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城市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张爱玲城市地图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020080892
作者:淳子
页数:176页

作者简介

上海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城市,文学在这座城里宛如一道重要的景观,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一棵树,清贞冷艳。
这本书里的文字是关于一个女人与一个城市的邂逅,是一张百转千回的城市地图。
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建筑也好,岁月也好,千疮百孔的感情也好……就像张爱玲写的:“这一切,在着的时候也不曾为我所有,可是眼看它毁坏,还是难过的 ——对于千千万万的城里人,别的也没有什么了呀。”
总有一天,我们再也牵不到张爱玲的手了。

书籍目录

地点:江苏路285弄28号
一个墓穴。父亲,继母,弟弟,都死在这里,死在旧上海大律师吴凯声家的客厅里。死了,都死了。比如荣宁二府,落得大地白茫茫一片好不干净。干净是干净了,悲凉却是散不去的。
地点:康乐村(今延安中路740弄10号)
温暖的日子。父亲的书房和下午的阳光。在《孽海花》里寻找家族的轨迹,恋父情结像梅毒一样,静静的滋长,蔓延。
地点:白尔登公寓(今陕西南路213号)
法租界最著名的地段。与逸园跑狗场一墙之隔,阳台上,可以看见逸园夜总会的灯火和女人手腕上的钻石。
这个时候,母亲和姑姑还很富有,俄国司机,法国厨子,欧洲车子。在这里,她看尽上海的繁华与奢靡,也听到了一生中最坏的一个消息:父亲要结婚了。
地点:圣玛利亚女中(今长宁路1187号)
没有声音的花季。最自卑的是穿继母的旧衣服,最痛恨的是有才华的女生忽然嫁了人,最常用的口头语是:“我忘了呀!”最喜欢的食物是叉烧炒饭。最喜欢的人物是温莎公爵。
地点:伟达饭店(今淮海中路993号)
惘惘中的一个楔子。这是一个精致优雅的地方,坐落在充满异国情调以及白俄国罗宋汤的气息中,张爱玲的命运因为这里的两个星期被彻底改变。
地点:老宅,李鸿章给女儿的陪嫁(今康定东路87号)
旧的家。这是一个会闹鬼的房子,原本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面种了许多的树木和花草。寂寥的夜里,草木纠缠在一起,在暗的地方生发出一片无可明状的模糊和暧昧。好像狐仙居住的场所,天一亮就不见了。
地点:开纳公寓(今武定西路1375号)
命运的一个界碑。院子里有一口井,跳下去,是中国老式女人的宿命;夜晚,张爱玲在袒露的屋顶阳台上徘徊,被母亲也被自己折磨着。
地点:圣约翰大学(今万航渡路1575号)
稍纵即逝的舞台。从香港回来,这样的人家,自然是选择圣约翰大学。开口问父亲要钱,给是给的,但是要看脸色,要听继母的闲话,苦痛着,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子坚定,竟就是退学,做起了公寓里的作家。
地点:常德公寓(爱丁顿公寓,今常德路195号)
公寓作家的华彩段落。但也是有惊心动魄的。比如宣纸上的墨迹,原来的一点湮染开来,成为一片。连门上小小的猫眼也是故事。她在这里成名,这里恋爱,在这里秘密结婚,亦在这里黯然离婚。
地点:温州城里窦妇桥
乱世不了情。胡兰成逃到这里。危难中,一样的偷闲偷香。张爱玲辗转来探望,竟只能以表妹相称。大冷的天气里,坐在柴房泥地的小凳子上,看自己的丈夫与别的女人依靠在一起。
地点:美丽园(今延安西路379弄28号)
她在这里遇见胡兰成。她只住了一夜,付出的是一生的劫难和孤独。即便如此,她也无话可说。只好由了胡兰成去说。
地点:重华公寓(今南京西路1081弄8号)
人生苍茫的一段日子。命运像耗子,在暗的洞穴里咬啮,颤抖。母亲回来,想和她相依为命,她拒绝了。她无法与母亲牵手,里面有一种凄厉的刺痛。
地点:卡尔登公寓(黄河路65号)
在上海的最后的证据。她是坐船走的。开船的时刻到了,惯常的汽笛,整个城都可以听到,即便没有什么可思念的人,听了也会落下泪来。没有送别者,没有。她戚然而决绝的离去。从此上海,是她越来越稀薄和不可触摸的影子。
地点:《金锁记》里曹七巧的家(今威海路598号)
写不尽的家族故事。因为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群亲戚,张爱玲写出了自己家族里的《红楼梦》,更彻底与凄凉地表现了人性中的冷峻和不堪。
地点:苏青的家以及煤球炉(今自忠路244弄7号)
苏青住的地方现在是“新天地”边上的一块绿地,也种了杨柳。有风的日子里,柳枝飘啊飘,有思念在里面的。
地点:香港浅水湾,《倾城之恋》的舞台
中国版的帝国大厦,一群上海人在那里进进出出,战争让他们变得极度单纯,只要活着,只要快乐。没有内疚,也没有前途。那一切,全是传奇故事的内核。
地点:择邻处,继母的家(今常德路771-781弄)
择邻处,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取“孟母迁,择邻处”的意思,有中国儒家的意味在里面。
择邻处是张爱玲的继母孙用番娘家的住处。孙用番的父亲是国民总理孙宝琦。孙宝琦有五个太太,二十四个子女。孙用番是姨太太所生。
地点:虹桥路沙逊别墅和《半生缘》
虹桥路1901年筑建,为租界越界筑路之一。张爱玲说,有人发了财,就到虹桥路上买地盖别墅。《半生缘》前半部,在石库门里,后半部,在虹桥路上的别墅里。
后记:想不想去看看她住过的地方?

编辑推荐

  开船的时刻到了,惯常的汽笛,整个城都可以听到,即便没有什么可思念的人,听了也会落下泪来。没有人来送别,没有。她戚然而决绝地离去,从此上海,是她越来越稀薄和不可触摸的。

前言

  记不清是怎么跟淳子女士认识的,好像她邀请我到东方广播电台做节目,内容自然与张爱玲有关。在这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这位有名的节目主持人还是不折不扣的“张迷”。“张迷”实在太多了。  我们不常见面,隔很长一段时间才会约了喝杯咖啡聊聊天,在上海虹桥路的“老树咖啡”、衡山路的“凯文咖啡”、长宁路的“真锅”咖啡馆,等等。话题仍然围绕着张爱玲。淳子谦虚,总说要向我请教。前些年的一天她欢欣地告诉我,她已写了一本《张爱玲地图》,我真是又惊又喜,不能不对她刮目相看。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的。她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在上海度过,她的文学生涯在上海起步,她的电影创作在上海发端,她的初恋也是在上海开始和结束的……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声名和深远影响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讲,上海成就了张爱玲,没有上海也就没有张爱玲。也因此,原本要举行的内地首届张爱玲学术研讨会就以“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战争、性別”为题,上海是应该引张爱玲为自豪的,就像她引鲁迅、巴金为自豪一样。

内容概要

淳子,上海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二百多万字。
一九九三年,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足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部自我扩充、仿制、挪用的城市地图。于是,兴兴轰轰,把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门显学来把玩。因为玩得认真,倒也自成一派。

章节摘录

  江苏路285弄的形状像英文字母L,据房产档案记载,这一排小洋房建于1925年,50年代还非常偏僻,附近有大块空地,有人种菜,甚至有人养羊。因为是一条死弄堂,洋房的篱笆非常低矮,周围有几株大桑树,初夏,桑果满枝头,紫沉沉的,又大又甜。  “无巧不成书”,中国人的一句老话。  大约是在1966年前后,清朝邮传大臣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不得不离开自己在淮海路上的房子,暂住女婿家里。女婿的祖父吴凯声在老上海为著名律师,亦做过联合国的外交官。当年外交界名女章含之的母亲为抚养章含之打官司,吴凯声亦是当事律师之一。  抗战胜利,国民党枪毙了陈公博后,吴凯声也被投进了监狱。吴公馆一大群曾经前呼后拥的仆人被遣散了,吴凯声的妻子爱伦则带着三个男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在江苏路买了这幢花园洋房,与吴凯声脱离了关系。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死在这栋房子的一个小客厅里。  邻居回忆,那是1957年某日,周围的人突然神色怪异,小孩子挤在玻璃窗下看热闹。挤在前面的人说:“死掉了,死掉了。”又有人说:“看,看,给死人换衣裳了!”  屋里传来声音:“压一压,压一压,让肚皮里东西吐出来。”一阵静穆,突然只听得仆人拍手拍脚大叫起来:“老爷升天了!老爷升天了!”  孙用番的身体随之衰弱下去,家具也越来越少。她一直是靠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早先,她的房间虽逼仄,家具都是值钱的老货,座钟、照相架子都精致美观,连盛芝麻糊的碗盏、调羹都是古董。半盲以后,五官在脸上都走位了,手里拐杖依然是老货。还是一口标标准准的北京话,非常标准,不是那种胡同串子的京腔。当年,她嫁给张廷重时,张爱玲的父亲还有19处不动产。  弄堂里的小孩子都叫孙用番姑姑,说她是一个非常高雅的老太太。用高雅一词,尚觉无力。姑姑极有风度,面容端庄,皮肤是那种几代人过好日子积累下来的白皙。她孤身—人,却把日子过得稳稳当当。和邻居合用一个保姆,冲冲热水瓶,磨磨芝麻粉。她很喜欢弄堂里乖的小孩,把他们叫来,给他们吃蜜饯,糖果,还冲芝麻糊。  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盛佩玉来到女婿家,惊讶地看见了张爱玲的继母孙用番。孙用番的眼睛已经失明,想来应该是白内障,现在很容易医治的病,因为那时被延误钙化了倒成了不治之症了。人依旧还是白皙,到底是享过福的人,身段还是摆在那里的,脑子亦是清楚的不得了。一口的京片子,又是票过京戏的人,很有一些舞台的味道。孙用番会打针,吴家的小孩子生病,就请孙用番过来打针。  盛佩玉是大人家出来的女子,做人很有分寸,不愿意说长道短的,只简约道:“孙用番一直照料着张爱玲的父亲,替他送终,这已经足够。”语气里是悲悯。  她死在1986年。  我寻找这个居所,亦是不易,一开始甚至是毫无线索。  云云,云云。只知道在江苏路,没有具体地址。又是无数的转托,终于在吴凯声的孙子吴教授那里问得地址,直奔过去。  早春,一些人家的院子里,有腊梅开在墙头上,虽是几近花靡,不过花枝里,花韵还是有的。  曲折的弄堂,房子隐在一个角落里。我敲了门,无人来应,但见门边的墙上歪歪斜斜地挂了几个牛奶箱。  吴教授说,张爱玲的父亲住在他们家的一间小客厅里,大约14个平米。先前,若是来了客人,把客厅中间的移门推开来,就是一个派对的舞厅了。平日里,这个小客厅并不待客,女主人只管往里面摆放一些时鲜的瓜果与点心,谁饿了,谁自己去那里觅食。逢着节日或者生日宴,院子里停满了各色车子。待到酒足饭饱,兴意阑珊,客人们寒暄着出得门来,招呼自己的司机回府;司机赶紧灭了嘴边烟卷,从下房里出来。地方到底还是小,等着车子一辆一辆倒出了院子,怎么着也得两三支烟的工夫。逢到这个时刻,小时候的吴教授最兴奋了,爬到大树上看热闹,反正那会子,大人来不及教训他的。后来吴家也是不济,把房子分租出去,才有了张爱玲家族最后的故事。  房子小,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直住在同学家里。父亲去世,继母搬来娘家的人,劝说张子静放弃对这个小客厅的处分权。张子静向来不懂得聚财敛财,只是那时自己也艰难,念及晚年的处境,竟是没有答应,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张子静一直在郊区的中学教英文。玻璃窗碎了就用报纸糊了起来,一只黑白电视机,一件牛灰灰中式棉袄。常常抄着一只空瓶,到弄堂口小店换一瓶低价的红葡萄酒。  邻居说,张老师(张子静)很胆小,人也怪怪的,不敢正眼瞧人,是躲在窗后或者门后张望的那种。他经常来问继母耍零花钱,大约觉得应该的,因为父亲的遗产都是继母收在那里的。  虽然家已经败掉,还是大少爷的做派,袜子脏了,不愿意洗,扔掉了事。实在饿的不行了,拿一个托盘,里面搁一些调料,去吴教授家的厨房里做一点东西果腹。  郊区中学教师,微薄的薪水。退休后,找几个学生教教外语,钱是没有的,只是逢年过节,学生的家长送一点礼物来表心意。  弟弟以为姐姐在美国,总归应该富的,又听说母亲把遗产给了张爱玲,便写了信去。张爱玲回信道:自己也是勉强度日,实在无力帮助弟弟。后来读到张爱玲在香港写给赖雅的信,张爱玲岂止勉强度日,实在是泣血挣扎的。  ……

图书封面


 张爱玲城市地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我是张爱玲的迟到者。1978年读大学中文系,书单里没有张爱玲。那时候,沈从文刚刚复出水面。1987年,偶得《倾城之恋》小说,感觉是震撼,是瞠目结舌,是猝不及防的被俘获。难怪胡兰成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文章,不觉身子坐直起来。从此,我把自己做成了一张申请表格。1990年,申请去香港。那时,内地人去香港需要境外担保,政治审查,很不容易。表哥陪我去香港大学,只为了看看,临走,在校门口的小店里买了纪念品。1993年,随《红玫瑰和白玫瑰》电影剧组进入常德公寓。张爱玲在那里成名灿烂。长江公寓,她在那里写了《十八春》和《小艾》后,去了香港。与姑姑的一声再见便成了永远。著名配音艺术家刘广宁说,《十八春》在《亦报》上连载,她每天剪下来收藏。那时她只有十五岁。1995年夏天,申请去美国。拒签。秋天,听到张爱玲去世的消息。那天我正在新加坡丽地呼声广播电台播音。我住在新加坡碧山区,楼下有一个小书店。下班后,排挡里一份生蚝炒萝卜糕,一杯咖啡,然后去书店看书。 这个书店的店规是,可以买也可以借。买别人读过的书可以有折扣。被阅读次数越多,折扣越大。1995年9月15日,我在这个书店买了张爱玲翻译的《爱默生选集》,7元新加坡币。四天后,张爱玲的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1996年春节,转道去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带我游车河。许子东道:“正在筹备一个张爱玲作品研讨会,苏童、王安忆都会来。”第二天,在香港轩尼斯道上的一家书店二楼,买了《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是1979年版的,港币12元。因是旧书,打了八折。拿了书去浅水湾,一杯咖啡,磨蹭了一个下午。张爱玲小说里的人儿在眼前晃来晃去,都是活生生的。1997年回到上海,开始申请采访与张爱玲相关的人。采访老电影人沈寂,当年沈寂与桑弧(《小团圆》里的燕山)一同去张爱玲的家拿剧本。约请采访桑弧。时桑弧病重。等,等到的是死讯。他曾经接待过张爱玲的客厅也拆掉了。采访柯灵(《小团圆》里的苟桦)的夫人陈国容。柯夫人说,等她出院,她有一些资料可以给我。柯夫人在医院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过世。采访张爱玲在圣玛丽娅女中的同学。采访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编辑。采访张爱玲的邻居、画家孙良。采访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小团圆》里的秀男。采访胡兰成的儿子胡纪元。采访三十年代的上海才子周劭(字黎庵),他是了解胡兰成与张爱玲的人,直到五十年代,他还在国际饭店旋转门遇见胡兰成。兜兜转转,不得要领,当然也是不急,以为有的是时间,最后还是错过了。张爱玲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研究她,成了我生活的重点。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一个小镇。山脚下是黑海,中世纪的灯塔,罗马人留下来的城堡,    雨一直下着。我躺在酒店的床上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人奥罕•帕慕克的《伊士坦布尔》。帕慕克在对故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帕慕克曾说,他的成长经历了从一个传统土耳其家庭环境到一个更加西方化的生活模式的转变。他1979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描述了这一转变历程。从李鸿章在上海兴办洋务运动始,繁衍至张爱玲,整整四代人的家族历史,是一部上海开埠的历史,是中国第一次近代文明的历史。与帕慕克一样,张爱玲用小说表现了一个中国封建传统官宦大家族进入都市文明的无情律法渐进的历程。  在一个酒吧里认识了的教师买买提。那天,他从皮包里拿出海明威的小说《非洲青山》。于是我们谈论海明威的双筒猎枪,还有他的非洲,他的古巴。海明威的小说都生发于他所在的特定地域。临别,买买提把《非洲青山》送给了我。这是他在伦敦念书的时候买的,平装本,Granada出本社出版,95个便士,版画风格的插图,有繁华鬓影的英伦暗香飘过。洗土耳其浴时,书落在水里,失去了前34页。可惜的不行。去伦敦,想照式照样再买一本,没有遂愿,于是买了狄根司的《双城记》。是新月派才子喜欢的咖啡皮封面烫金的那种。总是这样,在陌生的城里,寻找熟悉的作家。2000年,巴黎。寻找乔伊斯的踪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用了9年时间写了小说《尤利西斯》。离经叛道,无人出版。1920年,他来到巴黎碰运气。也是穷,住在一间寒酸的旅店里。苦度到了1922年,据说那天是他的四十岁生日。但他没有钱到街角去为自己买一杯咖啡。信差来了,送了一个邮包。邮包上是一个女人的字迹。那是他的初版《尤利西斯》。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出版。乔伊斯通过小说里的推销商布鲁姆的一天,描述了都柏林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他说:“我要为都柏林画一幅如此完整的画卷,万一哪一天都柏林从地球上突然消失了,人们可以根据我的书重新建造一个都柏林来。” 黄昏里,一路小跑,赶到雨果故居,坐在雨果卧室的地毯上,良久良久。雨果的文字,巴尔扎克的文字,与巴黎构成了不可撼动的关系。走在普鲁斯特笔下的小广场上,忽然觉悟出了文学与城市的关系。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决定写一本书,有关张爱玲与城市的书,有关文学史悬念的书,有关一桩情感悬念的书——《张爱玲地图》。一种原本已经酝酿太久的激动横扫体内,我终于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出路。我开始重新申请。申请进入张爱玲的人生,张爱玲的内心历程,张爱玲所在的城。语言永远是真正的重点。事情就这样开始了。继续寻找,梳理,阅读,采访,收集原本书籍,敲击电脑-------有探宝的感觉,侦探的感觉------期间,我不断的说服一些人,把张爱玲的遗物买下来,在上海,在她降临的房子里,做一个纪念馆。不过,很少有人理会我。画家陈丹青在回忆上海石库门时说,即使在文革中,青年人仍会在窄小的弄堂里,厨房的后门口,细声细语的用上海话争辩法国人与苏联人的艺术优劣-------民国一代的留欧前辈在客厅里偷偷的教子女后者邻居家的孩子读英语,读法语,偷偷的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钢琴已经被拖走了,拉上窗帘,听贝多芬,或者肖邦,那种神情,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这就是上海,它成全了很多人,包括张爱玲。张爱玲知恩图报,用她的文字让这个城市不朽。张爱玲的好,在于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同时熟悉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从而扩大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根基和表现力。 张爱玲是第一个使用西方小说技巧、中国文学传统,自觉的写出了都市人性的变异的女性作家,黑暗的或者幽微的,不可抗拒或者无可奈何的。冰心、萧红、丁玲、沈从文、郁达夫、施蛰存、穆时英、林语堂等,都没能达到这样的高度。1955年以后,张爱玲独居在美国,四十多年域外生活,书写的依然是上海。《色戒》,《半生缘》,《对照记》,《同学少年都不贱》,把很多人都吓了一跳的《小团圆》----。尤其是《小团圆》,是张爱玲自身的一部历史,她用极端的黑色笔触写出了自己在这个城里的呼吸、思想、感情、婚姻、创伤、冷漠、自私、变故、荒凉、长年的无声的挣扎,包括良心的、道德的、生存的挣扎,有一种近似残酷的苍凉的凌厉的不可一世的暴力美。晚年的张爱玲,有维多利亚时代女人对待空间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将自己放逐到不受约束的辽阔空间,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关闭自己的空间,退缩到一间屋子里,一个罐子里。客人到了她的门口,她也不见,广场综合症与幽闭恐惧症缠绕攀爬在她的神经洞穴里。然而她说,上海人还是可以见见的。外地朋友来,问:“哪里可以玩玩?”我总是:“想不想去看看她住过的地方?”因为我确信,她的灵魂还驻守在里面。
  •     五月拿到《张爱玲城市地图》,淳子的文字韵味独特,使人停不住阅读。品味之间想起最初接触张的小说,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和《色,戒》,彼时的惊艳涌上心头,好似一团幽幽鬼火,在心里头忽暗忽明,怎都浇不灭。难怪胡兰成起初读到张爱玲的文字也惊得直起了身子,而后又展开了一段孽缘。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继母是民国总理的女儿,汪伪政府要员胡兰成的女人,中国文坛之中的异数才女。单拿出一个身份已够惊人,偏偏压在一个女人身上,翻读《城市地图》,几经周折,有阔气的旧宅,有逼仄的公寓,淳子把张爱玲的一生一丝一缕地理顺,构成一幅张在上海生活的蓝图,其中似乎少有欢乐,看到读者抑郁。张爱玲遇到胡兰成,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于是她写道“遇到你,我把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心却是欢喜的,并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乱世不了情,胡兰成逃到这里。危难之中,一样的偷闲窃香。张爱玲辗转来探望,竟只能以表妹相称。大冷的冬天里,坐在柴房泥地的小凳子上,看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依偎在一起。与胡兰成的关系中,张爱玲是有些受虐倾向的,越伤痛便越深爱,这样的心理,在《色,戒》之中也体会得到——女人爱上一个男人是从不计较的,不计得失,顾不得他的人格品质。王佳芝和张爱玲一样,都把自己放低,为爱深埋,最后也都得不到。王佳芝丧了命,张爱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鼠,臭名昭著。胡兰成初遇张爱玲时,她才23岁,胡已经38岁,那时张爱玲刚写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成了上海文坛的红人,胡兰成撩拨她的心,同她坠入了爱河。恋父,与母亲的疏离,张爱玲的人生因这两件事改变了,她不尽人情世理的冷酷,伤透了母亲的心,也断了自己的后路,之后总爱上比自己年长的男人。张爱玲是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孤独的死去,周遭没了一个至亲,去往美国前,与照顾自己多年的姑姑约定老死不相往来,在纽约嫁了个60岁的老人,后又独自搬到洛杉矶,写完了《同学少年都不贱》和《小团圆》后绝食自杀。照片上的她,总是眼眉斜目,极其孤高,她用她的自怜自艾,冷酷寡绝写了自己的一生,在文坛上开出一朵刺目的毒花。
  •     因为深爱着张爱玲,他走过了张爱玲所有居住和往来的地方,借用了许多张爱玲的文章,算是为张爱玲的一生做一个梳理,不同于写传,只是路过一次,走过一遍。真正的张迷可能读来无味,不是张迷的人可能读来又不知所谓,有点牵强。

精彩短评 (总计94条)

  •     纪念一下第一本付费购买的电子书,仅此而已。
  •     虽非学术研究著作,倒也是用了做学问的认真来做的。作者如今也称得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对于张迷们来说,应该是不容错过的吧。
  •     张爱玲知恩图报,用她的文字让这个城市不朽。
  •     终于等到这书也半价了,买了三张上海老地图,搭着一起看。
  •     支持!当当的输不错~~~~支持
  •     忽然发现读过这书(页面显示)的都是我友邻。。。当时和我同学一个一个的地方对照着走。。。。不过。。那人兴趣比我大
  •     “张迷”啊。很想以后去张生活过的地方看看
  •     走过你来时的路。
  •     这种随笔性质的东西就不要期待什么学术价值了。
  •     两星给她去上海考究过有张爱玲回忆的地点,给这次上海行的筹划带来诸多便利,但除此之外,都是些瞎话,态度极其恶劣,很多内容有明显的错误,还写张爱玲自杀而死,还有说色,戒的原型是郑苹如,宋先生解释过的,还有一处与网上一篇博客雷同,不知谁抄袭了谁,实在差劲。
  •     是悠闲的不错读物!书的质量也好!
  •     有温州。
  •     这本比后期她出的那本更吸引我.
  •     一种走进张爱玲的感觉
  •     体系很清晰。淳子写张爱玲的笔触还是比较克制的。
  •     需“看张”,更需借他人“看张”,《百家讲坛》后,随淳子从文字再行一途。
  •     很早就听说有这本书,不过现在才找来看。从前一直以为自己很喜欢张爱玲,看了淳子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张迷,我嘛!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看过她书的读者之一罢了。跟着淳子游走于张爱玲生活过的我们熟悉的城市,那一刻仿佛离她又近了一步,并且决心重看「小团圆」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初看时不知所谓也就囫囵吞枣,这次在淳子近一步的介绍下,应该可以明白更多。如果你也是张迷,那就跟着淳子去上海的每一片角落找找那个熟悉的背影吧!
  •     喜欢张爱玲而看
  •     不是特别喜欢,希望别惹张迷吧
  •       在《小团圆》刚出版的时候,买了一本。三联书店白皮封面。张在修改这本书的时候服毒自尽。
      隔着遥远的时光废墟,我似乎又看到她那双睥睨人世间的眼睛。带着三分孤独,七分漠然的,睥睨这人世间。
      痴痴呆呆的出神,心也跟着悲凉起来
      
      全书讲的都是地点,乍看之下很单涩,其实不然。淳子是随着《小团圆》的脚步,走访她待过的地方。《小》里面的对白,情节都被一一的,与现实融合。她讲一个真实的张的生活,像一幅画卷,为你徐徐展开。
      他说:“我看着看着,不知怎么就流了泪”他说“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牵不到张爱玲的手了”
      
      有些人的文字,可以令你感动;有些人的文字,会让你忍不住模仿;淳子的文字,却让我在看到时候,不断的产生一种羞愧感。就好像是那条因涨水而自大的河,见到汪洋一样---“见笑于大方之家”
      
      淳子就是用这样的文字,带着我们,缓缓倒带时光,再一次握住张爱玲的手。
      
      这是完整的张,她的偏执、顽固、小小的自私、傻傻的无知、不通人情....就像林黛玉像宝玉,也许对于世俗的我们,
      她有很多缺点。让我们羞愧的缺点。
      淳子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张爱玲。那株清贞冷艳傲立的牡丹,那落寞的妙曼红颜。
  •     熟读张爱玲的人写东西应该不差
  •     是淳子的最后一章节的内容吧!上次讲座坐在门口8折售书的不知道是不是你。
  •     生之悲凉,爱之艰难
  •     文字很精彩。
  •       曾经从图书馆里阴差阳错地看到了这本书,只是信手翻了下,纸张非常好,图片也很棒.没有借.
      过了一段时间再想起来,觉得还是要读这本书的,便急忙在书架堆中去搜索了好几次,总算找到.
      是一字一句读下的,淳子自己也是一个绝对的张迷,所以对张的很多感触都源于自身对张由来已久的.句子十分的美,又不乏考证.书中谈到去美丽园一百余次时也让人惊讶不已.可见作者苦心对书亦是对张.总是让人想到:因为是女子.所以去看一下也是好的.
      只是,书中强调了张的际遇是由于恋父情结,我以为不够全面,诚然这是一个重要契因,但太过狭隘,我认为这正是因为笔者太过钟情这个作家的缘故,反倒受此限制.文美处因此,文漏处亦因此.
      纯为个人意见,如若偏激,请见谅.
  •     除了个别段落矫情,其实脉络是清晰的,小格局的一本不错的书
  •     应该是一本不错的书。买于想去爱玲故居之前。
  •     是因为想很好地了解张爱玲才买的书。书还没仔细阅读,不过封面和里面的排版等本人很喜欢,只是该书在寄来时没有很好地包装,致使书被折了一个角,有点遗憾……不过重在里面的内容!
  •       上海是个绝无仅有的城市,华丽却不理性,以它的一切为荣却不能以任何来概括。但我却一直有着隐隐的一种意识,这是个属于女人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女人精致优雅,有着的却是说不尽的隐忍与神秘,这个城市所有故事的中心都在于女人,无论是张爱玲,还是周旋。
      
      对于张爱玲,她的故事早已被人说尽,她的家,她的爱,她的梦,她的死,赤裸裸的,她陈尸于这个繁华而寂寥的世界。
      
      关于《在这里》是不是对这个女子的又一次伤害。敬她,怜她的人太多太多,但偏偏没有一人是爱她的,即使爱了她也是没能将爱给予她。
      
      《在这里》自称张爱玲的城市地图,有的却仅仅是过于鲜明的繁华后的落寞。和所有关于她的故事一样,在这里,艳丽似乎不适合这个女子,但那种绚烂而浓厚的感觉却让我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清冷绝傲却有不可抹去的娇艳,貌似花蕊却无法说出究竟是何品种。
      
      作者淳子,上海籍女作家,据说由于跟随《红玫瑰和白玫瑰》剧组,追随张爱玲的印迹,随之发现她的作品竟是一部自我扩充的城市地图,于是自成一家,写了这本《在这里》。
      
      这本书选取了张爱玲成长过程中所生活过的系列地点以及其作品中出现过的一些古老的地址配以照片,不可否认整本书是精致的,典雅的精致,貌似那个女子,华丽精致却依旧称得上人淡如菊。
      
      看得出淳子对于张爱玲该是了解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了,书里对张爱玲的生平所历经的一些事,包括她与胡兰成那疯狂而班驳的爱,甚至于她作品中所出现的语句,淳子都通过她的途径以那些沉默的旧房子来作她自己的解读。没有好或不好,更谈不上对或不对,斯人已去,世上依旧存在的一切即使与她有关也不过是人们自娱自乐或者是自我安慰的方式。
      
      向来鄙视所有解读张爱玲的书,那是一个我遥不可及的女子,所有的一切关于她的美好与不幸都仅仅是我们的臆想,对于那些莫名其妙的书,我咬牙切齿。注意到这本书确是因为张爱玲但买下它,更多的是被里面那些与张爱玲有关的一切所吸引。那些房子,华丽而寂寞。当年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在这些房子上全都写着,清清楚楚每一个字。但华丽的房子终究依然会老去,老的摇摇欲坠,老得力不从心。淳子很聪明,她不读不解,她说,一个房子,一个故事,说的是张爱玲,没有然后强烈的感情,要说有,那是怜,她毕竟不是史家,对于那样一个女子,怜才是最难以抑制的,淳子也棋差一着,或者她根本就没想过抑制。
      
      不是刻意谈到这爱与不爱,但这对于张爱玲,对与淳子,对于这本书,对于我,都是一种必须,对于上海,想来是有爱的,但我不知道张爱玲是恨多一些还是爱多一些。圣玛利亚女中里她那没有声音的花季,那样一座神秘的教会学校如今是以张爱玲为傲的,但它留给张爱玲的却只有最爱的叉烧炒饭和温莎公爵。淳子说那是童话里才会出现的城堡,但我看到的只是满墙的爬山虎,这一定是摄影师的故意,我坚定的认为。
      
      之后是与胡兰成相遇的美丽园,张爱玲的恋父情结牺牲掉的却是她的双翼。淳子是爱的,她还是掩饰不住,但爱的是张爱玲,还是这些美丽的老房子,还是她所写出的关于张爱玲那些近似传说的故事,还是这本她倾入心血的书。
      
      貌似这样的一本书是不需要什么才华或能力,要的只是对张爱玲的感情,但张迷那么多,淳子却只有一个,那些“张学”研究者断是没有那份细腻与平静的。那些过于鲜明的繁华后的落寞并非故意,而是这个人和这个城市的一段邂逅,谁都无可奈何。没有生命,没有青春,没有爱情,《在这里》的这个女子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与这个城市唇齿想依,无法评述,只能倾听,接纳。
      
      闭上眼,满眼的老房子,寂寞的散落在灯红酒绿的世界,淳子,她给的是一个再次去到上海的理由。
      
      
      
  •     淳子的叙述,张爱玲的小说,以及自己的前尘往事都杂糅在一起,彼此纠缠,让这本书显得很特别。
  •     好作家都有复杂故事,恋父情结也是故事。
  •     怎么都能出书啊
  •     全书最让我感慨的竟然是陈子善老师的序……不过主流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地图的重视程度近些年呈上升趋势,所以像作家淳子这样完全以个人体悟(虽然其文笔也并不高明)探访、追寻作家生前足迹并进而勾勒出整个城市地理空间内的文化图景的努力就不应该是孤零零的存在,而应当成为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研究方式。作者虽有资料查考及实地走访之功,但却不能进一步转化为耐读的严谨缜密却又生动有趣的学术文章,这固是其缺乏训练所致,然实在可惜。
  •     随你走完孤独的一生。
  •     99页胡兰成照片为啥配的是钱钟书…
  •     作者就是把别人说过的话再拿出来说一遍。一百篇写张爱玲的文,也比不上她自己的文。
  •        五月拿到《张爱玲城市地图》,淳子的文字韵味独特,使人停不住阅读。品味之间想起最初接触张的小说,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和《色,戒》,彼时的惊艳涌上心头,好似一团幽幽鬼火,在心里头忽暗忽明,怎都浇不灭。难怪胡兰成起初读到张爱玲的文字也惊得直起了身子,而后又展开了一段孽缘。
       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继母是民国总理的女儿,汪伪政府要员胡兰成的女人,中国文坛之中的异数才女。单拿出一个身份已够惊人,偏偏压在一个女人身上,翻读《城市地图》,几经周折,有阔气的旧宅,有逼仄的公寓,淳子把张爱玲的一生一丝一缕地理顺,构成一幅张在上海生活的蓝图,其中似乎少有欢乐,看到读者抑郁。
       张爱玲遇到胡兰成,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于是她写道“遇到你,我把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心却是欢喜的,并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乱世不了情,胡兰成逃到这里。危难之中,一样的偷闲窃香。张爱玲辗转来探望,竟只能以表妹相称。大冷的冬天里,坐在柴房泥地的小凳子上,看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依偎在一起。
       与胡兰成的关系中,张爱玲是有些受虐倾向的,越伤痛便越深爱,这样的心理,在《色,戒》之中也体会得到——女人爱上一个男人是从不计较的,不计得失,顾不得他的人格品质。王佳芝和张爱玲一样,都把自己放低,为爱深埋,最后也都得不到。王佳芝丧了命,张爱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鼠,臭名昭著。胡兰成初遇张爱玲时,她才23岁,胡已经38岁,那时张爱玲刚写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成了上海文坛的红人,胡兰成撩拨她的心,同她坠入了爱河。
       恋父,与母亲的疏离,张爱玲的人生因这两件事改变了,她不尽人情世理的冷酷,伤透了母亲的心,也断了自己的后路,之后总爱上比自己年长的男人。
       张爱玲是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孤独的死去,周遭没了一个至亲,去往美国前,与照顾自己多年的姑姑约定老死不相往来,在纽约嫁了个60岁的老人,后又独自搬到洛杉矶,写完了《同学少年都不贱》和《小团圆》后绝食自杀。
       照片上的她,总是眼眉斜目,极其孤高,她用她的自怜自艾,冷酷寡绝写了自己的一生,在文坛上开出一朵刺目的毒花。
  •     下次去上海的时候在飞机上看看.....
  •     还是第一版的,真好
  •     08年艺考。在上戏报完名后,在周围闲逛,小雨。走累了,随处一停,抬头见“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几个字,眼泪差点掉下来。完全没有准备,会这样毫无征兆的遇见女神的故居,对还未考试的我来说如同命运的神谕。读完书,决定去把剩下的几处与张爱玲有关的老房子看看。终有一天,我们再也牵不到张爱玲的手了。
  •     大约是高二时读过的书。有一些片段印象深刻的。
  •     看的是豆读电子版,最后一句写“胡兰成子回忆父亲带回来登了离婚的报纸,放在桌上”,然后就这么没了,怎么就这么没了??
  •     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自己对于张爱玲的主观感受,个人觉得可以阅读但是学术性不强。
  •     她未必恋父吧,她之喜欢年长的男性,跟她心智早熟早慧并且极度缺乏安全感有关.
  •     worthy!
  •        淳子说:“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解释的。是要靠了人生的阅历来感觉的。”
      
      ——以我的年龄和经历还谈不上有什么人生阅历,但却也是觉得深有同感,就好像有些事情问得太多,说的太多反而不好。
      
       淳子说:“失去的将永远失去,我们只有哀悼。”
      
      ——我在想“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崩落更难收。”有些时候既然失去了就彻底的学着去忘却吧!何必去哀悼而徒增伤感呢?要珍惜拥有着的美好时光,淡化经历着的烦恼哀愁。
      
       淳子说:“喜欢上文字的女人,迟早要被会玩文字的男人把身体拐走的。比如张爱玲与胡兰成。”
      
      ——直都不敢去想像,当胡兰成将张爱玲遗弃的时候,张爱玲所承受的是怎样的不堪啊!她对这一段感情是绝口不提的,是后悔多些还是很更多些?亦或是不恨不悔只当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淳子说:“时间一长,和自己的伤口发生了感情,创伤代表了他们的整个的个性,碍于环境,碍于自己的自怜自虐,始终不肯跨越这一步,被迫与自愿就这样交替下去了。”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也让我恍然了悟一个道理:或许有时候,把自己看轻才是更好的爱自己。人生于世难免与受到外界的伤害,我们谁也做不到是个绝缘体,但我们至少可也做到,别为了自己对自己的怜爱而伤害到自己。
      
       淳子说:“当她(张爱玲)最终明白人性的深渊和忍受的底线之后,已经是覆水难受了。”
      
      ——注定她(张爱玲)的人生是一场让人回味无穷的悲剧。梁衡说:“一个人一生的悲剧是后人的财富。”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这些我都从张爱玲的身上看到了。
      
       淳子说:“生命痛苦的本质弥散出蚀骨的魅力,它以一种寂静主义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本身透彻骨髓的悲剧感。销魂的能力基于对生命悲哀的感受力。”
      
      ——生命的本质的痛苦可以让人变得很无奈,人不可以对这些看的太透彻的,要适可而止,才不至于陷于苦境。
      
      
      
      
      
      
      
       幸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这是我看完淳子的这本《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之后的一种感触。
      
       我承认:少年不识愁滋味。虽然我做不到……
      
       我已明白人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与迫不得已。
      
       也许正如哲人说的:幸福,就是有良好理由的痛苦;幸福生活,就是有真正值得体验的烦恼与忧虑的生活。
      
       我希望这样的一句话能用在张爱玲身上就好了,至少能减轻些我在对她有所了解后的凄楚之情,但我深知,若以此理解此言便与哲人的愿意南辕北辙了。
      
       虽然我不是宿命论者,但我在想:大概有的东西是天定的,所以不该抱怨也不必抱怨些什么。
      
      2007-07-17
      
      
  •     沒有讀過張愛玲的文集 卻又在上海的時候 這本書就是向导
  •     比较实用...
  •     很多地方已经沧海桑田,不知还能否寻到足迹呢
  •       
      
      我是张爱玲的迟到者。
      1978年读大学中文系,书单里没有张爱玲。那时候,沈从文刚刚复出水面。
      1987年,偶得《倾城之恋》小说,感觉是震撼,是瞠目结舌,是猝不及防的被俘获。难怪胡兰成第一次读到张爱玲的文章,不觉身子坐直起来。
      从此,我把自己做成了一张申请表格。
      1990年,申请去香港。那时,内地人去香港需要境外担保,政治审查,很不容易。
      表哥陪我去香港大学,只为了看看,临走,在校门口的小店里买了纪念品。
      1993年,随《红玫瑰和白玫瑰》电影剧组进入常德公寓。张爱玲在那里成名灿烂。
      长江公寓,她在那里写了《十八春》和《小艾》后,去了香港。与姑姑的一声再见便成了永远。
      著名配音艺术家刘广宁说,《十八春》在《亦报》上连载,她每天剪下来收藏。那时她只有十五岁。
      1995年夏天,申请去美国。拒签。秋天,听到张爱玲去世的消息。那天我正在新加坡丽地呼声广播电台播音。
      我住在新加坡碧山区,楼下有一个小书店。下班后,排挡里一份生蚝炒萝卜糕,一杯咖啡,然后去书店看书。
      这个书店的店规是,可以买也可以借。买别人读过的书可以有折扣。被阅读次数越多,折扣越大。1995年9月15日,我在这个书店买了张爱玲翻译的《爱默生选集》,7元新加坡币。
      四天后,张爱玲的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
      1996年春节,转道去香港。
      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带我游车河。
      许子东道:“正在筹备一个张爱玲作品研讨会,苏童、王安忆都会来。”
      第二天,在香港轩尼斯道上的一家书店二楼,买了《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是1979年版的,港币12元。因是旧书,打了八折。
      拿了书去浅水湾,一杯咖啡,磨蹭了一个下午。张爱玲小说里的人儿在眼前晃来晃去,都是活生生的。
      1997年回到上海,开始申请采访与张爱玲相关的人。
      采访老电影人沈寂,当年沈寂与桑弧(《小团圆》里的燕山)一同去张爱玲的家拿剧本。
      约请采访桑弧。时桑弧病重。等,等到的是死讯。他曾经接待过张爱玲的客厅也拆掉了。
      采访柯灵(《小团圆》里的苟桦)的夫人陈国容。柯夫人说,等她出院,她有一些资料可以给我。柯夫人在医院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过世。
      采访张爱玲在圣玛丽娅女中的同学。
      采访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编辑。
      采访张爱玲的邻居、画家孙良。
      采访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小团圆》里的秀男。
      采访胡兰成的儿子胡纪元。
      采访三十年代的上海才子周劭(字黎庵),他是了解胡兰成与张爱玲的人,直到五十年代,他还在国际饭店旋转门遇见胡兰成。兜兜转转,不得要领,当然也是不急,以为有的是时间,最后还是错过了。
      张爱玲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研究她,成了我生活的重点。
      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一个小镇。山脚下是黑海,中世纪的灯塔,罗马人留下来的城堡,    
       雨一直下着。我躺在酒店的床上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人奥罕•帕慕克的《伊士坦布尔》。帕慕克在对故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帕慕克曾说,他的成长经历了从一个传统土耳其家庭环境到一个更加西方化的生活模式的转变。他1979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描述了这一转变历程。
      从李鸿章在上海兴办洋务运动始,繁衍至张爱玲,整整四代人的家族历史,是一部上海开埠的历史,是中国第一次近代文明的历史。与帕慕克一样,张爱玲用小说表现了一个中国封建传统官宦大家族进入都市文明的无情律法渐进的历程。
        在一个酒吧里认识了的教师买买提。那天,他从皮包里拿出海明威的小说《非洲青山》。于是我们谈论海明威的双筒猎枪,还有他的非洲,他的古巴。海明威的小说都生发于他所在的特定地域。
      临别,买买提把《非洲青山》送给了我。这是他在伦敦念书的时候买的,平装本,Granada出本社出版,95个便士,版画风格的插图,有繁华鬓影的英伦暗香飘过。
      洗土耳其浴时,书落在水里,失去了前34页。可惜的不行。去伦敦,想照式照样再买一本,没有遂愿,于是买了狄根司的《双城记》。是新月派才子喜欢的咖啡皮封面烫金的那种。
      总是这样,在陌生的城里,寻找熟悉的作家。
      2000年,巴黎。寻找乔伊斯的踪迹。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用了9年时间写了小说《尤利西斯》。离经叛道,无人出版。1920年,他来到巴黎碰运气。也是穷,住在一间寒酸的旅店里。苦度到了1922年,据说那天是他的四十岁生日。但他没有钱到街角去为自己买一杯咖啡。信差来了,送了一个邮包。邮包上是一个女人的字迹。那是他的初版《尤利西斯》。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出版。
      乔伊斯通过小说里的推销商布鲁姆的一天,描述了都柏林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他说:“我要为都柏林画一幅如此完整的画卷,万一哪一天都柏林从地球上突然消失了,人们可以根据我的书重新建造一个都柏林来。”
      黄昏里,一路小跑,赶到雨果故居,坐在雨果卧室的地毯上,良久良久。
      雨果的文字,巴尔扎克的文字,与巴黎构成了不可撼动的关系。
      走在普鲁斯特笔下的小广场上,忽然觉悟出了文学与城市的关系。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决定写一本书,有关张爱玲与城市的书,有关文学史悬念的书,有关一桩情感悬念的书——《张爱玲地图》。一种原本已经酝酿太久的激动横扫体内,我终于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出路。
      我开始重新申请。
      申请进入张爱玲的人生,张爱玲的内心历程,张爱玲所在的城。
      语言永远是真正的重点。
      事情就这样开始了。
      继续寻找,梳理,阅读,采访,收集原本书籍,敲击电脑-------有探宝的感觉,侦探的感觉------
      期间,我不断的说服一些人,把张爱玲的遗物买下来,在上海,在她降临的房子里,做一个纪念馆。不过,很少有人理会我。
      画家陈丹青在回忆上海石库门时说,即使在文革中,青年人仍会在窄小的弄堂里,厨房的后门口,细声细语的用上海话争辩法国人与苏联人的艺术优劣-------民国一代的留欧前辈在客厅里偷偷的教子女后者邻居家的孩子读英语,读法语,偷偷的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钢琴已经被拖走了,拉上窗帘,听贝多芬,或者肖邦,那种神情,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这就是上海,它成全了很多人,包括张爱玲。
      张爱玲知恩图报,用她的文字让这个城市不朽。
      张爱玲的好,在于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同时熟悉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从而扩大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根基和表现力。 张爱玲是第一个使用西方小说技巧、中国文学传统,自觉的写出了都市人性的变异的女性作家,黑暗的或者幽微的,不可抗拒或者无可奈何的。冰心、萧红、丁玲、沈从文、郁达夫、施蛰存、穆时英、林语堂等,都没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1955年以后,张爱玲独居在美国,四十多年域外生活,书写的依然是上海。
      《色戒》,《半生缘》,《对照记》,《同学少年都不贱》,把很多人都吓了一跳的《小团圆》----。尤其是《小团圆》,是张爱玲自身的一部历史,她用极端的黑色笔触写出了自己在这个城里的呼吸、思想、感情、婚姻、创伤、冷漠、自私、变故、荒凉、长年的无声的挣扎,包括良心的、道德的、生存的挣扎,有一种近似残酷的苍凉的凌厉的不可一世的暴力美。
      晚年的张爱玲,有维多利亚时代女人对待空间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将自己放逐到不受约束的辽阔空间,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关闭自己的空间,退缩到一间屋子里,一个罐子里。客人到了她的门口,她也不见,广场综合症与幽闭恐惧症缠绕攀爬在她的神经洞穴里。然而她说,上海人还是可以见见的。
      外地朋友来,问:“哪里可以玩玩?”
      我总是:“想不想去看看她住过的地方?”
      因为我确信,她的灵魂还驻守在里面。
      
      
      
  •     《张爱玲城市地图》是作者淳子的寻愁之旅。
  •     淳子写的东西还是靠谱。对老上海的蛛丝马迹掌握的也准。
  •     这本书 我还没看噶 但我很喜欢书的封面噶
  •     当时去上海前买了这本书,以为可以按照这条路走一下,找寻一些她以前停留的痕迹。但结果发现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 早晚还要再去一次,看一次当年她笔下的东方小巴黎
  •       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读这本书,漫不经心的,两个小时的光阴,薄薄的一本.厌倦了数字的世界,跳出来,透口气,信手的拾起这样一本小书.
      
      总是在炎热的夏天读张爱玲的文字,一直觉得是不合时宜的事情.无法定义,不知道她的文字到底属于哪个季节.如今,秋高气爽的天气,读着关于张爱玲的文字.一个遥远的上海女子的轮廓慢慢变的清晰.
      
      她站在那些老房子的阴影处,纤细而婀娜.没有言语也没有笑.
      
      这个痴心的女子,这个病态的女子,如同那些老房子的名字一样即华丽又飘渺.
      
      女人一爱起来就傻了.特别是像张爱玲这样的女子.不仅是傻,而且是"疯".
      
      上海这个城市布满着她的足迹,我用两个小时踏过她的足迹.她生长着,蔓延着的却是忧伤.贵族的忧伤.抹不去,剪不断,伴随着岁月和文字.
      
      上海,于我,不过是一座城市,停留在那些缤纷的图片和妖艳的文字中.于张爱玲还有作者淳子,也许是一段情,一个回忆,忘不了的,华丽而深邃.
      
      我想,也许是明年的夏天,我会去上海,一个人.坐在一个临街的咖啡馆里透过大玻璃窗以一个过客的身份观察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女人,想象着张爱玲忘不掉的飞达咖啡馆和绝顶的香肠卷...
      
  •       我兜兜转转,就只喜欢那么几个人;反反复复,就沉迷于那么几本书。
      圈子是窄了些,思想也未见得深多少,可仍旧这样翻来覆去地嚼,嚼到烂熟也无厌烦。
      
      张爱玲便是其中一个。
      
      半生缘(十八春)
      
      这部电影在电视上看过好多遍,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最近的一次似乎是感叹梅艳芳罕见示人的女人味。可是我从没想到要将曼桢的囚禁与张爱玲的幽闭联系起来,是淳子提醒了我。童年的囚禁真是影响了她一生一世的。
      
      杨易白
      
      我高一的语文老师,刚刚毕业,人长得娇小漂亮,班里所有的男生都喜欢,松哥也常托她带申江服务导报来学校。真正开始读张爱玲还是因为她布置的课外阅读。那时的景象很有趣,全班人手一本张爱玲,女生也就罢了,男生也整日捧着她的书,被别班的男生笑。
      现在真要感谢她,领我入了张爱玲的世界。
      
      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是我看过的她的第一本书,也是唯一的一本。我看过的书真少得可怜。经典的开头我就不引述了,地球人都知道吧。
      
      霸王别姬
      
      又要感谢杨易白了,是她在语文课上让我们看霸王别姬,后来我又找了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来看,因为音乐课上需要排一出话剧……这样一回忆又牵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比如和同桌一起制作短剑道具。就像淳子说的一段历史牵出另一段历史,一个地方牵出另一个地方,一个故事牵出另一个故事,因此才有了这本张爱玲地图。
      
      红楼梦魇
      
      想看还未看的书。要迷恋一个作家已不易,要更迷恋她写作的对象更是不易了。除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大概就只这本红楼梦魇了。
      
      最后说说淳子。听着她的声音,北方的清脆口音,原来是播音员出身。关于她说张爱玲的恋父情结,道理是有一点的,张爱玲和苏青曾讨论过男女宜相差的岁数,苏青说5-10岁,张爱玲说至少10岁以上,而且她也是这么实践的,她认为女人该天真些,男人则该多经历些。淳子真是很爱张的,她着了张爱玲的魔,有些言语仿佛被附身了,就像日益的思念让分开的恋人渐渐变成了对方。
      
      “我之追寻张爱玲,比如一场单恋,纠缠痴癫,不弃不离,地老天荒,随了她的步子,竟是没有回头地走去。又比如探宝者,轻微的蛛丝马迹,亦如至宝,惊喜不及,拿起电话与朋友分享。那一头,朋友淡然,语气间只是敷衍而已。蓦然醒转,知道自己已经陷得太深。”
  •     一个女人一座城市,淳子笔下的爱玲地图,是这个城市的灵魂
  •     日益的思念让分开的恋人渐渐变成了对方。
    喜欢这句话。
  •     读过而已,无感。
  •     工作的关系,每周都会接待到有人来查某某历史名人的遗迹,初见这本书的时候,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作者对张爱玲的深厚情感,可越往后读越觉得若这本书是一面镜子,那镜子里是张爱玲,镜子外恐怕是作者自己,多少有些借张爱玲而顾影自怜的味道。
  •     内容挺好。图片较小,不是彩印的。
  •        读这书,本就是抱着消闲的心,所以时而听听耳机里歌曲的词,时而瞥几眼在旁边打游戏的男友,倒也是读了进去。两个晚上就读完了。
       纽约的夏天很热,再热,也热不过上海。
       上海仲夏,走在路上,能看见阵阵热浪从马路的那边升起,整个地面都像都要蒸发了,高楼行人树木都在浪中扭动,白亮亮的水泥地面,晃得人头昏眼花。那时候,树上还有永不疲倦的鸣蝉放声高唱。碰上这情景,什么小阳伞,太阳帽,防晒霜,冷毛巾都是要失去效力的。才走几步就浑身粘腻,恨不得躲回家里吃冰镇西瓜,有着冷气的商场和地铁,也成了消暑胜地。
       我在空调间里读着淳子的书,开始怀念上海,连难耐的酷暑一起怀念起来。我总觉得,张爱玲和上海就像月季和铸花的铁门,枝枝蔓蔓纠缠在一起,注定永远牵扯不清。淳子也是。她觉得张爱玲和上海息息相关,她沿着张爱玲的创作轨迹,用文字和照片写一本张爱玲城市地图,文艺清新到不行。
       这书有点像一张旅行车票,终点站上海,在人声鼎沸的街道一路走去,兜兜转转,不停探寻,找寻时光的痕迹。淳子像个导游,她说:“这个楼,张爱玲是曾经住过的。诺,她就是在这里遇到的胡兰成。对了,那个时候,她是这样子的。。。”
       初识张爱玲不过是知道那几句:“遇到他, 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生命是一裘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后来,我把张爱玲和王安忆一起读了,两个小姐的书,都很喜欢。
       看小说的时候,作者总是隐隐约约,单薄地像是封面上地那个名字。读完淳子的书,张爱玲骨血分明起来,忽然有点想把她的小说都找出来,从头到底好好再读一遍。
       然后,启程回一次上海,带着回忆穿行。
      
  •       张爱玲,这个漂泊一生的女人,你很难用一个时代的标签去限定她,她不属于满清,不属于共和国,甚至不属于民国,可她,属于——上海,就像一处精致优雅的石库门老宅一样,属于上海。反过来说,其实,象张爱玲这样真正属于上海的人或物,并不多。
      上海,是一块接风气之先的地方,曾出过许许多多的贵妇名媛,也不乏某某大王的千金小姐,可这里,从不曾有过一位公主,但我一直从心底里认为:张爱玲,就是上海的公主,唯一的,永远的,真正的。
  •     我更喜欢她那本《张爱玲地图》
  •     长的人生里,起初的不经意,起初的热闹与繁荣,却也是可以略去的,且彻底的没有一点子碎屑。
  •     首先书的纸质还是非常不错的~一直很喜欢张爱玲,在百家讲坛看到淳子介绍张爱玲的书籍,终于买到了。很详细,还有图片的介绍。
  •     偶尔拿来无事的时候翻阅一下还是不错的,因为身在这个城市,所以很多地方读来会有一种切身的亲切感
  •     2011年,邮局读物。
  •     一个女人与一座城市的邂逅
  •     这本城市地图把张爱玲的人生和她的作品串联起来,让她的故事与她的人生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每次经过这些地方,都会驻足停留一会儿。
  •     阅毕,打算与朋友们边逛张爱玲去过的地儿,边读她的书。了解她性格里也有缺失,但还是爱她。
  •     帮同事买的,但是个人觉得,张爱玲的书,用评价吗????她的句子飘在漫天下,人所共知,任何所谓的“评”,都是多余吧,喜不喜欢,自在人心。。。。
  •     看的是第一版本,豆瓣尚无。写作方式与编排新颖,文字清爽,惜有错别字,编辑太不小心。也想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的城市地图
  •     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 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 外面风雨琳琅 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     恩 谢谢围观!
  •     老建筑里的老故事。旧时光中的旧人旧情。建筑的灵魂在于承载。老建筑更甚。
  •     淳子实在是我认为不太懂如何能称为作家的作家。不过倒因为此书去了常德公寓下面看看。
  •     写字的人都不幸福,情话都出于伤心人。
  •     翻出来看看张爱玲都呆过哪些地方,这两天去看看
  •     好想做一期张爱玲的节目,看完我以为自己也有恋父情结,我觉得女儿们都有,只是不一样的环境,情结的萌芽生长得也不一样
  •     不過就是個俗人,也能被寫的這麼清高
  •     关于爱玲的一切都凄美亮丽。
  •     模仿张氏文笔,看得一身尴尬。。
  •     不是有颗八卦的心,不会看。多数内容是摘抄吧,感觉。至少看过余斌那本张爱玲传和张爱玲小团圆的人可以负责任地说,本书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熟悉的。 作者自己写的只言片语倒确实很有张爱玲风味。
  •     去上海时特意去了常德公寓,在公寓旁边的书店买的这本书,算是纪念吧。
  •     帮同学买的、包装有点问题、书脚折了
  •     人在上海,很喜欢张爱玲,所以对她和上海有关的东西都比较关注。这本书的文采还可以,语言比较精炼,有情感在里面。
  •     童年家庭关系的影响,恋父情结与胡的关系,注定了张颠沛流离又孤独悲怆的一生。想到一句话,恋爱的感觉,无非是想重温童年的美好,或修正童年时的错误。出名要趁早,张是说了,也做到了。这本书的文字好优美。
  •     莫名就很想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套在她身上,看到后面的心理分析,觉得,作者还是心疼伊的~
  •     图书馆看的
  •     正如伦敦属于狄更斯,巴黎属于雨果和巴尔扎克,还有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和乔伊斯的都柏林,上海是张爱玲的。就像淳子说的,张爱玲用文字让这个城市昔日的辉煌不朽,她用自己苍凉的笔触报答了这个她心心念念、爱了一辈子的地方。
  •     en,喜欢成熟的男子,是因为他确实比同龄的更睿智,迷人,体贴,懂得珍惜,遇到了也就是遇到了
    btw,可惜胡兰成是一个不懂珍惜的老而不死的家伙。
  •     她的思维超越了她所处在的年龄
    因为经历了同龄人无法经历的,
    也望能找到一个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男人
    因此,喜欢上一个大自己20,30多的男人也不为过.
    成熟的男人带了一种沧桑感,
    且那男人味道并不是因为雪茄,胡子,红酒所带来的,
  •     忘记是不是买的这一版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