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历史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余秋雨的历史散文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6
ISBN:9787806234112
作者:余秋雨

作者简介

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专集。
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比如《一个王朝的背影 》、《流放者的土地》、《抱愧山西》、《历史的暗角》、《十万进士》等篇章,都可以当作历史散文的典范之作来阅读。
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书籍目录

“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序 王剑冰一个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抱愧山西历史的暗角脆弱的都城千年庭院乡关何处天涯故事十万进士青云谱随想风雨天一阁笔墨祭举例李清照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余秋雨的历史散文》

前言

  “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序  鲁迅文学奖是同茅盾文学奖齐名的全国最高的文学奖项,迄今已举办两届。散文奖项的获奖作家达十余人,这些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编选一套“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不仅是应广大读者的需要,也是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套重要的文献。这是国内出版界出版的惟一一套国家级散文大奖获奖者丛书。这对探讨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创作的态势和走向,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还是在2001年,我荣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并出席了在绍兴举办的颁奖大会。刚刚归来,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杨贵才先生就立时找到我,谈论策划一套“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的事。我觉得杨社长胸界宽广,一是想为中国文学、中国图书做出贡献,二是想把河南文艺出版社的牌子做大。河南文艺出版社是一家老牌出版社,近些年影响日隆,能将目光放在全国大方面考虑,确为大手笔的操作。  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套由杨贵才任总策划、我任主编的丛书的任务。经过讨论,我们共同商定,既为“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应将两届编在一起,这样不仅阵容强盛,也具  有总结性。于是便按商定的名单与这些作家们联系。余秋雨、铁凝、周涛、王充闾、何为、张抗抗、徐光耀、李辉、斯妤、赵玫、朱铁志、刘成章、周同宾、夏坚勇一个个相约。作家们的创作时间很紧,有的还兼有事务性的工作,而且个人出书的频率都很高。能在短时间内挤出这么一本书,并非易事。好在都答应下来,不断地联系,电话加书信。书稿陆续寄到并及时发排,先行赶印了六部,而后又印制了五部。这样,一套厚实的精品图书就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者余秋雨“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开始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这就有了震动整个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的《文化苦旅》。我以为,余秋雨当时并不一定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写作会给文坛带来冲击,但他的作品着实使散文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文化散文、大散文的口号随之提出,余秋雨成了历史性的拓疆者。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一度洛阳纸贵,被学界称作“余秋雨现象”。这是因为,人们从传统的散文写作和阅读中感受到某种不足,对散文的新的要求,对文化的、历史的及人性的探寻,都从余秋雨散文中找到了一种呼应。余秋雨的不简单,在于他不是以文字图解历史,而是以心灵和精神在同历史对话。他的惊人的文学功力,使他的文字具有鲜活的质感、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及时时显现的幽默感、巧妙的叙述能力,无不带有一种引力,使人读兴盎然,一两万字的长文也不觉其长。尽管评论界对余文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余秋雨在中国文学上的历史地位是绕不过去的。《余秋雨的历史散文》,收入余秋雨从几部集子中精心选取的十五篇力作。其以视界高远、胸襟旷达、气势宏劲的手笔,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历史的人文景观。其中有“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等等的探寻。这些历史散文,不单是文学的成果,也是文化领域的重要收获,其更有力地表明了散文这种文体在现今文学与生活中的越来越明显的积极的作用。  ……

内容概要

  余秋雨,1946年生,汉族,浙江人。文化史学家、艺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十余年来越野历险万公里,实地考察了中华文化在内的人类各大文明的兴衰脉络,沿途写下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这些著作出版后,一直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   

章节摘录

  又如——我真不想写出这个名字,但再一想又没有讳避的理由,还是写出来吧:沈括。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嫉妒而陷害过苏东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检举揭发苏东坡的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他与苏东坡是政敌,那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曾是好朋友,他所检举揭发的诗句,正是苏东坡与他分别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这实在太不是味道了。历史学家们分析,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但王安石毕竟也是一个讲究人品的文化大师,重视过沈括,但最终却得出这是一个不可亲近的小人的结论。当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亲近,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科学成就的肯定。  围攻者还有一些,我想举出这几个也就差不多了,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经可以大致看清,我们也领略了一组有可能超越时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会很容易地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组合成一种伪舆论,结果连神宗皇帝也对苏东坡疑惑起来,下旨说查查清楚,而去查的正是李定这些人。  苏东坡开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他先是一怔,后来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不潇洒,一。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来,朋友说躲着不是办法,人家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官服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  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  怎么审?打!  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  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  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现在,苏东坡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他一定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词,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他在牢房里的应对,绝对比不过一个普通的盗贼。因此审问者们愤怒了也高兴了,原来这么个大名人竟是草包一个,你平日的滔滔文辞被狗吃掉了?看你这副熊样还能写诗作词?纯粹是抄人家的吧!接着就是轮番拷打,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哀号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号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开始,苏东坡还试图拿点儿正常逻辑顶几句嘴,审问者咬定他的诗里有讥讽朝廷的意思,他说:“我不敢有此心,不知什么人有此心,造出这种意思来。”一切诬陷者都喜欢把自己打  扮成某种“险恶用心”的发现者,苏东坡指出,他们不是发现者而是制造者,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但是,苏东坡的这一思路招来了更凶猛的侮辱和折磨,当诬陷者和办案人完全合成  一体、串成一气时,只能这样。终于,苏东坡经受不住了,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他想闭闭眼、喘口气,惟一的办法就是承认。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小人”字样,是讥刺当朝大人;特别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兴冲冲去看钱塘潮,回来写了咏弄潮儿的诗“吴儿生长狎涛渊”,据说竟是在影射皇帝兴修水利!这种大胆联想,连苏东坡这位浪漫诗人都觉得实在不容易跳跃过去,因此在承认时还不容易“一步到位”,审问者有本事耗时间一点点逼过去。案卷记录上经常出现的句子是:“逐次隐讳,不说情实,再勘方招。”苏东坡全招了,同时他也就知道必死无疑了。试想,把皇帝说成“吴儿”,把兴修水利说成玩水,而且在看钱塘潮时竟一心想着写反诗,那还能活?  他一心想着死。他觉得连累了家人,对不起老妻,又特别想念弟弟。他请一位善良的狱卒带了两首诗给苏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  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埋骨的地点,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不是别的,是诗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我不知道那些天他在铁窗里是否抱怨甚至痛恨诗文。没想到,就在这时,隐隐约约地,一种散落四处的文化良知开始汇集起来了,他的诗文竟  然在这危难时分产生了正面回应,他的读者们慢慢抬起了头,要说几句对得起自己内心的话了。很多人不敢说,但毕竟还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了,但毕竟还有侠义人,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人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生活,连每天晚上的洗脚热水都准备了;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镇、张方子不怕受到牵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帝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如果严厉处罚了苏东坡,“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最有趣的是那位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最直截了当的是当朝左相吴充,有次他与皇帝谈起曹操,皇帝对曹操评价不高,吴充立即接口说:“曹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  ……

图书封面


 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一直以为散文本身就是很感性的东西,很多时候很多感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心情的不同而变化的.但历史却是很理性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它都很难磨灭它的痕迹.所以能把历史和散文结合在一起,确实是一件不易的事.余先生对历史的独特观点,对历史的细腻描写,与优雅格调的散文融为一体,我真是很羡慕.就象一个人,在生活中能把对事情的理性和对爱情的感性融为一体,那真的很不易.历史,本身是很遥远的东西;散文,本身是很虚幻的笔调.从某个角度来讲,其实它们是相同的灵魂追求.历史,无论你想不想忘记它都存在;散文,却是你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     我比较喜欢余秋雨的文学作品,我可以从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许多知识和感触,所让我体会更多的是一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去品位和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余秋雨的文学殿堂,去更好的了解鲁迅和他的人生经历,从中我相信我们大家可以得到许许多多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极品好书!!
  •     观点贯穿古今、见解独特,是很好的精神的营养品!
  •     高三以来。这是读得最多的余秋雨的东西。剔除其文中文史硬伤不谈,余秋雨的文字还是挺骚的。
  •     《一个王朝的背影》真是写得好!昨晚睡前听了一遍,睡了一个好觉。
  •     口吻很让人生厌
  •     喜欢里面写康熙那一段 真的是波澜壮阔 千古一帝阿
  •     值得
  •     最喜欢的散文是余秋雨的,这里面的历史散文每一篇都喜欢
  •     看了一半左右,有可读性。
  •     好书!
  •     散文本来就是很感性的文体,余秋雨的作品读了不少,从文化苦旅到文脉中国到千年一叹等等,不得不说,自己语言风格受余秋雨影响很大。不喜欢直白的描述性散文,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就是将广阔的历史人文赋予文字当中,加上独到的哲思,令人由衷赞叹,他的很多观点是当今主流,甚至有些官话,这也是他被某些人批评的原因吧。行走中的思考,古今时空的联想论证,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与古物对话,感受历史的宏大包容,她带给你的,永远在路上。
  •     ...
  •     这个假期,从朋友那里找来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感觉到余的历史散文是别具一格的,他以一种独到的见解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可以当历史善文的典范来阅读。
  •     是我看过余秋雨先生最好的一部作品集了,高中同学送我的成年礼 礼物。哈哈,大爱!
  •     喜欢他的历史散文 不必那么苛责每一个真实细节
  •     读前:觉得余秋雨是上个年代的,与我隔了一个时代的表达。有点不理解他的那些长吁短叹、也许,这个年代的通病、 读后:我发现了一些喜欢的辞藻,却读厌了他的长吁短叹,真的
  •     文章有深度,不愧是历史大家
  •     长了不少历史知识,行文细腻,思路独特,语言功底深厚。
  •     还可以
  •     写的真的很好。
  •     余秋雨煞笔 自动一星不谢
  •     《苏东坡突围》里那个天真傻了一辈子的苏先生给我太深刻的印象
  •     准备考研作文看的,虽然并未用上。有趣的是,高中觉得精彩的地方,现在只觉矫情,大学初始嫌弃猛批的地方,现在倒觉得有的有可取处。
  •     挺丰富的知识量,引导思维的读物
  •     很喜欢这样隽永的文字
  •     其实这样把散文集拆分不好
  •     每篇的很有深度,篇幅适中,适合定下心来慢慢看
  •     还挺有些意思
  •     大学读的了,当时还记了厚厚几页笔记。
  •     其他不说,余老师的文风还是很赞的。起码当时看了很震撼
  •     我比较喜欢余秋雨的文学作品,大家也来读读他的文学。
  •     我觉得很好看,理论方面,浅显平易近人,文学方面幽默风趣,能长见识,闲时读读很有意思啊。
  •     散文本是枯燥的,可余秋雨却让我爱上了历史,爱上了散文。想去承德避暑山庄看看,想去平遥古城……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曾经蛮喜欢的一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