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乡土记(上、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燕京乡土记(上、下册)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543453234
作者:邓云乡
页数:687页

作者简介

  《燕京乡土记(上下)》包括岁时风物略、胜迹风景谭、市廛风俗志、艺苑风烟三部分,叙事详实地记载了北京昔时的乡土风物。

书籍目录

岁时风物略
万象又更新
除夕 古语 初五开市
燕九春风驴背多
白云观
厂甸欢情
厂甸 画棚 大风车
火神庙
春风吹大地
大风
元宵月照华灯
元宵 灯市 制灯
梅花三月
春梅
端午小景
端午 节赏・耍青
入夏数伏
夏日 伏天
夏雨雨人
六月连阴 苦雨
夏虫京华梦
知了
乞巧月令篇
入秋 秋晒
都城锦绣秋
秋色 小院 街头
重阳话到小阳春
九花 红叶 小阳春
数九坚冰至
冬至 数九
冰嬉今昔谈
溜冰 宫中冰嬉
黄羊祭灶年关到
祭灶
花胜遗风
新正簪花 卖绒花
春风忆童心
空竹 风筝 小金鱼
春讯报芳情
花朝 高梁桥
燕山花信谱
山桃花 藤花 海棠故事
落花诗 马缨花 槐花
琼华岛夏梦
漪澜堂茶香 揽翠轩
鸽铃入晴空
放鸽子
女孩儿节令
五月节
夏之儿歌
儿歌
老树茶烟
稷园瀹茗 老树
街头夏景
卖樱桃 唱西瓜
小院乘凉时
芭蕉扇 花草夜话 竹帘・冷布
天棚遮阳
河沿野趣多
荷花市场 茶棚 听歌
七月清韵
荷花灯 蝈蝈
长安一片月
中秋 供月
斗蛐蛐之趣
蟋蟀
三冬乐事
围炉 消寒图
腊鼓声声
忙年 俗曲 书春
门联
干干净净过个年
剃头 洗澡
糖瓜到饽饽
糖瓜 杂拌儿 煮饽饽
行礼如仪
拜影 拜年
福禄寿喜
喜神 福禄寿 升官图
闹元宵
舞龙・耍狮 高跷 灯谜
茅姑人
龙抬头
引龙回
再逛厂甸
游人 海王村 气氛
画棚 物价
春明花事
花信风 花事序幕 稷园花讯
玉兰 丁香
夏之梦
初夏 夏景 夏虫
初伏
秋之思
秋早 秋云 秋月
节账
岁又阑
雪景 九九歌

胜迹风景谭
五凤楼春色
宫阙春早
太液好风光
北海划船 莲叶 莲蓬
放河灯
稷园花事
中山公园 芍药
瓮山西湖风景画
颐和园 十七孔桥 知春亭
花照小山村
樱桃沟
山中夏景幽
香山 玉泉山
银杏奇观
潭柘寺
坛宇柏森森
祈年殿 古树之灾
贡院小史
贡院
卢沟千古月
卢沟桥
城南胜迹多
陶然亭 龙泉寺 醉郭墓
白塔怀古
白塔
古寺诗情
法源寺 诗人
名塑偶忆
刘蓝塑
禁城记趣
破皇城 太庙鹤 角楼蛙声
景山
瀛台故事
山石 涵元殿
打鬼传奇
雍和宫
西郊路上
海甸 贝子园
城阙怀古
城门 中华门 国子监
街巷琐记
阴沟 胡同 庙会
八景之一
圆明园
遗迹怀古 福海
瓮山思绪
谐趣园 风景线 故事
水路
坛苑拾零
天坛树 钓鱼台 妃子园
宣南古寺
长椿寺 崇效寺 圣安寺
石灯庵 天宁寺
昔贤胜迹
袁督祠 顾亭林祠 阅微草堂
顾大使公馆
稷园旧梦
建国 茶烟文化 来今雨轩

市廛风俗志
鞭影小骡车
骡车 跑飞车
朝山走会
妙峰山 香客 走会
家家井水清
井水 买甜水
技艺杂谈
羽扇 铜墨盒
冬煤与骆驼
冬煤 热炕 驮煤 拉骆驼
庙市商情
庙会 隆福寺 冬天逛庙 果子市
年货年景
关东货 年货
……
艺苑风烟
戏台琐话
新戏台 会馆戏台 前台
门外戏谭
京与昆 评戏 配角
苏丑 水磨腔 勾脸
什样杂耍
大鼓 鼓王 单弦
三弦 相声 桃李园
丝竹之余
抖空竹 踢毽子 拉洋片

编辑推荐

  本商品封面图片为单册,套装图片请以实物为准!

图书封面


 燕京乡土记(上、下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邓云乡《燕京乡土记》溜冰篇有记:三十年代在北京做过学生的人,大概都有一点溜冰或看溜冰的经验。那时一到冬天,北京大约有三四个冰场,一个在中南海新华门内往东湖面上;一个在北海漪澜堂、道宁斋前;一个在北海五龙亭前。有的年代里,在北海的双虹榭前也开冰场。”现在的冬日渐行渐暖,京城里能上冰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今人已经习惯把过去的溜冰,叫做“滑冰”,少了些散澹的心情,却多了几份脚劲的“认真”了。曾经写过《旧京琐记》的民国闻人夏仁虎的六公子夏承楹,三十年代在北平的《世界日报》任编辑,与弟弟夏承楣在北海的溜冰场以花式出名,号称北海的“夏六”、“夏七”。而夏承楹的太太,就是以一篇《城南旧事》而知名的林海音。那时,她在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学习。“看溜冰的经验”中,对北海冰场上,被人们指指点点的“溜冰健将夏承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最终成就了一对鸳鸯眷属。
  •           作为外地赴京求学的学子,北京于我的最大吸引之处便是它深厚的历史沉淀:雍和宫外那厚重的墙砖仿佛每一块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鼓楼大街旁的四合院中不知道传承着多少文化的点滴,天坛、长城、国子监经历了几朝风雨依旧在那静静的站着关注着一个民族的兴衰。   令笔者深感遗憾的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脚步,老北京的民间回忆也在慢慢地消失,这些与建筑实物同样重要的、属于老北京的文化标志在一点点的被噬去。如今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再也感受不到过去京城的那种喧哗热闹与文化传承,好在邓云乡先生也有此感受,以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之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将过去的北京如实的记录了下来作为弥补,著成了《燕京乡土记》,让我们后辈能够在其文字中重新认识这座古老的北京城。   于文学而言,阳春白雪是文学,下里巴人也是文学;于文化而言,建筑古物是文化,民俗传统又何尝不是?所谓“民以食为天”,那我便从书中提到的老北京的食物写起。   作为吃货,笔者对书中所描写的“咬春盘”中食的春盘、春饼,路边混沌担卖的馄饨、烫面饺,以及冬季里鲜有的韭黄等食物可谓垂涎三尺,可惜此类民间美食早已消失,只能借凭文字意淫而出。对于书中提到的并且如今尚存的食物无不是读完书后便“寻香而去”。   一地饮食作为一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必然会被赋予当地的地理、民风等因素,并通过味道具体的表达出来。川蜀之地的麻,荆楚之地的辣,岭南地区的淡与齐鲁大地的咸都有其自身形成的原因,而看罢文字体会出的“京菜”的特点便是“兼容百味”,或许正是因为四朝古都北京自古便是云集天下人的地方,京菜在北方菜的基础之上兼收各地风味之后形成自己的味道,京城包容四方“兼容”的特点也如此体现在其菜系之中。   食物可有“兼容”之心但在民俗上却肯定不能如此,不然便失去了地域的特色,也就无法突显地域差异。  “岁时风物略”中记载的节庆民俗便是地域差异的体现,无不透着浓浓的北京味啊!从“数九坚冰至”到“春汛报芳情”、从“万象又更新”的春节到“长安一片月”的中秋,作者记录下了旧时老北京们喜迎佳节、欢度喜日的习俗,孩童们唱的歌、赏的灯,老人们在老树下摇摆的扇子与街边小贩兜售的时令物件无不代表着那段泛黄的历史中的北京啊。   笔者生长于广东,有着春节逛花市的习惯,这与北京春节逛厂甸、琉璃厂的习俗大抵相同。作者笔下的“厂甸”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画棚,数不清的书摊,一十一十相接的古玩谈,光怪陆离的珠宝玉器摊,这些在广东花市上的景象是十分相近的。作者写到:“绚丽的厂甸啊,它就永远会成为相思的代名词了”。的确如此,这些带有回忆的地点就是我们心中“相思“的代名词,“花市”便是许多广东人心中童年与故乡的一部分。或许那些白发老人们读到这些民俗风情时会想起他们的过去、那些曾经,然后默默的留下一两滴眼泪吧。   最后要谈到的是那些“胜迹风景”。所谓“夏逛颐和冬北海,秋赏红叶春看花”,京城四时之景大抵是北京唯一无法被历史带去的宝物,也是如今的读者们少有的可以看完文字后可以有所依据去体验的。其实如同诗云:“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自然之景基本年年相同,但是给不同的人的感受却是十分不同的,只有那些带着“心眼”的人才能看到真正的“美景”,并发现其中趣味。如今我们觉得邓先生笔下的风景是如此的吸引、令人向往,殊不知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四季风景记之以文字也会成为后世所向往的景色。   题目借用了林语堂先生的著作《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往事如烟在时间的长河中都会化为虚无,在京的点滴见闻若不记录便一无所有,到时便真的是“京华烟云”消失无形了,借以提醒自己能像邓云乡先生一般有所记录:去探索一座城市、去记载一个城市,然后留到白发之后再去回味当年的种种风情。         2012.12.28 于北京
  •     近十年前读此书的时候年轻尚轻,对于书中随处可见邓云乡先生惋惜旧日风貌渐行渐远的种种言辞颇不以为然。窃以为虽然历史变迁风俗易变,许多事倒未必今不如昔。这几日重读中的感受则变成了,真正怀念的并不只是过去,而是过去生活方式中有心人处处可见的情调,既是享受生活又极为自然地融入生活之内,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这日常之美,很是『接地气』——不另立名目装模作样,而是如其自然。(这也正是中原文化区域中我最喜欢的特质之一,在我看来跟日式审美尤其风貌迥异。)但随着帝都日益城市化国际化,有些昔日美好看似的确在现阶段暂时『损失』了,也无怪乎总有人想要复古怀旧。(我则认为人们的气质从骨血里而言仍在,今后必得有所恢复且更好发展,且待来日。)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与那些民俗研究类文字的最大不同是,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情意,流露出对老北京生活的真心喜爱与怀念。以情怀著文,自然感人。惜乎现今此书已无再版。本书与连阔如之《江湖丛谈》共读,则可视为描写了老北京的阴阳双面,一面是日常生活的风雅习俗,一面是江湖行当的众生百态,俱是旧事,两相对照,殊为有趣。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此时此刻,外面居然唱起了京韵大鼓,不禁想起邓先生这套燕京乡土记,用一个个小片段,串起一个逐渐消失不见的北京城,以及城内旧时那些风物风俗,那让人说不出道不明的“京味儿”
  •     老北京风味只有在书里寻觅
  •     凡七载,数十遍矣!
  •     有北京那个味儿
  •     有空得再看一遍
  •     这是我最爱的城市
  •     舒服
  •     回味北京
  •     有关老北京的淳朴民风,胡同,参差的吆喝声,曲曲折折的小巷,拐角的迎春,古街的青石板荒草萋萋的断壁残垣,矮矮坍圮的城墙,形形色色的小吃……被遗忘的记忆,残存在老北京心中的回忆,与高楼大厦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脱轨,有的只是被积淀的一个城市的底蕴。北京,抑或燕京?经历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早已被时间打磨的圆润光滑,隐藏着过往的一切,却又在街头巷尾丝丝渗出昔日的光彩。寻梦,拾荒?或许。
  •     写的时候既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征引了不少古书,比如帝京景物略、燕京岁时记等,而且征引适当(至少挺中我意的。。看了以后每每想哎我也是对这书的这段印象深刻)。文字朴素生动,时代又是相对距今最近的,很适合作为当代叙述北京地理风物的代表作拿来与古人的方志笔记对看或出游做功课。
  •     文不及情
  •     实在是对这些风土人情的东西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还是算了吧。
  •     读来碎琐有趣,却少叹妙之处。
  •     在书店看见2015年新版的,略翻了一下感觉不错,发现图书馆有老版本的就借来看了,讲老北京的风俗文化景致很详尽,在满人统治下,老北京的好多风俗语言等等和俺们关外的也都好像,虽然说的是老北京,有些地方也觉得蛮亲切的,期待明年重游帝都
  •     不是同一个北京
  •     有趣之书
  •     說明文,可惜了鄧先生的文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