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最后的日子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在北京最后的日子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
ISBN:9787545801934
作者:[法]皮埃尔·绿蒂
页数:22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根据法国作家绿蒂的私人日记汇编而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全书共七章,如实记录了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北京周围的方方面面。作者如同扛着一台黑白摄像机,把他在中国一路行来,尤其是进入北京的所见所闻细致入微地尽收于镜头之中。全书色彩灰白暗淡,间或交叉回忆的生动色彩,呈现出中国之美的凋零和消亡,一点点地解构、重构了西方人眼里神秘魔幻的中国,令人震撼不已。书中虽然有美化法国侵略军的倾向,但也谴责了战争的非人性和毁灭性。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原序(代)第一部分  抵达黄海第二部分  前往北京第三部分  在皇城第四部分  重返宁海第五部分  春天的北京第六部分  在帝王陵第七部分  在北京最后的日子

编辑推荐

《在北京最后的日子》是《走进中国》文化译丛。描述了曾击败自然主义大师左拉,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海军上校兼作家,见证大清帝国的衰亡历程。

前言

自古以来,人类任何形式的出游、远游,都是基于认知和发现的需要,出于交流和变革的欲望,都是为了追寻更美好的生活。诚如史家所言,“哲学精神多半形成于旅游家经验的思考之中”,①中西文明的发展与相互认知,亦可以说,始于彼此间的造访、出游。事实上,自人类一出现在地球上,这种察访、出游就开始了,可谓云游四方。“游”,是与人类自身文明的生长同步进行的。“游”,或漫游、或察访、或远征,不仅可使游者颐养性情、磨砺心志,增添美德和才气,而且能使游者获取新知,是认识自我和他者,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方式。最初的西方游历家、探险家、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则构筑了中西文明往来交流的桥梁,不论他们因着何种机缘、出于何种目的来到中国,都无一例外地在探索新知、寻求交流的欲望下,或者在一种好奇心、想象力的驱动下,写出了种种不同的“游历中国”的记游(包括日记、通讯、报告、回忆等)之类的作品。

内容概要

皮埃尔·绿蒂(Pierre Loti,1850-1923),19世纪末20年代初法国文坛的大作家,以写海外风情擅长,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土,享有世界声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是根据法国作家绿蒂的私人日记汇编而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是钱林森主编的“走近中国”文化译丛中的一种。全书共七章,如实记录了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北京周围的方方面面。作者如同扛着一台黑白摄像机,把他在中国一路行来,尤其是进入北京的所见所闻细致入微地尽收于镜头之中。全书色彩灰白暗淡,间或交叉回忆的生动色彩,呈现出中国之美的凋零和消亡,一点点地解构、重构了西方人眼里神秘魔幻的中国,令人震撼不已。书中虽然有美化法国侵略军的倾向,但也谴责了战争的非人性和毁灭性。

章节摘录

是无足轻重的,但如今欧洲人的眼睛已经转向了它,这片海域,开始静谧地焕发出光彩。这就是黄海,渤海湾,人们由此可入北京。庞大的战斗舰队已经汇集在一起,虽然仍无任何战争逼近的迹象,但它们必须在此候命。在这九月晴好的天气里,我们在黄海上行进已有两三天了。昨天和前天,挂着席帆的船只与我们交错而过,朝着朝鲜的方向驶去,遥远的海岸和岛屿隐约可见。不过,此刻,我们四周海平线的范围内却空空如也。从深夜开始,船速减慢了,以免明晨过早驶入等待我们的舰队中,因为我们的到来势必会受到舰队隆重的欢迎。五点钟,天刚蒙蒙亮,轻快的军号声响起,像每天早晨一样唤醒了我们的水兵。今天比平时要早起一个小时,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去清洗装甲舰,在经过四十五天的海上航行后,舰身已有些龌龊了。水兵们一直以来所能看到的只有寥廓的天空,然而今天,站在高处的旗望水兵注意到天际的黑烟——这从低处看不到的小小煤云表明那里有许多舰队;这烟是那些钢铁巨轮排放的,像是空前庞大的舰队在呼吸,我们将很快加入进去。先是全体船员洗浴,接着就清洗巨轮。水兵们光着上身,赤着脚在刚刚来临的晨曦中泼溅着水花;尽管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他们却丝毫不觉得累,这艘承载他们的巨轮反倒显得更累些。此外,在所有匆促起航的战舰中,“勇武号”(1e Red-outable)是唯一一艘途经酷热的红海海域而没有死亡和重伤人员的船只。现在,太阳升起来了,那橘黄的圆盘缓缓地升起在死寂的海面上,海平线轮廓分明。

图书封面


 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6世纪以降,特别是20世纪初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势力的扩张,来华的西方人越来越多,探险家、商人、传教士、外交使节和掠夺者等等。他们扮演着各种角色,有时还身兼数职,不论其动机,但无人不被古老的东方大国震撼,他们留下了无数关于中国的文字,带着好奇、想象、震惊、误解、窥觊和贪婪的色彩。这些文字为西方提供了宝贵的中国信息和思想,直接促成了西方汉学的产生与发展,更是那个时期中国在西方眼中的“真实”形象与地位,阅读此类书籍,于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和判断也不无裨益。上海书店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走近中国”译文丛书,用意正如上所叙。丛书择取的标准一是须有影响力,是经典之作,即被选文本至今还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二是被选文本不仅要求有较强的文学性,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丛书总序)其中《在北京最后的日子》的作者法国人皮埃尔•绿蒂算是中国的“老朋友”了。上世纪30年代他的另一部名著《冰岛渔夫》就被黎烈文翻译,介绍到中国。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最后的日子》最初译成《北京最后的勾留》,译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李金发。绿蒂原名朱利安•韦奥,他是法国海军军官,随军走过大半个地球。这个往往被读者猜错性别的笔名,来自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的土语。叶灵风在书话里解释,“LOTI”,小岛土语是女人对心爱男人的昵称。绿蒂的非凡经历和视野,增添了其作品的异国情调,“给法国散文注入了新乐章”。1892年,他竟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自然主义大师左拉,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另一个值得一说的八卦是,他曾爱上过一个嫁给渔夫的女人,在《冰岛渔夫》里,他为那个可怜的渔夫安排了如此的命运:新婚不久就死于大海。绿蒂并没爱上过中国女人,即使爱上过,他也没有必要在书中破费周折了。因为当他以法国海军上校身份踏上中国的土地时,中国正遭到西方列强洗劫,“中国人怕得要死,许多人挂着‘我们是基督徒’的牌子”。曾经睥睨天下的东方古国在入侵者的枪炮下,“那么绝望、悲哀和无助”。1900年10月,绿蒂由潮白河入通州,开始了他对中国“印象派”风格的记叙。“这里的房屋很幽深,一连串的庭院中间修着假山和小花园。大门两侧通常都是由人手摸得光溜溜的石兽把守。一排排花盆、花坛、牵牛花和葡萄藤缠绕的游廊错落有致。”这是中国普通人家。皇城则叫他目瞪口呆了,“那些闪闪的金饰,斑斓的色彩,赫然耸入云天的千奇百怪的兽雕……所以这些盛大浮华的东西对西方人都是无法想象和难以猜透的!”绿蒂把中国画到了书上!这对西方读者无疑有巨大的吸引力,即使我们今天看来,也禁不住掩卷神往。但在美丽的画卷上还有另一种对比强烈的色彩:“无人照料的植物疯长,蔓过了小径,掩盖了人的残骸。所有的一切都给翻转、撕裂和洗劫了一翻,到处是砍下来的腿、手、人头和一团团的头发。”书中这种极大的反差无所不在。绿蒂倾慕古老的中国文化,单就城市建筑来说,中国使他感受到欧洲城市的“丑态”,他接连用了荒蛮、粗糙、肮脏的词语形容他的西方。他用永生、古老、令人心灵安宁对孔庙大加赞誉:“这是一座超凡脱俗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辨的庙宇。更像一所学校,是哲人云集,冷静交谈之所。”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与殖民主义思想的强势,让海军上校感到高高在上,在长城、皇宫、亭台之上鸟瞰、凭眺中国的视角,暴露了绿蒂的另一身份,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是文官,但他无法回避他两次随法军入侵北京的事实。他一面从容、优越地领略中国自然和人文景观,一面又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地为殖民侵略辩护。“真的,外国人入侵没有干扰村民,我们的部队唯一的职责就是保护村民免受义和团强盗的滋扰。”读到这儿,我感到好笑,绿蒂上校,你没发觉你用了“入侵”一词么?法兰西海军不远千里,只为了保护中国人不受中国人的滋扰?其实只是村民无油水可捞罢了。你的顶头上司,盗取了无数玉玺,其中有的还出现在2007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千万元的天价。你的同僚偷盗皇宫里的女鞋,竟用绳子将鞋拴在腰上,以长袍遮盖,全无绅士风度。就连你自己不也是沾沾自喜地在派对上炫耀从北京掠来的文物,身着黄袍端坐龙椅扮演中国皇帝么?绿蒂的矛盾,是他双重身份所必然带来的。富有人文关怀的作家与殖民入侵者无法掩饰的强盗本质。就像好莱坞大片里的强盗,将你打伤、洗劫一空,临走打电话叫来救护车。他由衷地将义和团女将比作“圣女贞德”,却称义和团为拳匪,认为中国百姓需要他们来解救、保护。在他看来,中国百姓、清廷高官,无一不是野蛮愚昧腐朽的,“长辫、长袍、小脚和长手指甲”早该扔掉,换上西装革履。当然,值钱的东西更该归我代为保管了。但在总体上,绿蒂较为客观地再现了中国那段历史。虽然他的记叙有些浮光掠影,他就像一个猎奇的游客,到处拍照,好的、坏的风景一并保留下来。他见证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动荡,也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些可充分发挥想象的素材。但我们决不能忘了,他不仅带了相机,同时还有目的明确的枪。西方关于中国的著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西方研究中国输送了重要的信息,并影响了西方人文主义、启蒙主义思想。它在中西方文化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西方大众眼里,当时是,现在也是一种便捷、直观了解中国的方式。而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就像听别人议论自己,自己不易看到的,别人却看得很清楚。无论他们是否正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终归对我们有益无害。
  •     最近杂事太多,书读得越来越少,越来越慢。希望这一切早点结束,生活能走上正轨。这本书的名字听上去非常像是小感伤的爱情故事。实际是一个在1900八国联军入京之后,到北京来的一个有着海军军衔的文人的日记整理。刚被炮火敲开大门的中国,通过一个法国人眼睛,被复原回100多年前的样子。不过骇然的事,里面充斥着那场战争刚刚过去之后的惨境,有非常多描写死尸的文字。被野狗撕开头颅的婴儿,半个身子的妇人,脸被啃去留着长辫的脑袋之类的。这个绿蒂(其实是个男的,译成这名字也挺有意思的,叶灵凤先入为主安了这名),从海上坐着军舰到了天津,再从天津通过水路到通州,再坐火车到北京。最后他住进了皇宫,在里面呆了小一个月。离京之前他还去了河北的清皇陵。说起来清皇陵似乎真少有人去,一般北京都去的明十三陵。在他的日记里有很详细的对于故宫和清皇陵当时情况的描写。在慈禧逃出宫后空无一人的皇宫里,无处不在的被毁坏的瓷器、家具、字画,里面甚至有一篇专门描写他们如何为了腾出空间,烧毁御藏的大量京剧行头。想想心痛。当时的北京城俨然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活的博物馆。仅仅只是过去了一百年,这些过去的一切就这么彻底地消失了,只能像块化石一般活在这些书里,所以我们好多事何必纠结呢?
  •     昨天刚听说鼓楼附近的住户要搬迁了,再拆。人评,要不全推了恢复史前旧貌。。。于是看到这两段。p217去年夏天义和团的几场大火烧毁了大量的门面,这让人惊叹的门面凝聚了不计其数的人工,使北京成为一座古老的金城,一个如此不同凡响的雕木博物馆,以至今天的人不可能再有时间重建同样的一座。p218当我们全部人马重返法国时,当北京被完整地交还给这些爱破坏道路设施的中国人时,我怕这条他们假装很欣赏的瓦戎将军路不会存留过两个冬天。看过后尴尬地一笑。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文明的昌盛与衰败都像是巨大的幻觉。绿蒂的文笔带着怪诞、颓废、怀旧,时而精准时而朦胧。有时甚至显露出执迷和惊惧,徘徊在振作与失落之间。有时又温和美妙,宛如笔触迅捷的水彩。恐怖的地狱之行中甚至穿插了剧场般的狂欢。
  •     这书在情感上挺真实,绿蒂既是军官又是作家,侵略得胜者的高傲与对东方的猎奇。值得一看。
  •     可怖又可笑的场景。除了时不时给法国人贴把金的自恋外,绿蒂可能是那些告诉我们不一版本真相的叙述者中,最为诚恳的那个。神秘的、超乎想象的世界已然崩塌,在交通、建筑、审美等网络中,与神沟通,生者对死者保持绝对的敬畏的世界,摔得粉身碎骨。
  •     记录八国联军扫荡北京城后的状况,一个西方人视角中的神秘萧瑟的北京城。
  •     Loti这个笔名印象深刻。这本刷刷读完,就如序言所说,既残酷又多情。
  •     最近杂事太多,书读得越来越少,越来越慢。希望这一切早点结束,生活能走上正轨。 这本书的名字听上去非常像是小感伤的爱情故事。实际是一个在1900八国联军入京之后,到北京来的一个有着海军军衔的文人的日记整理。 刚被炮火敲开大门的中国,通过一个法国人眼睛,被复原回100多年前的样子。 不过骇然的事,里面充斥着那场战争刚刚过去之后的惨境,有非常多描写死尸的文字。被野狗撕开头颅的婴儿,半个身子的妇人,脸被啃去留着长辫的脑袋之类的。 这个绿蒂(其实是个男的,译成这名字也挺有意思的,叶灵凤先入为主安了这名),从海上坐着军舰到了天津,再从天津通过水路到通州,再坐火车到北京。最后他住进了皇宫,在里面呆了小一个月。离京之前他还去了河北的清皇陵。说起来清皇陵似乎真少有人去,一般北京都去的明十三陵。在他的日记里有很
  •     奇怪的感觉...
  •     非常好的一部作品,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对整个中国的现状有个很清楚的认识。
  •     值得翻一翻。
  •     笔述历史
  •     满目疮痍 痛心
  •     法国海军上校兼作家皮埃尔·绿蒂在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先后两次进入北京的所见所闻。有一定文学和史学可读性。
  •     评论说译得不错,读起来的确如此,抛开国仇家恨不说,写猫的那段还是很有爱的。
  •     论文用书其四。Loti的心态还蛮猎奇的……
  •     值得一读的史料吧!?客观,公正。
  •     天呐,这样高缈恬隽的文字当真出自“一介武夫”的洛蒂之手吗?个中情怀即便梭罗、艾默生也未必得其神髓
  •     是一本还原八国联军侵略的北京景象的好书,但是读得有些压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