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长恨歌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020049325
作者:王安忆
页数:361页

作者简介

《长恨歌》主要内容: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1.弄堂
2.流言
3.闺阁
4.鸽子
5.王琦瑶
第二章
6.片长
7.开麦拉
8.照片
9.“泸上淑媛”
10.上海小姐
11.三小姐
第三章
12.程先生
13.李主任
第四章
14.爱丽丝公寓

编辑推荐

《长恨歌》:茅盾文学奖自设立以来,已历五届,共有二十二部长篇小说(另有两部作品获荣誉奖)。这些获奖作品大部分在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长篇创作的整体制高点,展示了新时期二十多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优成果,在中国当代作家心目中构成了一种标尺。它们中,有反思我们所走过曲折历程,并对新时期文学有启蒙和领路意义的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将军吟》等;有描写我们民族深重艰难和重重羁绊,对国家、民族命运作深入思考的作品,如《黄河东流去》《沉重的翅膀》《抉择》等;有表现人物命运、并将之与社会变迁进行观照,写出人生奋斗挣扎的作品,如《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长恨歌》等;有以史为鉴,挖掘我们民族深层文化内涵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如《李自成》《少年天子》《白门柳》等;更有厚重沉郁,直达心灵,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样的扛鼎之作等等……。应该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些已成了我国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代表了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而且深入人心,影响甚巨,有数种发行量均过百万册,毫无疑问,它们的获奖,是这一奖项权威性的象征。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奖者过半。多年来,不断有作者、读者及有关人士表示,希望看到整体推出的茅盾文学奖全部获奖作品。如今,在作者、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独家推出,此次结集出版,我们对所有作品进行文字校勘,个别作品为方便阅读,酌加编者注;一些以部分卷册获奖的多卷本作品,此次将整部作品收入;同时,采用国际流行开本,大字排版,装帧典雅庄重,气派大方,力争使“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精品精制,完整完美,适合阅读、欣赏、馈赠和收藏。

内容概要

王安忆(1954~ )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

章节摘录

  过了一天,严师母来看王琦瑶了。她已经很久没有上门,早听娘姨张妈说,王琦瑶有喜了,挺着肚子在弄堂里进出,也不怕人笑话。其时,康明逊和萨沙都销声匿迹了似的,一个闭门不出,一个远走高飞,倒是半路里杀出个程先生,一日三回地来。严师母虽然不清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但自视对王琦瑶一路的女人很了解,并不大惊小怪,倒是那个程先生给了她奇异的印象。她看出他的旧西装是好料子的,他的做派是旧时代的摩登。她猜想他是一个小开,舞场上的旧知那类人物,就从他身上派生出许多想象。她曾有几回在弄口看见他,手里捧着油炸臭豆腐什么的,急匆匆地走着,怕手里的东西凉了,那油浸透了纸袋,几乎要滴下来的样子。严师母不由受了感动,觉出些江湖不忘的味道,暗里甚至还对王琦瑶生出羡嫉。这时听说王琦瑶生了,也动了恻隐之心,感触到几分女人共同的苦衷,便决定上门看望。王琦瑶的母亲看出严师母身份不同,有一些安慰似的,脸色和悦了一些,泡来茶,一同坐下聊天。程先生上班去了,就只这老少三个女人,互诉着生产的苦情。比起来,王琦瑶多是听,少是说,因不是来路明正的生产,不敢居功似的。严师母和她母亲却是越说越热乎,虽然是多年前的事情,一点一滴都不忘怀的。她母亲说到生王琦瑶的艰辛,不觉触动心事,又红了眼圈,赶紧推说有事,避到灶间去了。留下这两人,竟一时无语。婴儿吃足了奶已睡着,蜷在蜡烛光里,也看不见个人形。王琦瑶低头剔着手指甲,忽然抬头一笑。这一笑是有些惨然的,严师母都不觉有一阵酸楚。王琦瑶说:严师母,谢谢你不嫌弃我,还来看我。严师母说:王琦瑶,你快不要说这样的话了,谁嫌弃你了?过几天我去叫康明逊也来看你。听到这个名字,王琦瑶把脸转到一边,背着严师母,停了一会儿才说:是呀,我也有好久没看见他了。严师母心里狐疑,嘴上却不好说,只闲扯着要重新聚一聚,可惜萨沙不在了,去西伯利亚吃苏联面包了,不过,补上那位新来的先生,也够一桌麻将了。说到这里,便问王琦瑶那位先生姓什么,贵庚多少,籍贯何处,在哪里高就。王琦瑶一一告诉她后,她便直截了当问道:看他对你这样忠心,两人又都不算年轻,为什么不结婚算了呢?王琦瑶听了这话又是一笑,仰起脸看了严师母说道:我这样的人,还谈什么结婚不结婚的话呢?  又过了一天,康明逊果然来了。王琦瑶虽是有准备,也是意外。两人一见面,都是怔怔的,说不出话来。她母亲是个明眼人,见这情形便走开去,关门时却重重地一摔,不甘心似的。这两人则是什么也听不见了。自从分手后,这是第一次见,中间相隔有十万八千年似的。彼此的梦里都做过无数回,那梦里的人都不大像了,还不如不梦见。其实都已经决定不去想了,也真不再想了,可人一到了面前,却发觉从没放下过的。两人怔了一时,康明逊就绕到床边要看孩子。王琦瑶不让看,康明逊问为什么,王琦瑶说,不让看就是不让看。康明逊还问为什么,王琦瑶就说因为不是他的孩子。两人又沉默了一会儿,康明逊问:不是我的是谁的?王琦瑶说:是萨沙的。说罢,两人都哭了。许多辛酸当时并不觉得,这时都涌上心头,心想,他们是怎样才熬过来的呀!康明逊连连说道:对不起,对不起。自己知道说上一万遍也是无从补过,可不说对不起又说什么呢?王琦瑶只是摇头,心里也知道不要这个对不起,就什么也没了。哭了一会儿,王琦瑶先止住了,擦干眼泪说道:确是萨沙的孩子。听她这一说,康明逊的眼泪也干了,在椅子上坐下,两人就此不再提孩子的话,也像没这个人似的。王琦瑶让他自己泡茶,问他这些日子做什么,打不打桥牌,有没有分配工作的消息。他说这几个月来好像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排队。上午九点半到中餐馆排队等吃饭,下午四点钟再到西餐社排队等吃饭,有时是排队喝咖啡,有时是排队吃咸肉菜饭。总是他一个人排着,然后家里老老少少的来到。说是闹饥荒,却好像从早到晚都在吃。王琦瑶看着他说:头上都吃出白头发来了。他就说:这怎么是吃出来的呢?分明是想一个人想出来的。王琦瑶白他一眼,说:谁同你唱“楼台会”!过去的时光似乎又回来了,只是多了床上那个小人。麻雀在窗台上啄着什么碎屑,有人拍打晒透的被子,啪啪地响。  ……

图书封面


 长恨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3条)

  •     不管是张爱玲,还是苏青,不管是茅盾,还是王安忆,但凡涉及老上海的繁华锦瑟,心里总是会起一个结,是嫉妒,也是羡慕,是不屑,也是无奈,是忿忿,也是遗憾。北天津,南上海的气势磅礴如今不仅被上海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就连北平也远远不如了。虽然表面上总是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渲染地域性的仇视,似乎又可以光明正大的指责政府了,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小肚鸡肠。 同样,上海女人全国闻名,却不是什么好名,势利,市侩,斤斤计较,好像把女人能有的缺点都套了上去。可是,又有王琦瑶这样静静的邻家女孩儿,淡淡的透着温情,虽然不是极艳的美,却带着风韵,让人上瘾。识大体,明事理,清清楚楚,好像把女人做到了极致。可是这样弄堂里的小家碧玉也是有人不喜欢的,觉得这样的人虽然仪表是端庄的,谈吐是高雅的,却精于心计,琐琐屑屑,没有大智慧。而这位清晰地画出分界线,拼命证明自己是真诚的,肝胆相照的“大智慧”却天天烹制心灵鸡汤,放那么多盐也不嫌齁儿。 王琦瑶成长于弄堂,悠闲慵懒,充满着小情调,人生发展顺水推舟,不骄不躁,看似平常,又在平常里透着不平常:天生的敏感中流露出来的是腼腆和沉着。这份含蓄恰恰成为她最有利的武器,男人看重的也恰恰是这份不经意。借着这份不经意,王琦瑶踏入了上层社会,红极一时,可随后便是急转直下,大富大贵后的忍气吞声。也不奇怪,那件武器毕竟是女人的武器,是胭脂水粉小世界的武器,抵挡不住刀光剑影的大世界。 随后的上海看似斗转星移,骨子里还是透着小情小调的慵懒。王琦瑶看似独当一面,实则还是靠着旧时代的荣耀。旧上海时虽不惊人却忘不掉的美带给了她一世繁华,这繁华又给了她在新上海不曾消逝反而会随着时光生长的美。 生为人母的王琦瑶明白漂亮的女生想用自己的美貌换取一个好价钱,却难免眼花缭乱地错过了去,所以劝诫张永红不得,心里也遗憾,也可惜。可她王琦瑶年轻时不也是无视一个中共地下党,被眼前的炫目繁华吸引过了去。所以到头来王琦瑶虽然仗着经验怜悯着张永红,可更多的却是惺惺相惜的闺蜜情。 想来也是,哪个闭月羞花的十分女生不希望自己能过上十二分的生活?可惜大多要么像张永红,自觉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游戏人间,哪知却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最后草草了事;要么像王琦瑶,堕入大户,哪知男人们在外厮杀,屋檐下又怎会不染一滴血?就算熬成了正室,也躲不过大宅门里面的明枪暗箭,消磨心智,冷暖自知。真正幸福的,反而是忘掉了自己的十分美貌,过着七分的日子,慢慢酝酿,在时间里缓缓化成三分,反倒成就了十分的生活。王琦瑶发迹于这繁华,也亡命于这繁华。在十里洋场的阴柔上海,王琦瑶可进可退,尚且死于非命,现在这个骄淫失道的社会里,王琦瑶张永红们又该何去何从? 自古红颜多薄命,独留青冢向黄昏。
  •     看完《长恨歌》已是凌晨时分,拥被斜依床头,却难入眠,依旧纠结在书中,纠结在作者碎碎的细语中,纠结在主人公细腻温婉的琐碎中,纠结在平凡的女子的人生中,那是一种绵绵无绝期的憾意,一种现实的明白的却无望的隐忍,让人为她心酸却不会流泪,让人心痛却不怜悯,她是坚强的,明明白白地,随遇而安的,以退为进的,任何安慰的语言在她面前都会失去了意义。仿佛穿越时空,隐约看见她袅袅走来,轻轻地,不惊动任何人,却让人切实地感到了她的存在,能找到她的影子——在上海旧弄堂里每一个温婉的女子身上,每一个女子忧郁的眼神里,每一个女子的生平中,每一个女子夹缝中讨生存的平常日子里。此部小说开篇让人感觉很细碎亢长,描写景物过于细腻,如果没有耐心是无法读下去的。但往下看却觉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她的细碎是为了后来作铺垫,生活本来就是琐碎的,细水长流的,在最平凡最灰暗的日子里也要精雕细刻,散发出生活的质感,但又是不经意的,日常的,自然的。從上海弄堂出來的王琦瑤是美麗的,小家碧玉式的,嵌在繁华都市中的弄堂里藏匿着许多这样的王琦瑤。此王琦瑤却不是别人家的王琦瑤,年轻的她不甘于平淡,用足了心思想创造自己的第二人生,競選成功上海三小姐后,从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聚聚散散,起起落落,至始至尾的情殇,却难以在王琦瑶的脸上着一丝痕迹,那种淡然的,随遇而安的神情正是心底彻底的绝望。在这平常的日子里,女主人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四十年如一朝的,与时代的变迁无干的,与外界的浮躁无关的,大静大动只是一瞬间的事体,尔后又是平常。这需要一种怎样的隐忍,怎样的处变不惊才可做到?!愈是这样,却让人看到了曾有的浮华,曾有的灿烂荣光,繁华落幕,寂寞更甚!
  •     看过此书,我感觉王安忆可以算作当今中文作家中少有的能把握中文神韵的。整本小说,可算得鸿篇巨制,但妙语珠玑,有些段落甚至是比诗歌还要诗意,比禅玄还要禅玄,让人不禁想要念诵吟咏。书中的人物描写都是写意的,不着笔墨但是神采盎然,那些精微缜密的情绪被严丝合缝地描摹。有些段落,真是想要多多咀嚼几遍,因为那确实是一种精雕细琢的婉转通灵。那样的细腻,是一定要属于江南的,不管是文字还是情感。一夜雨声,随着王琦瑶这个女人走了四十多年,一路觉得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的每个选择也都是清楚的。在任何一步上,作者似乎都没有什么道德审判的意味,甚至她的每一笔,在我看都充满了对这个女人的歆羡与赞美。她的死,似乎也不是什么命运注定的悲剧,她并没有死在一个与她有情感纠葛的人,而是具有一种相对的偶然性。这个女人的情感经历也并不复杂:程先生(暧昧)——李主任(情妇)——阿二(暧昧)——康明逊(暧昧、偷腥)——萨沙(利用)——程先生(喜当爹)——老克腊(乱伦)。要说这恨,是恨王琦瑶天生丽质难自弃?是恨她选错郎君做了李主任的姘头?怕是都说不通,因为这每一步,都是她的抉择,对于她自己,她该是无悔的,特别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人变成了时局的棋子,自己几乎没有什么主动权,她也只是在自己目之所及的范围内寻找最优方案而已。所以整本书,她自始至终都是漂亮的,也从没听得她说一句自怨自艾的话。旁人可能可怜她,但她定是不会接受这可怜,反倒更带了一种坚强的妩媚。就像唐明皇与杨贵妃,他们的相恋不是错,但错就错在时局,但这恰恰不由得人意,于是便有了恨。于我看,王琦瑶是曾经繁华上海的一个庞大隐喻,但她又不是在那繁华的正中央,而是在繁华和尘世的交界地带——恰如她的两个雅号“沪上淑媛”与“三小姐”,于是这种繁华与凡尘的张力,便集中在了这个女子一人身上,于是她成了那个时代的最佳代言人,即美丽又亲民。她的遭遇,便是她代表的那个上海的遭遇。她乖巧、精明,美丽但又不是那种纤弱不堪成天卿卿我我风花雪月的,她一直是有主意的,所以不会平平庸庸委身人妇(如吴佩珍),也不会罗曼蒂克激情洋溢成为文艺青年或共产主义者(如蒋丽莉),她明明看透一切却要一股脑去追寻。她和权力(李主任)结了姻,权力给了她庇护但最终在时局的动荡下没能给她长久的安稳。共产党接手后,她暂时归隐,成为乡人可怜与怀想的对象(阿二),又耐不住寂寞,想要重温旧梦,与工商业者(康明逊)暧昧偷腥。十七年期间,又和旧相好几欲重续前缘,但旧相好(程先生)却遭到文革劫难。随后她又化身为良母,但与女儿又不乏隔阂。文革结束,她终于可以重温旧梦,但容颜不再,最亲的靠山(女儿女婿)去到美国,迷恋她绝代风华的新一辈年轻人(老克腊),只能在一个老女人面前满足自己的意淫,但最终没能受得住她的托付。王琦瑶所隐喻的这个上海是值得哀痛的。那份曾经的雍容精致,那份为人处世的圆润通透,还有那为人的信义和体面,是她一直的坚守,但最终,当这些东西老去、被展览、被拆穿,任谁都是无可奈何。她对权力的自然倾向、及时行乐的处世哲学、有些自命清高的身段以及流言积重,在动荡多变的时局下,更是让她如飘萍飞絮,只能行行止止不得生根。正因为这些都是她曾看透了的,所以恨也就不成了恨,而这恨不成恨,却成了那最大的恨。唱这歌的人,对那份雍容精致的追恋,怕是不可复加的,可正是因为这些繁华精致如云烟过眼,根子里本也没有什么经得起推敲的道理,所以到头来也只能歌这么一曲长恨。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没有看过题名取得更切合的了,越往后看越能有一个清晰的感受:长恨歌 对于下边第二篇书评,说:把这两种特质揉合在一起是生硬而矛盾的,同意,但又不能完全同意整篇书评对于王安忆笔下的女人的全部见解。
  •     最迷人的是她编织的日常。觉得最好的时节是他们四人在一起吃点心打麻将的日子,谁也不欠谁的情分,然而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有声韵。 看毕觉得有个老伴还是格外重要的,一辈子做了一个漂亮的女人,男人不断,却还是落得个这么一个下场。老年太孤单啊。
  •     繁华与落寞
  •     一直是亚马逊的读者,只是《长恨歌》这个版本的书残缺的严重,从187页到206页几乎都是白板,没有文字。原来是打算换书的,只是觉得买的时间久了才拿出来看,当时没有检查,自己也就放弃了换书的想法,将就着看完了,哎,总是有个不小的遗憾。我是一个收藏图书的人,每个月都要从亚马逊购买200-300元的书,这是第一次发现有这个问题,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了。
  •     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质量否非常好,到货速度很快。值得购买,至于内容每个人的审美角度不同,所以不太好说,我是认为不错!
  •     王琦瑶是精明、大胆又内敛的,整本书中我看到了四个字,随波逐流,也看到了她无论何时经营生活的一份积极向上,对精致、品味和感情的追求。 但说实话,这本书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是悲的,没有抑扬的悲,感觉王琦瑶就是在悲里挣扎过活。看得人心情特别不好,很不开心。
  •     大上海离我太远,读着很吃力,不太喜欢,雁过无痕罢。王琦瑶,一生滥情,尤其讨厌。喜欢衷情的程先生,只喜欢他一个,有丁点像我。
  •     真是挺喜欢的一本小说
  •     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宿命两个字 不管什么时候的上海 都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 在它面前 我们是多么微不足道又那么不可或缺
  •     这本书没序,不知道其他版本是不是这样~~质量还是不错的!!无论纸质还是书的内容
  •     这根线说到底谁拿捏在手
  •     没有想象中的喜欢文笔还是不错的但 个人见解 认为 过于冗长 单调
  •     女人书
  •     很喜欢王安忆的书
  •     本来很喜欢这本书.但正当我看得入迷,突然发现上下文严重脱节.一看书页,发现从76缺到107页.不满
  •     对上海弄堂的描写简直了
  •     读完有点喜欢上海的精雕细刻。一个女人一生的爱恨情仇,看到光阴流转,时间消逝,唯有此恨绵绵无绝期。
  •     漂亮啊 王琦瑶顶上的灯忽明忽暗 照亮弄堂里摇曳生姿的影子
  •     书的封面很漂亮,唯一的缺撼是里面的字小了一点
  •     我一向喜欢看人写日子,但实在看不得用这种世故得造作的话语流把日子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地咋摸,太令人不快了。还是那句话吧,"她本可以更好,可惜却不曾辽阔起来",王安忆的小说作品基本都绕不开这个评价了。
  •     看过一遍,还能让人想再回去再看的,就是好书。挺好。
  •     盗版的! 有很多页字迹模糊,像被水浸过似的!还有错别字!封面有褶皱有破损!!太坑爹了!!!
  •     王琦瑶竟是这样死的! 她仿佛是最会过日子的人,却过得比谁都辛酸。真心待她的都死于非命,怯懦的逃兵反倒能隐在人群里多活几年。 还有“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一点也没错。
  •     想要懂上海,这一本就可以懂
  •     见证了王琦瑶的沉浮,令人唏嘘。我对老上海的繁华和情怀也有很大的兴趣,书没有网评说的那么差,还不错的。
  •     虽然那个年代被彰显得活灵活现,却让我提不起太大兴致
  •     关于十里洋场。关于繁华过处。关于天命定数。关于流金岁月。关于光阴荏苒。多么无奈呢。人不过是一代代一轮轮的重复着痛苦和哀嚎罢了。
  •     一个女人经历的四十年,却像是过了好几个时代。倘若不是从周围的人的变化来看,是感受不到自己的衰老的。读了之后很想到上海去旅游,看一看当年旧时代的建筑。当然看的时候脑袋里自行脑补了民国言情小说
  •     文笔很细腻,写衣服那段惊为天人,让人想到了《世纪末的华丽》
  •     文轩的书,质量有保证,还免邮,不二的选择!
  •     上海的精致和细腻是要你一点一点去拨开看的,读着前半部分就觉得自己很王琦瑶,只是没她那么漂亮,却也不缺爱。想她一样自以为的聪明,清高,却逃不开骨子里的市井。
  •     在王琦瑶拿出五斗橱里装有金条的雕花木盒给老克腊并说出让他给她几年时间之前,我没有读出王琦瑶半点风尘的味道。
  •     贞女传和好莱坞情话并存,阴士丹林蓝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出走的娜娜是她们的精神领袖,心里要的却是《西厢记》里的鸟骛。
  •     买了很久,一直没看我,还不错!
  •     一针一针挑破隔着历史旧风尘的半明的情绪,将男女那点推挡进退的心思与婉转,剔开了给读者看,引线式的将人物一步步推向他们的命运,波谲云诡的偶然里总有点不由分说的必然,让我恍然这穷途之哭般的故事里原来有个你,也有个我。不知怎的读那些男女恋爱中的心理刻画突然很有共鸣,那一举一动每个决定一下子都能理解,大概与开始读这本书时正在和Mr.MY进退有关。美东暴雪,忙里偷闲。
  •     王安忆笔下的女人可怜可悲又可怕
  •     不懂为啥评分快和喜宝一样了。 写的很现实很实际啊。 看完之后到处找哪里有买桂花粥喝。
  •     书的装帧很好,封皮是那种带棱的瓦楞纸;里面纸张略带黄色,看起来不刺眼;文字排版不是很密,有一定的行距,避免长时间看书眼睛疲劳。至于内容那就不用说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哪会差呢?只不过王安忆的作品风格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欣赏的,我就喜欢这种风格,像是闲言聊天,不紧不慢。只是结局不好,这是唯一的遗憾。
  •     想王琦瑶一生也算经历颇多,虽都是寂寞中相伴,但经历的人与事,也不至于让她一生暗淡。在平安里,每个家庭都在变化着,有人逝去,有家庭夫妻忙碌生计,有的口角不断,那时王琦瑶家里还是一片热闹景象,“派推”不断,直到最后,她是还那么优雅的存在,可终究是抵不过时间。在人这一生她是寂寞的,也是精彩的。
  •     非常难读的一部作品,做作,无病呻吟,装模作样。有人说她在模仿张爱玲,其实,差得太远了。那些笔调和感觉,跟胡兰成的倒挺像,四不像,酸溜溜。莫名其妙,真不明白她怎么有那么多废话要说。像一个吃胖了的人,一点曲线也没有,头,脖子,胸,腰,臀,腿。全是一样一样的,粗。
  •     很有上海感觉的文字 最后美人并未迟暮
  •     上海的历史,人的岁月,虽然很长,但是会吸引你一直读下去
  •     #2017006#上海女人王琦瑶一生的起起落落日常生活。语言缱绻,女性独有的细腻让上海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变迁都如此亲切和灿烂。初读时,啰嗦的铺垫差点让人放弃,直到王琦瑶的出现,令人回到当时的上海,通过王琦瑶的生活我们看到了大上海的变化。没怎么看过张爱玲,所以,很推荐
  •     程先生自杀的时候,是我觉得最心酸的时候。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     第一次看王安忆的作品,到现在也一直很喜欢王安忆笔下的老上海
  •     女人爱一次,成熟一次,成熟一次,看淡一次。
  •       我个人关于王安忆最愉快的阅读经历是她关于下放蚌埠的回忆散文《隐居的岁月》,从容不迫,理性,睿智,娓娓道来,大气里透着细腻,全然不同一般的粗砺与矫情。到了《长恨歌》,那种从容不迫依然存在,却过了头,有些熟透了的油滑了,如同梁朝伟的演技,最后你会发现他一直是冷静的、超然的,置身事外的、老练油滑的,因而你无法被他感动。  《长恨歌》是为上海这座城市作传,这个传是小资产阶级的,是平安里的三小姐,不是闸北区的短裤党,也不是外滩的万国风——直抵这个城市的内心。说起来,茅盾、周而复对于上海是巨细无遗的,白先勇、张爱玲对于上海是贵族情怀的,前者其实是停在表面,后者则深入了底子,只是有些偏狭。王安忆则进入到了“核”——这是个流言的城市,流言里又有些传奇。正是这样,历史的叙事法:历史变成了传奇,传奇最后又成了神话。王安忆说的是个神话,一个城市的流言一样的神话。所以,张爱玲的痕迹是明显的,却显然不是流言加传奇,而有所递进,变成了神话。  王琦瑶并不是上海任一个弄堂里都可以走出来的,那是脱离群众的,是疏离贵族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只能是市井里的神话。她是所有弄堂的菁华,代表了这个城市神话的精神,一种自我历史化的努力,一种自我安慰的解毒剂,一种面对汹汹潮流的挣扎。逆流而上是谈不上的,只是无可挽回到哀歌,长恨歌。  恨其实无所来,不过是心有不甘又无能为力的出口。因此,不矫...情也难免矫情了。  对于上海,我从来没有进入过它的内心,说起来有些厌恶和轻视,如同上海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一样。王安忆自己无疑是透彻的,关于人性的最根本的东西,关于上海的最基本的精神状态,关于女人的最原初的生存体验……笔笔到肉、字字见性。然而也正由于此,《长恨歌》也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轻视了读者的智商。理解得透而有同情,原本是最美妙的境界,但是王安忆却总是不停的解释,一而再、再而三的为人物和城市作注解,生怕读者不理解似的,使得小说看起来更像个散文。  当然,拿散文作比是对《长恨歌》的不公,它其实更像个诗歌,饱蘸诗意的小说。诗意小说难免让人想到沈从文、废名这些京派的人物,不过他们与王安忆的不同是摆在眼前的,无需证明与驳辩的,田园诗与哲理诗的区别。既是哲理诗,就不能不让人想起魏晋时的玄言、两宋时的理学诗,最忌讳的是“理窟”,王安忆恰恰是落入了理窟。有时候着力的痕迹太重了,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表明这些虽是琐细的、杂碎的、平凡的、微小的,却是生活的底子,所有的琐屑加起来也就是无与伦比的宏大,构成了生活的洪流,是历朝历代、亘古往今、宏大叙事、轰轰烈烈的基础。这些我们都明白,通过张爱玲已经淋漓尽致了,王安忆还没有张爱玲那么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她太刻意了,让人感觉到她的累。  所以,我们看到通篇都是作者一个人在呓语,人物都是王安忆自己,王琦瑶、康明逊、老克腊说得都是王安忆自己的话。这些所有的被叙述者和叙述者实为一人,这是一个人的独白回忆,并且是臆想中的回忆。如此,必然的情形是回环往复、层峦叠嶂的重复,有时候居然令人想起汉赋,华丽的罗嗦,却又不同。汉赋是生气勃勃、野心勃勃、旺盛地占有,《长恨歌》却是生怕丢了西瓜、落了芝麻、着急忙慌的收拢;同样是照单全收,前者是自信的,后者是凄惶的。  Anny有时候把我当作笨蛋,这让我很恼火。其实我天性就是敏感的,哪些小情小调、细密的内心能不知道?不过,难得糊涂而已。一直以来又受到的是中文系的人物分析教育,那就是体验了无数的人生了。我觉得王安忆把读者当笨蛋与之相类,难免引起如我这样的读者的不满。其实,说来说去不就是那点意思嘛?还不如《今古传奇》来得实在。当然了,文学从本质意义上就是废话的叠加,道理是谁都懂的,故事的内容都差不多,关键是讲故事的手法。不炫技又怎么行?带着这样的同情的理解,我给《长恨歌》打75分。  这样的文学其实是有毒的,像前段时间开始读小说,读得浑身无力,意兴颓废。用时下批评家的话语,是典型的小叙事、小情调,这样的文学是我不喜欢的,就知道自我抚摩,蹲在石窟门里就知道个霞飞路,连苏州河都忘了,或者是躲避,如同王琦瑶躲在邬桥,经历了那么多事情,眼界还是那么大,倒沾上拈轻怕重、矜持自得的毛病,居然有了身份似的。所以,我宁愿看《平凡的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尽管算不得一流作品,至少不让人颓丧。 阅读更多 ›
  •     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     女人是个个有担当 男人到是懦弱窝囊的样
  •     很平静的读完,细腻的文笔,让人有读下去的兴趣,其实最喜欢的还是程先生,一生的痴情,结局令人惊叹。作者将上个世纪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变化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     不是大家闺秀的优雅,是小家子气的矫情。王安忆毕竟写不出张爱玲。
  •     正在看,纸张好内容细腻。值得一看。
  •     读大学的时候看了一次,现在看到有正版,也不贵,所以当即下手了,不错
  •     王琦瑶,中途那四十余年,坎坷跌宕,最是曲终人散,一生长恨!
  •     每个章节从时兴的名词说起,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     老实说,我不太喜欢这本书,我是被书名吸引来的,看了有点失望,文章冗长,我也不喜欢
  •     写作技法真是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平面的。全书最好就是文革中程先生自杀一段
  •     奇怪的人生
  •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上海曾经的浮华与没落。
  •     看完之后觉得女人真是可爱可怜啊,模模糊糊好像也懂了什么是没有年龄的女人。
  •     我看完了。
  •     王安忆是位有影响的作家,喜欢她的写作风格。
  •     王琦瑶其实是中国好多女性的缩影,在其中我最喜欢和最感到舒服的地方就是她能够做上一桌精美的食物。
  •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呀,喜欢王安忆描写的那个世界,完整有趣,褶皱里也藏着各人的苦衷。
  •     看了八九个小时还是看完了 三小姐的一生,来来去去那么多人,最终也都是过客。好像总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寂寞如雪”。 至少,这是一个我会喜欢的敢爱敢恨的聪明女人呐。
  •     内容不用多说,书的装帧还行。
  •     风格虽然不是最爱的那种,但是口味还行
  •     开头几章吧……怎么说呢……全部读完再回头看,还是挺精彩的。但是刚开始读……是真懒得读下去。想起以前h先生点评霸王别姬也是这样的。不过我不认同,也没说。倒是后来经常把那种说法拿来跟别人说,遇到不认同的,就会觉得蜜汁开心。
  •     天翻地覆的时代变迁陪衬了王琦瑶的一生,莫不有种大材小用之感。是时代造就了王琦瑶吗?不,王琦瑶就是王琦瑶,即便是眼前的时代也不乏顶着不同面孔的王琦瑶。有点小聪慧的美人自古是易飘零的。王琦瑶一生经历的六个男人,偏偏是未与她有任何结果的程先生和阿二令我不忘,他们绅士,他们无所求,他们知分寸,也因了这知分寸而不擅自涉足王琦瑶的人生。是王琦瑶从未对他们动心吗?还是他们的知分寸让王琦瑶根本未来得及动心?谁因谁果又如何说得清呢。王琦瑶最终匆匆地碧落黄泉像是王安忆不知该给她如何别样的终局,虽早早的铺垫下了这一步步,却还是一个无奈的草率。
  •     觉得她和王先生的感情是这几段中最动人的。其余的就像残羹一样,泛着腻味。
  •     向着张爱玲,哀怨的步子走了去
  •     不是叙述时代的弄潮儿,而是讲述裹挟在时代洪流里小我的生命与生活。结尾处,有难以压抑仓促的紧迫与呼吸。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