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米沃什诗选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切·米沃什诗选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7
ISBN:9787543447004
作者:[波] 切·米沃什
页数:314页

作者简介

这本米沃什诗选精选米沃什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150多首,其中包括他早期的创作和后来的作品。米沃什在诗歌创作上强调“见证人”的身份,感情沉郁,富于哲理,把传统的波兰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坚实硬朗的诗风。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一 歌
二 赞美诗
三 黎明
四 一对夫妇的雕像
五 偶遇
六 一本废墟里的书
七 菲奥里广场
八 世界
九 不幸人的歌
十 艾德里安・齐林斯基之歌
十一 告别
十二 逃离
十三 在华沙
十四 献辞
十五 瓷器之歌
……

内容概要

切·米沃什(Czeslaw Milosz, 1911-2004),波兰裔美籍诗人,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波兰的维尔诺(今立陶宛维尔纽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米沃什加入了抵抗组织,并出版诗集《独立之歌》。战后他先后在波兰驻华盛顿和巴黎使馆工作,后自我放逐,1960年从法国移居美国,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图书封面


 切·米沃什诗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无法用语言形容我对这位诗人早期作品的喜爱。大自然细微的美丽,纯朴真挚的感情,在永恒的空间里弥漫。诗人的心是纤毛,他的句子是流动的河,涌动着深情,穿滑过一个一个情境,奔向坚实的心之海洋。后来他面对战争,巨大的创痛,无尽的哀伤,剧烈的愤闷,沉重的怀念,依然抹不去明净的诗行,质朴的热情。我还年轻,没有经历过这些。后期作品转向抽象的事物,一如诗人叶芝。我要慢慢地慢慢地看。
  •     是翻译,还是贩毒?——评 张曙光 《切.米沃什诗选》近几年,米沃什的名字在诗人和文化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恐怕要得益于西川的大力推荐。可迄今为止,国内对他的介绍还主要停留在对他早中期(1986年以前)的作品上,最近的作品初了西川主译的《米沃什字典》(散文译本)外,就只有张曙光先生的《切.米沃什诗选》。不少人都在推荐张先生的译文,这才禁不住诱惑,也买来一本。说起译文好坏,总要提到“信、达、雅”。就外国诗歌的翻译,我想大多人都会推崇查良铮、飞白、王佐良等前辈的译文。那代人真是了不起!中英文功底俱佳,他们的译文准确流畅,没有多少翻译腔,读上去就像是国人用一流的文笔写就的。当然,他们翻译的多是古典的英文诗歌,对现代主义诗歌有所涉猎,可数目有限。至于当代诗歌,几乎没有涉及,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可我们也不能老是指望祖辈替我们干活啊,我们期待新一代翻译家的出现。据说,张曙光先生就是这样的佼佼者。书店里总能看到张译本《神曲》,只是我此前读过田德望老先生的译作,觉得田老的译本虽然不够流畅,可注释总还算详细。不过既然是新译,我想一定有出彩的地方,一直琢磨着什么时候把他的大作捧回来仔细研读一下呢!可当我读完他的《切.米沃什诗选》后,不禁要为自己迟延的决策叫好。有银子干什么不好,干嘛要去买那些即使读上十遍还是闹不明白的译文呢?我是读了英文版的《米沃什诗选》之后,才喜欢上米氏的。米沃什早期作品借鉴了法国象征派的表现手法,意象密集繁复,有些费解,可他后期的作品摆脱了风格流派上的束缚,用词准确,意象简洁。《诗选》的主译是美国桂冠诗人哈斯和米氏本人,如此说来,我们不用过多怀疑英译者的眼光和笔力。英译本很好读,也很耐读。在《诗选》里,诗人获诺贝尔奖(1980年)之前的作品不到一半(331页), 大部分都是诗人后期的作品,尤其以2000年于克拉科夫出版的《此》的篇目最多,篇幅最大(90页)。张曙光先生在他的译本中,只从我最喜欢的《此》集中只收录了6首短诗(实际上是6 + 1/4首,名为‘O!’的组诗共计四首,张只译了一首)。以我拙见,他选译的并不是最好的篇什。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同一首诗嘛,见仁见智,不必强求。让我沮丧的是,清澈明晰的英文译本为何到了中文里,竟变得深不可读?让我一头雾水的张译其意象之杂乱,用词之生涩,让我怀疑:莫非这就是先锋诗人对米氏作品的前卫包装?这里我以张译本的最后几首诗(pp.303-314) 为例,列举张译中令人困惑的地方。奇怪的是,在我对照英译本之后,先前的迷雾都一一消散。1) THIS(这,第303页)原文:I asked help of rivers …, lakes…, a valley Where an echo of singing had twilight for its companion. 张译:求助于 回荡的歌声为同伴发出微光的山谷。困惑:什么意思?同伴指谁?拙译:求助于山谷:在那里,暮色为歌声的回音作伴。2) O!(啊!,第307页;仅三行,全诗摘抄]O happiness! To see an iris. The color of indigo, as Ela’s dress was once, and the delicate scent like that of her skin. O what a mumbling to describe an iris that was blooming when Ela did not exist, nor our kingdoms or our countries!张译:啊 幸福!看那彩虹。靛青的色彩,像挨拉穿过的衣服,优雅的气味像她皮肤发出的。啊,多么含糊地去描写一条盛开的彩虹,那时埃拉已不存在,还有我们的王国和国土!困惑:   彩虹怎么会是靛青色的?    还有优雅的气味?(莫非是通感的妙用?)   “多么”与“含糊”连用,原来含糊也是一种美!   “彩虹”与“盛开”连用,这是诗歌里陌生化修辞的妙用!拙译:(Iris还可以指一种鸢尾花或者蝴蝶花的植物(舒婷不是有首诗叫《会唱歌的iris》吗?)啊 欢乐! 看那鸢尾花靛蓝,像埃拉过去的裙子,那轻妙的香味像她的肌肤喃喃自语!说什么正在盛开的鸢尾花——埃拉不在,我们的王国、国家都已不在。 3) TEXAS(得克萨斯,第310页)原文:I have experience the shame of the recollected illusion of loving, hating, aspiring, striving. 张译:我体验了回忆、爱、恨、追求[原文中的修饰成分怎么变成宾格?]和奋斗幻想的耻辱。 困惑:看不懂译文。都不是生字,可连到一起,怎么都成谜团了?这可是我的母语啊! 拙译:忆当年,爱恨争闯乃幻影,遗憾满心头。4) To Robert Lowell(致罗伯特.洛厄尔,第311页)原文:Your will was of no useAgainst all illness that held you like a stigma. 张译: 你的意志无益地反抗着像一道疤痕控制你的疾病。困惑:译文绕得很。拙译:疾病烙印一般缠住你,枉费了意志。 再看紧接着的一句:原文:A bit belated, I write to you across who separates us: Gestures, conventions, idioms, mores.张译:延误了片刻, 我越过分开我们的一切写给你:手势,传统,土语,更多。困惑:More(形容词的比较级) + s = many more(变成名词)? 有这种构词法吗?稍懂英文的人都知道mores作名词时,指“传统,习俗”。拙译:         我给你写得有点晚了。      不同的姿态、规矩、语言和习俗将我们隔开。5) 德加的蜡笔画(Pastels By Degas,第313页)原文:A wave, a sighing of surf. And only a red mane flickered in the abyss. 张译: 一个浪,一个海浪的叹息。惟一一个红色的名字在深渊闪烁。困惑: 原文多美的一个意象,在中文里怎么变得那么抽象?原文中的MANE被换成了NAME! 这让我想起了刚上学时,我老把KATE和TAK弄混淆,为此被老师罚抄了好多遍。读者要不要用同样的方法来惩罚一下译者呢?拙译:浪花是碎波的叹息,惟有红色的鬃毛在深渊里忽闪。 短短十页的内容,错误之处竟然如此之多!我的解释也许不见得正确,可不管怎么说,张的译本的确令我失望。我没有信心再去看其它的篇什。我略看了一下他译作的篇名,发现跟绿原先生的《拆散的笔迹本》(漓江出版社,1989)有诸多重复。我现在已没有闲心,再对这两个版本再去做一番比较。 诗人译诗,喜欢再创作。对此,读者本不必太较真。读者可以接受善意的“盖头换面”,存其神,不拒其形。不管怎样,好的译文,至少从转入语(target language)的角度看,读上去像文章。尽管Arthur Waley批评庞德的《Cathay》译文不甚准确,可作为普通读者,觉得完全没必要找庞德的茬。唐诗在英文里竟然能出落得那样美妙,难以置信!同样,在读了韩少功的《惶然录》后,我不必再去核对英文的译本。我甚至怀疑,葡语原文能否将语言拿捏得那样到位!因此,我们允许译者把cassock说成robe, 但要硬把前者说成toga,那就睁眼说瞎话了。translation 和 imitation 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翻译跟作者以仆主关系为妥。这个仆人要是特别牛,能由“仆”升“宾”,甚至宣宾多主,自然更好。不过一定要做到礼节有度,不能逞强。当然,也有高明的译者,能“画虎似虎”,令原文在形态和神采上都丝毫不减。美国有个诗人叫Richard Wilbur,他译的《伪君子》跟原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信达雅”俱佳。有人戏称,要是Moliere在世,他一定会选择英译本发行。看来在做到“达雅”的同时,达“信”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就看译者的品质与学养了。我并不是故意苛责张译的不准确,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他对原文不假思索的篡改。他的改动不是出于诗歌节奏,韵律或者意境上的考虑,而是源于一知半解式的臆断。译文结构紊乱,甚至有文法不通的毛病,读上去不像是汉语。这绝对不是Milosz倡导的风格。讹译就跟贩毒一样,费钱害人。只是讹译者,不用像贩毒者那样偷偷摸摸。前者据说干的是光明正大、播散火种的好事。受害的是不知情的读者,他们不知道讹译者在原作者的脸上已经划上了多少刀。网上声称喜欢这个版本的人不在少数,可我担心他们可能都是受《偶遇》那首名诗的魅惑。殊不知,这首诗早就经绿原和西川译过,恐怕张译之功要大打折扣的。一句“如有错误,望读者指正”就能提自己开脱了吗?更何况,张的前言中连这样的客套话都未曾提及。他不拘客套,他忒自信!在前言中,张曙光提到“原想拜访一下这位年届九十的诗人,但不巧没联系到”。这就难怪了!要是张先生当初能当面求教于诗人,或许今天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啼笑皆非的疑点了。不过,话说回来了,我要是米氏的管家,即使主人在家,也断不能让这样的慕名之徒踏进门槛办半步。不止如此,我还要摁住他,打上一百大板,看他今后还敢不敢凭空妄译,借主人的诗名往自个儿脸上贴金! Maylord2007-8-28
  •     精神的枝蔓伸向所能伸向的任何一个角落,米沃什在诗里往往还布置了形形色色的障碍与通途,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种更温和更平衡的现代性诗意
  •     「无论几代人在记忆中容纳我们,都不重要。/伟大是猎犬对世界无法实现意义的追逐。」
  •     我沉默/为垂死者的孤独/扶布鲁诺爬上他的火堆的阶梯/在活着的人类的舌尖蔓延。
  •     大部分诗其实缺乏诗意
  •     想读懂各国语才能好好读诗,但就着翻译的小孔也能窥豹。始终记得读的第一篇礼物:“直起身来,我看见碧海白帆。”漫漫长路…
  •     读者和诗人的相遇需要某种机缘,于是在1月21日这个晚上,他读完华玆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就翻开了米沃什,从自然主义日记开始,不幸人的歌,咖啡馆,礼物,不再……四个多小时过去了,空气飘着小年夜的鞭炮声,凌晨送来猫的踱步……过了一夜,就像一个漫长的世纪
  •     开始
  •     和译者de诗的调子类似.......
  •     mark。想读英文版
  •     最喜欢≪城市在它的辉煌中≫,“城市在它的辉煌中,当多年之后我回来,我用外衣蒙住脸,虽然能够记得,我没有偿还债务的那些人都已经不在,我的羞愧不会太久,卑鄙的行为已被宽恕。城市在它的辉煌中,当多年之后我回来。”
  •     译笔没得挑,通晓顺畅,也许是这个缘故,诗意减去了些。
  •     “我们人类的交流有种苦味”
  •     战争与苦难,反而孕育了更多不屈的诗人。因为越绝望的境地,反而有越期待的人。诗意,总是那么让人猝不及防。
  •     “我将找不到一朵真的玫瑰,/真的飞蛾,真的石头,浑圆而闪亮。/对于我,总会是这个地球,小的。”
  •     读完能记住的没几句
  •     “你在哪,活在世间怎样的深处/爱人,踏进怎样的水中”
  •     一些还不错,一些没新意且啰嗦。
  •     翻译降低可读性。
  •     特别喜爱他的前期诗作,五星也不过分。后面的就陡然乏味了。同时兼具表达欲和对表达欲的质疑往往能杀死一个诗人,“伟大是猎犬对世界无法实现意义的追逐”。
  •     “黎明时我向窗外了望”,对,它让我黎明时向窗外忘了忘。而此刻我恰好睁开双眼。
  •     大美,无言·
  •     假如你,梦想一个孤岛的你。 害怕城市以及公路沿途闪亮的灯亮
  •     我不可能成为诗人。
  •     想买本珍藏,买不到,只好全本打印了。明天去取
  •     早期是惊艳 晚期是诗人自己的“开悟” 莱茵河的秋天太美 加州比不上
  •     诗歌的节奏感全无
  •     “只剩下和他自己一样的忧郁。”
  •     讀過幾首原文詩,才能在看過此譯本後依然愛米沃什。
  •     讲道理的话 切米沃什该哭 hey有人把你的诗硬生生翻译成儿歌…给三分算我们交情多
  •     之前读过米沃什的《诗的见证》,这是第一次接触他的诗歌,与魏师交流过米沃什写的《诗的见证》,他也讲米沃什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读他的诗歌之前读了俄罗斯诗人费特的诗选,在图书馆偶遇他的诗集后开读,诗人的诗风和诗作内容也多少引起了我创作的兴趣。
  •     翻译了就很...
  •     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还是直接读英译本好……
  •     米沃什的诗多是哲思型的诗,跟辛波斯卡相似,上升到时间,上帝,永恒的高度。然而,米沃什又比她广阔,接近布罗茨基(来自于他们共同的流亡经历?),因此他还与我们探讨政治之恶(也即人性之恶,因为政治首先是人的概念。),诗歌拯救世界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让人,尤其是诗人绝望)。
  •     几乎难以分辨,是哪拨醉汉为了太阳落下的时间再延长到胃下左角,在停尸房典当了月亮与繁花。乡巴佬还是高官?
  •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
  •     你们真的看懂这部诗集了吗?我怎么就没几篇看懂了?!
  •     获得 失去 又有何不同 如果这个世界终将把我们遗忘
  •     我不过是无形事物的一名秘书,它被口述给我和另外几个人。秘书们,互不相识,我们走在没有多少人理解的人世。在中间以一个逗点结束。而完成后怎样看到全部不该由我们来过问,总之我们不去读它。 要找西川。一个人译整本诗其实是很要命的,信达雅都能做到,可就是看不入眼,几首之后感觉倒是译者在二次创作了。以后多看编选吧。语言是藩篱,也是激荡才情的棍棒啊。
  •     他写得比我们今天市面上许多所谓的“先锋诗人”好太多……
  •     “不够。只活一次还不够。/我愿再次活在这悲惨的星球。/在孤独的城市,饥饿的村庄,/看看所有的邪恶,看看腐烂的身体,/探究受制于这个时代法律,/和在我们上方风一样嚎叫着的时代。”
  •     波兰籍作家 质朴的文字 给一人种孤独静寂的感情 我喜欢礼物这首诗
  •     “城市在它的辉煌中,当多年之后我回来,我用外衣蒙住脸,虽然能够记得,我没有偿还债务的那些人都已经不在,我的羞愧不会太久,卑鄙的行为已被宽恕。城市在它的辉煌中,当多年之后我回来。”米沃什把诗歌定义为“对真实的热情追求”,他心目中的真实并不是简单的现实主义,而是世界的真相。在米沃什看来,现实如果不是完全无法捕捉的,至少也是非常不容易捕捉的。同样的,他的末世论也不是简单的末日论,而是超越阴郁末日论的末世论。米沃什的末世论是充满对末世之后的涅槃般的人文与文艺的复兴的憧憬与期待的,他不是站在绝望的对立面,而是扎根于绝望中,等待希望。我发现几乎每个诗人的一生都在奔走,大概流浪才能让人怀有一颗慈悲而诗意的心。
  •     诗人最爱。诗译在等。
  •     六月读书单 读书不能像集邮一样 读书不能像集邮一样 读书不能像集邮一样 重要的话要说三遍 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从图书馆搬回此书 也许是读得太少 能力不够 有些晦涩 好吧 其实是过期了 要还了 囫囵吞枣似的读罢 没有体会到大师的精髓
  •     Edith
  •     感觉他的短诗精品率极高
  •     有几首确实非常托尔金
  •     不知道为什么,读过佩索阿之后再读他的诗就很难进入了,也许是太喜欢佩索阿的表达方式了,总想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读佩索阿时的那种感觉,在大部分诗中都是无功而返,也许过一段时间换一种心情会再读一遍
  •     我不否认我吞下了/所有现在的花,吃掉所有的颜色。/我徒劳地毁坏着这个世界/四十年了,一千年也不够。/是啊,我愿做一个五种感官的诗人。
  •     12.7下完。波蘭的詩人。是什麼讓你長嘆不止,是什麼讓他惆悵不前,是什麼讓你滿容憔悴。冬日的鐘聲敲響敵人,而友人卻早已安息,日落落下的是希望,日出出現的是奴役,何時才能在郊區沐浴陽光,何時才能不在夢中見到你。鮮花逝去,帶去了香索,帶走了回憶,留下了殘泥。這一切都不該被奪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