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那些动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古诗词 > 诗经里的那些动物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份
ISBN:9787562454939
作者:林赶秋
页数:288页

后记

本书的初稿是在2006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的工作间隙创作完成的,共63篇,都很短很随意。当时,我边写边选发了一小部分到天涯虚拟社区里,结果除了被众多网站、博客纷纷转载以外,还被《四川日报》报道为第十三个世界读书目前夕某BBS“最火的专栏”。嗣后,我又用2007年1月12日至2月3日、3月20日至24日的闲暇时光在那63篇的基础之上大刀阔斧地写就了一个52篇的版本(本书的正文即在此基础上修改而成),总的篇数虽然减少了,但字数却整整翻了一番。记得脱稿之际是这样的一种环境与状态:街巷中已有人在叫卖“春分馍馍”,厚重的衣裤仍旧不敢离身,然而料峭的春寒还是抵挡不住盎然的春意,户外的柳眼梅腮笑了,郊外的人面桃花开了,我终于可以远离电脑坐在杨柳岸边听梁下燕来燕回、看天外云卷云舒了。此时此刻,我真想谢天谢地。如果没有天覆地载,又怎会有这温山软水?山水之间又怎会有各种各样的蛹飞蠕动?

作者简介

无论你是冲着《诗经》翻开这本书,还是因为喜欢动物,或者只是好奇于《诗经》里的动物与自己见识、接触过的走陆飞空潜水的虫鱼鸟兽究竟有何同异之处,你的举动都是有益的、有意义的。《诗经里的动物》采用诗经学、训诂学的方法,结合现代动物学知识,从考证入手,解读《诗经》中出现的动物名称。全书分52篇,涉及《诗经》中近百种动物,在考证过程中还附带介绍了相关的动物名称,材料翔实,内容丰富,考证扎实。黑白古画插图约90幅

书籍目录

一 鸠
二 睍睆黄鸟
三 萧萧马鸣
四 螽之羽
五 跃跃毚兔
六 潜有多鱼
七 灵鹊兆喜
八 雀无角
九 猫和老鼠
十 沉默的羔羊
十一 呦呦鹿鸣
十二 狗吠非礼
十三 壹发五猪
十四 燕燕
十五 鸡唱东方明
十六 鸿雁
十七 狐狸
十八 暴虎
十九 莫黑匪乌
二十 象牙
二一 圣人鹑居
二二 螓首蛾眉
二三 对牛弹琴
二四 肃肃鸨行
二五 凫鷖在沙
二六 蝇营
二七 狼跋
二八 蟋蟀促织
二九 君子豹变
三十 鴥彼晨风
三一 振鹭
三二 鸱鴞
三三 寄蜉蝣于天地
三四 鹈鹕淘河
三五 《七月》物候历
三六 《东山》动物群像
三七 兄弟如脊令
三八 炰鳖
三九 隼飞戾天
四十 鹤鸣九皋
四一 《斯干》的飞动
四二 蜴与鼍
四三 螟蛉子
四四 交交桑扈
四五 匪雕匪鸢
四六 蟊贼
四七 雄者为鸳雌为鸯
四八 猱升木
四九 鶖占鹤梁
五十 肇允桃虫
五一 四灵
五二《诗经》里的疑似动物

编辑推荐

《诗经里的那些动物》:中国第一本全面解读《诗经》动物的趣味读本。

内容概要

民间学者,自由作家。本名朱建波,祖籍重庆涪陵。1996年开始在纸质读物上发表作品。有文章被节选入大学语文教材,与人合著中国传统文化随笔集《繁华世》等,即将在台湾出版个人自选集《天涯孤旅》。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要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才可以将《诗经》读懂,……你不仅要懂些古典文学的基本常识,还最好成为一个业余的动植物学家,才有可能对《诗经》的了解达到登堂入室的境地。……我惊叹于年轻的林赶秋兄,在如今这浮嚣的世事里,如此淡定坚执,他特出的艺术赏鉴能力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本书里可谓相得益彰。他在说到苍蝇时对周作人的不同意见,尤其令我欣赏。 ——著名学者冉云飞

章节摘录

插图:《诗经》是美的,然而当下的不少读者直面它时却是痛苦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诗歌作品中的许多东西都不为我们所理解了(与当时情况有关的思想和语法,对事件和人物的影射);许多东西变得毫无光彩,索然寡味;渊博的注释决不能使后代感到一切都明白而生动,如同当时的人所感到的一样;而且,渊博的注释与美的欣赏是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更不要说,有了注释,诗歌作品就不再为大家所易诵了。尤其重要的是,文明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有时会剥夺诗歌作品中所有的美,有时竟使它变为不愉快甚或讨厌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不过,理解的缺乏却保证了重新阐释的经常出现。为了让读者能愉快地去附庸“风…雅”,欣赏出二“南”三“颂”的美,我便试着用超文体的笔调从动物的角度来切入并重绘古老的《诗经》,尽量复兴它的光彩与趣昧。这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我几乎调用了所有我所能掌握的有效材料,包括深层的记忆、往年的摘抄本、家中极其有限的藏书和网络与纸媒间的图文。由于部分动物只是作为静态的修饰语才出现在诗句中的,我不得不添油加醋,有节制地采取了一些《诗经》之外的、出土的甚至是异域的动物文化来辅助我的描述。这样的离题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围绕《诗经》里的动物打通古今与中外、历史与现实,使我们和先民前辈有了更多的产生共鸣、达成共识的机会。当然,分歧与冲突也是难免的,该纠错的时候我决不会饰非,该从善的时候我决不会掠美。注释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同考证的不可或缺一样。

图书封面


 诗经里的那些动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林老师出书了。这回不是狼来了,是书来了。话说而今眼目下,出书不算什么大事,卖书不算什么本事,看书不算什么好事,买书简直是件空事。但这四者仍有人行,不绝如缕,我们便不必太过悲观。大凡作者有了作品,总是以未见心血变成铅字为憾,即变成了铅字又以无人欣赏为恨。林老师大作一出,憾字可解,恨字可期。倘若读者如我理解得不对,林老师千万原谅则个,毕竟“莺飞草长并不是为了博得红男绿女的赞赏”。 首先,感觉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书。前有序,有自序,有绪论,后有参考文献,有后记。这好比是椟。中间有正文,有原诗,有配图,是珠。古有“买椟还珠”之说,大概椟做得实在精美,才会有喧宾夺主之事。林老师的自序可谓是一篇巧妙的广告软文,后记则是详细的资料备注。冉序再以其一贯的才气纵横冠于篇首,作为读者的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是欣赏理解之后的颔首,还是似懂非懂的傻笑?我在此并无意批评林老师对该书的“过度包装”,因为追求完美,本来就是他的风格。还是让我们仔细学习一下绪论吧。绪论,是该书的内容提要。有兴趣翻书至此,还没有抛却去寻春的同学算是拿到了一把钥匙。打开这扇带有文字障碍的读本之门,以林老师的眼睛和文字为触角,去摸索《诗经》的局部之美。像不像盲人摸象?如果你从未阅读过《诗经》。《诗经》有什么美?我相信《诗》是美的,后来为孔子修订成为经学后,作用就更大了,可以兴观群怨,最不济也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哪为什么又只是摸索局部之美?举个例子吧,当我们翻开一本《诗经》,面对“关关雎鸠”,就会发问:关关是个什么意思?雎鸠又是什么鸟?这些问题不解答,自然无法进一步了解书中三昧,是以从动物的角度诠释诗经的比兴,大概就是所谓的格物而致知了。最后,才是正文。正文之中又以开篇的“鸠”与末一篇的“四灵”为重中之重,好比凤头豹尾。鸠到底是个什么鸟,龙、凤、麟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这些都是历代争议最多又最为费解的难题。作为活在先秦的一本诗歌,又历经战火的传承,它的版本、文字已够推敲,更何况书中活跃过的那些动物,经过千年气候、物种、地理的变迁,它们是否都还健在?我们自诩是重来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在典籍的研习之上已现青黄不接之势,一如“断续寒砧断续风”。在这样稀薄的文化氛围里,这本号称以趣味引领读者的书籍就显得特别而珍贵。 和林老师一样,我也相信:在那个物产丰富的年代,人民少而禽兽众,世人学会“构木为巢”、“钻燧取火”,做了大自然的主人,用现在一句俗话说“都是吃盐米的人”,言为心声,歌以咏志,表现在“诗三百”里决无“浮比虚词”,所谓龙、凤、麟皆真实之活物。此情此景,思接千载,用王小波的话来说:“这种感觉,真是古今一般同”。
  •     (1)冉云飞万里碧霄终一去(2009年春夏之交。是冬冉曰:“万里碧霄终一去”是咏鹰之作,其展翅遨翔碧霄之雄姿,可以一句而万备。一句而万备的境界,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书临皋亭》中所谓:是时也,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欣赏诗歌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是言人人殊的事。白居易教导我们说,诗歌要老妪能解,可是他的一些好诗老大妈也是读不懂的。写过诗的人都知道,但凡欲自立门派、自倡诗论的人,总是要来点离经叛道,出其不意,有时难免有为反叛而反叛的嫌疑,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事实上连白居易本人也未必遵守老妪能解的定则,但他这话的客观效果却是,令当世或者后代为此聚讼不已,从而使自己声名大噪。《诗经》虽然采自民间,但当时的老大妈是否都能解呢?怕也未必。老大妈能解这个对待诗歌的标准,在四九年后被无端放大——因为老大妈被天然地视为人民——使得今日许多人一看到新诗就头疼,其判决书上赫然写着三个字并打了大红叉:读不懂。不懂当然有老大妈自身的原因,姑且略过不表。只是一些诗人为了陌生化效果,为了语言的排列组合而自创新意,这也不能一概否决。但如果仅有形式上的花哨而无内容上的动人心怀,怕是再有文化的老大妈也不耐烦去读,焦大不爱林妹妹恐怕不只是社会学问题。但话说转来,要体味古人的诗作,非具备动植物、天文历法、职官称谓等一系列文物典章制度的知识不可。你若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的星座位置都成问题,因为“天狼星”在猎户座的东南方而非西北方。但当你将它的隐喻连在一起,如射天狼为抗西夏,就像屈原最早用在《东君》里的“举长矢兮射天狼”是隐喻灭秦之志一样,那么方位感的错误就被隐喻给替代了,科学让位给了艺术。如果我们读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碰着“虺蜮”,对于不求甚解者当然不是问题。但遇着较真者则大有困惑,因为古人对此莫衷一是,阐释滋繁,不过你只要了解弹涂鱼的习性,再仔细加以对照,就可以解释“蜮”为何有含沙影射的作用。想起几年前有人将“七月流火”解释为暑热,意思完全相反,大概也是对古诗包括《诗经》中的天文历法了解太少所致。孔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仿佛诗歌是一种万能打药,吃下它便成了百科全书。可令人吊诡的是,现在刚好相反,你要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才可以将《诗经》读懂,至于是否能琢磨出诗味,那当然是另一回事了。孔子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照诗歌,中意诗歌的博物学作用。而现在你不仅要懂些古典文学的基本常识,还最好成为一个业余的动、植物学家,才有可能对《诗经》的了解达到登堂入室的境地。孔子虽是名师,但做他的学生要想有点成就也大不易,学生三千,贤人仅只七十二人,四十比一的“合格率”,其残酷堪比如今的应试教育。虽然“近来世事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但我是得承认孔子的一些见解,的确远高于后世那些跟屁虫一样的阐释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决绝的话,把古代的知识分子推到一个没有退路的绝境。即便你对知识抱有罗素意义上的纯然热爱,求知的渴望达到了对未知世界加意喜爱的地步,也无法完全做到什么事都知道。立下这样的高标,使求知者步入人才济济的“耻辱”殿堂就是必然的。儒家的一些大人物喜欢把话说得非常满,自己做不到,但可以限制别人去做,这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种成功,比如“存天理、灭人欲”。把自己搞废了不说,似乎把全体人民群众都搞废,变成了他们的终极理想。对于喜欢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的苏格拉底和蒙田,他们有可能被儒家送进庠序里接受“三百千千”的再教育。我不是白居易的追随者,也不认为老大妈看得懂是所有写诗者的动力。休谟说趣味无争辩,从消极意义上看,这是诗歌欣赏的最佳排除法。趣味的确是个众口难调的东西,我们很难想像全世界人民都喜欢一首诗,争嗜一道菜,而别无分号的窘境,只能为此感到悲哀和恐惧。古人用关睢来像征后妃之德,虽然这个解释在我看来很无趣,但也可聊备一说。不过你用这一说,来束缚我对这句诗的理解,并且认为只有这种说法才是唯一正确的阐释,还要拿这答案来考试,这便是我反对你的因由。我惊叹于年轻的林赶秋兄,在如今这浮嚣的世事里,如此淡定坚执,他特出的艺术赏鉴能力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本书里可谓相得益彰。他在说到苍蝇时对周作人的不同意见,尤其令我欣赏。老杜准备从外地回成都草堂的时候写道:“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这不是可以拿来形容一直息隐都江堰的林赶秋吗?说到“息机”成隐,韩偓《欲明》一诗又说:“忍苦可能遭鬼笑,息机应免致鸥猜”,让我想起李商隐的:“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鸳雏竟未休”。这些动物都是拿来人开心的,状喻人事的替代品。说到底,人毕竟是自我中心的物种,这样你就好理解《诗经》里动物所具备的人事意味了。柏拉图在《政治家》中说:“我亲爱的苏格拉底,要证明任何真正重要的事物而不使用例证很难。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梦中观察事物,以为自己完全认识这些事物,然而,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知。”不只是赋比兴的诗歌手法,使得诗人们频繁使用动、植物来比喻人事,而且柏拉图上面这段话,只要置换主语便可在议论《诗经》里动、植物时合体成立。一五一十部落•冉云飞(2009年5月10日)就我眼界所及,四川二十来岁的人中,博览群书,对古文化有较深研习者,当系林赶秋和杜萱二位莫属,他日有闲,我会谈谈他们。Twitter•冉云飞(2010年11月23日)林赶秋《诗经里的那些动物》(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作者刚过三十,但所涉古籍之多之繁富,是我认识的年轻人中比较少见的。除了扬之水等人的诗经专著外,像这样有趣的书籍值得参阅。附录:“闲闲书话”部分评论陈瀚乙( 时间:2006-12-04 20:53:39)为这样的文化散文叫好,那才是真正的知识化的。夏虫语冰钦 (时间:2006-12-05 15:08:08)诙谐中又将知识信手拈来,好看好看,严重支持。(2)白雪不白从出书看作序(2010年6月12日)我这个女人越来越懒了,落实到友情上,便是让我主动联系的人越来越少了,电话或短信过去,投石问好,若有来,便侃天说地小侃一会,若无回,自尊与清高那俩个家伙便悄悄上来,将我捆绑个结实,于是一年半截我也不会再去音讯也属正常,友情这东西就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而林赶秋却是个例外. 大前日,他来信说书即将出版,我未惊未喜很是常态. 他喜写诗且写得好,我喜看诗且写得草,有时闲适,便会自创两首顺口溜发给他指正,其实名曰让他指正,实则等他夸赞,而他每次却挑肥拣瘦的,一来二去,小女人那点暗暗的心思便涌动了,每当他跟我大谈诗赋时,我便瞬间语言暴力化,当然满嘴挂着生殖器是不可能的,但在心里将他记恨个六百八十五次还是可以做到的.于是我们的关系便在谈诗中冷淡,谈文中热情,这一热一冷间,纯纯的友情便山高水长了. 其实他出书,是迟早的事,就其学养,是我再关八年书斋也未必赶得上的,对于他解释《诗经》中的花鸟鱼虫,更让自已惭愧的那点私货只配坐在外滩三号跟人装个风雅. 看着他书的样本,我多少有点酸楚,对于写字的人,何尝不理解写字的寂寞,数个春秋一稿二稿三稿就是没有最后一稿,这是一条不归路.更何况他的学术方向在这个浮躁的世道是那么小众,可是正如冉云飞给他作序所言:        我惊叹于年轻的林赶秋兄,在如今这浮嚣的世事里,如此淡定坚执,他特出的艺术赏鉴能力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本书里可谓相得益彰。他在说到苍蝇时对周作人的不同意见,尤其令我欣赏。老杜准备从外地回成都草堂的时候写道:“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这不是可以拿来形容一直息隐都江堰的林赶秋吗?说到“息机”成隐,韩偓《欲明》一诗又说:“忍苦可能遭鬼笑,息机应免致鸥猜”,让我想起李商隐的:“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鸳雏竟未休”。这些动物都是拿来人开心的,状喻人事的替代品。说到底,人毕竟自我中心的物种,这样你就好理解《诗经》里动物所具备的人事意味了。柏拉图在《政治家》中说:“我亲爱的苏格拉底,要证明任何真正重要的事物而不使用例证很难。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梦中观察事物,以为自己完全认识这些事物,然而,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知。”不只是赋比兴的诗歌手法,使得诗人们频繁使用动、植物来比喻人事,而且柏拉图上面这段话,只要置换主语便可在议论《诗经》里动、植物时合体成立。      尽管我不喜欢冉云飞序中所言,有点酸有点拽,但我相当赞许他是位守候岁月的人,这一写就是十五年,其实大著作不一定需要好头脑,但一定需要好屁股,你坐得住,便把江山刻在了纸上. 真话,我一直没有告诉林赶秋,如下本书,找我作序好了,搞得那么酸溜溜的多累,我就直接写首诗,说不定书没火,诗火了! 得!就这么着了.(3)唐山、别水、李枫 微书评•历史:《诗经里的那些动物》(原载2010年9月5日《北京晨报》)   本书视角独特,从考证动物的角度去看诗经,果然有一种特别的趣味,诗固然可虚读,但也可以实读,如古人不了解这些动物,又如何能入诗呢?风雅之后,必有约定俗称的常识环境,重新解读并架构这个环境,是我们穿越时光的有效工具。不过,古人对诗经动物的解读有很多,其中争议颇大,本书在这方面想突破前人,怕也不太可能。(4)遂成为诗经外的那些动物(9月16日)(正文详见http://book.douban.com/review/3691140/#comments)附录:hardlyever 发表于 2010-09-17 00:58:28因为长期关注这位天涯博主,所以知道他板凳n年冷后,终于在今年出版了两本书,很是欣慰,甚至于心生戚戚。这本书我买了5本,自藏,和送给这本书可能的知音。今天才到货,要等通读完全书才敢写评论,这里先摘抄来自豆瓣ID为“遂成为”的豆友评论中的两段: ......作为活在先秦的一本诗歌,又历经战火的传承,它的版本、文字已够推敲,更何况书中活跃过的那些动物,经过千年气候、物种、地理的变迁,它们是否都还健在?我们自诩是从来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在典籍的研习之上已现青黄不接之势,一如“断续寒砧断续风”。在这样稀薄的文化氛围里,这本号称以趣味引领读者的书籍就显得特别而珍贵。 和林老师一样,我也相信:在那个物产丰富的年代,人民少而禽兽众,世人学会“构木为巢”、“钻燧取火”,做了大自然的主人,用现在一句俗话说“都是吃盐米的人”,言为心声,歌以咏志,表现在“诗三百”里决无“浮比虚词”,所谓龙、凤、麟皆真实之活物。此情此景,思接千载,用王小波的话来说:“这种感觉,真是古今一般同”。 (5)朱晓剑微阅读(9月24日)《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林赶秋著。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直很隔膜,说读书种子,大多是笑谈。在成都,有林赶秋这样不为名利,亦少去上班,以业余之状态研究之专业精神,实在可贵。对于《诗经》的解读,可谓鲜见矣。与《诗经》的多重相遇(同上)  一    在林赶秋兄的《诗经里的那些动物》还没出版之前,我早已有幸读到些许篇章。它们散落在网络上,犹如珍珠投入到大海之中,很难显现出它的魅力。也许是资讯过于发达,我们更热衷于八卦、娱乐的故事,而对这样的事物向来缺乏耐心,去一一追究它们的识见,更别说其价值了。当然,这书中所存在的阅读快感是跟其他书不一样的,看上去有点严肃,却亦不乏趣闻。但这恐怕是只有了解了《诗经》以及历史上的些许文史掌故,才能读懂的吧。 这样的担心总会不经意的出现。曾有人问我,严肃的书,给谁看?我当时的回答是,浮躁的人是无法阅读的。书本身因为其谈论的内容和见识,本身就拒绝了一些诸如肤浅或喜爱八卦的读者,也就是说,他们对这本书是不存在的,尽管他们也偶尔阅读一下此类的书,但到底是没耐心读下去的——书本身的距离与个人的阅读习惯实在是相差太大了。 而《诗经里的那些动物》,也许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它的拒绝正是价值的体现,试想,如果没点求知欲望,不对书中谈论的事情有些兴趣,即便是读了一两章也是很容易放弃的,其结果是,不读也罢。当然,我们就是因为如此错失了许多好书。 不过,这样的辩解,无益于阅读《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更甚至于说,在对传统文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该具备怎么样的心态和情怀?对我来说,也许更多的是接纳、包容,更多的是对书本身的尊重,确实,我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时不能保证都是精粹,但若有辨识能力的话,自然是不容错过它们的有氧成分。   二    2009年,或更早的时候,在网上阅读《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时,亦有不少心得体会,那时既已断言,出版的价值很大,视觉不同,尽管对于《诗经》的解读在市场上有一些在流通。后来,我曾把书稿推荐到台湾去,但没获出版的可能。那以后,因为书的出版,我也曾做了诸如寻找插图的闲事。这当然不是说,我曾参与其中,就得夸赞一番,而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客观的看待。事实上,这本书在数个出版社之间流转,最终得以出版,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说明,一个普通的作者出书言说,是何等艰难的事。我曾笑言,如果是畅销书,一定是早就出版了,何至于等一年多。说到这里,不免令我想起出版界的浮躁与虚无,对出版而言,就是追求图书利益的最大化,不仅如此,能赚钱的书,哪怕质量差一些,也可照出不误,至于严肃的学术或专业的书,因为读者过于小众,销量总是难以保证,也因此价值不大。被物化的出版如果说是畸形的,那么,出版行业的唯利是图让好书越来越少,衡量书的价值变得单一:没有经济价值,对出版机构而言,就不是一本好书。 以这个标准来评判《诗经里的那些动物》,可能读者更为小众一些。不过,对《诗经》的解读,可能因人而有所差异,即便是谈论同一个话题。恰如学者冉云飞在《万里碧霄终一去》的序言中所说, 我惊叹于年轻的林赶秋兄,在如今这浮嚣的世事里,如此淡定坚执,他特出的艺术赏鉴能力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本书里可谓相得益彰。他在说到苍蝇时对周作人的不同意见,尤其令我欣赏。无独有偶,在对《诗经》的解读上,趣味相近的人大有人在,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共鸣让《诗经里的那些动物》超越了一些《诗经》读本。    三    林赶秋对《诗经》的理解,甚至超出了他的年龄段——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时候都在忙于挣钱、成家立业,相对于这个时代潮流来说,写作实在是再微小不过的事情了。但林赶秋却逆流而上,最初,开有一家书店,赖此谋生,后来书店改换门庭,他则专心读书、写作,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般。又或者说,这样的一种读书精神是高贵的,在这个时代是少有的,堪称读书种子了。对此,我曾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在成都,有林赶秋这样不为名利,亦少去上班,以业余之状态研究之专业精神,实在可贵。 《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所论述的近百种动物,分为52篇,作者采用诗经学、训诂学的方法,结合现代动物学知识,从考证入手,解读《诗经》中出现的动物名称。这样的工程不是一日可以完工的。在史料中穿行,须辨识须探讨须斟酌,一不小心可能掉进知识的漩涡,这样的境界和精神是何等的艰险,但林赶秋一一做来了,并且将它呈现了出来。 柏拉图在《政治家》中说:“我亲爱的苏格拉底,要证明任何真正重要的事物而不使用例证很难。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梦中观察事物,以为自己完全认识这些事物,然而,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知。”那么,在阅读《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时,这样的发现是时而有之的。 最后,我还要引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明,美丽宛如一次多重的相遇,这样的经历让人受用,更能让我们得以想象《诗经》的博大与丰富,它们是从属于现实主义的,虽然其中不乏浪漫的色彩。 (6)马及时《诗经里的那些动物》出版(原载2010年11月29日《都江堰快报》)我市学者型青年作家林赶秋潜心创作的带研究性质的文学读本《诗经里的那些动物》近日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好评不断。 多年来默默耕耘的林赶秋,其实在一个相对狭小和高端的学者型作家群中,已是名声不菲。《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文字精美,将学术性、文学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上日本画家橘国雄形神兼备的插图,遂使这本图文并茂题材独异的图书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学者型作家冉云飞先生这样评价林赶秋:“我惊叹于年轻的林赶秋兄,在如今这浮嚣的世事里,如此淡定坚执,他特出的艺术赏鉴能力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本书里可谓相得益彰。他在说到苍蝇时对周作人的不同意见,尤其令我欣赏。” 都江堰文学界可谓藏龙卧虎,新人辈出。据悉,林赶秋另有文章被节选入大学语文教材,他的自选集《天涯孤旅》也即将在台湾出版。(7)瘦猪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原载2011年3月20日《东莞时报》)      古时物阜比现在丰盛得多,比如马的种类、名称就达几十种之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地“征服世界”,动植物随之锐减。很多种类只存活在古籍之中,相应的名称也需借助字典才能认识,曾有先祖以鸟名作为国家官吏名字的非凡之举,也归入渺不可见的传说中去了。博物学家们不得不钻进故纸堆里,去古籍中找寻动物的踪迹。最近有林赶秋的《诗经里的那些动物》便是一例。现在人恋爱中会想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优美诗句么?或者吟诵时心中只有窈窕淑女而无关关雎鸠吧。博物学家正好相反,他求的是雎鸠到底是什么样的动物,为何在古人眼里可作爱情的象征?《诗经》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关雎》。不仅因为它是《诗经》首章,还在于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恋爱中男子。我初读时,把雎鸠看成友情演出的配角,后面还有另一个配角“荇菜”——大概是种小小的水鸟吧。好在像我这样读书不求甚解的人不多,所以大家便脸红脖子粗地争论起来。朱熹老夫子是站在我这一边的,而汤显祖和李时珍却认定关雎就是斑鸠,鱼鹰的一种。还有人认为是鹫,有人更离谱地把它和“望帝春深托杜鹃”联系到一起。至于为啥以关雎比兴君子好逑,这就必须对关雎的习性有所了解了。民间有“天将雨,鸠唤妇”的谚语,君子们则看见关雎“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的特殊行为,立马附上“和而别”的后妃乐君子之德,直追屈子的“香草美人”了。古人读书想得太多,我却只觉得那人看见双翔的鸟儿,便寄予自己也能和爱人双宿双飞的期盼,如此而已。至于缘何雎鸠唱和会发出“关关”之声而非“开开”,就留给博物学家去求证吧。 “诗三百”最初是音乐,人们摇头晃脑地诵唱,是可以载歌载舞的。后来乐舞失传,人们便把精力放在文学研究与政治教化上,在汉代将《诗》作为经学的一种,大概到了宋代,《诗》才开始和经联上,成为我们现在习称的《诗经》。而作为研究《诗经》的一个出发点:博物学意义上的研究,显然比附加了政治意义的经学要有趣得多。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向来有“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的超前意识。孔子说《诗经》有七种用处,其中之一便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如今如果没有博物学家的解释,恐怕就是“多惑于鸟兽草木之名”了。 一个民族读书的思维习惯,或大或小影响整体走向。恢复中华民族固有“格物致知”的求真精神,应是作者林赶秋的一个愿望。《诗经》里大约有一百多种动物,林赶秋几乎都涉及到了。他旁征博引,小心求证,亦见一个学者之严谨作风。《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人生须臾如寄蜉蝣于天地,而学无涯。我辈若皆以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为由,就难免令人“心之忧矣”了。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不是写实,是诗意的讽喻。
  •     我居然还看过这本。。就是讲诗经里出现的动物然后说明现代对应的什么吧。。多年前我也是个文学少女啊。。
  •     书很脏,第一次收到用透明塑料袋装的包裹,很不开心,书特别的脏,我很爱惜书这种书让我没有翻开看的欲望,对当当的物品非常失望!
  •     新角度读诗经。强调下,书的主角是诗经,不是动物。
  •     换个角度看诗经
  •     顿时觉得自己是个文盲
  •     女儿看了点,说超爱!~
  •     《诗经》是优美的,也是生活的。它刺激你的联想,激发你的求知欲。了解自己、了解过去、了解自己的祖先实在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在我看来。作者开篇的《关雎》写的非常扎实,颇有引人入胜的笔意。
  •     内容还行,纸质太差
  •     这值得一看
  •     我是冲着“动物”来读此书,看了几篇看不下去了 作者只是纯粹文人 对动物并无了解 所谓考证只能是对经史子集的考证而已 对动物方面很不严谨 比如说“鹿多无胆囊 所以天性胆小”,比如说黄鹂在印尼等地遥远地方越冬——我咋在腾冲看见了涅。从书末的参考文献也能看出这方面的随意性,要是靠《十二生肖大观》这类书来研究诗经里的动物,还是饶了俺罢
  •     这书让我失望。绘画粗糙
  •     因为长期关注这位天涯博主,所以知道他板凳n年冷后,终于在今年出版了两本书,很是欣慰,甚至于心生戚戚。这本书我买了5本,自藏,和送给这本书可能的知音。今天才到货,要等通读完全书才敢写评论,这里先摘抄来自豆瓣ID为“遂成为”的豆友评论中的两段:

    ......作为活在先秦的一本诗歌,又历经战火的传承,它的版本、文字已够推敲,更何况书中活跃过的那些动物,经过千年气候、物种、地理的变迁,它们是否都还健在?我们自诩是从来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在典籍的研习之上已现青黄不接之势,一如“断续寒砧断续风”。在这样稀薄的文化氛围里,这本号称以趣味引领读者的书籍就显得特别而珍贵。

    和林老师一样,我也相信:在那个物产丰富的年代,人民少而禽兽众,世人学会“构木为巢”、“钻燧取火”,做了大自然的主人,用现在一句俗话说“都是吃盐米的人”,言为心声,歌以咏志,表现在“诗三百”里决无“浮比虚词”,所谓龙、凤、麟皆真实之活物。此情此景,思接千载,用王小波的话来说:“这种感觉,真是古今一般同”。

    原址链接 ****://book.douban****/review/3691140/
  •     动物学部分都是摘录的辞海 真够牛比啊 我这么说成了吗
  •     看过诗经中的植物、名物,看看动物的当然好。要是图能是照片的就更好了
  •     诗经里的动物,很特别的一个切入点,读后很长见识
  •     作者很风趣,把诗经拉得很近很亲切~
  •     中国传统研究诗经动物的两部书为《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和《毛诗名物解》,但尚无新版发行。但此书可称为当代研究诗经动物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比起单独解释来说,更是一部文学小品集,印刷精美,值得收藏。
  •     好多生字啊 全是引用古文好无聊 很难静下心来啃 只有一些动物小常识有点印象 最后作者后记里说在网上很流行 也许就适合放网上给感兴趣的人看吧
  •     没有包装哎 不是二手的吗
  •     书的内容还不错,符合预期。诗经的辅助读物,喜欢诗经的朋友可以买来读。
  •     近年有关名物之书愈来愈多,弄完植物弄动物、扒完诗经扒楚辞,只是有多有赶工之作,不知此书如何,待阅。
  •     关于《诗经》植物的书不少,动物的相对较少。此书资料介绍性的文字较多,从文艺角度解读的不多,缺乏原创性。插图很好。
  •     很有趣的一本书,画图很精美。
  •     比较独特,但是感觉引经据典很多,对于文学功底不好的人来说看起来有困难。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书是推荐给儿子读的,对于初中生我觉得显得枯燥和过于考证了。应学一学法布尔,把动物描述得形象生动。
  •     书介绍的很像生物书- -哈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