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写作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我为什么写作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版
ISBN:9787305052996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页数:565页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可谓是20世纪最发人深省且文笔最为生动的随笔作家之一,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毫不妥协的语言,用笔和纸与其时代的偏见进行抗争,也因此而闻名于世。本书收纳了作者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政治与文学随笔共14篇,其中包括较为著名的《所谓欢乐,不过如此这般……》,《猎象记》,《政治与英语》,《回顾西班牙内战》等,以及他不太为国内读者所知的文学随笔,如《查尔斯·狄更斯》,《拉迪亚德·吉卜林》,《置身鱼腹》,《我为什么写作》等。对初涉奥威尔的读者而言,本书是一部极好的入门读本;而对奥威尔烂熟于胸的读者来说,《我为什么写作》将是一部珍贵的合集,无价的文选。

书籍目录

所谓欢乐,不过如此这般……
查尔斯·狄更斯
唐纳德·麦克吉尔的艺术
拉迪亚德·吉卜林
拉佛士与布兰迪斯小姐
猎象记
政治和英语
甘地沉思录
马拉喀什见闻
回顾西班牙内战
置身鱼腹
英国本色
男生周刊
我为什么写作

编辑推荐

  乔治·奥威尔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天才的梦魇者”。终其短暂的一生,他放弃了英国中产阶级安逸、舒适的生活,沉落到社会最底层,致力于使政治写作成为一种艺术。  他亲历了风雨飘摇的大英帝国无可挽回的衰落,还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战争和各种杀戮。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和道德主义者,他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维护,对专制和集权主义的抨击,如同闪电般穿透黑暗。  本书所收的内容涵盖了作者相对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品到较为著名的作品,如《所谓欢乐,不过如此这般……》,《猎象记》,《政治与英语》,《置身鱼腹》,以及《我为何写作》等。  永远的奥威尔,永远的震撼,永远的感动。

内容概要

乔治·奥威尔(1903-1950)本名埃里克·布莱尔,出生于印度,早年入读伊顿公学,后至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并以经历为素材,完成自传体散文《射象》、《绞刑》和小说《缅甸岁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威尔先后在英国广播公司印度部和工党左翼《论坛报》工作,成为多产的新闻记者与文艺评论作家。他的政治讽刺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他亲历了风雨飘摇的大英帝国无可挽回的衰落,还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战争和各种杀戮。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和道德主义者,他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维护,对专制和极权主义的抨击,如同闪电般穿透黑暗。

章节摘录

  所谓欢乐,不过如此这般……  在我来到克罗斯盖茨之后不久(不是立刻,大约是一两个星期之后,就在我看起来似乎已经适应了学校的日常生活之后),我开始尿床了。我那时八岁,可以说这是一种退步,我早在四年前就该摆脱这一坏习惯了。  如今我相信,在那种情况下尿床,如今看来是很自然的。当一个孩子被从他们的家里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尿床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反应。然而,在那些日子里,尿床却被视为一桩有意为之的令人厌恶的罪行,最好的惩治办法就是揍上一顿。就我而言,我并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我这是一桩罪行。我夜复一夜地祈祷,“求您了上帝,别让我尿床了!哦,求您了上帝,别让我尿床了!”但祈祷并未带来任何显著的改变。有些晚上我不会尿床,有些晚上则仍旧尿床。对此我身不由己,浑然不觉。你无法恰当地说清楚自己是如何做了这件事的,只是在早晨即将清醒的时候你才发现床单已经透湿了。  在接二连三地犯下这样的过错之后,我受到了警告,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就得挨揍,但这一警告是以一种奇怪的迂回曲折的方式发出的。一个下午,当我们被茶水灌饱之后,辛普森夫人——校长的妻子,坐在一张桌子的上首,与一位女士正聊得起劲,我只知道这位女士是那个下午的本校客人,对她的其他情况则一无所知。她是一个令人生畏的,看起来像个男人的女人,身上穿着猎装,或者说我以为它是猎装。在我即将离开那个房间时,辛普森夫人把我叫住,并把我介绍给这位来访者。  辛普森夫人的绰号是“宾戈”,我只能用这个称呼来叫她,因为我几乎想不出什么别的名字了。(然而,她正式的名称应该叫妈妈[Mum],也许是公立学校的男孩们对他们的校长夫人的称呼“Ma’am”)。她是个健壮、背阔腰圆的女人,面部冷酷赤红,面额扁平,眉毛浓密,深邃的眼睛里闪动着怀疑一切的目光。尽管大多数时候她都充满了虚伪的热情,用男人般的俚语(“振作,老兄”之类)与人说笑,甚至会称呼你的教名,但她的眼睛中从未缺少那种焦虑、苛责的神色。想要看到她的脸色而不感到心虚是极为困难的,即使你在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感到心虚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儿有个小男孩,”宾戈向那位陌生的女士介绍我,“他每天夜里都会尿床。你知道如果你再尿床我会怎么做吗?”她看着我加了一句,“我会让六班来揍你。”

图书封面


 我为什么写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It costs me a month to read out this book,but only the English version. To conclude, it is quite a readable book, which sheds some light on Orwell's thinkings.In the book ,George Orwell expressed his ideas on several things, such as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the English people and the war, why he writes,so on and so forth.As for the English used in literature, Orwell depicted it as superfluous, lack of creativity, full of dead metaphors. To further explain it, he quoted some paragraphs from the essays of renowned professors.However ,none of these examples left any impression on me. The only message I get from this part is that I should write as simple as possible ,which also offer itself as an excuse for me to recite less new words and write simplistic essays.When it comes to the war, Orwell loathed it. He sympathesied those soldiers, regarding them as the innocent ordinary people. When it is time to shoot his socalled enemy ,he always hesitates for he didn' t understand why he should shoot them. The socalled enemies, comarades are all ordinary people who were chea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fighting for an empheral patriotism.What should we do faced with wars? or when destiny dwells on us? Orwell didn't illuminate this directly. He highly praised the attitude of Miller, who implies himself to be a passive acceptor when times become hard. Why not fight against it? there is no way to fight against destny, for win or not , your life can be expained as doomed life.What'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Many people regard literature as the purely record or refection of history, politics or humanity. Some drag literature away from politics, for they think politics are gloomy, dirty, sophiscated, while literature can provide people with a clear sky for the soul to sail. But can literature emerge out of politics? I don't think so. Orwell said in this book more or less the literature works in the wartime held a partisan attitude. I don't know whether it is right or not.Anyway, I prefer it to be right.literature workers including writers, poets, novelists etc, their life experience and encounters are in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 let alone their works.As Orwell once was an officer assigned to the Far East regions representing the Great Britain Empire, he attached great imprtance to politics'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Why he writes? Four clues count. 1)sheer egoism;2)Esthetic enthusiasm;3)Historical impulse;4)Political purpose.By reading this book , I come across the Chinese in Foreiners' eyes at Orwell's times, who wore saucer-like hat, pigtail,and were addicted to gambling.Another interesting comparison fades out of my memory. Ok, that's all I can still remember now.No grammars, no constructions;sheer crap; Those define my writings.
  •     奥威尔:但我确实知道未来式黑暗的。失败、失败、失败——失败在我身后,失败在我的前方——那是我到目前为止随身携带的最深刻的信念。我所拥有的就是一个呼吸的空间。一点点的平静,一点点的放纵,一点点地放弃死记硬背——接着,毁灭。在强者统治的世界,呈现在弱者面前的是道德上的两难选择:打破规则,或者毁灭。美德由不断的胜利组成:它包括要变得比别人更高大,更强壮,更富有,更受欢迎,更优雅,更肆无忌惮——以便在每个方面支配、欺凌他们,让他们看起来愚蠢,各方面都胜过他们。生活是分等级的,无论发生什么都是对的。有强者,他们有资格赢并且总是赢;也有弱者,他们只配输而且确实也总在输,永无穷尽。在我的内心深处,内在的自我总是很警觉地指出道德上的义务和内心的真实思想之间的不同之处。你应该有怎样的感觉是件非常清楚的事情,但是恰当的情感却不被接受。你不是不想拥有好品性或正确的情感,但是你做不到。正确的事情永远与可能的事永远都无法统一起来。当一个人开始学习分辨是非,到他变得麻木之前——比如说,在七岁至十八岁之间——他仿佛总是在化粪池上空的绳索上行走。但是这种自惭形秽和无法避免地失败感也会由某些东西加以平衡,那就是活下去的本能。尽管一个人虚弱、丑陋、懦弱、有气味,在任何方面都不是有情可原的,他仍然希望能够活下去,并且以他自己的方式感到快乐。我无法改变现存的价值尺度,或者让我自己变得成功,但是我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我可以放弃我作为一个生命本来的样子,并尽力遵照那些规则以求生存。But this sense of guilt and inevitable failure was balanced by something else:that is,the instinct to survive.Even a creature that is weak,ugly,cowardly,smelly and in no way justifiable still wants to stay alive and be happy after its own fashion.I could not invert the existing scale of values,or turn myself into a success,but I could accept my failure and make the best of it.I could resign myself to being what I was,and then endeavour to survive on those terms.他生活在阶级的夹缝中,内心充斥正义感与阴暗面,自我但不自由,艳羡光鲜自在的生活又鄙夷其后的空虚不堪,憎恶低俗无望的生活又同情其后的不幸挣扎。清醒,自知,悲观地生活,表情冷峻又带着一丝讽刺,无能为力改变只能深刻地洞察,冷静地描述。
  •     这本是09年读的最用心的一本书,边读边划,摘抄竟做了一个本子,当然那个本子是薄了点。刚才看有人说,只看后面的英文,买这本真是捡了个大便宜,的确如此的。Orwell的1984最初读的中文版,英文版的电子版本下了一直没看,若不是仔细读了这本,肯定错过了Orwell。之前看黄灿然翻译的《见证与愉悦》,重新翻序言,标明是代序《英语文体的变迁》,第一句就是“一般来说,用英语写作的著名作家和批评家的文章都是明白、准确、和流畅的,例如已故的爱蒙德·威尔逊、乔治·奥威尔、詹姆斯·鲍德温以及当今的W.E.赛义德、苏珊·桑塔格和乔治·史泰纳。”这些人还暂时只读过奥威尔,当时看时一个都没读过,哪里会有感触呢?梁文道说读书的目的很简单,不过想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对我也再适用不过啦。今天总算将觉得该记下的记录下来,一上午就是这样边读边想,做摘抄,也写自己的联想,本子不够写了,就暂停下来。因为到作摘抄想起了之前读的84,Charing Cross Road的英文版推荐序言特别好,也应该做些记录。又找到了电影版本,很好看,特别惊喜的是电影中那个女士,到书店去问有没有奥威尔的《Inside The Whale》。Amazing!有人说翻译很不怎么样,的确有的地方是很低级的错误,不过大多数地方用词挺不错的,让我决想不出的,所以就不挑剔了。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我们不以铺陈苦难为目的,我们写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说。
  •     挑了几篇来读,奥威尔还是挺好玩儿的。
  •     晦涩,就几篇随笔而言,跟王小波没的比!
  •     这本书看过,买一本收藏。
  •     英汉对照的,经典啊书
  •     被1984打动进而爱上,他是我崇拜的思考者。要重读。
  •     你就是个冷酷的逗比
  •     #安之夜读# It is funny to see that an English writer who was born 100 years ago judged an English writer's novel who was born 200 years ago.
  •     后面太难看不懂。以后再读
  •     我总是觉得自己在虚度时光。我渴求一个单纯唯一的目标,一个清晰明确的边界,一个不被打断的工作时间,一个安全而混乱的工作场所。
  •     看了一些了,很不错的一本书
  •     我觉得奥威尔隐约提到的心理学并未解决他的病,而他的童年教育篇几乎是男版简爱啊。
  •     “一代人冷峻的良知”“天才的梦魇者”如此的评价对于用生命来写作的奥威尔来说,评价很中肯到位。我为什么来写作,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奥威尔用这本书做出了振聋发聩的回答!
  •     英语散文不读下奥威尔算数没入门- -。干净简练的好文字。
  •     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没看完。
  •     随笔集。最后一篇是点题之作,《我为什么写作》。另外《政治和英语》和《回顾西班牙内战》两篇我比较喜欢,其他的几篇篇幅很长,大多关于1930年代末的时政,没怎么仔细读。
  •     中英对照的
  •     等着再读一遍。。。。
  •     没感
  •     读来很亲切!
  •     Such, Such Were the Joys
  •     前面几篇很喜欢,后面有几篇看着很费劲,以后再看~
  •     略啰嗦,认真读读能吸收到不少养分啊
  •     冷静,清唽,旁观,理性,不动声色……这本随笔集子集中了所有我喜欢的特点。
  •     我是没想到Orwell是这么,喋喋不休的家伙,然后被序结结实实地恶心了一把
  •     我热爱一切伟大的人
  •     刻薄犀利的家伙对自己最不留情,嘴贱的家伙很适合写作
  •     先生NO.2
  •     在我缺乏“政治”意图时写的都是一些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们成了一些华而不实的段落、没有意义的句子,准确的形容词和连篇假话,事实就是如此。《猎象记》《马拉喀什见闻》两篇最佳。
  •     乔治奥维尔简洁精确得不像英国人
  •     学生时代的回忆和政治对英语的影响 写的特别生动,其他也是胡乱看看历史而已。体制对人性的影响让人感同身受
  •     中英对照的,翻译得不错,译注也十分详细。奥威尔先生在作品中所展现的那种明亮的真诚,令人十分感动,值得细细品味!
  •     对比乔治奥威尔当时应试教育的黑暗统治,我觉得自己简直是生活在阳光灿烂的国度~《政治和英语》中提到了四个英语写作的问题,借鉴到我们的写作中同样值得自省:1.僵死的比喻。2.东拼西凑,添枝加叶。3.装腔作势的措辞;本来就是具有偏见的倾向,却要摆出客观公正的姿态。4.不知所示的词语。 写之前多问问自己:我想说什么?用什么词语表达?能更短吗?
  •     非常值得一读,让人眼界大开。
  •     我感到,这才是真正的奥威尔,而且,是从五六岁时走来的奥威尔。
  •     很真诚
  •     好书,极力推荐!特别认同原书的一句话 - 语言的贬值是与政治的混乱挂钩的。
  •     重新认识了奥威尔
  •     包括奥威尔很多犀利、清新的散文和评论,值得一读。尤其外国文学专业的。

    另外,中英文都有,对学习英文帮助很大。
  •     真该再读读。
  •     很值得读的书 但是不太适宜收藏 适合英语专业的学生读
  •     比起1984的无废话,我更喜欢他的废话。
  •     怎么讲呢~奥威尔是一个为了政治而写作而生存的战士啊
  •     很喜欢的书,奥威尔的杂文写的也挺幽默的。
  •     很细腻,我喜欢随笔,相当厚的一本书
  •     有很多感悟。真真假假
  •     不认同奥威尔“在缺乏政治目的的前提下,所成书的作品都是毫无意义,空洞乏味,甚至浪费生命”,这样的观点,对于书中论述的“写作四大动机”十分欣赏,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四大动机越来越能引起我的共鸣
  •     开始看政治与英语时被这个人萌死,然后看such were the joys真是无比心疼小奥威尔。 英国男校穷孩子受填鸭式教育日常啧啧。
  •     其中的《猎象记》,相当好。
  •     他说看最后一篇就好了,他说得没错。
  •     继续在读
  •     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你想做,而是别人期待你如何做!
  •     思想性与文笔兼得的读物,亦可做英语学习用。读了整个2014(是的现在已经2016年了)
  •     和梭罗一对师兄弟。
  •     既然打重读的tag,就表明我还有很多没有读懂,但大师的精神境界已经深令我动容
  •     给乔治·奥威尔五星,但翻译实在够烂,给奥威尔的思想打了折扣。
  •     一直以来就是同一个幻想:假装你比实际更有钱。(针对成人办的报纸的中心理念)//诗歌:用让人难忘的形式来记录一些几乎任何人都能分享的情感。//那是因为我还年轻,对概率还没有概念,因为经验不足而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大部分人受小说电影的影响程度,远超过他们愿意承认的。从这一点来看,最差的书往往是最重要的书,因为它们总是人的一生中最早看的书。//裙子如同又一层皮肤裹在人的身上。//在那个世界里,成功的必要条件是金钱,贵族亲戚,崇尚运动,特制的衣服,整齐的头发,迷人的微笑,因此我不会成功。/非常诚恳的一本书,极高的同理心和正义感导致作者对生活难以忍受,决定拿起笔来做点什么。描述很好看,最好的是所谓欢乐和猎象记。有很多有趣的观点,价值观很像王小波。拥有这种价值观的人被形容为理想主义者和道德主义者。
  •     严肃文学还是值得读的。文学创作需要独立的思考与自由。乔先生对世界和文学一直持有怀疑的批评态度。
  •     散文集~一个有个性的作家
  •     [国图借书]全方位深入了解乔治奥威尔的作品。
  •     奥威尔的絮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