淡淡中药香的衣柜气味,以及当我独自躺在你睡房中,那沉静却像是某油漆或化学药剂浸染而成的气味,一闻就知道这里一直有人住着,一个男人。以此方式我饮入了你,你的一部分,而我们完成了连接。来自你基因密码的气味以微型粒子的形式,经过我鼻黏膜细胞的印证(注二),进入我脑部的基因密码系统进行开启、镶嵌与重组,就如同某种录音或录影能随时依按键重现.并以此建立完整的防御孤寂与疾病的能力(注三)。  通过这砦层出不穷的气味,我开发了一个嗅觉的领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认识并建构我的世界。我越来越能够感受嗅觉如一条绳索。沿着它穿过气味的河流、洞穴、追溯到更接近源头的谷地,而终于到达你气味的领土,你的国。在嗅觉的世界里那是一个完全确实的存在体。透过我嗅觉细胞与感知的力量,你原本如同影子般的,无血肉的气味之国首次被注入生命,打入光线。成为发亮的振动频率嗡嗡作响的实相(注四),其中所有的建构,在刹那间兴盛立起。你的气息之国终于在我的意识之中建立、保存,永不倾毁。  然而当你的气息与影像已经渗透入我的身心到根深蒂固,我发现你并不在乎,或甚至感受不到我的气味,因为那不是你身为主动者爱恋的方式。你只须要被包容与被感受。相处不到三个月,你开始抱怨我们不搭调,我总是欲言而止,或是说出你不太能理解的话,也无法涉入你  所烦忙的事业与家庭压力之中,你说你再也无法承受面对社会产生的罪恶感被人发现的恐惧,你开始减少与我会面与做爱的次数,假日中疯狂地以cau机怎么唤也唤不到你,在我还没完全懂得连日来消沉的音义之前,你斩钉截铁离开了我。  得到了你的气味之后,我失去了你的身体。  失去了你之后,我辗转反侧,来回求索不得,丧气绝望以继,种种情绪如哀怨、愤怒、苦痛、隐忍等不断在脑中轮翻与假想的你辩证。虽然你早已消失,你的种种气味和与之俱存的所有场景和回忆不断在我心中重复曝光,我因而能藉这些相应而生的挣扎的情绪维持活力。然而  当所有挽回的希望都已幻灭,掩藏在这些情绪背后的空虚终于水落石出。曾经长期使我不知如何自处的情欲也挟着对生活的乐趣而去.书本、饮食、鲜花与各种美好形态的肉体都失去了气味,它们曾有的一层隐形的薄光亦随之消失了。  从此我开始了流浪,不喜欢我独居的家。从工作的处所到住处、从街上一家家琳琅斑丽的服饰店、一间间精巧光影和剔透口舌的餐厅,我都像是云似地无可栖止,知道自己下一刻又得走了。当我视之如故乡的睡眠也变得索然无味,我真的变成了失去身份证的旅人,在最熟悉的一成不变的生活路径中流浪,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香水。  原来我对于香水的印象并不好,几乎每个使用者总是令我觉得人是人,香水是香水地渭泾分明,因之更多了一种人工感。何况人体自然的香气——清净腋窝之麝香如夏日奔走之雷雨流,肌肤内暗藏的体气仿佛覆卷含湿气的茶叶——更珍贵于化学制品何只千百倍。然而当我在卖场恋恋地再闻嗅到DRAKKAR,我黯然忆起了你胸膛黑质粗粒细胞中发透出来的沉郁丛林香,原来就是如此浑成天然地混合了这小瓶罐中的露滴。既然我已与自己的心灵断离了,又何妨尝试颇容易取得的植卉精华,转而贴恋这物质人间的单面香气?  …………

图书封面


 第凡内早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成都漂流书评)  《第凡内早餐》这本短篇合集,是台湾文学的多方位展现。或者更确切些,是上个世纪末台北文学的盛宴。  本书的序言写得极是耐看。文章初始,王德威先生便将台北政经文化的嬗变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并以朱天文、白先勇、王祯和等作家举例,表明:文字乃“奢靡的实践”,而台北正是其实践的坐标。  这话并不过份。  记得《凤凰周刊》在总一百七十多期至两百来期的时候,推出过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书的畅销榜。大陆方面,从80后作品到周杰伦写真,从名人传记到哈利波特,虽也多种多样,却被时下媒体牵了鼻子,太过快餐化。香港方面,政治类书籍反更较大陆畅销些,而实用主义也大行其道,《证券分析实践》、《健康家庭菜谱》等书一度高居榜首。  台湾方面更有趣些,言情小说、党史笔记、美容方法、哲学思辩……常在同一榜上不相上下,本地作家的作品也时常露面,既有网络写手九把刀,也有小人文主义情怀泛滥的刘墉。文学多元化,此地表现得最为明显。  如序言中所说,“自1987政治解严以来,台湾早已进入了众声喧哗的时代”。  低调的喧哗,难抑华奢。    第一篇文《第凡内早餐》,以女性独有的诡辩,写尽都会女子之恋物及自恋。悄悄地,于坚强下泄出一丝叹息。笔者更爱温润通灵的玉饰,却仍喜欢这文。因为恒久、昂贵、绝美、晶莹通透兼精准切割的美钻,像极毕生求之不得的梦想。  犹记同名电影中的奥黛丽赫本,清晨在第凡内珠宝店外徘徊,看着华贵夺目的首饰,想要忘了过去。可过去,是美杜莎的蛇发,妖娆缠绕,挥之不去。  接下来几篇不是我的那杯茶。不爱其文字,也不爱其人物。  嫌其太过繁复、罗嗦,叹其情欲描写多而直白,恼其卖弄专业知识,厌其表意曲折,也惭愧自己不明白作者的真心意图。除《一天两个人》和《气息》花去我太多时间与耐心之外,《俄罗斯娃娃》令在下几近崩溃。  《俄罗斯娃娃》,娃娃套娃娃。行动隐藏欲望,语言掩盖梦想,用悲哀华丽的低鸣,对早衰的生命顶礼膜拜。它像悲者的呓语,像极了——以至我常不明白它说什么,只好再回头重看。它的语言,是我平素不怎么爱接触的那一类型。除却精雕细琢外,还有这样的语句:“可惜,大颧骨肌、眼轮匝肌和笑肌的同步运动,也化不开酒窝里沉淀的苦味。”  这一瞬间,我想起另一个书评:“就像是医学教科书。”——而得到这个书评的作者,仿佛是木子美。我承认,我不厚道。  乱七八糟想太多,极易出神走题。走题也不要紧,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此文正好近于散文体。可是,若读者之神也飘于此文之外,那也溃散得过了些。  不得不说一句,这些文质量仍然较高。它们立意新颖、文字生猛、意态老辣,但正是因为明知他们有深藏的含意才越发啃得艰难。如同高原上执意运动,结果是脸色苍白嘴唇发青。何况,“阅读晦涩难懂的文字后深刻理解”这种事,自高考之后再没做过了。  后来回想,大抵是我学习的都是传统大陆文学,接触的也多是党八股。习惯了写意者纯写意,奔主题者标明123,故而对于意识流般叙事的文犯怵,脑子动弹不得。不知各位漂友读后感觉如何。    接下来,是《嚎叫》和《童女之舞》。前者写染病的gay,后者写被迫分离的lesbians。 都是冒主流社会之大不韪,我更属意前者。  同性恋文学之于今日,已有分支。不贴近现实,由同人女们创作仅供交流的文,习惯上称之为耽美;而若白先勇先生之《孽子》,对现实近于描白,文中常看到同志受压于社会力量之下的,才是传统的同性恋文学。只是,目前已经说不清谁是主流,谁是分支了。两者皆有自己的受众和写作群体,互不干涉,偶有交集。  这两篇文,严格算来应当是传统同性恋文学。“嚎叫”一词,想来可用做同性恋文学通用的名字。它媲美不了鲁迅先生的《呐喊》,只是尘土中卑微地挣扎。    不知编者出于何种考虑,将《寻人启事三则》安插在这里。相较于诡异多变、用词精致的其它文章,它反朴归真,若华美贵妇中的荆钗布裙,简单,令人动心。其意境是老人喝茶,清淡而深沉的回忆。  至《鱼骸》,又回复意识漂流、低调阴暗的主调来。不过这文却更加老练易读,节奏适当。点染鱼骸、龟骨、人尸,亲情、乡情、政治情怀的纠结全被密密织进黑色的网。网中,是吊诡莫辨的森林,危险沉闷的沼泽,以及暗藏深处的恐怖、绝望、回忆与希翼。  本文作者黄锦树,可说是马华文学的领军人。而马华文学典型的漂泊感和原罪负担,于此文也可见一斑。  复至《哀歌》、《古都》、《一个作家死了》,都是极佳的文。  《哀歌》中,骆以军以自嘲的态度描写台湾人的爱情观念、人生态度。当背叛与被背叛形成共谋,荒谬与感伤同时化身荆棘充斥字里行间,刺痛了眼,也鞭笞着心。  《古都》里的朱天心,已然不再是《第凡内早餐》里的恋物女郎。台大历史系出身的她,带着人文怀旧于台北街头爱恨流连,感物伤怀。其实这文较早前于网络上也很是出名的,因为一张钢琴CD——Daydreaming - Piano Solo Collection。  辑里诉说的是爱与别离,铺陈的梦境充满伤感与凄美的爱情。有人引用《古都》里的词句为其解说:“在圣马克广场看到天使飞翔的特技摩尔人跳舞但没有你,亲爱的,我孤独难耐。”  这淡然孤寂的词句显然是极受人喜爱的。    序作者王德威将全书最后的《一个作家死了》与钱钟书先生风格作比,窃以为并不十分相似。对现实事件的反思与揶揄是两位作家的共通之处,可《一》文却仍难掩感伤。作者的幽默诙谐、细致描写、心理揣摩,虚浮诡异,摹画清浅伤痕。  至此,全书完。    纵观此书,各作者继承了传统文学的富丽笔法,又各成风格,自有特色。可若真与传统文学比较,则文字稍显支离破碎,谋篇布局也过于随性游走。他们的题材,细琐、繁复,往往屈服于现代社会的强势声光,人文道德在阴暗森林中徘徊、挣扎,欲回归针砭时弊的本性又时常剑走偏峰。单就各作者来看,《第凡内早餐》一书的选编水平不低,相信这个短篇合集可以使我们浮光掠影,浅识台北文学。  “世纪末台湾文学集张致与感伤,华丽与荒唐于一炉”。  感伤,至奢靡。
  •     生活是要体验的,而写作是要与世隔绝的。或者说,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的身体关闭,只与内心的自己对话,从这种角度讲,作者在写作时,它是孤独的,它是自省的,它是独自在孕育手中、脑中的胎儿。每个作家的胎儿也是千奇百怪的,温婉的、讽刺的、情欲的、忆旧的。。。。。。之所以不同,恐怕也是来自于作家眼中观察到的、亲身体验的、给他们带来伤痛的点社会投射的点经纬不同。这就好像是导演镜头下的影片主题各自不同,是同一个道理。二十初头的青年女子,爱情的缠绕或许是她的此时当下的最大感触;而幼时有过凌晨就要起床,行走个把钟头只为了学习剑道,幼时的痛迹渗透到黑泽明成年以后的电影体裁,武士道精神出现在影片里。作为三城记小说系列第一辑台北卷《第凡内早餐》,书名是取自朱天心的的短篇小说,而同名电影是不是朱天心的写作灵光呢?编者王德威是一位笔下好手,他在序言中,逐一将书中囊括的作家,结合着各自的作品,一一道出各自的特点,这算是导读吧。但是,有一千个读者就能对同一小说作出一千种解读来。所以,还是自己去言词间细细体会吧。钟文音的《一天两个人》,角色陈瑜刚在明,而阿戚在暗,一明一暗的两个人的生活轨迹,人世铺陈统统在陈瑜刚的内心述说中,讲述出来。乐团解散了,陈瑜刚找了份应卯的工作,他的真性却留在了阿戚身上,乐队成立五十九天,从此标志着二人相隔五十九天见面一次。有一些宿命感。从此以后,阿戚仍保留着放荡不羁,陈瑜刚却被现实俘虏,内心的真性留在了阿戚身上。有一种疑惑停留在阅读的轨迹上,陈瑜刚是不是有“同志”的倾向,否则何以在阿戚出事以后,同一天他也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仅有现实对个人的割裂似乎成就不了他对生命的不珍重。《留白》是黄国峻的初作,它是慢的,是静的,没有什么特色性格的玛迦是一个家庭主妇,内心活动也没有什么可调动起感官的情节内容,黄国峻就是在说,在讲,有这样的一个假日,几位受邀的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妇在忙活着。冲淡的场景,如果选择文艺片的剧本,这个该是不错的本子,可以让导影使用光与影的配合,产生出交杂的记忆恍惚。《俄罗斯娃娃》,张启疆借早老症的女孩儿,契进成人世界的缺失与损伤。后者呈现的冷、干,被前者的不谙世事的可爱温柔的包裹,所以,从孩子身上,成人获取了生命的力量。港台作家的作品,内地版引进的不是很多,或者可以说非常少。比如,香港专栏三大家:陶杰、董桥、迈克,只有董桥的路数在内地版才算有了一个全面观。其余的两位,我们或是通过网络,或是通过淘宝网邮购来满足窥看的欲望,而后者的代价是人民币的‘高额支出’。作为一个有着阅读癖的人,我不知道别人阅读港台的兴趣是否出于:港台的作品少了说教气,少了政治责任。他们是为了说而说,是为了呈现各自眼中的世界而去写,他们不是政府的政策传声筒,他们的人性内容敢说,人性的层面敢于体现。王德威点评骆以军的《哀歌》,“但他显然有意自此伦理的废墟中,找寻某种秩序。”我又迷茫了,倒底作家是为什么而写?一部作品能否规范混乱的社会秩序?小说与时代的发生是否同步,如《1984》的政治寓言小说,仅是文艺作品仓库里的个案吗?有点糊涂了。
  •     作为一本选集,该书收录了当代台湾各种风格的小说,而这些小说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前言写得不错。“众声喧哗”的特点在本选集中得到鲜明体现。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没看完
  •     略逊《微雨魂魄》
  •      同名电影也不错
  •     出彩的:《第凡内早餐》《一天两个人》《嚎叫》《鱼骸》《哀歌》《古都》《一个作家死了》
  •     台北的文字。
  •     其实最不喜欢合集了,都得作者都面目模糊了,下载的时候是冲着张大春的一篇,看完后喜欢上朱天文,今天忽然发现黄国峻我也看过一篇,选文真是不错。
  •     重读,跟六年前感觉当然不同,有些看出味道来了,有些还是无感.
  •     有《古都》一篇足矣!
  •     和《女友间》评价一样
  •     三城记系列说实话,就数台湾卷最具实力,尤其是朱天心的两篇,香港的更似快餐文学。
  •     喜欢《嚎叫》和《鱼骸》,并稍有庆幸大陆遣词造句尚不如此中有些那么拗口难读
  •     因着《第凡内早餐》这一篇买的。除天心的两篇外,最喜欢《童女之舞》。
  •     很台湾
  •     风格各异的小说!
  •     《第凡内早餐》、《古都》都是心头好,朱天心挺对我口味。还有《哀歌》和《一个作家死了》。作结的这篇题目真是。。。唉。必须感谢归零小朋友慷慨大度地送书给我!愿你积攒多时的RP能在期中考顺利发挥!
  •     反复看过许多遍,但确实体会不到此书全然的妙处
  •     《童女之舞》。
  •     台湾味,亚热带海岛夏夜盐汽水
  •     好选本
  •     对台湾小说提不起太大的热爱,但这不影响他们的文字
  •     只因《古都》,也就足矣。
  •     能看下去的不超过三篇,蛮讨厌呓语式的文艺青年笔法。
  •     《气息》很熟悉的文风,《俄罗斯娃娃》奇崛的比喻,《鱼骸》居然理解了,骆以军原来是这样的,朱天心还是不喜欢,突破了小说界限的小说依然看不懂。喜欢看完后有一窒感觉的文本,果然还是猎奇适合我,不入流的读者喂。
  •     第凡内早餐,古都
  •     好多年前.还在贵州的时候读过了..有些场景还记忆犹新..
  •     感受一下得奖作品,最喜欢就是这类的散文
  •     还清晰记得初次看第凡内早餐时对朱天心这女子的惊艳。
  •     20090702
  •     哀歌,古都,鱼骸
  •     普及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