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
ISBN:9787309040906
作者:夏衍
页数:200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夏衍先生介绍电影剧本写作常识的入门性读物,内容涉及人物、结构、对话、艺术技巧等诸多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作者结合多年的电影工作经验,参考大量中外优秀影片案例,使本书生动、丰富而又极具可操作性,既可供影视专业人员作为教材学习,又可供影视爱好者及写作者参考。

书籍目录

序…………………………………………欧阳予倩
前言
电影的“第一本”
政治气氛和时代脉搏
人物出场
结构
脉络和“针线”
蒙太奇
对话
艺术性,技巧
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
琐谈改编
后记

内容概要

夏衍( 1900- 1995),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理论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春蚕》,话剧剧本《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曾将鲁迅小说《祝福》、茅盾小说《林家铺子》改编成电影剧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欧阳予倩  有些写得不得法的话剧和电影,看上去别别扭扭,有的甚至于不容易看懂。这可能由于剧作者思路不清,也可能忽略了编剧必须注意的规律。我曾经想过:是否应当写一点编剧入门一  类的东西?朋友们有的认为用不着,理由是:内容决定形式,恐怕搞了些条文反而会使创作受到限制;有的认为作为创作经验谈一谈很有必要,但恐怕会被看作单纯技术观点。有位同志说:写编剧的常识也要有马列主义,所以不主张随便写。但是我仍认为只要写得好,对初学者会有很大帮助。写剧本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并不神秘,但有行家领着跨过一条门槛,就可免得在摸索中走许多弯路。夏衍同志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一书,我读了非常高兴。这是理论,但这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这是言识,但他把有关编剧的一些道理阐明得非常透彻而扼要。他习鲜明生动的文字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说明问题。尤其可贵的是所举的许多例子都具体而十分恰切,使人易于理解。  作者一开始就谈到创作的目的性:为什么写电影剧本?为谁写电影剧本?总的说就是要以电影艺术为人民服务。可是每一部片子或者每一个戏都有它的创作目的。没有目的的影片或戏是不成立的。目的性含糊,就不是一部好片子。我们的艺术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所以写剧本必须政治挂帅。夏衍同志接着就说:“政治挂了帅,业务就得跟上去。”业务如果不跟上,拿什么为政治服务?所以说:“政治与业务,思想性与艺术性应该统一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何把政治与业务、思想与艺术统一起来,使我们又红又专,正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其次,他着重谈了写剧本的群众观点。他主张首先必须要群众看得懂,再就要让群众高兴看。看不懂固然不行,看得懂而群众不喜闻不乐见,那也就无从起教育作用,收宣传效果。为着更好地把作品普及到群众中去,剧作者必须从自我欣赏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深入群众,千方百计为群众写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剧本。要求思想性高,表达得又好,那就必然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来为主题服务。  电影是最复杂的艺术,包括的东西很多。夏衍同志这本书提纲挈领谈了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每谈一个问题都包含着丰富的创作经验,提出了电影艺术简明的文法和最恰切的例证,这符  合于当前迫切的需要。不久以前,我看过一个戏,是写工厂的。我看完了第一幕,还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工厂,许多人在台上争论得很激烈,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到第二幕又好像转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热烈紧张,但不知所云。如果能够学习一下夏衍同志这本书里的怎样写电影的第一本,就不会搞得那么乱了。  这本书关于政治气氛和时代脉搏,关于人物出场以及布景服装音响效果如何为人物性格服务,关于结构和脉络针线、蒙太奇等,都联系着剧本的主题思想而有条不紊地谈得非常透彻,也很具体。文章里没有艰涩的语句,没有费解的名词,没有枝蔓的论述,平易朴实,简练而精辟,可以说是言简而意赅、语近而旨远,对于学习编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的人都是很好的路标。  ……

章节摘录

  结构,就像建筑学上的设计蓝图、从事建筑的人没有设计图就不能造房子,同样,写剧本的人不预先设想好剧本的结构,也是很难动笔的,不论是写小说,戏剧或者电影文学剧本,如果心中无数,没有一个底子,边写边改,显然是劳而无功的,创作一部作品,作者心中应该先有一个布局,即怎样开端,怎样展开,主要内容放在什么部位,以至怎样结束等等-假如事先没有布局,边想边写,或者先写细节,那么这就等于基本建设事先没有蓝图、没有没计图样,而先考虑房间的内部陈设、布置和装饰。  用造房子来比喻,那么首先要明确这座房子的目的性-就是这座房子盖了作什么用?是花园洋房,是宿舍,是工厂,是大礼堂,这是首先要搞明白的:目的性就决定了体裁、结构,也就  决定了风格、电影剧本的结构,也要先从目的性来设计和考虑。为什么目的,写什么主题,用什么题材,采用什么风格,这都是和剧本的结构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一再讲过,写电影剧本一定要有——个明确的目的性,这个目的性也就规定了和这个目的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为了这个目的,最好是通过什么样的故事题材,写哪些人物,选择哪些场景,采用什么样的风格,我们认为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电影剧本的内容也就是目的性,所以也可以说是不同的目的性决定了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形式.  因为剧本的结构是由剧本的主题和题材所规定的,所以考虑一个剧本的结构,先要仔细地研究一下这个剧本的主题思想、人物、事件等等,然后才能根据“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原则来作整个剧本的布局与设计。一个电影剧本究竟需要多少登场人物,按照剧本规定的情景,剧中人要经历多长的岁月,要涉及多少地区,这都是决定结构的先决条件。仍旧用建筑来比喻,要造一所一家五六口人的住宅,和造一所要容纳几百人的校舍,显然要有不同的设计和结构,这是因为使用的目的性不同和要求不同的缘故;再譬如要造一所国家规模的博物馆,或者要造一所实用为主的群众艺术馆,同样也因为目的性不同,就应该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结构,不同的风格。建筑师造屋,先要问明房子的用处、建筑面积多少、使用面积多少、坐落在什么地方,然后他才能考虑整个建筑的结构,这道理是完全一样的。上次提到过的清人李笠翁,在谈到戏曲结构的时候也曾拿造房子来作为比喻,他曾经在“结构第一”中说过:“……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倘造成一架,而后再筹一架,则便于前者不便于后,势必改而就之,未成先毁,犹之筑舍道旁,兼数宅之匠、资,不足供一厅一堂之用矣,故作传奇者,不必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淡经营,用心良苦,而不是被管弦,副优盂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构全部规模之未善也。”  我觉得这些话很有意思。“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意思就是说,动笔之前,先要十分仔细、十分用心地把结构搞好。建筑师在动工之前,不仅要规定“四至”,画好立面,而且要画好乎面,立面只能给你以一个表面的印象,而平面则就得仔细地设计“何处建厅,何方开户”等等问题了。写剧本也是一样,动笔之前,先要大致想定整个结构。写话剧,先要想定大致是几幕几场。写电影剧本,也是要想定是几章几节。幕和章,是大段落,大段落决定了,然后才能考虑整个故事情节如何在这些段落里妥善地安排。幕和场决定了,章和节决定了,才能考虑到材料和细节的问题,正像建筑房子的时候,一定要等“何处建厅,何方开户”决定了,才能考虑用什么材料,怎样装饰和布置。归纳起来说,建筑师接到任务、剧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先要弄清楚这一工程、这一作品的目的,然后仔细地打圩一张图样。打图样,也一定要目的明确,图样核定了之后,然后去选择材料,和考虑到如何才能使造起来的房子更舒适、更美观的问题,这样做,看起来很麻烦,但是有一好处,就是这样做就可以保证决不会把住宅造成马厩,也不会在落成典礼的时候发生栋折梁摧的危险?  写话剧的第一幕,写电影剧本的第一本,主要是要先给观众以一个明确的概括性的印象,这有点像建筑设计图中的立面。第一印象要预示这个剧本的性格,这和主题思想有不可分的关  系。有的一开始就要给人以庄严、凝重的印象,有的一开始要给人以轻快、平易的印象,这就是一所建筑的“门面”。这个决定了之后,然后观众才进入内部,于是,建筑师和剧作家就要考虑主体在哪里,主要的戏在哪里的问题了。    谈到电影剧本的结构,必然要联系到另一个问题,这就是贯穿着整个故事和人物性格的线索与脉络。就是说,有了章法、布局,还需要把人物情节的线索处理得清楚顺畅,也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按照生活的逻辑,把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安排得有层次、有起伏、脉络分明,而又引人人胜。  做一件衣服不仅要剪裁好,而且要针线好,写剧本也是样-一大堆生活素材等于成衣师手中的衣料,他必须先把它剪开,然后再用针线缝合起来;将材料按照不同的要求(目的性)  而进行分析、决定取舍,这是剪裁-裁剪了之后,还要将材料连接起来,凑合起来,这就是“针线”?脉络要清楚、通畅,针线要细密、针线不密,就会发生破绽。  脉络,也就是中国医书里所说的“经络”:经是路线的意思,络是纵横连接的网。中医讲究“经络”,他们认为人体所有的内脏、肢体、五官、筋骨、皮肉、毛发,都是由无数经络联系着的,触动一个地方,其他部分都要发生影响,也就是所谓牵一发而及全身的意思,我看,这很合乎唯物辩证法的。人身是有机体,一件文艺作品也应该是有机体,既然是有机体,各个部分之间就不可能没有互相影响、互为呼应、有反应、有反射的“有机联系”;情节如此,人物性格也是如此。情节有发展,人物性格也有发展,发展者,起变化也,为什么会起变化?一定有使它非起变化不可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矛盾和冲突。人的思想发生了矛盾,人和环境发生了矛盾,例如旧思想和新思想发生了矛盾,个人和集体发生了矛盾等等,有了矛盾,矛盾积累起来,就要发生冲突和斗争,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的双方就会向着它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变化。这就是发展。因和果,前因和后果,有着必然的辩证的联系,无因的果,是突然,是架空,是不可信:无果的因,是多余,是浪费,是无的放矢。前面有了因,后面就必须有果,后面有了果,前面就非有因不可,这是常识,但这也是初学写作的人常常会疏忽的问题。  话剧的幕与幕之间,电影的Sequence与Sequence之间,都存在着一个脉络与针线的问题。为了容易理解,我借用“瞻前顾后”这句话来说明。瞻前,就是当你写第二幕的时候,你一定  要想到第一幕有无这件事发展的因素,没有因素就会使人感到突然,假如前面已经有了伏笔,那么情节就能接得上了。顾后,就是写第一幕寸,一定要为以后的发展作好打算,如果这件事与以后的情节无关,那么这一笔就没有写上之必要了。  情节如此,人物性格也是如此。戏里的一个人物的性格如何发展,在开始写第一幕的时候,就要作好全盘的考虑,埋伏下使他可以发展和必然要发展的因素。例如你写一个知识分子改  造,假如在最后一幕里他成了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那么在第一幕中,他出场的时候,就要把这人可以改造的因素写进去:如果不写这一点,或者写得不清楚、不充分,那么到最后一幕,他的成长转变就没有说服力,也就不可信了。又比如你写一个人开始很胆小,后来变成很勇敢,这变化从何而来呢?戏剧里面有所谓“心机一转”,来一个突变,当然,突变是可能的,但是突变也要有可以突变和非突变不可的因素,也就是说,这里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逐步地、合情合理地写下这个可变的因素,那么对于他的突变观众是不会相信的。前面写了因素,观众心理上有了准备,那就顺理成章,合理而又可信了,相反,假如前面写了因素,而后面既无发展,又无交代,这就是无的放矢,浪费笔墨-因此,瞻前顾后,一场戏与一场戏的衔接,一个事件与一个事件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一脉相承”,相承必须有脉,此脉万不可断。人的脉一断就死亡,戏的脉一断也就没有生命了。    两个奸细偷偷地向火药库爬过去,想把它炸毁;其中一个人在路上把一封写有密令的信遗失了。第三个人拾到了这封信,便去报告警卫,警卫及时赶到,把两个奸细逮捕起来,保全了火药库。在这里,编剧必须处理几个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动作。两个奸细偷偷地爬向火药库;同时第三个人拾到了那封信,赶紧去叫警卫:两个奸细快要达到目的地了;同时警卫也接到了警报,立即赶往火药库。两个奸细已经作好炸毁准备;但警卫也及时赶到了。如果像前面那样,把摄影机比作观察者,那么在这里就不仅要把摄影机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而且要把它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观察者(摄影机)一会儿在路上紧跟着两个奸细,一会儿在警卫室里面拍摄警卫人员接到警报时的紧张气氛,一会儿又转到火药库拍摄两个奸细正在准备爆炸等等,但是,在各个场面的连接过程(即蒙太奇过程)中,上面所说的有顺序地层层衔接的规律仍然有效、只有把观众的注意力从一个场面正确地引导到另一个场面,才能在银幕上构成一个连贯的段落。要正确地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就必须按照下面的顺序:观众首先看到正在爬着的两个奸细,然后是信件掉失,最后是拾到那封信的人。他拿着信赶紧跑去报警。这时候,观众必然会焦急起来:拾到信的人来得及阻止这个祸事吗?编剧立刻作了回答:表现出两个奸细已迫近火药库。他的回答仿佛是个警报:“时间紧迫了。”观众继续怀着焦急的心情:他们能及时赶到吗?接着编剧表现警卫队正在出动:时间十分紧迫——表现出两个奸细已经开始准备爆炸:就这样,编剧使观众的注意力时而转向警卫队,时而转向两个奸细,从而适应观众注意力的自然变化,正确地构成(剪辑成)一个段落山,  这种方法可以叫做引导或者诱导,也可以叫做强制。如何才能胜利地、成功地引导下去呢?重要的是一环扣紧一环,不松弛,不断线,而每一个片断,每一个环节,又必须符合观众的理性和感性的逻辑。  ……

图书封面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电影概述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它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的因素,它又和科学技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电影的特点是大众化,一个电影编剧必须要有群众观点,时时刻刻牢记观众,要让拍出来的片子让中国人看得懂,劳动人民看得懂(这是原文的话,其实也就是要通俗点,但文艺片,悬疑片应该不在此范畴)。——电影的开头交代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的交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布景;通过布景可以介绍出时代、社会、人物地位、季节。服装;人物穿着代表什么时代。道具;反应人物职业,反映地方色彩。音响效果;如雷声,雨声,叫卖声等。灯光;反应不同的场景,以及接下来的剧情发展。——电影人物出场人物出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主后宾,一种是先宾后主。先主后宾就是主人公先出场,先宾后主就是配角先出场,两种方法都有好处,都可以用。在人物登场之后要注意三件事情:交代性格入戏交代包括人物的名字、年龄、职业,当时的环境,以至当时的心理状态(当然交代通常是间接的,或者是以旁白的方式,也有自白的表现方式)。性格一定要鲜明,有自己的特点(当下国产电影大都通过演员的外在特质显式表现)。入戏,即剧情的发展,起承转合,避免“露”和“浅”(太过肤浅)。——结构“袖手于前,使能疾书于后”。结构包含好几方面的问题,先着重于“分段分场”和节奏。分段分场;“淡出”——“幕下”“淡入”——“幕启”(个人理解是,自然的完成段的切换,或者比较合理的切换和发展)(PS:分段的几个方式1.最主要的故事段落发展到一定的地方告一段落,可分段;2.在某些必要的表现“时间过程”的地方,如两年以后,八个月以后等,可分段;3.既不是故事告一段落,又不是事件有了经过,但是为了节奏上的需要,需要停顿一下,让观众松一口气,或者有必要让它顿宕一下。)——蒙太奇将一个个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的镜头妥善地连接起来的方法而已(分镜头)。——对话要真实;要简洁,不要拖沓;要考虑人物性格,什么人说出什么话;看场所对象讲话,艺术没有因果关系,但表演有其合理性。——艺术性和技巧避免“露”和“浅”,同时也不应该“多”和“粗”。——改编改编后的电影通常都无法得到阅读原作那样的享受和感动。在改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忠于原著,受原著作者约束;同时由于改编着本人的世界观的不同,即使在原著作者满意的前提下,改变后的电影也可能会和原著有差异,加之社会的背景不同,时代的不同,受众的不同等等因素,所以除了完全遵照原著拍摄的电影外,改编的原著应该当成不同于原著的新艺术作品,可以对比但最好不要类比。(个人观点)最后附上本书的一句话:“读书,宁可每天少读一些,但必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今天看了部分。。觉得前辈们在没有科班等等指导下,自学参悟,都能做得这么好,后辈惭愧啊。。静心修炼
  •     可能是复旦大学要圈钱吧,就弄了几个作家的小册子组成什么丛书。书的内容可以再其他更全的夏衍集子中找到,单独一本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内容上来说保持了夏衍又红又专的特点,并不值得专门找来看。瞎了眼……
  •     夏衍老师讲述了先辈们在革命环境里学习电影的经历,还让我知道了剧本要“凤头猪肚豹尾”,还是有较有收获的
  •     经验之谈,有些仍有参考价值
  •     看着挺好玩的
  •     关于政治的那些可以选择性忽略地看 ,这也是时代特色吧╮(╯▽╰)╭。语言通俗态度诚恳为人很好,哇咔咔,让本书让我第一次认识到改编这个事业,=、=。
  •     高深的技巧不多,但都是实践出来的大白话,向前辈致敬。
  •     有的out
  •     局限性太强且刻板教条,快速通读即可。同类的书真不是看得越多越好,有些书可以直接跳过,节省时间
  •     通俗易懂,只是年代比较久远了,当作了解可以读读。
  •     挺有时代特色的普及读本
  •     大一的时候看过~重温系列
  •     夏衍,蘆柴棒,想不到還讀過這本書啊…><紀實,通俗易懂,老少咸宜。
  •     问题还是讲得很死啊,这样下去只能创作出同一种类型的东西吧
  •     我读的是父亲年轻时买的78年版本。封面比这好看。书号:10019·2651。
  •     能看出老一代国内剧作人的视点和国外编剧书的差异
  •     很易懂
  •     这是我的剧作入门书.对初学者很有帮助.推荐.
  •     很有用的一本书,夏老先生以精炼的话语点出电影剧本应注意的小细节。
  •     不是你不明白,这个世界发展快,许多观点过时了
  •     1978年春,政治挂帅,提高业务水平
  •     看这本要理解当时的政治思想环境,政治性太强的可以略过,但是不要贬低老艺术家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艺术的普遍思想和方法。
  •     又红又专的一本电影编剧入门读物,红在字里行间在在是建国初期的政治挂帅,专在夏衍于无文献可参考的50年代,全凭自己对电影的条分缕析,写出这一本专业度极高的编剧教材,虽然而今来看不免狭隘,但若当真能一二三四……各条全部做到,一个合格的剧本也就诞生了,但而今又有几个本子做到了?
  •     太JB政治化了。MB的有点浪费时间的感觉。那个叫欧阳予倩在1959年写的序言,把人看吐了
  •     政治性太强
  •     夏衍嫌美国电影节奏太快,应该慢下来。然后就到了今天
  •     用的例子是有点雷人,道理讲得倒是不偏不倚
  •     读完欲罢不能。
  •     挺生动的~夸下书本身够轻字够大看着不累哈~
  •     年代久远,却依然很有启示,行文流畅,幽默。
  •     呃,幼小的俺明白了啥叫做“又红又专”……
  •     写的神马玩意儿啊,一本电影专业书总是和马列毛联系起来,时代的痕迹已经抹煞了其经典性和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     本以为是多理论的书,结果是政治读物,夏衍老先生怪不得活得久啊。。。
  •     年轻人还是虚心的看 这本很基础 但市面上又有多少人真的懂了去做
  •     想起狄士累利的一句话。
  •     其实很好看。至少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
  •     1958年写的,可以想见的局限。有些技巧性观点,可以一窥林家铺子和祝福的改编想法。
  •     很清晰,很直接,尤其是其中几章写写剧本是位政治服务的章节,完全是永不过时的教诲啊~
  •     时代局限性很明显。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读性还是很强的。
  •     入门读物,写得浅显易懂,简直忍不住把所有举的例子都找来看看。现在观众的电影素养提高了,不再害怕看不懂蒙太奇了哦也~
  •     怎么会看过这种书...
  •     时代久远,政治立场鲜明.看了后悔.幸好不厚.
  •     谈的都是些原则性的大问题,全都来自于实践经验,很中肯,但是没有细节指导,你想学怎么写剧本,这个东西帮助不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