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蓝印花布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6
ISBN:9787506325585
作者:祝勇
页数:151页

作者简介

蓝,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与快乐的吾土吾民。

书籍目录

1 漂泊的地图
2 家族密码
3 青楼红粉
4 蓝印花布
5 泽涯纸坊

编辑推荐

  从祝勇的前几本《遗址——废墟上的暗示》、《凤凰——草鞋下的故乡》等等到这本《蓝印花布》,我们看到一个年轻的文化人正在一步步走进文化传统的腹地。 

前言

  从这里出发  在东长安街边北鲜鱼巷,有一座不引人注意的庭院。这里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位部长的府邸,现在是一家建筑师事务所。两层小楼,西式风格,古旧素朴,与周围的恒基中心、国际饭店形成反差。在这个以现代化为最高目标的时代里,或许正是这种反差,使它失去存在的理由。尽管这幢旧宅别具美感而且毫无破损的迹象,但是它很快就会被拆掉,像许多只属于记忆而无法挽留的时光。  李玉祥有时会在这里放幻灯。幻灯机是从德国买来的ALFO牌,还有专用的银幕,保持画面的真实清晰。像夜晚到来的童话,那些属于李玉祥的民间记忆再度呈现,落日苍茫中的山水村落,在黑暗中逼近我们的视线,使我们有了在路上的幻觉。  恐怕有二十几年不曾看过幻灯了。在享有电视以前,年少的我曾经利用学来的光学原理,制作了一台幻灯机。我的记忆中至今还经常复现那一束温柔、明亮的光源,以及身旁友人们若有若无的呼吸。现在我处在了观众的位置上,并且由衷地感谢李玉祥为我带来的视觉奇迹。  李玉祥的摄影作品勾勒出一幅全然不同的心灵地图——与我们日常所见的道路、商场、楼群、立交桥无关,尽管沿着都市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我们就会看到画面上的景色。那一切与我们身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大地上有无数条道路将它们连接,它们就在我们生活的延长线上。我们惊奇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道路的存在。我们把它们当做了没有道路的远方,如同中断的时间,只能通过想象来衔接。  冷冰川从巴塞罗纳回来。我们三人一起商量出行计划,并且在温煦的四月里相约上路。对南方乡土村落的探访,不能完全说是受到了李玉祥的鼓动。此前几年,我就常常借开会之机,脱离同行的队伍,独自到南方的山野村镇游荡。我并不把我的旅行视为“旅游”,因为它不是给现实中的自己暂时放假,而是要寻求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寻求身体与大地的联系。四月里,我放弃了从事了十二年的职业,甘愿让多年求学奋斗的成果付诸东流。这并非因为体制不能为我带来好的前景,而是因为这种前景不足以成为我生命的落脚点。职称、级别、住房、工资……我看到了自己生命中被规定的部分,未来的所有可能性都与这些可以预测的数据相关,我索性把这一切兑换成火车票,显然,后者会给我带来更多。  我不能否认李玉祥对我的影响。这位二十多年前就脱离体制,默默从事田野工作的摄影家,性格内敛,内心却蕴藏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坚韧和自信。他对生命有着独特的理解。二十多年中,他像一个朝圣者,用双脚撰写灵魂的史诗。他的青春始终以色彩浓郁的乡土背景为衬托。他让我看到了视力无法达到的远方景象,看到自己命运的边界并产生超越它的妄想。  李玉祥和冷冰川都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尽管在乡下,人们总把虎背熊腰的他们当做北方人,而把面目慈善的我当成南方人。)这将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区别开来,这种区别甚至表现在我们的作品中。当我惊叹于南方的山野水泽,以及人们‘在每一个微小的自然细节上”做出的“深思熟虑、天衣无缝的应对”(李敬泽语),那个湿热唯美的南方早已同星月风雨一道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然而,地域的差异,并未使我以一种猎奇的心态旅行。在许多地图上不易发现的角落,在群山背后的古老村庄,我看到先民们面对人生的精细与诚恳,无论生存条件优裕还是恶劣,他们都不敷衍,他们的所有创造,始终围绕着中国人所特有的耕读渔樵的家园理想。日暮乡关,不论路标指向哪里,也不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多么不同的生活形态,我的行旅都像是回家。我并不陌生——庭院篱笆、青草牛羊、粗糙的土路、铁匠蔑匠、孩子和老人……  二00二年两次前往浙江。如前所述,第一次是从四月开始,李玉祥、冷冰川和我三人同行。我们在苏州会合,在苏州周边和江、浙、沪交界的木渎、藏书、锦溪、朱家角、金泽、平望、南浔、湖州、慈城(冯骥才的故乡。到慈城的当晚,与冯骥才通了电话),以及中部山地的永嘉、皤滩,东部沿海的宁海、石塘等地游走。第二次是在九月,冷冰川没有参加(已回西班牙),我与李玉祥由永嘉(楠溪江)到泽雅。这些只是平常的旅行,但值得在记忆里珍藏,我愿将此书作为对我们三人同行的纪念。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误区:我从一开始就将这两次旅行当成对于时光的逆向之旅,也就是说,我把民间留存的古代文明残片当成古代本身,那些古村落里的人们,则无一不是遥远古代的遗民。我误以为颠簸晃动的长途汽车能把我送回唐宋明清。只有在古村落里生活,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时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现在时,而将山水村落间的朴素岁月当成过去时。在追怀逝去岁月的时候,现代人的优越感稍留神就露出马脚,那就是无处不在的所谓“过来人”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说,那种被命名为文化乡愁的东西,是现代人的富贵病,与田野作坊间劳作的村人们无关。那些常年隐于我们视线之外的乡民俚人,同样是生活于现代之中,与我们分享着同样的天空和阳光。他们的价值不在于让现代人回到过去,更在于为文化多样性提供了生动的实例。使旅行者永不厌倦的,不是文化形态的时间差,而是空间差。我们并不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权,我们的同情心充其量只是滥用的施舍。他们对民居村寨的精心建设、他们与自然环境的谐调关系,完全可以抵消现代生活阅历赋予我们的那点虚妄的优越感。  大半年时间这样过去了:东游西荡,读书甚少,文字荒疏,而我,却心已满意足,乐不思蜀。旅行使我对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充满敬仰,任何一个发育完备的村庄都会有着谨严精致的文化秩序,即使过客,也会留意自己的举止,使之不显轻佻和简慢。

内容概要

祝勇
一九六八年出生,一九九○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有十二年编辑生涯,二○○二年辞去公职,专事写作。作品大抵分为两类:思想学术随笔和文化散文。前者多发表于《读书》《书屋》《黄河》等刊,后者多见于《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花城》《大家》《钟山》等刊。已出版个人作品十九部,其中有《禁欲时期的爱情》《改写记忆》《手心手背》《遗址:废墟上的暗示》《凤凰:草鞋下的故乡》等,并有三卷本《祝勇作品集》行世。主编有《重读大师》《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声音的重量》《新锐文丛》《深呼吸散文丛书》等。中国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章节摘录

  雨天,蓝印花布  心岱  夜雨,消散了暑热。  翻一本买了大半年的散文集。读陈丹青的《仲夏夜之梦》。他说他不买年历,不是不喜欢,而是常会忘了翻。但他买了本冷冰川的版画印成的挂历。悬在画室里。月份一到,还记得翻过去,看下一页那位美丽的裸体女孩怎样在躺椅或花丛中舒展腰身,更换姿势。  我不知道冷冰川,也没看过他的画。我想起《仲夏夜之梦》的前一篇,正是冷冰川的《札记簿》。我读着冷冰川那些如格言般的句子。如“天真的人就是让雨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只有艺术能够说出生命里沉默的东西。”我记住了冷冰川这个好特别的名字。  周末上午成都下着暴雨。近午。雨渐小。逛街。从领事馆路到锦绣路。锦绣路上有一家文轩书店。顺道进去看看书。  雨天的书店里较清静。在散文随笔类架上。看到《蓝印花布》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已上架有一段时间了。在别的书店里看到的是没有拆封的。初时是看到浅黄色的封面透出来的一点点蓝色,加上书名,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或许是对蓝印花布或对蓝布怀着最朴素的情结。读书时,曾有相当长的时间,白衣蓝裤是基本的穿着。离开学校后,曾有一度,觉得终于不必再这样穿了而松了口气。但时隔多年后。开始怀旧。唯有在偏远的乡村小镇,能看见穿着蓝布衣衫的老人。蓝布与老人一起老去。祝勇的这句话可以用在他们身上“对蓝色的偏好,不仅流露出人们在着装用色上的含蓄与谨慎,更重要的,蓝色使人们在贫寒中保有适度的自尊。”  文轩书店里,这本书是开封的。我拿出来仔细翻阅。意外地又看到冷冰川的名。他做此书的插图。这本书装桢相当好。李玉祥的摄影。很多照片。黑白的,彩色的。还有冷冰川的速写插图。小鸟、猫咪、树枝,线条简洁洒脱。  在书店里把这书的其中那节蓝印花布全部文字和图看完。他们寻访的地方是浙江那些古老的村庄。我知道浙江的蓝印花布很有名。曾在图片上看过。木架上垂挂着刚染好的蓝印花布。抚摸着,穿梭其间会是什么感觉。  蓝印花布的染料是蓝靛草。也是我们感冒时吃的药板兰根。做成染料就是把蓝靛草的“叶子放到土坑中浸泡,经过七天七夜复杂的搅拌、过滤等工序,植物终于变成深蓝的溶液。沉静的蓝色和想象中的一模一样。”  曾读沈丛文先生的《谈染缬》一文。谈蓝底印花布的历史发展。染缬的方法有蜡缬,夹缬,绞缬。而浙江的这种蓝印花布的染法是夹缬。夹缬,祝勇简单的解释是:“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  我在书中看到这样的图片令我着迷。干燥过的蓝印花布铺在茁壮生长的青青麦苗上。是如此的自然和谐。文中说:“蓝印花布与大地的重合暗示着它们本质上的联系。它的一切都来源于大地,它的肌理、颜色,甚至图案。蓝印花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对大地的亲近。我感觉到空气中,人类和大地交替的呼吸。”  ……

图书封面


 蓝印花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蓝,越旧越美。 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与快乐的吾土吾民。——摘自《蓝印花布》秋天,蓝靛草的茂叶和嫩枝被采摘来,在大土坑里浸泡一周,加了石灰,开始搅浆、打靛花,竹棍和木杷在满坑的蓝靛里拍打着,那是一种绿色植物对另一种绿色植物别样的亲热方式,它们以一种神秘的语言,交流着对色彩的见解。在竹棍和木杷亲切的拍打里,蓝靛草开始呈现出梦幻般的蓝色,仿佛秋日里高远的蓝天浓缩成这里浓稠的深蓝。这些蓝色的液体,最后沿着雕花被板上浅浅的河床,流向土织布,流向一个预先设想好的图案。被板是用山里的棠梨木制作的,树质紧密坚硬,贴上早先预备的粉本,再用一堆各种样式的刀具精雕细刻,几十个工时后,棠梨木的木坯上沟渠纵横阡陌蜿蜒。在它与土织布亲密接触的时刻,蓝色的液体在纵横的河流里浅唱低吟着。从雕板上取下来,你会看见土织布上蓝色的图案:可爱的孩子、妩媚的花朵、吉祥的凤凰……它们宛如大地上的花朵,纯朴自然,美丽茁壮。那就是蓝印花布……小时候,在外婆家我见过颜色朴素清爽的蓝印花布被面,在寒冷的冬天,那来自乡间植物的温暖和暖意,严严实实地捂着我的童年。那时候,我很小,到现在我还记不起来那床蓝印花布上的图案,是百子图,还是龙凤呈祥,抑或是别的什么图案?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过蓝印花布了,直到前不久在图书馆里看到《蓝印花布》这本书,它的封面很别致地做成蓝印花布的样子,古朴、素雅。内页也做得很精致,图文并茂。它以闲适的风格吸引人读下去,有书卷气又没有学术文章的死板,读书的过程好像在江南的细雨中漫步,潮湿、温暖,还有青草的气息。书里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一段段优美的文字让我心潮起伏,看到古朴优雅的蓝印花布,我感到了久违的亲切。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外婆……外婆生活的那个年代,或许是个缺乏色彩的年代,蓝印花布显得十分漂亮和醒目,那种布料的蓝,浓淡不十分匀称,却有种特别的韵味,给人平静、吉祥的感觉。好多次,我揣摩、咀嚼蓝印花布之美。它以一种青草的汁液,将飞禽走兽、花卉游鱼、人物山水,组成一幅幅蓝白相间的图案,蓝底蓝得清纯,白花白得朴实,秀气却不落俗套,典雅而不失明快,不能不说,蓝印花布里包含了东方人的智慧和东方人的哲学。追溯到前人的智慧就不得不提到蓝印花布的历史了,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它的制作工艺主要有灰染、夹染、扎染与蜡染。上世纪90年代在温州丽水一带,发现了单色蓝夹缬技艺的遗存,这种蓝印花布保存了中国宋元时的南戏,如《白兔记》《蜃中楼》《西厢记》《义侠记》的连环图案,原来蓝夹缬还是中国戏文的重要载体。为此,年轻学者张琴经五年考察,写了一部《蓝印花布上的昆曲》的新著,更让今人对蓝印花布刮目相看了。蓝印花布有青铜饰纹的高古,汉砖瓦的粗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洁,织锦的华贵。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蓝印花布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是它的平民化。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格调朴素、高雅,没有一丝媚俗,蕴含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经过岁月的淘洗,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蓝印花布不如缤纷七彩的花布那么炫目,但它素雅沉静得让人想起江南女子固有的娴静与温婉。总之我就觉得蓝印花布与江南水乡如此的在精神上贴切,似乎一切描述江南的文字都比不上一块蓝印花布更能表达那种精髓。就如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事物或情感的时候,人们会用绘画来表达,当绘画也不能尽兴的时候,就只有用音乐来描述一样,那么蓝印花布大概就是表达江南风韵的极致了,至少我是这样固执的认为。 蓝印花布,我以为与青花瓷相仿,在嘈杂炫目的色彩中,蓝白二色,以单调取胜,因素净到了雅致、因清丽而见其温婉,故别有自然韵味而高洁脱俗也。记得东山魁夷在《蓝色世界》里说:“蓝色是精神与孤独、憧憬和乡愁的颜色,表现悲哀与沉静。”东山先生如此阐述蓝色,让人感觉一丝悲怆。在我心里,蓝色是浪漫而精致,幽雅而清秀的。经过土生靛蓝的浸染,显出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蓝印花布,仿佛雨后新睛,蓝白分明,质地纯朴,有浮升的活泼,端庄不失其清秀。蓝印花布是朴素的,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民间气息。蓝印花布是纯粹的,纯粹得像一种感觉。蓝印花布也是感官的。蓝印花布更是现世的,或者说蓝印花布给现世多了一点儿热闹,多了一点儿温暖,多了一点儿气息。这是人性所在,也是人性的要求和证明。众所周知,南通的蓝印花布是最为出名的。蓝印花布之于南通,一如云锦之于南京,丝绸之于杭州,刺绣之于苏州。它与西亭脆饼、如皋风筝等同为南通标志特产。蓝印花布的确是与南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它的一切来源于大地,棉花雪白的花朵,印染用的美丽而平凡的蓝靛草,甚至包括它的图案,都是土生土长的。据说明清时期的南通地区,蓝印花布会贯穿一个女人一生。出嫁,嫁妆里是一定会有一条蓝印花布围裙的,新嫁娘穿上它既可下到厨房,又可入得厅堂;再穷的人家也会为女儿准备一两条蓝印花布的被面,往往会是“百子图”、“龙凤呈祥”等等喜气洋洋的图案;还会有一个蓝印花布的大包袱,里面除棉花胎外,还会有枣子、花生、桂圆、红蛋,祈望着“早生贵子”。当一个女人走到人生的终点,同样是蓝印花布陪着她去见列祖列宗。生命的最后一天,她必须穿一身的蓝印花布衣裤,但是衣领和裤腰要有纯白的棉布镶嵌,昭示一生的清白。在昔日的蓝印花布作坊里,应该有个偌大的院子,高高支起的竹架上,刚卸下来的蓝印花布沾着靛花浓郁的芳香,在河里漂洗后,从半空里悬挂下来,在初春的杨柳风里婆娑地曼舞着,印着百子或者龙凤图案的布匹,在阳光里飘扬着乡间生活的宁静和诗意。而今天,时代变迁,农业文明渐行渐远,工业文明来了,蓝印花布的手工工艺流程日渐式微,蓝印花布更多地是躺在旅游商店的玻璃柜台里,有着不俗的身价。渐渐地,蓝印花布从普通人的生活里全身而退了。莱卡的时尚,尼龙的轻薄,牛仔的随意,真丝的飘逸……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棉布的安静?在讲究“华丽转身”的今天,在一季又一季的艳丽流行色之间,坚守蓝白双色组合的朴素还会受多少人追捧?但也正是因为蓝印花布深深扎根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才会历千年而不衰。现代化生活需求在城市中的发展排挤了手工艺文化过去在原生态空间环境里的主体地位;原来城乡并行发展的手工艺因为现代化影响,手工艺被制约在乡村生产,使原先生活在城镇的手工艺人则因为行业的衰落失去了工作,最终因为艺师无继导致了技艺的消亡。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手工艺文化遗产又因为失去了消费的主要市场而步入发展的困境。由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一些负面因素,尤其事在审美意识和人本经验方面表现明显,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人的生存状态,导致人的精神情绪、情感和审美意识发生变异,日益显明的浮躁和快节奏越来远越地背离原生态文化的和谐和缓慢、悠扬。而也是这些因素致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生存空间趋于恶劣,加上作为消减由现代化带来的生活压力而滋长的低俗文化肆虐,极大地冲击并加剧了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的丧失。事实上,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由于重视和强调与原生态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正面经验和传统审美思想的转移,其特性对于中国的民族性的保存和延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一承载着历史文脉的人类创造系统,在现代工业化文明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挑战庸常卑俗的蚀化。我相信总觉得会有人去循着传统文化的足迹去寻找一些遗失的美好,一些曾经感动过我们,温暖过我们的东西。记得祝勇在他的《蓝印花布》里说他喜欢“蓝印花布”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不仅有色泽,还有温度,诱发的联想同时满足审美和饱暖。”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这个温度冷却,要让那一抹永不褪色的蓝永远流传下去,不要等到消失的那天再去惋惜。  对蓝的偏好,或许除了是因为人们在着装用色上的含蓄与谨慎,更重要的是,蓝色使人们在贫寒中保有适度的自尊。纯净的蓝色就像山野间的平民,安静地承载着所有悲喜。与此同时,蓝靛草的嫩根正在冬季沉睡的土壤里发荣生长。它们与古老的乡村一样,暮霭朦胧间顽强决然地复制美丽诗意的灵性生命。它们匍匐沉默着,等待着。相信总有一天它们会赢得春天!
  •     陷入昨天的祝勇——读《蓝印花布》[祝勇文字]1、一个集镇的诞生,就这样“确凿”地展现在面前,仿佛我目睹了整个过程。我看到河滩上的卵石被挑选、组织和排列,小的用于铺路,大的用于盖房。我看到船将南山上的木材运来,木匠们眯缝着眼,用刨子在上面刨出无数花朵一样的木卷儿。我看到河边的水车在不停地舂米,米变成酒,酒又变成温热的谈话。在地图的深处,我看到一个个图案精细、人影晃动的窗格,聆听到暗夜里衣袖和饰物的喧哗。 P22、直到我在同老人的夜谈中,得知另一个消息,我才对皤(po ,二声)滩的形成做出全然不同的猜想——卡尔维诺式的猜想。在檀香木即将燃尽,火盆渐冷的雨夜,老人告诉我,皤滩古有夜观五月之景。由于永安溪、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和黄榆坑溪五条河流在皤滩汇聚,所以,晴天的夜晚,在皤滩能够同时看到五个月亮的倒影。卡尔维诺一定会做出这样的猜测:人们沿河流走到这里,一定被五个月亮的倒影所迷惑,他们已是把这里当作一块神异之地而定居下来寻找生计。皤滩人如今早已忘记,他们所有的祖先当初是因月亮的汇聚而在这里聚齐。 P233、……皤滩几乎已成一座空城,只有残余的老人坐守着最后的家园。空寂的古镇即使在白天也有些恐怖。万川之月,照耀着五条溪流,是它们在夜晚显得恬静和美好。但老人们走不动了,不会在夜晚到溪边去了。 P304、蓝,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计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到,恍若陈旧,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文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与欢乐的吾土吾民。封底-------------------------------------------------------------------------------------------------第一次听到《蓝印花布》这本书是在上王静的美术课,讲包装,她提到了他曾参与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好笑的是,我当时没有能准确记住书名。后来竟混成《蓝衣社碎片》了。还看了小说,意外地了解了“蓝衣社”这个国民党时期的特务组织。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想是因为“蓝色像山野间的平民,安静地承载所有悲喜”(祝勇语)让我认识到了美与丑、平静与喧嚣,让我由此“蓝”到彼“蓝”,由彼“蓝”回此“蓝”。现在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是平静的,如那五条溪流一样哗哗流动地宁静。这个感觉就像书中一张图片。一张相片里包含着三个人,两个在画里,一个在画外。我想画外的应该是李玉祥,画里的,一个站在溪边手持钓竿正欲放线,应该是冷冰川,另一个坐在远处溪边的石头上,面朝连绵群山和溪水,背对镜头的,应该是祝勇。三个人组成的画面不经意间组成了我生活向往的意境——有入乡随俗能融入青山绿水的自娱自乐的闲适放达;有观察、记录,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景色的悉心;有思索一切的时间和空间的随心所欲。第一次接触祝勇好像是看他编的一本新散文九人集,看序言时,那应该是最初读他的文字。没什么感觉。当我第一次一睹庐山真面目时我知道“没什么感觉”的潜意识是:他的年龄不会小。正如李玉祥在《蓝印花布》序言中说的那样“我才见到他竟如此年轻。……用眉清目秀来形容一点也过分。”当我在央视一档介绍沈从文故乡凤凰的片子中第一次看到他时也是这种感觉。他真得很年轻,40岁左右。第一次真正读他的文字就是这次读《蓝印花布》了。对他的文字的感觉,冷冰川的感觉可以借来一用:“……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下面再说两幅照片。一幅照片是一个老农头戴斗笠,肩挑两担植物从石墩码成的桥上走来,远景里桥的那端向山里的方向走去两个都市打扮的行人,手中似乎拿着摄影器材。我挑了一段祝勇的文字作为解读:“我出现在村中唯一的一条主街上,蓄谋已久地寻找着我要找的线索。两旁有邮局、信用社、杂货店、打字复印店、网吧、照相馆。我感觉自己和这个村庄在做着逆向的运动。我刚刚逃离的都市,是这个村庄即将抵达的地方。”好像有许多人都想逃离都市的生活去乡村中呼吸,可真正敢于放弃都市生活扎根乡村得我没有听到几个。冯骥才说祝勇:“他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其实,我更希望能生活在真实的昨天的文化里,尽管那文化行将枯朽……那生活就像下面描写的第二幅图画——阳光洒在一块长满青翠浓郁竹林的山坡上,泉水随地势起伏激荡汇成一潭碧水,顺着山势,沿着泉水建有四五处“漏”舍,矮小、破败,甚至可称作残垣断壁,真是四处漏风。陋舍间有随山势以石板相连。我觉得在它们没有颓败时,甚至可以与那个有名的外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水上别墅漂亮。我几乎能感觉到水帘从窗前飞泻的清凉,刺骨的刺心的凉……一看到这幅照片,我的心就像飞进去了一样。想自己,卷一领破席,住进其中一间陋室:清晨,伴着朝曦鸟鸣而起,临溪梳洗;夜晚,躺在屋里,枕臂观星,听竹风泉涌。也许清贫,也许困苦,也许疾病,也许,三五日便呜呼了,那也无怨无悔!!!04-10-10
  •     读《蓝印花布》,持续地阅读。内心被一股清幽的力量牵引。江南没落的小镇,被时间尘封在历史的某一段中,经受雨水地冲刷和阳光地照耀。想当年繁华闹市,而如今人去楼空,街荒屋凉。漂泊的地图。抛却阔路大道,专挑泥泞小径,石板路百转千回,连通河与屋。追寻历史的遗迹,旧街,古屋,长廊,老人。不似乌镇,周庄的洁净光华,白天熙攘人群,夜晚碎点明灯。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清朗的生活,延续旧习,坚守祖宅遗训。空气里流动着人呼出的气体的温度,那是老人们的,唯有他们还留着一颗古老浑厚的心,能坚持守在这小天地过简单清朴的生活。家族密码。总觉得一个家族的家谱画出来定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这颗大树在历史的某一角落扎下根,然后在时光中延续生命,空间里扩展枝干。记得妹妹说过爸爸那儿有我们家族的家谱。我不知道其中是否有故事传诵,也从未问过。没有亲切感,我是在外婆那儿长大,属异姓,一直都有漂泊感。从未亲眼看见过一份家谱,想来拿在手上也是一件极为慎重的事。那种在历史漫漫长路中流传下来,父亲传给父亲传给父亲,家中长子,必须承担起的责任。想象产生神秘和乐趣。是否有时光的重量。是否已残破不堪。是否会散发出诡异的气息。是否能获得延续,若家中无男子。忽然间我看见它的末尾,在未来我可见证的时光中。家谱的命运不可抵挡被侵蚀,落得被尘封的结局。或许这会是好的,总比四分五裂,灰飞烟灭的好。青楼红粉。叮当作响的铜扣,绘有春宫图的花瓶,装饰物的漆绘木箱。中国红,存在于历史的每一个时刻。富贵人家,清贫小户,都有迹可寻。忆起儿时在外婆那见过一个红木箱子,绘有牡丹花朵,大片绿叶。堆放很多杂乱的衣物。那只红木箱子锁着自己的历史。外婆很喜欢它。猜想应是外婆的嫁妆。那些对春花与书生种种猜测的文字多是不喜欢的。和这本书很不搭调。也许它们是在真实透露作者的某些性情,思想轨迹,但是仍让人感觉浅薄,仿佛只是为使之不贫乏而把胡乱想到的也托盘出来。迷失在空屋,黑猫在脚边温顺,一股诡异的气息弥漫在周围,趁你缺失警觉地一瞬间窜入你的大脑,让你幻听幻想,恍若身临古朝。冷冰川向来情色,来到如此荒凉的青楼,还有淫乱的故事流传。轻描淡写的画是女人的寂寞。裸身,自己抱着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男人惟有才情风流才可博得女人除“性”以外的感情欲念。蓝印花布“蓝,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特别有味道,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这是书里喜欢的一段话。书柜上的阿尔卑斯铁盒里放有一张照片,是一张布艺店的一角,2006年的夏天在乌镇。蓝印花布缝制的双鱼 ,布包,肚兜,鞋子。是很喜欢的一张照片。蓝靛草,是制作染料的植物,可入药,因此染好的布会有一股淡香的中药味。工序复杂,但熟练的老人们得心应手,这是在不断重复后获得的财富。要刻板,在石板上雕刻花纹,图络。“百子图,花朵,叶子,鸟兽”。这是重要的一道工序。染出来的布料才精致好看。有些东西无法细说,你纵有千万个美丽的词汇在脑海里,也找不到或无法组合语言去描绘它和你。你们之间在阅读和回忆过程中形成的某些情感。泽雅纸坊这个产竹做的纸的深山小地方,已是脆弱不堪的姿态。一场地震,一场台风,或一场洪水便可轻易摧毁它。还是宋朝遗风,依然是真金火炼,完存古老的造纸工序。砍竹,捣浆,网沥,堆叠。造就粗糙的纸,土黄色,是这里的女人,也是女人用双手创造出来的生活。这里没有男耕女织,只有女人砍竹造纸。每个当地的女子都要学造纸,若嫁出去夫家有工作便可不再回来,若夫家无工作,便要领着夫家回来造纸。这是他们生存的唯一手段,也是生活最淳朴的面目。纸与石,作为记录历史的工具,哪一个可以顶天立地,万古留存。人类给自己一个又一个悖论。古词有“玉石俱焚”,想如今,未来,恐怕会“纸石俱焚”,也是由人类自己“玩火自焚”。都是已处于时间边缘的事物。不知何时会与时间脱离,消失。现代化的进程太快,它们早已被大众遗弃,并被不断破坏。这里面包括自然力量,人为因素。得不到修缮,因此注定了落得悲情的结局。在城墙倒塌,青瓦破裂,梁木脆断的过程中,传统的手工艺也在它们痛裂的声音中消失掉,感觉像是殉情。同在一个小镇,同屋或相邻,一代又一代,情愫潜滋暗长。你为我阻风挡雨,我为你锦上添花,共同带来欢乐温暖与美丽,因此约定要长相厮守。不同生,但要同死。读完《蓝印花布》,能写下来的只有这些。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祝勇的,只读过这三本。喜欢他。
  •     看了,忘了,咋整
  •     静静的穿梭于山村田野。。 悠悠的记录下古宅八卦。。淡淡的追随着蓝布黄纸。。
  •     我喜欢旧的,即使那些我喜欢的崭新的东西也充满着旧的气息。
  •     小生的那个故事好
  •     2008-153
  •     。。。我还处在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境界。。。
  •     读过的祝勇的第一本书,从此便不可救药的喜爱上了他的文字和他的思考
  •     从这本书开始爱上祝勇柔软而细腻的历史作品。
  •     纯朴
  •     第一篇里屡屡提到卡尔维诺,追随他尽情【想象】城市的形成,但终不及老卡的【想象】来的睿智与笃定,更显了些牵强与矫情。后三篇很喜欢,尤其内篇红花小生。旧宫殿时的说信魔力尽在,祝勇的想象力尽在,真可贵~
  •     好像跟着他的脚步,再走一遍。。
  •     主题本身很美 文字欠缺
  •     高中时接触的第一本如此细腻的文字,印象深刻
  •     让人平静又有所收获。
  •     看了,忘了,over
  •     封面就很有感觉
  •     我的启蒙书
  •     周氏家谱和春花楼的故事都很美,相比之下,蓝印花布的故事反而逊色。南浔皤滩,说不定哪一天,头脑一热,就去了。想想,挺美。(看看能借到这本书的地儿,一方水土一方人,可惜了,我这辈子是在地上,又没得“你若安好备胎到老”的心态,BEST WISHES FOREVER)
  •     回去的路上就拆开来,在地铁上读了一半。像之前读过的所有祝勇一样,一点都没变。
  •     喜欢这个人写的东西。江南的感觉~
  •     哈 在书城翻了一遍
  •     越看越想去仙居皤滩
  •     原以为是一本介绍蓝印花布的书因此当参考书买下,却原来是本个人的江南游记~~~
  •     真想伸出一只手穿过时间去摸摸我那当时在地坛买这本书的头,说句:明智!现在来看十一年前出版的这本书,阵容也是超豪华,当时好像先被装帧吸引,后来是看见李玉祥摄影,冷冰川画图,那个时候还不认识祝勇吧。看的时候就想把毕业旅行定在这几个地方了,特别是三透九门堂和八岱村印布的地方。是不是不只是历史,好书也都带着“温情与敬意”呢?“河边的水车在不停地舂米,米变成酒,酒又变成温热的谈话。”“蓝布花衫晾在老屋前的麻绳上,背景是长的河流和宽的田野,是宋代的石拱桥、明代的戏台和清代的油坊。湿漉漉的布衫上,有白色的菱角、柳叶和花朵。”
  •     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
  •     大学翻了一遍
  •     到喉不到肺的“文化乡愁”。生涩矫饰,好的文字当浑然天成,作者也好意思三番几次地提起卡尔维诺
  •     K89-历史地理-风俗习惯
  •     这就是找不到座位的好处,站立以明志,读书以怡情。然而作者们在序中互相吹捧,配上拙劣的图,失败的卡尔维诺风格都令人厌恶。我只是喜欢印染和纸坊的部分。
  •     也许,故园像一场梦,永远丢给了昨天。
  •     我怀疑自己曾在那些世代里生活过很久,轮回多次。它们的讯息余留在意识里,是深埋的没有知觉的矿藏。寄生的肉体则如大海中漂远的空瓶,不知归处,一无所用。在所置身的时代,我像一个来到异国他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找到故乡,却渴望真实的美的存在。哪怕它是破损的,受伤的。
  •     青楼红粉一节印象深刻啊……
  •     “蓝色使人们在贫寒中保有适度的自尊”“我们并不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权”...看这书倒是完全陷入旧日中去。2009年秋天,学校小湖边图书馆。
  •     2011年大一时在金石滩的校园图书馆读的,那时对这种手工印染蓝花布很好奇,很感兴趣
  •     不明意义的随笔,貌似深刻的图片注解。
  •     照片和文字几乎是分开的两部作品没有关联。像是两个人结伴行走却没有交流互不打扰干涉,可因为精神内核一致,最后放到一块儿的时候仍能和谐。所以人的相处之道大抵也应该如此吧,彼此最大程度的保留空间和信任,却总能在一方唱响之时得到另一方恰到好处的回应,如此的牵绊,怎能分离。
  •     这本书是高中时一个我至今都没见过的姐姐寄给我的,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和写作方式。自此我无比看重意象的作用,并且对“江南”这个伴我一生但事实上又没有真切生命体验的概念产生了极为神秘的向往。我看的那一版封面并不是豆瓣上这张图。
  •     关于江浙小镇的 散文 读起来静谧安然
  •     工艺~~
  •     尤其喜欢这本书的序。
  •     对江南的最初印象
  •     好久前買的書,是為封面。書的裝潢花了心思,但書面印刷與配圖排版有改進空間,還有就是,漂亮是漂亮,很容易壞:( 文人心思細膩,文筆優美,有些想法,不至於讓這份行走只生出無病呻吟。但深度有限,部分段落略暴露作者的知識局限性,還是覺得,既然不熟悉,就不要在寫字時用把話說很滿的措辭,會讓人覺得好笑。
  •     很好看
  •     同事借给我的。因为这本,我又买了好多祝勇的书。
  •     蓝,越旧越美
  •     作者不只祝勇一人的,还有摄影的李玉祥和绘画的冷冰川。好玩的是,三人中眉目细净的反倒是东北汉子祝勇。书里我最喜欢的是讲蓝印花布和澄心堂纸的部分,谈家谱的那段也好,里面有许多细碎的思考。至于其他,总有种文人意淫之感,散发抱着保护文物的心打量的感觉。
  •     “我已经看见,一大群站在五光十色的流行文化中东张西望的作家中,终于有人回过头来瞧一瞧西边天际将灭的晚霞。”
  •     最喜欢的一本书。封面很美。内容静静的。
  •     不精彩的文字,不精彩的图片,不精彩的画,搭织了一个精彩的情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