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瓦尔登湖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543041479
作者:亨利·大卫·梭罗
页数:252页

作者简介

哈丁(Walter Harding)曾经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哲理的灵光,颇有高山流水的味道。它的许多章节描绘得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章说理透彻,十分精辟,很有启发性,需要反复颂读才能体味,而且感觉常读常新。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人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本《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
近几年来,梭罗的这本《瓦尔登湖》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污染使人们更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等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瓦尔登湖》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亲近自然的思想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之风。

书籍目录

俭朴生活补充诗篇我生活在何处,我为何而生翻阅书卷声音独居林中访客青青豆田乡村湖泊贝克农庄更高的法则与兽为邻乔迁之喜从前的住户和冬天的访客春结束语

编辑推荐

  《瓦尔登湖》是世界自然文学的典范  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迄今为止全球阅读率最高的散文集  人与原心灵经典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  一本安静、寂寞、孤独的书。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心灵。心静下来,才能阅读,才会思考。

内容概要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美国著名作家、实用主义哲学家。1817年7月1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1837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 841年起,他放弃教书而转为写作。在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支持下,开始了超验主义实践,撰写大量随笔。  1845年7月4日,28岁的梭罗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这是他简朴生活的全部,并由此写就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与《圣经》诸书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在当代美国是拥有最多读者的散文经典。  1847年,梭罗结束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来居住的村落,仍然保持着自己简朴的生活风格,将主要精力投人到写作、讲课和观察当地的动植物上。1862年5月6日,梭罗因病去世,年仅45岁。   梭罗才华横溢,勤奋读书,一生创作了20多部一流的散文集。他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思想真挚,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媒体关注与评论

  梭罗是一位性格迥异的天才,对农民来说,他是一位技艺娴熟的勘测者,甚至比他们更了解森林、草地和树木,但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  ——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梭罗的文体非常清晰,不拘形式,平易而优雅;具有活泼的性格,奇妙的经验,以及种种特殊的知识……他发现:假如你限制了自己的欲求,那么,你将只需要很少的花费就能满足它们。——毛坶[英国著名作家]  《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澈觅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中国著名作家]

章节摘录

  俭朴生活  在我写下这些文章,或者说是这堆文字时,我正独自居住在一个小木屋里。这间小木屋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的一片森林里,是我亲手搭建的,方圆1英里内没有任何邻居。我凭借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在这里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再次成为文明生活的旅行者。  如果不是镇上的市民对我的生活方式百般探询,我是不会拿出自己的私事来烦请读者关注的。有些人认为这种探询很无礼,但是我并不这样想,考虑到种种境况,我反倒觉得这样做也是合情合理的。  有一些人问我吃什么,是否孤独,是否害怕等等。还有一些人对我将所有收入的多少捐赠给了慈善机构感兴趣;还有一些家中人口众多的人,想知道我收养了多少贫儿。  因此,在本书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我恳请那些对我没有特别兴趣的读者见谅。大部分书都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我”,而本书却保留了,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点。  毕竟,无论哪一本书,都会用第一人称交谈,但是我们却常常遗忘了这一点。如果我对任何人都了如指掌,我就不会过多地谈论自己了。不幸的是,我阅历尚浅,只能局限于这个主题。  而且,我也希望每一位作家,不要只写道听途说的他人生活,写一些自己的生活吧,朴实的、真诚的,像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写的信一样;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积极,他一定生活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也许,我写的这些东西更适合贫寒的学尘。至于其他读者,或许会择其所需。我相信没有人会去削足适,毕竟只有适合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苦役之乐  我愿意谈及的这些事,与中国和三维治岛的居民并尤太大关联,而与你们这些读者——据说是居住在新英格兰的人关联很大。这些事涉及你们的处境,特别是你们在这个世界、这座城镇的外在境况和环境。你们的活是怎样的?有必要过得如此糟糕吗?是否还有改善的可能?  我去过康科德的很多地方,无论是在商店、办公室,还是在野外,我看到居民们都在用上千种惊人的方式进行苦修。  我曾经听说婆罗门的教徒无遮无掩地坐在大火之中凝视太阳;或倒挂于烈焰上方;或扭转脸庞仰视天空,“直到脖子已经无法恢复原状时。脖子扭曲了,除了流质食品,再无他物能进入他们的腹中了。” 或把自己拴在树底下一辈子;或像毛虫一样,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广袤的土地;或独脚站立在一根柱子的顶端——然而,我们的日常所见,并不比此类有意为之的苦修更难以置信,更叫人心惊肉跳。  与我邻居所做的事比起来,赫拉克勒斯从事的12个苦役简直不值一提。因为赫拉克勒斯只有12件事,终会有完结的时候,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邻居们屠杀或捕获任何怪物,也没有见过他们完成过任何差事。他们也没有依俄拉斯这样的友,用烧红的烙铁把九头怪蛇的脑袋从根部除掉。不然的话,打碎一个头,它就会冒出两个。  我看到镇上的年轻人,要继承农场、屋舍、谷仓、牲畜,还有农具,这就是他们的不幸——因为得到这些东西简直易如反掌。与其这样,还不如生活在野地里,由狼喂养。那样他们还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辛勤耕耘的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是谁让他们成为土地的奴仆?一怀泥土足矣,为何却要让他们贪食六十英亩的土地?为什么他们刚刚小世,就要开始为自己挖掘坟墓?他们必须过属于人类的口子,在前面推动一切,尽力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曾经见过多少可怜的不朽灵魂啊!他们几乎被这些重负压垮,窒息得要死。他们艰难地爬行在人生之路上,推着一个75英尺长、40英尺宽的大谷仓——奥吉亚斯王那从未打扫过的牛棚以及上百英亩的土地,耕地、草地、牧场和防护林!  那些没有继承财产的人,当然不会为这些负担所累,却也不免要为养活那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而拼命劳作。  可是人们是在错误之下劳作啊。人类的精华很快就会被耕人泥土,化为肥料了。正如古老的书中所写的那样,一种似是而非,通称是“必然”的宿命支配着人们:他们聚集财富,而蛀虫和霉将它们腐蚀,盗贼会把它们全部偷走。这是愚蠢的一生,如果他们以前不曾理解,但是到了临死之时终会明白的。传说,杜卡利盎和彼尔从头顶向身后抛石头,创造了人类:  “以后,人们的心变得僵硬起来,忍受苦难,这说明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石头做成的。”  或者,罗利以醒目的方式将其诗韵化地表达出来:  “自此,我们心肠坚硬,忍苦受累,足可证,我们的身躯本是顽石。”  向脑后扔石头,也不看它们落在哪里,对错误的神谕真是太盲目、太唯命是从了。  即使是在相对自由的国家,大多数人,由于无知和过错,都分担着人为的忧虑和生活中纷繁冗杂的粗活,无暇采集生命中精美的果实。他们的手指也由于劳累过度,变得粗糙而颤抖,无法采撷这些果实了。  确实,操劳的人终日难得一时闲暇,根本无法让自己渐臻完美;他无法与他人维持最为坚定的关系;他的劳作也会在市场上惨遭贬值。  除了做机器,他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他如何能很好地记住自己的无知呢?无知是他的成长所需要的,而他也需要经常地运用自己的知识。  在评判他之前,有时我们也要让他吃饱穿暖,用兴奋剂让他恢复活力。我们天性中最优秀的品质,犹如果实上的粉霜,只有最细心的呵护才能将其保存完好。然而,我们待人待己,就不会如此体贴。  我们都了解,你们当中有一些人是很潦倒的,感觉生活艰辛,有时简直可以说连气都喘不过来。我根本不会怀疑,在这本书的读者当中,。有的买不起必须的食品,买不起衣服和鞋子——它们很容易就破了,或早已经破了。你们好不容易从债主那里借得、偷得或抢得一丝闲暇,才得以翻到这页文字。  显而易见,你们许多人的生活简直卑如蝼蚁,因为切身的体验磨砺了我的辨别力;你们想做点生意来偿还债务,却总是捉襟见肘——一个非常古老的泥沼,拉丁语称之为aes alienum,“他人的铜钱”之意,因为他们有一些货币是用黄铜铸成的,并且要在他人的铜钱中生、死,并在他人的铜钱中被埋葬;总是答应明天就把债务偿还,可是直到今天死去了,也没有还。  你们百般讨好,曲意逢迎,方法用尽,为的只是不要身陷囹圄;你们撒谎,奉承,表决,或唯唯诺诺,或趾高气扬,为的是说服邻居允许你们给他做鞋做帽做衣服,给他打点车马和进货。  你或许把钱藏在一个老箱子里,或许塞进石灰墙后面的袜子里,或更安全起见,干脆放进银行的砖屋子里。不管藏在哪个地方,或多或少,你毕竟积攒了一些钱财,也许是为了防病备用,没想到反倒把自己折腾病了。  有时候,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几乎想说:我们竟然如此轻率,实行了罪恶昭彰的、从国外引进了所谓的奴隶制度,有那么多刁钻野蛮的奴隶主,奴役了南北方。  有一个南方的监工会令你很辛苦;有一个北方的监工头会让你更凄惨;而最让人不堪忍受的是你做了自己的监工。人的神圣简直无从谈起!  看看马路上的车夫,起早贪黑地赶往市场,难道有什么神圣的思想在他的体内涌动?给马儿们饲草饮水是他的最高职责!与运输业的赢利比起来,他的命运又算得了什么?不就是为有钱的大老爷赶马驾车吗?  他谈得上什么神圣,什么不朽?看他如何畏葸不前,如何惶惶终日,既谈不上不朽,更无神圣可言,不过是自己思想的奴隶和囚徒,不过是自己辛劳换来的一个名声。比起我们对自己的私人评定,公众的看法不过是一个软弱的暴君。如何看待自己,这决定了,或者说暗示了一个人的命运。  即使是在满富幻想与想象的西印度州省,威尔伯福斯又能为人们带来什么样的自我解放呢?再想一想这片大地上的女士们,一心编织着临终时梳洗用的软垫,却流露不出对自身命运的丝毫关心!仿佛蹉跎岁月对永恒并无损伤。  众人熙攘,寂寞而绝望地活着。所谓听天由命,正是对绝望的肯定。从绝望的城市走人绝望的乡村,你不得不用鼠辈的勇毅自嘲。典型却不由自主的绝望,甚至隐藏在人类那所谓的游戏与娱乐之中。其实并无游戏可言,因为游戏是紧跟在工作之后的。然而,不做绝望之事是智慧的一个特点。

图书封面


 瓦尔登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图书馆借的这个2009年穆紫版本的瓦尔登湖。但是搜索的时候发现这个版本关注度很少,其他版本的也没看过,翻译的好坏,没有看过英文原著,也没有比较过其他版本,只凭主观感受去判断。明天就要还回去,先占个位,以后补充。早在几年前就接触这本书,那时候条件所限,即使现在也是,那时候看的是电子书。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就是特别别扭,没有纸质书那样可以随意翻到哪一页,点击目录现实的方式,而绝大部分是没有目录的。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的阅读体验,而且对于小说阅读是没有多大影响,对于这样需要思考的书,电子书对我实在是一个阻碍。常常看了一段,中途有事打算,下次再接着看的时候就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了。不愿意买书,因为囊中羞涩,也因为书多了就会成为累赘,搬家又舍不得扔掉。笔记:1,关于经验的看法。年长的人不一定就比年轻的人牛逼。牛啊羊啊都是吃草的也就是吃素的,也是长出了一身肉,人呢,不吃肉,吃素能不能满足自己的营养需要呢?到底有人验证过吗?自己验证的话更可信,可是要去做吗?2,我们每个人其实只需要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完全不需要为额外的东西辛苦劳累,可是为啥我们就是不愿意舍弃多余的,而偏偏为体面地生活而累死累活,我们追求的是舒适的生活,结果却为了舒适而劳累。假如省略掉中间,直接过舒适的生活呢?3,抛开那些形式上的东西,人要活下去真正需要的只有食物,居所,衣着,燃料。4,好像也是,古代的那些著名的文学家啊,思想家啊,有绝大部分是物质世界简单朴素,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的存在。我似乎才意识到了什么。5,前面看到过一个评论说梭罗自己虽然独居但是离自己母亲很近,每回还从母亲那里获取自己生活的材料。貌似是对远离世俗,完全靠自己双手过活的观念的讽刺。看了一点文章,觉得其实不然,感觉更多的是梭罗通过独居的方式以旁观者,和世俗隔绝的角度思考一些人生的本质问题,而不是宣扬什么远离社会的观念。
  •     请勿抄袭**谢谢**O(∩_∩)O~摘要: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以生态的生存方式栖居于瓦尔登湖畔,以诗人和哲学家的眼光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和思考,饱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在自然生态方面,他强调从生态利益的角度审视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挖掘和实现其价值,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类生存方面,他推崇物质生活简单化和精神生活丰富化的生态责任,为人们指出一条诗意生存的美好道路,这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于呼唤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人类的长远发展有着无限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当今社会工业和科技迅猛发展,地球的生态状况也面临着空前的威胁。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告急,人们的生态意识开始觉醒,保护自然生态,和谐社会生态,净化精神生活,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关心的话题。 1845年7月4日,28岁的亨利•大卫•梭罗来到距离康课的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垂钓,耕耘种田,与鸟为友,与兽为邻,阅读写作,冥思生活……用笔记录了这短暂而漫长的2年田园生活,即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其间,我们看到了一种简朴、独立、清新而生态的生活方式,睿智、平和、真挚而自然的生活态度,简单生活、丰富精神、与自然和谐共生长的生活理想;也看到了他对人类干扰自然进程、征服自然的质疑,对欲望膨胀导致疯狂的掠夺自然的批判,对生态忧患和生态责任意识的呼唤。他认为,在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人们能够寻觅到最甜美、最温馨、最纯洁、最鼓舞人心的友伴。在梭罗质朴的生活中,呈现的是“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崇高境界,与自然和谐共生,乃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之路,也是人类诗意生存的终极之途。//旨归从生态利益的角度审视自身和自然万物,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思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可以清楚的发现人类非生态的现代化理念和实践模式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干扰自然进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没和生态平衡、透支甚至耗尽自然资源。[1]梭罗曾在日记里对此发出质问:“非得把河滨的樱花草移植到山坡上吗?‘此地’即它萌生指出;‘此刻’即它姹紫嫣红怒放之时辰。设若有阳光、雨露降临‘此地’,催促它绽放生长,我们应否僭越此地攀折它?可否因为私心而将它移植到暖房去呢?”这是梭罗对于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力控诉。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亲密无间,遵循自然规律,平等地善待芸芸众物,与之为友。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强调了古希腊人的生态整体观,即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始终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目的和理想不是行动而是静观,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作为自然的一员,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2] 在梭罗的眼中,瓦尔登湖畔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鸟一兽都充满盎然的生机、蓬勃的灵气,林林总总的虫鱼鸟兽,翠郁的山谷,潋滟的护盘,富丽的田园,肥沃的沼泽,繁茂的森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他离群索居,独居林中,躬耕田桑,垂钓湖畔,晨修荒草,暮乘风归,他“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姿态自由来去,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 “整个身体成了一个器官,每一个毛孔都汲取着快乐”。 梭罗经常“在最深的积雪中跋涉八或十公里,去和一株山毛榉、一株黄杨或松林中的一个老相识约会”,他常常凝望鱼鹰撞碎如镜的湖面,看苇鸟四处点落压弯芦苇,以此探索森林和湖泊,观察植物和动物。而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即是为了探索自己、发现自我生存价值。当他发现“每一只小松针都伴随着同情伸长,把我当做他们的朋友”山雀飞落到他怀抱的木柴上啄着细枝,松树从他的鞋上踩过去时,他感受到的是和谐友善,圆融无间的自然之美。只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开放全部感官去感受自然,体验自然中的无限美好,与自然共呼吸,大自然才会更好的回馈人类,人类也更易于挖掘万物潜在的自然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在人类活动方面,梭罗可谓是诗意的栖居,他秉持归于自然融入自然的态度,以朝圣般的意念进行农耕活动,渴望自然的崇高与人的崇高相契合。“农事是一门圣神的艺术”,在梭罗看来,这是人类与大自然相融合、共发展的美好途径,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富饶的馈赠。他不收获豆子的全部成果,留一部分给生长的土拨鼠,留一部分杂草给鸟儿做养料,与自然万物分享土地里丰收的纯粹而崇高的快乐。这无疑不表现出他渴望与大地的共融,而在《声》篇里,则彰显出他渴望与自然界声音的融合。他对穿过瓦尔登湖的铁路和火车痛心疾首,火车像铁马一样“吼叫如雷,使山谷都响起回声,它的脚步震得大地震动”,“就是半夜里,我也常常被它的铁蹄声与凶猛的鼻鼾声吵醒”,相比之下,大自然中鸟雀令人断肠的啁啾,苍枭阴郁悲戚的鸣叫,猫头鹰如泣如诉的唱和,蛙鸣虫叫,狗吠牛吟才是他心驰神往的天籁之音,因为在这些音符中承载着饱胀而沉甸的大自然精华,原始的声音蕴含着神秘与魅力,于原始的声音中,人们更能谛听到人类本性中那些微弱而持久的声响,而这才是人类归于本真的呼喊。而且,梭罗在作品里不止一次提及中国儒学大家孔子、曾子等,凸显出他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认可,即人与自然之间亲善和谐,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协调、同意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进一步表明了他渴望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崇物质生活简单化和精神生活丰富化的生态责任,回归诗意的生存方式//马克思强调,现代社会中自然的衰败与人的异化是同时展开的。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精神领域,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的向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而且人类精神生态失衡所导致的后果还可能远远超出自然生态失衡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仅伤害了自然,伤害人类赖以栖息的家园,同时伤害了人类的精神自然,所以,想要缓解生态危机,必先审视并调整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念。[2]对此,梭罗探寻出的唯一方法是过一种新的有节制的生活,以心制心,拯救肉体,用增长的敬意来对待自己。他在作品中反复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啊!我说,最好你做的事情只两件货三件,不要一百件或一千件;不必计算一百万,半打不是够计算了吗,总之,账目可以在大拇指甲上就好了……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就够了。不要百道菜,五道就够了;至于别的,就在同样的比例下来减少好了。”他不仅用文字言语在向读者推崇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而且用身体力行在践行这样的理念。作为品学兼优的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本可享受丰厚的物质生活,却选择到荒凉的瓦尔登湖隐居生活,追求原始人一样的生活。梭罗在生活中把物质需求减少到最低,提倡限制人对物质与能量的需求,消费最少的物资,他自己亲手修葺木房,建成这座木屋的花费不到29美元;他每星期用27美元来维持自己的生计,耐心的记录收入与支出的账目;尽量吃所需的食物,只饮用白开水;在第二年冬天,用一只很小的炉灶以节约燃料……即便是在离开瓦尔登湖以后,他的生活依旧俭节朴素。他的一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物质追求,成功的实现了简朴生活的目标。梭罗是这样阐释简朴:“世界上有两种简朴,近乎愚昧的简朴和明智的简朴。智者的生活方式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则是内外都简朴。”“大部分奢侈品和所谓的安逸生活,不仅没有必要,法尔妨碍了人类的进步。说到奢侈与安逸,智者往往比穷人过的还要简单朴素。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股哲学家都属于这一类人,外在物质生活贫困不堪,而实际的精神世界却丰足无比。”在他看来,所谓有价值和高尚的生活目标,绝对不是物质财富的剧增,而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是仅仅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丰盛而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格的提升才会使人们在人与自然逐渐和谐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也更为和谐友爱。作者在《翻阅书卷》这一章中表明他喜爱小木屋胜于大学,是因为小木屋不仅适于思索,更适于专心阅读,因为阅读真正有意义的书是一次崇高的历练,他告诫人们,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中,不能一味的向金钱看齐,那些目不识丁的商人们费劲千辛万苦正的令人艳羡的家财万贯,在跻身财富与时尚的圈子后,他终究不可避免的转入更高层次却禁地森严的知识分子的圈子时才意识到自己教养文化上的缺失,精神上的空虚与匮乏。书籍是人间珍宝,对于任何社会任何人群都不可或缺,应当在书籍中汲取养分,增长阅历和智慧,净化心灵,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核,实现内心的宁静和祥和。梭罗也崇尚于去大自然中找寻真理,人与自然的融合能使人类获得智慧和能量,哪怕是生活在黑暗混沌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原始肌体混糅多杂中,也能提炼出比单纯学者更有魅力的论断,能绽放出耀眼夺目的智慧哲思之光。只有阅读书籍与亲近自然双管齐下,才能达到简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一生态责任的最高境界。梭罗带给我们的震撼,并非完全因为他在瓦尔登湖含蓄而清苦的生活两年零两个月以修炼纯净,而是他呈现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问题的症结和希望所在,并为人们探索出一条诗意生存的美好道路。更为重要的是,梭罗在探求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时,不只是关怀与自然和谐共生所带来的一种结果,更多的是在强调融入自然、回归自然这一过程,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就是这个版本...最美的版本...
  •     翻译差点
  •     读后,饮雪般透彻。
  •     避开尘世烦扰,生活在自然之中,听上去是如此的熟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同样的心情,可见有些价值观是人类普遍认可,不受时代更迭影响的。只是陶渊明与其他古代哲人与我们隔了太久,一脉相承的汉语读之颇有隔阂,倒是翻译过来的作品如此通俗易解。 人生旅途,经历与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转向哲学,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然而记录与表达则不是容易的事,也许很多前所未有的智慧见解因为无迹可寻便消失在世界尽头,能写点东西不是坏事。 避世,现在显得如此困难,人类原就是群居动物,时代进一步强化了彼此的联系,回归自然也只是偶尔从水泥森林逃避几天的华丽借口,也许当代的哲学更多的是关于城市生活智慧,如何在芸芸众生中保有自我,如何与不以自身意志为转移的环境达成协调,如何去爱周围的人。
  •     正好是高二那年买的
  •     《瓦尔登湖》一书很不错,可以打四星。梭罗的自然主义观点对当代人思考生活的意义或个人修身养性很有帮助。只是这个版图插图很多,乍眼一看挺精致,其实翻译很不好,所以打一星。我看的是吉林大学出版社的。
  •     一温再温的书
  •     翻译的不大好,读得很吃力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让生活成为生活本身
  •     文笔挺好 思想很奇
  •     在宇宙的万事万物中,我们总能找到最甜美,最温馨,最纯洁,最鼓舞人心的友伴。
  •     配的图其实还不错的说
  •     总感觉这个版本翻译得有点问题。。。
  •     只有在安静状态下才能思考人生真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